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
一、选择题
1.(2008广州二模)艾滋病是人类免疫缺陷疾病。有关此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A.HIV主要通过感染人体B淋巴细胞,从而影响体液免疫
B.艾滋病人群患恶性肿瘤的比率与健康人相比没有差异
C.HIV在繁殖过程中,其RNA在宿主细胞中控制病毒自身蛋白质的合成
D.目前接种疫苗是治疗艾滋病的有效措施
2.(2008南京二模)下列关于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A.效应T淋巴细胞能识别抗原并能产生抗体
B.效应B淋巴细胞能识别抗原并能产生抗体
C.记忆细胞在免疫的全过程中都能发挥作用
D.T细胞是由造血干细胞在胸腺中发育而成
3.(2008南通二模)下图表示人体通过体液免疫消灭破伤风杆菌外毒素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细胞2、细胞3均起源于造血干细胞 B.仅细胞4中含有合成物质a的基因
C.②、③过程与细胞膜上蛋白质有关 D.细胞5属于保留分裂能力的细胞
4.(2008南通三模)下列不属于人体内环境及稳态范畴的是
A.通过缓冲物质维持细胞内液pH的相对稳定
B.通过神经和激素调节维持血糖的相对平衡
C.通过免疫系统对付病原体和体内出现的异常细胞
D.通过机体调节作用使人体体温保持相对恒定
5.(2008南通三模)下列生理过程中,需要浆细胞参与的是
A.在体液免疫过程中,抗原的呈递 B.在细胞免疫过程中,抗原的摄取和处理
C.在体液免疫中,合成并分泌抗体 D.特异性识别并清除体内的癌变细胞
6. (2008连淮宿三市调研)现有大小和生长状况相同的同一品系小鼠甲、乙、丙及另一品系小鼠丁,并对甲、乙、丙分别做如下表所示的处理。二周后,再将丁的皮肤片分别移植到甲、乙、丙体表上,则移植的皮肤片最易脱落和最易成活的分别是
分组 甲 乙 丙
处理 不做任何处理 将丁的皮肤小片移植到乙体表上,14天后,皮肤片结痂脱落 切除胸腺
A.乙、甲 B.乙、丙 C.甲、丙 D.丙、甲
7.(2008连徐淮宿四市二模)下列关于人体对禽流感的免疫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A.人体可通过效应 B 细胞和效应 T 细胞产生抗体抵抗禽流感病毒
B.体液免疫通过抗体对禽流感病毒起防御作用
C.抗体既能作用于细胞外的禽流感病毒,也能作用于细胞内的禽流感病毒
D.效应 T 细胞能通过释放淋巴因子攻击靶细胞
8.(2008南通一模)据报道2007年12月初在南京市发现一对父子因感染H5N1型禽流感病毒导致一人死亡,禽流感病毒是一种RNA病毒。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组成禽流感病毒的含氮碱基有A、G、C、T、U五种
B.禽流感病毒容易发生变异,给禽流感预防带来困难
C.禽流感病毒主要攻击人体T细胞,感染者最终死于严重感染或癌症
D.禽流感病毒专营细胞内寄生,体液免疫对其不起作用
9.(2008盐城一模)下列关于细胞生理过程的描述,正确的是
A.酵母菌细胞在无氧环境下进行细胞呼吸时有乳酸生成
B.受精作用的顺利进行离不开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C.甲状腺细胞受到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作用后,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增加
D.在人体免疫中,T细胞只参与细胞免疫过程
10.(2008汕头一模)下图表示病毒进入人体后,机体细胞产生干扰素的过程及干扰素的作用机理。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表示人体细胞受到病毒侵染时,诱导细胞核中干扰素基因的表达过程
B.图中产生干扰素的细胞最可能是人体内的浆细胞
C.干扰素直接消灭进入人体的病毒
D.一次注射干扰素后能使人终身具有对流感的免疫功能
11.(2008南京质检)下列关于人体免疫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有的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淋巴细胞,产生效应B细胞(浆细胞)
B.记忆T细胞经相同抗原刺激,可迅速增殖分化,并产生大量的抗体
C.人体的巨噬细胞在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中都能发挥作用
D.细胞免疫主要通过T淋巴细胞发挥免疫效应
12.(2008惠州一模)俄罗斯紧急情况部官员2007年12月12日表示,俄罗斯南部一处养鸡场最近被发现有H5N1型禽流感病毒,5天里死了3.5万多只鸡。若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5N1侵入人体后可发生下图免疫反应(A、B为有关的物质),下列各种分析正确的是
A.禽流感病毒H5N1侵入机体后,T细胞细胞周期可能会变短
B.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依赖B物质,B物质的化学本质是脂类
C.T细胞成熟于骨髓,它可分化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
D.A物质为抗体,最终将禽流感病毒H5N1清除
13.(2008揭阳一模)人体免疫反应是机体识别“自己”、排除“非己”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下列有关曲线中,哪一项最有可能是错误的
14. ( 2008苏锡常镇一模)下列有关特异性免疫作用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淋巴因子能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
B.抗原刺激T细胞是效应T细胞形成的唯一途径
C.效应T细胞能杀伤被抗原侵入的靶细胞
D.抗原与特定的抗体能形成复合物从而被吞噬细胞吞噬
15. (2008扬州调研)有关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免疫系统由淋巴器官和淋巴细胞组成
B.胸腺、骨、淋巴属于淋巴器官
C.恶性肿瘤与免疫系统功能缺失有关
D.抗体参与的免疫属于第二道防线
16.(2008韶关一模)右下图为病毒HIV造成艾滋病的病程,显示人体内产生免疫力与HIV病毒出现的情况。此外在临床上,初期与潜伏期时并无病症出现。试问在潜伏期时应如何采样与检测,以判断病人是否已被感染?
A.采取口腔粘液直接测定HIV的存在
B.采取口腔粘液直接测定抗HIV抗体的存在
C.采取血液直接测定抗HIV抗体的存在
D.采取血液直接测定HIV的存在
17.(2008佛山二模)下图中的曲线显示了两种使人体获得免疫力的方法。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当一个人被狗咬伤时,可能会感染狂犬病病毒,此时采用方法②进行免疫比较好
B.采用方法①可以使人获得比方法②更持久的免疫力
C.采用方法②使人体获得抗体的过程叫细胞免疫
D.医学上一般采用方法②进行免疫预防
18.(2009南京质检)科学家初步研制出H5N1型禽流感疫苗,应用前必须进行动物实验检测其效果,将未感染H5N1型病毒的一群健康小鸡分为甲、乙两组,实验过程和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A.甲组小鸡存活是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共同作用的结果
B.甲组小鸡第二次注射病毒后产生的抗体比第一次产生的多,反应更快
C.乙组小鸡全部死亡是因为体内没有足够抗H5N1型病毒的抗体
D.抗体既能作用于细胞外的禽流感病毒,也能作用于细胞内的禽流感病毒
19.(2008南通四县市)人类下列行为一般不会传染艾滋病的是
A.与艾滋病人共同用餐 B.与静脉吸毒者共用一个注射器
C.与艾滋病人共用剃须刀 D.输入含有HIV的血液制品
20.(2008通州第六次检测)免疫对于防御疾病、维持人体的稳态具有重要意义。在细胞免疫中,引起靶细胞裂解死亡的是
A.记忆细胞 B.效应T细胞 C.浆细胞 D.吞噬细胞
21.(2008通州第二次检测)下列关于人体免疫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有的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淋巴细胞,产生效应B细胞(浆细胞)
B.记忆T细胞经相同抗原刺激,可迅速增殖分化,并产生大量的抗体
C.人体的巨噬细胞在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中都能发挥作用
D.细胞免疫主要通过T淋巴细胞和细胞因子发挥免疫效应
22.(2008深圳二模)下列现象不属于免疫反应的是
A.皮肤接触花粉出现红斑和瘙痒感 B.移植器官被排斥
C.抗体降低病毒致病能力 D.青霉素杀死病菌
23.(2008苏锡常镇二模)结核杆菌和麻风杆菌寄生在宿主细胞内,机体消灭这些病原体的途径是
A.人体免疫的第二道防线 B.宿主细胞内的水解酶
C.抗体进入宿主细胞清除这些病原体 D.细胞免疫使病原体释放出米,进而被清除
24.下列物质或细胞属于细胞免疫过程所特有的是
A.抗原 B.抗体 C.浆细胞 D.效应T细胞
25.(2008泰州期初联考)DNA疫苗是用于激发人体产生主动免疫的一种新兴疫苗,这种疫苗的作用原理是
A.让病原体DNA直接作为抗原,引发人体产生免疫应答
B.让病原体抗原DNA在人体细胞内表达,引发人体产生免疫应答
C.让病原体DNA在人体细胞内表达产生减毒病原体,引发人体产生免疫应答
D.让抗病原体抗体DNA在人体非B淋巴细胞内表达,使人体产生更强的免疫能力
26. (2008盐城三模)下列关于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A.吞噬细胞吞噬外来细菌,必须有抗体参与
B. B 细胞和 T 细胞所含基因不同,功能也不同
C.抗体与靶细胞结合,将使其裂解
D. “先天性胸腺发育不良”的患者,细胞免疫有缺陷
27.(2008佛山一模)高三学生小明最近到医院体检,体检报告中的肝功能检验结果显示:乙肝抗原呈阴性(一),乙肝抗体呈阳性(+)。他说自己没有注射过乙肝疫苗,就此结果向你咨询,你应该给他怎样的合理建议 (说明:“+”表示有,“一”表示没有。)
A.你体内带有乙肝抗体,说明一定也有乙肝病毒,需要到医院就诊
B.你体内没有乙肝病毒,但含有乙肝抗体,一定是妈妈怀孕时传递给你的免疫力
C.你体内没有乙肝病毒,但含有乙肝抗体,说明你可能曾感染乙肝病毒后痊愈了
D.你体内没有乙肝病毒,但含有乙肝抗体,这是父母遗传给你的免疫力
28.(2008湛江二模)预防传染病的疫苗家族中增加的第三代疫苗——DNA疫苗,它们是由病原微生物中的一段表达抗原的基因制成,这段基因编码的产物仅仅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关于DNA疫苗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DNA疫苗导入人体能够产生特异性免疫
B.导入人体的DNA疫苗在体内直接产生抗体,起到免疫作用
C.DNA疫苗的接种可以达到预防特定微生物感染的目的
D.DNA疫苗接种后引起人体产生的抗体是由浆细胞合成的
29.(2008珠海一模)禽流感是禽类流感病毒引起的,是一类对家禽和人类有直接或间接危害的传染病,下列叙述中属于体液免疫的是
①注射禽流感病毒疫苗,使机体产生抗体,与入侵的禽流感病毒结合,抑制病毒的活性
②在人体内使禽流感病毒失去感染人体细胞的能力
③效应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发挥免疫效应 ④形成沉淀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⑤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导致靶细胞裂解,释放禽流感病毒
⑥将患病的家禽深埋处理
A.①②③ B.②⑤⑥ C.①③④ D.①②④
30.(2008通州第六次检测)干细胞是一种尚未充分分化的未成熟细胞,它具有再生各种组织、器官的潜能,医学家们正尝试利用干细胞治疗一些顽疾,用骨髓移植法有效治疗白血病便是成功的例证。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利用干细胞治疗某些顽疾,是因为干细胞具有再生各种组织、器官的潜能
B.骨髓中造血干细胞是多能干细胞
C.用骨髓移植法治疗白血病的优点之一是不发生排斥(异)反应
D.异体骨髓移植成功后,康复者的血型有可能发生改变
二、非选择题
31.(2008汕头一模)肿瘤坏死因子(TNF)是人体内免疫系统的组成部分,它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也参与对关节的攻击,引起风湿性关节炎。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能与TNF结合,竞争性地抑制TNF与其受体结合,而TNF只有在与其受体结合后才能产生对关节的攻击作用,因此有医学专家利用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来治疗风湿性关节炎。但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不能进入所有的关节中,只能靠定期注射维持。于是,西雅图的目标遗传公司(TGC)将编码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的基因导入腺相关病毒(AAV)中,再把AAV直接注射到病人的关节中,这样相当于送给病人一个持续不断地提供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的“定点仓库”,从而能长期有效地治疗风湿性关节炎。
根据以上资料,分析回答问题。
⑴人体的免疫系统能通过释放TNF等而杀伤肿瘤细胞,这体现了免疫系统的
功能。
⑵从资料中可知,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 病。
⑶一旦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与TNF结合,TNF便不能与其受体结合,原因应是
。
⑷在该治疗方案中,AAV的作用是 。
⑸2007年,在接受这种治疗的美国人中,有一例因为严重的感染而死亡,使人们格外关注这种治疗方法的安全性问题。有科学家称,对腺相关病毒的动物实验和人体实验表明,腺相关病毒对人体是安全的,因此很可能是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直接导致该病人死亡。那么,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应该是通过 而引起病人死亡的。
⑹该事件的发生也引发医疗伦理问题。目前,基因治疗技术还处在初级阶段。在饱受慢性病的痛苦和接受存在一定危险性的治疗方法之间,如何做才是符合病人利益和伦理道德的? 。
32.(2008惠州三模)(9分)霍乱弧菌会引起人类患霍乱病,主要通过污染水源或鲜鱼、贝壳类食物而引起烈性肠道感染,它产生的霍乱肠毒素导致小肠液过度分泌,严重者上吐下泻,导致脱水和代谢性酸中毒,甚至休克死亡。患过霍乱的人可获得长久的免疫力,再感染的较为少见。有研究小组做了以下两个实验。
实验一:
第一步:取未受感染的体重相同的小鼠三只,标为1、2、3号,都摘除胸腺并用大剂量X射线照射;
第二步:分别接种等量的霍乱弧菌疫苗,测定并确定没有了免疫力(无抗体产生);
第三步:分别向1、2、3号小鼠体内注射等量的新鲜T淋巴细胞液、新鲜B淋巴细胞液、新鲜T淋巴和B淋巴细胞混合液;
第四步:分别向三只小鼠接种等量的霍乱弧菌疫苗;
第五步:在相同条件下饲养20天后,分别测定三只小鼠体内血清抗体的含量。
实验二:
向健康正常的实验小鼠注射毒性弱霍乱菌苗,这些小鼠感染后没有发病。四天后,对实验小鼠注射毒性极强的霍乱弧菌制剂,一段时间后实验小鼠全部正常生活。
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一的检测结果是3号小鼠体内血清抗体含量最多,这说明______________。
(2)实验一第二步的目的和意义是______________。
(3)实验二中毒性弱的霍乱菌苗进入小鼠体内作为______________起作用,使其体内产生了相应的免疫活性物质,该过程曾出现下图______________(填A或B)所示的现象。
(4)写出与图B中5的产生有关的所有细胞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实验二中向实验小鼠第二次注射毒性极强的霍乱弧菌制剂后没有发病,但会在实验小鼠体内发生一系列重要的生理反应,其中主要的是______________。
(6)你认为要使实验二更具说服力,应补充的实验操作是______________。
33. (2008盐城二模)下图为人体免疫部分过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括号中
填图中编号,横线上填文字)
(1)图中①②③中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 ]。
(2)A、B的名称分别是 、 。
(3)当细菌外毒素再次进入人体后,人体主要是通过[ ]过程发挥免疫作用。
(4)结核杆菌属于胞内寄生菌,当它侵入人体后,人体主要是通过[ ]过程发挥免疫作用。
(5)属于二次免疫反应的过程是[ ],其特点是 。
34.请根据免疫基本原理回答下列问题:
(1)能正确表示病毒或病菌侵入机体后,引起血液中抗体浓度变化的是(①表示第一次感染,②表示第二次感染)( )
(2)根据病毒入侵机体后引起血液中抗体浓度变化的规律,为提高人体对病毒的免疫能力,应采取的措施是向人体注射( )
A.灭活抗原 B.抗体 C.抗生素 D.抗病毒药物
(3)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依靠细胞膜表面的 识别抗原。
(4)机体合成的数百万种抗体对抗原的特异性识别,是由于抗体分子结构中的 不同。
参考答案:
选题题。略。
非选择题
31⑴监控和清除 ⑵自身免疫 ⑶TNF与受体的结合部位已被占据 ⑷外源基因的运载体
⑸抑制免疫系统的功能 ⑹让病人有充分的知情权,由病人自主选择
32 (1)在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共同参与下,小鼠获得的免疫力最强
(2)排除实验动物体内残留的免疫细胞或物质,使实验结果更有说服力
(3)抗原 B
(4)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浆细胞(效应B细胞)(写出2—3个1分,全对2分)
(5)体内快速产生大量抗体(与出其中一个关键词就可得分)
(6)将未经免疫的大小、体质大致一致的小鼠注射等量的毒性极强的霍乱弧菌制剂(2分)
33(1)②③ (2)效应T细胞 抗体 (3)⑤⑦
(4)②⑥ (5)④⑤ 反应快而强
34(1)C (2)A (3)受体(抗原识别受体) (4)氨基酸序列
w.w.w.k.s.5.u.c.o.m
www.
破伤风杆菌外毒素
细胞1
细胞2
细胞3
细胞4
物质a
①
②
③
④
分泌
细胞5
③
②
④
①
T细胞
A
记忆细胞
靶细胞
B细胞
浆细胞
记忆细胞
B
吞噬细胞
杀灭抗原
抗原
⑤
⑥
⑦高中生物必修3第三章 第2节特异性反应(免疫应答)
教学设计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高级中学 郑超 311100
指导老师 吴江林
一、指导思想
新课程改革的实质是基于课程标准的改革。其中,最核心的问题是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实施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旨在改善学习方式,优化学习过程,促进学生终身发展;旨在为教师的创造性教学提供巨大的空间,促进教学效益最大化。因此,基于课程标准的课堂教学与评价,是新课程有效教学的根本特征。
本节课的教学指导思想,就是力求实现基于《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实现标准、教科书、教学评价、课堂教学四位一体的教学。
1.通过分解标准和探明学情制定表现性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是国家对相关年段学生的学习内容与水平的期望,但内容标准并不等同于教学目标,因其在教学上不具有操作性。因此,科学分解内容标准是教师开展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提出建议以及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的重要基石。本节课运用“一对多” [1] 的拆解法分解课程标准。
依据“最近发展区理论”,通过学生访谈了解学情,明确学生的知识经验、能力基础与价值观念。
本教学设计将依据行为主义认知理论与格兰伦的“ABCD表述法”,整合三维课程目标,限定学生学习过程中,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获得路径、发展层次、范围、方式及变化效果,最终形成可观察、可测量的教学目标。这是实现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和评价的关键。
2.基于教学目标开展符合逻辑条件的目标导引教学
“引起意向-明释内容-调适形式-关注结果”是将课堂教学引向优质高效的关键途径和逻辑条件 [2] 。本教学设计将实施“目标导引教学”:基于教学目标统领教学流程,优化教学过程;基于教学目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提供学习支架,发展学科思维;基于教学目标设计并选择与之相匹配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及时调适学习过程,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3.基于教学目标和教学条件开展探究性学习
生物科学是在人们不断探究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探究也是学生认识生命世界、学习生物课程的有效方法之一。《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勤于动手和动脑,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重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 。
二、教材分析
本教学设计使用的教材是由吴相钰和刘恩山主编的必修3《稳态与环境》(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8月),教学内容属第三章“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中的第二节“特异性反应(免疫应答)”。该节的主要学习内容是淋巴细胞的起源、淋巴细胞的识别、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免疫接种。浙江省教学指导意见规定教学时数为2课时。本学习内容的特点是:
(1)概念多。本课涉及到的免疫物质有:MHC、MHC分子、受体、抗原、抗原-MHC复合体、抗体、(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多种蛋白质、白细胞介素-2、抗原—抗体结合物等;涉及的免疫细胞有:巨噬细胞、辅助性T淋巴细胞、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效应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记忆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致敏B淋巴细胞、效应B淋巴细胞、记忆B淋巴细胞等;涉及的免疫过程有:淋巴细胞的起源、淋巴细胞的识别、细胞免疫、体液免疫、主动免疫、被动免疫等。可见,本学习内容涉及的概念繁多,体系庞杂。
(2)难度大。本学习内容难度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学科知识深奥且有诸多未探明事项。免疫知识难度大,目前在学理上对免疫机制还并不完全清楚,这给教和学都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二是涉及了多种知识类型。事实性知识,如淋巴细胞的起源;程序性知识,如建构特异性免疫概念体系的方法;图式知识,如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的过程图解;概念性知识,如抗原、细胞免疫、体液免疫等;策略性知识,如学习免疫知识的知识线索。如此众多类型的知识一齐涌现,是难得一见的。三是知识体系结构复杂。各种免疫概念(过程)、免疫细胞、免疫物质交织在一起,使本学习内容头绪繁多,要将这些知识结构化,难度是比较大的。四是生理过程抽象。不论是细胞识别,还是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过程,涉及了微观环境的多种物质变化及多种变化途径,加上课本静态的呈现方式,对学习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五是学科思想方法丰富。本教学内容涉及了系统分析的思想与方法,模型的思想与方法,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思想,稳态的思想,观察、比较和分析的方法,这些思想方法是学习本教学内容的灵魂,对学生思维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3)与前后知识联系复杂。本学习内容与前后知识有着复杂的联系。与必修1中的知识联系主要有: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糖蛋白的种类与功能)、细胞质(溶酶体、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的功能)、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细胞增殖、细胞分化、细胞坏死与凋亡;与必修2中的知识联系主要有: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与必修3的知识联系主要有:内环境的组成与稳态、非特异性免疫、免疫功能异常。除免疫功能异常外,其它都是前备性知识。
鉴于以上分析,本节教材2课时的教学任务分配如下,第1课时教学内容为细胞识别、细胞免疫、体液免疫,第2课时学习内容为淋巴细胞的起源、免疫接种等其它内容。这种安排便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本教学设计是针对第1课时教学内容的。
三、学情分析
依据教材分析、教师经验、最近发展区理论,对学情展开调查研究。以此明晰学生对本课时学习内容的知识经验、能力基础、兴趣指向、学习难点、学习期望,是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采取适切的教/学方法、设计和优化教学流程的基础。
本次对学情的了解,主要采用访谈法。访谈对象以学习成绩为依据,有较好的代表性,访谈前要求学生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了预习。访谈的几个问题及探明的学情如下:
问题1:特异性免疫的基本过程是什么?
学生的代表性回答主要有:
①特异性免疫的过程就是消灭病原体,经历了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阶段。
②特异性免疫的过程就是识别病原体,并消灭它们。
③特异性免疫的过程是先产生淋巴细胞,通过先进行细胞免疫后进行体液免疫消灭病原体。
……
可见,学生认为特异性免疫过程就是消灭病原体的过程。从广义上说,这也不错,但学生无法说出特异性免疫的基本过程是先识别后清除,这说明学生不清楚特异性免疫的机制。认为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是特异性免疫的两个阶段,更是错误的认识,或者说,对特异性免疫的途径不清楚。
问题2:巨噬细胞、T细胞、B细胞识别病原体的物质是什么?免疫细胞的识别能消灭病原体吗?若病原体有数百万种,则巨噬细胞、T细胞、B细胞也有数百万种吗?
学生的代表性回答主要有:
①巨噬细胞、T细胞、B细胞都是用MHC来识别病原体的。
②巨噬细胞用MHC识别,T细胞和B细胞有受体和抗体识别。
③识别能消灭病原体。
④识别不能消灭抗原。
⑤巨噬细胞、T细胞、B细胞可能有多种,也可能只有一种。
……
可见,学生不能区分MHC与MHC分子,对病原体与抗原的关系也不清楚。对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的识别机制不清楚,对识别与清除的关系不理解,对不同免疫细胞的识别特点不理解。
问题3:细胞免疫涉及了哪些细胞和物质?这些细胞和物质有什么作用?说说细胞免疫的顺序?细胞免疫有什么作用?
学生的代表性回答主要有:
①(主要涉及的细胞)巨噬细胞、辅助性T细胞、毒性T细胞、效应毒性T细胞。
②(主要涉及的物质)MHC、多种蛋白质。
③(主要涉及了)MHC、受体、多种蛋白质。
④巨噬细胞能吞噬病原体,辅助性T细胞能产生多种蛋白质,毒性T细胞能与被感染的细胞结合。
⑤受体能与巨噬细胞结合,多种蛋白质刺激毒性T细胞。
⑥巨噬细胞吞噬病原体→巨噬细胞与T细胞接触→毒性T细胞分裂产生效应毒性T细胞→效应毒性T细胞与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结合→消灭病原体。
⑦细胞免疫消灭病原体。
……
可见,学生对细胞免疫涉及的物质有了解,对细胞免疫的基本过程有大致了解。遗漏抗原-MHC的产生及作用,说明对巨噬细胞在细胞免疫中的作用很不清楚;对辅助性T细胞的作用、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的作用也不很清楚;对各种细胞的名称叙述不准的根本原因是不了解这些细胞的作用;对细胞免疫的作用对象和特点不清楚。
问题4:体液免疫涉及了哪些细胞?哪些物质?体液免疫有什么作用?说说体液免疫的过程?体液免疫能消灭任何病原体吗?
学生的代表性回答主要有:
①(主要涉及的细胞)巨噬细胞、辅助性T细胞、B细胞、效应B细胞、记忆B细胞。
②(主要涉及的物质)MHC、抗体、白细胞介素-2。
③体液免疫能消灭病原体。
④巨噬细胞吞噬病原体→巨噬细胞与辅助性T细胞结合→白细胞介素-2作用于B细胞→B细胞分裂产生效应B细胞和记忆B细胞→抗体消灭病原体。
⑤(体液免疫)能消灭任何病原体。
……
可见,学生对体液免疫的基本过程有大致了解。但对B细胞获得抗原信息的过程、致敏B淋巴细胞分裂分化的条件、效应B细胞的作用、抗体与抗原的特异性结合、巨噬细胞在体液免疫中的作用都不很清楚,对体液免疫的功能和特点不很清楚,不了解记忆细胞的作用。
问题5:特异性免疫的“特异”体现在哪些方面?特异性免疫与非特异性免疫的联系是?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有什么关系?
学生的代表性回答主要有:
①特异性免疫的“特异”体现在它们能消灭了特殊的病原体。
②特异性免疫能消灭抗原不能消灭的病原体。
③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一起消灭侵入人体的病原体。
④先细胞免疫,再体液免疫。
⑤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同时进行。
⑥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都有巨噬细胞参与。
⑦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都有辅助性T细胞参与。
……
可见,学生对这些问题只有大致的模糊的了解,这也符合学生的认知特征。从学生的回答看,他们不能说清楚特异性免疫的概念,对特异性免疫的过程和特点不清。对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的关系,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的关系不能作出比较正确的说明,关键是对识别与清除的机制不理解,更谈不上找出学习特异性免疫的线索。
问题6:你还希望老师能提供哪些学习帮助?
①帮我们找一些有关免疫的学习资料,看不太懂课本。
②重点讲解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的过程,最好有动画让我们看看。
③知识很多很乱,教我们整理方法。
④怎么记住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的过程。
⑤概念很多,帮我们整理一下,能否做个概念图帮我们总结。
⑥很多细胞的名字和作用都记不住,有什么方法。
……
可见,学生还是有兴趣学习这节课的内容的。他们希望老师能提供一些学习资源,拓展课堂学习空间。多采用媒体等教学手段,让他们能身临其境地直观地学习。希望老师能为他们提供一些大的和小的学习线索,帮助他们形成知识结构。
四、确立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可对内容标准“概述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4] 进行如图1的分解。
根据以上分解,本课时的教学目标表述如下:
1.通过比较,用专业术语概述特异性免疫对象,说出病原体与抗原的关系。
2.通过观察细胞模型,用专业术语说出巨噬细胞、辅助性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B细胞、效应细胞与记忆细胞的名称与作用,并区别MHC、MHC分子、抗原-MHC复合体、受体、抗体、抗原等物质及它们的功能。
3.通过观看动画、模型构建、小组合作学习,用比较规范的学科语言准确概述以巨噬细胞为核心的非特异性免疫过程,以T细胞为核心的细胞免疫过程,以B细胞为核心的体液免疫过程。
4.通过比较与讨论,准确说明特异性免疫的特点和意义。
5.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尝试建构特异性免疫的知识体系,认同特异性免疫知识体系的构建线索,体验合作、分享、尊重、互惠的学习意义。
五、重点和难点分析
依据学情调查结果以及特异性免疫概念体系结构看,特异性免疫过程处于核心地位,也最为抽象难懂。以特异性免疫过程为基点,向下看,免疫物质和免疫细胞是学习理解特异性免疫过程的知识基础;向上看,只有理解了特异性免疫过程,才能理解特异性免疫的特点和意义。鉴于以上分析,本课时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
各类免疫细胞识别的物质基础、对象和特点。
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过程。
形成正确的免疫观和稳态观。
教学难点:
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的过程。
特异性免疫知识体系的建构。
六、教法与学法
1.动机激发。学习心态的积极维持是保持学生课堂关注度的关键。本课时,将通过基于现实生活的问题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动画和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深水平加工,激发内部动机,维持学习兴趣。
2.情境教学。创设问题情境,通过问题引领学生思考,促进对知识的理解;通过问题链帮助学生对知识结构化,形成符合学科逻辑的知识体系,促成学生实现有意义的学习。
3.模型方法。模型有提供观念和印象的作用。通过模型的抽象、概括、组合和再组合的功能,为学生深刻理解识别与清除的过程及特点提供支持,发展学科思维;并让学生体会模型方法是获得知识、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
4.合作学习。本课时内容概念众多、体系复杂、抽象难理解,借助同学间的智慧,通过合作学习小组的建立、合作学习任务的完成和合作学习的评价反馈三个方面来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培养学生的竞争与合作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
5.系统分析的方法。按照“识别—清除—稳态维持”的逻辑实施教学,实质是引领学生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开展学习。即先对特异性免疫进行解构,找出知识要素,然后再进行建构,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形成正确的免疫观和稳态观。
6.板书结构化。通过板书结构化,使教学内容的逻辑结构、课堂教学的设计程序、学生的认知结构,在板书中达到艺术性和科学性上的高度统一,以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知识体系,并在教学中起导向和过渡的作用。
七、教学手段
1.媒体。媒体是本课时的主要教学手段。制作交互式动画,呈现细胞模型和过程模型,促进学生的理解。用实物展示仪展示学生合作学习的成果,使之成为课堂生成的学习资源。这些能起到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的作用。
2.板书。板书是本课时的重要教学手段。板书起到媒体展示、教师讲解的总结、归纳、提炼的作用,对呈现并保持清晰的学习线索,促进知识体系的建构有重要意义。
3.学案。学案是本课时的辅助教学手段。主要是为课堂中的合作学习提供图式信息和问题导引,是合作学习的主要支架,对激活课堂氛围,提高学习积极性有重要意义。
八、教学过程
1.设计流程。
如图2(见下页)
2.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一:我们今天要学什么?(新课导入)
媒体:情境1——病原体侵入内环境画面(图片,只有内环境、病原体)
学生:观看情境1。
教师:病原体突破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后进入了人体的内环境,人体若不能及时将它们清除,人体的内环境的稳态将被破坏而发生疾病。人体是如何清除这些侵入内环境中的病原体呢?
学生:靠免疫系统。
教师:你知道主要有哪些免疫细胞吗?
学生:白细胞、淋巴细胞(T细胞、B细胞)等。
媒体:在情境中呈现巨噬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B细胞。
教师:这些细胞都能清除病原体,但清除之前要完成什么过程?
学生:识别。
板书:如图3。
媒体:呈现本节课的学习线索,如图4。
设计意图:基于现实生活的情境导入,意在激发学习动机,引起学习兴趣。通过师生互动,引出本节课的学习线索——如何识别与清除?引导学生开展基于问题的学习。再通过板书和媒体呈现,达到学习目标的强调与巩固的作用,引导学生以学习目标统领自己的学习,并据此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
教学环节二:巨噬细胞如何识别?如何清除?
媒体:情境2——巨噬细胞的识别和清除(动画,巨噬细胞、自身细胞、无抗原的病原体、有抗原的病原体,将巨噬细胞与另三种细胞的识别与清除过程做成动画,并配以音乐和轻松诙谐的解说)。
学生:观看情境2。
教师:指令学生阅读课本中有关MHC分子标志的简介。阅读提导:①MHC分子的名称?②化学本质?③位置?④作用?
学生:阅读课本。
师生互动:师生就上述4个问题进行交流,检测自主阅读的成果。
教师:巨噬细胞是如何识别病原体的?
学生:依靠自己的MHC识别对方的MHC。
教师:MHC还是MHC分子?对方都有MHC分子吗?
学生:观看屏幕(巨噬细胞识别与清除)模型,自己的MHC分子,对方不一定有MHC分子。
教师:MHC是基因,MHC分子是糖蛋白,有些病原体没有MHC分子。MHC与MHC分子有区别。
板书:如图5。
教师:巨噬细胞识别病原体后,靠什么清除病原体?都清除了吗?
学生:溶酶体中的酶,有些清除不了。
教师:清除不了的,巨噬细胞有没有处理?产生了什么?这有什么意义?
师生互动:围绕上述问题师生展示互动,明确呈示了抗原的概念,呈现了抗原-MHC复合体,明确巨噬细胞把它呈现在细胞膜上的意义。
板书:如图6。
设计意图:通过动画,将静态的复杂的识别与清除过程,直观又略带搞笑地呈现出来,意在引起兴趣,抛出问题,解决学习重点。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课本,能带着问题阅读,提高学习效率。通过师生互动以及板书的结构化和强化,落实教学目标2。
教学环节三:T细胞如何识别?如何清除?
媒体:情境3——T细胞的识别(动画,展示细胞毒性T细胞和辅助性T细胞识别抗原-MHC复合体的过程,并配以音乐和轻松诙谐的解说)。
教师:两种T细胞依靠什么识别?识别什么?
学生:受体,抗原-MHC复合体。
教师:这种识别有什么特点?体现在哪里?
学生:有特异性,一种T细胞表面只有一种受体,受体与抗原-MHC有一一对应的关系。
教师:这样人体内应该有许多种T细胞。
板书:如图7。
设计意图:通过动画,呈现出两种T细胞的识别过程,为学生提供T细胞识别的观念和印象。在此基础,通过教师的设问,驱动学生深度思考:谁来识别?识别对象?识别特点?并通过师生互动以及板书的结构化和强化,从而解决教学重点,落实教学目标2。
媒体:情境4——细胞免疫(动画并配有解说,分步展示细胞免疫过程)。
教师:T细胞依靠什么清除?清除了什么?不能清除什么?
学生:依靠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清除,清除了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不能清除细胞外的病原体。
板书:如图8。
设计意图:通过动画,将细胞免疫过程分步呈现,通过过程的解构为学生提供T细胞识别的观念和印象。通过教师的设问,驱动学生深度思考:谁来清除?清除对象?清除特点?并通过师生互动以及板书的结构化和强化,从而解决教学重点和难点,落实教学目标3。
学案:[合作学习一] 构建细胞免疫的概念图。教师把课前准备好的小纸片(红色的小纸片上印有细胞免疫过程中所涉及的各种细胞,白色小纸上印有连接两个细胞的关连词)发给学生,提出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学生4-6人一组,在学案上用小纸片合作构建细胞免疫的概念图。
教师:不断巡视、参与各小组的学习,并收集一些学习小组制作的概念图用摄像头拍下来,作为课堂生成的学习资源。
师生互动:教师组织生生互评,得出正确的模型。
教师:为什么把这个过程叫做细胞免疫?
师生互动:免疫的是细胞,被免疫的也是细胞。媒体呈现细胞免疫的概念。
教师:还有什么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有抗原-MHC复合体的巨噬细胞的去向,细胞毒性T细胞和辅助性T细胞识别的抗原-MHC复合体是否相同等问题。
设计意图:动画直观易懂,但极易流于肤浅,学生是否真正懂了呢?动画是对细胞免疫过程的解构,学生是否从整体上掌握了细胞免疫的过程呢?要探明学生的掌握情况,无疑合作学习和模型建构不失为好方法。通过学生的集体智慧相互启发,在动手做模型、相互评价模型的过程中,逐步深入理解细胞免疫的过程,掌握细胞免疫的概念。这种学习方式,不仅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维持学生积极的学习心态,促进学生对知识进行深水平加工,还能引导学生在不断地重组和反思中,完善细胞免疫的知识结构,突破教学难点,落实教学目标3和5。
教学环节四:B细胞如何识别?如何清除?
媒体:情境5——体液免疫(动画并配以解说,分步展示体液免疫的过程)。
教师:B细胞依靠什么识别?识别什么?
学生:受体,抗原。
教师:B细胞依靠什么清除?清除什么?
学生:抗体,抗原,但需要辅助性T细胞产生的白细胞介素-2刺激致敏的B细胞,B细胞才能产生抗体。
教师:B细胞不能清除什么?
板书:细胞内的病原体。
板书:如图9。
教师:抗原和抗体结合后,病原体有没有最终被清除?怎么办?
学生:巨噬细胞再次吞噬、消化。
媒体:呈现体液免疫的概念图。
师生互动:教师组织学生完成概念图。
教师:为什么把这种免疫方式叫体液免疫呢?
学生:抗体在体液中,抗原也是体液中的。
媒体:呈现体液免疫的概念。
设计意图:通过动画,将体液免疫的过程逐步展示出来,这是解构的过程。通过师生互动,检测学生的对动画的理解情况,并通过板书把学习结果得以强化,帮助学生将知识结构化。概念图需要学生将直观的细胞模型转换为更为抽象的过程(文字)模型,进一步起到巩固、提炼、结构化的作用。最终形成正确的体液免疫的概念,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难点,落实了教学目标3和5。
教学环节五:你学会了吗?(总结与拓展)
媒体:情境1——病原体侵入内环境画面(图片,有内环境、各种免疫细胞、病原体有位于体液中的也有组织细胞中的)
教师:利用这节课所学的知识,讨论人体可通过哪些途径消灭这些病原体。
学案:[合作学习二] 呈现情境1的图片,并呈现所有可能的途径,① 巨噬细胞通过非特异性免疫将病原体彻底分解。② 巨噬细胞识别、处理病原体,将抗原-MHC复合体呈递在细胞表面。③ 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清除被病原体感染的宿主细胞,使病原体失去藏身之所。④ 效应B细胞产生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使之失去活性。学生按要求4-6人一组开展合作学习,讨论各种可能性。
师生互动: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组织全班学生互评。以病原体进入人体后的各种免疫途径为中心,厘清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关系,特异性免疫与非特异性免疫的关系,说明免疫系统作为一个系统的各种免疫反应机制。
教师:还有什么问题呢?
学生:学生可能提出各种问题,如,记忆细胞有何作用?人体能否对所有的病原体都能免疫?若人体能对所有病原体都能免疫,人为何会得病?等。
教师:组织学生思考,师答或生答。
媒体:呈现课外学习资源:免疫学信息网、37℃医学网、生物谷网:医学免疫学、绿谷生物网。
设计意图:学习一个复杂的系统,解构是种好方法,可集中力量各个突破,但它的缺陷也是明显的:使知识处于“点”状,知识间的联系尚未建立,这不利于知识的存储和运用。设计合作学习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利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对复杂的系统进行建构,以提高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同时,一节课的内容学完了,也有必要对学情进行检测。因此,再次回到新课导入的情境1,提出问题后,再通过合作学习,在模拟的情境中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而为了使讨论更充分更长久,选择了学案作为学习的载体。合作学习结束后,教师进一步问学生是否还有问题的目的,是想暴露学生更多的问题,也是想进一步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免疫观和稳态观:免疫不是万能的,珍爱生命,正确的生活态度和习惯是健康的基础。通过这些举措,可以较好评价本节课所有教学目标的落实情况。
向学生推介课外学习资源,一方面是想向学生传递这样的一种理念:学习是无止境的,老师也不是万能的。另一方面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能力,更好落实三维教学目标。
九、板书设计
十、教学评价
1.过程性评价:见设计流程(图2)。
2.终结性评价:课后的自我整理,反馈练习(略)。
谁来免疫(免疫细胞)
(免疫物质)
识别
谁来识别
识别对象
识别特点
谁来清除
清除对象
不能清除
说出
概述
通过观察细胞模型
概念体系
行为动词
行为条件
行为程度
免疫什么(免疫对象)
说出
用专业术语表述
说出
如何免疫(免疫过程)
清除
通过比较
通过观看动画和模型以及合作学习
用比较规范的学科语言准确表达
免疫有何特点(免疫特点)
说明
通过比较
正确表达
免疫有何意义(免疫意义)
解释
通过讨论
特异性免疫
图1
目标
教学
评价
情境1:病原体侵入内环境,如何清除?
情境2:巨噬细胞如何识别和清除?
情境3:T细胞如何识别?
情境4:细胞免疫的过程
情境5:B细胞如何识别和清除?
情境1:病原体侵入内环境,哪些免疫途径?
明确学习线索
阅读和思考:识别的物质基础、对象、特点
分析:巨噬细胞清除的工具和对象
思考:T细胞识别的物质基础、对象、特点
思考:T细胞清除的工具、过程、特点
合作学习一:建构细胞免疫的模型
思考:B细胞识别和清除的工具、过程、特点建模:体液免疫的过程
合作学习二:建构免疫调节的知识体系学习拓展:自由提问,完善知识结构
目标3、5
目 标 1、2、3、5
目 标 1、2、3、4、5
评价2:
阅读汇报
观看回答
自主提问
评价3:
学生回答
自主提问
评价5:
学生回答
模型建构
评价6:
学生回答
合作学习
自主提问
评价4:
合作学习
模型建构
学生回答
课程标准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的设计流程
图2
评价1:
学生回答
识别
清除
依靠?
识别?
清除?
依靠?
图3
如何识别
病原体?
图4
如何清除
病原体?
巨噬细胞
T细胞
B细胞
识别
清除
依靠?
识别?
清除?
依靠?
图5
巨噬细胞
MHC分子(自己)
MHC分子(对方)
识别
清除
依靠?
识别?
清除?
依靠?
图6
巨噬细胞
MHC分子(自己)
MHC分子(对方)
溶酶体
一般病原体
不能清除
抗原
识别
清除
依靠?
识别?
清除?
依靠?
图7
巨噬细胞
MHC分子(自己)
MHC分子(对方)
溶酶体
一般病原体
不能清除
抗原
T细胞
受体
抗原-MHC复合体
识别
清除
依靠?
识别?
清除?
依靠?
图8
巨噬细胞
MHC分子(自己)
MHC分子(对方)
溶酶体
一般病原体
不能清除
抗原
T细胞
受体
抗原-MHC复合体
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
宿主细胞
细胞外病原体
抗原
识别
清除
依靠?
识别?
清除?
依靠?
图9
巨噬细胞
MHC分子(自己)
MHC分子(对方)
溶酶体
一般病原体
不能清除
抗原
T细胞
受体
抗原-MHC复合体
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
宿主细胞
细胞外病原体
B细胞
受体
抗原
细胞内病原体
体液免疫
抗体
细胞免疫
特异性免疫
识别
清除
非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
巨噬细胞
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
T细胞
B细胞
依靠?
识别?
依靠?
清除?
MHC分子(自己)
MHC分子(对方)
溶酶体
一般病原体
不能清除
抗原
受体
抗原-MHC复合体
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
宿主细胞
细胞外的病原体
受体
抗原
抗体
细胞外病原体
细胞内病原体
图10
^1 崔允漷,《有效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12页。
^2 崔允漷,《有效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2页。
^3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页。
^4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1页。第三章 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
第二节 特异性免疫反应(免疫应答)
【旧识回顾】
1.特异性免疫的作用特点是什么?
2.特异性免疫的作用对象是什么?主要包括哪些物质?
3.在特异性免疫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什么?
【新知导学】
1、什么是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
2、细胞免疫对作用对象是什么?
3、细胞免疫过程主要依靠哪些细胞,它们各有什么作用?
4、抗体是什么细胞合成和分泌的?抗体的化学本质是什么?
5、体液免疫大致上可以划分为几个阶段?
6、细胞免疫过程图解
7、体液免疫过程图解
w.w.w.k.s.5.u.c.o.m
www.
呈递
识别并消灭
抗原
细胞毒T细胞
增殖分化
效应
细胞毒T细胞
记忆
细胞细胞毒T细胞
吞噬、处理
巨噬细胞(含抗原-MHC复合体)
辅助性T细胞
促进
被感染的体细胞或癌细胞
识别
消灭
呈递
识别并消灭
抗原
辅助性T细胞
增殖分化
效应
B细胞
记忆
B细胞
吞噬、处理
巨噬细胞
(含抗原-MHC复合体)
B细胞
呈递
分泌
抗体与抗原结合(共33张PPT)
知识回顾:
1.下列过程属于免疫中的第几道防线?
①胃液对病菌的杀菌作用
②唾液中的溶菌酶对病原体的分解作用
③巨噬细胞对细菌和病毒的吞噬
④呼吸道纤毛对病菌的外排作用
⑤皮肤的阻挡作用
在第一、第二道防线中起作用的主要是什么?作用对象是什么?
通过以上防线实现的免疫过程有什么特点?
思考:如果病原体突破了人体的第一、第二道防线,机体会因此而轻易患病吗?
第二节 特异性反应
(免疫应答)
第一课时
阅读课本50页《特异性免疫的作用》部分,并思考以下问题:
1.特异性免疫的作用特点是什么?
2.特异性免疫的作用对象是什么?主要包括哪些物质?
3.在特异性免疫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什么?
(尝试用概念图的形式进行总结)
增殖、分化、发育
增殖分化
发育
骨髓中的淋巴干细胞
B细胞
T细胞
胸腺
主要参与细胞免疫
主要参与体液免疫
一、特异性免疫的作用
思考:
器官移植过程常因受体对供体器官产生强烈的免疫排斥反应而失败,机体会什么不会对自身器官和组织产生排斥呢?
人体会什么能正确地识别“自己”和“非已”并做出不同的反应?
二、淋巴细胞如何识别入侵者
1、体内如何识别入侵者了?
2、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是一类什么物质?有什么特性?
特异的糖蛋白分子,所有的体细胞上都存在而且不同的人有不同的MHC,每个人的白细胞都认识这些自身MHC的身份标签。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
1)抗原的概念:
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物质叫做抗原。
2)举例:
病原体
异型红细胞
异体组织
异种动物的血清等异物
精子
3、抗原
免疫应答的特殊性与记忆:结合课本图3-1
呈递
发挥免疫效应
抗原
识别
淋巴细胞
增殖分化
效应细胞
记忆细胞
在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产生更快更强的免疫应答
巨噬细胞
(抗原-MHC)
吞噬处理
1.细胞免疫的作用对象是什么?
2.细胞免疫中抗原是如何被识别的?
3.细胞免疫过程主要依靠哪些细胞,它们各有什么作用?
阅读课本52页《细胞免疫》部分,思考与探讨下述问题的:
促进
识别 消灭
呈递
抗原
增殖
分化
记忆细胞毒T细胞
效应细胞毒T细胞
吞噬 处理
巨噬细胞
(含抗原-MHC复合体)
细胞毒T细胞
辅助性T细胞
被感染的体细胞
或宿主细胞
或病原体
细胞免疫
第二节 特异性反应
(免疫应答)
第二课时
知识回顾
免疫应答的特殊性与记忆
呈递
发挥免疫效应
抗原
识别
A
增殖分化
C
D
在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产生更快更强的免疫应答
B
吞噬处理
呈递
发挥免疫效应
抗原
识别
淋巴细胞
增殖分化
效应细胞
记忆细胞
在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产生更快更强的免疫应答
巨噬细胞
(抗原-MHC)
吞噬处理
识别 消灭
呈递
抗原
增殖
分化
D
E
吞噬 处理
A
B
C
被感染的体细胞
或宿主细胞
或病原体
促进
识别 消灭
呈递
抗原
增殖
分化
记忆细胞毒T细胞
效应细胞毒T细胞
吞噬 处理
巨噬细胞
(含抗原-MHC复合体)
细胞毒T细胞
辅助性T细胞
被感染的体细胞
或宿主细胞
或病原体
细胞免疫
人体就像一个城堡,对于想攻入城堡的敌人,我们有两道防线,像护城河及城墙一样保护城堡不被攻破。
如果敌人很强大,突破了两道防线,进入了城堡,我们身体的细胞免疫功能可以将进入身体细胞内的病原体释放到体液加以消灭。
但是对于像在城堡街道上到处游荡的敌人一样的处于血浆及组织液中的病原体,我们人体又是如何将其消灭的呢?
体液免疫
【问题1 】
抗体是什么细胞合成和分泌的?
抗体的化学本质是什么?
它有什么样结构和作用?
19世纪末20世纪初,科学家发现用细菌或细菌产生的外毒素注射动物,该动物的血清中会出现一些有防御作用的保护性成分(称抗毒素、凝集素等)。
20世纪30年代,科学家用电泳法证实这种起防御作用的物质是球蛋白,统称为抗体,注射的细菌或细菌外毒素则起了抗原的作用。
1959年科学家对抗体的结构进行了研究,证明它是由四条肽链组成,借二硫键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Y”型的四链分子。
1、抗体具特异性
不同的抗体某些部分氨基酸序列各不相同,决定抗体的特异性。
2、抗体:受抗原刺激后,能与该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3、分布:主要分布于血清中,也分布于组织液及某些外分泌液中,如乳汁。
抗原
抗体
注意:
抗体与抗原的结合具有特异性
抗体只在体液中起作用,它对于细胞内的抗原无能为力。
有些抗原无法使人产生抗体
体液免疫过程
抗原
巨噬细胞
辅助性T细胞
B细胞
第一阶段
尝试写出概念图
效应 B细胞
记忆细胞
抗体
第二阶段
致敏B细胞
白细胞介素—2
抗体与抗原结合
第三阶段
抗原
抗体
抗体免疫的主要对象是细胞外病原体和毒素
①有些抗原,如病毒等,由于抗体的结合而失去对寄主细胞表面受体的结合能力,因而不能侵入细胞。
②有些细菌产生的毒素,可因抗体的结合而不为细胞所接受,丧失毒性因而无效。
③沉淀和凝集:如果抗原分子是位于细胞上蛋白质的,抗体的结合就使这些细胞凝集成团而失去活动能力,例如血液凝集。
抗体免疫的主要对象是细胞外病原体和毒素
【问题2 】
在一次体液免疫过程中,效应B细胞产生的抗体都能一次用完吗?
没有用完的抗体在血液中流动,有什么作用呢?
体液免疫中,B淋巴细胞受到刺激后会分化出大量的效应B细胞,同时产生记忆B细胞,记忆B细胞的作用是什么?
抗体数量
初次抗原刺激
二次抗原刺激
时间
二次体液免疫应答
出过天花或麻疹的人为什么会终身免疫?
记忆细胞很快分裂产生新的效应B细胞和新的记忆细胞。
既然体内存在的抗体和记忆细胞会对入侵机体的病原体进行攻击,加以消灭,我们能不能预先对机体用病原体进行预先的处理,让其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存在身体中,用于抵抗和消灭真正入侵的病原体呢?
对用于预先处理的病原体有什么要求?
免疫接种与传染性疾病
1.疫苗的种类
2.免疫方式
【问题3】
灭活的微生物
微生物的成分或产物
减毒的微生物
主动免疫
被动免疫
第二节 特异性免疫反应(二) 体液免疫、免疫接种
一、体液免疫 二、免疫接种
1.抗体 化学本质 1.疫苗的种类 灭活的微生物
分泌细胞 微生物的成分或产物
结构特征 减毒的微生物
2.体液免疫 2.免疫方式 主动免疫
第一阶段 抗原识别阶段。 被动免疫
第二阶段 B细胞活化、增殖和分化阶段。
第三阶段 抗原清除阶段。
(包括中和作用及沉淀和凝集作用)
1.接种卡介苗后血液中会出现结核杆菌抗体,抗体的结构单位和产生抗体的细胞及细胞器依次是:
A.氨基酸、浆细胞、核糖体
B.葡萄糖、效应T细胞、高尔基体
C.氨基酸、效应T细胞、高尔基体
D.核苷酸、浆细胞、核糖体
练习1:
1、用大剂量的射线照射大鼠,杀死其淋巴细胞和其他白细胞,大鼠就失去了( )的功能,因而很容易感染疾病。
2、给上述大鼠分别输入各种类型的白细胞,发现只有在注入了( )之后,大鼠才能恢复免疫功能。
免疫
淋巴细胞
练习2:
(1)用大量X射线照射去掉胸腺的小老鼠,小老鼠会( )。
(2)此时如果输给小老鼠来自胸腺的淋巴细胞,免疫功能虽得到恢复,但仍与正常小老鼠不同,即不能产生( )。
(3)如果在X射线照射后不输给小老鼠来自胸腺的淋巴细胞,而输给来自骨髓的淋巴细胞,去胸腺小老鼠的细胞免疫功能不能恢复,但
( )的功能却得到一定恢复。
(4)如果同时给X射线照射过的去胸腺小老鼠输入来自胸腺和骨髓的淋巴细胞,小老鼠就可恢复( )功能。
失去特异性反应功能
游离于体液中的抗体
产生抗体
全部免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