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唐韩愈
在广东省潮州市城东笔架山麓,有一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韩文公祠。在韩文公祠的堂上有一副对联:“辟佛累千言,雪冷蓝关,从此儒风开海峤; 到官才八月,潮平鳄渚,于今香火遍嬴洲。”看了这副对联,请同学们猜一猜韩文公祠是为了纪念谁的呢?
唐代的潮州是一处相对较荒凉偏僻的蛮烟瘴地,是惩罚罪臣的流放场所。那韩愈是因为什么原因被贬到潮州的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韩愈,走进他去潮州前写的一首诗:《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导入
目标导航
1、了解与韩愈有关的文学常识;
2、结合历史背景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内容;
3、学习作者热爱祖国、刚直不阿的品质。
目标导航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元和十四年(819),宪宗迎佛骨入大内,他上表力谏,为此被贬为潮洲刺史。不久回朝,历官国子祭酒、吏部侍郎等显职。卒于长安,韩愈在政治上力主加强统一,反对藩镇割据。 思想上尊儒排佛,以孔孟道统的继承者自居。他反对六朝以来的形式主义的骈偶文风,大力提倡古文,和柳宗元共同领导了中唐古文运动。韩愈是唐代著名散文家。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 ,“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苏洵《上欧阳内翰书》)。有“韩潮苏海”之称。
韩愈的诗也有独创成就,向来亦称大家。其艺术特色,主要表现为奇特雄伟、光怪陆离。韩愈写诗的方法,是"以文为诗"。
背景链接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佛教的传播也盛极一时,法门寺是史书所载中国境内珍藏佛骨的四大名刹之一(或称十九座寺院之一),自然成为唐代皇室所敬重的佛法圣地。从唐贞观年间开始,一共举行了7次迎送佛骨的活动,第六次迎佛骨的时候,韩愈上书谏迎佛骨,触怒了宪宗,由刑部侍郎贬为潮州刺史。这是他在南行途中所作。当韩愈到达离京师不远的蓝田县时,他的侄孙韩湘赶来送行。韩愈当时悲歌当哭,慷慨激昂地写了这首名篇送给韩湘 。抒写忠而获罪的愤慨、为国除弊的决心和眷恋朝廷的心情。?
读出节奏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
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
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
好收/吾骨/瘴江/边。
zhāo
chóng
zhàng
读懂诗意
(1)左迁:降职,贬官,指作者被贬到潮州。
(2)蓝关:在蓝田县南。《地理志》:“京兆府蓝田县有蓝田关。”
(3)湘:韩愈的侄孙韩湘,字北渚,韩愈之侄,韩老成的长子,长庆三年(823年)进士,任大理丞。韩湘此时27岁,尚未登科第,远道赶来从韩愈南迁。
(4)一封:指谏书,即《论佛骨表》。
(5)朝奏:早晨送呈奏章。
(6)九重天:皇帝的宫阙,这里代指皇帝。
(7)路八千:泛指路途遥远。八千,不是确数。
注 释
读懂诗意
(8)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想替皇帝除去有害的事,哪能因衰老就吝惜残余的生命。弊事:政治上的弊端,指迎佛骨事。肯:岂肯。衰朽:衰弱多病。惜残年:顾惜。
(8)雪拥蓝关马不前:立马蓝关,大雪阻拦,前路艰危,心中感慨万分。拥:阻塞。
(9)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知道你远道而来定是有所打算,正好在瘴江边收敛我的尸骨。意思是此去难以生还。骨:尸骨。瘴江,泛指岭南河流,旧时说岭南多瘴气,人碰上就要生病,潮州在岭南,所以作者这样说。
注 释
读懂诗意
译 文
早晨我把一篇谏书上奏给朝廷,
晚上被贬潮州离京八千里路程。
本想替皇上除去那些有害的事,
哪里考虑衰朽之身还顾惜余生!
阴云笼罩着秦岭家乡可在何处?
大雪拥塞蓝关马儿也不肯前行。
我知道你远道而来该另有心意,
正好在瘴江边把我的尸骨收清。
文本解读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首联写自己获罪被贬的原因。他很有气概的说,这个罪是自己主动找来的,就因那“一封书”之罪,所得的命运是“朝奏”而“夕贬”,而且一贬就是八千里。韩愈一生,以辟佛为己任,晚年上《论佛骨表》,力谏唐宪宗“迎佛骨入大内”,触犯“人主之怒”,几被定为死罪,经裴度等人说情,才由刑部侍郎贬为潮州刺史。潮州在今广东东部,距当时京师长安确有八千里之遥,那路途的困顿是可想而知的。
文本解读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三、四句直书自己是“除弊事”,认为自己是正确的,申述了自己忠而获罪和非罪远谪的愤慨,真有胆气。尽管招来一场弥天大祸,他还是刚直不阿,老而弥坚,虽遭获严谴也无怨悔。
文本解读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五、六句就景抒情,情悲且壮。韩愈有一首哭女之作,题为《去岁自刑部郎以罪贬潮州刺史,乘驿赴任;其后家亦谴逐,小女道死,殡之层峰驿旁山下。蒙恩还朝过其墓题驿梁》。可知他当时仓猝先行,告别妻儿时的心情如何。韩愈为上表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家何在”三字中,有他的血泪。这两句一回顾,一前瞻。“秦岭”指终南山。云横而不见家,也不见长安。他此时不独伤怀家人,更多的是伤怀国事。他立马蓝关,大雪寒天,联想到前路的艰危。“马不前”,流露出英雄失路之悲。
文本解读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结语沉痛而稳重。《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记老臣蹇叔哭师时有“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之语,向侄孙从容交代后事,语意紧扣第四句,进一步吐露了凄楚难言的愤激之情。
文本解读
从思想上看,此诗与《论佛骨表》,一诗一文,可称双璧,很能表现韩愈思想中进步的一面。从艺术上看,此诗是韩诗七律中的佳作。沉郁顿挫的风格近似杜甫。沉郁指其风格的沉雄,感情的深厚抑郁,而顿挫是指其手法高妙:笔势纵横,开合动荡。如“朝奏”、“夕贬”、“九重天”、“路八千”等,对比鲜明高度概括。一上来就有高屋建瓴之势。三四句用“流水对”,十四字形成一体,紧紧承接上文,令人有浑成之感。五六句宕开一笔,借景抒情。“云横雪拥”,境界雄阔。“横”状广度,“拥”状高度,二字有力。全诗大气磅礴,卷洪波巨澜于方寸,能产生撼动人心的力量。
文本解读
此诗虽追步杜甫,沉郁顿挫,苍凉悲壮,得杜甫七律之神,但又有新创,能变化而自成面目,表现出韩愈以文为诗的特点。律诗有谨严的格律上的要求,而此诗仍能以“文章之法”行之,而且用得较好。好在虽有“文”的特点,如表现在直叙的方法上,虚词的运用上(“欲为”、“肯将”之类)等;同时亦有诗歌的特点,表现在形象的塑造上(特别是五、六一联,于苍凉的景色中有诗人自我的形象)和沉挚深厚的感情的抒发上 。全诗叙事、写景、抒情熔为一炉,诗味浓郁,诗意醇厚。
问题探究
1、首联主要运用什么表现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对比。一封奏书,招致被贬数千里之祸。“朝”“夕”之间命运发生如此急剧的变化.这是多么巨大的反差!“九重天”,言宫禁之深、皇权之威。“路八千”言贬谪之远、受挫之惨。作者巧妙地使用“一封”与“八千”、“朝”与“夕”。让数量与时间之间形成强烈的对比。把突然的变故具体化、形象化,增强了感染力。他很有气概地说,这个“罪”是自己主动招来的。就因那“一封书”之罪,所得的命运是“朝奏”与“夕贬”,而且一贬就是“八千里”,诗人虽遭贬亦无怨悔。这两句透露出作者忠而遭贬的愤怨,也含蓄地表现了他刚直不阿、坚持真理的倔强性格。
问题探究
2、颔联表明诗人怎样的心迹?
颔联亦叙亦议,表明心志。这一联写诗人欲除弊事反遭贬.不惜残年而无悔,意气坚定。诗人直书“除弊事”,认为自己是正确的,申述了自己忠而获罪和非罪远谪的愤慨,真有胆气,尽管招来一场弥天大祸,他还是“肯将衰朽惜残年”,且老而弥坚,使人如见到他的刚正不阿。
问题探究
3、颈联是本诗唯一写景的一联,写景的作用是什么?
顾瞻无所,即景写情。这一联通过对壮阔景色的描绘.渲染出严峻冷酷的气氛,与孤苦渺小的个人形成强烈的对比,暗示前路的艰辛,流露出英雄失路之悲。
问题探究
4、第六句“雪拥蓝关马不前”借景抒情,并做到了眼前景与心中情的完美统一。请你对此评价加以分析。
“蓝关”形容关山险恶,归途渺渺,前途茫茫,“雪拥蓝关”语意双关,明写天气寒冷,暗写政治气候恶劣。“马不前”其实是人不前,三字中流露出作者英雄失路之悲,表现了诗人对亲人、对国都的眷顾与依恋。这句诗借景抒发情思,诗人忠而获罪,远贬潮州,抛妻别子而南行,心中是极其伤痛的。
问题探究
5、试从结构与内容两个方面分析尾联的作用。
结构上扣题,尾联向侄孙交代后事,沉痛郁闷,内容上进一步深化诗意。“知汝远来应有意”,通过侄孙的心情写出自己前途之艰险难测.写出因遭受贬谪的无穷伤感,进一步吐露了凄凉之情。“好收吾骨瘴江边”,表明作者对未来的思考,诗人自知此去凶多吉少,但也无可奈何,只有冷静地面对了。
问题探究
6、清人纪昀认为《左迁蓝关示侄孙湘》“语极凄切,却不衰飒”,请结合此诗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诗中的“朝奏夕贬”,“路八千”,“衰朽残年”,“家何在”,“马不前”,“好收吾骨瘴江边”,都是极为凄切的,但诗人的情感基调并不衰飒。原因是诗中融入了诗人慷慨激昂、刚直不阿的情感;同时在写景抒情上,“云横雪拥”,境界雄阔,气势磅礴,具有撼动人心的力量,所以读起来不觉得衰飒。
知识总结
1、贬谪诗中,诗人一般会抒发什么样的情感?
(1)、英雄末路之哭
(2)、忠而被贬之愤
(3)、壮志难酬之怅
(4)、生不逢时之叹
(5)、羁旅行役之苦
(6)、思乡怀归之情
知识总结
2、结合有关诗句,谈谈贬谪诗中会出现哪些常见的意象?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苏轼《水调歌头》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白居易《琵琶行》
知识总结
“阳关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
“关门不锁寒溪水,一夜潺潺送客愁。”
——李涉《再宿武关》
“澹澹长江水,悠悠远客情。”
——韦承庆《南行别弟》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张九龄《感遇(其七)》
知识总结
归雁:重回故土或京城的愿望。
江水:象征诗人的满腹愁绪,或对年华流逝、历史变迁的感慨。
香草、柑橘:象征人们的高洁品质。
贬谪诗中的其它常见意象:风霜、雨雪、夕阳、鹧鸪、落叶、孤灯……
知识总结
3、谈谈贬谪诗中会出现哪些表现手法?
①、贬官士人出于自身特殊的处境考虑,贬官文学多采用比兴手法,曲折地表现自己的情志。
②、有感于今昔身份的变化、处境的反差,贬官文学多用对比手法。
③、贬官文学言将尽时常常忍不住直抒胸臆。
理解性默写
1、陈述自己因直言进谏而“朝奏夕贬”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尽管招来一场弥天大祸,但还是愈老弥坚,使人见到他的刚正不阿的气概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表明韩愈效忠朝廷的态度和决心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以景来寓前途坎坷难料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与李白《行路难》里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异曲同工之妙。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板书设计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被贬的原因
申述忠心
即景抒情
交代后事
紧
扣
(愤)
拓展延伸
潮州韩文公祠柱联:??
“辟佛累千言,雪冷蓝关,从此儒风开海峤;? 到官才八月,潮平鳄渚,于今香火遍瀛州”
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刑部侍郎韩愈因谏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是年正月十四日从长安起程,经过两个多月的长途跋涉,于三月二十五日抵达潮州。同年十月十四日"量移袁州"。韩愈治潮时间只有短短的8个月,但功绩卓著。首先是兴学重教,当他发现潮州州学荒废已久,随决意复置乡校,并起用了赵德这位"颇通经、有文章、排异端、宗孔氏"的进士出任海阳县尉,"专勾当州学之事"。并出己俸百千以为学本,从而使潮州文风蔚起,英贤辈出,赢得了"海滨邹鲁"的美名。此外,韩愈还十分关心农桑,修筑堤防,驱除鳄患,释放奴隶,使潮州生产得到发展,风气为之一新,他自己也赢得了民心和口碑。
拓展延伸
52岁的韩愈辗转几千里,历七十余日,终于到了潮州,小女却因惊恐劳顿死于途中。韩愈在潮州为官仅仅七八个月,而潮州人民却永远记住了这位韩公,不是因为他的仕途不顺,不是因为他的文辞华美,不是因为他的名声远扬,而是因为他的兢兢业业地为民办事,为民着想,因此潮州的山易名为韩山,潮州的水易名为韩水,山水中间环抱着一座韩公祠。贬谪潮州,令韩愈失望,令韩愈惆怅,但他没有想到这使世人更看清了他的勃勃心态与飒飒风骨,更没有想到这使他在南方有了一片水土。
结束语
老子说:“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生而生存。”韩愈在庙堂则直言谏君,在荒所则造福一方,不管身在何处,不管身历何难,他所充斥的只是一种忠君爱国和以民为天的思想,而这不正是我国古代知识分子的脊梁吗?上承屈原,下继林则徐,然而潮州百姓却永远记住了这位韩公,历史也永远记住了韩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