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高二生物全案:7.3《人类对全球环境的影响》(浙科版必修3)(4份)

文档属性

名称 2011高二生物全案:7.3《人类对全球环境的影响》(浙科版必修3)(4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科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1-09-17 12:31:05

文档简介

(共82张PPT)
第三节 人类对全球环境的影响
人类对全球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
一)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暖
二)臭氧减少危及地球所有生物
三)全球各地普降酸雨
四)水体污染
五)物种灭绝与生物多样性下降
一、温室效应
形成原因
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导致
大气中CO2的含量增多。
一、温室效应
危 害
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
一、温室效应
防治措施
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开发新能源;大量植树造林。
二、臭氧层破环
形成原因
空气中的氟利昂等物质大量排放。
危 害
导致人患皮肤癌,白内障等疾病;植物的光合作用受到抑制,农作物减产。
措 施
减少氮氧化物和氯氟烃的排放。
三、酸雨
形成原因:
硫的氧化物,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导致大气中SO2氮的氧化物含量增多。
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 → S和N的氧化物 + 大气中的水气 → 硫酸和硝酸 → 酸雨
危害:
水体酸化,影响动物的生长发育,伤害植物的叶和芽,腐蚀建筑物和金属材料。
防治措施:
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使用脱硫煤;开发新能源;植物造林
四、水体污染
形成原因:
生活污水,工业废水进入海洋水体,海洋运输时石油泄漏和倾倒污染物等。
危害:
水体富营养化,若表现在海洋中称为赤潮;若表现在湖泊等淡水流域称为水华
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田排水
汇 ↓ 集
池塘、湖泊、海湾(水中N、P等矿质元素增多)
导 ↓ 致
藻类等浮游生物大量繁殖
死 ↓亡
藻类植物、浮游生物遗体由需氧微生物进行分解
厌氧 ↓ 微生物
硫化氢、甲烷等有毒物质
水中溶解氧减少
鱼类、其他水生生物死亡
浮游动物等大量耗氧
原理及过程
防治措施:
减少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污染物等进入水体。
五、保护生物多样性
1、生物多样性是指所有自然世界的资源,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
2、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层次 内容 性质
遗传多样性 基因、基因型 种内不同种群
种群内的遗传变异
物种多样性 生物种类的丰富度 不同物种
生态多样性 生态群落、栖息环境 不同生态系统
3.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1)直接使用价值
青蒿素,海螵蛸,蝉蜕,鹿茸,犀牛角等具有药用价值
人参
五灵脂
黄河三角洲的芦苇
无抗性普通高产水稻
有抗性野生低产水稻
培育对水稻草丛矮缩病有抗性的水稻:
进行杂交育种或基因移植
有抗性普通高产水稻
生物体的各种器官及其生理功能,可以给科学技术上的发明创造以重要的启示。例如,苍蝇能够垂直起落和急速转变方向,这是一般的飞机都做不到的。原来,苍蝇的后翅演变成了一对哑铃形的平衡棒,平衡棒不仅能够调节翅的运动,还能及时地校正身体的姿势和飞行的方向。科学家根据平衡棒的导航原理,研制成了新型导航仪——振动陀螺仪。现在,这种精密仪器已经应用在火箭和新式飞机上了。
仿生学
说明生物多样性具有科学研究价值
名川之美
2. 间接使用价值
请分析草原生态系统的一条食物链中各生物之间数量变化的关系:
草 → 鼠 → 鹰
表明生态系统中,野生生物之间具有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它们对保持生态平衡及生态系统稳定性起着重要作用。
3. 潜在的使用价值
大量野生生物的使用价值目前还不清楚,但是它一旦消失,它的各种潜在使用价值也就不复存在了,应当珍惜和保护它们。
4.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就地保护
迁地保护
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
  为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将包含保护对象的一定面积的区域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
保护对象主要有:   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   珍稀濒危动植物的天然分布区
  就地保护最有效的办法是建立自然保护区。我国现已建立3000多个自然保护区,其中有16个加入到“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中。
  吉林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保护完整的森林生态系统。珍稀植物有人参、红松等。珍稀动物有梅花鹿、东北虎等。
  青海湖鸟岛自然保护区——保护斑头雁、棕头鸥等鸟类及它们的生存环境。
2. 迁地保护
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濒危动物繁育中心
(最后的生存机会)
四川省卧龙自然保护区的大熊猫繁育中心
3. 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中国自然保护纲要》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及其子孙后代共有的宝贵财富。
再小的爱乘以13亿,都能变成爱的海洋!
再大的困难除以13亿,都会变得微不足道!
第七章 人类与环境
1、生物圈概念
2、生物圈范围
关岛海底活火山
熔岩上的虾
4、深海热裂口的生物特点?
5、深海热裂口是否存在生产者?火山口附近的动物食物哪里来?
3、副生物圈带和深海热裂口属于哪个圈层?
生物圈与人类的关系?
1、提供氧气
2、提供食物
3、处理废物和维持其他所有生物的生存
1976 水:生命的重要源泉
1977 关注臭氧层破坏,水土流失
1981 保护地下水和人类的食物链,防治有毒化学品污染
1983 管理和处置有害废弃物,防治酸雨破坏和提高能源利用率
1985 青年、人口、环境
1987 环境与居住
1988 保护环境、持续发展、公众参与
1989 警惕全球变暖
世界环境日的主题
1972年6月5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并提出将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
思考:1、从历年的“世界环境日”的主题中可以看出她的稳定性如何?造成稳定性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从从历年的“世界环境日”的主题中,反映出人类面临着哪些全球性生态问题?
人口、环境和资源
从图中可以看出目前世界人口增长属于种群增长的哪种方式?原因?
1、工业革命后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可获取更多的自然资源,制造产品。
2、科学农业的发展,生产出更多的粮食,以养活更多的人口。
3、科技的发展促进的医学的发展,人类的死亡率大大下降,进一步促进了人口的增长。
4、鼓励政策,(中国“人多力量大”、苏联“英雄母亲”),中国在建过后为了防御外敌再次入侵,政府提倡多生,我国人口从4亿猛增到13亿,二战后世界局势相对稳定,人口死亡率下降,使得世界人口打到前所未有的数字。
我国1000~1990年的人口数量变化
1、世界和我国人口增长趋势是否一直以指数增长方式持续?
2、人口增长的后果?
第一,粮食供给不足。
第二,就业问题严重。
第三,人民生活贫困化。
第四,妨碍人力资本形成。
第五,产生持久的环境压力。
3、如何全面评价计划生育?
由于实行了计划生育,中国在28年间少生了3亿多人口,并提前实现了解决人民温饱和达到小康生活水平两个战略目标。中国实行计划生育,使世界60亿人口日的到来推迟了将近4年,为稳定世界人口作出了积极贡献。
1999年10月12日凌晨0时2分,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右)专程来到萨拉热窝的一家医院,看望成为地球村第60亿位居民的男婴。
1、出生率1970年33.43‰→1999年15.23‰,自然增长率1970年25.83‰→1999年8.77‰。
2、中国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急性传染病发病率已由1949年以前的2万/10万下降到1998年的203.4/10万,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分别由建国初期的1500/10万和200‰分别下降到1998年的56.2/10万和33.1‰。目前预期寿命男性达到69.36岁,女性达到73.11岁。
3、实行计划生育为人民生活带来实惠,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据统计,中国城镇、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分别由1949年的不足100元和50元,增加到1999年的5889元和2987元,居民实际消费水平由1952年的每人80元提高到1999年的3180元。农村贫困人口由1978年的2.5亿减少到1999年3400万。
4、计划生育的实行还使中国妇女的经济和社会地位明显提高。
负面影响:加速老龄化、性别比失衡、人口素质逆淘汰,造成“堂、表、姨这些层次都没有了。
爱你就等于爱自己!
冲动的惩罚!
根据南极冰芯中所含气泡组成测定的16万年间大气二氧化碳和温度变化的同步。
(一)温室效应与全球气候变暖
温室效应是指大气中二氧化碳和甲烷等污染物导致全球气温上升的现象。
因为大气中的温室气体能够吸收入射的太阳热量,但是又阻止地球热量的全部散失,从而能使地球的气温上升。 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化石燃料的燃烧和地球表面植被的破坏。
什么是温室效应?成因是什么?
温室效应引起的影响将是深远的,如极地的冰会融化,海洋会因热而膨胀,海平面上升,最终导致全球气候的大规模变化。另外,全球变暖会引起生物的迁移,这种迁移或者是为寻求适宜的温度,或者是为适应变化的环境,或者是面临灭绝的反应。生物的这种迁移会引发热带病,生境由温带气候变成热带气候就有可能导致这类病(如疟疾)的流行。
温室效应有何影响?对我国有何影响?
(二)臭氧层和紫外辐射
(三)酸雨问题
德国被酸雨损害的树林, 这些树更易遭受干旱、疾病和昆虫的危害 。
(四)水体污染
油污海鸟 惨死沙滩
一般的说,生物多样性分为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
(1) 物种损失
生物物种的灭绝是自然过程,但是灭绝的速度和方式,由于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而大大加速。有学者估计,自1600年以来, 人类已经导致75 % 的物种灭绝。
Reidh 和Miller(1989)估计,鸟、兽两类, 1600-1700年间 大约每10年灭绝一种;而1850-1950年期间,上升到大约每两年灭绝一种。1600年以来的灭绝,古生物家称为地质史上的第六次大灭绝,它大约是已往地质年代“自然”灭绝的100-1000倍。并且,它主要是由人类活动的加强而引起的。
(五)物种灭绝及生物多样性锐减
近代物种多样性丧失加剧的原因有:
过渡利用、过渡采伐和乱捕乱猎,
生境丧失和片断化,
环境污染,
外来物种引入导致当地物种灭绝,
农业、牧业和林业品种的单一化。
第七章 人类与环境
第一节 生物圈
生物圈概念:
是指地球有生物存在的部分,包括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它是地球表面不连续的一个薄层,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分布范围
高:副生物圈带,离地面10000m处或更高,包括细菌和真菌孢子。
低:深海热烈口(热气和热水喷涌,独特适应性的瓣思类,多毛类和甲壳类)。
特点:复杂的生物化学系统,借助生物多样性,吸收,转化,加工和贮存太阳能,分子水平上各种生物的DNA , RNA ,蛋白质,脂质和糖类的结构均相似。
意义:生命持续系统,制造氧气,生产食物,处理废物和维持所有生物的生存。
不仅行动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而且正常的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也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从而感受到每个人都需要有一个合理的生存空间。
2、造成人群如此拥挤的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从表面上看,是由于
从根本上看,是由于
1、假如你正置身于这样拥挤不堪的人群中,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和想法?
人口在某一地区过于集中;
人口增长过快以及人口流动过于集中。
第二节
全球人口动态
一、全球及我国人口的现状及前景
1、全球人口现状及前景
2005年12月19日
65亿
目前,全球平均每秒钟便有4.4个婴儿降生,不仅出生率令人震惊,而且分布也相当不平衡,不到57%的新生人口集中在亚洲,26%在非洲,9%在南美,5%在欧洲,3%在北美,不到1%在大洋洲。
目前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是每天增加大约20万人,相当于一个有一定规模的城市的人口。
目前世界上人口最多的5个国家依次为:
中国(13亿)
印度(11亿)
美国(2.97亿)
印尼(2.23亿)
巴西(1.81亿)
预计到2050年,印度将拥有16亿人口,超过中国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而中国以14亿人口居第二位。
1、我国人口近几百年来为什么会明显增多?
2、生物种群消长的规律完全适用于人口增长的情况吗?
(1)生育率较高和逐渐下降的死亡率,形成了巨大的“落差”,从而使人口增长加快。
(2)人口基数过大。
人是生物界中的一员,所以,生物种群消长规律有适用于人口增长的一面。但是,人不同于一般的生物:人具有特别发达和善于思维的大脑;具有制造工具和能动地调控人口增长以及能动地改造和保护自然的本领,等等。所以,生物种群的消长规律不完全适用于人口增长的情况。
二、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人的多种
需求

粮食
森林、草原、燃料和矿物质等多种自然资源以及一定的生存空间。
精神需求
由于人的各种需求直接或间接地依赖自然资源,所以随着人口的增加,对生态环境形成的压力也愈加沉重。
三、协调人口增长与环境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1. 控制人口增长。
2. 加大保护环境和资源的力度。
如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防止沙漠化;监控、治理江河湖泊及海域的污染;加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以及推进生态农业等。
第三节 人类对全球环境的影响
人类对全球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
一)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暖
二)臭氧减少危及地球所有生物
三)全球各地普降酸雨
四)水体污染
五)物种灭绝与生物多样性下降
一、温室效应
形成原因: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导致大气中CO2的含量增多。
危害: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
防治措施: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开发新能源;大量植树造林。
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大量燃烧 → 大气中CO2增加 → 温室效应 → 全球气候变暖。
二、酸雨
形成原因:硫的氧化物,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导致大气中SO2氮的氧化物含量增多。
危害:水体酸化,影响动物的生长发育,伤害植物的叶和芽,腐蚀建筑物和金属材料。
防治措施: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实用脱硫煤;开发新能源;植物造林
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 → S和N的氧化物 + 大气中的水气 → 硫酸和硝酸 → 酸雨
三、臭氧层破环
形成原因:空气中的氟利昂等物质大量排放。
危害:导致人患皮肤癌,白内障等疾病;植物的光合作用收到抑制,农作物减产。
措施:减少氮氧化物和氯氟烃的排放。
雾化剂、除臭剂和制冷剂使用氟利昂 → 南极上空出现臭氧层空洞 → 臭氧层变薄
四、水体污染
形成原因:生活污水,工业废水进入海洋水体,海洋运输时石油泄漏和倾倒污染物等。
危害:水体富营养化,若表现在海洋中称为赤潮;若表现在湖泊等淡水流域称为水华。
防治措施:减少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污染物进入水体。
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田排水
汇 ↓ 集
池塘、湖泊、海湾(水中N、P等矿质元素增多)
导 ↓ 致
藻类植物、浮游生物大量繁殖
死 ↓亡
藻类植物、浮游生物遗体由需氧微生物进行分解
厌氧 ↓ 微生物
硫化氢、甲烷等有毒物质
水中溶解氧减少
鱼类、其他水生生物死亡
水华或赤潮
大量耗氧
原理及过程
生物多样性:生物圈内所有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及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和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
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遗传多样性是由构成基因的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的多样性决定的。
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是经过漫长的进化历程而逐渐形成的。
生物多样性锐减的原因: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掠夺式开发和利用;环境污染;外来入侵物种等。人类对全球环境的影响
【知识概述】
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等。
1.温室效应
二氧化碳可以影响热量的辐射。在大气层中,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并阻挡红外辐射的通过,就像温室的玻璃顶罩一样。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越多,热外流越受阻,从而地球温度也就升得越高,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十分严重。要解决二氧化碳大量增加这一问题,一是要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二是要提倡植树种草,增强对二氧化碳的吸收能力。
2.酸雨
大气中的二氧化硫随雨水降落到地面成为酸雨,一般称pH小于5.6的雨水为酸雨。酸雨对土壤、江河、湖泊、森林、农作物、建筑等都会造成严重的危害。
(1)成因:酸雨中的酸主要是二氧化硫(SO2)转化而来的硫酸和一氧化氮(NO)转化的硝酸。污染源主要是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烟尘和汽车尾气。我国通常是硫酸酸雨。
(2)危害:
①酸雨可直接危害植物,造成森林受害和农作物减产;还能使土壤、水域酸化,建筑物腐蚀,金属腐蚀等。
②酸雨对生物圈的稳态造成严重威胁,并且影响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臭氧层破坏
在地面空气中的臭氧是一种污染物,对生物有毒害作用。但位于地球上空25~40km的大气平流层中的臭氧则是地球的一个“保护伞”,它能阻止过量的紫外线到达地球表面。研究表明,平流层中臭氧减少1%,紫外线对地球表面的辐射量将增加2%,皮肤癌、白内障患者将增加,农作物产量将减少。臭氧的减少是人类活动造成的,人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排放的氯氟烷烃如氟利昂等对臭氧有破坏作用。
4.生物富集作用
生物体从周围环境中吸收某些元素或不易分解的化合物,这些污染物在体内积累,使生物体内某些元素或化合物的浓度超过了环境中的浓度的现象,叫做生物富集作用。这些污染物一般的特点是化学性质稳定而不易分解,在生物体内积累不易排出。因此生物的富集作用会随着食物链的延长而不断加强。生物富集作用可以分为水生生物富集作用和陆生生物富集作用。
水生生物富集作用:水生生物主要通过食物链富集污染物质。例如,有机氯农药(如DDT)在水中的溶解度虽然很低,但是经过“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小鱼→肉食性鱼”这样一条食物链,可以成千万倍地富集起来。
陆生生物富集作用:陆生生物体内富集的有毒污染物主要是重金属和化学农药。陆生植物体内的重金属(如汞、镉等),主要是通过根系从土壤中吸收的。重金属进入动物体或人体后,除了随粪便排出一部分外,其余的则在动物或人体内富集起来并逐渐造成危害。例如,日本的“镉米”事件。
5.水体富营养化
富营养化是指水体中N、P等植物所必需的矿质元素含量过多,导致藻类等大量繁殖。藻类的的呼吸作用及死亡藻类的分解作用消耗大量的氧,并分解出有毒物质,致使水体处于严重的缺氧状态,引起水质量恶化和鱼群死亡的现象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的污染源有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农田排水。当它们汇集到池塘、湖泊、海湾时就会使水体中N、P等植物所必需的矿质元素增多,致使藻类植物、浮游生物大量繁殖。由于繁殖、生长过程需要消耗大量氧气用于进行细胞呼吸,致使水中溶解氧的含量降低。而且当藻类植物和其他浮游生物死亡之后,其遗体首先被水中需氧微生物分解,从而进一步降低溶解氧的含量,然后被厌氧微生物分解。同时产生H2S、CH4等有毒气体。因而造成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死亡,在淡水生态系统中的富营养化称为“水华”,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富营养化称为“赤潮”。
6、生物多样性锐减
科学家估计地球上约有1400万种物种,但当前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损失的速度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快,比如鸟类和哺乳动物现在的灭绝速度可能是它们在未受干扰的自然界中的100倍至1000倍。
主要原因是七种人类活动造成的:①面积对森林、草地、湿地等生境的破坏;②过度捕猎和利用野生物种资源;③城市地域和工业区的大量发展;④外来物种的引入或侵入毁掉了原有的生态系统;⑤无控制旅游;⑥土壤、水和大气受到污染;⑦全球气候变化。这些活动在累加的情况下,会对生物物种的灭绝产生成倍加快的作用。20世纪90年代初,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首次评估生物多样性的结论是:在可以预见的未来,5%~20%的动植物种群可能受到灭绝的威胁。
外来物种进入新的生态系统后可能有三种情形:
①因为不适应环境而被淘汰;
②因为新环境中存在其天敌及竞争者而受到控制;
③因为缺乏天敌而失去控制,最终破坏原有生态系统,降低了物种多样性。
控制的办法最好从本地寻找其天敌,一般不从原产地引进新物种,原因是有可能产生新的生态危机。
练习:
1.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物质是 ( )
A.二氧化碳 B.二氧化硫 C.氮气 D.氧气
2.造成臭氧层破坏的物质主要是 ( )
A.氟利昂 B.二氧化硫 C.氮气 D.氧气
3.造成海洋污染的原因有 ( )
①污染物通过河流进入海洋②污染物通过空气进入海洋 ③轮船泄露的石油④直接倾倒的污染物
A.①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4.形成酸雨的主要污染物是 ( )
A.二氧化碳 B.二氧化硫 C.盐酸 D.磷酸
5.导致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全球气温上升 B.全球性水资源短缺
C.植被的破坏 D.频繁的沙尘暴
6.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生物的多样性是指生物个体的多样性
B.生物的多样性包括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生物的多样性
C.生物的多样性是指生物物种的多样性
D.生物的多样性包括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生物的多样性
7.下面关于生物多样性的价值说法正确的是 ( )
A.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包括它的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
B.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主要是指它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方面的价值
C.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主要是指工农业生产和生态功能方面的价值
D.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的大小是由生物数量的多少决定的
8.下列各项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中,属于就地保护措施的是 ( )
①建立植物园和动物园 ②建立自然保护区 ③建立动植物繁育中心④建立风景名胜景区
A.①③ B.③④ C.②④ D.①②③④
9.下列关于自然保护区和可持续发展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对自然资源适时地、有计划地合理开发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B.保护野生生物最好的方法是易地保护
C.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关键是协调好人与环境的关系
D.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自然的有效方法
1.A 2.A 3.D 4.B 5.C 6.B 7.A 8.C 9.B人类对全球环境的影响
一、选择题
1.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物质是 ( )
A.二氧化碳 B.二氧化硫 C.氮气 D.氧气
2.造成臭氧层破坏的物质主要是 ( )
A.氟利昂 B.二氧化硫 C.氮气 D.氧气
3.造成海洋污染的原因有 ( )
①污染物通过河流进入海洋②污染物通过空气进入海洋 ③轮船泄露的石油④直接倾倒的污染物
A.①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4.形成酸雨的主要污染物是 ( )
A.二氧化碳 B.二氧化硫 C.盐酸 D.磷酸
5.导致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全球气温上升 B.全球性水资源短缺
C.植被的破坏 D.频繁的沙尘暴
6.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生物的多样性是指生物个体的多样性
B.生物的多样性包括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生物的多样性
C.生物的多样性是指生物物种的多样性
D.生物的多样性包括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生物的多样性
7.下面关于生物多样性的价值说法正确的是 ( )
A.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包括它的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
B.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主要是指它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方面的价值
C.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主要是指工农业生产和生态功能方面的价值
D.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的大小是由生物数量的多少决定的
8.下列各项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中,属于就地保护措施的是 ( )
①建立植物园和动物园 ②建立自然保护区 ③建立动植物繁育中心④建立风景名胜景区
A.①③ B.③④ C.②④ D.①②③④
9.下列关于自然保护区和可持续发展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对自然资源适时地、有计划地合理开发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B.保护野生生物最好的方法是易地保护
C.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关键是协调好人与环境的关系
D.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自然的有效方法
二、非选择题
10.下图为X河流流经Y市示意图。其中a处在上游,d处在下游。据图分析回答:
(1)造成X河流污染的主要污染源最可能分布在 ( )
A.ab段 B.bc段 C.cd段 D.bd段
(2)列举造成X河流污染的3种可能的污染源

d处污染程度明显降低,除了物理性的沉降和化学性的分解之外, 型微生物在净化污水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具体过程是

高考连线
1.(06广东2分)鼎湖山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因其完整保存了具有400多年历史的地带性植被——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被中外科学家誉为“北回归线沙漠带上的绿洲”。建立该自然保护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护 ( )
A.物种 B.种群 C.群落 D.生态系统
解析: 考查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对象主要包括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动植物及其生存环境的天然分布区等。由题意知,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护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答案:D
2.(06江苏)关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正确的是 ( )
A.自然保护区的功能是接纳各地迁移和捕来的野生动物并加以保护
B.鼓励人们进入保护区,给鸟类建巢、喂食
C.迁地保护就是把大批野生动物迁入动物园、水族馆等进行保护
D.对于珍稀濒危物种,禁止一切形式的猎采并买卖
解析:考查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措施有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和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自然保护区属于就地保护的主要手段,保护的对象主要包括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动植物的天然分布区,其中保护的生物本来就生活在保护区内,而不是接纳各地迁移和捕来的野生动物。保护区一般不希望人类活动产生干扰。迁地保护是对那些在原产地生存和繁衍受到严重威胁的物种加以保护,不仅仅是野生动物。答案:D
创新拓展
请从以下各方面选择确定一研究课题,通过设计实验,探究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净化作用(要求:具体研究课题自拟;简要说明研究过程)。
①农药的分解 ②生活污水的处理 ③生活垃圾的处理 ④其他方面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2.A 3.D 4.B 5.C 6.B 7.A 8.C 9.B
二、非选择题
10.(1)B (2)工业污水、生活污水、固体废弃物、生活垃圾等(3)需氧 将污染物中的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含氮和磷的无机盐
创新拓展
提示:(1)确定研究课题,提出假设和预期;(2)设计对比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3)验证实验(重复实验);(4)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完成实验报告必修3 第七章 人类与环境
第一节 生物圈 第二节 全球人口动态
第三节 人类对全球环境的影响(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描述生物圈,关心我国的生物资源状况,树立科学的生物层次观:物种—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2、指出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关注全球人口的动态变化。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正确看待人口的增长,树立科学的人口观。
3、描述我国的人口现状与前景,讨论我国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认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4、概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和措施,形成环境保护需要从我做起的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科学自然观。
5、关注温室效应、臭氧减少、酸雨、水体污染、物种灭绝等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认同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的必然选择,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二、教学重点: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两种机制——负反馈和正反馈的过程。
教学难点:阐明生态系统动态平衡与其稳定性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讨论 举例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设计
教学程序 教师组织与指导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引出课题导入新课 【知识回顾】1、什么是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2、什么是生物圈? 种群: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称.群落: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生态系统: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的一个自然系统。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包括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进入本课
第一节 生物圈 【讲述】生物圈是指地球有生物存在的部分,包括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它是地球表面不连续的一个薄层,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它的分布范围?生物圈的特点?意义? 高:副生物圈带,离地面10000m处或更高,包括细菌和真菌孢子。低:深海热烈口(热气和热水喷涌,独特适应性的瓣思类,多毛类和甲壳类)。特点:复杂的生物化学系统,借助生物多样性,吸收,转化,加工和贮存太阳能,分子水平上各种生物的DNA , RNA ,蛋白质,脂质和糖类的结构均相似。意义:生命持续系统,制造氧气,生产食物,处理废物和维持所有生物的生存。
第二节 全球人口动态 【展示图片】1、假如你正置身于这样拥挤不堪的人群中,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和想法?2、造成人群如此拥挤的可能的原因是什么?3、全球人口现状及前景?4、我国人口近几百年来为什么会明显增多?5、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6、协调人口增长与环境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不仅行动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而且正常的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也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从而感受到每个人都需要有一个合理的生存空间。从表面上看,是由于人口在某一地区过于集中;从根本上看,是由于人口增长过快以及人口流动过于集中。看书总结:目前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是每天增加大约20万人,相当于一个有一定规模的城市的人口。(1)生育率较高和逐渐下降的死亡率,形成了巨大的“落差”,从而使人口增长加快。(2)人口基数过大。由于人的各种需求直接或间接地依赖自然资源,所以随着人口的增加,对生态环境形成的压力也愈加沉重。1. 控制人口增长。2. 加大保护环境和资源的力度。
第三节 人类对全球环境的影响 【提问】1、人类对全球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2、温室效应形成原因、危害和防治措施?酸雨形成原因、危害和防治措施?臭氧层破坏形成原因、危害和防治措施?水体污染形成原因、危害和防治措施?什么是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锐减的原因? 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暖;臭氧减少危及地球所有生物;全球各地普降酸雨;水体污染;物种灭绝与生物多样性下降。原因: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导致大气中CO2的含量增多。危害: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措施: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开发新能源;大量植树造林。形成原因:硫的氧化物,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导致大气中SO2氮的氧化物含量增多。危害:水体酸化,影响动物的生长发育,伤害植物的叶和芽,腐蚀建筑物和金属材料。防治措施: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实用脱硫煤;开发新能源;植物造林形成原因:空气中的氟利昂等物质大量排放。危害:导致人患皮肤癌,白内障等疾病;植物的光合作用收到抑制,农作物减产。措施:减少氮氧化物和氯氟烃的排放。形成原因:生活污水,工业废水进入海洋水体,海洋运输时石油泄漏和倾倒污染物等。危害:水体富营养化,若表现在海洋中称为赤潮;若表现在湖泊等淡水流域称为水华。防治措施:减少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污染物进入水体。生物多样性:生物圈内所有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及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和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掠夺式开发和利用;环境污染;外来入侵物种等。 引起思考进入状态
知识应用 分析例题
七、板书:
第七章 生物与环境
第一节 生物圈
第二节 全球人口动态
第三节 人类对全球环境的影响
八、作业设计:作业本
第七章 人类与环境
第三节 人类对全球环境的影响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本模块的最后一章内容,本节教材主要包括两大模块知识,生态环境问题即温室效应及其带来的影响、臭氧层变薄的原因及危害、酸雨的形成与危害和水体污染及治理;物种灭绝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主要让学生对全球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有个基本的认识,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更好地关注身边的环境,关注社会生活。在知识体系上,起到总结本模块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关于环境保护的话题是近年来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学生对环境污染和破坏及环境破坏带来的不良影响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这些方面的问题都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作为高二的学生对引起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的一些原因已有了感性认识,也有了一些环保意识,只是对于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带来的危害究竟有多大还不是很清楚,环保意识还不够强,可以通过学习让学生充分见识到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所带来的巨大影响,从而更进一步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概述生物多样性保护意义和措施。
②关注全球生态环境问题。
2.能力目标
①理解全球性生态环境并掌握酸雨、温室效应等问题。
②识记多样性的价值
3.情感目标
①形成环境保护需从我做起的意识。
②进行资料收集,了解我国利用生物技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进展,树立爱护环境、保卫家园、热爱美好祖国的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
概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可以通过讨论和自学的学习方法开展教学活动。
五、课前准备
学生:资料收集我国利用生物技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进展
教师:PPT课件的制作
六、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一、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播放录象片:地球像一艘遨游的飞船,我们与之结伴而行的相片。引出我们的家园正面临着威胁。1.同学们思考一下,目前全球面临哪些环境问题?①学生讨论回答。②观看图片,老师小结。2.同学们思考一下,这些环境问题会给我们带来哪些危害?总结: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全球变暖,冰川融化,一些古老的病毒释放;贫水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贫血,水污染就是血污染,有一句非常经典的公益广告词,地球上最后一滴水就是人类自己的眼泪;臭氧层的破坏患皮肤癌的机率增加;酸雨对生态的破坏;破坏植被引起的土壤风蚀和土地沙漠化,使大量的牧地、耕地减少,人类面临生存问题。面临众多的环保问题,我国在2008奥运会上提出“绿色奥运”的口号,以体育为媒介唤起全世界人民的环保意识。[提问] 针对这些问题大家在环保上有什么好的想法?[补充] 植树造林,种花种草;建筑使用环保砖瓦;减少使用一次性筷子,不使用塑料袋;大量利用太阳能,风能,开发使用新能源;大家多数是农村的孩子,多建议家人少用化肥、农药,尽量使用农家肥等等。[小结] 爱护我们的家园,在从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从爱护我们的校园做起,想一想我们个人有哪些不良行为和习惯?同位之间相互提提意见。意见提出来了,就要下决心去改,对不对?每个人或多或少有一些不好的行为习惯。例如:废旧电池乱扔,水笼头开掉不及时关,浪费粮食,长明灯等等,希望同学们保护环境,珍惜资源落实到行动上。 学生准备各自收集的知识,准备发言。学生讨论并回答学生列举并讲述同学们相互讨论并谈谈想法。 因为课前已经组织学生开展收集有关的知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检测学生预习的效果。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了解我们在环保上要做的工作强化、巩固并应用于生活实际
二、保护生物多样性 [过度引入]1.最近在网络上,各个媒体最热闹的一件事是四川的华南虎照片的真假之争。照片的真假我们且不争论,令我们深思的应该是为什么几张小小的华南虎照片会引起这么大的争论,引起全国人民的关注?仅仅是谁在造假吗?不,我国在80年代左右就再没有发现野生华南虎的足迹,许多科学家认为野生华南虎已经灭绝,所以人们更关注的是否出现的野生华南虎的踪迹,也体现了人类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迫切心情,生物多样性,只是指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吗?2.生物多样性的内容:⑴我们看二个资料:同学们看题纲资料。⑵学生总结生物多样性概念,老师板书。生物多样性:生物圈的所有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它们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的多样性。⑶老师解析:物种、基因、生态系统3.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引入:保护研究生物的多样性对我们有什么价值?⑴请大家看课本130页思考讨论,生物多样性价值体现在哪几个方面?⑵学生讨论回答,老师小结:①实例一红树林对海岸防护作用,各种动物的栖息地和繁殖场所;实例二野生水稻的基因被袁隆平利用而得到高产的杂交水稻,这是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功能的间接价值——即生态功能,例如森林和草地对水土的保持作用,湿地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方面的作用。②潮间带的鱼类、贝类,甲壳类等可供食用,药用,作工业原料等,这是生物多样性有实用意义的直接价值,还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直接价值。例如:珍惜古树,动物,森林、草原、大海陶冶情操,激发创作灵感。③生物多样性还有人们目前尚不清楚的其他重要功能——潜在价值。比方说: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就利用了野生水稻的基因。 学生结合前面的资料作出回答学生自学课本有关内容,讨论回答 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以问题驱动引导学生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内驱力
小结 课堂总结:⑴回顾本节所学的知识,请学生回答本节课的收获。⑵老师总结: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可供持续利用的自然资源,营造绿色城市,呵护地球家园,让我们在周杰伦《梯田》这首歌里结束这节课。
七、板书设计:
第三节 人类对全球环境的影响
一、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二、保护生物多样性
1.生物多样性的内涵:物种 基因 生态系统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1)直接价值 (2)间接价值 (3)潜在价值
八、作业设计(略)
大量
2 6ATP
H2O
[H]、O2
少量
2 ATP
CO2、[H]
丙酮酸H2O
主要是葡萄糖
细胞溶胶
线粒体内膜
线粒体基质
大量
2 6ATP
H2O
[H]、O2
少量
2 ATP
CO2、[H]
丙酮酸H2O
主要是葡萄糖
细胞溶胶
线粒体内膜
线粒体基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