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高二生物全案:1.2.4《体温调节》(中图版必修3)(4份)

文档属性

名称 2011高二生物全案:1.2.4《体温调节》(中图版必修3)(4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中图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1-09-15 22:56:40

文档简介

第四节 体温调节
[课标要求]
描述体温调节:
[知识梳理]
[复习指要]
本节课复习要注重密切联系实际,运用统一联系的观点形成知识网络体系,正确理解产热与散热的关系,体温与酶的关系;运用比较法比较不同状况下的产热和散热情况;运用归纳法,归纳下丘脑在维持内环境稳态方面的作用。
下丘脑在维持内环境稳态方面发挥的作用:
①参与血糖的调节。血糖含量的变化会刺激下丘脑相关区域兴奋。产生兴奋沿相关神经传导到胰岛、肾上腺分泌相应的激素。
②参与渗透压的调节。下丘脑有渗透压感受器,可感受渗透压的变化调节抗利尿激素的分泌,下丘脑外侧还具有饮水中枢,饮水中枢兴奋,可使人产生渴觉。
③参与体温的调节:下丘脑内有体温调节中枢。
④下丘脑是机体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枢纽。可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通过垂体来调节、管理其他内分泌腺的活动。
下丘脑为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之间架起了一座联系的桥梁,下丘脑又被称为“内分泌之王”。
[典题解析]
1.把小白鼠和青蛙从25℃的室温中移至5℃的环境中,这两种动物的需氧量会发生什么变化(  )
A.两种动物的耗氧量都减少         B.两种动的耗氧量都增加
C.青蛙耗氧量减少,小白鼠耗氧量增加    D.青蛙耗氧量增加,小白鼠耗氧量减少
【解析】青蛙是变温动物,其体温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当青蛙从25℃移到5℃的环境中时,体温也随之降低,体内呼吸酶的活性减弱,有氧呼吸减弱,耗氧量减少。小白鼠是恒温动物,当它从25℃移至5℃的环境中时,机体散热增加,为保证体温恒定,产热必然增加,有氧呼吸增强,以产生更多热量,耗氧量增加。
[答案] C
2.下图表示X、Y、Z3种哺乳动物由于周围环境温度的变动
而发生的代谢速度的变化,据下图回答:
(1)体温调节能力最强的是动物 ,
判断的依据是 。
(2)3种动物在低于某一温度时,都可加快代谢速度,
其调节的方式是 ,参与调节的激素有 和 ,
它们均可促进 ,写出该生理过程的总反应式 。
(3)就动物Y而言,它处在-20℃比处在10℃时的散热量将 ,产热量将   
【解析】据图可知,在温度t1时,X、Y、Z三条曲线已经重合,其纵坐标值相同,说明三种动物代谢速率相等。哺乳动物是恒温动物,当外界环境温度低于某一温度时,动物自身就会通过加快代谢速度,大量分解自身物质,以产生热量来弥补热量散失,维持体温恒定。动物加速代谢的启动温度越低,说明该动物保温能力越强,越能适应寒冷环境。在低于t2的温度条件下,动物Z代谢速度随温度降低而呈增加趋势。体温调节属神经-体液调节,恒温动物的产热量和散热量始终维持动态平衡。
[答案](1)X 在-40℃时,才通过提高代谢速度来维持体温恒定
(2)神经—体液 甲状腺激素 肾上腺素 物质的氧化分解
(3)增加   增加
体温:指 的温度一般在37℃左右保持相对恒定。
产热器官:      
产热
产热和散热
的平衡
热量获得的主要途径:①  ②  ③ ④
主要散热器官:    
散热
直接散热 、 、
热量散失途径
间接散热:       
方式:神经-体液调节
温觉感受器
温度感受器
体温调节
冷觉感受器
结构
调节中枢:下丘脑
→减少散热
体温的调节
寒冷刺激→ →  →
→增加产热
过程
→增加散热
炎热刺激→  → →
结果:使体温维持相对稳定
体温恒定的意义:
酶体温调节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1)人的体温及其意义(知道);
(2)体温的调节(知道)。
2.态度观念方面
人的体温过高或过低并非一定是坏事,应辩证对待。通过阿蒙森(Roald Amundsen l872—1928)征服南极的故事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勇气。
3.能力方面
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对比,并绘制直观图;培养化繁为简的思维能力。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体温的意义及其调节。
难点:体温的调节。
教学模式
小组讨论探究学习。
教学手段
实物投影仪(将所用的图片与文字资料放大)。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设计思路
教师从学生最熟悉的体温测量开始,以不断地设疑来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将问题与学生的答案写在纸上,用实物投影仪展示给学生,给予学生充分的视觉刺激。通过组织学生讨论、记录,一方面发展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说读写四个语言中枢以提高学生记忆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设疑,由学生经讨论后解疑。学习的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探索的过程,能够体现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
教学过程
一、引言
1910年英国斯科特(Scott Robert Falcon l868~1912)探险队和挪威阿蒙森探险队都宣布将向南极点进军,两支探险队之间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角逐。阿蒙森一行五人,用狗拉雪橇,经过千辛万苦于1911年12月14日成为第一批到达南极极点的人。而斯科特探险队一行五人,使用的是马拉和人拉的雪橇,结果马在严寒中陷入了泥沼。他们用雪橇拉着设备,顶风冒雪经过82天,于1912年1月16日终于到达南极点。在南极探险的路上跋涉了1 450 km之后,归途中因饥饿劳累倒下。攀登南极点的角逐是南极考察热中光辉的一页。
两支探险队都在零下三十七度的南极艰难跋涉,阿蒙森队的胜利表明人类可以战胜严寒,而斯科特队永远留在了南极也表明如果严寒加上饥饿、疲惫也会危及人类的生命。
地球上的气温可高至60 ℃,低至零下70 ℃。人类的足迹几乎遍布全球,在不同的环境中,人是怎样维持体温恒定的呢?
二、新课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投射在大屏幕上)
某人用三种常用测体温的方法,得到了三个不同的数值,到底哪个是他的体温呢?
【学生活动】(分析讨论,得出结果)
学生明确:体温指的是身体内部的温度,即内环境的温度,而上述的三种方法测出的都是体表温度,用于代替体温。
【教师活动】组织学生汇报自己的预习作业,从中得出什么结论?
(1)面对全班同学的数据,如何进行比较?(进行研究方法的训练)
(2)如何使比较的结果更直观?(组织学生绘制直观图)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得出比较项目:
1.选择一个人的数据可得出什么结论?
2.选择一个家庭的数据可得出什么结论?
3.选择同一年龄同一性别学生的个人数据可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绘制上述比较的直观图,用实物投影仪展示井得出结论:
1.同一个人的体温昼夜有差别,不超过一度。
2.不同年龄的人体温有差异,年轻者体温高于年老者。
3.体温会有个体差异。
4.体温会因活动量的改变而改变。因此被试者应处于平静状态中进行测量。
【教师活动】(设疑,将问题用实物投影仪投射在大屏幕上)体温恒定是不是体温维持一个数值?体温恒定的意义是什么?恒定的体温是怎样影响新陈代谢的呢?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讨论,明确:
1.体温相对恒定是指体温在一个范围内变动。
2.体温恒定是生命活动进行的必要条件。
3.恒温动物能摆脱环境的限制,无论天气如何,只要体温恒定就能进行代谢活动。
4.相对恒定的体温可以保证酶在最适温度下发挥催化作用。
【教师活动】(设疑,将问题用实物投影仪投射在大屏幕上)
1.为什么斯科特探险队因饥饿劳累冻死在南极?
2.体温是哪来的?产热的主要器官是什么?
3.主要细胞器是什么?
4.能源物质是什么?
5.主要能源物质是什么?
6.散热的结构有哪些?
【学生活动】分析讨论,明确:
体温是机体代谢活动的结果,也是生命活动必需的条件。
产热的主要器官是骨骼肌和肝脏。安静状态下以肝脏产热为主,运动时以骨骼肌产热为主,产热的主要细胞器是线粒体。
能源物质是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主要能源物质是糖类。
散热主要由皮肤经传导、对流、辐射和蒸发完成。
【教师活动】(设疑,将问题用实物投影仪投射在大屏幕上)体温的相对恒定是由于下面等式成立:产热=散热。请大家分析:在炎热和寒冷的环境中怎样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呢?
【学生活动】阅读、讨论,得出结论:寒冷环境中增加产热,减少散热;炎热环境中减少产热,增加散热。炎热环境中可以减少产热,但不产热是不可能的,因为有机物氧化分解合成ATP的同时必然伴随着热量的释放。故炎热环境中以增加散热为主。
【教师活动】(设疑,将问题用实物投影仪投射在大屏幕上)请分析在寒冷和炎热的环境中怎样调节产热与散热以保持体温的相对恒定呢?调节机制是什么?是神经调节还是体液调节?神经调节的调节中枢在哪里?
【学生活动】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1.增加产热的生理活动有:骨骼肌会不自主地颤抖,皮肤立毛肌收缩,增加产热;有关神经作用于肾上腺促使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导致机体的代谢活动增强,产热量增加。
2.减少散热的生理活动有:几乎不出汗,以减少蒸发散热;皮肤血管收缩,减少皮肤的血流量,以减少对流散热和辐射散热;皮肤立毛肌收缩,产生“鸡皮疙瘩”,缩小汗毛孔,减少热量散失。
3.神经和体液共同调节,神经调节是通过反射弧实现的,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列出调节机制示意图。(见板书设计)(用实物投影仪投射在大屏幕上)
【教师活动】分析下列两个不等式:散热>产热、散热<产热时,人的体温将会怎样变化?分析其中的利与弊。
【学生活动】讨论后回答,应明确:因为人体调节体温的能力是有限的,当长时间置身于寒冷环境中,机体产生的热量不足以补偿散失的热量,会引起体温降低;而在高温环境中过久,会因体内热量散不出去,导致体温升高。
【教师活动】讲述体温调节的障碍。
教后感:
1.引导学生从自身的生活经验分析得出:体温因年龄、性别、活动量等不同而变化。
2. 体温恒定的调节应抓住产热与散热相等这个主干,再分析产热与散热的生理活动,再分析神经和体液的调节过程,并从中体现出体温调节以神经调节为主,由神经和体液共同参与完成。
3.体温调节注意与温度对酶恬性的影响相联系,产热过程与呼吸作用相联系。第四节 体温调节
[自我测评]
一、选择题
1.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机体热量散失的方式(  )
A.辐射散热    B.寒颤  C.传导散热    D.水分的蒸发
2.下列对体温恒定的理解正确的是(  )
A.产热量不变  B.产热量和散热量都不变  C.散热量不变  D.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
3.关于人体体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体温的调节是人体稳态调节的一部分    B.体温因年龄、性别等不同而在狭小范围内波动
C.发烧时厌食是因为体温高影响了消化酶的活性 D.甲状腺激素是唯一能促进机体产热的途径
4.把左右手分别插入60℃和10℃的水中一段时间后,把两只手同时插入40℃的水中,这时左右手皮肤的温度感受器兴奋的分别是(  )
A.温觉感受器、温觉感受器   B.冷觉感受器、冷觉感受器  
C.温觉感受器、冷觉感受器   D.冷觉感受器、温觉感受器
5.“春捂秋冻”的意思是(  )
A.秋冻身体健康          B. 捂是要适应冷的环境 
C.帮助机体适应环境温度的变化   D.增加机体的产热抗冻能力
6.体温调节中枢和体温感觉中枢分别在(  )
A.大脑皮层,下丘脑   B.下丘脑,大脑皮层   C.下丘脑,下丘脑  D.大脑皮层,大脑皮层
7.有关体温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在高温环境中,机体可使产热减少,散热增加 
B.在低温环境中,机体可使产热增加,散热减少
C.出汗时毛细血管舒张,毛细血管舒张时出汗
D.立毛肌舒张时才会出汗,立毛肌收缩时肯定不出汗
8.人处于寒冷的环境中时,会出现骨骼肌不自主打哆嗦的现象。其意义是(  )
A.促进血液循环以便供热       B.肌肉收缩使产热量增加   
C.一种由“温度感受器→神经中枢→效应器”反射弧完成的先天反应
D.一种自我保护信息,告知自己处于不良环境,应迅速采取措施 
9.关于寒冷时体温稳定的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寒冷时,酶活性自然增强,因而代谢加快   B.寒冷时经过皮肤散失的热量少于高温环境
C.皮肤散失的热量都是对生命活动没有意义的热 D.寒冷时,代谢增强与多种激素有关
10.如图所示曲线,能正确反映蛙的代谢与环境温度关系的是(  )
11.下表表示人的几种组织、器官的产热百分比,从表中数据,不能推导出的结论是(  )
器官、组织 产热量(%)
安静状态 劳动或运动
脑 16 1
内脏 56 8
骨骼肌 18 90
其他 10 1
A.安静状态下,骨骼肌产生的能量几乎全部散失掉了  
B.安静状态下,脑易进入高效的工作状态
C.安静状态下,内脏是主要的产热器官        
D.劳动或运动时,骨骼肌是主要的产热器官
12.能与肾上腺素在不同条件下分别发生协同作用的激素是(  )
①胰岛素  ②胰高血糖素  ③甲状腺激素  ④抗利尿激素  ⑤醛固酮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⑤
13.在寒冷环境中,人体会产生骨骼肌不自觉战栗的现象,这时( )
A.温觉感受器兴奋 B.下丘脑的分泌功能增强
C.躯体运动中枢兴奋 D.皮肤血流量增加
14.关于产热和散热的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和产热有关的激素只有甲状腺激素一种 B.和产热有关的激素是使有机物的氧化速度加快
C.产热与激素有关而与神经无关 D.产热和散热都与激素有关
15.某肠痉挛又截瘫(脑和脊髓之间的联系中断)的患者,在炎热环境中服用阿托品(神经递质阻断剂)后出现发热副作用,将其转移到凉爽环境后未做其他处理,体温可自行恢复正常。该患者发热的最可能原因是( )
A.散热中枢功能障碍 B.产热中枢功能障碍 C.汗液分泌功能障碍 D.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
二、非选择题 
16.(1)该图是皮肤对     环境反应的示意图。
判断的主要依据是①   ;②    。
(2)该图反应的神经中枢位于 ,
称为 中枢。通过中枢调节,使皮肤② ,
皮肤的 增加,也使      ,结果      增加,
使体温保持相对恒定。
(3)若人处在剧烈运动状态,②结构的变化是 ,③结构的变化是 。这两种变化,都能使机体增加散热。
(4)若人并没有剧烈运动,③结构的活动却很强烈,原因是 。③活动的结果,使机体打破了机体的 ,维持了机体的 平衡。
(5)在图示情况下,与体温变化有关的激素的分泌量将 。
[拓展提高]
17.恒温动物的体温恒定,是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保证新陈代谢等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有人认为维持体温恒定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有人认为位于脊髓。现给定四只大小相同、健康生长的小白鼠作实验材料,对上述进行探究。
实验步骤:
(1)将四只小白鼠分别定为甲、乙、丙、丁,甲鼠不作任何处理。
(2)乙鼠 。
(3)丙鼠 。
(4)丁鼠既破坏下丘脑,又破坏脊髓。
(5)将四只鼠放在寒冷环境下,观察各自的体温是否恒定。
结果预期:              。(共17张PPT)
第四节 体温调节
德州实验中学 李洪彬
QQ:173659901
Email:sdpylhb@
变温动物
变温动物冬天进行冬眠
恒温动物
恒温动物不进行冬眠,保持体温恒定
人身体内部的温度。
1.产热和散热的平衡
1)口腔温度
2)腋窝温度
3)直肠温度
36.7~37.7℃,平均为37.2℃
36.0~37.4℃,平均为36.8℃
36.9~37.9℃,平均为37.5℃
其中,直肠温度最接近人体内部的温度
什么叫人的体温?
临床上常用什么温度来代表体温?
体温是恒定不变的吗?
1.产热和散热的平衡
人体内部的温度叫做体温
热量获得
基础代谢产热
寒颤
激素产热效应
从外环境获得
热量散失
辐射散热
传导散热
对流散热
蒸发撒热
产热器官:内脏、骨骼肌和脑
安静:内脏器官产热,其中肝脏产热最大
运动:肌肉--------达体内总产热量的90%
寒冷:寒颤------机体快速产热源
散热器官 :皮肤
直接散热:皮肤血管
间接散热:汗液
2.体温的调节
调节体温的主要中枢在哪里?
下丘脑
温度感受器的分布和种类
分布:
种类:
人体的皮肤、黏膜和内脏器官中
1)对温觉敏感的温觉感受器
2)对冷觉敏感的冷觉感受器
体 温 调 节
温觉感受器
冷觉感受器
体温调节
寒冷环境
冷觉感受器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减少散热;增加产热
体温保持相对恒定
垂体
肾上腺
肾上腺激素分泌增多
代谢水平提高
炎热环境
温觉感受器
增加散热
体温保持相对恒定
甲状腺
甲状腺素
3体温恒定的意义
体温过低或过高有何危害?
1)低于28℃时,人会丧失意识
2)低于22℃时,可能导致死亡
3)高于41℃时,引起中枢神经系统障碍,出现说胡话,神志不清等症状
4)高于43℃时,有生命危险
5)成年人体温每升高1℃ ,心率每分钟增加10次,儿童可增加15次。
体温的相对恒定有何意义?
体温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酶的活性,从而影响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使各种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功能紊乱,严重时还会导致死亡。
可见,体温的相对恒定,是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保证新陈代谢等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练习
1)人在发烧时食欲差的最根本原因( )
A、胃不能及时排空
B、摄入食物未被消化
C、体温超过37℃消化酶活性受到影响
D、大肠内积存着食物残渣
C
练习
2)中暑的根本原因是 ( )
A、在炎热环境中偶尔着凉
B、环境温度过高,体内热量散发不出去
C、由于气温过高,人体出汗过多
D、人体不能适应外界气温的突然升高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