七年级信息技术上册《网络安全》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网络安全
【教材分析】
1、本课内容选自甘肃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实验教材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模块四第六节。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网络安全的重要内容和意义,这样就使学生进入了“法”的世界,从而提高了他们的信息素养。
2、从“对目前社会面临的信息安全和知识产权问题的关注”切入,通过对病毒、木马、黑客等的了解,引导学生了解保护信息安全和知识产权的相关法律法规,同时增强了保护信息安全、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养成了合法、安全、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的行为习惯。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病毒、木马、黑客等信息因素。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保护信息安全和知识产权的相关法律法规。
技能目标:
使学生学会使用工具软件清除病毒、木马。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信息时代的道德教育,增强抵制盗版、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养成合法、安全、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的习惯。
【教学重点】
1、计算机病毒的介绍
2、黑客的相关知识介绍
3、信息时代的道德教育
【教学难点】
计算机病毒的介绍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环境】
多媒体教室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老师先出示PPT课件,让生看图片,思考问题,由交通安全引入信息安全。
二、 新课教学
(一) 信息安全问题
先让生自己看书,来了解一下什么是病毒、木马、黑客,然后找学生回答。老师总结后出示课件,让学生看报道、视频,以便深入了解。
1、病毒
是一种人为编制的程序。具有极大的危害性。中毒后机器常出现的情况:显示不正常的画面弹出不明网页文件不明不白地死机频繁重启、程序不能运行和数据丢失等。
2、木马
是一种基于远程控制的程序。中木马后果:电脑被控制或监视个人私密信息被盗等。
3、黑客
专门利用电脑非法侵入他人计算机,窃取他人信息的网络安全破坏者。其行为是一种犯罪行为。
通过以上的介绍后让生再共同认识一下病毒的特征,出示课件。下面看一下病毒的特征:传染性、寄生性、激发性、潜伏性、破坏性。
以上三者行为严重威胁着社会的信息安全,但三者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结合在一起危害社会。由于信息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我们就要保护信息安全,师出示课件,与生一同学习如何来保护信息安全:
1.高度重视网络信息安全。
2.安装正版杀毒软件,经常查杀病毒,并及时升级病毒特征库。
3.安装查杀木马软件,及时升级木马特征库。
4.安装防火墙,并及时升级。
5.发现新的危害性强的病毒要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尽量挽回经济损失。
(二)通过以上的学习,让生做巩固练习,出示课件。请做下面练习,看你了解了吗?
1.下列软件中不属于计算机杀毒软件的是:__________?
A、360安全卫士?B、金山毒霸?C、诺顿?D、Windows?
2.以下几种关于消除计算机病毒的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___?
A、专门的杀毒软件总是有效的?
B、删除所有带毒文件能消除所有病毒?
C、对感染上病毒的软盘,格式化是最彻底的消毒方法之一?
D、要一劳永逸地使计算机不感染病毒,最好的方法是装上防毒卡?
3.下列__________不是计算机病毒的主要特点。?
A、传染性??B、隐蔽性??C、破坏性???D、通用性?
4.计算机病毒主要是通过__________传播的?
A、磁盘和网络?B、微生物病毒体?C、病毒繁殖?D、程序运行
5.计算机病毒是一个在计算机内部或系统之间进行自我繁殖和扩散的________?
A、文档文件?B、机器部件?C、微生物病毒?D、程序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可以读一读教材。我们作为国家未来的主人,我们要认真学习并自觉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道德规范,增强信息道德意识,追求真、善、美,抵制假、恶、丑,不沉迷于网络,学会合法、合理地使用信息技术,维护社会的信息安全。
(四)作业:
学完了今天的课程,同学们有哪些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