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9)高中化学 必修第一册同步训练 1.1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2019)高中化学 必修第一册同步训练 1.1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0-09-27 22:50:40

文档简介

第2课时 物质的转化
必备知识基础练
知识点一
酸、碱、盐的性质
1.在一定条件下,跟酸、碱、盐都能反应的物质是(  )
A.CaO
B.Na2CO3
C.CaCO3
D.CO2
2.下列四组实验中,不能体现酸的通性的是(  )
3.以铁、氧化铜、氯化铜溶液、盐酸、氢氧化钾溶液为反应物,两两间发生的反应有(已知Fe与CuO在高温下能反应)(  )
A.6个
B.5个
C.4个
D.3个
4.盐是一类常见的物质,下列物质通过一步反应可直接形成盐的是(  )
①金属单质 ②碱性氧化物 ③碱 ④非金属单质 
⑤酸性氧化物 ⑥酸
A.仅①②③
B.仅①④⑥
C.仅②⑤⑥
D.全部
5.(多选)酸式盐是盐中的一类,可看作是多元酸中的氢离子未被完全中和所得到的盐,常见的有NaHCO3、NaHSO4、KH2PO4等。已知H3PO2(次磷酸)与足量的NaOH反应只生成一种盐NaH2PO2,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H3PO2属于一元酸
B.H3PO2属于三元酸
C.NaH2PO2属于酸式盐
D.NaH2PO2属于正盐
6.下列各组物质中,能相互反应且反应后溶液总质量增加的是(  )
A.铁和硫酸铜溶液
B.氧化铁固体和稀硫酸
C.盐酸和澄清石灰水
D.氯化钠溶液和硝酸钾溶液
7.敞口放置的氢氧化钠溶液发生部分变质,除去变质生成的Na2CO3可以选择适量的(  )
A.Ca(OH)2溶液
B.稀盐酸
C.CaCl2溶液
D.Ca(NO3)2溶液
8.如图为硫酸性质的知识归纳,下列表达不正确的是(  )
A.若盐为BaCl2溶液,则反应中有白色沉淀生成
B.若碱为NaOH溶液,可以在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证明两者发生了中和反应
C.若金属氧化物为铁锈的主要成分(Fe2O3),可以利用硫酸与金属氧化物反应的这一性质除去铁锈
D.若金属为Mg和Zn,将质量相等且过量的两种金属与一定量的稀硫酸完全反应,Mg产生的H2多
知识点二
物质的转化
9.下列变化不能通过一步化学反应实现的是(  )
A.BaCl2→BaSO4
B.CuO→Cu(OH)2
C.NaOH→Na2SO3
D.MgSO4→Mg(OH)2
10.氢氧化钾是我国古代纺织业常用于漂洗的洗涤剂。古代制取氢氧化钾的流程如下:
在上述流程中没有涉及的化学反应类型是(  )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
11.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钱逸泰教援等以CCl4和金属钠为原料,在700
℃时制造出纳米级金刚石粉末。该成果立刻被科学家们高度评价为“稻草变黄金”。同学们对此有下列一些理解,其中错误的是(  )
A.金刚石属于金属单质
B.制造过程中元素种类没有改变
C.CCl4是一种化合物
D.这个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12.现有A、B、C、D四种物质,它们分别为铁、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硝酸银溶液四种物质中的一种,它们之间的反应关系及所发生的反应类型如图:
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A.A是铁
B.B是盐酸
C.C是硝酸银溶液
D.D是氢氧化钠溶液
13.铜器久置于空气中会和空气中的水蒸气、二氧化碳、氧气作用产生“绿锈”,该“绿锈”俗称“铜绿”,又称“孔雀石”(碱式碳酸铜),“铜绿”能跟酸反应生成铜盐、二氧化碳和水。某同学利用下述系列反应实现了“铜→铜绿→……→铜”的转化。
铜铜绿甲Cu(OH)2乙Cu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铜绿属于碱
B.乙为氧化铜
C.④为分解反应
D.⑤为置换反应
14.如图所示,“——”表示相连的物质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反应,“―→”表示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乙。下面四组选项中,符合图示要求的是(  )




A
H2SO4
Na2SO4
NaOH
NaCl
B
KCl
K2CO3
KOH
HCl
C
O2
CO
C
CuO
D
Fe
CuCl2
Zn
HCl
15.如图所示,甲、乙、丙是三种不同类别的物质,且均能与X发生化学反应。若X为稀盐酸,则甲、乙、丙三种物质可能为(  )
A.Cu、Ca(OH)2、CaCO3
B.Mg、NaOH、Ca(OH)2
C.Fe、CuO、Cu(OH)2
D.Zn、Fe2O3、NaNO3
16.A、B、C、D、E中都含有同一种元素,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其中所含的相同元素是(  )
A.Cu
B.C
C.Fe
D.Ca
关键能力综合练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碱溶液中都含有OH-,因此不同的碱表现出一些共同的性质。下列关于Ba(OH)2性质的描述中不属于碱的共同性质的是(  )
A.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蓝色
B.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水
C.能与Na2SO4溶液反应生成BaSO4沉淀
D.能与CO2反应生成水
2.某同学要在奥运五连环中填入物质,使相连物质间能发生反应,不相连物质间不能发生反应。你认为“五连环”中有空缺的一环应填入的物质是(  )
A.硫酸
B.氧气
C.二氧化碳
D.氧化钙
3.下列物质在给定条件下的转化均能一步实现的是(  )
A.Fe3O4FeFeCl3
B.H2O2H2H2O
C.CaCl2溶液CaCO3CO2
D.CuSO4溶液CuCuO
4.已知X和Y能发生如下反应:X+Y―→H2O+盐,下列有关X和Y所属种类的说法中一定不正确的是(  )
选项
A
B
C
D
X
酸性氧化物
碱性氧化物

酸性氧化物
Y



碱性氧化物
5.如图表示化学反应中溶液的颜色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若X是稀硫酸,a可能是紫色石蕊溶液
B.若X是稀硫酸,b可能是氧化物
C.若X是稀盐酸,c不可能是单质
D.若X是稀盐酸,d不可能是单质
二、选择题:每小题有一个或两个选项符合题意。
6.无色溶液X是下列四种物质中的一种。将其分成等量的三份,向其中分别加入少量AgNO3溶液、CuO固体、NaOH溶液,产生的现象如下表。则物质X是下列选项中的(  )
AgNO3溶液
CuO固体
NaOH溶液
现象
白色沉淀
溶解,溶液变蓝
无明显现象
A.NaCl溶液
B.Ca(OH)2溶液
C.稀硝酸
D.稀盐酸
7.X与Ca(OH)2水溶液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X+Ca(OH)2===Y+Cu(OH)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X可能是酸
B.X和Y相对原子质量之差为24
C.X可能是单质,也可能是化合物
D.Y只可能是CaCl2
8.对于化学反应A+B===C+D,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若生成物C、D中有一种为单质,则该反应一定是置换反应
B.若生成物C和D分别为两种沉淀,A、B有可能为盐和碱
C.若C、D是盐和水,则A、B一定是酸和碱
D.若C、D是两种化合物,则A、B可能是单质和化合物
9.(易错题)甲、乙、丙、丁分别是Na2CO3、AgNO3、BaCl2、盐酸四种无色溶液中的一种,它们两两反应后的现象如下:甲+乙→沉淀;甲+丙→沉淀;乙+丙→沉淀;丙+丁→沉淀;乙+丁→无色无味气体。则甲、乙、丙、丁四种溶液依次是(  )
A.BaCl2 Na2CO3 AgNO3 盐酸
B.BaCl2 Na2CO3 盐酸 AgNO3
C.Na2CO3 盐酸 AgNO3 BaCl2
D.AgNO3 盐酸 BaCl2 Na2CO3
三、非选择题
10.物质A~E均含同种元素,都是中学化学中常见的物质,它们可发生如图所示的反应(除A~E外的其他物质已略去)。
(1)写出相应物质的类别:
B
C
D
类别
(2)在以上反应中,属于复分解反应的是________(用序号填空)。
(3)写出反应③和⑦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科素养升级练
1.(素养题—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在晚会上表演了节目:先用毛笔蘸取一种无色液体在一张白纸上书写了“中国梦”三字,然后将另一种无色液体喷洒在写字处,白纸上立即出现了红色的“中国梦”。同学们所用的两种无色液体可能是(  )
A.酚酞溶液、“雪碧”饮料
B.NaOH溶液、酚酞溶液
C.CuSO4溶液、NaOH溶液
D.紫色石蕊溶液、酚酞溶液
2.常温下,向稀盐酸中逐渐加入试剂X后,溶液的pH变化如图所示。试剂X是下列物质中的(  )
A.NaOH
B.H2O
C.Mg
D.CaCO3
3.下表所列各组物质中,物质之间按箭头方向不能通过一步反应实现如图所示转化的是(  )
A.甲为CuO、乙为CO2、丙为H2O
B.甲为C、乙为CO、丙为CO2
C.甲为CaCO3、乙为CaO、丙为Ca(OH)2
D.甲为H2SO4、乙为H2O、丙为H2
4.(真实情景—生活情景)请同学们搭乘“化学地铁”一起畅游物质世界吧!如图所示,列车上的物质与各站的对应物质发生一步进行的反应,方可驶向下一站。“2~5号站”各站的对应物质属于不同类别的纯净物。
(1)若列车上的物质为“碳酸钠溶液”。
①列车途经“1号站”时,若指示剂为紫色石蕊溶液,溶液变________色。
②列车途径“2号站”时,若氧化物为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氢钠(NaHCO3)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列车途经“3号站”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写一个)。
(2)“碳酸钠溶液”列车抵达“4号站”时,将列车上的物质更换为“稀盐酸”后出发。
①与“碳酸钠溶液”和“稀盐酸”都能反应的“4号站”的对应物质为____________(写一种)。
②“稀盐酸”列车途经“5号站”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写一个)。
③“稀盐酸”列车途经“1、2、3号站”时,原“碳酸钠溶液”列车途经某站的对应物质必须更换为________(写一种物质),“稀盐酸”列车方能走完全程。
第2课时 物质的转化
必备知识基础练
1.解析:CaO是碱性氧化物,与碱不发生反应,A错误;Na2CO3和CaCO3都是盐,但后者难溶于水,不与碱、盐发生反应,前者可以,如Na2CO3可分别与盐酸、氢氧化钙、氯化钙等发生反应,B正确,C错误;CO2是酸性氧化物,与酸不发生反应,D错误。
答案:B
2.解析:稀盐酸、稀硫酸都会与活泼金属反应生成氢气,体现酸的通性,A不符合题意;稀盐酸、稀硫酸都会与铁锈反应生成盐和水,体现酸的通性,B不符合题意;稀硫酸会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盐酸,而稀盐酸不与氯化钡反应,C符合题意;稀盐酸、稀硫酸都与NaOH溶液反应,能使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变成无色,体现酸的通性,D不符合题意。
答案:C
3.解析:根据金属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性质判断反应是否能进行。下图中用线连接的两物质间能发生反应:
答案:A
4.答案:D
5.解析:H3PO2与足量的NaOH反应只生成NaH2PO2,故H3PO2为一元酸,NaH2PO2属于正盐。
答案:AD
6.解析: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铜和硫酸亚铁,进入溶液中的是铁,相对原子质量为56,置换出来的是铜,相对原子质量为64,则进入的少,出来的多,所以溶液质量减少了,A错误;氧化铁固体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溶液质量增加,B正确;盐酸与氢氧化钙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钙溶液和水,溶液质量不变,C错误;氯化钠溶液与硝酸钾溶液不反应,故溶液质量不变,D错误。
答案:B
7.解析:Na2CO3与Ca(OH)2溶液反应:Na2CO3+Ca(OH)2===CaCO3↓+2NaOH,过滤除去CaCO3后可得NaOH溶液。
答案:A
8.解析:H2SO4与BaCl2溶液反应生成BaSO4白色沉淀,A正确;NaOH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变红,用H2SO4中和后,红色褪去,证明二者发生了中和反应,B正确;Fe2O3与H2SO4反应生成可溶性的Fe2(SO4)3,故可用硫酸除铁锈,C正确;质量相等且过量的Zn和Mg,与一定量的H2SO4反应,产生H2的量相等,D错误。
答案:D
9.解析:CuO难溶于水,不能一步转化为Cu(OH)2。
答案:B
10.解析:该流程中发生的反应依次是CaCO3CaO+CO2↑(分解反应),CaO+H2O===Ca(OH)2(化合反应),Ca(OH)2+K2CO3===CaCO3↓+2KOH(复分解反应)。
答案:C
11.解析:根据题意可知,“稻草变黄金”的反应为CCl4+4NaC(金刚石)+4NaCl,生成的金刚石是非金属单质,A错误,B、C、D正确。
答案:A
12.解析:四种物质之间能发生两个置换反应Fe+2HCl===FeCl2+H2↑、Fe+2AgNO3===Fe(NO3)2+2Ag,发生的中和反应为HCl+NaOH===NaCl+H2O,故既能发生中和反应又能发生置换反应的为HCl,即B为HCl,则A为NaOH,C为Fe,D为AgNO3,发生的复分解反应为HCl+AgNO3===AgCl↓+HNO3。
答案:B
13.解析:铜绿(碱式碳酸铜)属于盐而不是碱,A错误;反应④为Cu(OH)2CuO+H2O,属于分解反应,反应⑤为CuO+H2Cu+H2O,属于置换反应,B、C、D正确。
答案:A
14.解析:A中甲和乙、乙和丙、丙和丁、丁和甲均不能反应,丁也不能转化为乙;B中甲和乙、乙和丙、丁和甲之间均不能反应,丁也不能转化为乙,A、B错误;C中反应依次为甲和乙:2CO+O22CO2,乙和丙不发生反应,丙和丁:2CuO+C2Cu+CO2↑,甲和丁不反应,丁→乙:CuO+CCu+CO↑,C错误;D中,反应依次为甲和乙:Fe+CuCl2===FeCl2+Cu,乙和丙:Zn+CuCl2===Cu+ZnCl2,丙和丁:Zn+2HCl===ZnCl2+H2↑,丁和甲:Fe+2HCl===FeCl2+H2↑,丁→乙:CuO+2HCl===CuCl2+H2O,D符合题意。
答案:D
15.解析:Cu与稀盐酸不反应,A错误;NaOH、Ca(OH)2属于同类物质,B错误;NaNO3与稀盐酸不反应,D错误。
答案:C
16.解析:分析题图可知,含有的相同元素是Ca。A为CaO,B为Ca(OH)2,C为Ca(NO3)2,D为CaCl2,E为CaCO3。
答案:D
关键能力综合练
1.解析:Ba(OH)2与Na2SO4反应的实质是Ba2+与SO的反应,不属于OH-的性质。
答案:C
2.解析:据题意知,填入的物质既能与NaOH溶液反应,又能与碳反应,且不能与Fe、稀盐酸反应,符合题目要求的物质为C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CO2+2NaOH===Na2CO3+H2O、C+CO22CO。
答案:C
3.解析:Fe与盐酸反应生成FeCl2,A错误;H2O2分解生成H2O和O2,B错误;CaCl2和CO2不反应,C错误。
答案:D
4.解析:X是酸性氧化物+Y是碱性氧化物只生成盐,D一定不正确。
答案:D
5.解析:若X是稀H2SO4,加入紫色石蕊溶液后溶液变红,A正确;若X是稀H2SO4,b是Fe2O3,二者反应生成黄色的Fe2(SO4)3溶液,B正确;若X是稀盐酸,c是Fe,二者反应生成浅绿色的FeCl2溶液和氢气,C错误;若X是稀盐酸,d是铜,二者不反应,不能转化成蓝色溶液,D正确。
答案:C
6.解析:能使CuO固体溶解的物质为酸,稀硝酸、稀盐酸均可,能与AgNO3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的为稀盐酸,酸均能与碱反应。
答案:D
7.解析:X如果是酸,应与Ca(OH)2反应生成盐和水,A错误;据质量守恒定律得B正确;X不可能为单质,即Cu不能置换Ca,C错误;Y可能是CaCl2、Ca(NO3)2、CaSO4等,D错误。
答案:B
8.解析:置换反应的模式是单质+化合物===单质+化合物的反应,A错误;盐和碱有可能生成两种沉淀,如Ba(OH)2和CuSO4反应生成BaSO4沉淀和Cu(OH)2沉淀,B正确;能反应生成盐和水的不一定是酸和碱,如NaHSO4与NaOH反应生成Na2SO4和水,C错误;单质和化合物反应也能生成两种化合物,如O2与CH4反应可生成CO2和H2O两种化合物,D正确。
答案:BD
9.解析:转化关系中乙+丁→无色无味气体,证明乙、丁为Na2CO3、盐酸;依据反应:甲+乙→沉淀;乙+丙→沉淀;乙和甲、丙反应生成沉淀,丙+丁→沉淀,判断为乙为Na2CO3,则丁为盐酸,丙为AgNO3,甲为BaCl2。
答案:A
10.解析:(1)由题给条件分析可知,B是CuCl2,属于盐;C是Cu(OH)2,属于碱;D是CuO,属于氧化物。
(2)反应①是CuO+H2―→Cu+H2O,属于置换反应;反应②是Cu+O2―→CuO,属于化合反应;反应③是CuO+H2SO4―→CuSO4+H2O,属于复分解反应;反应④是CuSO4+BaCl2―→BaSO4↓+CuCl2,属于复分解反应;反应⑤是CuCl2+碱―→Cu(OH)2↓+新盐,属于复分解反应;反应⑥是Cu(OH)2―→CuO+H2O,属于分解反应;反应⑦是CuSO4+Fe―→Cu+FeSO4,属于置换反应。
(3)反应③是CuO与H2SO4反应生成CuSO4与H2O,反应⑦是CuSO4与Fe反应生成Cu与FeSO4。
答案:(1)
B
C
D
类别


氧化物
(2)③④⑤ (3)CuO+H2SO4===CuSO4+H2O Fe+CuSO4===Cu+FeSO4
学科素养升级练
1.解析:碱溶液遇酚酞溶液变红色,“雪碧”饮料呈酸性,遇酚酞溶液不变色,A错误,B正确;CuSO4溶液遇NaOH溶液有蓝色沉淀生成,C错误;D选项中两种溶液相遇也不会变红,错误。
答案:B
2.解析: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发生中和反应,溶液的酸性减弱,当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的pH为7,继续加入氢氧化钠则溶液呈碱性,pH大于7,图像与之相符,A正确;加水稀释盐酸,溶液的酸性变弱,溶液的pH增大,但溶液始终呈酸性,溶液的pH不会大于7,图像与之不相符,B错误;镁为活泼金属,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氢气,稀盐酸被消耗,溶液的pH增大,但不会大于7,图像与之不相符,C错误;碳酸钙能与稀盐酸反应,稀盐酸被消耗,溶液的pH增大,但不会大于7,图像与之不相符,D错误。
答案:A
3.解析:C中碳酸钙难溶于水,不与碱溶液发生反应,不能通过一步反应生成氢氧化钙。
答案:C
4.解析:(1)①由于碳酸钠溶液呈碱性,它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蓝;②由于碳酸氢钠中含有H元素,根据元素种类守恒,反应物中不仅有二氧化碳、碳酸钠,还有水;③写出碱与碳酸钠反应的方程式,此处的碱可以是Ca(OH)2,也可以是Ba(OH)2。(2)①既能与碳酸钠溶液反应,又能与稀盐酸反应,而且必须是盐类物质,首先该盐类物质肯定不是碳酸盐,因此与稀盐酸反应时,必定是使氯离子沉淀,据此可推知其是硝酸银;②稀盐酸经过“5号站”,由于“2~5号”各站对应物质属于不同类别的纯净物,因此可推知其可能是活动性较强的金属,如Mg、Al、Zn、Fe等;③由于稀盐酸与CO2不反应,但能与金属氧化物反应,故“2号站”的物质应更换为CuO、MgO等。
答案:(1)①蓝
②Na2CO3+H2O+CO2===2NaHCO3
③Na2CO3+Ca(OH)2===CaCO3↓+2NaOH
(2)①AgNO3 ②Fe+2HCl===FeCl2+H2↑ ③CuO第1课时 物质的分类
必备知识基础练
知识点一
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分类
1.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  )
A.可能是纯净物也可能是混合物
B.可能是单质也可能是化合物
C.一定是纯净物
D.一定是一种单质
2.关于物质分类方法的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单一分类法是选定某一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的方法
B.交叉分类法是用多种不同的单一分类法对物质进行分类的方法
C.树状分类法是采用树状形式对同类物质进行再分类的方法
D.对于同一组物质,选用不同的分类标准,其分类结果相同
3.2017年9月厦门金砖国家峰会期间,气象部门的科技人员为了保证峰会有关活动的正常进行,一直做好“驱雨”准备。催雨剂的主要成分可以是干冰、液氮、碘化银(AgI)等,它们分别属于氧化物、单质和盐,下列物质与上述三种类别完全不同的是(  )
A.I2
B.K2SO4
C.P2O5
D.HNO3
4.(多选)下列各物质,按单质、化合物、混合物的顺序排列的是(  )
A.干冰、铁、胆矾
B.液态氧、氧化钙、石灰水
C.氮气、氯化氢、双氧水
D.水、碘酒、熟石灰
5.下图所示是对Na2CO3、Na2SO4、K2CO3、K2SO4四种物质进行分类,这种分类方法的名称是(  )
A.圈图法
B.链状箭头法
C.交叉分类法
D.树状分类法
6.按照物质的树状分类和交叉分类,H2SO4应属于(  )
①酸 ②氧化物 ③含氧酸 ④二元酸 ⑤纯净物 
⑥混合物 ⑦无机化合物
A.①③④⑤⑦
B.①②③④⑤⑦
C.①②③④⑥
D.①④⑥⑦
7.物质分类摆放,实验时才更方便取用,现实验室里有4个药品橱,已经存放下列试剂:
药品橱
甲橱
乙橱
丙橱
丁橱
药品
醋酸、盐酸
氢氧化钠、一水合氨
CuSO4、MgCl2
白磷、硫磺
实验室新购进一些碘化钾,应该将这些碘化钾放在(  )
A.甲橱
B.乙橱
C.丙橱
D.丁橱
8.(多选)下列各组分类正确的是(  )



酸性氧化物
A
纯碱
盐酸
烧碱
二氧化硫
B
烧碱
硫酸
氯化钠
二氧化碳
C
苛性钠
醋酸
石灰水

D
苛性钾
碳酸
苏打
三氧化硫
知识点二
分散系及其分类
9.2019年12月8日,湖南出现超级大雾,邵怀高速发生15辆车相继追尾,导致3人死亡,雾属于下列分散系中的(  )
A.溶液
B.悬浊液
C.乳浊液
D.胶体
10.下列关于浊液、胶体和溶液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浊液不稳定,久置易分层或沉淀
B.氢氧化铁胶体是纯净物
C.浊液、胶体、溶液的本质区别在于它们的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不同
D.胶体可产生丁达尔效应而溶液不可以
11.当一束光照射到下列物质中,都能产生丁达尔效应的是(  )
A.牛奶、蔗糖水、豆浆
B.食盐水、硫酸铜溶液、胶水
C.胶水、果冻、牛奶
D.硫酸铜晶体、云雾、氢氧化铁胶体
12.FeCl3溶液、Fe(OH)3胶体、Fe(OH)3浊液是三种重要的分散系,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其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在10-9~10-7
m之间
B.分别用一束光透过三种分散系,只有Fe(OH)3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
C.三种分散系的稳定性:FeCl3溶液>Fe(OH)3胶体>Fe(OH)3浊液,且FeCl3溶液和Fe(OH)3胶体都能透过滤纸
D.Fe(OH)3胶体、Fe(OH)3浊液均能与盐酸反应,且反应现象相同
13.下列关于胶体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用半透膜除去淀粉胶体中的NaCl溶液,用过滤能分离淀粉胶体中的泥沙
B.某纳米材料微粒直径为30
nm,因此该纳米材料属于胶体
C.丁达尔效应可以区分溶液和胶体
D.“血液透析”利用了胶体的性质
14.下列事实与胶体性质无关的是(  )
A.在豆浆里加入盐卤做豆腐
B.河流入海处易形成沙洲
C.一束平行光线照射蛋白质溶液时,从侧面可以看到光亮的通路
D.三氯化铁溶液中滴入氢氧化钠溶液出现红褐色沉淀
15.(多选)下列有关Fe(OH)3胶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用丁达尔效应鉴别Fe(OH)3胶体和FeCl3溶液,用渗析法分离Fe(OH)3胶体和FeCl3溶液
B.Fe(OH)3胶体带正电荷,在通电情况下胶体向连接直流电源负极的电极移动,这种现象称为电泳
C.向沸腾的蒸馏水中滴加饱和FeCl3溶液,继续煮沸至液体呈红褐色时即得到Fe(OH)3胶体
D.向Fe(OH)3胶体中滴加稀硫酸至过量,产生红褐色沉淀。
16.“纳米材料”是粒子直径为1~100
nm(纳米)的材料,纳米碳就是其中的一种。若将纳米碳均匀地分散到蒸馏水中,所形成的物质(  )
①是溶液 ②是胶体 ③能透过滤纸 ④不能透过滤纸 ⑤能产生丁达尔效应 ⑥静置后,会析出黑色沉淀
A.①④⑥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①③④⑥
关键能力综合练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物质分类正确的是(  )
A.雾、氯化铁溶液均为胶体
B.烧碱、纯碱均为碱
C.SiO2、CO2均为酸性氧化物
D.氨水、冰水混合物均为纯净物
2.目前有些中小学生喜欢使用涂改液,经实验证明,涂改液中含有许多挥发性的有害物质,二氯甲烷(CH2Cl2)就是其中一种。下面是关于二氯甲烷的几种说法:①它是由碳、氢、氯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②它是由氯气(分子式为Cl2)和甲烷组成的化合物,③它的分子中碳、氢、氯三种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1:2:2,④它是由多种原子构成的一种化合物。这些说法中正确的是(  )
A.①③④
B.②④
C.②③④
D.①④
3.下列关于Fe(OH)3胶体和MgCl2溶液性质叙述正确的是(  )
A.均能够产生丁达尔效应
B.微粒直径均在1~100
nm之间
C.分散质微粒均可透过滤纸
D.加入少量NaOH
溶液,只有MgCl2溶液产生沉淀
4.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第一次为一种名为“钴酞菁”的分子(直径为1.3×10-9
m)恢复了磁性。“钴酞菁”分子的结构和性质与人体内的血红素及植物体内的叶绿素非常相似。下列关于“钴酞菁”分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水中形成的分散系能产生丁达尔现象
B.“钴酞菁”分子既能透过滤纸,也能透过半透膜
C.分子直径比钠离子小
D.在水中所形成的分散系属悬浊液
5.奥运五环代表着全世界五大洲的人民团结在一起。下列各项中的物质,能满足如图中阴影部分关系的是(  )




A
NaCl
K2SO4
KCl
(NH4)2SO4
B
Na2SO4
K2SO4
KCl
NH4Cl
C
NaCl
K2SO4
KCl
NH4Cl
D
Na2SO4
K2SO4
KCl
(NH4)2SO4
二、选择题:每小题有一个或两个选项符合题意。
6.物质的分类如下图所示:
由图判断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甲图所示的分类方法属于树状分类法
B.乙图所示的分类方法属于圈图分类法
C.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
D.酸性氧化物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
7.“纳米材料”是当今材料科学研究的前沿,其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催化及军事科学中。2019年9月17~21日,第十届“中国国际纳米技术产业博览会”在上海召开。若将纳米材料分散到分散剂中,所得的分散系可能具有的性质是(  )
A.能全部透过滤纸
B.有丁达尔效应
C.所得的液体呈胶状
D.所得的物质一定是悬浊液
8.(易错题)下列物质的分类正确的是(  )
选项
单质


胶体
A
水银
硝酸
纯碱
蛋白质溶液
B
碘水
硫酸
烧碱

C
C60
醋酸
熟石灰

D
臭氧
碳酸
氢氧化铜
氢氧化铁沉淀
9.实验室可利用NaCl溶液和AgNO3溶液制备两种分散系,图中圆的大小代表分散质粒子的相对大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分散系Ⅰ为溶液
B.分散系Ⅱ为胶体
C.制备分散系Ⅰ的离子方程式为Ag++Cl-===AgCl(胶体)
D.两分散系的本质区别是分散质微粒直径的大小
三、非选择题
10.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按照下面的实验方法制备氢氧化铁胶体:首先取少量蒸馏水于洁净的烧杯中,用酒精灯加热至沸腾,向烧杯中逐滴滴加饱和的FeCl3溶液继续煮沸,至液体呈透明的红褐色;反应原理为FeCl3+3H2OFe(OH)3(胶体)+3HCl。
(1)判断胶体制备是否成功,可利用胶体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做制备氢氧化铁胶体的实验时,有些同学没有按要求进行,结果没有观察到胶体,请你预测其现象并分析原因:
①甲同学没有选用饱和氯化铁溶液,而是将稀氯化铁溶液滴入沸水中,结果没有观察到____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乙同学向沸水中滴加饱和氯化铁溶液后,长时间加热,结果会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分离和提纯Fe(OH)3胶体时用到的方法是:________(填分离操作的名称)。
(4)丙同学按要求制备了Fe(OH)3胶体,但是他又向Fe(OH)3胶体中逐滴加入了稀H2SO4溶液,结果出现了一系列变化。
①先出现红褐色沉淀,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随后沉淀溶解,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科素养升级练
1.(素养题—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国家质检部门检出人们端午节包粽子的“返青粽叶”多以胆矾(化学式为CuSO4·5H2O)为添加剂,长期食用有害健康,请问胆矾是一种(  )
A.氧化物
B.盐
C.碱
D.酸
2.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中写道:“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月光是隔了树照进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月光穿过薄雾所形成的种种美景的本质原因是(  )
A.空气中的小水滴颗粒直径大小约为10-9
m~10-7
m
B.光是一种胶体
C.雾是一种胶体
D.发生丁达尔效应
3.磁流体是电子材料的新秀,它是由直径为纳米量级(1到10
nm之间)的磁性固体颗粒、基载液以及界面活性剂三者混合而成的分散系,既具有固体的磁性,又具有液体的流动性,下列关于纳米Fe3O4磁流体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纳米Fe3O4磁流体分散系属于溶液
B.纳米Fe3O4磁流体可以通过半透膜得到提纯
C.当一束可见光通过该磁流体时会出现光亮的通路
D.纳米Fe3O4磁流体比较稳定
4.(真实情景—生活情景)食品包装袋中有一个小纸袋,上面写着“石灰干燥剂”。
(1)“石灰干燥剂”的主要成分石灰是________(填化学式),石灰所属的物质类型________(填序号)。
①金属氧化物 ②碱性氧化物 ③碱 ④碱性干燥剂 ⑤纯净物 ⑥化合物 ⑦盐
(2)生石灰可作干燥剂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3)你认为下列内容还必须在这种小纸袋上注明的是________(填序号)。
①禁止食用 ②可以食用 ③禁止未成年人用手拿
④生产日期
(4)小纸袋中的物质能否长期地作干燥剂?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某同学将浓硫酸、氢氧化钠固体、生石灰等物质划分为一类。该同学的分类依据为________(填字母)。
A.酸类
B.碱类
C.氧化物
D.干燥剂
第1课时 物质的分类
必备知识基础练
1.解析:一种元素可构成不同的单质,它们互为同素异形体,如由碳元素形成的单质有金刚石和石墨以及无定形的碳;由磷元素形成的单质有红磷和白磷;由氧元素形成的单质有氧气和臭氧;因此含有一种元素的不一定是纯净物,可能是由几种单质混合在一起的混合物,A正确。
答案:A
2.解析:单一分类法就是设置某一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的方法,A正确;多种不同的单一分类法对物质进行分类的方法称为交叉分类法,B正确;树状分类法是一种很形象的分类法,按照层次,一层一层来分,就像一棵大树,C正确;对于同一组物质,选用不同的分类标准,其分类结果不相同,如NaCl、Na2CO3、K2CO3、Na2SO4,若用含氧酸盐和无氧酸盐分类则为Na2CO3、K2CO3、Na2SO4与NaCl两组;若用钠盐和钾盐则分为NaCl、Na2SO4、Na2CO3与K2CO3两组,D错误。
答案:D
3.解析:干冰、液氮、碘化银(AgI)等分别属于氧化物、单质、盐。I2属于单质,A不符合题意;K2SO4属于盐,B不符合题意;P2O5属于氧化物,C不符合题意;硝酸属于酸,与其它三种物质的类别不同,D符合题意。
答案:D
4.解析:干冰属于化合物,铁是单质,胆矾是化合物,A错误;水是化合物,碘酒是混合物,熟石灰是化合物,D错误。
答案:BC
5.解析:如图所示的分类方法,是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将同一物质分为了不同的类别,故该分类方法为交叉分类法,C正确。
答案:C
6.解析:H2SO4是由多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无机化合物,⑤⑦正确;该化合物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都是氢离子,因此属于酸,分子中含有氧原子,且一分子H2SO4可电离出两个氢离子,故为二元含氧酸,①③④正确。
答案:A
7.解析:甲橱中醋酸属于酸,盐酸属于酸溶液;乙橱中氢氧化钠、一水合氨属于碱;丙橱中CuSO4、MgCl2属于盐;丁橱中白磷、硫磺属于非金属单质。碘化钾属于盐,应放在丙橱中,C正确。
答案:C
8.解析:纯碱是碳酸钠的俗称,属于盐类,不属于碱类,盐酸是氯化氢的水溶液,是混合物,烧碱属于碱不是盐,A错误;水属于氧化物,但是不会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不属于酸性氧化物,石灰水是混合物,C错误;B、D正确。
答案:BD
9.解析:雾属于一种气溶胶,是小液滴分散在空气中形成的胶体。
答案:D
10.解析:浊液中分散质的微粒半径较大,不稳定,所以浊液久置易分层或沉淀,A正确;胶体是分散剂和分散质的混合物,氢氧化铁胶体是水和氢氧化铁形成的混合物,B错误;分散系是根据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不同分类的,则浊液、胶体、溶液的本质区别在于它们的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不同,C正确;丁达尔效应是胶体特有的性质,所以胶体可产生丁达尔效应而溶液不可以,D正确。
答案:B
11.解析:蔗糖水是溶液,不能产生丁达尔效应,A错误;食盐水、硫酸铜溶液均为溶液,不能产生丁达尔效应,B错误;胶水、果冻、牛奶均为胶体,能产生丁达尔效应,C正确;硫酸铜晶体是纯净物,不能产生丁达尔效应,D错误。
答案:C
12.解析:三种分散系的本质区别是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其中胶体的分散质粒子直径介于1~100
nm之间,A正确;丁达尔效应是胶体所特有的性质,即三种分散系中只有氢氧化铁胶体有丁达尔效应,B正确;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胶体较稳定,而浊液不稳定,则三种分散系的稳定性:FeCl3溶液>Fe(OH)3胶体>Fe(OH)3浊液,且FeCl3溶液和Fe(OH)3胶体都能透过滤纸,C正确;氢氧化铁胶体中的胶粒带电,故氢氧化铁胶体遇盐酸溶液先聚沉得到氢氧化铁沉淀,后氢氧化铁沉淀被过量盐酸溶解,而氢氧化铁浊液能直接和盐酸反应,表现为沉淀溶解,现象不同,D错误。
答案:D
13.解析:淀粉胶体的胶粒不能透过半透膜,而NaCl溶液中的离子能够透过半透膜,所以用半透膜可除去淀粉胶体中的NaCl溶液,泥沙的颗粒不能通过滤纸,淀粉微粒可以通过滤纸,可以用过滤分离淀粉胶体中的泥沙,A正确;某纳米材料微粒直径为30
nm,在1~100
nm之间,因此该纳米材料若形成分散系,就可形成胶体,只有分散质没有分散剂则不能形成胶体,B错误;胶体能发生丁达尔效应,溶液不能形成丁达尔效应,因此可以通过丁达尔效应区分溶液和胶体,C正确;血液中血细胞直径介于1~100
nm之间,而代谢废物及电解质的微粒直径小于1
nm,因此可利用胶体粒子不能透过半透膜而代谢废物及电解质的粒子可以透过半透膜的性质进行“血液透析”,以净化血液,D正确。
答案:B
14.解析:豆浆属于胶体,向其中加入盐卤,盐卤中含丰富的电解质氯化钙等,可以使豆浆凝聚发生聚沉,A不符合题意;河流中的水含有泥沙胶粒等,海水中含有氯化钠、氯化钙等电解质,二者相遇可以发生胶体凝聚,形成三角洲,B不符合题意;蛋白质溶液属于胶体,能发生丁达尔效应,即光照射时从侧面可以看到光亮的通路,C不符合题意;二者主要发生了复分解反应,与胶体性质无关,D符合题意。
答案:D
15.解析: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而溶液不具有,可用丁达尔效应鉴别Fe(OH)3胶体和FeCl3溶液,胶体粒子不能透过半透膜,可用渗析法分离Fe(OH)3胶体和FeCl3溶液,A正确;Fe(OH)3胶体是电中性的,氢氧化铁胶粒带正电,通电时胶粒向直流电源负极移动,B错误;向沸腾的蒸馏水中逐滴滴入适量FeCl3饱和溶液,可制备Fe(OH)3胶体,C正确;
向Fe(OH)3胶体中滴加稀硫酸,电解质可使胶体聚沉产生Fe(OH)3沉淀,至稀硫酸过量,发生酸碱中和反应,红褐色沉淀溶解,形成棕黄色溶液,D错误。
答案:AC
16.解析:“纳米材料”是粒子直径为1~100
nm的材料,纳米碳就是其中的一种,属于胶体分散质微粒直径的大小,若将纳米碳均匀地分散到蒸馏水中形成的分散系是胶体,能产生丁达尔效应,能透过滤纸,故②③⑤正确。
答案:C
关键能力综合练
1.解析:氯化铁溶液是溶液,A错误;纯碱不是碱,而是盐,B错误;SiO2、CO2均为酸性氧化物,C正确;氨水是混合物,D错误。
答案:C
2.解析:由二氯甲烷的化学式可知,二氯甲烷是由碳、氢、氯三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不含氯气和甲烷,①正确,②错误;由二氯甲烷的化学式可知,1个二氯甲烷分子是由1个碳原子、2个氢原子和2个氯原子构成的,则它的分子中碳、氢、氯的原子个数比是1:2:2,③正确;二氯甲烷是氯、碳、氢多种原子构成的,④正确。
答案:A
3.解析:只有胶体才具有丁达尔效应,溶液没有丁达尔效应,A错误;胶体微粒直径均在1~100
nm之间,MgCl2溶液中离子直径小于1
nm,B错误;胶体和溶液分散质微粒均可透过滤纸,C正确;向Fe(OH)3胶体中加入NaOH溶液,会使胶体发生聚沉,产生Fe(OH)3沉淀,MgCl2与NaOH反应生成Mg(OH)2沉淀,D错误。
答案:C
4.解析:根据“钴酞菁”的分子直径为1.3×10-9
m,可以判断其在水中形成的分散系为胶体,能产生丁达尔现象,A正确,D错误;“钴酞菁”分子只能透过滤纸,不能透过半透膜,B错误;该分子直径比钠离子大,C错误。
答案:A
5.解析:①中盐既是钠盐又是硫酸盐,A、C错误;④中盐既是盐酸盐又是铵盐,B正确,D错误。
答案:B
6.解析:乙图所示的分类方法属于交叉分类法,B错误;根据乙图可知,酸性氧化物还可以是金属氧化物,如Mn2O7为酸性氧化物,D错误。
答案:BD
7.解析:将纳米材料分散到分散剂中,所得的分散系属于胶体,则胶体能全部透过滤纸,A正确,D错误;胶体有丁达尔效应,B正确;所得的分散系是胶体,不呈胶状,C错误。
答案:AB
8.解析:纯碱为碳酸钠,不是碱,是盐,A错误;碘水是碘单质的水溶液,是混合物,不是单质,B错误;氢氧化铁沉淀不是胶体,D错误。
答案:C
9.解析:图中圆的大小代表分散质粒子的相对大小,实验室可利用NaCl溶液和AgNO3溶液制备两种分散系,即制取氯化银胶体和氯化银沉淀,大于100
nm为浊液,介于1
nm~100
nm之间为胶体,图中分散系Ⅰ的圆相对小代表胶体,分散系Ⅱ的圆较大代表浊液,A、B错误;图中分散系Ⅰ为胶体,离子方程式为Ag++Cl-===AgCl(胶体),C正确;分散系的本质区别是分散质微粒直径的大小,D正确。
答案:CD
10.解析:(1)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可利用此性质来证明此胶体已经制成,当用激光笔照射时,会有一道明亮的光路。
(2)①实验室制备氢氧化铁胶体的方法为:向沸水中滴加饱和氯化铁溶液加热到红褐色;将稀氯化铁溶液滴入沸水中,
FeCl3溶液太稀,生成的Fe(OH)3太少,无红褐色。②制备氢氧化铁胶体时,当溶液呈红褐色时应停止加热,否则生成的胶体在加热条件下发生聚沉,形成红褐色沉淀。
(3)在分离和提纯Fe(OH)3胶体时用到的方法是渗析。
(4)①电解质H2SO4电离出的SO使Fe(OH)3胶体发生聚沉,生成红褐色。②氢氧化铁胶体聚沉后会产生氢氧化铁沉淀,继续加入硫酸,会发生酸碱中和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沉淀溶解。
答案:(1)丁达尔效应
(2)①红褐色液体 FeCl3溶液太稀,生成的Fe(OH)3太少
②生成红褐色沉淀 长时间加热使胶体发生聚沉
(3)渗析
(4)①电解质H2SO4使Fe(OH)3胶体聚沉而产生沉淀
②Fe(OH)3沉淀与硫酸发生中和反应生成可溶性氯化铁
学科素养升级练
1.解析:硫酸铜是由铜离子和硫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胆矾是硫酸铜的结晶水合物,属于盐。
答案:B
2.解析:空气中的小水滴形成胶体,本质原因是胶体颗粒直径大小约为10-9
m~10-7
m,A正确.
答案:A
3.解析:纳米Fe3O4磁流体,粒子直径在1~10
nm之间,所以纳米Fe3O4磁流体分散系属于胶体,A错误;纳米Fe3O4磁流体分散系属于胶体,胶体可通过半透膜提纯,胶体能产生丁达尔效应,当一束可见光通过该磁流体时会出现光亮的通路,B、C正确;胶体具有介稳性,纳米Fe3O4磁流体比较稳定,D正确。
答案:A
4.解析:(1)“石灰干燥剂”的主要成分石灰是氧化钙,化学式为CaO。氧化钙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其中一种是金属元素,另一种是氧元素,属于金属氧化物,能和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属于碱性氧化物,还能和水化合,属于碱性干燥剂,①②④⑤⑥正确。
(2)氧化钙可以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因此生石灰可做干燥剂,化学方程式为CaO+H2O===Ca(OH)2。
(3)生石灰不能食用,CaO吸水后转化为氢氧化钙,不能作干燥剂,所以不可长期持续地作干燥剂,所以要注明生产日期,氧化钙吸水生成氢氧化钙,具有腐蚀性,因此禁止未成年人用手拿,①③④正确。
(4)由于氧化钙吸收水之后就变成氢氧化钙,失去吸水能力,所以小纸袋中的物质不能长期地作干燥剂。
(5)浓硫酸、氢氧化钠固体、生石灰分别属于酸、碱、氧化物,但三种物质均具有吸水性,都可以作干燥剂,所以可以划分为一类,D正确。
答案:(1)CaO ①②④⑤⑥ (2)CaO+H2O===Ca(OH)2 (3)①③④ (4)不能,氧化钙吸收水之后就变成氢氧化钙,失去吸水能力 (5)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