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吴冠中
吴冠中1919年生于江苏宜兴,起初他学工科,因一次机缘参观了当时由画家林风眠主持的杭州艺专,便立即被五彩缤纷的艺术美迷住了,下决心改行从艺,奉献终生。中学毕业后他考入了杭州艺专。大学毕业后,吴冠中于1946年考取留法公费,毕业时正值新中国成立,于是他毅然回国,到中央美院任教,后来又到中央工艺美院任教授。吴冠中最早画的作品多以江南水乡为题材,画面充满诗意,他特别重视点、线、面的结合与搭配。在致力于油画民族化与国画现代化的不断探索、创新中,创作了大量的绘画艺术作品。已出版画集、文论集散文集七十余本。
作者介绍
自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画家的独特身份对观察桥梁有何影响?
画家爱“桥”的原因是什么?
并不着眼于桥自身的结构美,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下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作者并不着眼于从桥自身的结构来欣赏“桥之美”,而更着迷于桥在不同环境中所起的作用。
1、课文中,作者对“桥”的美有自己独特的标准和眼光,请找出能概括表明作者观念的句子。
2、作者为了让读者理解接受自己的观念,都列举了哪些例子?分别有什么作用?
3、根据自己的体验和喜爱,在课文中找出喜欢的语句,有表情地朗读,并说说它好在哪里
1、石桥与密密的苇丛相配合给人带来的特别感受。——舒畅
2、石桥与细柳合作创造的动人景致——销魂
3、长桥给人带来的富有生命力的美感——满足
4、风雨桥给人带来安闲、自在的感觉——欣赏
5、《清明上河图》中的虹桥
6、庄稼地里的小桥——柳暗花明
7、高山峡谷中的索桥——无限风光在险峰
桥之美
具有绘画的形式美
小桥
流水
人家
块、线、面的配合与组合
(1----3)
富有特色的桥
(4----7)
江南水乡芦苇中的石桥
--神清气爽
与细柳合作的石桥
--刚柔和谐
宽阔水面上的长桥
-人类的创造力
形式独特的风雨桥
-给人安闲自在
联系形象的重叠与交错----
虹桥、乡间小桥
作者在文中巧妙地引用或化用了许多古诗文
1
秋水共长天一色。
落霞与孤鹜齐飞
?杨柳岸,晓风残月
2、今宵酒醒何处
3、失之毫厘,
谬之千里
4、
古道西风瘦马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家
1
作业布置:
要求A与B型的作业各选一题完成:
A: 1、收集一些有意思的桥名的由来,如西湖的断桥名因何起。
2、收集有关桥的诗歌、对联、谜语、俗语、谚语成语等。
3、收集有关桥的故事与传说,如三国故事中的当阳桥。
B: 1、仔细观察一座桥,从桥与不同环境的联系中发观美,完成一篇作文 。
2、许多事物都可以从它与周围事物的关系 中得到新的发现,请就此完成一篇作文 。(共47张PPT)
吴冠中
小桥·流水·人家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吴冠中教授,江苏省宜兴市人,是当代在世界画坛具有极大影响的画家、美术教育家、散文家。
数十年来历经坎坷,苦恋家园,在致力于油画民族化与国画现代化的不断探索、创新中,创作了大量的绘画艺术作品。1990年获法国文化部最高文艺勋位,1993年获巴黎市勋章,2002年3月入选为法兰西学院通讯院士。
自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画家的独特身份对观察桥梁有何影响?
画家爱“桥”的原因是什么?
并不着眼于桥自身的结构美,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下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学习审美
1、给这个节目拟一个名称。
2、根据课文内容或字词积累要求设计5个知识竞赛题。
3、准备和观众对话,以“桥之美,美在 ”说出自己对画家文字的理解。
4、把课文当作解说词,选择喜爱的句段朗读。
如果把课文制作成电视节目……
清风桥影
风雨桥与苇丛配合给人安闲、自在之感
石桥与细柳配合显得和谐统一
长桥与水面配合打破了单调感
石桥与苇丛配合显得疏朗开阔
清风桥影
任选一幅画面,仿照课文第4、5段的例子进行审美分析
吴冠中说,艺术就像大厦一样,里面有门有窗,入了门路路相通,当然可以串串门儿。他还说,作为一个画家,写作并不是为了发表,而是把一些想法或欲望记录下来,正如票友一样,爱唱戏,哼着哼着不知不觉就上了台。
审美拓展
运用文中学到的对艺术的鉴赏审美原则,阅读下面的短文。
桥
陆蠡
月下,这白玉般的石桥。
描画在空中的,直的线,匀净的弧,平行的瓦棱,对称的庑廓走柱,这古典的和谐。
清池里,鱼儿跳了起来,它也热得出汗么?
远处,管弦的声音。但当随着夜晚的凉风飘落到这广大的庭院中来时,已是落地无声了。
是谁,托着颐在想呢。
再 见
美句欣赏
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
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成形与色的乐曲。
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
小桥流水的江南透露出浓浓的生活气息,忙忙碌碌的人群默默地走着他们的生命,这难道不就是实实在在的生活吗?
本文短小,却刻画出一幅宁静纯美的古诗词般独特的意境,作者通过景物空间的立体素描和以动衬静的手法将这一意境营造得含蓄蕴藉,令人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