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高二生物全案:3.1《人体对抗病原体感染的非特异性防卫》(浙科版必修3)(4份)

文档属性

名称 2011高二生物全案:3.1《人体对抗病原体感染的非特异性防卫》(浙科版必修3)(4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科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1-09-17 12:31:49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疼 痛:
发 热:
肿 胀:
发 红:
脓 液:
皮肤破损后的炎症反应
多肽类物质引发神经冲动
毛细血管扩张
增强白细胞的免疫功能
组织液增多
黄色粘稠液体
§1人体对抗病原体感染
的非特异性防卫
近年高考的相关内容
06年全国卷Ⅰ 07年全国卷Ⅰ 08年全国卷Ⅰ 09年考试说明
二次免疫中抗体浓度(图表题) 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过程、区别和联系 生命活动调节和免疫中胰岛素的功能 等级Ⅱ级
问题探讨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主要是调节身体遇到的物理或化学变化时稳态的维持。
这时,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能发生作用吗?
那生命体又该如何应对呢?
生命体作为一个开放系统,也随时可能受到细菌、病毒的入侵,体内自身也可能产生衰老、破损、死亡、异常的细胞。
1、概念:
免疫是机体的一种
特殊的保护性生理功能。
非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防卫)
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反应)
一、免疫的概念
免疫的种类
2、
免疫特殊在哪里?
皮肤和黏膜对病菌的阻挡作用
属哪种免疫?
皮肤分泌物的杀菌作用
属哪种免疫?
呼吸道黏膜上的纤毛清扫异物
属哪种免疫?
溶菌酶使细菌溶解
属哪种免疫?
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
属哪种免疫?
白细胞消灭病原体
属哪种免疫?
皮肤分泌物的杀菌作用
第一道防线
第二道防线
皮肤和黏膜的阻挡作用
黏膜上纤毛的清扫作用
溶菌酶使细菌溶解
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
白细胞消灭病原体
(皮肤和黏膜组成)
(溶菌酶和白
细胞组成)
二、非特异性防卫(非特异性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
1、
2、非特异性免疫特点:
人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一种天然防御功能。
特点:人人生来就有,不具特异性,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一定的防御作用。
特殊在能守也能攻
例1、下列属于人体第一道防线的是
A.淋巴细胞与抗原结合
B.皮肤的阻挡作用
C.中性粒细胞吞噬细菌
D.巨噬细胞吞噬病毒
B
例2、下列属于人体第二道防线的是
A.唾液对病原体的分解作用
B.呼吸道纤毛摆动对病菌的排除作用
C.血浆蛋白对病原体的破环作用
D.胃液对病菌的杀灭作用
C
例3、下列各项,不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的是
A.接种牛痘的人不会得天花
B.体液中杀菌物质杀灭病原体
C.泌尿、生殖等管道黏膜的屏障
D.中性粒细胞吞噬细菌
A
例4、当人体受到病原体感染时,体内白细胞可将其吞噬、消化并清除这种免疫反应是
A.免疫的第一道防线
B.先天具有的
C.针对某种抗原的
D.通过抗体起作用的
B
通过免疫能够识别 “自己”、
排除 “非己”,
以维持内环境的平衡和稳定。
免疫除了能守能攻还特殊在哪儿?
1、体内如何识别入侵者了?
2、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是一类什么物质?有什么特性?
特异的糖蛋白分子,所有的体细胞上都存在而且不同的人有不同的MHC,每个人的白细胞都认识这些自身MHC的身份标签。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
3、抗原决定簇:抗原表面决定抗原特异性的某些
特定的化学结构
三、如何识别入侵者
1、抗原的概念:
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叫做抗原。
2、举例:
病原体
寄生虫
花粉
异型红细胞
异体组织
异种动物的血清等异物
抗原决定簇示意图
四、抗原
例6、人体排除“非己”成分的方式有:
A.阻挡 B.杀灭 C.吞吃 D.凝集 E.溶解

例7、下列有关抗原的叙述,正确的是
A.机体自身的组织和细胞不可能成为抗原
B.大分子物质都能成为抗原
C.进入体内的生物细胞才能成为抗原
D.能引发产生大量淋巴细胞的“非己”物质
D
例8、下列不带有抗原信息的结构是
A.牛痘病毒 B.细菌
C.癌细胞 D.自身正常细胞
D
例9、皮肤受损时,人体会释放一种多肽类
物质,该物质的综合作用效果是
A.使人产生痛觉 B.使皮肤变红
C.使局部体温升高 D.阻挡病原体进入
D
例10、皮肤受损导致病原微生物进入机体后,
从毛细血管钻出来并进入受损部位的组织
间隙、发挥吞噬病原微生物作用的是
A.中性粒细胞 B.红细胞
C.血小板 D.血糖
A
例11、侵入机体的病原体被消化后,其上的抗原分子被降解的肽可与某种细胞的MHC结合,形成抗原—MHC复合体,移动到该细胞表面并呈递出来,该细胞是
A.巨噬细胞 B.T淋巴细胞
C.B淋巴细胞 D.记忆细胞
A
抗原
侵染人体
第一道防线
第二道防线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第三道防线
例5、大面积烧伤护理不当时,易发生感染而
引起严重后果,这主要是由于
A.特异性免疫能力减弱
B.非特异性免疫能力减弱
C.体液大量流失
D.营养物质得不到及时补充
B第1节 人体对抗病原体感染的非特异性免疫
一、单选题
1.为防止甲型H1N1病毒在人群中的传播,有人建议接种人流感疫苗,接种人流感疫苗能够预防甲型H1N1流感的条件之一是:甲型H1N1病毒和人流感病毒具有相同的
A.侵染部位 B.致病机理 C.抗原决定簇 D.传播途径
2.下列不属于免疫过程的是
A.花粉引起体内毛细血管扩张 B.移植的器官被患者排斥
C.骨髓瘤细胞与B淋巴细胞融合 D.病原微生物被体内吞噬细胞吞噬
3.某病原体第一次感染人体,人体不会产生相应的
A.浆细胞 B.记忆淋巴细胞
C.过敏反应 D.免疫反应
4.下列疾病中,由病毒引起的是
A. 白化病 B. 炭疽病
C. 结核病 D. 狂犬病
5.人被犬咬伤后,为防止狂犬病发生。需要注射由灭活狂犬病毒制成的疫苗。疫苗在人体内可引起的免疫反应是
A. 刺激效应T细胞分化成为记忆细胞
B. 刺激吞噬细胞产生抗狂犬病毒抗体
C. 可促进效应B细胞释放出淋巴因子
D. 产生与狂犬病毒特异性结合的抗体

6.“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骨髓库)的建立为白血病患者带来了生命的曙光,彰显了社会大家庭的温暖与关爱。患者与捐献者配型相合是骨髓移植的先决条件,否则所移植的细胞会被患者体内的“防御”系统当作“异己”成分进行攻击而造成移植失败,该系统是
A.神经系统 B.免疫系统 C.内分泌系统 D.血液循环系统
7.甲型N1H1流感病毒能在宿主细胞内繁殖,其主要原因是该病毒
A. 基因组变异过快
B. 基因复制和表达过程过于简单
C. 基因和蛋白质的结构与宿主的相似性很高
D. 利用宿主细胞的酶完成基因复制和表达
8.人体内往往存在着针对一种病毒的不同抗体,合理解释的是
A. 病毒表面往往存在多种蛋白质分子
B. 病毒基因在细胞内能高效复制
C. 病毒表面往往存在多个同种蛋白质分子
D. 病毒基因在细胞内能高效表达
9.如果给人注射灭活的甲型流感病毒,可预防甲型流感,那么灭活病毒在体内引起的免疫反应,正确的是
A. B细胞接受刺激后形成效应B细胞,能使靶细胞裂解
B. T细胞接受刺激后形成效应T细胞,能释放淋巴因子
C. 吞噬细胞接受刺激后形成效应细胞,能产生相应的抗体
D. 淋巴细胞吞噬该病毒后形成记忆细胞,能释放白细胞介素
10.用人工合成的脊髓灰质炎病毒初次感染小鼠后,
A.使小鼠产生过敏反应
B.产生的抗体不能与该病毒结合
C.小鼠体内产生针对该病毒的浆细胞
D.短期内,再次受到该病毒感染后不会产生更多的抗体
11.以下关于艾滋病(AIDS)的叙述,错误的是。
①AIDS患者出现病症的直接原因是其它病原体感染
②HIV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特别是B淋巴细胞
③HIV侵入人体后存在潜伏期,原因是潜伏期HIV复制能力较弱
④感染HIV的人称为AIDS患者,应尽快治疗
⑤目前还没有根治AIDS的特效药
A.②③⑤ B.①④⑤ C.②③④ D.①②③
12.人类Rh血型有Rh+ 和Rh- 两种,分别由常染色体上显性基因R和隐性基因r控制。Rh+ 的人有Rh抗原,Rh- 的人无Rh抗原。若Rh+胎儿的Rh抗原进入Rh- 母亲体内且使母体产生Rh抗体,随后抗体进入胎儿体内则引起胎儿血液凝集和溶血;若这位Rh- 母亲又怀一Rh+ 胎儿,下列对这两胎儿的相关基因型及血液凝集和溶血程度的分析中,正确的是
①相关基因型与父亲的一定相同 ②相关基因型与父亲的不一定相同
③两胎儿血液凝集和溶血程度相同 ④第二胎儿血液凝集和溶血程度比第一胎儿严重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3. 关于特异性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A.B细胞吞噬病原菌,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产生的效应T细胞分泌抗体
B.T细胞吞噬病原菌,然后将抗原呈递给B细胞,产生的效应B细胞分泌抗体
C.吞噬细胞吞噬病原菌,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产生的效应T细胞攻击靶细胞
D.吞噬细胞吞噬病原菌,然后将抗原呈递给B细胞,产生的效应B细胞攻击靶细胞
14.甲、乙、丙三组小鼠不同的免疫器官被破坏,其中甲组仅有体液免疫功能,乙组和丙组丧失了特异性免疫功能。现给三组小鼠分别输入造血干细胞,发现仅有乙组恢复了细胞免疫功能,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是
A.甲组骨髓被破坏,乙组胸腺被破坏,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B.甲组胸腺被破坏,乙组骨髓被破坏,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C.乙组骨髓被破坏,丙组胸腺被破坏,甲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D.丙组骨髓被破坏,甲组胸腺被破坏,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15.病原体对不同免疫状态小鼠的感染进程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吞噬细胞缺陷小鼠的非特异性免疫受损,特异性免疫也无法产生
B.B细胞缺陷小鼠虽无法合成抗体,但仍能对胞内寄生病原体产生免疫反应
C.T细胞缺陷小鼠体内的抗原呈递作用不能完成,体液免疫无法产生
D.正常小鼠免疫产生的淋巴因子,加强了效应T细胞和吞噬细胞对肥细胞的特异性杀伤作用
参考答案
1.C
解析:甲型H1N1病毒和人流感病毒具有相同的抗原决定簇,所以接种人流感疫苗能够预防甲型H1N1流感。故选C。

2.答案: C
解析:病原微生物被体内吞噬细胞吞噬是非特异性免疫。花粉引起体内毛细血管扩张是过敏反应,和器官移植的排斥反应都是免疫过程。骨髓瘤细胞与 B 淋巴细胞融合这是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中利用的动物细胞融合技术。
3.C
解析:病原体第一次感染人体时,体液免疫过程中会产生浆细胞和记忆淋巴细胞,而过敏反应是指已经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的物质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因此病原体第一次感染人体,人体不会产生相应的过敏反应。
4.D
解析:白化病是一种遗传病,由基因控制;炭疽病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引起,二者都是细菌不是病毒;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
5.答案:D
解析:注射由灭活狂犬病毒制成的疫苗(抗原),刺激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的抗体,从而把可能侵入人体内的狂犬病毒清除掉。这是被动免疫,也是体液免疫(如果狂犬病毒侵入细胞内,主要是神经细胞内,就很难预防和治疗了)。抗体是由效应 B 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是由效应 T 细胞产生的,抗原再次刺激记忆细胞时会分化增殖形成大量效应细胞。

6.B
解析:当我们的机体受到外界物质的入侵时,我们的免疫系统就会清除掉这些物质,而白血病的治疗的时候,最好的方法就是移植造血干细胞,而如果移植的细胞和患者的细胞差距太大的话,那么就会被免疫系统攻击和清除
7.D
解析:病毒是专营性胞内寄生生物,缺少代谢必须的酶及场所,不能独立生存,必须在宿主细胞内借助宿主细胞的酶系统来进行遗传物质的复制及蛋白质的合成。
8.A
解析:一种病毒表面往往有多种蛋白质分子,刺激机体产生针对这种病毒的不同抗体。
9.B
解析:效应B细胞不能使靶细胞裂解;吞噬细胞不能形成效应细胞,记忆细胞不能释放白细胞介素,T细胞接受刺激后形成效应T细胞,能释放淋巴因子。直接判断选择支的正误。此题为容易题,识记类。
10.答案:C
解析:病毒感染小鼠发生正常的免疫反应而不是过敏反应,产生的抗体会与病毒结合,阻碍病毒的扩散和感染。浆细胞是受病毒刺激之后的B细胞分化增殖产生的。再次感染时,由于记忆细胞的存在,机体会短时间内产生大量的抗体。
11.答案:C
解析:HIV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特别是T淋巴细胞;人体感染HIV后需经过0.5~20年,平均7~10年的时间才能发展为AIDS病人,这段时间称为潜伏期。处于潜伏期的HIV感染者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脏器中含有HIV,具有传染性。潜伏期不是静止期,更不是安全期,病毒在持续繁殖,具有强烈的破坏作用。;AIDS患者出现病症的直接原因是其它病原体感染而不是遗传;目前还没有根治AIDS的特效药。
12.答案:D
解析:胎儿的血型为Rh+,基因型为R-。母亲的血型为Rh-,基因型为rr。父亲的基因型为R-,与胎儿的不一定相同。由于二次免疫,这位Rh- 母亲又怀一Rh+ 胎儿的血液凝集和溶血程度要更严重。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二次免疫的知识,但由于文字叙述较多,理解题意有难度。
13.答案: C
解析:在特异性免疫过程中,吞噬处理抗原的是吞噬细胞;能分泌抗体的是效应 B细胞;能攻击靶细胞的是效应 T 细胞。
14.答案:B
解析:细胞免疫一定需要T细胞,它是在胸腺中成熟的,只要缺乏T细胞,一定没有细胞免疫。B细胞是在骨髓中成熟的,骨髓被破坏,在一定无体液免疫,据此可以分析推断出答案。
15.B
解析:本题考察了免疫的相关的知识。A中吞噬细胞缺陷小鼠的非特异性免疫受损,特异性免疫可以进行,因为抗原不一定要通过吞噬细胞暴露,可以直接传递给T、B淋巴细胞完成特异性免疫的过程;B细胞缺陷小鼠虽无法合成抗体,但可以通过细胞免疫对胞内寄生病原体产生免疫反应,B正确;C中T细胞缺陷小鼠体内的抗原呈递作用不能完成,但体液免疫中抗原是可以直接传递给B细胞完成体液免疫的;D中淋巴因子是通过激活溶酶体释放相关的酶而加强了效应T细胞对靶细胞的裂解作用的。
21世纪教育网
w.w.w.k.s.5.u.c.o.m
www.第1节 人体对抗病原体感染的非特异性防卫
科目 生物 教师 年级 高二 日期
课题 人体对抗病原体感染的非特异性防卫 课型 单一
教学目标 知识:1.说出免疫的概念 2.简述人体对抗病原体感染的非特异性防卫方式 3.识记特异性免疫的作用能力:1.通过介绍抗体的发现、淋巴细胞的种类、分化和功能等科学研究过程,培养学生从科学事实推理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2.通过组织小组自学,师生共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比较、分析、判断等思维能力。情感:通过介绍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种人痘预防传染病的历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1.免疫的概念2.人体如何通过两道防线抵御病原体侵入机体
教学难点 病原体侵入机体后机体的变化
教学方法 讲述式与小组合作探究
教具 白细胞吞噬病原体示意图;多媒体
教学思路 1.注重引导学生对初中、高二相关知识的复习和整理,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2.适当介绍免疫科学的应用,如通过血液检测鉴定是否吸毒,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3.充分利用课本中的相关内容、图表,组织学习小组合作自学,自己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可以及时根据学生反馈的情况,为学生提供课本外的学习资料,以利于对相关知识的进一步理解。
课堂教学过程
教学阶段任务 教学内容方法手段 学生活动 预期效果
导入:1.免疫的概念与类型2.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3.免疫系统的防伪功能4.淋巴细胞的分化 复习提问请学生根据自己原有的理解,讨论什么是免疫,回忆初中知识教师给出现在对免疫概念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免疫是机体的一种特殊的保护性生理功能,通过免疫,机体能够识别“自己”,排除“非己”,以维持内环境的平衡和稳定。免疫是指身体对抗病原体引起的疾病的能力。免疫分为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两种类型。免疫系统是由淋巴器官、淋巴组织及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教师承上启下引入新课人体的三道防线是什么?第一道防线:体表的屏障;第二道防线:体内的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特异性免疫反应。淋巴细胞的起源: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分化:在中心淋巴器官。造血干细胞在胸腺分化成T细胞。 造血干细胞在骨髓分化成B细胞。 学生回答。学生看课本P47回答聆听,思考与笔记看课本P48思考与笔记 使学生理解免疫是人体内环境稳态的重要组成部分。知道免疫系统的组成。识记
课堂教学过程
教学阶段任务 教学内容方法手段 学生活动 预期效果
5.抗原与抗体 抗原的概念是:可以引起机体 思考与笔记 知道抗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物质。 与抗体 抗体的概念:机体受抗原刺激 后产生的,并且能与该抗原发 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 的球蛋白。抗体的分布:主要分布于血清中,也分布于组织液及外分泌液中,如乳汁中抗体是由哪里产生的呢?
小结 非特异型免疫、特异性免疫、T细胞、B细胞的起源和作用
布置作业 课后思考与练习
板书设计 第一节 人体对抗病原体感染的非特异性防卫免疫的概念与类型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系统的防伪功能淋巴细胞的分化抗原与抗体
课后自评
领导签字
检测与练习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以下内容: (1)淋巴细胞的起源: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 (2)分化:在中心淋巴器官。 造血干细胞在胸腺分化成T细胞。 造血干细胞在骨髓分化成B细胞。 (3)分布:在外周淋巴器官,如淋巴结、脾、扁桃体等。 (4)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器官:胸腺,骨髓、脾、淋巴结等。 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 体液中的各种抗体和淋巴因子等。
w.w.w.k.s.5.u.c.o.m
w.w.w.k.s.5.u.c.o.m
www.第三章 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
第1节 人体对抗病原体感染的非特异性防卫
【旧识回顾】
神经系统感觉到病原体的存在一般是在有了病理反应之后,在病菌或病毒刚进入人体的时候,靠反射能不能对其作出反应?
【新知导学】
1.免疫的概念
2.免疫可分为      和     。
(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
免疫细胞 ( )
3、免疫 (发挥免疫
作用的细胞)
系统 (位于: ( )
   )
免疫活性物质: 。
4.
第一道防线由________和_______构成
_________免疫  
第二道防线由________和_______构成。

          ______免疫:________产生抗体
疫 _____ _免疫
(第三道防线) ______免疫:________产生抗体
5.抗原和抗体
【反馈检测】
1.关于吞噬细胞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吞噬细胞只在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 
B.吞噬细胞只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 C.吞噬细胞不属于免疫细胞 
D.吞噬细胞在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中都发挥重要作用
2、在胸腺内发育的造血干细胞将成为( )
A、淋巴细胞 B、B细胞 C、T细胞 D、记忆细胞
3、下列关于抗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机体和自身的组织不可能成为抗原
B、抗原能与抗体或效应细胞结合,发生免疫反应
C、抗原一旦突破人体的由皮肤、粘膜以及由体液中的杀菌物质等组成的防线就会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
D、抗原与相应的抗体或效应T细胞结合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
w.w.w.k.s.5.u.c.o.m
ww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