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高二生物全案:5.5《群落演替》(浙科版必修3)(4份)

文档属性

名称 2011高二生物全案:5.5《群落演替》(浙科版必修3)(4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科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1-09-17 12:25:55

文档简介

第5节 群落演替
【巩固教材-稳扎稳打】
1.下列群落演替系列中,哪一种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
A.从湖底开始的水生演替 B.草原的放牧演替
C.农田弃耕后的恢复演替 D.砍伐森林的恢复演替
2.以下哪一项是原生演替的例子?
A 藓→地衣→草本植物 B 地衣→草本植物→藓
C 地衣→藓→草本植物 D 草木植物→藓→地衣
3.下列哪项不是群落演替的特点( )
A.有规律 B.可预测 C有一定方向 D.永远进行,无终止
4.在植物群落的发展变化过程中,一个群落由另一个群落取代的过程叫
A 竞争 B 捕食 C 共生 D 演替
【重难突破—重拳出击】
5.群落演替在后期的成熟阶段
  A 总生产量与生物量的比值最高   B 总生产量、净生产量达到最大
  C 总生产量大于总呼吸量      D 总生产量与总呼吸量大体相等
6.桦树林中出现了一些云杉的幼苗。云杉长成后,其高度超过桦树,桦树因不耐用阴而逐渐死亡,桦树林最终被云杉取代,这一群落演替过程表明( )
种内斗争有利于物种延续 B、适者生存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
云杉的进化水平比桦树高难度 D、云杉的结构比桦树复杂
7.下列关于人对群落演替的影响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人类活动影响着生物群落的演替
B.人类可以对自然环境中的生态关系起着促进、抑制、改造和建设作用
C.人类可以建立人工群落.将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置于人为控制之下
D.人类不可能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发展的道路进行
8.图4-17是一温带地区在原生(初级)演替过程中两种量值变化曲线,这两条曲线分别表示什么?
图4-17
A A表示草本植物的种类数量,B表示整个植被的生物量
B A表示整个种群的生物量,B表示草本植物的种类数量
C A表示土壤中有机物总量,B表示整个植被中的种类数量
D A表示食肉类的种类数量,B表示食肉类的生物总量
9.在生态演替中,下列哪种情况不可能发生
A 群落中物种组成不断变化 B 开始时物种数增多,然后趋于稳定
C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量不断下降 D 生态系统中的有机物不断增加
10.在下列4种群落类型中,以一年生植物占优势的群落类型是 D
A.热带雨林 B.常绿阔叶林 C.极地苔原 D.荒漠半荒漠
11.关于演替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演替是群落根本性质发生变化的现象
B.只有群落的结构受到干扰或破坏,才会出现群落的演替
C.演替过程只要不遭到人类的破坏和各种自然力的干扰,其总的趋势是会导致物种多样性的增加
D.不论是成型的群落或是正在发展形成过程中的群落,演替现象一直存在着,它贯穿着整个群落发展的始终
12.植被随纬度(从南到北)和海拔(从平原到高山)的增加而发生的演替变化是( )
A.常绿阔叶林 落叶阔叶林 针叶阔混交林 针叶林 苔原荒漠
B.苔原荒漠 针叶林 针叶阔混交林 落叶阔叶林 常绿阔叶林
C.常绿阔叶林 针叶林 针叶阔混交林 落叶阔叶林 草原 荒漠
D.苔原荒漠 常绿阔叶林 针叶林 针叶阔混交林 落叶阔叶林
【巩固提高—登峰揽月】
13.在自然界里,群落的演替是普遍现象,而且是有一定规律的。人们掌握了这种规律,就能根据现有情况来预测群落的未来,从而正确地掌握群落的动向,使之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但人类的许多活动,却对群落的自然演替产生负面的影响。仔细阅读以下事例,回答问题。
事例一:我国某海岛的天然林覆盖率在1965年为25.7%,1974年为18.7%,1981年仅为8.35%,并且因遮盖地面程度大大降低,从而导致了坡垒等珍稀树种濒临灭绝,裸实等珍贵药用的植物已经绝迹。
事例二:我国西北某县野生甘草面积在1967年为4万多公顷,30年后己有一半被挖尽,另外我国的野马已经绝迹,野骆驼等野生物种也濒临灭绝。
事例三:一种原产日本的林业害虫,于20世纪80年代侵入我国华南沿海地区,并且由于缺乏天敌而迅速蔓延开来。据1990年统计,这种害虫使该地区13万多公顷的马尾松林受到危害。
事例四:据国家林业局发布的一项调查表明,我国已经成为受荒漠化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目前,全国1/4以上的国土荒漠化,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40亿元。
(1)从以上事例中可以说明人类的哪些活动可能导致现有群落的破坏而引起群落的演替?  (2)你认为在草原地区,从防止草原群落的演替出发,应如何合理利用草原?       
(3)以上事例说明人类活动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    和    进行。
(4)下列哪项是以上群落演替的趋势( )
A.生物种类越来越多 B.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
C.有些物种可能灭绝 D.生物种类越来越少
(5)从以上事例可以看出下列哪项不是群落演替的特点( )
A.有规律 B.可预测 C有一定方向 D.永远进行,无终止
(6)在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中,“保护天然林”和“退耕还林(草)”是两项重要内容,采取这两项措施的首要目标是
  A.开展生态旅游 B.发展畜牧业 C.增加木材产量 D.改善生态环境
14.水葫芦,又名凤眼蓝、凤眼莲。为水生直立和漂浮草本,繁殖迅速。目前,云南昆明的滇池中水葫芦疯狂扩散,覆盖水面,遮住阳光,耗去水中氧气,使许多鱼类死亡。加之蓝藻的大量繁殖,导致滇池的部分水域水质粘稠,发黑发臭。请回答:         (1)蓝藻和水葫芦在细胞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 。
(2)生活在滇池中的所有生物构成 ,其中全部的水葫芦构成一个 。比较水葫芦和鱼类的新陈代谢类型,共同点是 。
(3)水葫芦的疯狂生长会对当地的       产生严重的影响。治理滇池的重要任务之一,是控制水葫芦的疯狂生长。现在,人们一般采用“打捞”的方法,但效果不佳。有人提出:引入水葫芦原产地的天敌物种来进行治理,你认为这种方法是否可行?为什么?
【课外拓展—超越自我】
15.俗话说“沧海桑田”,这句话看似普通,其实包含着复杂的群落演替的现象。请你结合图4-18,以一个池塘演变为森林为例,来说明其演替过程。
                        
图4-18
16.下面二幅图片(图4-19)照的是同一个地方,在美国的怀俄明州黄石国家公园,照片A是一场大火后拍的,照片B是几年以后拍的。仔细观察这二张照片,列出你注意到的二幅场景的变化,描述这二张照片之间所发生的变化,你对这一过程有什么问题。
参考答案
【巩固教材—稳扎稳打】
1.A 2.C 3.D 4.D
【重难突破—重拳出击】
5.D  6.B  7.D 8.A   9.C 10.D 11.B  12.A
【巩固提高―登峰揽月】
13.(1)滥捕乱猎、滥采乱伐、掠夺式开发利用、引入外来物种、过度放牧、围湖造地等。(2)在草原地区,应该科学地分析牧场的载畜量,做到合理放牧。如果载畜量过大,就会造成牧草的过度消耗,引起群落的演替-优质牧草逐渐减少,甚至消耗殆尽,杂草就会取而代之。因此,应该采取措施防止出现这种有害的群落演替趋势。 (3)速度 方向  (4)D  (5)D (6)D
14.(1)无成形的细胞核(无核膜) (2)生物群落;种群;异化作用类型均为需氧型  (3)群落演替 可行,因为水葫芦和天敌物种之间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可以有效控制水葫芦的数量。或不可行,因为容易导致新的生态入侵现象。(可行或不可行均可,只要言之有理。)
【课外拓展―超越自我】
15.一个池塘形成后,就有一些水生生物定居其中,就构成了最早的水生生物群落。此时,水体清澈,岸边无植物,水底无水草,仅有一些繁殖快的浮游生物及以它们为食的鱼类、蚌类抢救无效。由于池塘浅水区域阳光可以透射到底,沉水植物轮藻、金鱼藻、黑藻等开始出现。在更浅的水中,漂浮叶子的浮游植物加入进来,近岸处则出现了挺水植物。岸上,一些特别耐湿的植物也开始迁来,池塘中的各种浮游生物,底栖生物逐渐繁盛。在生物的生活过程中,随着各种生物的死亡、腐烂、沉水,挺水植物的繁茂,使得水域面积减少,鱼类等水生动物减少,而青蛙、蜗牛、蜻蜓等增加。又由于落叶从岸上落入水中,周围的泥沙也在池内沉积,成批的植物渐渐由池边向池塘中央侵入。池塘同深变浅,由大变小,最终被淤塞成随季节变化而不定期干涸的暂时性池塘,进而完全干涸,成为真正的陆地。此时,水生动物消失,而蝗虫、蚯蚓、啮齿动物及地栖鸟类在这里繁衍,构成草甸群落。最后灌木、乔木繁盛,终于演变为森林群落。这一演变过程可总结为:水生生物群落→沼生生物群落→草甸生物群落→森林生物群落。这就是群落演替现象。
16.提示:相当于森林遭受火灾后的次生演替
21世纪教育网
w.w.w.k.s.5.u.c.o.m
www.第5节 群落演替
一.学习导航
1.知识网络
2.学习要求
(1)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2)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3)掌握和运用图像分析问题的方法。★
(4)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二.课堂互动
1.群落演替的概念
【自学评价】
群落是一个_________系统,它是不断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的。如果群落的结构受到_________________,一些生物的_____消失了,就会有其他一些生物的__________来占据它们的_________,再过一段时间,又会有另一些生物的_________兴起,最后,群落会达到一个______________的阶段。像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____________被另一个___________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
【精典范例】
例题
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群落一旦形成,是稳定不变的
B.人类活动对群落没有任何影响
C.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可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
D.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上,不可能有群落的演替
分析 群落是一个动态系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上,也有可能发生群落的演替,这种演替为初生演替。在现实生活中,人类的许多活动正在影响着群落的演替,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答案 C
【追踪训练】
下列哪项不是群落演替的趋势 ( )
A.生物种类越来越多
B.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
C.有些物种可能灭绝
D.生物种类越来越少
2.群落演替的过程
【自学评价】
在光裸的岩石上长出森林的演替过程,大致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______________阶段、
_________阶段、_________阶段、__________阶段、森林阶段。
【精典范例】
例题 一个湖泊经历了一系列演替阶段后,可以演变为一个森林。在演替过程中首先出现的是 ( )
A.沼泽 B.湿地
C.草原 D.森林
分析 该演替过程体现了水生环境到陆生环境的变化,该变化过程是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每当一个阶段的变化累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引发群落演替过程进入下一阶段。变化累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引发群落演替过程进入下一阶段。
答案 A
【思维点拨】
在本题所示演替过程中,首先出现的是沼泽,然后才有可能依次是湿地、草原和森林。
【追踪训练】
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大致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请将其排序 ( )
①森林阶段 ②草本植物阶段 ③地衣阶段
③灌木阶段 ⑤裸岩阶段 ⑥苔藓阶段
A.①②③④⑤⑥ B.②③④⑥①⑤
C.⑤⑥③④②① D.⑤③⑥②④①
3.群落演替的类型
【自学评价】
(1)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______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______
_________________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例如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进行的演替。
(2)次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______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______
__________或___________(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
【精典范例】
例题 下列哪种演替属于初级演替( )
A.弃耕农田上开始的演替
B.发生过火灾的林地上
C.过量砍伐后的林地上
D.在从来没生长过任何植被的裸地上开始的演替
分析 群落的演替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初生演替是指在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的演替。例如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次生演替是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演替。例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答案 D
【思维点拨】
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的两种类型。
【追踪训练】
下列演替中,属于次生演替的是( )
A.沙丘上的演替
B.火山上的演替
C.火灾过后的草原上的演替
D.冰川泥上的演替
4.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及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自学评价】
(1)人类可以砍伐森林、填湖造地、捕杀动物,也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甚至可以建立人工___________。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进行。
(2)为处理好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走___________道路,我国政府明确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退牧还草,颁布了《__________________》,自_________年1月20日起施行。这项浩大的生态工程已经在全国__________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1580个县全面启动。预计到2010年,长江上游、黄河中下游等地区75%_________和_________的功能将大大增强,这些地区的________有望得到明显改善。
【精典范例】
例题 下列关于人类对群落演替的影响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人类活动影响着生物群落的演替
B.人类可以对自然环境中的生态关系起着促进、抑制、改造和建设作用
C.人类可以建立人工群落,将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置于人为控制之下
D.人类不可能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发展的道路进行
分析 人类可以按照不同于自然发展的道路来改变群落的演替形式。
答案 D
【追踪训练】
下列哪一项措施最可能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不符 ( )
A.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B.开荒造田、围湖造田、增加耕地面积
C.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D.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
三.教师手记
本节中容易出错与混淆的几个问题:
21世纪教育网
w.w.w.k.s.5.u.c.o.m
www.
群落的演替
演替的类型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学习随笔(共21张PPT)
第4节 群落的演替
1883,8,27 印度尼西亚喀拉喀托火山爆发
对群落的“动态发展观”
群落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生命系统。
由于气候变迁、洪水、火烧、山崩、地壳运动、动物的活动和植物繁殖体的迁移散布,以及因群落本身的活动改变了内部环境等自然原因,或者由于人类活动的结果,使群落结构受到干扰或破坏,一些生物的种群消失了,就会有其他一些生物的种群来占据它们的空间,再过一段时间,就会有另一些生物的种群兴起,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
群落的演替类型
1、光裸的岩地上首先定居的生物为什么不是苔藓和草本植物,而地衣?
2、地衣阶段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怎样的基础?为什么苔藓能够取代地衣?
3、在森林阶段,群落中还能找到地衣、苔藓、草本植物和灌木吗?
裸岩上的演替
群落的演替类型
弃耕农田上的演替,与裸岩上演替过程的完全相同吗?
一年生杂草
多年生杂草
小灌木
灌木林
乔木
所有弃耕的农田都能演替能树林吗
群落的演替类型
1、初生演替 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
  2、次生演替原有的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的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1、解释小路周围杂草的分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如小路废弃后,会出现“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的景象吗?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过度放牧、导致草原退化
过度砍伐、导致森林破坏
污水排放,破坏水域生物群落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人类可以砍伐森林、填湖造地、捕杀动物,也可以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甚至可以建立人工群落。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史,实际上是一部边际土地开垦史。20世纪50年代以来,先后在黑龙江三江平原、新疆和华南地区有计划地组织大规模垦荒,在其他江河、荒原、沼泽和丘陵地区也开展了规模不等的垦殖活动。1952~1990年,全国累计开垦荒地3.58×107 hm2,其中80%是1970年以前开垦的。
大量开垦直接导致农牧渔业生产能力和环境质量下降。开垦的结果是:水土流失,江河蓄洪能力下降,以及土地严重退化。这些问题已引起各方面广泛关注。
我国已实施大规模退耕还林、退田还湖、退牧还草等重要政策,并从2003年1月起开始实施《退耕还林条例》。
为什么大面积围湖造田是洪灾频繁发生的原因之一?
生物入侵
人类活动有时会有意或无意地将一种新的物种引入到某一群落中。在适宜的条件下,这些脱离了原有生物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新物种 往往会大肆扩散和蔓延,迅速成为优势种,打破原有群落的稳定性,危及已有物种的生存,造成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对当地经济、社会造成巨大危害。
生物入侵
美国白蛾
生物入侵
学名:褐云玛瑙螺,也就是人们常说和常食用的东风螺、菜螺、花螺、法国螺。
生物入侵
水葫芦(凤眼莲)
当人类停止对某一环境的污染后,该环境一般会逐渐恢复,而当一种外来物种停止传人一个生态系统时,已传人的该物种个体并不会自动消失。由外来物种入侵导致的本地物种的灭绝往往是不可恢复的。
生物入侵的危害
群落演替是一个动态系统。
小结
分子、原子(细胞的化学成分)
细胞的亚显微结构
生态系统
生物个体
种 群
群 落
宏观
微观
全球生态系统
一个湖泊经历了一系列的演替阶段后,可演变为一个森林。在演替过程中首先出现的是( )
A.沼泽 B.湿地
C.草原 D.森林
A
水生演替系列
①自由漂浮植物阶段(浮游生物残体、湖岸雨水带来的泥沙,湖底抬高)
②沉水植物群落阶段(轮藻属首先在湖底裸地上生长,加快有机物的积累)
③浮叶根生植物群落阶段(湖底变浅,出现浮叶根生植物,如莲。)
④挺水植物群落阶段(水体继续变浅,出现挺水植物,如芦苇。)
⑤湿生草本植物阶段(湖底露出地面,挺水植物被草本植物替代)
⑥木本植物阶段(水分继续蒸发,出现木本植物)
哪一项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
A.从湖底开始的水生演替
B.草原的放牧演替
C.农田弃耕后的恢复演替
D.砍伐森林的恢复演替
A
下列哪项不是群落演替的趋势( )
A. 生物种类越来越多
B. 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
C. 有些物种可能灭绝
D. 生物种类越来越少
D
下列4种群落类型中,哪些是以一年生植物占 优势的群落类型( )
A.极地苔原 B.温带草原
C.热带雨林 D.常绿阔叶林
B第5节 群落演替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能力目标: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群落的演替过程。
2.教学难点: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方法:讲述与学生练习、讨论相结合
五、教学用具:
六、教学过程
〖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2.火山爆发后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在火山爆发中,有些物种可能会绝灭;在恢复过程中外来新物种可能会进入。群落结构因此而发生了变化,一般不能恢复原来的群落结构。
〖板书〗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
〖问题〗以“本节聚焦”的问题再次引起学生的思考。
〖板书〗一、演替的类型
〖学生活动〗学生带着“思考与讨论1”,完成“思考与讨论”。
〖提示〗1.因为苔藓和草本植物无法直接从裸岩中获取养分,而地衣可以通过分泌有机酸而从裸岩中获取养分。
2.通过地衣分泌有机酸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并积累起了有机物,这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条件。而苔藓生长后,由于其植株高于地衣能获得更多的阳光,处于优势地位,其结果是逐渐取代了地衣。
3.能找到这些植物。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指优势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了优势,取代了灌木的优势,但在森林中各种类型的植物都是存在的。
〖板书〗㈠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彻底消灭了的地方的演替。
㈡次生演替: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讲述〗我国东北科尔沁草原地区的农田,在弃耕后开始出现恢复演替,这是一种次生演替。耕作前的原始植被为贝加尔针茅草原,开垦后种了几年玉米,后因产量下降而弃耕。弃耕后的1~2年内以黄蒿、狗尾草、猪毛菜、苦荬菜等杂草占优势;2~3年后,黄蒿占优势;3~4年后,羊草、野古草、狼尾草等根茎禾草入侵,并逐渐占优势,进入根茎禾草阶段;7~8年后,土壤变坚实,丛生禾草开始定居,并逐渐代替了根茎禾草,恢复到贝加尔针茅群落。这一过程需要经历10~15年,根据耕作时期长短,土壤侵蚀程度,以及周围原始物种的远近而有所不同。
〖板书〗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学生活动〗学生带着“思考与讨论2”,阅读P81,并完成“思考与讨论”。
〖提示〗1.至少有两种因素在小路周围的杂草分布中起作用:一是人的践踏,从耐践踏而言,车前草最强,狼尾草次之,狗尾草最弱;二是植物之间的竞争,在远离人践踏的地方,茎秆较高的狗尾草优先获得阳光,车前草等处于劣势。
2.如果小路被废弃后,人的践踏活动停止了,在路周围会慢慢长出茎秆较高的植物,逐渐成为优势植物。于是,就会出现“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的景象。
〖板书〗三、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讲述〗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史,实际上是一部边际土地开垦史。20世纪50年代以来,先后在黑龙江三江平原、新疆和华南地区有计划地组织大规模垦荒,在其他江河、荒原、沼泽和丘陵地区也开展了规模不等的垦殖活动。1952~1990年,全国累计开垦荒地3.58×107 hm2,其中80%是1970年以前开垦的。大量开垦直接导致农牧渔业生产能力和环境质量下降。开垦的结果是:水土流失,江河蓄洪能力下降,以及土地严重退化。这些问题已引起各方面广泛关注。我国已实施大规模退耕还林、退田还湖、退牧还草等重要政策,并从2003年1月起开始实施《退耕还林条例》。
退耕还林。1999年开始在四川、陕西、甘肃三省试点,2002年全面实施,已累计完成退耕还林3.18×106 hm2,荒山造林3.25×106 hm2,中央累计投入达232亿元。规划在2010年前退耕还林1.47×107 hm2,宜林荒山荒地造林1.73×107 hm2。工程建成后,工程区将增加林草覆盖率5个百分点,水土流失控制面积8.67×107 hm2,防风固沙控制面积1.03×108 hm2。这是50多年来我国涉及范围最广、任务量最大、农民参与度最高的生态建设工程。
退田还湖。1998年以来,为治理长江水患,国家实施了“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移民建镇”的方针。5年来的“退田还湖”,已使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面积由3 950 km2“长”到了5 100 km2,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面积增长了35%,恢复到60年前的4 350 km2。两大湖区为此搬迁的移民相当于三峡移民的1.4倍。两大湖泊的扩容,改善了长江流域的生态。目前,长江干流水面恢复了1 400多km2,增加蓄洪容积1.3×1010 m3。这是历史上自唐宋以来第一次从围湖造田转变为大规模的退田还湖。
退牧还草。从2003年起,用5年时间,在蒙甘宁西部荒漠草原、内蒙古东部退化草原、新疆北部退化草原和青藏高原东部江河源草原,先期集中治理6.67×107 hm2,约占西部地区严重退化草原的40%。“退牧还草”将采取禁牧、休牧和划区轮牧3种形式进行,实行草场围栏封育,适当建设人工草地和饲草料基地,大力推行舍饲圈养。力争5年内,使工程区内退化的草原得到基本恢复,天然草场得到休养生息,变过牧超载为以草定畜,达到草畜平衡,实现草原资源的永续利用,建立起与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草原生态系统。
〖旁栏思考题〗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提示〗大面积围湖造田,使湖面大大缩小,减小了蓄洪容积,降低了蓄洪能力,导致洪灾频繁发生。
〖小结〗略。
〖作业〗练习一二。
七、板书设计:
第5节 群落演替
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
一、演替的类型
1、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彻底消灭了的地方的演替。
2、次生演替: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三、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21世纪教育网
w.w.w.k.s.5.u.c.o.m
ww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