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第三节黄河的治理与开发课件(共4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章 第三节黄河的治理与开发课件(共4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0-09-27 15:57: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7张PPT)
第三节
河流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
一.识黄河
黄河的概况
二.颂黄河
黄河的贡献
三.忧黄河
黄河的忧患
四.治黄河
黄河的治理
全长5500千米。
年径流量660亿m3仅为珠江的1/7,
长江的1/15。
流域面积约75万平方千米,
长度
流量
流域面积
中国第二长河—---黄河
1、概况
(1)长度、流量、流域面积
巴颜喀拉山
渤海
(2)黄河的发源地和注入的海洋
黄河干流像一个巨大的“几”字
黄河源头之——约古宗列曲







山西
陕西
河南
山东
渤海
巴颜喀拉山


宁夏
(3)黄河流经的省区
半干旱区
干旱区
半湿润区
黄河流经的主要干湿地区
(4)黄河流经地形区
黄土高原
内蒙古高原
青藏高原
华北平原
(5)上中下游的划分
河口
桃花峪




下游
(6)黄河水系图
湟水
洮河
汾河
渭河
河口
桃花峪
河口
桃花峪




下游
(7)各段水文特征:
上游:水量大、多峡谷、富水力(落差大)
中游:多支流、多泥沙(流经黄土高原)
下游:“地上河”(泥沙沉积)
一提到黄河,
炎黄子孙总是满怀深情地称之为
“母亲河”,黄河流域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呢?
黄河水车的发源地
下列资料说明黄河为中华民族做出了什么贡献?
——中华民族文明发祥地之一
千百年来,黄河流域的人们,在黄河的哺育下,创造了灿烂的华夏文化,黄河是世界上古老的文明发祥地之一。因此,黄河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壶口瀑布
宁夏平原
兵马俑
       颂黄河
黄河的开发
1、
旅游资源
读图回答
壶口瀑布(夏)
壶口瀑布(冬)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宁夏平原
????????????????????????????????????????????????????????????????????????????????????????????????????????????????????????????????????????????
宁夏平原
????????????????????????????????????????????????????????????????????????????????????????????????????????????????????????????????????????????
宁夏平原
????????????????????????????????????????????????????????????????????????????????????????????????????????????????????????????????????????????
黄河源头纪念碑
下列图片说明黄河给我们提供了哪一种资源?
黄河小浪底风景旅游区
壮观的壶口瀑布
——提供旅游资源
2、
水能发电
1、结合课本50页地图找出龙羊峡水电站、三门峡、小浪底水利枢纽。
龙羊峡
三门峡
小浪底
2、黄河的水电站为什么集中在上中游?
3、
塑造平原
宁夏平原
河套平原
华北平原
4、
提供水源
引黄灌溉
引黄入晋
凌汛
荒漠化严重
地上河
水土流失严重
凌汛
根据课本51页和53页的图文资料,思考以下问题:
1、黄河的忧患在上、中、下游各有哪些表现?
2、这些忧患形成的自然和人为因素各有哪些?
忧黄河
黄河的忧患
合作探究
冰坝阻塞河道、造成水位急剧上升的现象
----------
5、黄河的凌汛
凌汛形成的两个条件:
①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
度河段。
②冬季结冰的河流。
黄河凌汛分布河段:
黄河凌汛发生的时间:
①冬季结冰时:由于纬度高处先
结冰,纬度低处后结冰,浮冰向纬
度高处涌来,形成冰坝,河水上涨。
上游河套平原、
宁夏平原,
下游山东境内。
②春季融冰时:纬度高处后融化,纬度低处先融化,浮
冰向高纬度涌来,形成冰坝,河水上涨。
思考:黄河在流经哪一个地段后产生的泥沙最多?说明了中游出现了什么忧患?其形成原因是什么?
6.67
1.67
年平均含沙量/千克/立方米
年平均输沙量/亿吨
3.48
1.19
6.67
1.67
37.7
16.0
33.3
11.2
24.7
11.5
中游水土流失严重
中游
黄河下游的“地上河”是怎样形成的呢?原来,黄河中游流经支离破碎、土层疏松的黄土高原,支流也较多。由于黄土高原植被遭到破坏,一遇暴雨,大量的泥沙与雨水一起,汇入黄河,使黄河成为全世界含沙量最多的河流。
世界含沙量最大,黄河每立方米水的年平均含沙量约35千克,高峰时达到570千克。古人称黄河是“一石(担)水,六斗泥”。黄河每年输入下游的泥沙达16亿吨。如果把这些泥沙筑成高宽各一米的长堤,其长度是地球与月球距离的3倍。黄河每年带走的氮、磷、钾肥约4000万吨,相当于全国每公顷耕地被冲走575千克肥料。一位外国朋友惊讶地说:黄河流走的不是泥沙,而是中华民族的血液,不是微血管出血,而是主动脉破裂。
黄土高原土质疏松
支流较多
找一找:黄河中游的两条主要支流。
自然因素
黄土土质疏松
降水集中
支流多
人为因素
破坏植被
(开垦、开矿、修路)
中游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原因:
出了黄土高原,黄河流入下游平原地区。由于河道变宽,坡度变缓,流速慢了下来,大量的泥沙沉积于河底,使河床逐渐抬高,成为“地上河”。
河床不断升高,河水只靠人工筑堤约束,一遇暴雨,河水猛涨,两岸河堤随时随处都有决口的危险。因此黄河成为世界上最难治理的河流,也成为中国的一大“忧患”。历史上,黄河就曾多次迁徙改道,给两岸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见下图)。
从公元前602年到公元1938年的2500多年间,黄河决口1590次,大的迁徙改道26次,平均三年有两次决口,百年有一次大改道。每次灾难都夺去千万人的生命,流离失所者不计其数。1938年黄河改道,滚滚黄水汹涌南下,冲进淮河,淹没了豫东、皖北、苏北的大片土地,受灾人口1250万,死亡89万,使得黄淮平原的千里沃野变成了一片凄惨、荒凉的“黄泛区”。







“地上河”
土质疏松


植被破坏
}
水土流失

地势低平
流速减慢
泥沙淤积河床

地上河
黄河下游“地上河”形成的流程图
治理开发黄河,在上、中、下游可分别采取哪些措施?
我为黄河献计策:
治理黄河
河口
桃花峪
上游
中游
下游








荒漠化
凌汛


水土流失


地上河
凌汛
断流
还林还草,合理放牧
炸冰疏水
炸冰疏水
水土保持、植树造林,兴修水利
加固堤坝、疏通河道、调水调沙
统一调度水量、节约用水
上游荒漠化治理
扎草方格
新华网3月18日报道
北京军区某部炮兵连在内蒙古自治区黄河南岸达拉特旗黄牛营子河段进行炮击破冰分凌,成功破冰疏导流凌。
凌汛治理
下游
黄河之害,在于下游决口改道。究其根源,是大量泥沙入河并在下游河道沉积。所以,治黄的关键在于治沙。黄河泥沙90%来自中游,因此,加强中游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保持是治黄的根本。
目前,在中游开展水土保持工作,采取的途径是:
①植树种草
(使土不下坡,清水长流)
②打坝淤地(拦泥蓄水;既扩大耕地面积又改变交通条件)
③修筑梯田(缓坡;既扩大耕地面积,又保持水土,以减少入河的泥沙)
经过近几年的综合治理,现在晋、陕境内的黄土高原地区,每年流入黄河的泥沙减少了2亿吨。
水土保持工作,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改变黄河的多沙面貌。
⑤修建水库
使治沙和防洪并举,也是治黄的重要手段。已建的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除发电、灌溉外,在防洪、减淤等方面也发挥了显著作用。现在,已建设了一座重要防洪工程——河南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小浪底水利枢纽与三门峡水利枢纽联合使用,可使黄河下游河床20年不淤,并使黄河的防洪能力由现在抵御60年一遇的大洪水提高到千年一遇。
⑥下游加固大堤
一条条绿沟、一片片果树、一坡坡草灌、一层层梯田,山西省河曲县60多万公顷的黄土高坡被装扮得绿油油的。全县得到治理的地区,基本上达到了水不下山,土不出沟。但是过去的河曲县却是另一番景象:植被稀少,黄土裸露,每遇下雨,泥沙俱下,水流变成泥流,每年地表流失肥土1厘米。经过十多年大规模综合治理,现在水土流失已基本得到控制,每年减少入黄泥沙600多万吨。
建国以前,黄土高原的森林覆盖率在50%以上。由于农业垦荒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历史上营造宫殿、伐木烧薪、战争等,植被遭到严重的破坏。1949年,
黄土高原植被覆盖率不足10%,1985年仅为6.5%。
经过多年的治理,现在黄土高原严重水土流失区内,乔木林覆盖率已恢复至
9.27%,乔灌林覆盖率恢复至
15.17%。一些治理先进的小流域,已恢复至
30%~40%。在当前西部大开发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的形势下,植被覆盖率将会大幅度增加。
小浪底水库进行调水调沙时开闸放水的壮观场面
调水调沙,就是在现代化技术条件下,利用工程设施和调度手段,
通过水流的冲击,将水库里的泥沙和河床上的淤沙适时送入大海,
从而减少库区和河床的淤积,增大主槽的行洪能力。
黄河源头
黄河上游
黄河中游
黄河下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