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浙教版五年级上3.9平均数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小学数学浙教版五年级上3.9平均数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8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0-09-27 20:25: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平均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通过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并能灵活运用方法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2.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与同伴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并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并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准备:
课件、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师:学校要进行投篮比赛,规则是这样的(课件出示:规则:比比一分钟内谁投中的个数多。)老师班里要选一位同学,现在小林和小丁都要参加,他们之间开展了一次比赛,想看看她们的比赛情况吗?先来看看他们前三次的比赛成绩。
2、(课件出示:

二、探究新知
(一)初步感知平均数
师:如果只根据这三次的成绩,你认为应该选哪位同学去参加比赛?
(预设一):我是一眼看出的,小丁每次都是5个,小林每次都是4个,所以我选小丁。
小结:他的意思你们听明白了吗?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件出示:强调小丁平均每次5个,小林平均每次4个,小丁的水平高)
追问:他是这样想的,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预设二):我是比总数,小丁是5+5+5=15(个),小林是4+4+4=12(个),所以我选小丁。(教师板书)
小结:哦,他们都投了三次,小丁的总数比小林多,所以选小丁。
(二)初步认识平均数,体会算法
第四次
1
8
师:这是前三次的成绩,大家都选小丁,那么第四次成绩如何呢?想不想知道,请看(课件增加第四次成绩:

师:根据这四次的成绩,你又准备选谁呢?老师给你一点时间,你可以先想一想,也可以在作业纸上画一画,算一算,等你想好以后,再把你的想法跟同桌轻轻的交流一下。
(学生自主探究,并同桌交流)
师:看来大家都想好了,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几位同学是怎么想的?
(预设一):我是比总数,小丁是5+5+5+1=16(个),小林是4+4+4+8=20(个),所以我选小林。(教师板书)
小结:你是比四次的总和,好的。
师:还有不同的想法吗?(投影仪出示以多补少的方法)这种方法谁看明白了?谁想来说一说。
(预设二):把多的移给少的,就一样多了。
师:他是用移的方法,和他一样的举举手看。我们再来看一看。(课件演示移的过程)在数学中把多的移出来补给少的,是每个数变得同样多,这种方法叫做“移多补少”。(板书:移多补少)像这个表示同样多的数叫做平均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平均数。(板书课题:平均数)
师(指课件上的图):我们来看看现在平均数是怎么变得?(课件演示:小丁的平均数从5个下降到4个,小林的平均数从4个上升到5个)平均数怎么变了?
小结:小丁第四次发挥失常,平均数从5个下降到了4个;小林第四次发挥超常,平均数从4个上升到了5个。
师:刚才这位同学是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出了平均数,还有不同的方法来求平均数吗?
(预设三):我是用总数除以投了几次,算出平均数。(5+5+5+1)÷4=4(个),(4+4+4+8)÷4=5(个)(教师板书)
师:是的,我们可以用进球的总个数除以投的次数算出平均数。(板书:总数÷分数=平均数)
(三)进一步感知平均数
师:比赛还在激烈地进行着,接下去又会是怎么样呢?请看大屏幕。(课件增加第五、六次成绩:

师:根据现在这些数据,要选择一位,你觉得该怎么挑选呢?谁来说一说?
(预设一):求总和。(学生反对)
追问:为什么不能用总和比较,刚才为什么可以用总和进行比较?那现在怎么比?
(预设二):求平均数。(包括移多补少和计算)得出平均数都为5个。
追问:现在为什么不用求总和的方法,都是用平均数来表示他们的水平呢?
小结:看来,在次数不同的情况下,我们不能比较总数,只能通过比较平均数。所以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用平均数来表示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板书:一般水平)
(四)讨论、比较中深刻认识平均数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讨论、探究,对平均数有了一定的认识,那么你觉得平均数有什么特点呢?同学们可以先想一想,在四人小组讨论一下。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
师:大家想好了吗?谁愿意把你的想法跟大家分享一下。
(预设一):一组数据中任何一个数变了,平均数都会跟着变化。
(预设二):平均数可能不存在于一组数据中,它表示的是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具体分析:①第二组数据中没有5,怎么说平均数是5?②第一组数据中的平均数5与第一、二、三次成绩的5个意思一样吗?)所以用虚线表示平均数。
(预设三):平均数介于最大数和最小数之间。
(五)深化认知
师:下面我们继续来看,现在小林和小丁还没比出胜负,如果小丁想要获胜,他第6次的成绩应该是怎么样的?(若回答不完整可以追问:还可以是几个?只要怎么样就行了?)
师:小丁要是输了,他可能投了几个?
师:看来不管遇到什么问题,大家都能解决,现在你对平均数有没有更深的理解了?其实,平均数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你能用今天学习的知识来解决吗?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三、巩固练习
1、估一估。
小明三次数学单元检测成绩如下表:
单元 一 二 三
成绩(分) 87 92 93
(1)你能估一估平均数是多少吗?85可能?100呢?你能估的更精确一点吗?你是怎么想的?
小结:看样子我们用巧妙的方法可以把平均数估得更精确。
(2)如果小明第二次只得了88分,平均数又会是多少呢?你能估一估吗?
2、辩一辩
小结:平均数不代表个人水平,代表的是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
3、选一选
(1)某公司2015年四个季度生产玩具的个数如下表:

该公司平均每月生产玩具多少个?( )
A、(400+250+600+350)÷4
B、(400+250+600+350)÷12
追问:A选项可以回答什么问题?你还能提出别的问题吗?
(2)
小强每次平均投篮几个?( )
A、(4+5+8+3)÷5
B、(4+5+8+3)÷4
小结:虽然只投了0个,但也是一次,也会影响整一组的平均水平。
四、课堂总结
师:今天,大家对平均数理解了吗?希望大家带着今天所学的内容,更好地认识生活中与平均数有关的各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