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构成物质的微粒
1. 在近代原子学说的发展过程中,有下列观点:
①物质都是由原子构成的;
②原子都是实心球体;
③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原子内.
??? 1911年卢瑟福用带正电的α粒子轰击原子,发现多数α粒子穿过后仍保持原来的运动方向,但有绝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角度的偏转,如图所示.分析实验结果,可以否定上述观点中的(? )
?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②③
2. 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生发现了原子内有带负电的电子,而原子 是电中性的,由此推测,原子内还有带正电的物质。在此基础上,经过卢瑟福、玻尔等科学家的不断完善和修正,建立了现代原子结构模型。如图是小柯整理的物质微观构成网络图,则汤姆生当年推测的“带正电的物质”相当于图中的(??? )
A.?甲?????????????????????????????????????????B.?乙?????????????????????????????????????????C.?丙?????????????????????????????????????????D.?丁
3. 氚是氢的一种同位素,氚原子含有1个质子和2个中子。下列示意图能正确表示氚原子结构的是( )
A.?A???????????????????????????????????????????B.?B???????????????????????????????????????????C.?C???????????????????????????????????????????D.?D
4. 用分子的相关知识解释下列生活中的现象,其中错误的是( )
A.?“酒香不怕巷子深”说明分子在不停运动
B.?10毫升酒精和10毫升水混合后体积小于20毫升,说明分子间有空隙
C.?热胀冷缩说明分子的大小随温度的升降而改变
D.?湿衣服在夏天比冬天容易晾干,说明分子的运动随温度升高而加快
5. 有一密封容器内储存有一定量的氧气,上面有一个不漏气的活塞,慢慢下压活塞,密封容器内部分子变化模型合理的是(?? )
A.????????????????????????????B.????????????????????????????C.????????????????????????????D.?
6. 下列日常生活现象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红墨水在水中能扩散,既说明分子间有空隙,又说明分子在做不停的无规则运动。
B.?教室内扫地时,在阳光的照射下,看见灰尘飞扬,证明分子在做运动
C.?厨房炒菜时,闻到菜香,是因为分子运动的缘故。
D.?黄豆和芝麻混合的实验不能证明分子间存在空隙
7. 将复写纸夹在两张白纸之间后放在水平桌面上,再分别取两个盛有等量冷水和热水的相同铝质易拉罐压在纸上。一段时间后,发现纸上留下痕迹的颜色深浅不同。该现象说明( )
A.?分子热运动与温度有关???????????B.?分子间存在引力???????????C.?分子间存在斥力???????????D.?分子间有空隙
8. 下列关于原子、分子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分子可以构成物质,而原子只能构成分子????B.?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
C.?在原子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D.?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9. 下列有关书本中“芝麻和黄豆混合”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混合后的总体积与未混合前的总体积一样大???????????B.?混合后的总体积比未混合前的总体积大
C.?根据这个实验的现象,即可得出“构成物质的分子间存在空隙”的结论??????????D.?这只是一个模拟实验,用形象的宏观现象类比不易观测的物质微观结构
10. 某大学的同学们制作出了一种新型防菌“纳米纸”,这种纸“油水不沾”,细菌也无法停留在上面(如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油水不沾”的原因是纳米纸分子间无空隙
B.?这种纸使细菌中的分子不能做无规则运动
C.?这种纸与油、水的分子间只有斥力没有引力
D.?纳米纸上互相接触的两滴油能立即结合成一滴是因为分子引力的作用
11. 20世纪初,科学家先后提出了如图①、②、③所示的三种原子模型,依照提出时间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排列是(?? )
A.?①②③ ?????????B.?③②①????????????C.?②③①????????????D.?①③②
12. 明确宏观现象的微观本质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思想方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变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能鼓起来,是由于分子间隔变大
B.?水结成冰,是因为温度降低,分子停止运动
C.?“破镜”不能“重圆”的原因是玻璃的分子间只有斥力没有引力
D.?水与酒精混合液的体积小于混合前二者体积之和,是因为混合后分子体积变小
13. 科学理论的建立要有一个又一个的证据。在研究原子结构的历史进程中,卢瑟福揭开了原子世界一个又一个的奥秘。请回答:
(1)1911年,卢瑟福等人进行了α粒子(α粒子是带两个单位正电荷的氦原子核)散射实验,用一些高速运动的α粒子轰击金箔,发现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保持原来的运动方向,但有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角度的偏转,而极少数α粒子发生反弹。下列说法正确的有________。
A.多数α粒子保持原来的运动方向,说明原子核的体积很小
B.少数α粒子发生较大角度偏转,说明原子核带负电
C.极少数α粒子发生反弹,说明原子核的质量很大
(2)1919年,卢瑟福用加速了的高能α粒子轰击氮原子,结果有种微粒从氮原子被打出,而α粒子留在了氮原子中,使氮原子变成了氧原子,从现代观点看,被打出的微粒一定是________。
(3)从原子变化上看,上述核变化与化学变化的不同点是________。
14.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经历了汤姆生、卢瑟福和玻尔等提出的模型的过程。
(1)卢瑟福核式结构模型是在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的基础上提出的。把一束高速运动的α? 粒子(带2个单位正电荷),射向一片极薄的金箔。他惊奇的发现,过去一直认为原?子是“实心球”,而由这种“实心球”紧密排列成的金箔,竟为大多数α粒子畅通无?阻得通过,就像金箔不在那儿似的,但也有极少数的α粒子发生偏转,或笔直的弹回。
?根据上述实验现象能得出关于金箔中金原子结构的一些结论,试写出其中的三点:
?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C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过程中,我们发现???????? (填序号)。
A.?科学模型的建立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
B.?模型在科学研究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C.?玻尔的原子模型的建立,使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D.?人类借助模型的建立,对原子的认识逐渐接近本质
15. 探究原子结构的奥秘。
【情景提供】 19世纪以前,人们一直以为原子是不可分的,直到1887年,汤姆生发现了带负电的电子后,才引起人们对原子结构模型的探索。
【提出问题】 电子带负电,原子不带电,说明原子内存在着带正电荷的部分,它们是均匀分布还是集中分布的呢?
【进行实验】 1910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
实验做法如图所示:
①放射源——放射性物质放出α粒子(带正电荷),质量是电子质量的7000倍;
②金箔——作为靶子,厚度1 μm,重叠了3000层左右的原子;
③荧光屏——α粒子打在上面发出闪光;
④显微镜——通过显微镜观察闪光,且通过360度转动可观察不同角度α粒子的到达情况。
【收集证据】 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但是有少数α粒子却发生了较大的偏转,并且有极少数α粒子的偏转超过90°,有的甚至几乎达到180°,像是被金箔弹了回来。
【猜想与假设】 α粒子遇到电子后,就像飞行的子弹碰到灰尘一样运动方向不会发生明显的改变,而结果却出乎意料,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否则大角度的散射是不可能的。
【解释与结论】
(1)若原子质量、正电荷在原子内均匀分布,则极少数α粒子就________(填“会”或“不会”)发生大角度散射。卢瑟福所说的“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中的“很小的结构”指的是________。
(2)1 μm厚度的金箔包含了3000层金原子,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后方向不变,说明____;
A.?原子的质量是均匀分布的?B.?原子内部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
(3)科学家对原子结构的探究经历了三个过程,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你认为原子结构为下图中的______。
A.?道尔顿模型特点:不可再分的实心球体
B.?汤姆生模型特点:正负电荷均匀分布
C.?卢瑟福模型特点:核位于原子中心,重量集中在核上
16.下图表示氢气和氯气反应的示意图:
试回答:
在反应中氢气分子变成________?, 氯气分子变成?________?, 它们互相结合形成新的分子是________?。
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________?, 氯气在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________?, 因此在这个反应中,发生变化的粒子是________?。?
17.从分子、原子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是化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如图是某密闭容器中物质变化过程的微观示意图.(“ ”表示氧原子,“ ”表示氢原子)
请回答:
(1)下列关于变化Ⅱ的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填写序号).
A.?分子的数目增多了?????????B.?分子变小了?????????C.?分子间的距离变小了?????????D.?分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
(2)从变化I的微观过程可分析出,该变化的实质是________.
18. 用如图的装置演示气体扩散现象,其中一瓶装有密度比空气大的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另一瓶装有空气。为了有力地证明气体发生扩散,装二氧化氮气体的应是________(填“A”或“B”)瓶。根据________现象可知气体发生了扩散,扩散现象说明气体分子________。
19. 如图是水发生变化的微观结构模型,甲、乙两种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________ ;从微观结构分析,该变化的特点是________?。
20. ?学习化学后,我们学会了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
(1)已知碳原子和氧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分别为:和, 两种原子中相等的是_______?(填序号).
A.质子数? B.电子数 C.第一层电子数 D.第二层电子数
(2)保持一氧化碳化学性质的粒子名称是________ .
(3)如图是一氧化碳与氧气反应的微观模型图,请在如图框中以图示的方式完成该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图中●表示氧原子,○表示碳原子).
???________
21. 如图所示,把一块表面干净的玻璃板挂在弹簧测力计下图甲,手持弹簧测力计上端,将玻璃板放到恰好与水槽内水面相接触图乙,并慢慢向上提起弹簧测力计。为什么两次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同,且乙大于甲?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C
【解析】【分析】根据多数α粒子穿过后仍保持原来的运动方向,说明原子有很多得空间,从而可判断②是否正确;
根据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角度的偏转,说明原子内有带正电的原子核,从而可判断③是否正确;
据此判断三种观点是否正确.本题考查原子结构的实验,通过实验现象了解原子的内部结构.
【解答】解:
用带正电的α粒子轰击原子,发现多数α粒子穿过后仍保持原来的运动方向,说明带正电的原子核周围有较大空间,因此原子不是实心球体,故②符合题意;
极少数粒子发生了较大角度的偏转,说明正电荷分部在原子核上,较大空间内是没有带正电的粒子,故③符合题意.
该实验与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没有任何关系,故①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答案】B
【解析】【分析】汤姆生提出了原子的“枣糕模型”认为原子内有带负电的电子就是“枣”,而正电荷均匀的分布在整个原子中。而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与带负电的核外电子构成的,而原子核仍能继续分成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原子可以构成分子,原子得失电子后可以形成离子,原子、离子、分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解答】A、甲,应该是中子不带电,A错误;
B、乙,和电子一起构成原子的应该是原子核且带正电,故B正确;
C、丙,丙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不带电,C错误;
D、丁,丁是离子可带正电也可带负电且不在原子内,D错误。
3.【答案】A
【解析】【分析】根据在原子中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以及图示进行解答。
【解答】根据在原子中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其核内有一个质子和2个中子,可知,氚原子核外有1个电子,故A正确。
故答案为:A
4.【答案】C
【解析】【分析】知道分子的基本性质: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在不停地运动;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A、“酒香不怕巷子深”,是因为酒精分子在不停运动,使人们闻到酒香,故A选项不符合题意;
B、10毫升酒精和10毫升水混合后体积小于20毫升,是因为分子之间有空隙,故B选项不符合题意;
C、热胀冷缩,是因为分子间的间隔(而不是大小)随温度升降而改变,故C选项符合题意;
D、湿衣服在夏天比冬天容易晾干,是因为温度升高分子的运动加快,故D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5.【答案】B
【解析】【分析】模型常常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和理解一些不能直接观察到的或复杂的事物。
【解答】有一密封容器内储存有一定量的氧气,上面有一个不漏气的活塞,慢慢下压活塞,密封容器内部氧气分子大小和形状都不会发生变化,只是空间变小了,氧气分子密度会变大。符合这一变化的物理模型是B选项所示模型图。
故答案为B.
6.【答案】B
【解析】【分析】理解微粒的性质,会用微粒的观点来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根据分子的性质分析回答.分子都很小,分子间有间隔,分子在不断运动,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解答】A、将一滴红墨水加入到一杯水中,由于分子在不断进行运动,并且分子间有空隙,整杯水慢慢变红。故A正确;
B、人眼看得见的东西就不是分子,一颗尘土是由许多分子组成的,意思说尘土不是一个分子,所以说不上是分子的运动,而是宏观的机械运动,故B错误;
C、问到香味是气味分子扩散出来,说明了分子是运动的,故C正确;
D、分子是人眼不能看见的微粒,黄豆与芝麻混合说明黄豆与芝麻之间有空隙,但不能说明分子之间有空隙,故D正确。
7.【答案】A
【解析】【分析】解决本题需掌握: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运动越激烈。
【解答】盛有热水易拉罐下的复写纸温度比较高,其分子运动比较剧烈,所以纸上的颜色比较深;故选项A正确。
故答案为:A。
8.【答案】A
【解析】【分析】从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方面分析判断即可.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解答】解:A、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不是唯一的一种,原子、离子也能构成物质,说法错误;
B、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即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说法正确;
C、在原子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说法正确;
D、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发生了变化,原来的物质也就不存在,新的物质和原来的物质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不变,物质不发生变化,它和原来物质的具有完全相同的化学性质.所以把分子说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说法正确;
故选A.
9.【答案】D
【解析】【分析】芝麻和黄豆混合的实验是不同分子混合时的模型实验。实验中发现芝麻进入黄豆的空隙中,混合后的总体积减小。但由于芝麻和黄豆不是真正的分子,从这一实验还不能得出分子间存在空隙。
【解答】A、混合后的总体积与未混合前的总体积一样大,芝麻进入黄豆的空隙总体积减小,A错误;
B、混合后的总体积比未混合前的总体积大,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混合前的总体积,B错误;
C、根据这个实验的现象,即可得出“构成物质的分子间存在空隙”的结论,芝麻与黄豆不是真正的分子,此实验还不能得出“构成物质的分子间存在空隙”的结论,C错误;
D、这只是一个模拟实验,用形象的宏观现象类比不易观测的物质微观结构,说法正确,D正确。
故选D
10.【答案】D
【解析】【分析】分子动理论的内容:(1)物体由大量的分子组成,(2)分子永不停息做无规则运动,(3)分子间存在着空隙及 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解答】解:A、分子间存在着空隙,所以A错;
B、分子永不停息做无规则运动,所以B错;
C、D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所以C错,D正确。
故选D。
11.【答案】D
【解析】【分析】汤姆生发现电子后,最早提出了葡萄干蛋糕模型,卢瑟福通过实验提出了行星模型,而现在科学家认为电子云模型更符合实际。
【解答】三种模型依次为葡萄干蛋糕模型、行星模型、电子云模型,现在科学家普遍认为电子云模型能更好地解释我们观察到的有关电子的现象。
故答案为:D
12.【答案】A
【解析】【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很小、分子间有间隔、分子在不断运动者来解答此题。
【解答】A、变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能鼓起来,是由于分子间隔变大,故选项A正确;B、分子一直在不断的运动,温度降低,分子运动变慢,故选项B错误;C、分子间既有斥力,又有引力,故选项C错误;D、水与酒精混合液的体积小于混合前二者体积之和,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故选项D错误。故选A。
二、实验探究题
13.【答案】(1)A、C
(2)质子
(3)核变化中原子发生了变化,而化学变化中原子是不变的
【解析】【分析】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质子数不同,所以元素的种类由质子数决定.
【解答】(1)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铝箔而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说明原子核很小;有少部分α粒子发生偏转,是因为原子内部有带正电荷的微粒;有极少数α粒子被反弹回来,是因为原子内部有质量大体积小的微粒.(2)元素的种类由质子数决定,所以打出的一定是质子。(3)核变化与化学变化的不同点是在核变化中原子本身发生了变化,而在化学变化中原子本身不变.
14.【答案】(1)A:原子内部大部分空间是空的;??? B:原子的内部有一个体积极小,质量极大的“核’; ?? C:原子内部的“核”带正电。
(2)A,B,D
【解析】【分析】(1)根据原子不是一个实心球体,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过去,少数发生偏向,极少数反弹了回来;
(2)根据科学的探究方法进行分析。
【解答】(1)A、原子不是一个实心球体,原子核体积很小,原子核外的电子质量很小,可以忽略不计,所以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过去。B、由于α粒子带正电荷,原子核也带正电荷,同性相斥,所以少数α粒子遇到原子核,就会发生偏向。C、由于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所以极少数α粒子被反弹了回来,或发生了很明显的偏向
(2)科学模型的建立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模型在科学研究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比较直观;波尔的原子模型建立并不是很完美,还有缺点;人类借助模型的建立,对原子的认识逐渐接近本质,故A、B、D正确。
故答案为:1.?A:原子内部大部分空间是空的;??? B:原子的内部有一个体积极小,质量极大的“核’; ?? C:原子内部的“核”带正电。? 2.ABD
15.【答案】(1)不会;原子核
(2)B
(3)C
【解析】【分析】根据原子结构分析解答;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核外有一个非常大的空间.
【解答】解: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体积小,质量大,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原子核外有一个非常大的空间,核外电子围绕原子核作高速运动.
(1)若原子质量、正电荷在原子内均匀分布,则极少数α粒子就不会发生偏转,大多数发生偏转,而大多数发生了偏转,说明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且正电荷不是均匀分布的.
(2)原子核外有一个非常大的空间,使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后方向不变
(3)原子结构如图C.
故答案为:(1)不会,原子核(2)B? (3)C
三、填空题
16.【答案】氢原子;氯原子;氯化氢分子;氢分子;氯原子?;氢分子和氯分子
【解析】【解答】(1)在氢气与氯气的反应中,氢气分子分解为氢原子,氯气分子分解为氯原子,氢原子和氯原子组合成氯化氢分子;(2)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所以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氢分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所以氯气在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氯原子;化学变化的本质就是原子的重新组合,所以没变的是氢原子和氯原子,变化的是氢分子和氯分子。
【分析】该题考查了分子、原子的概念和性质,以及用微观知识来解释化学变化。
17.【答案】(1)C
(2)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反应前后的物质种类及其原子种类等方面的关系问题,解题的关键是依据质量守恒、化学反应的实质并结合图示依据相关的知识进行分析。
【解答】(1)由变化Ⅱ中微粒的变化可知,分子的间隔变小了,分子的数目、体积、种类没有发生变化;
(2)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故答案为:(1)C;(2)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18.【答案】B;A瓶内出现红棕色气体;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解析】【分析】不同的物质在相互接触时,物质的分子互相进入对方的现象就叫扩散现象;扩散现象表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着;气体、液体、固体之间均能发生扩散现象。【解答】二氧化氮气体的颜色是红棕色的,而且比空气的密度大,空气要处于二氧化氮气体的上方,所以装二氧化氮气体的应是B;如果将两个瓶口对在一起,则二氧化氮气体分子会向空气中运动,所以B瓶内的气体颜色会变淡,A瓶内的气体颜色会变红;说明二氧化氮气体分子在永不停息做无规则运动,就可以证明扩散现象的存在。
故答案为:B;A瓶内出现红棕色气体;在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
19.【答案】乙
;分子各类没有变化,分子间隙变大
【解析】【分析】主要考查你对??化学反应微观示意图 , 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原子、离子) ,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特征和判别??等考点的理解。
【解答】从水发生变化的微观结构模型可看出,甲中水分子变成了氢分子和氧分子,发生了化学变化;乙中水分子没有改变,改变的是分子间的间隙,发生的是物理变化。
故答案为:乙;?分子各类没有变化,分子间隙变大
20.【答案】C;一氧化碳分子;?
【解析】【解答】(1)观察原子结构示意图可以发现,第一层电子数相同,故选:C;
(2)保持一氧化碳化学性质的粒子是一氧化碳分子;
(3)根据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数目不变可知:反应后有两个碳原子,四个氧原子,反应前有二个氧原子,所以空白处有2个一氧化碳分子.
故答案为:(1)C;(2)一氧化碳分子;(3).
【分析】(1)根据碳原子和氧原子的结构示意图解答;
(2)一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据此解答;
(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数目不变分析解答.
四、解答题
21.【答案】因为在题图乙中玻璃板与水的接触面间存在分子引力,使其示数比较大。
【解析】
【分析】物体的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可以从分子间的作用力上来分析。
【解答】向上提起弹簧测力计时,由于水分子和玻璃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所以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会大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