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环境与稳态
一、知识结构
内环境
内环境与稳态 稳态的概念
稳态的生理意义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
1.内环境的知识(C:理解)。
2.稳态概念及其生理意义(C:理解)。
(二)能力训练
1.本节课学习要应用许多化学知识,培养学生学科间知识沟通能力。如内环境稳态中pH值范围的稳定,涉及到许多化学反应。
2.培养学生回忆旧知识,学习新知识,温故知新的自学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稳态的概念及其生理意义。
2.难点
稳态概念。
3.疑点
缓冲物质如H2CO3/NaHO3对血浆pH值调节作用。
4.解决办法
(1)通过“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示意图,使学生深刻了解体液各部分之间既是彼此分开的,又是相互联系的。
(2)稳态概念。用表解形式,让学生明确内环境是体内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细胞的生命活动和外界不断变化的环境因素都会影响内环境理化性质的改变,引导学生从事物不是孤立,而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角度去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
(3)稳态意义。可以从复习影响酶的催化作用条件入手能较顺利突破。让已学过旧知识为新知识引路、铺垫。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方法
学生看书、思考、讨论,教师点拨讲授相辅助和一定综合巩固。
六、教具准备
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示意挂图。
七、学生活动
1.观察挂图(内环境示意图)回忆过去所学知识与教师讲授相结合。
2.阅读课文学生自己拟表解来阐述内环境各物之间关系。
3.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写出H2CO3/NaHCO3这对缓冲物质对酸、对碱起作用的化学反应式,加深对稳态过程的理解。
4.完成课堂练习。
八、教学程序
----------------------------------------------------------------------------
(一)明确目标
1.内环境的含义,血浆、组织液、淋巴液三者相互关系及所含成分。
2.体内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进行间接物质交换。
3.稳态概念、稳态过程。重点突出pH值的稳态机理。
4.稳态的生理意义。
(二)重点、难点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组成人和动物体的细胞数以万计,其中绝大部分细胞没有直接与外界接触,那么这些细胞在体内生活在什么样环境中 它们又是怎样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让同学回忆初中学的内环境知识和看书分析课文P74图)
一、内环境
1.体液组成及相互转化关系(如下图表)
2.体液的各部分之间既是彼此隔开又是相互联系(如下图表)
3.体内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发生物质交换(如下图表)
由此可见,体内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
二、稳态的概念
1.内环境是细胞赖以生存的直接环境
在这个内环境中进行着两种交换
(1)细胞与内环境之间进行着物质交换;
(2)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着物质交换,这两种交换是在始终不断地进行着。
2.内环境理化性质经常不断地变化着
(1)变化原因
细胞代谢活动,外界环境不断地变化致使内环境也不断地变化着。
(2)内环境变化直接原因
内环境中酸碱度、渗透压、温度、物质浓度等影响内环境理化因素。
(3)稳态过程(以血液酸碱度为例)
(同学阅读课文、思考、讨论)
①血液中缓冲物质的存在,每对缓冲物质都是由一种弱酸和相应的强碱盐组成的如:
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
②缓冲过程:
a.当机体剧烈运动,肌肉产生的大量乳酸、碳酸等物质,进入血液时,就发生如下反应: CH3CHOHCOOH+NaHCO3→CH3CHOHCOONa+H2CO3 H2CO3→CO2+H2O
由上反应可知,碳酸氢钠与乳酸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碳酸是—种弱酸,而且又易分解成CO2+H2O,所以对血液pH值影响不大; 另外,血液中增多的二氧化碳会刺激控制呼吸活动的呼吸中枢,促使呼吸运动增强,增大通气量,从而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b.当食物中(如蔬菜、水果等)中或细胞代谢中产生的碱性物质进入血液如碳酸钠进入血液时,就与血液中缓冲物质碳酸发生反应,形成碳酸氢盐,过多的碳酸氢盐可由肾脏造尿,随尿排出体外。该反应式如下:Na2CO3+H2CO3→2NaHCO3
这样碳酸钠这种碱性物质进入血液,也不会使血液碱性增大。
因此,由于血液中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可以使血液的酸碱度不会发生很大变动,从而维持相对稳定状况,血液的pH值通常在7.35~7.45之间。
同样,内环境的其他理化性质,如温度、渗透压、各种化学物质含量也都能保持在相对稳定的范围内。
3.稳态概念
(同学阅读课文、思考)
生物学家把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调节下,通过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
问:概念中为什么提到神经、体液调节(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指出:上节课我们已学过,刺激支配肝脏的交感神经,肝糖元减少,血糖含量增加;当刺激支配肝脏的副交感神经则使血糖含量降低。科学家还发现大脑皮层在糖代谢中枢也具有重要调节作用。不仅如此,我们还知道三大营养物质代谢还受到脑垂体、肾上腺、甲状腺和胰岛等内分泌腺的调节。故概念中提到神经和体液的调节。
问:各器官、系统在神经和体液的调节下是如何协调活动的(让同学根据以前所学知识,去分析、理解、归纳)
教师讲述:在神经和体液调节下,肝脏根据体内需要增加或减少释放进入血液的葡萄糖等有机物量;肺按照一定的速率吸人氧气,排出二氧化碳以维持动脉血中氧和二氧化碳的一定含量;消化道将水分、无机盐、营养物质吸收到体内;肾脏按照一定速率将代谢废物、多余水分、无机盐排出体外。只有通过各器官系统协调活动,才能实现内环境的稳态。
三、稳态的生理意义
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理活动的必要条件。
生物的生命活动是以机体新陈代谢为基础,而新陈代谢又是由细胞内很多复杂的酶促反应组成。酶为生物催化剂,它的高效性催化作用需要—定的适宜的温度、酸碱度等外界条件来保证。所以稳态是生命活动的必须。
当稳态遭到破坏,会引起细胞代谢紊乱,并导致疾病。甚至危及生命。如:血液中钙、磷含量降低,影响骨组织钙化,成人表现骨软化病,儿童表现骨质生长障碍,骨化不全的佝偻病,血液中钙过高则引起肌无力等疾病。可见,内环境稳定是多么重要,它是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三)总结
内环境是体内细胞赖以生存的直接环境,这个环境必须保持两个大方面的稳定。
(1)内环境理化性质稳定。
(2)使机体的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的活动乃至整个机体的相对稳定状态的维持和调节。
这两个方面稳定的前提即为神经、体液调节下,各器官、系统协调共同维持内环境稳态。也只有内环境稳态才能确保各项生命活动正常进行。
(四)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内环境与稳态
一、内环境1.体液组成2.内环境概念3.体内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发生物质交换 二、内稳态的概念1.稳态——动态过程2.内环境稳态的实现 三、内稳态意义
w.w.w.k.s.5.u.c.o.m
www.(共9张PPT)
内环境与稳态
单细胞动物
1、细胞与环境
体液
细胞内液
血 浆
细胞外液
组织液
淋 巴
细胞内液(5/8)
细胞外液(3/8)
组成:
体液
血 浆(1/5)
组织液(约4/5)
淋 巴(少)
由组织液、血浆、淋巴等细胞外液组成的体内细胞赖以生活的液体环境叫做人体内环境。
内环境
概念:
血浆
组织液
淋巴
渗透
渗透(10%)
淋巴循环
渗透(90%)
组织液、血浆和淋巴三者间的关系:
2.内环境的稳态
内环境理化性质维持相对稳定状态
人的正常体温维持在37℃左右,血糖浓度稳定在80~120mg/dL之间,血浆的pH通常在7.35~7.45之间,这说明什么?
内环境的理化特性,如温度、渗透压、pH值等,各种化学物质的含量,能够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
单细胞动物(图1-2-1)生活在水中,可以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
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对于多细胞动物来说,除极少数的细胞外,绝大
多数的细胞都不与外界环境直接接触,而是生活在体内的液体环境
中,间接地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草履虫显微放
大图
组织细胞
血浆
血流方向
淋巴
组织液
稳态概念的提出与发展
相天链
法国生理学家克劳·伯尔纳( Claude Bernard
1813-1878)通过实验发现,肝脏能通过释放或储存葡萄糖来维持血
糖含量的恒定。经过分析以及其他实验所提供的证据,1857年,他
首次提出“内环境的稳定是机体自由和独立生存的首要条件”。
50年后,美国著名生理学家坎农W.B.Cam)对这一概念的产生、
内涵作了有益的补充。他提出内环境的稳定不只是靠生物与环境的
分隔产生的,而是依靠体内各种生理过程不断地调节来实现的。内
环境并不是处于一种静止的、固定不变的状态,而是处于一种动态
的平衡状态,并用“稳态”这一术语予以概括。
探究活动
血浆渗透压和酸碱度对红细胞的影响
目的要求
了解血浆渗透压和酸碱度对红细胞的影响。
实验原理
血浆是红细胞生存的内环境。血浆中的一些理化性质(如渗透
压、叫等)的变化,会直接影响红细胞的形态和结构。
红细胞破裂的判断标准
相天语完整的红细胞会分散于阳溶液中,略有沉
降。试管上部为澄清的№C溶液,下部因含有红细
胞而呈红色、不透明状。
部分红细胞破裂后,其所含的血红蛋白会溶解于№a溶液中,
使试管上部的№aC溶液略带红色、透明,下部因含有未破裂的红细
胞而呈红色、不透明状。
红细胞全部破裂后,试管中的№aC溶液略带红色、透明,在试
管底部,可见到红细胞碎片形成的沉淀物第1节 内环境与稳态
a考点复习目标
1、知道:体液的组成
2、识记:内环境中的三种液体之间的关系、缓冲物质与人体血浆pH稳态
3、理解: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及意义
4、应用:内环境稳态的调节
5、通过对内环境稳态的理解,能够分析日常生活中与维持内环境稳态相关的生理现象。
b知识要点提纲
c重点难点突破
1、体液
体液是指人体内的液体的总称。存在于细胞内的部分为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外的部分为细胞外液。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之间隔着一层细胞膜,两者之间可进行物质交换。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赖以生存的细胞外液体环境,称为内环境。细胞外液主要由淋巴、血浆和组织液组成,除此之外还包括眼球中的房水、脑和脊髓中的脑脊液等。在血浆和组织液之间隔着一层毛细血管壁,血浆和组织液可以通过毛细血管壁进行相互渗透,血浆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间隙就成为组织液,组织液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毛细血管就成为血浆。在组织液与淋巴之间隔着一层毛细淋巴管壁,组织液通过毛细淋巴管壁进入毛细淋巴管就成淋巴,淋巴不能再通过毛细淋巴管壁而成为组织液,只能通过淋巴循环再进入血液循环
而成血浆。所以淋巴、血浆和组织液三者之间的关系用下图表示。
2、血液与内环境的稳态
内环境稳态的维持,虽然主要取决于内脏器官系统的功能,但血液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机体细胞直接与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但是由于组织液的流动范围有限,因此必须依靠血液在组织液与各内脏器官之间运输各种物质,然后才能通过内脏器官的活动来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其次,血液对内环境理化性质的变化具有一定的“缓冲”作用。例如,血液中含有的缓冲物质可以减轻由酸性代谢引起的pH值变化;血液的比热比较大,可以吸收大量的热量而不使温度升高过快。
第三,血液可以反映内环境理化性质的微小变化,这些变化可以直接刺激分布在血管上的有关感受器,如颈动脉窦中的化学感受器可以感受血液中CO2 的浓度,CO2升高,化学感受器感受到CO2浓度升高的刺激后,发放神经冲动,经传入神经纤维传到脑干中的呼吸中枢,使呼吸运动加快、加深,使血液中更多的CO2排出体外。也可间接刺激中枢神经系统内的感受细胞,如下丘脑中感受温度的细胞和渗透改变的细胞。为维持体内环境稳态的调节系统提供必要的反馈信息。
d典型例题讲解
【例1】(1998上海高考试题)在下列物质中,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
A.血红蛋白 B.葡萄糖 C.二氧化碳和氧 D.乙酰胆碱
【解析】人体的内环境即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选项A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不属于细胞外液中的成分。选项B、C、D中的葡萄糖、二氧化碳和氧,乙酰胆碱都可以存在于细胞外液中,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答案】BCD
【例2】(2001年广东高考试题)血液中O2+血红蛋白 氧合血红蛋白,结合这一反应过程判断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A.反应速率取决于细胞膜两侧的O2压力差
B.运动时,在肌肉中反应向左进行加快
C.血液中的O2全部与血红蛋白结合进行运输
D.在一定范围内,O2与血红蛋白结合随O2压力的升高而增加。
【解析】血液中血红蛋白的性质是:在氧浓度高的地方与氧结合,在氧浓度低的地方与氧分离,因此选项A、D是正确的。运动时,肌肉中的耗氧量增加,因此氧合血红蛋白分离,释放出氧气供肌细胞的需要,选项B是正确的。在肺部O2与血红蛋白结合,还有很少一部分以游离态的形式存在于血液中,因此选项C是错的。
【答案】C
【例3】(2001年理综合)人体发生花粉过敏反应时,由于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渗出,会造成局部( )
A.血浆量增加 B.组织液减少 C.组织液增加 D.淋巴减少
【解析】把毛细血管壁简单地看作是一种半透膜,半透膜两侧的溶液是:膜的内侧是血浆,外侧是组织液。在正常情况下组织液和血浆是能够保持渗透平衡的。但发生过敏反应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渗出进入组织液,使组织液的浓度相对升高,血浆的浓度相对降低,即组织液的渗透压相对增高,血浆的渗透压相对下降。结果使血浆与组织液之间的渗透平衡被打破坏,使血浆中的水分更多地渗透到组织液中,使组织液增加,出现局部浮肿。
【答案】C
【例4】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管壁细胞的具体内环境分别是( )
①血液和组织液 ②血浆和组织液 ③淋巴和血浆 ④淋巴和组织液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解析】血液是一种结缔组织,不能完全看作是内环境的组织部分,血液包括血细胞和血浆两部分,血浆是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的内侧是血浆,外侧是组织液,所以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的具体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毛细淋巴管管壁细胞的内侧是淋巴,外侧是组织液,所以毛细淋巴管管壁细胞的具体内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
【答案】C
【例5】血浆中的水分来自( )
A.组织液 B.血浆、消化道 C.淋巴、组织液 D.消化道、组织液、淋巴
【解析】本题从两个方面来分析:(1)组织液与血浆之间只隔毛细血管壁,水、盐、营养物质可以在两者之间相互交换;淋巴管中的淋巴可经淋巴循环进入血液中。(2)水分通过渗透、扩散等作用被小肠绒毛的上皮细胞吸收后,经小肠绒毛内的毛细血管直接进入血液循环。
【答案】D
【例6】一个人出现组织水肿,其原因可能是( )
A.血浆中尿素过多 B.皮下脂肪积存过多
C.血糖含量过少 D.血浆蛋白质含量过少
【解析】当血液流经毛细血管时,血浆中的水分子、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尿素、尿酸等小分子物质均可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但大分子的蛋白质不能透过毛细血管壁,所以由这些小分子物质溶解于水中构成的渗透压,组织液和血浆之间是基本相等的,但由蛋白质构成的渗透压血浆大于组织液。组织液的生成主要发生在毛细血管的动脉端,生成组织液的动力主要是毛细血管中的血压。血液在流经毛细血管时的阻力是很大的,所以在毛细血管静脉端的血压较低,与组织液的压力基本接近。组织液回渗到毛细血管中的动力主要是由血浆中的蛋白质构成的渗透压。如果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过少,远低于7%,就会使组织液中的水分难以回渗到毛细血管,水分在组织液中积存,引起组织水肿。
【答案】D
【例7】(2001年广东高考试题)毛细淋巴管阻塞,会引起( )
A.组织发生水肿 B.组织发生脱水
C.组织液中高分子物质数量增加 D.组织液中高分子物质数量降低
【解析】淋巴循环是血液循环的辅助途径,其意义是:①调节血浆与组织液之间的平衡:②可以将少量由毛细血管渗出的蛋白质(大分子物质)和由小肠绒毛吸收的大部分脂肪成分运回血液;③淋巴流经淋巴结,还具有防御保护作用。因此,当某一部分的毛细淋巴管阻塞后,会引起所属于区域的组织水肿和组织液中的大分子物质数量增加。
【答案】AC
【例8】当人屏息一段时间后,会明显地表现出( )
A.呼吸作用加强 B.气体扩散速度减慢
C.呼吸运动加强 D.细胞内呼吸减弱
【解析】人屏息一段时间后,由于体肺中的CO2不能通过呼吸运动扩散到外界环境中,血液中CO2的浓度会升高,这时较高浓度的CO2刺激了动脉窦中的化学感受器,使该种化学感受器的发放的频率增加,经相关的传入神经纤维传到呼吸中枢后,对呼吸中枢有极强的兴奋作用,从而使呼吸运动加快加强,使肺泡中更多的CO2排出体外,导致肺泡中的CO2浓度迅速下降,此时血液中较高浓度的CO2便可扩散到肺泡中通过呼吸运动排出体外。选项D中的呼吸作用主要是指有氧呼吸,当人屏息一段时间后,由于外界氧气不能进入体内,而体内的氧气由于有氧呼吸的消耗而减少,此时应对呼吸作用有抑制作用,但这种作用在人体的外表是表现不出来的。气体扩散速度的快慢主要取决于分压差,分压差越大,扩散的速度也越快,但在人体的外表也是表现不出来的。
【答案】C
【例9】右下图表示运动前后血液中乳酸浓度的变化曲线,请对曲线仔细分析后,你认为对曲线BC段的变化解释正确的是( )
A.乳酸与NaHCO3反应生成CO2
B.乳酸与Na2CO3反应生成CO2
C.乳酸与NaH2PO4反应生成H3PO4
D.乳酸与Na2HPO4反应生成NaH2PO4
【解析】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会产生许多酸性物质,如乳酸、碳酸;人的食物(如蔬菜、水果)中往往含有一些碱性物质(如碳酸钠)。这些酸性和碱性的物质进入血液,就会使血液的pH值发生变化。但是在血液中含有许多对对酸碱度起缓冲作用的物质——缓冲物质,每一对缓冲物质都是由一种弱酸和相应的一种强碱盐组成,如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等。当机体剧烈运动时,肌肉中产生大量的乳酸、碳酸等物质,并且进入血液。乳酸进入血液后,就与血液中的NaHCO3发生作用,生成乳酸钠和H2CO3,H2CO3是一种弱酸,而且不稳定,易分解成CO2和H2O,所以对血液的pH值影响不大。血液中增加的CO2会刺激呼吸活动的神经中枢,增强呼吸运动,增加通气量,从而将CO2排出体外。当Na2CO3进入血液后,就与血液中的H2CO3发生作用,生成碳酸氢盐,而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排出。这样由于血液中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可以使血液的pH值不会发生大的变化,通常稳定在7.35~7.45之间。内环境的其它理化性质,如温度、渗透压、各种化学物质的含量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之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也都能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
【答案】A
【例10】下图是胰腺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1)A液为 ,B液为 ,C液为 ,三者共同构成了胰腺组织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这个液体环境称为 。
(2)CO2不从毛细血管进入胰腺组织细胞的原因是 。
(3)胰腺组织细胞可分泌胰酶和胰岛素,其中 可进人血液,参与物质代谢的调节,如果该物质分泌不足,可使血液中 浓度升高,导致 病的发生。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内环境的概念、气体扩散作用的原理以及胰岛素的分泌和作用等知识的理解。综合性较强,属应用层次的题。CO2是组织细胞呼吸作用的产物,所以组织细胞中CO2的浓度相对高于组织液,而组织液中CO2又相对高于血浆。根据扩散原理,CO2不会逆着浓度梯度从毛细血管进入胰腺组织细胞,而是恰恰相反。胰岛素是胰腺组织内分泌部(胰岛)分泌的,胰岛素直接进入血液,随着血液循环,到达身体相应部分,调节糖代谢。若胰岛素分泌不足,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上升,导致糖尿病。
【答案】(1)组织液 血浆 淋巴 内环境 (2)毛细血管内CO2浓度低于胰腺组织细胞中CO2的浓度 (3)胰岛素 葡萄糖 糖尿
e课堂变式实践
1.血浆中的水分来自( )
A.组织液 B.血浆、消化道
C.淋巴、组织液 D.消化道、组织液、淋巴
2.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影响内环境稳态的因素是( )
A.温度 B.酶 C.pH值 D.渗透压
3.某大学的新生在军训长途行军时,好多同学脚底都打了泡,泡破后,流出的浅黄色液体来源于( )
A.血浆 B.组织液 C.淋巴 D.细胞外液
4.下列何种情况与发生组织水肿无关( )
A.毛细淋巴管堵塞 B.组织液中蛋白质增多
C.血浆中蛋白质含量增多 D.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5.效应T细胞和效应B细胞的内环境是( )
A.血浆 B.组织液 C.淋巴 D.淋巴和血浆
6.维持血液pH值恒定的缓冲物质是( )
A.强酸和相应的强碱盐 B.强酸和相应的弱碱盐
C.弱酸和相应的强碱盐 D.弱酸和相应的弱碱盐
7.人体内环境的稳态不包括( )
A.人体体温的相对稳定状态
B.人体体液渗透压的相对稳定状态
C.各种化学物质的含量相对稳定状态
D.人体血液pH的恒定不变
8.在人体内,何处的水分不属于体液( )
A.血液中的水分 B.组织间隙中的水分
C.线粒体基质中的水分 D.消化道中的水分
9.人体在剧烈运动以后,你预测血浆中的pH值将会发生什么变化?并解释其原因。( )
A、pH值略有下降,原因是骨骼肌无氧呼吸时产生的乳酸进入血浆,乳酸是酸性物质
B、pH值不变,原因是骨骼肌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不会进入血浆
C、pH值会升高,原因是骨骼肌产生的乳酸进入血浆后与血浆中的Na+结合形成乳酸钠,乳酸钠是碱性的
D、pH值会略有下降,原因是骨骼肌无氧呼吸的中间产物丙酮酸进入血浆后造成的
10.下列有关机体稳态意义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酶促反应需要稳定的环境
B.当稳态遭到破坏时,就会引起细胞新陈代谢的紊乱
C.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D.内环境的成分是稳定不变的
11.下图表示人体内的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A、B、C、D表示直
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四种器官,①、②是有关的生理过程。据图回答:
(1)内环境与A交换气体必须通过的结构是 。
(2)B内的营养物质通过①过程进入内环境,其中大部分甘油和脂肪酸进入具体的内
环境是 。
(3)②的过程表示 作用。
(4)D表示 。
12.填写下图所示的人体内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的图解中的A、B、C和各数码所代表的内容。
(1)A , B , C 。
(2)① , ② ,③ ,④ ,
⑤ , ⑥ 。
13.右图为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与外界的物质
交换示意图,请回答:
(1)A、B、C依次为 系统, 系
统和 系统。
(2)虚线方框内的3种液体称为 。
用“→”表示这3种液体间的关系是
。
(3)由图可见,高等多细胞动物的体内细胞,
只有通过 才能和外界环境交换物质,
它们只有依靠 的分工合作,才能
使新陈代谢和各种生命活动得以顺利进行。
14.下图为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请仔细观察后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下列编号的名称:
1. 2. 4.
(2)图中5标号所示结构的具体内环境
是[ ] 。
(3)图中哪个标号所示的液体氧浓度最
低? 。
(4)下列哪个标号所示的部分必须通过
淋巴循环才能回到血液? 。
(5)图中哪个标号所示的部分营养物质
最为丰富? 。
(6)动物体内的CO2是由图中哪个标号
所示的结构产生? 。
(7)内环境是由图中哪几个所示的部分组织? 。请用箭头正确地表示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
(8)此图表示了血浆、组织和淋巴三者之间的关系,它们三者之间可以直接相互转化的是( )
A.淋巴和组织液 B.淋巴和血浆 C.组织液和血浆 D.组织液、淋巴和血浆
(9)此图也表示了体细胞与内环境之间进行 的相互关系,各细胞直接从内环境中获得 和 ,并直接向内环境中排出 和 。
【答案】
1.D 2.B 3.A 4.C 5.D 6.C 7.D 8.D 9.A 10.D
11.(1)肺泡和肺部毛细血管 (2)毛细淋巴管中的淋巴 (3)肾小管的重吸收
(4)皮肤
12.(1)消化 呼吸 泌尿
(2)消化 营养 氧 运输 代谢终产物(不包括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
13.(1)A消化系统 B呼吸系统 C泌尿系统
(2)内环境
(3)内环境 各个系统
14.(1)1组织细胞 2毛细淋巴管 3毛细血管 (2)血浆 (3)1 (4)3
(5)6 (6)1 (7)3、6、7
(8)C (9)物质交换 养料 O2 CO2 代谢废物
f能力创新训练
1.下列物质,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
A.Ca2+ B.呼吸酶 C.葡萄糖 D.血浆蛋白
2.关于人体内环境中pH调节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人体血液pH通常在7~7.53之间
B.血液中乳酸过多时,就与NaHCO3发生反应,生成乳酸钠和H2CO3
C.血液中Na2CO3过多时,就与H2CO3结合形成NaHCO3
D.血液中CO2过多会刺激神经中枢,促进呼吸活动将CO2排出
3.下图示人体某组织显微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的内环境
B.如果③管堵塞,组织液将增多
C.当花粉过敏时,病变部位的②管通透性增加,组织液增多
D.①处与②处相比较,氧气、二氧化碳浓度较低
4.下列各项中,能看作是进入内环境的是( )
A.精子进入输卵管与卵受精 B.牛奶喝进胃中
C.注射胰岛素 D.血液中的氧进入组织细胞中
5.在正常情况下,下列哪种蛋白质存在于内环境中( )
A.淀粉酶 B.脂肪酶 C.溶菌酶 D.抗体
6.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一组是( )
①内环境是细胞赖于自下而上的液体环境 ②内环境是细胞内的环境,即细胞内液
③动物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④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淋巴构成
⑤内环境中含有各种调节动物新陈代谢的激素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④⑤ D.①③④⑤
7.内环境的稳态是指( )
A.由于血液中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使内环境维持在相对稳定状态
B.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各种化学物质的含量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
C.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激素的调节下,通过各组织、器官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D.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8.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当稳态遭到破坏,必将引起( )
A.酶促反应速率的加快 B.儿童患佝偻病
C.细胞代谢紊乱 D.成年人患肌无力病
【答案】
1.B 2.A 3.C 4.C 5.D 6.D 7.D 8.C w.w.w.k.s.5.u.c.o.m
www.
1、内环境
含义:是指人体内细胞外的液体环境,是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
组成:细胞外液就是内环境
淋巴
血浆
组织液
体内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内环境的稳态
概念:生理学家指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稳定状态,称为内环境的稳态
细胞的代谢活动和外界环境的不断变化,必然会影响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如pH值、渗透压、温度等。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
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使内环境
的理化性质不会发生剧烈的变化。
原理
血液中的缓冲物质
缓冲对: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
概念:血液中存在着许多对对酸碱度起缓冲作用的物质
作用:维持血液pH值的稳定
意义: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如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
就会引起代谢紊乱,并可导致疾病
血浆
淋巴
组织液
B
A C
血液中乳酸浓度
时间
体外
体外
O2
CO2
B
A
C
D
内环境
细 胞
①
②
体外 体外
组 织 细 胞
体 内
食物残渣
体
外
②物质
⑤
内 环 境
③气
(④作用)
循环系统
③气
⑥ ⑤
(C)系统
皮肤
(B)系统
食物
气体
②物质
(①作用)
(A)系统)
(吸收作用)
体 外
外界环境中的物质
C B A
组织液
循环系统
淋巴 血浆
细胞内液
1
2
3
4
5
6
7
淋巴
↙ ↖
血浆组织液
3
6 7
4
3
2
1第二章 动物稳态维持及其意义
第一节 内环境与稳态同步试题
[自我测评]
一、选择题
1.给小白鼠注射一定量的胰岛素后,小白鼠进入休克状态,要使其及时苏醒可适量注射( )
A.甲状腺激素 B.生理盐水 C.性激素 D.葡萄糖
2.下列有关血糖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下丘脑既可以使血糖升高,又可以使血糖降低
B.血糖升高是神经体液调节,血糖降低是体液调节
C.血糖升高是体液调节,血糖降低是神经体液调节
D.下丘脑可以使血糖升高,垂体使血糖降低
3.当血糖浓度降低时,调节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的神经及神经中枢是( )
A.交感神经、下丘脑 B.副交感神经、下丘脑 C.交感神经、大脑 D.副交感神经、大脑
4.因血糖造成的惊厥和昏迷的直接原因是( )
A.胰岛素分泌过多 B.脑细胞供能不足 C.骨髓肌供能不足 D.胰高血糖素分泌不足
5.有关吃糖代谢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胰岛素是唯一能降血糖的激素 B.血糖含量超过160-180mg/dl就会尿糖
C.正常人大量吃糖也会有尿糖现象 D.下丘脑的活动与血糖调节无关
6.下列促进血糖升高的激素最全的一组是( )
①胰岛素 ②胰高血糖素 ③肾上腺素 ④性激素
A.①②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③④
7.促进合成、分泌胰岛素的最适宜刺激是( )
A.消化道中糖类物质太多 B.血糖浓度升高 C.胰高血糖素分泌减少 D.植物性神经的活动
8.出现持续性糖尿的原因可能是( )
①一次性食糖过多 ②胰岛A细胞损伤 ③胰岛B细胞损伤
④肾小球病变,通透性增强 ⑤肾小管病变,重吸收障碍
A.①或② B.②或④ C.③或⑤ D.①或⑤
9.下列不是糖尿病患者的特征是( )
A.多尿、口渴、多饮 B.血糖含量高于160-180mg/dL
C.饮食增加,体重变轻 D.糖、脂肪、蛋白质氧化发生障碍、分解减慢
10.关于糖尿病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血糖升高就会从尿中排出 B.血糖升高后,细胞可利用的糖增多
C.病人尿中糖多所以尿多 D.病人的尿多是因为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低
11.李玉同学将某种激素注射到金鱼的鳃部,很快金鱼便失去平衡浮在水中。此时李玉同学又将葡萄糖加入水中,不久金鱼又恢复正常,请分析原因( )
A.注射的是能上腺素,使血糖过分降低 B.注射的是肾上腺糖皮质激素,使血糖过分增高
C.注射的是胰岛素,使血糖过分降低 D.注射的是肾上腺盐皮质激素,使血糖含量过低
12.科学家最近发现了一种功能类似胰岛素的真菌化合物,这一发现有望使糖尿病患者将来只通过服药而不必注射胰岛素来治疗。关于真菌化合物的推测,肯定错误的一项是( )
A.该化合物具有促进血糖氧化分解的功能 B.该化合物应该是蛋白质类物质
C.该化合物应该是分子量较小的有机物 D.该化合物能促进肝糖元的合成
二、非选择题
1.下图为人体血糖平衡调节示意图。据图回答:
(1)正常情况下发生①过程的主要原因是 。
(2)正常情况下产生②过程的主要原因是 。
(3)当由于①使血糖含量上升时,A 的分泌会增加,通过 作用使血糖含量恢复至正常水平。当由于②使血糖含量降低时,B 的分泌增加,主要通过促进 ,使血糖恢复至正常水平。
(4)A的增加会③ B的分泌。相反,B的分泌增加会④ A的分泌,从而共同维持血糖含量的稳定。
2.糖尿病被称为人类健康的“第二杀手”,它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的。胰岛素是一种激素,哺乳动物体内都有胰岛素,且生理作用相同。请通过实验证明胰岛素的生理作用。
实验材料:两只发育良好的白鼠,甲、乙两试管,新配制的Cu(OH)2溶液。
实验原理:(略)
实验步骤:
第一步:用手术摘除一只白鼠的胰腺(不考虑对消化功能的影响),另一只白鼠不做任何处理,在相同条件下饲养一段时间。用其尿液进行实验验证。
第二步: 。
第三步: 。
实验现象:甲试管: 。
乙试管: 。
实验结论: 。
分析思考:
(1)如果给摘除胰腺的白鼠饲料中加入胰岛制剂,上述实验结果有无变化?为什么?
(2)治疗人类糖尿病的药物中也有口服药品,你认为这些口服药的作用机理如何?
[拓展提高]
1.(2004年北京理综,30)正常情况下,狗的血糖含量维持在90mg/dL左右。在运动前后,狗的血糖及相关激素的变化如下图所示。请分析回答:
(1)1.8-4.5min内,血糖的变化是 ,这种变化满足了运动时机体对 的需求。该时间段血液中迅速增加的激素是 ,与此激素起协同作用的激素是 。
(2)4.5-5min内,引起血糖变化的激素是 和 。它们之间具有 作用。
(3)9min后血糖逐渐恢复到运动前的水平,表明机体通过 调节,可以实现 。
2.下图为糖代谢示意图,据图回答:
(1)当体内G过多时 分泌增强,使G进入A合成 ,进入 合成肌糖元,进入组织细胞进行[④] 和[⑤] 。同时还抑制[②] 和 。
(2)当G在血液中含量过低时, 的活动加强,并分泌 ,它主要作用于A促进[②] ,同时促进 。
(3)当机体使B物质供能时,可能发生在 时,当B物质合成时,是 供应过量。B物质的合成场所是 等。
(4)当磷脂供应不足时,可以造成 的合成受阻,并有可能使A器官发生的变化是形成
①
血糖(80-120mg/dL)
血糖(>120mg/dL)
③
B分泌增加
A分泌增加
④
②
血糖(<80mg/dL)
血糖(80-120mg/d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