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3张PPT)
血糖调节
1、如果早晨不吃早餐或早餐吃得不好,为什么到了中午第三节课就会感到头昏、心慌、四肢无力?
3、为什么糖尿病患者不宜吃甜食?
2、学校召开运动会的时候,同学们为什么常常给运动员买巧克力?
1.血糖平衡
总结血糖来源和去路
来源:
①消化、吸收
②肝糖元分解
③非糖物质转化
去路:
①氧化分解
②合成糖元
③转变成脂肪、某些氨基酸
血糖含量升高
血糖含量降低
模拟尿糖检测
2.血糖的体液调节
B细胞
A细胞
(胰高血糖素)
(胰岛素)
胰岛素
胰高血糖素
血糖升高
血糖降低
分泌增加
分泌增加
+
+
+
+
+
-
两种激素的拮抗作用
3.血糖的神经调节
4.血糖平衡的意义:
1、当血糖浓度低于50~60mg/dL时:
2、当血糖浓度低于45mg/dL时:
3、当空腹血糖浓度高于130 mg/dL时:
4、当血糖浓度高于160~180 mg/dL时:
低血糖早期症状
低血糖晚期症状
高血糖
糖尿病
对于保证人体各种组织和器官的能量供应以及保持人体健康有重要意义
下丘脑某一区域
下丘脑另一区域
血糖升高
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多
胰岛B细胞
胰岛素分泌增多
胰岛A细胞
血糖降低
+
+
+
+
+
+
+
-
肾上腺髓质
+
肾上腺素分泌增多
+
+
1、血糖的调节方式有几种?
3、血糖的神经调节方式中,其神经中枢是 ,其效应器是 。
2、人体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是 ,它与胰高血糖素之间存在着 作用关系?
2种,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胰岛素
下丘脑
拮抗
内分泌腺
提高
思考
1、高血糖一定会出现糖尿吗?
2、如果某人持续出现糖尿,是否就能肯定他患了糖尿病?
不一定,正常人只有血糖浓度超过肾糖阈,才会出现糖尿
不能肯定,因为肾脏功能发生障碍的人,其肾小管不能有效地将葡萄糖吸收到血液,也会出现持续糖尿第二章 动物稳态维持及其意义
第二节 血糖调节
[课标要求]
描述血糖调节
[知识梳理]
[复习指要]
本节课复习要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图解、转化知识、描述血糖体液调节过程的能力,运用图示、实例、列表比较等方法。明确血糖平衡的两种调节机制及血糖平衡的意义。
1.血糖平衡的调节
2.结合教材插图,总结血糖升高或降低时的激素调节过程。
3.准确记忆正常血糖浓度、高血糖、肾糖阈,以便于坐标图线的分析。
4.结合水盐代谢、糖代谢和蛋白质代谢分析糖尿病人“三多一少”现象产生的原因
[典型题解]
1.肾小管与其周围毛细血管之间水分的交换是通过渗透作用完成的。如果流经肾小管的原尿中葡萄糖浓度明显增高,并且不能完全被肾小管重吸收,那么最终排出的尿液量将会( )
A.增加 B.减少 C.不变 D.不确定
【解析】题干中给予的症状,是糖尿症状,由于原尿中葡萄糖的浓度比正常人高,肾小管上皮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吸收回血液的水就比正常人少,排出的尿液量就会比正常人多。
【答案】A
2.下列四组中,对血糖的稳定起作用的一组是( )
A.胰岛、肝、消化腺 B.胰岛、唾液腺、垂体、肝
C.胰岛、门静脉、肝 D.胰岛、肝、肾小管
【解析】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和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对血糖的调节起着重要作用。血糖浓度过高时,肝细胞将血糖合成为肝糖元。血糖过低时,肝糖元则被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补充血糖,从而维持血糖的正常浓度。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具有重要作用。
【答案】D
3.右图是血糖升高后,体内发生的调节过程示意图,请据此回答:
(1)血糖浓度升高是指血糖高于 mg/dL。
(2)①②③④中,体液起作用的是 ,
由神经起作用的是 。
(3)胰岛素作用于 等组织细胞,
首先使血糖 ,然后再发生其他变化,如合成糖元等。
(4)胰岛素分泌增加时,胰高血糖素分泌 。
(5)胰岛素分泌减少时,血糖浓度不能下降,这时细胞可利用的糖 。
【解析】(1)临床上把空腹时血糖含量超过130mg/dL叫高血糖。(2)图中①②③④中,神经起作用的只有④,即下丘脑通过植物性神经支配胰岛A、B细胞,分别分泌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①②③都是体液调节,即①是血糖刺激胰岛细胞,②是血糖刺激下丘脑细胞,③是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通过体液传递作用于靶细胞。(3)胰岛素作用于肝脏、肌肉、脂肪等组织细胞,使血糖进入这些组织细胞,并在这些细胞中合成糖元,氧化分解或转变成脂肪。(4)胰岛素能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5)胰岛素的作用是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胰岛素分泌过少时,进入细胞的葡萄糖少,细胞有可利用的糖就减少。
【答案】(1)130 (2)①②③ ④ (3)肝、脂肪、肌肉 进入细胞 (4)减少(5)减少
①氧化分解
①肠道吸收
②合成
血糖
(80-120mg/dL)
②肝糖元分解
来源与去向
③
③非糖类物质转化
肝糖元分解
(1)体液调节(直接调节)
+
促进
血糖升高
胰岛B细胞
+
胰高血糖素
胰岛素
血糖平衡
+
+
促进
调节
胰岛A细胞
血糖降低
肝糖元分解
非糖类物质转化
抑制
血糖含
量升高
胰高血糖素
胰岛A细胞
(2)神经调节(间接调节)
血糖含
量降低
副交感
神经
交感神经
下丘脑某区域
血糖降低
胰岛素
胰岛B细胞
下丘脑某区域
血糖升高
(3)肾脏对血糖的调节(肾小管的重吸收)
病因:胰岛B细胞受损, 分泌不足
症状:三多一少
糖尿病
治疗:调节控制饮食与药物治疗
血糖浓度升高
②
①
④
下丘脑
胰岛
③
胰岛素血糖调节
a考点复习目标
1、知道:糖类是能量物质、人体的正常体温
2、识记:血糖的调节过程中两种激素的作用、人体不同部位的体温
3、理解:血糖调节的过程和意义、体温调节的过程和意义
4、应用:糖尿病及其防治
5、通过对血糖调节的理解,能够分析一些糖代谢紊乱所导致的疾病。
b知识要点提纲
c重点难点突破
1、糖类代谢
糖类代谢是以血糖为中心进行的。血糖是供给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血糖浓度的正常变化范围是80mg/dL~120mg/dL,如果血糖浓度低于这个范围,就不断地将葡萄糖补充分到血液中,此时血糖的来源可以是消化吸收来的,也可以通过肝糖元分解释放,还可以通过其它物质转化成葡萄糖补充到血液,提高血糖的浓度。如果高于这个范围,则血糖通过血糖的氧化分解,血糖转化成糖元或血糖转化成其它物质,降低血糖的浓度。血糖的这个变化过程是受多种激素调节的,主要是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两种激素。胰岛素能促进血糖分解,促进血糖合成糖元,降低血糖浓度;胰高血糖素是促进肝糖元分解成葡萄糖释放到血糖中,抑制血糖分解,促进糖的异生,提高血糖浓度。在人体内,当血糖浓度升高时,胰岛素的分泌量增加,胰高血糖素的分泌量下降,促使血糖浓度降低。当血糖浓度降低时,胰岛素素的分泌量下降,胰高血糖素的分泌量增加,使血糖浓度增高。通过这两种激素的协调作用,使血糖浓度稳定在一个正常的范围。
2、低血糖
如果一个的血糖浓度长期过低会得低血糖症,临床表现为:头昏、心慌、出冷汗、面色苍白、四肢无力等,严重时还引起人休克,称为低血糖休克。原因是人的脑组织一般不贮存糖元,必须不断地从血液中摄取葡萄糖氧化分解供给能量,当血糖浓度过低时就会因得不到足够的能量而发生功能障碍,出现低血糖症状。急救的办法是及时给患者补充糖。
3、糖尿病
如果一个人的胰岛(胰岛B细胞)发生病变,胰岛素分泌量不足,血糖浓度过高,超过了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能力,就会有部分葡萄糖进入尿液,因尿液中有葡萄糖,故称这种病为糖尿病。不过一次性食糖过多,也会造成血液中葡萄糖浓度过高,超过了肾小管的重吸收能力,尿液中也有葡萄糖,此现象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称为糖尿。
4、体温调节
恒温动物包括人,有完善的体温调节机制。在外界环境温度改变时,通过调节产热过程和散热过程,维持体温相对稳定。例如,在寒冷环境下,机体增加产热和减少散热;在炎热环境下,机体减少产热和增加散热,从而使体温保持相对稳定。这是复杂的调节过程,涉及感受温度变化的温度感受器,通过有关传导通路把温度信息传达到体温调节中枢,经过中枢整合后,通过自主神经系统调节皮肤血流量、竖毛肌和汗腺活动等;通过躯体神经调节骨骼肌的活动,如寒颤等;通过内分泌系统,改变机体的代谢率。体温调节是生物自动控制系统的实例。
5、温度感受器
对温度敏感的感受器称为温度感受器。温度感受器分为外周温度感受器和中枢温度感受器。
外周温度感受器在人体皮肤、粘膜和内脏中,温度感受器分为冷觉感受器和温觉感受器,它们都是游离神经末梢。当皮肤温度升高时,温觉感受器兴奋,而当皮肤温度下降时,则冷觉感受器兴奋。此外,温觉感受器对皮肤温度变化速率更敏感。
内脏器官也有温度感受器。
中枢温度感受器在脊髓、延髓、脑干网状结构及下丘脑中。
6、体温调节中枢
根据多种恒温动物脑的分段切除实验看到,切除大脑皮层及部分皮层下结构后,只要保持下丘脑及其以下的神经结构完整,动物虽然在行为方面可能出现一些欠缺,但仍具有维持恒定体温的能力。如进一步破坏下丘脑,则动物不再具有维持体温相对恒定的能力。这些事实说明,调节体温的基本中枢在下丘脑。
d典型例题讲解
【例1】(2001年上海高考试题)吃糖1小时后,在胰静脉的血液中,下列物质中会明显增多的是( )
A.胰蛋白酶 B.胰淀粉酶 C.胰岛素 D.胰高血糖素
【解析】吃糖1小时后,血液中的血糖含量上升,机体为了保持血液中血糖浓度的平衡,胰岛细胞会分泌胰岛素从而来降低血液中的血糖浓度。所以,在胰静脉的血液中会发现胰岛素含量明显增多。
【答案】C
【例2】(1997年上海高考试题)动物在饥饿状态下,组织内首先可能降低含量的物质是
( )
A.糖元 B.氨基酸 C.血糖 D.脂肪
【解析】糖类是主要的供能物质。细胞内氧化供能的葡萄糖主要是由血液运输而来,即血糖。当动物处于饥饿状态下,血液中的葡萄糖由于不断供细胞氧化利用,而动物因饥饿又未进行消化吸收以补充血糖,因而使血糖浓度下降。其他选项中的糖元、氨基酸、脂肪在动物饥饿状态下含量也会下降,但不如血糖体现的快。
【答案】C
【例3】血糖的主要来源是( )
A.食物中的糖类 B.肝糖元 C.肌糖元 D.脂肪
【解析】糖类是人和动物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人和动物的生命活动必然消耗大量血糖以获得所需要的能量。为使生物体生命活动能持续正常进行,必然对生命活动中被消耗的血糖加以补充,而这种补充的血糖不可能主要来源于B、C、D三项所包括的储能物质,只能来源于食物中的糖类。
【答案】A
【例4】胰岛素分泌最直接的调节因素是( )
A.血糖含量升高 B.胰高血糖素的含量增高
C.生长激素的含量增高 D.下丘脑通过副交感神经的调节
【解析】胰岛素是唯一能够降低血糖含量的激素,影响胰岛素分泌的有直接调节因素和间接调节因素。前者为:当血糖含量升高时,可直接促使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后者为:当血糖含量升高时,下丘脑某一区域通过副交感神经,使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
【答案】A
【例5】某学生一大早还没来得及吃早餐,就参加了长跑锻炼,结果晕倒了。同学们把他抬到校医室后,校医的处理措施很可能是( )
A.注射0.9%的生理盐水 B.注射50%的葡萄糖溶液
C.口服氨基酸营养液 D.喝特浓纯牛奶
【解析】本题从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特殊事件入手设计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能够关心生活、关心健康,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没吃早餐就参加长跑锻炼,结果晕倒了,说明该同学出现低血糖症,此时应补充血糖。静脉注射50%的葡萄糖溶液是最好的办法。
【答案】B
【例6】当人的血糖浓度为150mg/dL 时,机体会作何反应( )
A.交感神经兴奋,促进胰岛素分泌 B.副交感神经兴奋,促进胰岛素分泌
C.交感神经兴奋,抑制胰岛素分泌 D.副交感神经兴奋,抑制胰岛素分泌。
【解析】人的血糖浓度正常值为80~120mg/dL,当血糖浓度过高时,会引起副交感神经的兴奋,促进胰岛素的分泌,胰岛素能加速血糖的氧化分解,使血糖浓度下降恢复正常。
【答案】B
【例7】下图四个曲线中,能正确反映正常人进食后血液中胰岛素含量变化的曲线是( )
【解析】本题考查胰岛素对人血糖浓度的调节。正常人进食后,由于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会导致血糖浓度的升高。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共同调节下,胰岛素的分泌量上升。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血糖浓度下降,胰岛素的分泌量随之而下降。
【答案】B
【例8】缺氧和低血糖都可能引起昏迷,试分析原因。
【解析】脑组织消耗能量较多,在通常的生理情况下,脑组织所消耗的能量均来自糖的有氧氧化,因而脑组织对缺氧非常敏感。加之脑组织细胞中糖元的储存量极少,代谢消耗的糖主要依靠摄取血糖来补给,所以脑的功能对血糖水平有较大的依赖性,血糖水平过低,可引起昏迷甚至抽搐。
【答案】见解析。
【例9】人在饥饿状况下,组织内含量最稳定的物质是( )
A.糖元 B.血糖 C.氨基酸 D.脂肪
【解析】人在饥饿初期,组织内血糖含量会首先降低,但肝糖元可以分解成葡萄糖并进入血液,使血糖含量恢复正常。如果饥饿状况持续时间较长,组织内的脂肪也可转化成糖类,氨基酸也可通过脱氨基作用转化成糖类来维持血糖含量,使其稳定在80—120mg/dL。所以人在饥饿状况下,组织内含量最稳定的物质是血糖。
【答案】B
【例10】糖尿病患者有“三多”,其中之一是“尿多”。下列对其成因的解释,正确的是( )
A.糖尿病患者的肾脏发生病变,导致产生的尿量增多
B.糖尿病患者的尿液中有葡萄糖,增加了尿液的渗透压,从而使肾小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导致尿量增多
C.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浓度高,导致口渴,水喝得多了,尿就多了
D.糖尿病患者的胰岛发生病变,胰岛素分泌减少,胰岛素具有促进肾脏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尿量的作用
【解析】糖尿病患者缺少胰岛素,导致血糖浓度高,这样就造成了尿液中有葡萄糖,增加了尿液的渗透压,从而使肾小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导致尿量增多。
【答案】B
【例11】人处于寒冷环境中时,会出现骨骼肌不由自主地哆嗦的现象。其意义是( )
A.促进血液循环以便供热
B.肌肉运动使产热量增加
C.一种自我保护信息,告知已处于不良环境,应速采取措施
D.是一种“温度感受器——中枢——效应器”反射弧完成的先天反应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体温调节的意义等知识。当人处于寒冷环境中时,寒冷刺激了皮肤里的冷觉感受器,冷觉感受器产生兴奋,并将兴奋传入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中枢的分析、综合,再使交感神经兴奋,进而引起皮肤血管收缩,减少流血量,从而使皮肤散热量减少。与此同时,皮肤的立毛肌收缩,骨骼肌也产生不由自主地战栗,使产热量增加以保持体温的稳定。
【答案】B
【例12】足球运动员在比赛中腿部受伤时,医生常喷洒一种液体物质,使受伤部位皮肤表面温度骤然下降,减轻伤员的痛感,这种物质是( )
A.酒精 B.碘酒 C.氯乙烷 D.氟里昂
【解析】本题是一道常识题。酒精和碘酒不可能使受伤部位皮肤表面温度骤然下降,氟里昂是一种禁用物质,因它对大气的臭氧层有破坏作用。
【答案】C
【例13】下图是正常人的糖代谢途径及其调节的示意图,请仔细分析后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代表肠、胰______酶和肠、胰________酶,以及_______淀粉酶。
(2)胰岛素注剂给糖尿病人一次注入过量会使病人休克,原因是胰岛素可使血糖浓度_________。人在饥饿情况下,胰岛素的分泌量会_________。
(3)图中B过程所需的能量主要是______呼吸产生的,其次是由_______呼吸产生的,前者反应如图中[ ],后者反应的产物是____________。
(4)图中D代表_______________。一次大量吃糖以后,图中[ ]过程会增多。
(5)F过程是何种运输方式?__________。血糖进入红细胞的运输方式是________。前者需图中[ ]提供______。
(6)血糖到达各种细胞是通过__________系统的[ ]________作用。
(7)G和B共有的中间产物是________,其中B过程比G过程的产物多了 。
(8)如果尿液中含有葡萄糖,其直接原因是 ,发病的器官或部位是 。这种病称为糖尿病。
(9)G过程主要发生在 中,其产物中的水是由氢______给____合成的。
【解析】 糖代谢的中心是血糖,在人体内血糖的来源和代谢去向是高中生物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
(1)食物中的淀粉被消化成葡萄糖必须要在两种酶的催化下才能完成,淀粉酶将淀粉分解成麦芽糖,淀粉酶有三种,唾液淀粉酶、胰淀粉酶和肠淀粉酶,淀粉消化的场所在口腔和小肠,但主要在小肠内被彻底消化;麦芽糖被消化成葡萄糖需麦芽糖酶催化,麦芽糖酶有两种,胰麦芽糖酶和肠麦芽糖酶,消化麦芽糖的场所是小肠。
(2)胰岛素是由内分泌腺胰岛分泌的,其生理功能是促进血糖分解,促进血糖合成糖元,总体效应是降低血糖浓度,与胰岛素功能相拮抗的是胰高血糖素,也是由胰岛分泌的,其作用与胰岛素相反,是升高血糖浓度,在人的血液中,血糖浓度稳定在0.08%~0.12%之间,是依靠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共同调节下实现的。单就胰岛素与血糖浓度的关系而言,血糖浓度升高,胰岛素含量也升高,血糖浓度下降,胰岛素浓度也下降。人在饥饿的状态下,由于吸收不到葡萄糖,血糖浓度由于消耗而开始下降,此时胰岛素的浓度也相应下降。
(3)根据运动生理,骨骼肌在剧烈运动时的供能系统有三个:ATP—磷酸肌酸供能系统、无氧呼吸供能系统和有氧呼吸供能系统。ATP—磷酸肌酸供能系统在剧烈运动时一般只能维持30秒左右的时间,接着依靠无氧呼吸供能系统再维持30秒左右,在此过程中,由于人体内ATP的大量消耗,产生了大量的ADP和NAD+,这两种物质对有氧呼吸有强烈的促进作用,大约1分钟后有氧呼吸的速度大大加快,甚至达到有氧呼吸速度的极限,为剧烈运动提供大量的能量,这时无氧呼吸和磷酸肌酸提供的ATP在整个能量供应中所占的比例很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所以在剧烈运动过程所需能量主要是由有氧呼吸提供的,其次是无氧呼吸。
(4)一次性糖吃得太多,就会出现糖的过剩,糖就开始转化成脂肪,糖转化成脂肪的过程主要是在肝脏内完成的。肝脏是人体的代谢中心。
(5)消化道中的葡萄糖转变成血糖是一个吸收过程,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是主动运输,此过程要消化呼吸作用产生的ATP。红细胞吸收葡萄糖是一个协助扩散的过程,不需要消耗ATP。
(6)血糖到达各个组织细胞是通过循环系统的运输作用,各组织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也要通过循环系统的运输作用才能到达相应的排泄器官将其排出体外。
(7)图中G表示的是有氧呼吸过程,B表示在剧烈运动过程既有有氧呼吸,也有无氧呼吸,所以G和B过程共同的中间产物是丙酮酸。B过程还包含有无氧呼吸,所以B过程的产物中有乳酸,而在G过程中没有乳酸产生。
(8)尿液含葡萄糖的直接原因是由于血糖浓度过高,血液流经肾小球时,经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形成的原尿中也有较高浓度的葡萄糖,原尿的葡萄糖浓度与血糖浓度是基本相等的,当原尿中的葡萄糖浓度超过了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的最大极限后,在尿液中就会出现葡萄糖,因尿液中有葡萄糖,这种病就称为糖尿病。但发病的部位不在肾脏,而是在胰岛,是胰岛不分泌胰岛素或分泌得很少,导致血糖浓度升高所致。
(9)图中G过程表示组织细胞内的有氧呼吸,有氧呼吸过程除第一阶段的糖酵解过程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外,第二阶段的三羧酸循环和第三阶段的氧化磷酸化过程都是在线粒体中进行的,三羧酸循环主要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氧化磷酸化过程主要在线粒体的内膜上进行。呼吸作用产物中的水是在第三阶段中生成的,是[H]传递给氧生成的水。所以有氧呼吸过程中一定有水生成,而无氧呼吸一定没有水生成。
【答案】(1)淀粉 麦芽糖 唾液 (2)降低 减少 (3)有氧 无氧呼吸 [G] 乳酸(4)脂肪 [E] (5)主动运输 协助扩散 [G] ATP (6)循环系统 [J]运输(7)丙酮酸 乳酸 (8)血糖浓度太高,肾小管来不及重吸收 胰岛(9)线粒体 传递 氧
【例14】进食后4小时测定甲、乙两人的血糖浓度,甲为0.40%,乙为0.10%。然后给他们口服100g葡萄糖,并每隔半小时测定一次血糖浓度,结果如右图所示。请仔细分析后回答下列问题:
(1)两人中糖代谢及其调节功能比较正常的是 ,理由是 。
(2)在乙的血糖浓度变化中,实现BC段的血糖去向是 、
、 。
(3)曲线CD段表示乙处在饥饿状态时的血糖浓度,此时仍能维持血糖浓度相对稳定,其血糖来源的途径主要是 、 。
(4)在血糖调节的过程中,胰岛素起了重要作用,当胰岛素分泌量明显减少时,就会患糖尿病,其原因是 。
【解析】血糖浓度在正常情况下维持在0.1%左右,人在进食以后,葡萄糖的吸收量增加,但在人体的调节机制下,血糖浓度不会明显升高。当人体吸收葡萄糖的量增加时,人体血糖的一部分进入细胞氧化分解,一部分合成肝糖元和肌糖元,还有一部分转化为非糖物质(如脂肪和蛋白质等)。当人处于饥饿状态下,吸收的葡萄糖量明显不足时,肝糖元转化为葡萄糖进入血液,其他物质转变为葡萄糖进入血液。从图中明显可以看出,甲的血糖浓度超过0.1%,而乙的血糖浓度正常,保持在0.1%左右。在血糖调节过程中,胰岛素起了重要作用,胰岛素加速血糖合成糖元,抑制非糖物质转化成血糖,从而降低了血糖浓度。当胰岛素分泌量减少时,血糖浓度就会增加,当血糖浓度达到0.16%时,就有一部分葡萄糖随尿液排出体外,形成糖尿病。
【答案】(1)乙 血糖浓度维持在0.1%左右 (2)葡萄糖被组织细胞氧化分解,合成糖元,转变成非糖物质 (3)肝糖元转变成葡萄糖进入血液 其它非糖物质转化成葡萄糖进入血液 (4)胰岛素分泌量减少时,血糖分解减少,血糖合成糖元速度变慢,血糖浓度升高;当血糖浓度过高时,就有一部分葡萄糖随尿液排出体外,形成糖尿病。
e课堂变式实践
1.胰岛素的作用是( )
A.增加血糖的去路 B.减少血糖的去路
C.增加血糖的去路减少血糖的来源 D.减少血糖的去路增加血糖来源
2.糖尿病人血糖高于正常人,但却感到饥饿的原因是( )
A.血糖浓度太高 B.血糖大量合成糖元
C.细胞内糖含量太低 D.氧气供应不足
3.糖尿病人多尿的原因是( )
A.尿中葡萄糖过多 B.抗利尿激素释放过少
C.喝水过多 D.吃饭过多
4.人体血浆中葡萄糖的含量仅能维持正常生理活动几分钟的需要。那么,在一定时间内,能使血糖基本维持在0.1%左右的器官是( )
A.小肠 B.胃 C.肝脏 D. 骨骼肌
5.出现糖尿时的血糖含量是( )
A.130mg/dL B.80 mg/dL C.180 mg/dL D. 120 mg/dL
6.胰岛素分泌减少,直接引起( )
A.血糖升高 B.血糖降低 C.胰岛A细胞分泌 D.胰岛B细胞分泌
7.某科研小组为研究动物的代谢活动,给小白鼠注射一定剂量的胰岛素后,小白鼠进入休克状态,要及时使其复苏,可适量地注射哪种物质?( )
A.性激素 B.甲状腺激素 C.生理盐水 D.葡萄糖液
8.人体合成糖元的主要器官是( )
A.小肠和胰脏 B.肝脏和骨骼肌 C.胃和小肠 D.肝脏和小肠
9.当人体出现低血糖晚期症状时的有效急救措施是( )
A.吃含糖多的食物 B.大量食入脂肪
C.静脉注射葡萄糖 D.静脉注射生理盐水
10.人体各部位的温度略有不同,但与体温最接近的是( )
A.口腔温度 B.手掌心温度 C.腋窝温度 D.直肠温度
11.体温调节的神经中枢位于( )
A.大脑皮层 B.脊髓 C.小脑 D.下丘脑
12.进食后甲乙两人的血糖浓度,甲为0.14%,乙为0.1%。然后给他们分别口服100g葡萄糖,并每隔半小时测定一次血糖浓度,结果如右图所示,请回答:
(1)两人中糖代谢及其调节功能比较正常的是 ,理由是 。
(2)在乙的血糖浓度变化中,实现BC段的主要代谢途径是 、 、
。
(3)曲线CD段表示乙处于饥饿状态时的血糖浓度,此时维持血糖浓度相对稳定的代谢途径主要是 、 。
(4)你认为乙的血液中何种激素的含量B点比D点高出许多? 。
(5)你认为甲、乙两人血液中的何种激素的含量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 。这种激素是由何种器官分泌的? 。
(6)除在甲的血液中能检测到较高浓度的血糖浓度外,还有可能在甲的 中能检测到葡萄糖的存在?这种病称为 。
13.下面是人体内正常糖代谢示意图:
问:(1)人在饥饿时,胰岛素的分泌量 。
(2)h过程的产物为 ;i代表 。
(3)血糖消耗太多时,经分解可补充血糖的物质有 。供选择的答案有:①肌糖原 ②肝糖原 ③氨基酸 ④脂肪
(4)写出淀粉→麦芽糖→葡萄糖转化的化学方程式:
。
14.下图简略地表示了人的产生和散热两个体温调节机制,请根据图解答有关问题:
(1)支配C的神经属于 ;而支配D中骨骼肌的神经则属于 。
(2)血液循环在维持体温稳定方面主要作用是 和
。
(3)正常情况下,当处于炎热环境条件下时,C的反应是
。
(4)当机体处于不同状态时,产热量可能有较大幅度变化的是D中的 。
(5)某人体温在12h内都处于37.2°C(±0.5°C)时,此人产生的热量与散发的热量
。
【答案】
1.C 2.C 3.A 4.C 5.C 6.A 7.D 8.B 9.C 10. D 11. D
12.(1)乙 血糖浓度稳定在0.1%左右 (2)氧化分解 转化成糖元 转变成脂肪和蛋白质 (3)肝糖元分解 脂肪和蛋白质转化 (4)胰岛素
(5)胰岛素 胰岛 (6)尿液 糖尿病
13.(1)减少 (2)乳酸和少量ATP 脂肪 (3)②③④
(4)(C6H10O5)n+nH2O nC12H22O11(麦芽糖)
C12H22O11+H2O 2C6H12O6(葡萄糖)
(或 淀粉 麦芽糖 麦芽糖 葡萄糖)
14.(1)植物性神经 躯体运动神经 (2)缓冲温度变化 传递热量
(3)皮肤毛细血管扩张,汗腺分泌量增多 (4)骨骼肌 (5)相等
f能力创新训练
1.当血糖浓度升高时,调节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神经及神经中枢是( )
A.交感神经、下丘脑 B.副交感神经、垂体后叶
C.交感神经、垂体后叶 D.副交感神经、下丘脑
2.当人体不能正常调节血糖平衡时,出现的病症是( )
A.可能是糖尿病 B.可能是低血糖
C.可能是高血糖 D.A、B、C都可能
3.对于高烧不退的病人,可以采用一些辅助治疗措施降低体温,下列措施使用不当的是( )
A.加盖棉被,增加排汗量 B.在额头上敷用冷水浸泡过的毛巾
C.适当减少衣被 D.用洒精棉球擦拭四肢等部位
4.人处在寒冷环境时,会出现骨骼肌不自主打哆嗦的现象,其意义是( )
A.促进血液循环以便供热 B.肌肉运动使产热量增加
C.细胞内糖含量太低 D.氧气供应不足
5.炼钢工人处于高温环境中,身体大量排汗是为了 ,以维持 的恒定。大量排汗又使人体丢失了 和 ,从而使细胞内环境的渗透压变 ,pH值变 ,影响正常的生命活动。
6.下图为正常人血糖含量变化曲线,请据图分析:
(1)饭前(AB段)血糖含量低于正常值。此时下丘脑的某一区域通过有关神经的作用,使 、 分别分泌 、 ,其中后者主要作用于肝脏,它能强烈促进 ,促进 ,从而使血糖浓度升高。
(2)CD段血糖含量下降,是 分泌增加的结果。它一方面能促进
,另一方面又能 。
(3)糖尿病人出现高血糖的原因是:
。
体重减轻的原因是: 。
(4)糖尿病患者在饮食上应该( )
A.多吃香蕉少吃糖 B.多吃粗粮少吃肥肉
C.多吃蔬菜不吃巧克力 D.多吃甘薯少吃蜂蜜
7.1921年加拿大青年医生班廷和生理学家贝斯特在多伦多成功地给几条狗做了结扎胰岛管的手术,结果狗的血糖急剧升高,尿中出现了葡萄糖,7月30日午夜,他们给其中的一条狗注射了5ml胰腺提取液,结果这条狗尿液中葡萄糖消失了,请分析:
(1)结扎胰岛管阻断了血流,使 不能正常随血液运输造成狗血糖含量失常,多余葡萄糖随尿排出。
(2)注射胰腺提取液使狗的血糖浓度恢复常态,证明提取液具有 的功能,班廷的实验第一次证实了 的功用,为此他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奖。
8.下图为血糖的调节示意图。据图回答:
(1)在正常情况下,发生④过程的主要原因是 ;产生②过程的主要原因是
。
(2)当由于④使血糖含量上升时,① 分泌会增加,其作用结果是 ,使血糖含量恢复正常水平。当由于②使血糖含量降低时,③ 分泌增加,主要通过促进 ,使血糖恢复正常水平。
(3)①的增加会通过⑤ ③的分泌。相反,③分泌增加会⑥ ①的分泌,从而共同维持血糖含量的稳定。
【答案】
1.D 2.D 3. A 4. B
5.散发热量 体温 水 Na+ 高 低
6.(1)肾上腺 胰岛A细胞 肾上腺素 胰高血糖素 肝糖元的水解 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2)胰岛素 血糖氧化分解,转变成糖元或脂肪等 抑制肝糖元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3)胰岛B细胞受损,胰岛素分泌不足,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和在组织细胞内的氧化利用发生障碍。肝糖元释放的和由非糖物质转化的葡萄糖增多 糖氧化供能发生障碍,体内脂肪和蛋白质分解加强,导致机体消瘦
(4)B C
7.(1)胰岛素 (2)降低血糖 胰岛素
8.(1)消化、吸收 葡萄糖被氧化分解、通过转氨基作用转变为某些氨基酸
(2)胰岛素 降低血糖浓度 胰高血糖素 肝糖元分解
(3)抑制 促进
w.w.w.k.s.5.u.c.o.m
www.
1、血
糖
的
平
衡
消化、吸收
分解
转化
氧化分解
合成
转变
⑴食物中的糖类
⑶非糖物质
⑵肝糖元
⑹脂肪、某些氨基酸等
⑸肝糖元、肌糖元
⑷CO2+H2O+能量
血糖
(80~120mg/dL)
⑺尿糖
>160~180 mg/dL
(肾糖阈)
(+)
(+)
(-)
(-)
血糖升高
(+)
(+)
(+)
⑴
⑵
⑶
(-)
(-)
⑷
⑸
⑹
(-)
(-)
(-)
(-)
⑴
⑵
⑶
(+)
(+)
⑷
⑸
⑹
⑺
(+)
血糖降低
胰高血糖素
分泌增加
胰岛素
分泌增加
(+)
(+)
下丘脑
某区域
副交感神经
肾上腺素
分泌增加
(+)
(+)
(+)
交感神经
下丘脑
另一区域
(+)
(+)
(+)
2、血
糖
的
调节
3、血糖平衡的意义:血糖的平衡对于保证人体各种组织和器官的能量供应,进而保持人体的健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4、人的体温:指人体的温度
5、体温的测定:口腔温度(37.2℃)、腋窝温度(36.8℃)、直肠温度(37.5℃)
(+)
(-)
(-)
体温37℃
皮肤辐射散热
汗液蒸发
内脏活动
骨骼肌收缩
立毛肌收缩
产热(-)
散热(+)
(+)
(-)
寒冷环境
炎热环境
冷觉感受器
温觉感受器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
6、体温的调节
7、体温调节的意义:体温的相对恒定,是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保证新陈代谢等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胰岛素含量
进食时间(h)
A B C D
D
葡萄糖
肝糖元
食物中
的淀粉
葡萄糖
血糖
细胞内
葡萄糖
CO2+H2O+ATP
胰岛
尿液
肌糖元
剧烈运动
氧化
A
F
B
J
C
G
H
E
0.26-
0.22-
0.18-
0.14-
0.10-
0.06-
0.02-
血糖浓度%
1
2
3
4
小时
A
B
C
D
甲
乙
血糖浓度%
1.26-
0.22-
0.18-
0.14-
0.10-
0
A
B
C
D
甲
乙
0 2 4 6 8 小时
e
麦芽糖
血糖
细胞内葡萄糖
葡萄糖
淀粉
CO2+H2O+能量
肌糖元
h
g
f
d
c
a
b
i
体表温度
感受器
体内温度
感受器
体温调节
中枢
皮肤血管
汗腺
内脏
骨骼肌
体温
A
B
C
D
E
注:
神经传导方式
血液循环途径
酶
酶
酶
酶
D
C
B
A
180
140
100
70
t/h
血糖含量/mg·dL—1
2
3
1
血糖>120mg/dL
血糖80~120mg/dL
血糖80~120mg/dL
血糖< 80~120mg/dL
③分泌增加
分泌增加
①
②
④
⑤
⑥第二节 植物体内其它激素同步测试
自我测评]
1.在芦苇生长期,若用一定浓度的某种物质处理,其纤维长度增加50%。这种物质是( )
A.细胞分裂素 B.生长素 C.2,4-D D.赤霉素
2.促进果实成熟的激素是( )①赤霉素 ②乙烯 ③脱落酸 ④细胞分裂素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3.温室栽培的茄果蔬菜,因花粉发育不良,影响传粉受精,如果要保证产量,可采用的补救方法是( )
A.喷洒N肥 B.提高CO2浓度 C.喷洒P肥 D.喷洒生长素类似物
4.将4株长势相似的健壮植株,分别进行下列处理,其中侧芽能迅速发育成侧枝的是( )
A.去顶芽后,在断口放一琼脂小块 B.去顶芽后,在断口放一富含生长素的琼脂小块
C.不去顶芽,在侧芽上涂以含低浓度生长素的琼脂 D.不去顶芽,在侧芽涂以琼脂
5.如图所示中曲线Ⅲ表示茎伸长生长与植物生长素浓度的关系。
如果将同样浓度范围的植物生长素施用于侧芽,则能代表它生长状况的曲线是( )
A.Ⅰ B.Ⅱ C.Ⅲ D.Ⅳ
6.下列各组激素中,与棉花落花、落叶无关的是( )
A.生长素和赤霉素 B.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 C.生长素和脱落酸 D.赤霉素和乙烯
7.如图所示表示燕麦胚芽鞘在单侧光照射下的生长情况,图二表示胚芽鞘对不同浓度生长素的不同反应,则图三中表示a、b两点生长素浓度变化的曲线反应分别依次是( )
A.①和② B.①和③ C.②和③ D.②和④
8.如图所示,如果茎的a侧生长素在曲线B点以上的浓度范围内,下列对b侧生长素浓度范围的描述较为准确的是( )
A.在OA段范围内 B.在BC段范围内
C.在BD段范围内 D.在BA段范围内
9.下列是用燕麦胚芽鞘进行生长素发现过程的验证性实验的示意图,请仔细观察并回答问题:
(1)通过①和②示意图证实了 的结论。
(2)通过③示意图证实了 的结论。
(3)通过④和⑤示意图证实了 的结论。
(4)图⑥的结果有错误,错误在于 。
10.用植物激素诱导烟草体外培养的实验结果如下:
激素种类及浓度关系 6-BA 6-BA>IBA 6-BA=IBA 6-BA<IBA
实验结果 组织块产生愈伤组织 愈伤组织分化出芽 愈伤组织只有生长 愈伤组织有长根的趋势
(1)6-BA属于 类植物激素,其生理作用是 ;
IBA属于 类植物激素,其生理作用是 。
(2)这个实验表明,在体外组织培养条件下,烟草愈伤组织的生根和出芽是 。
拓展提高
1.在室外空旷处,在不借助于任何药剂、装置和触及幼苗的情况下,请设计一
个实验,将一株盆栽小灌木培育成如图所示的样子,并说明原理。
(1)实验方案:
。
(2)设计的原理:
。
2.大麦种子结构如图a,发芽时,胚产生赤霉素。有人推测赤霉素扩散到糊粉层,诱导合成淀粉酶,淀粉酶再分泌到胚乳中,使储藏的淀粉分解,为胚生长发育提供物质和能量。有同学对此开展课题研究,假设你是其中一员,请根据课题研究要求,回答有关问题。
课题一:赤霉素能否诱导淀粉酶合成
假设:赤霉素能诱导淀粉酶合成
实验:供选材料-表面消毒的干燥大麦种子若干粒,将种子横切成两部分(X部分无胚,Y部分有胚),如图所示。
供选试剂-①蒸馏水;②适当浓度的赤霉素溶液。
方法-请在下表空格内填入适当的材料、试剂和用于定量测定的物质名称。
使用材料 加入试剂 测定物名称
实验组
对照组
结果:若假设成立,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结果将如图中的 和 。
课题二:赤霉素诱导淀粉酶合成机理是否与基因表达有关
假设:赤霉素诱导淀粉酶合成与基因表达有关。
实验:供选材料-同课题一
供选试剂-①适当浓度的赤霉素溶液;②放线菌素D(mRNA合成抑制剂);③亚胺环已酮(蛋白质合成抑制剂)。
方法-设置三组,每组所用材料和加入试剂同课题一的实验组,定量测定生成物。16h后,其中两组分别加入亚胺环已酮和放线菌素D,另一组作为对照。
结果:三组实验结果汇总于图3。
讨论:
(1)曲线b和c分别表示加入 和 后生成
物的量的变化。
(2)加入放线菌素D,最终和加入亚胺环已酮一样,都能抑制生成物形成,
说明在种子萌发时的淀粉酶合成过程中,赤霉素的作用是影响基因表达的
过程。
(3)曲线b和c不同的原因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