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2013)信息技术第二册 1.4.3用排序与RANK函数排名比较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粤教版(2013)信息技术第二册 1.4.3用排序与RANK函数排名比较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8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信息技术(信息科技)
更新时间 2020-09-27 09:56: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用排序与RANK函数排名比较》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广州市信息技术教科书》初中第二册第一章第4节内容,是使用电子表格分析数据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通过案例学习RANK函数排名的方法。RANK函数排名与排序容易被混淆,在同一个案例中对比使用排序与RANK函数排名,比较出两者的特点,使学习者能够区别使用。
RANK函数的表达式“=RANK(B2,B$2:B$54)”较难以理解,应详细讲解,“B2”是需排名个项所在的单元格; “B$2:B$54”是个项所在的单元格区域,$的作用是,在使用自动填充单元格时,锁定“B2:B54”单元格区域不变。
理解RANK函数表达式的含义后,RANK函数排名就容易掌握了。
教学重点 :
1.RANK函数表达式。
2.RANK函数排名的方法。
3.区别使用排序和RANK函数排名。
教学难点 :
RANK函数表达式中$的作用
学习对象分析
本课的学习对象为初二学生,他们已经学习了电子表格的基础知识,知道一些常用函数,掌握了使用函数计算的方法。从上一节课开始,学习使用电子表格处理数据,学习了数据清单和排序。
接触本课RANK函数排名时,他们容易与排序产生混淆。比较难理解RANK函数表达式,不清楚$起什么作用。因此要让学生理解RANK函数表达式的含义,并搞清楚RANK函数排名与排序的异同,清楚二者的使用条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理解RANK函数表达式的含义。
(2)了解$在RANK函数表达式中的作用。
(3)会使用RANK函数进行排名。
(4)能区别使用排序和RANK函数排名。
(二)过程与方法
在完成给初二某班某成绩表排名的过程中,通过对比、提问、讨论、上机探索、小组共学互教,掌握RANK函数排名的方法,并会区别使用排序与RANK函数排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
1.增强将Excel运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体验排序与RANK函数排名的特点,感受信息技术整理数据的便捷。
2.提高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教法学法
教法:本课以在做中学为指导思想,主要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以“给初二某班某成绩表排名”活动为任务主线,学习RANK函数排名的方法。共设置了四个层次的任务来完成教学:任务一“分别用有$、无$的RANK函数表达式,求出1号同学在班里排第几名?”解决用RANK函数进行单项排名的方法,对比得出,单项排名时表达式中有无$,排名不受影响;任务二“在学号顺序不变情况下,分别用有$、无$的RANK函数表达式,求出所有同学的排名。”解决用RANK函数进行多项排名的方法,通过对比得出,多项排名时表达式中有$,排名正确;进而分析RANK函数表达式中加上$的原因,即在进行多项排名使用自动填充时,起到锁定单元格区域不变的作用。通过分析,使学生理解深刻。任务三“你能用插入RANK函数的方法,完成课本P30探究题吗?”让学生尝试另一种使用RANK函数排名的方法,即函数法。任务四:“小组讨论什么时候使用排序排名?什么时候使用RANK函数排名?”通过讨论,解除排序与RANK函数排名混淆不清的状况,得出结论:原数据位置可改变时,用排序排名;原数据位置不可变时,用RANK函数排名。
通过四个任务的展开,将要学习的知识转化成问题来解决。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梳理结论及方法。
采用对比法、提问法、分析法、演示法等多钟方法,来学习RANK函数排名。
采用PPT课件,倡导“润泽点化”的教学理念,由已知到未知,层层递进展开教学,突出教学的重难点。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在做中探索新知。
学法:在任务驱动下,学生通过看书,上机探索自主学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完成任务。
教学资源
选取学生感兴趣的案例,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选取了与学生同龄的,与他们学习息息相关的案例。
使用PPT课件,在讲解重难点时,突破教学重难点;在布置任务时,凸显高效。培养学生抽象思维,提高教学效率。
采用网络计算机室实现文件收发等功能;采用教学广播软件起到屏幕转播等作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知识迁移
引发问题
导入新知 同学们在上一节课学习了排序的方法,现在,你们能给这个成绩表排名吗?
请学生打开“E:\初二某班某成绩表.xls”文件,按要求排序。
投影展示:初二某班某成绩表
哪位同学愿意上来给大家演示一下?
巡视查看,简单讲评完成情况
提问:请观察,排序前后发生了什么变化?
排序后,顺序变动了,学号被打乱。
问:学号不变的话,可以排名吗?
今天给大家介绍RANK函数。
课件展示课题:
用排序与RANK函数排名比较

倾听、回答
学生按要求排序
一学生上台演示
观察、思考
回答
思考
排序和RANK函数排名知识点相似,通过知识的迁移,引发问题。
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学会运用信息技术来决解生活中问题。
新授知识 RANK函数如何排名?老师给同学们示范如何用RANK函数给5号同学排名。
演示排名
课件展示排名情况及所用的RANK函数表达式,向同学们介绍,这就是RANK函数的表达式。
课件展示:
RANK函数的表达式
“=RANK(C2,C2:C32)”
讲解:RANK函数表达式的含义
课件展示:
没加$的RANK函数表达式
=RANK(C2,C2:C32)
加$的RANK函数表达式
=RANK(C2,C$2:C$32)
思考:为什么要加$?
布置任务一:
分别用加$、不加$的RANK函数表达式,求出1号同学在班里排名。观察答案是否一样。
提示学法:1.看书自学;2.相互学习
巡视查看,指导,转播,简单讲评完成情况
课件展示结论:加不加$,对于单项排名不受影响。
倾听
观看
观察、倾听
听讲
观看、倾听、思考
了解任务要求
自学、相互学
完成任务一
观察结果
示范基础,起到引领作用。为接下来任务的展开做铺垫。
从学生已知的知识着手,逐步引入难点。
通过对比,突出难点。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完成任务,在完成任务中寻找答案。
让学生在老师示范的基础上,变通的求出单项排名。达到真正理解RANK函数表达式。
拓展巩固 新知 布置任务二:
在学号顺序不变情况下,分别用没加$、已加$的RANK函数表达式,求出所有同学的排名。提示:可用自动填充。观察答案还一样吗?
提示学法:1.看书自学;2.相互学习
教师巡堂,个别指导
找出学生练习中加$的和没加$的两种情况进行大屏幕展示
问:为什么这次答案不一样了?哪个正确?
课件展示两种结果的截图,分析对错。
课间展示结论:加不加$,对多项排名有影响。多项排名时,加$的排名正确。
课件展示分析加$的原因。
讲解:
不加$,在用自动填充求多人的排名时,RANK函数表达式自动发生了变化。
课件展示:
不加$,自动填充时,RANK函数表达式的变化:
1号同学=RANK(C2,C2:C34)
2号同学=RANK(C3,C3:C35)
3号同学=RANK(C4,C4:C36)
4号同学=RANK(C5,C5:C37)
5号同学=RANK(C6,C6:C38)
分析:随着学号所在单元格递增1,对应成绩所在单元格在递增1,同时单元格区域发生了移位。实际上,单元格区域不能变,因为所有同学的成绩都在B2:B34单元格区域内。
分析的结果:$的作用是,在自动填充时,锁定单元格区域不变。
布置任务三:
你能用插入RANK函数的方法,完成课本P30探究题吗?
提示学法:小组协作完成。
巡视查看,指导,转播,简单讲评完成情况
布置任务四:
小组讨论什么时候使用排序排名?什么时候使用RANK函数排名?
提示:参照P29表1-4-1进行讨论
请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点拨指正,评价讨论情况
PPT展示结论:原数据位置可改变时,用排序排名;原数据位置不可变时,用RANK函数排名。
了解任务要求
通过自学、相互学来完成任务二,并观察结果
观查、比较、思考
一起分析比较、判断
归纳
观查、倾听、思考
归纳结果
了解任务要求
自学、互助学
完成任务三
了解任务要求
小组协作完成任务
小组讨论,得出结论
代表发言
解决用RANK函数进行多项排名,并求证加$的作用。
通过对比得出,多项排名时表达式中有$的排名正确。
分析RANK函数表达式中加上$的原因,以加深对RANK函数表达式的理解。
让学生尝试另一种RANK函数的使用方法,即函数法。
多层任务设置,照顾不同层次学生。
通过讨论,搞清楚排序与RANK函数排名的使用条件及效果异同。
课堂小结 及评价 1.请学生说,在使用RANK函数时,什么时候可以不加$,什么时候要加$?
2.请学生归纳RANK函数排名公式法的操作步骤。
3.请学生归纳RANK函数排名函数法的操作步骤。
课件展示:
1.单项排名可以不加$,多项排名要加$。
2. RANK函数排名公式法:
双击填写排名的单元格,输入RANK函数表达式,按回车键。
3. RANK函数排名函数法:
单击填写排名的单元格,单击公式和插入函数,选择RANK函数,检查计算范围,单击确定。
4.原数据位置可改变,用排序排名;原数据位置不可变,用RANK函数排名。
布置填写评价量规表

学生回答
学生归纳
电脑填写评价量规表并与练习一起提交

回顾梳理
反思总结
加强记忆
以评促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