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高二生物全案:4.1《种群的特征》(浙科版必修3)(4份)

文档属性

名称 2011高二生物全案:4.1《种群的特征》(浙科版必修3)(4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科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1-09-17 12:34:54

文档简介

必修三 稳态与环境
第三单元 种群和群落
学时28 种群的特征及数量的变化
1.(2010·杭州模拟)下图是对某地区某种植物的种群年龄结构调查结果,其种群发展趋( )
A.总能量将增加 B.环境阻力不变
C.种群密度下降 D.保持稳定型增长
解析:根据坐标中种群年龄结构直方图可知,该种群中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属于
衰退型种群,由此可预测该种植物种群的种群密度会逐渐下降。
答案:C
2.(2010·丽水模拟)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了种群正常的性别
比例,该害虫的种群密度将 ( )
A.明显增加 B.明显减小 C.先减后增 D.相对稳定
解析:本题考查种群的性别比例。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密度。用性引诱剂能
够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了害虫正常的性别比例,使很多雌性个体不能完成交配,
从而使种群密度明显减小。
答案:B
3.潮间带满潮池中常见的滨螺是捕食者,吃很多藻类,尤其
喜食小型绿藻(浒苔)。如图为藻类种数与滨螺密度的关系,
据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各种藻类存在竞争关系
B.滨螺密度越大,藻类种数越多
C.若没有滨螺,藻类多样性会降低
D.滨螺在中等密度时,藻类多样性程度最高
答案:B
4.右图为三种蜂的生存曲线。叶蜂产卵于叶上;泥蜂储存其他昆虫
的幼虫作为子代的食物;蜜蜂的幼虫由工蜂直接喂养。
这三种蜂的生存曲线依次是 ( )
A.甲、乙、丙 B.乙、丙、甲
C.乙、甲、丙 D.甲、丙、乙
解析:创设情境,考查获取知识、识图、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三种蜂从卵到成虫的生
存率,除与遗传因素有关外,还与环境因素有密切关系。从题目给出的条件看:叶蜂产
卵于叶上,以后任其自然生长,故生存率较低;泥蜂能够储存其他昆虫的幼虫作为子代
的食物,生存率较叶蜂高;而蜜蜂的幼虫直接由工蜂喂养,生存率最高。
答案:A
5.农业科技人员在对草原鼠害进行调查时,随机选定某区域,第一次放置了100个鼠笼,
捕获68只鼠,标志后原地放回,一段时间后在相同位置放置了100个鼠笼,捕获54只鼠,其中标志的鼠有12只。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
A.该区域中鼠的种群密度较大,约为306只,必须积极防治
B.这种调查方法称为样方法
C.草原上鼠与牛、羊等是竞争关系,鼠害严重会影响畜牧业发展
D.如果在两次捕鼠期间发生草原大火,统计结果是不准确的
解析:本题是关于种群密度调查实验方面的试题,考查动植物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的异同。在对植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中,常常采用样方法。而对动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
中,常常采用标志重捕法,即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将这些个
体进行标志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志个体占总
捕获数的比例,来估计该种群的数量。
答案:B
6.(2010·余姚模拟)鱼鳞藻、桅杆藻是鱼类的饵料,
微囊藻会产生有毒物质污染水体。某研究小组调查
了当地部分湖泊营养化程度对藻类种群数量的影响,
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可以用取样调查的方法测定藻类的种群密度
B.在富营养化水体中,鱼鳞藻的适应性最弱
C.在中营养化水体中,有利于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D.用桅杆藻能够控制富营养化水体中微囊藻的数量,净化水体
解析:可用取样调查的方法测定藻类的种群密度;随着水体的富营养化,鱼鳞藻的数量
最早开始减少,说明其适应性最弱;在中营养化水体中,桅杆藻数量最多,有利于鱼的
生长,能量更多地流向了对人类有益的部分;桅杆藻在富营养化水体中数量逐渐减少,
它不能控制微囊藻的数量。
答案:D
7.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
B.种群中全部个体的基因组成了这个种群的基因库
C.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则该种群的种群密度在一定时间内会明显变

D.种群增长速率在种群的“S”形增长曲线的各阶段是不同的
解析: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则该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稳定型。种群密
度会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稳定,不会明显变大。
答案:C
8.右图表示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
其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国家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人口自然增长率是由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决定的,由图可以看出国家③的出生
率和死亡率的差值最大,所以增长率最高。
答案:C
9.下图表示的是四种不同种群中不同年龄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其中种群密度可能会越来越
小的是 ( )
解析:根据坐标直方图分析,A中老年个体数最多,其次是成年个体,而幼年个体数最
少,此种群是衰退型,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B图表示的是增长型种群,种群密度会越
来越大;C、D表示的可能属于稳定型种群,种群密度可能不变。
答案:A
10.(2010·绍兴模拟)如图所示为在理想状态下和自然环境中某
生物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对阴影部分的解释正确的是
( )
①环境中影响种群增长的阻力 ②环境中允许种群增长的最大值
③其数量表示种群内迁出的个体数 ④其数量表示通过生存斗争被淘汰的个体数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是有关生物种群增长的两种曲线。“J”形曲线是在环境中空间、
食物等资源无限的理想状态下的种群增长曲线;而“S”形曲线是在环境中空间、食物
等资源有限状态下的种群实际增长的曲线。因此阴影部分就表示了环境中影响种群增长
的阻力,其数量表示通过生存斗争被淘汰的个体数。
答案:C
11.(2010·余姚模拟)为调查黄鹂的种群密度,用捕鸟网捕获30只鸟,其中黄鹂5只,做标
志后放回自然界,第二年又捕获了30只鸟,其中有标志的黄鹂2只,没有标志的黄鹂
6只,则此地区黄鹂的种群个体数大约为 ( )
A.20只 B.15只 C.75只 D.45只
解析:黄鹂的种群个体数按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N∶5=(2+6)∶2,得N=20。
答案:A
12.如右图所示为有限环境中某一种群增长的曲线,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多选) ( )
A.K值是环境条件所允许达到的种群数量最大值
B.在K值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
C.如果不考虑迁入、迁出等其他因素,在K值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D.假设这是鱼的种群,当种群达到K值时开始捕捞,可持续获得最高产量
解析:在K值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零,不考虑其他因素,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由于种
群数量为K/2时是能够持续提供最大产量的种群大小,所以捕捞结束后应该保持种群数
量在K/2左右,如果过度捕捞,种群数量会降到K/2以下,种群增长速率会减小;同样
地不能到达K值再捕捞,因为如果在K值时捕捞,种内斗争剧烈,鱼类为了争夺食物消
耗的能量加大,导致个体重量较小,能量大量浪费,不能流向人类。
答案:AC
13.(2010·湖州模拟)在某一片小麦田中,长有许多杂草,还有食草昆虫、青蛙、蛇等动物活
动。某研究小组对该农田生态系统进行研究,根据所学的知识回答有关问题:
(1)研究小组要估算该农田中荠菜的种群密度,应采用_____法;在取样时,关键
要做到________________。
(2)此农田中新迁入了一种食草昆虫,下图甲是与这种昆虫种群数量相关的出生率和死
亡率的变化曲线。请说出种群在B点后死亡率明显增加的原因:_________。
(答两点)
(3)请根据图甲在图乙坐标系中画出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将A、D标在纵坐标的合适位
置上)。
解析: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采用样方法,样方法的关键是取样要保证随机性。种群死亡
率增加的主要原因是生存斗争加剧,包括食物、空间不足和天敌增多。在绘图时一定要 注
意按照要求将A、D标在纵坐标的合适位置上,由于A点种群数量不为零,所以曲线的
起点不能为零。当种群数量为D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此时种群数量达到K值(环境
容纳量),所以D点对应种群数量最大值。
答案:(1)样方 随机取样
(2)生活资源和空间有限;天敌增多(其他合理答案亦可)
(3)如图(要求:画成“S”形曲线;纵坐标上A点对应起点,
D点对应K值)
14.(1)研究人员将S1和S2两个种群放在一起培养,在环境温度为T1和T2条件下,测得
种群数量的变化如A图和B图所示:
S1种群与S2种群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
如果环境温度是不稳定的,在一定频率下发生T1、T2的交替变化,S1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如C图,S2种群数量变化将会怎样?试在C图的坐标中表示出来。
C
(2)科研人员对海洋中的某种食用生物进行研究,得出了与种群密度相关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如图所示。分析下图,回答问题:
①在__________点时,种群数量的净增长量最大;在__________点时,表示种群
的环境所允许的最大值(K值)。
②该图所示的原理在海洋生物捕捞中有什么指导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A图和B图都表现出“你死我活”的竞争曲线关系,由A图知在T1=15℃时,
S1在竞争中获胜。在T2=25℃时,S2在竞争中获胜。若T1和T2交替变化时,它们的关
系仍符合竞争曲线。
(2)由图可知,在B点时,出生率-死亡率的差值最大,种群的净增量最大,而在D点
时,种群出生率=死亡率,种群数量稳定,达到K值。
答案:(1)①竞争 ②如图:
(2)①B D ②可以根据种群的变化规律以及环境最大的负荷量,确定最适捕捞量,
实现每年既能捕到比较多的海洋生物,又不危及海洋生物种群以后的持续生存,实现可
持续 生产(或从具体每年的最大捕捞量、具体达到多少开始捕捞等角度回答问题亦可)
探 究 创 新
15.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真菌,酿酒和做面包都需要酵母菌,它也是常用的实验材料。
(1)下表是在一固定的发酵罐中培养酵母菌,并且每日定时测定菌体数量(万个/mL)的结
果:
1 2 3 4 5 6
菌体数量 32 127 726 824 819 821
①绘制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曲线。
②曲线图是数学模型的一种表现形式,建立该数学模型的意义在于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采用另一种方法进行酵母菌的计数:将500个红细胞与5 mL该培养液混匀,然后制片观察,进行随机统计结果如下:
视野1 视野2 视野3 视野4
红细胞个数 21 17 22 20
酵母菌个数 102 98 106 94
则该5 mL培养液共含有酵母菌的个数约为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纵坐标为酵母菌的数量,横坐标为时间,根据表格中的数据画出曲线即可;建
立数学模型的意义是直观地反映出种群数量增长趋势。(2)取红细胞数
的平均值为20,酵母菌个数的平均值为100,有代数式:20/100=500/x,
即可求出x=2 500。
答案:(1)①如右图 ②直观地反映出种群数量增长趋势 (2)2 500个第四章 种群
第一节 种群的特征
【旧识回顾】
什么叫物种?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什么?
【新知导学】
1、种群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正因为种群是同种个体通过特定的关系构成的群体,所以种群与个体相比具有数量特征。种群的种群数量特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而________________是种群所特有。
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___________法和___________法
3、各特征间的因果关系
种群数量
↑直接影响
出生率和死亡率 → 种群密度 ← 迁入率和迁出率
?↗ ↖?
年龄组成 性别比例
【反馈检测】
1.假如要调查一块农田中某种鼠和蚯蚓的种群密度,你将分别采用什么方法( )
A. 样方法 样方法
B. 标志重捕法 标志重捕法
C. 样方法 标志重捕法
D. 标志重捕法 样方法
2.在种群的下列特征中,对种群数量的变动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
A.种群密度 B.出生率和死亡率
C.性别比例 D.年龄组成
3.在下面的四个种群年龄分布类型中,哪一类型种群灭绝的可能性最( )
4.我国人口1949年5.4亿,到1990年11.6亿,所以在这个阶段我国人口年龄组成应该为( )
A.稳定型 B.衰退型
C.增长型 D.新生型
w.w.w.k.s.5.u.c.o.m
www.

?必修3 第四章 种群
第一节 种群的特征(1 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种群的概念。
2、列举种群的特征,简述出生率、年龄结构、种群分布型等特征。
3、说出调查种群密度的标志重捕法。
4、识别种群的分布型。
5、辨别种群的存活曲线。
二、教学重点:种群的特征,简述出生率、年龄结构、种群分布型等特征;种群密度的标志重捕法
教学难点:辨别种群的存活曲线。
三、教学方法:讨论 举例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设计
教学程序 教师组织与指导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引出课题导入新课 【一则笑话】疯子:“让所有的人都死光,就留我一个!”
旁人:“如果你自己种粮食,谁给你织布?”
疯子:“那就再留个织布的吧。”
旁人:“你会做木工吗?会打铁吗?”
疯子:“再留一个木工和一个铁匠吧。”
旁人:“你们会炼铁吗?会开矿吗?还有,
会看病吗?会制药吗?……”
疯子:“哎呀,那就全留下罢!”【总结】看来,世界上任何生物个体都是不能单独生活的!每个生物个体都必须直接或间接地与其他生物个体打交道——包括同种的和不同种的。今天,我们先来学习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进入本课
种群的概念和特征 【提问】一、什么叫种群?种群概念的三大要点: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二、种群有哪些特征?1、比较生物个体和种群之间的关系?2、什么叫出生率和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3、什么是年龄结构,分哪些类型?年龄金字塔分为三个阶段:生殖前期、生殖期、生殖后期。分为左右两半:雌雄两半,一般是雌雄相等。年龄结构:预测种群未来数量动态的信息。思考: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一定能保持稳定吗?4、性别比率是什么?大多数物种的种群,性比率基本保持 1 :1;雌少雄多型:特点是雄性个体明显多于雌性个体;雌多雄少型:特点是雌性个体显著多于雄性个体。如果这个比率被破坏了,会有什么影响?性比率有什么应用? 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叫种群阅读课文,回答问题:个体特征:年龄、出生、死亡、性别;种群特征:年龄结构、出生率、死亡率、性别比例、密度和分布型等。出生率:单位时间出生个体数占种群总个体数的百分比或千分比。死亡率:单位时间死亡个体数占种群总个体数的百分比或千分比。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结构:指各个年龄组个体数量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关系。用年龄金字塔表示分为三种: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不一定。受到食物、天敌、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指种群内两性个体数量的相对比例。种群数量下降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从而达到杀虫效果。
种群密度及调查方法 【讲述】以上讲的种群的特征都与种群的密度有一定的联系,什么是种群密度?如何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呢?举例说明。举例:先捕获39只鼠并标记,一段时间后,再重捕34只,其中已标记的为15只,该地段总数有多少?植物的种群密度调查方法?举例:选取1m2山地,计算蒲公英为10棵,则该样方的蒲公英密度为?如何减少误差?(取多个样方,取平均值。) 某个种群在单位空间或面积内的个体数量。标志重捕法,常用于动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计算公式: 种群数量=标记个体数 X 重捕个体数/重捕标记数样方法;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计上不计下,记左不计右) 引起思考进入状态
种群分布型 【提问】什么叫种群的分布型?集群分布的特征和形成原因?均匀分布是如何导致?4、随机分布是如何产生的? 种群中个体的空间配置格局,包括集群分布、均匀分布和随机分布。种群个体的分布很不均匀,常成群、成簇、成块或成斑块地密集分布,其形成原因是: ①环境资源分布不均匀,丰富与贫乏镶嵌;②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使其以母株为扩散中心;③动物的社会行为使其结合成群。种内竞争的结果,或者是人为的控制。环境资源分布均匀一致,种群内个体间没有彼此吸引或排斥
种群的存活曲线 【讲述】种群中单位时间个体的死亡个数可用死亡率来表示,那么整个过程可用存活曲线来表示。分三种类型? 存活曲线:表示种群中全部个体死亡过程和死亡情况的曲线。类型Ⅰ(凸型):接近生理寿命前死亡率低,达到后死亡率高。类型Ⅱ (对角线型):各年龄段死亡率相同类型Ⅲ (凹型):低龄死亡率高,度过危险期后死亡率低且稳定
小结
知识应用 分析例题
七、板书:
第四章 种群
第一节 种群的特征
一、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种群密度
二、年龄结构: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预测种群密度
三、性别比例:
四、种群密度及调查方法
五、种群分布型
六、种群的存活曲线
八、作业设计:作业本
大量
2 6ATP
H2O
[H]、O2
少量
2 ATP
CO2、[H]
丙酮酸H2O
主要是葡萄糖
细胞溶胶
线粒体内膜
线粒体基质
大量
2 6ATP
H2O
[H]、O2
少量
2 ATP
CO2、[H]
丙酮酸H2O
主要是葡萄糖
细胞溶胶
线粒体内膜
线粒体基质(共24张PPT)
第四章 种 群
面似马,角似鹿,尾似驴,蹄似牛
麋鹿又称“四不像” 我国特有珍稀动物 濒危级物种
本土绝迹
沦落天涯
流落异国
绝处逢生
祖国富强
麋鹿回家
 麋鹿百年传奇
放养成功
回归自然
2003年实行大规模麋鹿野放实验,一次选出18头麋鹿放归大自然…..
绝迹百年,野生麋鹿重现中国
1900
1985
2003
贝德福特
对于这群野放的麋鹿你最想了解哪些信息呢? 
2003年实行大规模麋鹿野放实验,一次选出18头麋鹿放归大自然…..
现在的数量有多少?
这18只麋鹿是怎么组成的?
将来数量会怎么变?
怎样来保护这群失而复得的麋鹿?
。。。。。。
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概念要点:
(1)必须是同种生物
(2)必须有一定区域
(3)必须是个体的总和
种 群 (population)
A 东钱湖中所有的鱼
B 一个村庄中所有的男人
C 宁波地区的所有儿童
D 中国国土上所有的中国人
空间分布
数量特征
遗传特性
中国人口
性别比例、年龄组成。。。
种 群 (population)
空间分布
数量特征
遗传特性
以中国人口为例
种群是生物的繁殖单位和进化单位
不同种群有不同的分布型
我国人口分布特点:分布不平衡
东西人口密度比是9:1
种群分布型
种群中个体的空间配置格局
均匀分布
随机分布
集群分布
人类、社会性昆虫
农田等人工种群
草地中的蒲公英
1、总人口:1,321,290,000人
1、总人口 1,147,995,898人
中国人口(2007年)
印度人口(2007年)
2、人口密度
(面积—960万Km2
2、人口密度
(面积--328.76万Km2)
138人/ Km2
333人/ Km2
12.9
(2003年)
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1、逐个计数法 如:全国人口普查
2、取样调查法(估算法)
如:标志重捕法
标志重捕法
捕捉
标记
重捕
放回
标记M个
共n个
有标记的m个
种群个体总数N
计算公式:
N = M * n / m
种群数量=标记个体数 X 重捕个体数/重捕标记数
1、过程
(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假设前提:标志个体与未标志个体混合均匀,
且在重捕时被捕的概率相等
1、取出100粒黑豆换成100粒红豆放回瓶内,混合均匀。
2、闭眼后随机抓取一把豆,统计黑豆和红豆的数量
3、估算瓶中黑豆的总数
4、将豆放回,重复测算3次。
求平均值。
标志重捕法(模拟实验)
请估算黑豆的数量
计算公式:
种群数量=标记个体数 X 重捕个体数/重捕标记数
1、总人口:1,321,290,000人
1、总人口 1,147,995,898人
中国人口(2007年)
印度人口(2007年)
2、人口密度
(面积--959.70万Km2)
2、人口密度
(面积--328.76万Km2)
138人/ Km2
333人/ Km2
3、出生率:12.10‰
4、死亡率:6.93‰
5、人口增长率:0.517%
3 、出生率: 22.22‰
4、死亡率: 6.4‰
5、人口增长率: 1.578%
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了种群密度的变化
1、总人口:1,321,290,000人
1、总人口 1,147,995,898人
中国人口(2007年)
印度人口(2007年)
2、人口密度
-(面积--959.70万Km2
2、人口密度
(面积--328.76万Km2)
138人/ Km2
333人/ Km2
3、出生率:12.10‰
4、死亡率:6.93‰
5、人口增长率:0.517%
3 、出生率: 22.22‰
4、死亡率: 6.4‰
5、人口增长率: 1.578%
联合国人口司05年公布了《世界人口展望》的报告。报告预测
在2025年,印度将取代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
结合资料1分析:专家预测今后20年人口变化的依据是什么?
中国人口(2007年)
印度人口(2007年)
6、年龄结构
0-14岁:19.4%
15-59岁:69%
60岁或以上:11.6%
(65岁或以上:8.1%)
0-14 岁: 31.5%
15-64 岁: 63.3%
65 岁以上: 5.2%
6、年龄结构:
年龄金字塔
生殖前期
生殖期
生殖后期
年龄结构
越来越大
保持稳定
越来越小




生殖后期
生殖期
生殖前期
增长型
稳定型
衰退型
出生率>死亡率
出生率=死亡率
出生率<死亡率
预测种群密度变化趋势
印度人口
美国人口
日本人口
性比率
种群内两性个体数量的比例
(多数为1:1)
目前我国新生婴儿男女比例达到120:100,对种群密度将产生什么影响?
我国人口的存活曲线
年龄
存活人数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曲线特点:接近生理寿命前死亡率低,达到后死亡率高
男性
女性
1000
我国人口的平均寿命72.27岁 ( 男性70.65 女性74.09)
种群的存活曲线
年龄
0
最大寿命
存活数量的对数



类型Ⅰ(凸型)
类型Ⅱ (对角线型)
类型Ⅲ (凹型)
接近生理寿命前死亡率低,达到后死亡率高
各年龄段死亡率相同
低龄死亡率高,度过危险期后死亡率低且稳定

水螅
牡蛎
如图所示甲、乙、丙代表3种不同的动物,据图回答: (1)曲线图ab段表示甲动物在中年以前死亡率_____,存活率_______
(2)丙曲线表示丙动物幼年期_____________,
如果丙为野生动物,据此,我们将应做好__________保护工作。
请列举一个典型的例子_____________________。
很低

死亡率很高
幼体
青蛙、大熊猫等
练一练
种群小结
概念:
特征
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种群密度:
年龄组成:
性比率:
出生率: 死亡率:
分布型
存活曲线
种群密度
种群数量
出生率和死亡率
性比率
年龄结构
预测变
化方向
直接影响
影响数
量变动
决定大小和密度
种群特征 小 结
对于这群放归的麋鹿你想了解哪些信息呢? 
2003年实行大规模麋鹿野放实验,一次挑选18头麋鹿放归大自然…..
现在的数量有多少?
这18只麋鹿是怎么组成的?
将来数量会怎么变?
怎样来保护这群失而复得的麋鹿?
。。。。。。
专家说:
麋鹿种群的最佳性比率是1:2,18头麋鹿6头雄性12头为雌性。
年龄搭配:4岁至8岁处在最佳繁殖期的麋鹿是主力,但幼年和中年的麋鹿也选了一部分,保证放出的麋鹿是一个完整的小社会。
野放的麋鹿是怎样组成的呢?
目前江苏大丰麋鹿保护区的野生麋鹿种群数量已突破100头大关,达到118头正式宣告麋鹿安全度过野生种群繁衍的“危险期”。
这次18头麋鹿实现野生放养,是全世界拯救濒危动物物种的一次成功的范例
了解种群特征,保护濒危种群,促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学习了种群的特征,你认为人类在那些方面还可以加以应用呢?
野生动物保护
害虫防治
人口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