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高二生物全案:6.4《生态系统的稳态极其调节》(浙科版必修3)(4份)

文档属性

名称 2011高二生物全案:6.4《生态系统的稳态极其调节》(浙科版必修3)(4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32.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科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1-09-17 12:29:03

文档简介

生态系统的稳态及其调节
一、生态系统的稳态
生态系统的稳态是指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是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生态系统的稳态使系统内部的所有成分彼此相互协调,保持稳定。。
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
当生态系统中某一成分发生变化的时候,它必然会引起其他成分出现一系列的相应变化,这些变化最终又反过来影响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这个过程就叫做反馈调节。反馈有两种类型,即负反馈和正反馈。
负反馈:抑制和减弱最初所发生的变化使生态系统保持稳定(主要调节作用)。如图A。
结果:抑制或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的变化。
作用: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
实例:草原生态系统中兔子种群数与植物种群数之间的反馈调节,
正反馈:加速最初所发生的变化,使生态系统远离稳态,
特点:暴发性的,经历的时间很短
结果:使生态系统常常远离稳态,对生态系统有极大破坏破坏作用。
实例:湖泊生态系统受污染后的反馈调节,
三、生态系统稳态的破坏
1、生态系统稳态的破坏原因
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的干扰超过一定限度之后,自动调节平衡功能受到损害,生态系统稳态就被破坏。
2、破坏因素
①自然因素:
②人为因素:
3、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类的活动除了要讲究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外,还必须特别注意生态效益与生态后果,以便在利用自然的同时能基本保持生物圈的稳定,保持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稳定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练习】
1、下列各项,不会造成食物链缩短的是( )
A.稻田养鱼 B.围湖造田和开垦草原 C.过度放牧 D.造单纯林
答案:A
2、自然生态系统中往往“有虫不成灾”,其根本原因是 ( )
A.昆虫的繁殖能力 B.食物的限制
C.天敌的捕食 D.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3、探险家发现在我国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东侧,有一处被人们称做死亡之海的沙漠地区——罗布泊,此地曾经是河网遍布、绿草青青、森林覆盖率达到40%以上,到处是飞禽走兽,充满生机的绿洲“楼兰王国”。关于这种灾难性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楼兰王国”的毁灭,最根本的原因是我国西部干旱和风大造成的
B. 后来该地区之所以不能恢复到原有状态,是由于“楼兰王国”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低造成的
C.“楼兰王国”生态系统的破坏如此严重,说明此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极低
D.人们完全有能力再造一个完全相同的“楼兰王国”
4、某池塘中,早期藻类大量繁殖,食藻浮游动物水蚤大量繁殖,藻类减少,接着又引起水蚤减少。后期排入污水,引起部分水蚤死亡,加重了污染,导致更多水蚤死亡。关于上述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早期不属于负反馈,后期属于负反馈
B.早期属于负反馈,后期不属于负反馈
C.早期、后期均属于负反馈
D.早期、后期均不属于负反馈
4、能提高一个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方法是 ( )
A.减少捕食者和寄生者的数量 B.控制生产者的数量
C.增加食物链和扩大食物网 D.保持现有物种数目不变
5、下列几种生态系统中,自动调节能力最强的是 ( )
冻原生态系统 B.温带落叶林生态系统
C.沙漠生态系统 D.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第六章 生态系统
第四节 生态系统的稳态及其调节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讲述了什么是生态系统稳态、如何才能维持生态系统的稳态——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以及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态的影响这三方面内容。 本节内容既涉及前面所学的生态系统相关部分的知识,又是对教材始终贯穿的精神——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终结诠释。目的在于培养人们尊重自然发展规律,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途径。本小节需要用本章的其他部分知识作为基础,同时又是第七章《人类与 环境》的重要知识基础,与第七章的内容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因此,上好本节课的知识,对学生、乃至环境的发展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一方面,高中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生态学知识,本章前面的内容为本节授课提供一定的知识基础。但课中的一些知识点如:生态系统的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等比较抽象,需要学生进行知识迁移和综合分析,因此在知识的掌握上还存在很大的难度。另一方面,高中学生已开始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喜欢接受新鲜事物,在一定生物学的经验基础上,能充分完成课前的准备工作,能够找寻到周围存在有关生态学的现象。本节课应从学生的主体性出发,创造充分机会让学生拥有成功的喜悦,在和谐的氛围中探究并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主动学习,学有所获。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简述生态系统的稳态。②举例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过程。③探讨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2.能力目标:①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初步具有收集和利用课内外图文资料及信息的能力。②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环保习惯,并且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①形成对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关注,养成尊重生态系统自身规律的习惯,树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观点②形成生命科学价值观,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协调发展的观点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①生态系统趋于稳定的特点。②自我调节的主要机制(负反馈和正反馈)。
2.难点:负反馈调节机制
3.解决方法:列举实例,引导学生对群落的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等相关内容进行讨论, 说明自然界中生态系统有趋于稳态的特点,进而引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制作动画课件,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氛围,指导学生分析具体的生态系统的实例,让学生理解负反馈和正反馈的调节机制。
五、课前准备
1.教师提前制作动画及课堂内容相关的ppt,河流生态系统污染及治理的录像。
2.给学生布置课外任务:让学生制作生态瓶、观察记录其中生物的生活时间,用数码相机拍下相关照片。
六、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 教师行为 学生活动及目标
引入新课学习1.生态系统的稳态2.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机制3.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4.生态系统稳态的破坏 学生演示他们制作的生态瓶图片,交流生态瓶的制作过程,随后说明其中的生物存活的时间。由此复习旧课:组成生态系统需要有哪些成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又是什么?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食物链和食物网)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有的生态瓶中的生物存活时间较长,有的生态瓶中生物就很快死亡了,(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基本条件) 从而进入新课: 在这个小小的生态瓶中也同样进行着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但是,人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差,如果我们不加以呵护,它最终会因为某种成分的不适应而打破生态平衡,使生态系统毁灭。[设疑]:我们的自然生态系统也会遭受这样的厄运吗?[讲述]:地球上,亚马逊森林、欧亚大陆草原以及北极苔原,都已经存在至少上千万年了,这些自然生态系统尽管经常遭受洪涝、火烧、虫害,也遭受人类的砍伐与放牧等活动的干扰,但是现在仍能基本保持原有的景观,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从而得出生态系统具有趋于稳态的特点。[提问]:生态系统在受到干扰后,为何仍能保持或恢复相对稳定呢?你能举例说明吗?现在,我给大家两分钟时间,前后四人一组讨论。注意:1.每组要能列举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例,并对实例进行分析。2.每组要推举一位代表,阐述本组的讨论结果。[教师归纳]:同学们列举的这么多实例,都说明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的能力。教师举例 [师生共同分析]:草原上等食草动物因某种原因而增加,植物就会因为受到过度啃食而减少,直接数量减少以后。反过来就会抑制和降低动物数量增长,从而使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的稳定。[讲述]:大家刚才列举的实例中,在调节机制上有很多与此类似,调节的结果都是抑制和减弱最初发生的变化,这种调节机制叫做负反馈调节。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通过它的作用能使生态系统达到和保持稳定,因此我们说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正反馈的实例不多,下面我们举出一个例子加以说明。[过渡]: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实例二[资料分析]:苏州——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话说乾隆下江南时,就到了我们苏州。水乡人上游淘米洗菜,下游洗澡洗衣,可是即便如此,水仍然很清澈。这番景象让乾隆大为惊奇。可是,他也发现苏州虎丘外围的河流被众多染坊流出的废水污染得肮脏不堪、臭气熏天,他亲自过问,追查此事。苏州官衙立即颁发了布告,严禁商贾平民在虎丘一带开设染坊,迫于官府的法令,虎丘一带原有的数十家染坊不得不搬迁至远离虎丘的苏州远郊,从此后虎丘重现绿水青山。[思考讨论]:1.水乡人在河流中淘米洗菜、洗澡洗衣,河水为何仍能保持清澈?2.虎丘外围的河流在染坊废水的污染下,还能保持稳定性吗?这又说明了什么问题?3.染坊停止排污后,虎丘外围的河流出现了什么变化,这说明了什么?学生得出结论:生态系统发生一定的变化或受到外来因素干扰时,它可以通过内部的自我调节,克服系统内部的变化和外来干扰因素的影响,维持相对稳定和平衡的状态。对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的大小,决定于成分的多样性——即多样性导致稳定性”,可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具体的实例加以说明。如结合“一个农田生态系统的图解”,引导学生分析“多样性导致稳定性”。 通过设问“生态系统能够通过食物链或食物网各种生物维持的一定数量比例保持系统的相对稳定和平衡状态,那么它的这种自我调节能力是不是没有任何限度的 ”引入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破坏。在讲述自然因素方面,是通过放映图片来说明当外力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时,就可能造成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破坏。如火山爆发、洪水、地震等自然灾害。通过提问:“还有没有其它因素能够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视频播放]:人类乱砍滥伐、滥捕乱杀的视频[讲述]:视频中的画面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看来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势在必行。引导学生分析,指出人为因素也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破坏的原因,而且是目前的主要原因。此处是通过学生课外收集的资料来进一步说明人类对生态系统的破坏,使得课堂更具有说服力和感召力最后引导学生分析认识到,生态平衡的破坏是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常常是人为因素强化自然因素的作用。并由此引发学生对人如何与自然相处的思考。[提问]:思考:如果你是环保局长,将采取什么措施来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回答]:各抒己见。在此处强调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人类作为生态系统中的一个成员,必须尊重生态系统的自身规律,在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中发挥重要作用。渗透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 展示生态瓶并交流学生上讲台进行讲解初步了解生态系统趋于稳态四人一组,讨论列举生态系统通过自我调节的实例。学生展示解读相关的图,学生初步具有处理信息和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学生阅读书本的例子,了解正反馈的调节机制训练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思考讨论通过反思和讨论,有利于学生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养成爱护环境的良好习惯,增强自觉保护环境和动员他人共同保护环境的责任感交流形成爱护环境、尊重自然规律的观念
六、板书设计
七、布置作业:生态系统的稳态及其调节
一、选择题
1.下列几种生态系统中,自动调节能力最强的是 ( )
冻原生态系统 B.温带落叶林生态系统
C.沙漠生态系统 D.热带雨林生态系统
2.自然生态系统比人工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强,这是因为 ( )
A.人工生态系统的植物密度太高 B.人工生态系统的植物生长茂盛
C.自然生态系统的植物生长茂盛 D.自然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复杂
3.一般地说,生物种类繁多的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强,当某种生物减
少或灭绝,生态系统仍维持稳定状态,其根本原因是 ( )
A.自净化和自恢复能力强 B.负反馈调节及时
C.至最高营养级动物的食物链数目多 D.同一营养级有各种生物
4.能提高一个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方法是 ( )
A.减少捕食者和寄生者的数量 B.控制生产者的数量
C.增加食物链和扩大食物网 D.保持现有物种数目不变
5.达到生态系统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具备的特征是 ( )
①该系统处于未成熟到成熟的过渡阶段 ②生态系统内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比例相对稳定 ③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相对平衡 ④有完整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⑤能量的收支随气候周期性变化 ⑥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⑥ D.①②④⑤⑥
6.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复杂,其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大的原因不包括 ( )
A.处于同一营养级的生物种类繁多
B.能量可通过多条食物链传递到最高营养级
C.某一营养级一些生物消失,可由该营养级的其他生物代替
D.能量流经各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的
7.自然生态系统中往往“有虫不成灾”,其根本原因是 ( )
A.昆虫的繁殖能力 B.食物的限制
C.天敌的捕食 D.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8.探险家发现在我国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东侧,有一处被人们称做死亡之海的沙漠地区——罗布泊,此地曾经是河网遍布、绿草青青、森林覆盖率达到40%以上,到处是飞禽走兽,充满生机的绿洲“楼兰王国”。关于这种灾难性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楼兰王国”的毁灭,最根本的原因是我国西部干旱和风大造成的
B. 后来该地区之所以不能恢复到原有状态,是由于“楼兰王国”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低造成的
C.“楼兰王国”生态系统的破坏如此严重,说明此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极低
D.人们完全有能力再造一个完全相同的“楼兰王国”
二、非选择题
9.右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发展过程中生物总数量(A)和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B)的变化,请据图分析回答:
第10~20年是该生态系统向

和 发展的时期。从第40年开始进入 时期,此生态系统具有较强的 。
根据曲线A,分析曲线B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若该生态系统为海洋生态系统,在一年中影响曲线B变化的最主要限制因素是

高考连线
1.(06江苏)近年来,一些城镇、社区修建了人工湖泊,以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右图是某新建人工湖泊的生物类群关系,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湖泊生态系统食物链有 条,鱼类与贝类关系是 。
(2)该湖泊被排入过量居民生活污水后,水体逐渐变绿、发臭,从生物因素分析,湖水变绿的原因是 ,发臭的原因是 。
(3)有人利用贝类滤食藻类的习性进行控制藻类的实验,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虽然挂养贝类的水体中藻类密度呈上升趋势,仍能推论贝类可以有效控制藻类,理由是 。贝类对藻类最大滤食世住第 天。
(4)有的湖泊中藻类虽然得到了有效控制,但湖中水草却疯长了,并带来负面影响,下列控制水草疯长不合理的措施是 。
①打捞水草,开发利用 ②引水稀释. ③使用除草剂 ④控制污水排入
(5)有人提出大量引种水花生、水葫芦抑制藻类及水草疯长。你认为这样做会引起哪些不良后果 。
答案:(1)6捕食、竞争 (2)藻类爆发 微生物分解有机质 (3)挂养贝类水体的藻类密度小于对照组 5 (4) ②、③(5)水花生、水葫芦疯长,外来物种入侵,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创新拓展
实施西部大开发,要切实搞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大力开展植树种草,治理水土流失,防治沙漠化等。
(1)从生态因素分析,改善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必须首先解决的非生物因素是 。
(2)《中国青年报》在2000年4月26日刊登题为《北方又见强烈沙尘——西部缺水是其关键因素》一文。看过文章标题后你认为具体应在西部采取什么措施,才能从根本上避免“沙尘暴”的肆虐 。
(3)“退耕还林还草”的生态学原理是为了提高生态系统的 ,保护环境。保持生态平衡的关键是保护 。
(4)近来北京等地频繁出现的“沙尘暴”和“泥雨”,主要来自黄土高原和内蒙古地区,这说明森林等植被在 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5)荒漠化加速了西部生物多样性的进一步丧失,这是因为 。
(6)西部耕地同样要做好除草、治虫等工作,从能量流动的角度看,除草、治虫的目的是 治虫措施中不宜大量喷施化学杀虫剂,控制使用化学杀虫剂的方法:一是用 替代化学杀虫剂,二是用基因工程的手段将 转入农作物,形成新的抗虫作物品种。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 2.D 3.D 4.C 5.B 6.D 7.D 8.B
二、非选择题
9.(1)生物种类多样化 营养结构复杂化 功能完善化 生态系统稳定状态 自动调节能力 (2)消费者数量不断增加(3)光照强度
创新拓展
答案:(1)水 (2)推广节水耐旱植物的种植,兴建节水、蓄水工程等,才是从根本上避免“沙尘暴”肆虐的重要手段。 (3)自动调节能力 植被 (4)防风固沙、保持水土 (5)生态系统遭到破坏,自动调节能力减弱 (6)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生物防治 抗虫基因(共21张PPT)
第四节 生态系统的稳态极其调节
一、稳态
定义:指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稳定
特点:系统内部的所有成分彼此相互协调,保持稳定
标志:物种多样、结构复杂和功能完善
二、自我调节
1.方式
(反馈调节)
负反馈:抑制和减弱最初所发生的变化使生态系统保持稳定(主要调节作用)
正反馈:加速最初所发生的变化,使生态系统远离稳态
2.限度:自我调节功能有一定限度
三、保持稳态的意义:
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活动必须讲求生态效益和生态后果。
设计并制作
水陆生态瓶
生态瓶的设计要求
生态瓶的制作方法
微型淡水生态系统
微型陆地生态系统
什么是生态瓶?
生态瓶,就是“将少量的植物,以这些植物为食的动物和其他非生物物质放入一个密闭的广口瓶中,形成的一个人工模拟的微型生态系统”(中国生物教学网)。
生态瓶,是一个人工模拟的微型生态系统。它可以是模拟的微型淡水(池塘)生态系统,也可以是模拟的微型陆地生态系统。
生态瓶既然是一个微型的生态系统,那么它也符合生态系统的组成特征,由环境因素、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其结构与功能发展协调的重要标志。生态系统的稳定程度,则取决于它的物种组成、营养结构和非生物因素之间的协调关系。
生态瓶(微型淡水/池塘生态系统)
一、生态瓶的设计要求
1.生态瓶制成后,形成的生态系统必须是封闭的。
2.生态瓶中投放的几种生物,必须具有很强的生活力,必须能够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能使其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稳定。
3.生态瓶的材料必须透明,可以让里面的生物得到阳光,并便于观察。
4.生态瓶宜小不宜大,瓶中的水量应占其容积的
4/5,要留出一定的空间,储备一定量的空气。
5.小生态瓶的采光,以较强的散射光为好,不能采用强烈的直射光,否则瓶内水温过高,会导致水生植物死亡。
二、生态瓶的制作方法
1.材料用具
水草(如金鱼藻)、水生小动物(如螺、小鱼)、水、砂子、广口透明的瓶子(如玻璃瓶、食品罐)、凡士林(或蜡烛)。
2.方法步骤
①瓶子处理:洗净玻璃瓶,并用开水烫一下瓶子和瓶盖。
②放砂注水:在瓶中放入1cm厚的砂子(或占容器的1/5),再加水至瓶子容积的4/5。
③投放生物:待瓶内水澄清后,放入水草和水生动物。
④加盖封口:瓶子加盖,并在瓶盖周围涂上凡士林(或用蜡封)。
⑤粘贴标签:在瓶上贴标签,注明制作日期、制作者姓名.
⑥放置瓶子:将制作好的生态瓶,放于阳面窗台上(一般不要再移动其位置)。
三、对照实验(探究)
生态系统稳定性,要受组成该生态系统的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的影响。为了探索人工模拟的微型池塘生态系统的最佳组成,使其维持较长时间的稳定性,可以多设计几组对照实验,每个对照实验中,只变动其中一种因素。
改变(增加或者减少):
非生物环境:
阳光——瓶子的透光度、光源(直射、散射、黑暗)
水——水量;水质:天然水、自来水、纯净水;添加其它
空气(氧气)——植物给动物提供O2;动物给植物提供CO2
生物环境:
生产者——有无;是否适合(大小、水陆生)
消费者——有无;食性、数量、大小
{
{
四、观察
1.每天观察1次,并做好记录。
2.判别水草和小螺存活的标准:
水草绿色为生活状态,发黄、变黑,而且柔软下沉,即为死亡。小螺外壳灰绿,能运动,为生活状态;外壳变白,而且浮起,即为死亡。
五、实验结果分析
实验结束之后,应对结果作出分析。分析实验成败的原因;分析小生态瓶中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原因。如果设计多组实验,则应进行结果比较,找出最佳设计方案。
六、注意的几个问题
1、生态瓶的主要特征是,不需要外界的补充。瓶内的环境完全可以满足生物间有机物及无机物的补充循环,形成相互依存的关系。不由外界补充是制作生态瓶的重点。
2、做生态瓶的容器,第一最好是透明的,因为植物生产氧气需要阳光,容器透明,阳光才能照射进来,而且透明的容器也便于我们观察;第二容器不能太小,太小生物生存空间小,不易存活。第一次使用时,都要先把它清洗一下,建议用热水洗涤,必要时可加一些小苏打(碳酸氢钠) 。
3、水非常关键,最好选择河水等天然水,因为自然界中河水里含有丰富的微生物,用河水来做生态瓶,生态瓶里的小动物更容易成活。如果无法获取自然水域水,可以用静置24小时以上的自来水来替代,或者用桶装矿泉水也行。 
建议取一些粗沙或细石,放在一个大滤网上,然后用自来水冲洗,除去其中的尘土和脏物质,然后铺在瓶子底部替代淤泥,作用是为那些靠吃死烂植物和动物排泄物为生的细菌提供一个寄宿的场所。
4、建造生态瓶就是要模拟自然界中的生态系统建立一个微型的生态系统,在这个模拟的生态系统必须要有生产者、消费者与一些非生物。
生产者(植物)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为消费者们提供食物,建议生态瓶中放入金鱼藻、浮萍较好。消费者(动物)最好选择容易养活、活动范围小的小鱼、小虾或者螺蛳。在非生物的选择上,要准备一些小石子、沙、鹅卵石等,尽量为生活在生态瓶里的生物营造一个接近自然的环境。
生态瓶(微型陆地生态系统)
一、生态瓶的设计要求
1.生态瓶制成后,形成的生态系统必须是封闭的。
2.生态瓶中投放的几种生物,必须具有很强的生活力,必须能够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能使其在 一定时期内保持稳定。
3.生态瓶的材料必须透明,可以让里面的生物得到阳光,并便于观察。
4.生态瓶宜小不宜大,瓶中的土量应占其容积的
1/5~1/4,要留出一定的空间,储备一定量的空气。
5.小生态瓶的采光,以较强的散射光为好,不能采用强烈的直射光,否则瓶内温度过高,会导致动植物死亡。
二、生态瓶的制作方法
1、材料用具 小型蔬菜,小型植物、陆生小动物(如鼠妇、小螺、蜗牛、蟋蟀等)、水、土壤、玻璃瓶、凡士林(或蜡烛)。
2、方法步骤 (1)瓶子处理:洗净玻璃瓶,并用开水烫一下瓶子和瓶盖。 (2)放土注水:在瓶中放入1~2cm厚的土壤(约1/5~1/4瓶),再加少量水。 (3)投放生物:先种植小型植物,等待植物生长良好(一两周),再放入小动物。 (4)加盖封口:瓶子加盖,并在瓶盖周围涂上凡士林(或用蜡封)。 (5)粘贴标签:在瓶上贴标签,注明制作日期、制作者姓名。
(6)放置瓶子:将制作好的小生态瓶,放于阳面窗台上(不要随意移动其位置)。
三、对照实验
生态系统稳定性,要受组成该生态系统的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的影响。为了探索人工模拟的微型陆地生态系统的最佳组成,使其维持较长时间的稳定性,可以多设计几组对照实验,每个对照实验中,只变动其中一种因素(如改变环境、生产者、消费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