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高二生物全案:4.3《种群的数量波动及调节》(浙科版必修3)(4份)

文档属性

名称 2011高二生物全案:4.3《种群的数量波动及调节》(浙科版必修3)(4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59.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科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1-09-17 12:25:08

文档简介

种群的数量波动及调节
一、选择题
1.能够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是 ( )
A.性别比例和年龄组成 B.气候、食物、被捕食者等
C.人类活动 D.以上都是
2.下列有关自然界中生物种群“S”型增长说法正确的是 ( )
A.种群增长不受种群密度制约
B.“S”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和食物的关系
C.“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与时间无关
D.种群增长率在各阶段是不相同的
3.如果种群的增长率为0,以下哪种情况会出现 ( )
A.种群增加,并出现激烈的捕食和栖息地的竞争
B.种群增加,寄生和捕食的情况增加
C.种群会因为有毒废物的沉积而减少
D.种群接近其载荷能力
4.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则该害虫的种群密度
将 ( )
A.明显增加 B.明显减少 C.先减后增 D.保持稳定
5.下图是一个鼠群迁入一个新的生态系统后的生长曲线图,试分析在哪一段曲线中食物最可能成为鼠生长速度的限制因素 ( )
A.C—B B.B---D C.D—E D.E—F
6.下图描述了一种鹿的种群生长速率的变化,在1930年大约有多少只鹿能够在此特定的环埔中牛存而不会饥饿致死 ( )
A.12 000 B.35 000 C.50 000 D.100 000
二、非选择题
7.下图表示森林生态系统中有甲、乙两种昆虫,原来这两种昆虫密度长期在一定幅度中波动,保持动态平衡。后来在时间T点对森林施放了一种邻近地区曾多次使用的化学杀虫剂,这一平衡系统就发生了变化。据图回答:
(1)甲昆虫是 食性昆虫,乙昆虫是 食性昆虫,甲、乙两
种昆虫之间的关系是 关系。
(2)施放化学杀虫剂后,甲昆虫密度上升的原因是 和 ;乙昆虫密度下降的原因是 。
高考连线
1.(06上海)右图中曲线Ⅱ表示的是牛被引入某孤岛后的种群数量变化。如果当初被
引入的是羊,则羊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为 ( )
A.I B.Ⅲ C.IV D.V
解析:图形分析题。结合曲线图考查在生态系统中物种数量变化的相关知识。从曲线图中可看出牛被引入后,初期种群数量增长较快,后来减慢,最后数量基本维持在环境容纳量的水平,说明该孤岛所能容纳的牛种群数量也是有限的,一头牛的食量比一头羊要来得大,因此羊的容纳量相应的要比牛多一些,羊被引入后会出现I曲线的变化。答案:A
2.(04新课程)生活在一个生物群落中的两个种群(a、b)的数量变化如右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
A.a种群与b种群为捕食关系,a种群依赖于b种群
B.a种群与b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程度由强到弱
C.a种群为S型增长,其增长受本身密度制约
D.b种群为J型增长,始终受到a种群的制约
解析:本题考查了种群的增长相关知识。a为“S”型曲线b为“J”型曲线,由于a和b为竞争关系,导致b被淘汰。答案: C
创新拓展
20世纪30年代,人们将环颈雉引进美国的一个岛屿,经跟踪调查绘出环颈雉种群的增长曲线如下图所示,请据图回答:
(1)该岛屿上环颈雉构成了一个 ,其
数量增长特点是 。
(2)A→B,由于 ,种群增长不明显。
(3)D→E,从生物因素看,随种群密度的增长,个体间由于 加剧,以及该种群的 增
加,导致该种群的 降低, 增高,
从而使种群数量的增长率下降。
(4)EF段为种群增长的 期,其种群净增长率为 ,种群数量 。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 2.A 3.D 4.B 5.D 6.A
二、非选择题
7.(1)植肉捕食(2)有抗药性捕食者乙昆虫的减少没有抗药性
创新拓展
(1)种群 引入初期,环颈雉数量连续增长,若干年后,环颈椎的个体数量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稳定
(2)引入初期,环颈雉还没完全适应新环境
(3)种内斗争 捕食者 出生率 死亡率
(4)稳定 O 相对稳定(共14张PPT)
第三节 种群的数量波动及调节
一、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直接因素:出生率、死亡率、迁入、迁出
间接因素:食物、气候、传染病、天敌
重要因素:人类的活动
二、种群的数量波动
* 环境容纳量是种群数量的平均值,实际的种群数量在这个平均值的上下波动。
* 波动幅度有大有小;可以是非周期性
也可是周期性,
概念:由于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动和环境条件的改变所引起的种群个体数量随时间的变化。
(1)非周期性波动
随气候变化
灰鹭因气候变化种群数量表现为非周期性波动
(2)周期性波动
任何波动只要在两个波峰之间相隔的时间相等就称之为周期波动
原因:食物周期性的成熟:(捕食关系的生物)
北极旅鼠:每3-4年出现一次数量高峰
波动原因:由于食料植物由于旅鼠的取食而发生周期 性短缺
三、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
1.合理利用和保护野生生物资源
2.为防治有害生物提供科学依据
苍鹭的保护
云豹的保护
野猪的保护
救护被困的鲸鱼
全力防蝗减灾
自然界任何生物数量都不可能永远上升,也不可能永远下降,总是围绕着种群的平衡密度上下波动
什么因素使种群数量达到高峰时下降,又是什么因素使种群数量落回低谷时回升呢?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书本P79-P80找出影响种群数量的调节因素
四、种群数量的调节因素
(1)外源因素:气候、食物、病原体、寄生、捕食、降雨量、(极端的湿度和温度)等
(2)内源因素:领域行为,内分泌调节
1、下列各备选项目中,哪项与种群数量的变化不直接相关?( )
A、气候 B、出生率
C、分布型 D、食物
练习巩固
C
2、下面哪种因素对种群数量的调节有影响?( )
A、捕食 B、领域行为
C、气候 D、寄生
E、以上均有影响
E
概念图
种群的数量波动
周期性波动
非周期性波动
类型包括
外源性调节因素
内源性调节因素
调节因素第四章 种群
第三节 种群数量的波动及调节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安排在种群的增长方式之后,学生对有关种群的数量变化已有所了解的基础上,来继续探讨“种群数量的波动”,同时介绍了影响种群数量的调节因素,包括外源性调节因素和内源性调节因素。通过具体实例中的相关数据和坐标曲线图,辨别种群数量波动的类型,简述产生波动的原因,并能够说出种群的平衡密度。而这一节知识是本章的最后,所以要做好对《种群》这章的复习指导。
二、学情分析
通过前两节的学习学生已有种群的数量增长等相关知识作为铺垫。学生的学习难度不大,可以由学生自学完成。老师围绕知识点提出问题,可通过让学生阅读课文,然后围绕问题进行小组讨论,要求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说出种群数量波动的类型和原因,可以举出实例说出调节因素。《种群的增长方式》这节中,学生已对运用数学曲线解决生物学中的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利用多媒体进一步让学生分析曲线。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简述种群数量的非周期性波动和周期波动;②说出调节种群数量的因素;③举例说出外源性调节因素和内源性调节因素
2.情感目标:关注调节种群数量的因素,增强保护濒危物种的意识
3.能力目标: 据相关数据,尝试画出坐标曲线图
四、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种群数量的波动;外援性调节因素;内原性调节因素
2.教学难点:对全章的复习指导
3.教学策略:以“资料”引入,出示“问题探讨”,然后通过学生浏览全文内容,从学生在阅读课文中产生的问题,结合 “问题探讨”讨论相关内容,展开教学。另外,利用多媒体,出示坐标曲线图,让学生观察分析,说出种群数量的波动的类型,进一步巩固所学。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问题作深入的思考,启发学生从现象揭示出本质和规律,使学生认同运用恰当的数学模型能够较好地表达某些生物学规律。
五、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回顾复习 提问:(1)种群数量是如何增长的?(2)种群的指数增长和逻辑增长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 温故而知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新课导入 资料:20世纪出,人们将驼鹿引入加拿大密执根湖的一个孤岛。该种群从1915年到1960年的数量变化情况如下表。年份191519171921192519281930驼鹿种群数量2003001000200025003000年份19341943194719501960驼鹿种群数量400170600500600问题:(1)用曲线图表示该种群数量从1915年到1960年的消长情况。(2)该种群数量有什么样的变化规律?(3)种群的数量为什么不可以长时间的稳定在K值呢? 学生讨论,充分陈述自己的观点。 通过提问,引出课题学会用数学语言来表示生物学中的许多现象和规律。从多因素思考种群数量的变化?
一、种群的非周期波动和周期性波动 1.多媒体展示学生绘制的驼鹿种群的数量波动的坐标曲线图2.提问:(1)什么是种群数量波动?(2)种群数量波动有哪些类型?产生数量波动的原因是什么?3.多媒体展示欧洲灰鷺种群的数量波动旅鼠种群的数量波动4.提问:(3)非周期性波动和周期性波动的曲线有什么区别?尝试自己画图 学生阅读课文,针对这些问题讨论并回答。学生看图说出种群波动的类型:非周期性波动和周期性波动。学生看图说出波动的类型及两种曲线有什么不同 认识到在生物学中有许多现象和规律可以用数学语言来表示。通过问题展现,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小结: 地球的环境容纳量是有限的,食物、水和空间是影响生物多少和增长率的限制因素。自然界中多数生物种群都已达到稳定期,总体上看,许多种群的种群数量一般不再增长,而是波动或变动。也就是说自然界任何生物的种群数量都不可能永远上升,也不可能永远下降,总是围绕着种群的平衡密度上下波动。
提出问题,组织讨论:(1)什么是种群平衡密度?(2)为什么种群数量总是围绕种群平衡密度波动? 教师简略说明种群平衡密度:是指种群在生物群落中,与其他生物成比例地维持在某一特定密度水平上的现象叫种群的自然平衡,这个密度水平叫做平衡密度。 学生讨论并回答 引出种群数量的调节因素
二、种群数量的外源性调节因素 提出问题,组织讨论:(1)举例说出影响种群数量的外源性调节因素?(2)为什么会影响种群数量变化? 学生阅读课文。说出实例并说明理由 通过具体实例,加深对种群数量的外源性因素的理解。明确种群波动的原因。
小结:影响种群数量的外源性调节因素有气候、食物、疾病、寄生和捕食等。可以利用生物间的寄生和捕食关系,用于生物防治,取得了成功。如我国用七星瓢虫防治蚜虫和用灰喜鹊防治松毛虫等。
三、种群数量的内源性调节因素 提问:种群的内源性调节因素包括哪些因素?请举例说明 学生思考:还有哪些因素制约着种群数量的变化?学生讨论。 引导学生明确说什么是内源性调节因素
小结:内源性调节是指通过种内竞争、种群行为、内分泌和遗传机制等因素所进行的种群数量调节。 学生讨论教材中的简答题 巩固本节知识
总结:出示本章的问题要点(1)种群有什么特征?(2)种群数量如何增长?(3)种群数量如何波动?为什么会波动 小组合作,全章复习 把握学习方法要旨。
七、板书设计
        概念
种群数量波动  范围  非周期性波动
类型
           周期性波动
         外源性调节因素
原因
内源性调节因素
八、作业设计第4章 种群
一、课标内容
1.列举种群的特征。
2.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
二、教学要求
第一节 种群的特征
基本要求 1.举例说出种群的概念。2.列举种群的特征。3.说出调查种群密度的标志重捕法。
发展要求 1.识别种群的分布型。2.辨别种群的存活曲线。
说明 1.活动:“模拟用标志重捕法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不作要求。2.课外读:“种群生命表”,只提供学生阅读,不要求学生记忆或掌握具体内容。
第二节 种群的增长方式
基本要求 1.活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能概述数学建模的一般过程,能利用实验结果建立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生物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2.实验设计:不同温度对酵母种群增长的影响。能根据实验目的和已知条件,制定可行的研究计划和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3.区别种群的指数增长和逻辑斯谛增长两种方式,读懂隐含在“J”形曲线和“S”形曲线中的信息。4.举例说出环境容纳量的概念。
发展要求
说明 小资料:“海洋鱼类的最大捕获量” 只提供学生阅读,不要求学生记忆或掌握具体内容。
第三节 种群的数量波动及调节
基本要求 1.简述种群数量的非周期波动和周期波动。2.说出影响种群数量的调节因素,讨论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发展要求
说明 种群数量的外源性调节因素和内源性调节因素的具体内容不作要求。
三、教学建议
1.课时建议(共计5课时)
第一节 种群的特征 1课时
第二节 种群的增长方式 2课时(含活动)
第三节 种群的数量波动及调节 1课时
复习与小结 1课时
2.教法建议
(1)第一节《种群的特征》的教学重点是种群的特征。难点是种群的存活曲线。①通过种群的视频或图片,引出种群的概念,并让学生列举具体的事例说明种群的概念。②通过具体生物现象与事例的列举,进行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结构、性比率、种群分布型和种群的存活曲线等特征的教学。③通过用黑白子或者大小相同的黄豆红豆模拟标志重捕法,分析如何准确地估算种群密度。④通过分析与讨论,理解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直接影响种群密度,年龄结构和性比率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影响种群密度的。
(2)第二节《种群的增长方式》的教学重点是种群的增长方式和环境容纳量。难点是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①以细菌的繁殖为例预测细菌后代数量变化,引入数学方法来构建细菌增长的公式模型和曲线模型。②通过分析问题→探究数学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建构数学模型(公式、曲线)→模型检验修正,思考数学公式、曲线的生物学意义。③结合野鸭、教师教学用书中的蚜虫或者P125思考与练习材料进行分析得出种群指数增长曲线和指数增长数学模型。④从资源、空间分析并结合绵羊、黄猩猩果蝇培养实验得出逻辑斯谛增长曲线,理解环境容纳量。
(3)第三节《种群的数量波动及调节》的教学重点是种群的数量波动;外源性调节因素;内源性调节因素。①通过相关数据和坐标曲线图辨别种群数量波动的类型,简述产生的原因,并能够说出种群的平衡密度。②通过实例对外源性调节因素和内源性调节因素加以理解。
四、实验与活动建议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活动,除按照教材探究活动指导的要求动手操作外,可以根据学校实际情况,采用草履虫、绿眼虫、衣藻代替酵母菌进行探究,可以降低实验难度。这个探究活动可以扩展为研究性学习活动的一个项目。
w.w.w.k.s.5.u.c.o.m
ww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