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免疫失调与人类健康
一、选择题:
1.关于过敏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反应特点是发病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
B.过敏反应一般会损伤组织
C.T细胞是过敏反应的主要免疫细胞
D.过敏反应只发生在皮肤及呼吸道
2.当人体内识别、消除体内产生的异常细胞功能过低时,可能导致
A.药物及食物的过敏反应 B.类风湿关节炎 C.肝炎 D恶性肿瘤
3.体液免疫反应的抗体和过敏反应中的抗体不相同的是
A.来源 B.作用 C.分布 D.化学本质
4.下列不属于过敏原的是
A.室内尘土 B.病原菌 C.花粉 D.牛奶
5.风湿性心脏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一类疾病是
A.病原体感染机体而引起的疾病,有传染性
B.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发的疾病,无传染性
C.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的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而引起的疾病
D.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而引起的过敏反应
6.在临床治疗上已证实,将受SARS病毒感染后治愈患者(甲)的血清,注射到另一SARS患者(乙)体内能够提高治疗效果。甲的血清中具有治疗作用的物质是
A.疫苗 B.外毒素 C.抗原 D.抗体
7.下列病人中,不适合使用干扰素的是
A.AIDS病人 B.SARS病人 C.器官移植病人 D.癌症病人
8.给健康人注射患牛痘奶牛的痘浆制成的疫苗,可以预防天花。关于这种免疫预防方法的说法正确的是
A.痘浆中含有天花病毒,可使人患天花,甚至丧生
B.痘浆中含有天花病毒,可引起人体对天花病毒的特异性免疫
C.注射痘浆后人体内效应B细胞可产生抵抗天花病毒的淋巴因子
D.注射痘浆后人体内部分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效应B细胞
9.当细菌外毒素再次侵入人体后,主要是体液免疫发挥作用,其“反应阶段”和“效应阶段”的免疫过程分别是
A.B细胞→效应B细胞、释放免疫活性物质消灭外毒素
B.效应B细胞→产生抗体、特异性抗体与外毒素结合
C.记忆细胞→B细胞、释放免疫活性物质消灭外毒素
D.记忆细胞→效应B细胞、释放免疫活性物质消灭外毒素
10.病毒已经侵入人体细胞内,机体免疫系统对靶细胞发挥的免疫作用是
A.体液免疫 B.细胞免疫 C.自身免疫 D.非特异性免疫
二、非选择题
11.(6分)免疫是机体的一种特殊的保护性生理功能,对维持人体健康极为重要。
(1)免疫功能失调可引起过敏性疾病。荨麻疹的起因是在过敏原的刺激下,效应B细胞分泌的抗体分布在 ;当同一种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时,有关细胞释放出的组织胺引起毛细血管 等变化,进而出现红肿现象。
(2)器官移植时,异体器官常不可避免地会被患者的 细胞识别并攻击。为了避免器官移植时的异体排斥反应,医生建议保留婴儿的脐带血,以便必要时 。
(3)接种过流感疫苗的健康人也可能在短期内不止一次地患流感,其免疫学原因可能是 ; 。
12.(14分)某种哺乳动物的心脏形状、大小很像人的心脏,有可能成为人体器官移植的重要来源,但会遭到人体的强烈排斥,这主要是因为该动物有一对纯合的基因(AA)能表达GT酶,从而使细胞表面具有一种多糖类物质。人体能够识别该多糖类物质,从而确定该心脏是外来的异种器官。经过科学家多年的努力,目前得到了编码GT酶的一对基因中有一个丧失表达功能的一些新型个体(Aa)。请回答:
(1)人体对该动物心脏的排斥,是人类 系统起作用的结果,其本质是人体的 与该动物的 相互作用。
(2)上述新型个体能否作为人体器官移植的来源? ,为什么?
。
(3)今后用常规的杂交方法能否获得GT酶一对基因都丧失表达功能的个体? ,说明理由。
。
13.(12分)爱滋病病毒(HIV)是一种球形的RNA病毒,HIV侵染T淋巴细胞并繁殖新一代病毒的过程示意图如下。请回答:
(1)图5中①表示病毒正侵染淋巴细胞。进入寄主细胞的是病毒的 。
(2)遗传学上将过程②称为 。
(3)③和④的信息传递过程分别称为 。
(4)HIV有Ⅰ和Ⅱ两种类型,其中Ⅰ型又有7个亚型。Ⅰ型的基因组中4个主要基因的变异率最高可达22%。多达100种左右的HIV变异株是目前研制疫苗的主要困难,因此切断传播途径是唯一行之有效的预防措施。HIV众多变异类型是 的结果。这种变异特点与一般生物的不同之处是 ,其原因是 。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2.D;3.C;4.B;5.C;6.D;7.C;8.D;9.D;10.B
二、非选择题
11.(1)皮肤某些细胞表面 扩张、管壁通透性增强 (2)效应T 利用自身的干细胞构建组织器官 (3)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的寿命比较短 流感病毒易突变,使原来的疫苗失去效用。
12.(1)免疫 抗体 抗原 (2)不能 因为该新型个体控制GT酶的一对基因中还有一个具有表达功能,仍能编码GT酶 (3)能 因为现有新型个体的一对DT酶基因中有一个丧失表达功能(Aa),所以杂交的后代会出现一对GT酶基因都丧失表达功能的个体(aa)。
13.(1)RNA (2)逆转录 (3)转录和翻译 (4)基因突变 突变频率高和突变多方向 单链RNA结构不稳定。(共24张PPT)
免疫失调与人类健康
张其亮
一、过敏反应
一、过敏反应
概念: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
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
反应特点:
1. 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
2. 一般不损伤组织
3. 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吸入式过敏原:花粉、粉尘、螨虫、油漆
汽车尾气、煤气、香烟等 食入式过敏原:牛奶、鸡蛋、鱼虾、牛羊肉
海鲜、异体蛋白、抗菌素
接触式过敏原:冷热空气、幅射、化妆品
金属饰品、细菌、霉菌、病毒
寄生虫等 注射式过敏原:青霉素、链霉素、异种血清等
引起免疫反应的物质:过敏原
过敏反应发生机理
过
敏
原
刺
激
机
体
抗
体
产
生
某
些
细
胞
吸
附
释放物质
(组织胺等)
再次刺激
导致免
疫反应
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
强,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加
过敏反应类型
类 型 症 状 过敏原
全身性过敏反应
过敏性休克 青霉素、链霉素
呼吸道过敏反应 过敏性鼻炎
过敏性哮喘 花粉、尘螨、
毛屑
消化道过敏反应 恶心、呕吐腹泻
虾、蟹、蛋、奶
皮肤过敏反应 湿疹、荨麻疹、血管性水肿 药物、食物、寄生虫、冷热刺激
过敏的避免:
找出过敏原,避免与之接触
发生过敏及时治疗
二、自身免疫疾病
自身免疫反应: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成分所
起的免疫作用。
自身免疫病:自身免疫反应对自身组织和器
官造成损伤并出现的症状。
产生原因:由于人体分子与某些抗原决定簇
相似,导致自身抗原出现,引发
自身免疫而出现的症状。
病例:
风湿性心脏病
系统性红斑狼疮
三、免疫缺陷病
概念: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
的疾病。
类型
①先天性免疫缺陷病:由于遗传而生来就有。
例如: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缺陷
先天性胸腺发育不全
性联无丙种球蛋白
伴湿疹性血小板减少
②获得性免疫缺陷病:
由于疾病(重复多次被同一种病原体感
染)和其他原因(脾切除、烧伤、营养不良等)
引起。
例如:艾滋病
艾滋病
名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
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致病机理:
HIV病毒攻击人体免疫系统,使T细胞被大量
破坏,导致人患多种疾病死亡。
发现:1981年(1983年命名)
艾滋病征
淋巴结肿大
淋巴瘤
艾滋病征
卡西波肉瘤
霉菌感染
(鹅口疮)
艾滋病征
带状疱疹
艾滋病征
艾滋病征
易感人群:
性滥交者
同性恋者
吸毒者
不洁卖血者
传播途径:
接触(性滥交、吸毒、伤害性接触)
血液(输血及血制品)
母婴
预防措施:
切断传播途径
1、洁身自爱,不与配偶以外的人发生性关系
2、不与他人共用牙刷和剃须刀
3、不用未经消毒的器械纹眉、穿耳
4、医疗时使用的注射器及检查和医疗器械必须
经过严格消毒
5、需要输入的血液和血制品,必须经过爱滋病
抗体检验
四、免疫学应用
免疫预防:预防接种
免疫治疗:调整免疫功能
器官移植:选择人类白细胞相近的供体
使用免疫抑制药物
练习1
人体发生花粉过敏时,由于毛细血管壁
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渗出,会造成
A. 血浆量增加 B. 组织液增加
C. 组织液减少 D. 淋巴减少
B. 组织液增加
练习2
过敏反应发生的条件是:①已免疫的机体
②未免疫的机体 ③接受相同过敏原 ④接受过
敏原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
A. ①③
练习3
下列关于体液免疫的抗原和过敏原的叙
述中,正确的是
都具有异物性和大分子性的特点
B. 凡是过敏原都属抗原
凡是抗原都属于过敏原
D. 一种抗原只能与相应的抗体或T细胞发生
特异性结合
B. 凡是过敏原都属抗原第3节 免疫失调与人类健康
一、激发兴起,导入新课
教师在上课之初,可以提问学生,谁愿意说一说自己有无曾经对某种物质过敏的现象?如果学生不愿意承认,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打消顾虑,指出大多数过敏反应来得快,去得也快,一般不会引起组织细胞的损伤。也可以请学生说一说听过见过的别人的过敏反应,指出过敏反应虽然是一种常见病,却和人们谈虎色变的艾滋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癌症一样属于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了解这些病的发病机理,有效地防病治病是我们学习、研究免疫学的重要目的。
二、复习旧知
引导学生回忆什么叫免疫,回忆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理解到人体的免疫功能正常时可以对非己抗原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发挥免疫保护作用。当免疫功能失调时,就可引起各种疾病。
三、学习新课
(一)过敏反应
请负责该内容的调查小组介绍相关资料,在可能的范围内让学生把他们掌握的内容说足说透。学生事前准备的文字材料、数字、图表要用摄像头当堂打出来,效果会更好。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以下方面进行归纳总结:
1.过敏反应的举例和类型
学生举的实例可能会很多,尤其是走访专家医生和查阅资料之后,正好弥补了教材内容的不足。因为课本上讲的只是临床上最常见的I型过敏反应疾病,其他类型的均未涉及,所以如果学生举的实例中除了有书本上的实例外,还有如新生儿溶血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教师也要肯定,因为有些自身免疫病其发病机理相似于Ⅱ型、Ⅲ型、Ⅳ型过敏反应。然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能引起I型过敏反应的物质与具体的过敏反应症状联系起来,例如:
全身性过敏反应:引起过敏性休克,主要是药物过敏,如青霉素、头孢霉素,普鲁卡因,链霉素等。
呼吸道过敏反应:引起过敏性鼻炎和过敏性哮喘,如花粉、尘螨、真菌、毛屑等。
消化道过敏反应:引起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甚至休克,如鱼、虾、蟹、蛋、奶等食物。
皮肤过敏反应:引起麻疹、湿疹、血管性水肿,如药物、食物、肠道寄生虫、冷热刺激等。
这样进行总结,学生以后再遇到类似情况可以自己判断,有效预防。
2.过敏反应的概念和特点
在总结上述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上述反应就属于过敏反应,而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就叫过敏原,由于I型过敏反应同学听到见到的比较多,它的三个主要特点也容易理解,即:
①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
②一般不会损伤组织细胞;
③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3.机理
过敏反应发生的机理是一个复杂和抽象的过程,按照书上的示意图和文字叙述,学生可能不易理解,学生汇报查阅的资料也可能过于复杂。教师可将I型过敏反应发生的机制划分为三个阶段:
①致敏阶段:过敏原进入机体后可选择诱导过敏原特异性B细胞产生抗体应答,此类抗体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即课本上所说的皮肤、呼吸道或消化道黏膜以及血液中的某些细胞,其中肥大细胞分布于皮下小血管周围的结缔组织中和黏膜下层,而嗜碱性粒细胞主要分布于外周血中)的表面相结合,而使机体处于对该过过原的致敏状态。通常这种致敏状态可维持数月或更长,如果长期不接触该过敏原,致敏状态可自行逐渐消失。
②激发阶段:指相同的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时,通过与致敏的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抗体特异性结合,使这种细胞释放生物活性介质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释放的生物活性介质除了组织胺以外,还可以是前列腺素D2、白三烯、血小板活化因子等,但它们的作用都相似,都可引起平滑肌收缩,毛细血管扩张和通透性增强,腺体分泌物增多。
③效应阶段:指生物活性介质作用于效应组织和器官,引起局部或全身过敏反应的阶段。根据反应发生的快馒和持续的时间长短,可分为早期相反应和晚期相反应两种类型。早期相反应主要由组织胺引起,通常在接触过敏原数秒钟内发生,可持续数小时,晚期相反应由白三烯、血小板活化因子等引起,在过敏原刺激后6~12 h发生反应,可持续数天。
4.防治措施
关于过敏反应的防治措施,学生调查后会汇报得比较全面。否则,教师可简要介绍过敏原皮肤实验的方法、脱敏治疗、扑尔敏、苯海拉明等药物防治的机理。
(二)自身免疫病
1.概念和举例
由责该部分内容的小组汇报调查憎况,使同学们了解除了书上的实例,还有哪些病也用于自身免疫病。学生可能会涉及到的自身免疫病还有: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重症肌无力、肺出血肾炎综合症、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肾小球肾炎、慢性活动性肝炎等,总结这些病的共同特点,都是自身免疫反应对自身的组织和器官造成了损伤,并出现症状,引出自身免疫病的概念。
2.发病机理
关于自身免疫病的发病机理,具体过程各不相同。课本上仅以风湿性心脏病为例,讲了由于分子模拟而导致自身抗原出现的过程,与之相类似的还有流感病毒、多瘤病毒、巨细胞病毒等。它们都与正常细胞或细胞外成分有相类似的抗原决定簇,针对这些病毒,抗原决定簇的免疫应答可引起自身免疫性疾病。例如,可萨奇病毒感染激发的免疫应答可攻击胰岛B细胞,引发糖尿病。链球菌有多种抗原蛋白与人体肾基底膜有交叉抗原,也可引发急性肾小球肾炎。多种徽生物因其热休克蛋白与人的热休克蛋白以及多种组织有交叉的抗原,可引起类风湿性关节炎、心肌炎、馒性活动性肝炎。而书上小字介绍的红班狼疮的病因与上述病因并不相同,不能一概而论,教师可根据实际憎况简要介绍。
教师可创设问题情境:预防自身免疫疾病应注意什么?
学生根据上述发病原理分析讨论,应该理解到:由于多种们原体的感染可邀过抗原模拟的方式诱发自身免疫性疾病,所以采用疫茵和抗生袁控制病原体的感染可降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率。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上述两类疾病在免疫反应上有什么相似点?学生邀过分析思考这个问题,理解免疫失调的含义,包括过强和过弱两个方面。上述I型过敏反应就可以理解为因免疫反应过强而造成的免疫失调,但通常不损伤组织细胞;而免疫反应过强坯可能造成不能识别自我成分而患自身免疫疾病。那么免疫反应过弱又会出现什么结果呢?这样引出免疫缺陷病的概念。
(三)免疫缺陷病
1.免疫缺陷病的概念及特点
由学生汇报收集资料的结果,首先明确免疫缺陷病的概念,是指由于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的疾病。教师还应从概念出发引导学生思考该病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学生通过分析推理应该理解到该病的共同特点是:由于对各种病原体的易感性增加,患者出现反复的、持续的、严重的感染,如气管炎、肺炎、中耳炎、化脓性脑膜炎、脓皮病,甚至于恶性肿启的发病率比同龄正常人高100~300倍。
2.免疫缺陷病的种类
学生汇报的免疫缺陷病可能有多种,教师应引导学生划归到书上提到的两种类型中,即先天性免疫缺陷病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病。
①对于先天性免疫缺陷病的概念学生容易理解,但书上并没有举出实际的病例,教师可视具体情况介绍几种病例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如性联无丙种球蛋白症、先天性胸腺发育不全、伴湿疹血小板减少的免疫缺陷病、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等。
②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到其实大多数免疫缺陷病主要发生于出生后较晚时期,属于获得性免疫缺陷病。书上的概念中提到“是由于疾病和其他因素引起的”,学生可能会对这些因素非常关注,教师或调查小组的同学可以向学生介绍常见的引起获得性免疫缺陷病的因素,如营养不良、感染、药物、肿瘤、手术、外伤、烧伤、脾切除等。接着教师指出,艾滋病就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人体而引起的一种获得性免疫缺陷疾病,调查小组的同学可以展示他们收集到的关于艾滋病的图片、数字、录像等,学生或者通过自学,或者在调查小组同学的引导下明确以下内容:艾滋病的全称、病原体及存在部位、发病机理、症状、传播途径、预防措施,其中关于发病机理因为涉及到前面讲述的免疫应答的内容,学生对课本上“特别是能够侵入T细胞”存在疑问。例如,侵入的到底是哪种T细胞?除了侵入T细胞还能侵入哪些细胞?对此教师可适当展开:HIV的表面有一层糖蛋白分子,其构象正好和助T细胞上的一种糖蛋白互补,两者结合后病毒得以进入助T细胞。但另外一些免疫细胞,如巨噬细胞和一些B细胞,甚至其他一些组织细胞如脑细胞,也可被HIV侵入,后者使有些艾滋病患者有严重痴呆、行动迟缓、记忆力丧失等症状。因为助T细胞是两种免疫系统都要依靠的细胞,助T细胞大量被消灭,患者将失去一切免疫功能,而各种传染病将乘虚而入,患者最后常因心力衰竭而死亡。由于艾滋病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教师最后可以引导学生讨论: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艾滋病和艾滋病患者?目的是引导学生既要重视又要消除不必要的恐慌,同时做到全社会都来关心艾滋病患者。
(四)免疫学的应用
1.免疫预防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用种人痘的方法预防天花是人类免疫预防的开始,借此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然后回忆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理解机体受到病原体感染后,能产生特异性抗体和效应T细胞,从而提高对该病的免疫力,这正是免疫预防的基本原理。接着教师提出启发性问题:
(1)什么叫免疫预防?
(2)什么叫疫苗?你知道用来预防接种的疫茵有哪些?
(3)免疫接种可以预防所有的传染病吗?为什么?
学生通过对上述问题的讨论理解到,预防免疫就是采用人工方法使机体获得特异性免疫力来预防疾病的方法。免疫预防常用的方法是预防接种疫苗,而国际上把细菌性制剂、病毒性制剂以及类毒索统称为疫苗。然后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我国推荐的儿童免疫程序,并且指出像艾滋病等很多传染病的疫苗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制,需要更多人的共同努力。
2.免疫治疗
请学生根据书上所提供的免疫治疗的常规方法及两种具体方法,思考下列启发性问题:
这两种方法分别是针对哪两种免疫系统起作用的?为什么?
免疫治疗是否只是加强免疫系统的作用?为什么?
从上面第一个问题引导学生注意,对于体液免疫的缺陷和细胞免疫的缺陷应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从上面第二个问题引导学生注意,“调整”二字的含义,包括免疫增强和免疫抑制两种疗法,以此来启发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同时教师举例:糖皮质激素和环磷酞胺就常常作为器官移植中的免疫抑制剂来抑制免疫应答。这样就顺理成章地引出器官移植的问题。
3.器官移植
学生不难理解器官移植的概念和四种类型。教师主要要引导学生分析临床上常用的同种移植及其成败的关键是什么,并使学生理解:一是寻求与受者HLA相配的供者组织或器官;二是使用免疫抑制剂。分析上述第一条措施时要向学生渗透关爱他人的崇高精神境界,分析第二条措施时可以分析患者终生使用免疫抑制剂有什么不良影响,进而引出当前抑制免疫研究的热门——诱导对移植物的特异性耐受,这是最理想的方法,就是指在不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情况下,机体免疫系统对某一整套抗原的长期特异性无应答状态,以此来引起学生对当代生物科学的关注和责任感。
要点提示
1.各种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很多,教师在课前要多查一些资料,不要轻易否定学生所举的病例。
2.在本小节所列举的三类免疫缺陷病中,过敏反应和免疫缺陷病属于免疫反应过强引起的疾病,区别在于前者一般不会引起组织损伤,后者会引起组织损伤。而免疫缺陷病属于免疫反应过弱引起的疾病。
板书设计
(一)过敏反应
(二)自身免疫病
(三)免疫缺陷病
(四)免疫学的应用
1.举例和类型
1.概念和举例
1.概念和特点
1.免疫预防:方法 意义
2.概念和特点
2.发病机理
2.种类
2.免疫治疗:方法 举例
3.发病机理
3.防治措施
3.器官移植:概念 成败关键
4.防治措施
w.w.w.k.s.5.u.c.o.m
www.第三节 免疫失调与人类健康
一、学习目标:
1、过敏反应的定义、机理、特点
2、过敏原的种类
3、自身免疫疾病病例
4、免疫缺陷疾病
5、艾滋病病毒的特点
二、学习重、难点:
1、过敏反应的定义、机理、特点
2、艾滋病病毒的特点
三、知识结构:
1. 过敏反应是指 。过敏反应的特点是 ;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损伤,有明显的 和 。
2.能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叫做 。
3.自身免疫反应对自身的组织和器官造成了损伤并出现了症状,就称为 。例 。
4.免疫缺陷病可分为 和 两类。
5.艾滋病是 的简称,是由 引起的。
6.机理:
四、典型例题:
例1.当消化道黏膜细胞上的抗体与某物质结合后将发生
A.形成细胞团 B.形成沉淀
C.平滑肌收缩 D.支气管痉挛
【解析】 抗体存在黏膜上,所以是过敏反应,引起消化道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加。
【答案】 C
例2.过敏原进入机体后,首先发生的是
A.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
B.血管壁通透性增强
C.平滑肌收缩
D.腺体分泌增加
【解析】 过敏原也是抗原,所以首先经吞噬细胞摄取、处理。
【答案】 A
例3.下列现象不是由组织胺引起的是
A.毛细血管收缩 B.血管壁通透性增强
C.平滑肌体收缩 D.腺体分泌增加
【解析】 组织胺引起毛细血管舒张、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加。
【答案】 A
例4.关于过敏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A.是机体再次受到相同物质的刺激时发生的反应
B.是机体首次受到一种物质刺激时就可以发生的反应
C.凡发生过敏反应的人,对过敏原都可发生反应
D.过敏反应的人能够使组织细胞发生结构破坏
【答案】 A
例5.下列属于免疫预防和免疫治疗的分别是
A.注射胸腺素,口服抗体
B.注射卡介苗,输入抗体
C.注射麻疹疫苗,口服球蛋白
D.移植胸腺,输入淋巴因子
【答案】 B
例6.过敏反应中抗体与特异性免疫反应中的抗体的区别是
A.产生的细胞不同 B.化学成分不同
C.作用的方式不同 D.作用的结果不同
【解析】 作用结果不同,过敏反应有害,特异性免疫有利。
【答案】 D
例7.过敏原和抗原比较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抗原是大分子或者是具有细胞结构,过敏原也是这样
B.抗原都是大分子,过敏原都是小分子
C.抗原对所有的人都是抗原,过敏原则是对部分人起作用
D.抗原和过敏原的来源是相同的
【答案】 C
例8.吸附在呼吸道、消化道、皮肤上的抗体
A.构成人的第三道防线
B.可以产生特异性的免疫反应
C.能够使相应的细胞释放组织胺
D.能够使相应的细胞发生凝集
【解析】 过敏反应中的抗体会引起相应细胞释放组织胺。
【答案】 C
例9.过敏反应
A.是一种免疫缺陷症 B.是一种自身的免疫病
C.是免疫机能过高 D.是免疫机能过低
【答案】 C
五、知识拓展:
过敏反应
过敏反应是由于免疫功能高而对进入机体的抗原的识别范围扩大;将一些不是大分子的物质或正常机体不识别为抗原的物质识别抗原,正因如此,这些抗原称为过敏原。由过敏原引起产生的抗体和由抗原引起的抗体的比较如下:
性质 分布 反应时机 反应结果
过敏反应中的抗体 球蛋白 吸附在皮肤、消化道或呼吸道粘膜、某些血细胞表面 机体第二次接触过敏原时发生 使细胞释放组织胺,从而引发过敏反应
体液免疫中的抗体 球蛋白 血清、组织液、外分泌液 机体第一次接触抗原就发生免疫反应 使抗原沉淀或形成细胞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