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高二生物全案:2.1.1《种群的特征》(中图版必修3)(4份)

文档属性

名称 2011高二生物全案:2.1.1《种群的特征》(中图版必修3)(4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中图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1-09-15 23:04:33

文档简介

第一节 种群的特征
1.用标志重捕法来估计某个种群的数量,例如在对某种鼠群的种群密度的调查中,第一次捕获并标志39只,第二次捕获34只,其中有标志鼠15只,则对该种群的数量估计,哪一项是不正的 ( ) A.种群数量可用N表示 B.种群数量大约为88只
C.该种群数量大约为100只 D.N=39×34÷15
2、人口数量变化趋势主要由下列哪一项预测
A.种群数量和种群密度 B.种群年龄组成
C.种群性别比例 D.出生率和死亡率
3、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了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该害虫种群密度将 ( )
A.明显增大 B.明显减小 C.先减后增 D.相对稳定
4、下图是依据我国三次人口普查数据,绘制的人口年龄组成图。下面对三图的描述,完全正确的是 ( )
图甲是增长型,从图丙可以看出计划生育政策初见成效
图甲、图乙、图丙都是衰退型
图乙是典型的稳定型,可以看出计划生育政策初见成效
D.图甲、图乙、图丙都是稳定型
5、(多选)下列哪些情况会导致种群的密度越来越小 ( )
A.种群处于稳定期 B.种群内雄性趋于不育
C.种群死亡率超过出生率 D.种群迁出率超过迁入率
6、生态工作者从东到西对我国北方A、B、C三种类型的草原地行调查。下表是不同调查面积的物种数量统计结果:
(1)A、B、C三种类型的草原对放牧干扰的抵抗力稳定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导致这三种类型的草原物种数量不同的关键生态因素是 。如果将A草原与我国东北针叶林相比,两者之间恢复力稳定性较强的是 。
(2)调查B草原某种双子叶草本植物种群密度时,设计如下调查步骤:
① 选取40cmX40cm为最佳样方面积。
② 在该物种分布较密集的地方取5个样方。
③ 计数每个样方内该植物的个体数。若计数结果由多到少依次为N1、N2、N3、N4、N5,则将N3作为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请指出以上设计步骤中的错误并加以改正。
参考答案: 1~4 CBBA 5、BCD
6、(1)A、B、C 水 A草原(2)① 选取的样方面积不对。应取物种数量达到稳定的最小面积100cm×100cm。 ② 取样方法不对。应在B草原中随机取样。 ③ 对种群密度值的估计方法不对。应以调查样方的单位面积中种群个体数量的均数作为种群密度的估计值。(共38张PPT)
第1节 种群的特征
1.种群的概念:
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概念的要点:①一定地域内,
②同种生物构成
③全部个体的总和。
以下描述是种群吗?
1.一片草地上的全部蛇。
2.我国长江流域的全部白暨豚。
3.海南岛上四季常青的红树林。
4.北京八一湖的野鸭。
5.此时此刻我们所在教室内的全 部学生和老师。
1.什么是种群?
种群的特征:
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
种群研究的
核心问题
种群密度
出生率和死亡率
迁入率和迁出率
年龄组成、性别比例
定义: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
事例:每立方米水体内非洲鲫鱼的数量。
特点: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差异很大;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也不是固定不变的。
种群密度
1、种群密度——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小范围内的水生生物可用单位体积内的数量表示;大范围及陆生生物一般用单位面积内的数量来表示。
种群密度
种群的个体数量
空间大小(面积或体积)
种群密度很高
种群密度一般
种群密度较高
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主要有
种群密度周期性变化
迁徙
洄游
耕种
耕种
  相关生物引起种群密度改变
样方法:
在要调查的种群伊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苦干个样方,
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密度,
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
五点样方法、等距样方法
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
1、确定调查对象 蒲公英
2、选取样方
3、计数
4、计算种群密度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3 12 14 12 10 13 17 11 15
标志重捕法
在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处,一段时间后再重捕,根据重捕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密度。
第一次,捕获并标志39只鼠
第二次,捕获34只鼠,有标志鼠15只。
种群数量N=?
N:39=34:15
N=88只
标志重捕法:
设该种群数量为N ,第一次捕获并标志数量n1 ,第二次捕获数量为n2 ,其中有标志n2,
N: n1 = n2 : n2,
出生率和死亡率:通常以a‰表示
(1)概念: 出生率:种群中单位数量个体在单位时间内出生的新个体数。    死亡率:种群中单位数量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
(2)与种群密度的关系
a.出生率>死亡率
种群密度
增加
b.出生率<死亡率
种群密度
降低
意义: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数量和种群密度大小的重要因素。
迁入率和迁出率:
单位时间内迁入和迁出的个体占
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鸟类、昆虫、城市人口等等
年龄组成: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所占比例。一般分为幼年、成年和老年三个阶段。  年龄组成一般分三种类型:
  ⑴增长型: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
增长型年龄组成
老年
成年
幼年
种群密度越来越大
⑵稳定型:特点是各年龄期的个体数比例适中。种群密度在一定时间内保持稳定。
稳定型年龄组成
老年
成年
幼年
  ⑶衰退型:特点是老年个体较多,幼年个体偏少。种群密度越来越小。
衰退型年龄组成
老年
成年
幼年
发展时期
稳定时期
衰退时期
时间
种群数量
意义: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增长型
稳定型
衰退型
例:下图表示种群年龄组成的一种类型。
(1)此图表示_______型的种群。
(2)该种群中_______个体多,______个体少。
(3)据统计,70年代初我国人口(种群)年龄组
成与此图大体相似,所以在这以后一段时间内的
发展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为此,我们
要认真执行人口的______________政策。
增长
年轻的
年老的
不断增长
计划生育
性别比例:
(1)概念
(2)分类
a.雌雄相当型:特点是雌性和雄性个体数目大体相等。   这种类型多见于高等动物。
b.雌多雄少型:特点
是雌性个体显著多于
雄性个体。这种类型
常见于人工控制的种群
c.雌少雄多型:特点是雄性个体明显多于雌性个体。 这种类型较为罕见。如蚂蚁等昆虫
定义: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种群密度。
例: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
性别比例
种群数量
(种群密度)
迁入
年龄组成
性别比例
死亡率
迁出
出生率
结论!
直接反映种群的繁荣与衰退的特征是种群密度。
能够直接决定种群大小变化的特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
能够预测种群变化方向的特征是年龄组成。
能够间接影响种群个体数量变动的特征是性别比例。
预测一个国家或地区未来人口数量动态变化的信息主要来于
A 人口密度 B 年龄组成
C 性别比例 D 出生率和死亡率
分析 :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构成一个种群,该种群的个体数量是经常变动的。人口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都会影响人口数量的变化。但是它们都是通过影响出生率而影响人口数量的变化的。例如,在人口种群内,老人口数量较多,分布均匀,处于生育期的人也比较多,男女比例接近1︰1,此时的出生率可能较高。但由于人为或自然因素而使其死亡率增加,那么此时种群数量并不一定随出生率的增加而增大。所以种群数量的变动是出生率、死亡率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应选D。
例:
1、种群是指——————————————————————————————————————————————————。
2、下列因素能引起种群密度增大的有—————————。   A·种群中幼年个体增多  B·种群性别比例改变     C·环境中水热条件适宜  D·种群中幼年个体减少   E·环境中天敌增多F·环境中阳光不足  G·寄生生物   增多  H·寄生生物减少
3、下列各项属于种群的有————————————————。   A、一片农田中的全部水稻  B、一片森林中的   全部蕨类  C、一口池塘中全部鲫鱼  D、一   个院子里的全部葡萄  F、一片森林中的全部蛇   G、一个农民种的全部水稻  H、一窝蚂蚁   I、一个狼群  J、一片草原上全部老鼠  
     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A C H 
A C H I 
1、野生生物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鱼类 的捕捞
2、害虫的防治—蝗虫的防治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哪些呢?
研究种群数量变化有何意义?
直接因素:出生率、死亡率、迁入、迁出
间接因素:食物、气候、传染病、天敌
重要因素:人类的活动
种群数量的变化
例如某种动物种群的起始数量为N0,每年的增长率保持不变,第二 年的种群数量是第一年的λ倍,则一年后该种群的数量应为:
N1= N0 λ,
二年后该种群的数量为:
N2= N1 λ = N0 λ2,
t年后则为:
Nt = N0 λt
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当种群密度上升时,空间食物相对减少,以该种群为食的捕食者数量增加,会使这个种群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从而使种群数量增长率下降。当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时,种群数量停止增长,将这种增长方式用坐标图表示出来,就会呈现“S”曲线。
大草履虫种群的增长曲线
生态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0.5ml培养液中放入5个大草履虫,然后每隔24小时统计一次大草履虫的数量。经过反复实验得出了如图所示的结果。
3 种群的数量变化
S型增长曲线
环境负荷量
K/2
增长缓慢
增长加速
增长缓慢
增长速度最快
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3.种群数量的变化
“J”


线
“S”


线
个体数量
时间
环境阻力
K(环境允许最大值)
两种曲线的关系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对甲、乙两个动物
种群进行研究后得到的结果如图,请分
析后回答:




3 6 9 12 3 6 9 12(月份)
(1)甲、乙两种群间的关系是( ),其中甲是( ),
乙是( )。
(2)在3、4月份甲种群数量下降,很可能是因为
①( ), ②( )。
(3)种群数量变化周期是( )。


例1.
一个新的物种进入某地后,其种群
数量变化,下列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A.先呈“S”型增长,后呈“J”型增长
B.先呈“J”型增长,后呈“S”型增长
C.种群数量达到K值以后会保持稳定
D.K值是环境条件允许的种群增长的
最大值
例2.
某地三年前办了一个养兔场,由原来
不到50只,繁殖到现在上万只,在这
三年内,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符合
A.“J”型曲线
B.“S”型曲线
C.直线上升
D.抛物线
例3.种群的特征
一、学习目标
1.列举种群的特征
2.掌握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二、学习重点和难点:
种群的特征;样方的选择和确定
三、知识结构:
一、种群的概念
种群的概念:生活在 的 生物的 个体。
例:下列叙述中,属于种群的是
A.一片森林中的昆虫 B.一块田地里的狗尾草
C.一棵树上的寄生物 D.一座山峰上的树
二、种群的特征
1.种群的基本特征主要有:
(1)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
2.种群密度(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概念:种群密度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的个体数。是种群 的特征。
特点:同一环境条件下,不同物种不一样;同一物种不同环境条件下也不一样。
意义:反映了种群在 内的数量。
调查方法:___________法和___________法。
(1)如下图如果要调查面积为100m 草地中播娘蒿这种杂草的种群密度,可用_________法,根据样方法步骤算出该杂草的种群密度:
(2)如果要调查某麦田中田鼠的种群密度,应用___________法。
计算公式:N/a=b/c
例:在1公顷范围内第一次捕获并标记39只田鼠,第二次捕获34只鼠,其中有被标记的鼠15只,那么该麦田中田鼠的种群密度约为____________只/公顷。
3.出生率和死亡率
(1)概念:
出生率:单位时间内的 占 的比率。
死亡率:单位时间内的 占 的比率。
(2)分析出生率和死亡率与种群密度的关系:
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___________;
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____________;
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___________。
因此可以说出生率和死亡率_________种群密度。
4.迁入率和迁出率
(1)概念:单位时间内的 占 的比率。
(2)分析迁入率和迁出率与种群密度的关系:
5.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1)年龄组成。
分析图中A、B、C三种年龄组成的种群,并思考种群的年龄组成与种群的数量变化的关系。
种群 年龄组成情况 出生率和死亡率情况 种群数量变化趋势 所属类型
A
B
C
由此分析可以看出,通过分析种群的年龄组成可以_________该种群的数量变化趋势。
(2)性别比例
概念:种群中 个体数目的比例。
分析以下三个例子的性别比例情况:
①老虎_______________ ②养鸡场的鸡_________________ ③蜜蜂_______________
分析性别比例如何影响种群密度的,在农业生产上有什么应用?
四、典型例题
例1种群是指一个生态系统中
A.同种生物所有成熟个体的总和 B.所有生物成熟个体的总和
C.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和 D.所有生物个体的总和
解析 种群是指一定时间、空间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不同的生物不属于同一个种群;同一时间、空间内的同种个体是一个种群,这些个体不仅包括所有成熟个体,也包括所有幼年、青年、老年等所有个体。但种群不是同种生物简单的相加,而是具有一系列一个个体所不具备的种群特征。即具有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等特征,才能成为真正的种群。本题正确答案是C。
五、知识拓展:
一、种群
1、概念:种群是指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是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种群中的个体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递给后代(能自由交配、繁殖),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
2、举例:一个池塘里的全部鲫鱼、一个蜂巢中的所有蜜蜂
二、种群的特征
1、种群密度:
(1)概  念:是指单位空间(单位面积、体积)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越高,一定范围内种群数量越多。种群数量与种群密度呈正相关。
(2)特  点:随种群的不同、环境的改变有差异。
(3)调查方法:
①总数调查:调查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的种群,逐个计数。
②取样调查:调查分布范围较大的种群,一般总数调查较难,计数种群一部分,估算种群密度。
1.1样方法
(1)取样调查中的两个概念
①样 方: 样方也叫样本,从研究对象的总体中抽取出来的部分个体的集合,叫做样方。
②随机取样: 在抽样时如果总体中每一个个体被抽选的机会均等,且每一个个体被选与其他个体间无任何牵连,那么,这种既满足随机性,又满足独立性的抽样,就叫做随机取样(或叫做“简单随机取样”)。随机取样不允许掺入任何主观性,否则,就难以避免调查人员想获得调查属性的心理作用,往往使调查结果偏大。
③适用范围:植物种群密度,昆虫卵的密度,蚜虫、跳蝻的密度等。
(2)常用取样
①点状取样法
点状取样法中常用的为五点取样法,如图4—1A,当调查的总体为非长条形时,可用此法取样。在总体中按梅花形取5个样方,每个样方的长和宽要求一致。这种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个体分布比较均匀的情况。
②等距取样法
当调查的总体为长条形时,可用等距取样法,如图4—1B,先将调查总体分成若干等份,由抽样比率决定距离或间隔,然后按这一相等的距离或间隔抽取样方的方法,叫做等距取样法。例如,长条形的总体为100 m长,如果要等距抽取10样方,那么抽样的比率为1/10,抽样距离为10 m,然后可再按需要在每10 m的前1 m内进行取样,样方大小要求一致。
(3)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①探究原理:(样方法)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
②制定计划:确定调查地点和范围→确定调查时间→讨论需要携带材料用具,列出清单→讨论小组成员分工。
③实施计划准备→确定调查对象→确定样方的多少、大小和取样方法→计数→计算种群密度。
④注意事项
a.植物种群密度调查地点的选择。调查地段的选择应当大小适中,面积过大费时费力,面积过小则失去调查意义,选取平坦、开阔、被调查种群分布比较均匀的地段。
b.根据调查对象划定调查地段的大小。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对象可以是乔木、灌木和草本,调查乔木的种群密度时,地段应该划得大一些;调查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地段应该划得小一些;调查灌木时,调查地段的大小则应该介于二者之间。如乔木的样方为100 m2,灌木为16 m2,草本为1 m2。
c.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对植物种类的选择。调查乔木和双子叶草本植物比较容易,而调查一些丛生小灌木,丛生或蔓生的草本单子叶植物,从地上部分难以辨别一株还是多株,所以初学者选择双子叶草本植物调查。
d.调查时间。取样调查的时间最好选择在植物生长旺盛的季节。
e.计数原则。若有正好长在边界线上的,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即只计数样方相邻两条边上的个体。同种植物无论大小都应计数。如图4—2。
注意:图甲为方形样方,图乙为圆形样方,实心圈示统计或测量的个体,虚线表示圆形样方的直径。
⑤调查误差分析。对调查对象认识不准,统计偏差;样方的数目、大小不统一;调查地段种群分布不均匀;计数时对各生长期的个体统计不全。
⑥调查记录样表及计算公式(表4—1)
样方 X1 X2 X3 X4 X5 X6 X7 X8
种群密度(株/m2) 3 4 7 15 2 4 9 8
某植物种群密度=所有样方内种群密度合计/样方数
答案:6.5株/m2
1.2标志重捕法
(1)概 念:在被调查动物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标志个体与未标志个体重新充分混合分布)后,进行重捕,据重捕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密度。
(2)前提条件:标志个体与未标志个体在重捕时被捕的概率相等。在调查期内没有新的出生和死亡,没有迁入和迁出。
(3)适用范围:活动能力强和范围大的动物如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和昆虫等动物。(4)注意事项:
①标志不能过分醒目。
②标志物和标志方法必须对动物的身体不会产生对于寿命和行为的伤害。
③标志符号必须能够维持一定的时间,在调查研究期间不能消失。
  (5)计算公式
2.出生率和死亡率
(1)概念:
出生率:种群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
死亡率:种群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
(2)意义:决定种群大小和密度。对一个自然种群来说,影响种群数量变动的主要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
3.迁入率和迁出率
(1)概念:单位时间内迁入和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例。
(2)意义:直接影响种群的数量变动,如城市人口的变化。
4.年龄组成
(1)概念: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2)类型:(表4—2)
类型 图例 年龄比例 出生率与死亡率大小 种群密度变化
增长型 年幼个体大于年老个体数 出生率>死亡率 增大
稳定型 各年龄期个体比例适中 出生率≈死亡率 稳定
衰退型 年幼个体小于年老个体数 出生率<死亡率 减小
(3)意义:预测未来种群动态变化。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密度未来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是作为预测一个种群的种群数量的决定因素。
5.性别比例
(1)概念: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2)类型:一雌一雄、一雄多雌、一雌多雄。
(3)意义:直接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6.种群特征间的相互关系
①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越高,一定范围内种群数量越多。种群数量与种群密度呈正相关。
  ②对一个自然种群来说,影响种群数量变动的主要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
  ③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数量的直接因素。
  ④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密度未来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是作为预测一个种群的种群数量的决定因素。
  ⑤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
  ⑥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
  ⑦影响种群数量的主要因素: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
7.种群的空间特征
(1)概念: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2)类型:(表4—3)
项目类型 特点 原因 模式图 实例
均匀分布 种群内的各个体的分布是等距离的。 种群个体间的激烈竞争引起。 浮游植物、森林乔木、面粉中的黄粉虫等。
随机分布 种群内每个个体在任一空间的分布概率相等。 环境资源分布均匀一致、种群个体间互不作用引起。 森林中的无脊椎动物等。
集群分布 种群的个体集中在特定的几个点上。 环境资源分布不均匀;植物传播种子以母株为扩散中心;动物的社会行为使其结合成群。 自然界中生物多为集群分布。
(3)意义:了解空间分布格局对于选择种群密度的统计方法有重要意义。
21世纪教育网
w.w.w.k.s.5.u.c.o.m
www.
A
B
C第1节 种群的特征
一、设计理念:
新课程改革倡导探究行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本节课就是以让学生亲历模拟实验及建立模型等探究活动来领悟科学研究的方法为设计理念。
二、教材分析:
《种群的特征》这节内容是人教版必修三第四章第一节内容,是学生在前面刚学了稳态及其调节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宏观层次来分析生命系统的特征。依据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要求:“列举种群的特征”,因此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种群密度和种群的几个基本特征。种群的特征之间的内在关系。
 能力目标:初步学会调查种群的密度的方法。分析种群其他特征对于种群密度的影响
 情感目标:能用种群特征去描述身边的种群,并能对种群的研究提出有建设性的看法;关注人口问题,认同计划生育国策、关注濒危动物种群数量的变化及措施。
2.教学重点与难点
  种群的几个基本特征,及内在关系
三、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目标达成
一、情境导入 播放相关图片。设疑:草原的牧民在承包的草场上该放养多少牛羊,经济效益才最好? 沿海的渔民该捕捞多少鱼虾,才能获得最好的收益又能持续发展? 农业生产中怎样控制害虫的数量,才能获得大丰收? 观看并思考。 从学生比较熟悉的事例入手,通过的图片,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使学生一上课就融入学习和探究的氛围中。
二、展示课题 讲述:要科学地解决以上问题就要学习种群和生物群落的有关知识 要求:希望大家通过本课的学习用科学的方法解决这些问题。 看课件、思考、记忆 进一步激发求知欲更好的吸引住了学生。
三、新授知识(一)种群概念 设疑:根据已有知识你能判断以下哪些是对种群的正确描述吗?1.一片草地上的全部蛇。2.我国长江流域的全部白鳍豚。 3.一个蜂巢中所有的蜂。 邀请:你愿意提炼一下种群概念的要点吗?请你再列举一些种群好吗?设疑: 种群内部的生物之间结成了什么关系? 讨论,分析,得出结论。答:我国长江流域的全部白鳍豚和一个蜂巢中所有的蜂属于一个种群。 概念要点:①一定地域内 ②同种生物 ③全部个体的总和思考,回答问题,纠错。种群内部的生物关系: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 回顾旧知并应用强化,发展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训练口头表达能力,相互评价纠错使得学生既乐于参与,又更好的掌握了知识。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
(二)种群的特征 讲述:种群是一个有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起作用下的活的有机统一体,它有其发生、发展、繁荣、衰退和灭亡的过程。展示资料:澳大利亚野兔成灾。 讲述: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是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而种群数量的变化是与种群的特征分不开的。 看资料、思考 培养阅读、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
1.种群密度 讲述:种群密度是指单位空间内某种群个体的数量。邀请:你能说出种群密度的单位有哪些吗?你能对某个种群的种群密度进行描述吗?种群密度有什么特征?你能举例说明吗?讲述:种群密度的一种调查方法——标志重捕法。设疑:你能根据叙述总结成一个公式并用来解决下列例题吗? 例:在对某种鼠的调查中,第一次捕获并标志39只鼠,第二次捕获34只鼠,其中有标志鼠15只。点评:及时肯定表扬 记忆,思考,看书,讨论,回答问题。答:(个/m2、km2、m3)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往往差异很大。 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在不同环境条件下也有差异。公式:N标志数重捕数重捕标志数= 答案:N = 88只 培养学生书写和语言的规范意识。培养阅读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与数学学科相渗透,培养学生的归纳综合能力,通过正确解答问题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获得满足感,更激发起强烈的学习欲望。
布置研究性课题 布置任务:研究性课题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还有哪些?具体操作方法如何? 课后分小组学习,搜集资料,讨论,交流。 使学生带着问题出课堂,合作学习,活动交流,相互取长补短,培养获取信息、探究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2.出生率和死亡率 指导学生看书,找到有关概念。例如,某个和平鸟种群的出生率为每个雌鸟每年出生出7.8个雏鸟。设疑:你如何理解7.8这个数字?提问: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密度有何意义?你现在能理解我国为什么要把计划生育列为一项基本国策了吗?注意:迁入和迁出 阅读,思考,回答问题 回答:它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通过问题的思考和解决强化知识,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对学生进行人口教育。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生物的兴趣。
3.年龄组成 设疑:什么是种群的年龄组成?包括几种类型?图形如何?分别有那些特点?你能设计一个表格来反映吗?研究意义如何? 巡视,指导学生,特别是画图表,纠错,点评。 带着问题阅读、思考、讨论,画图表,归纳总结,回答问题。年龄组成分为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年龄组成对于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培养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能力。 强化对图表信息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以及用多中方式表达知识的能力。
4.性别比例 讲述:种群的性别比例是指具有生殖能力的雌雄个体数目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种群的性别比例可分为三种类型:雄多于雌;雌雄相当;雌多于雄。设疑:你能就三种性别比例类型举例吗?性别比例对种群密度有何影响?介绍有关应用:生产上常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理解、记忆,思考讨论,回答问题。答:(3) 雌雄相当:高等动物(2)雌多于雄:人工控制的种群(象海豹)(3)雄多于雌:社会性昆虫如蜜蜂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种群密度。种群的性别比例失调,出生率就会下降,种群密度就会明显降低。 学以致用,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从解决问题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布置研究性课题 布置任务:研究性课题 ——自然条件下人群中正常男女性别比例应为多少?造成目前某些地区性别比例“危机”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将会有什么危害? 课后分小组学习,搜集资料,讨论,交流。 使学生带着问题出课堂,合作学习,活动交流,相互取长补短,培养获取信息、探究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 提问:1.直接反映种群的繁荣与衰退的特征是什么?2.能够直接决定种群大小变化的特征是什么?3.能够预测种群变化方向的特征是什么?4.能够间接影响种群个体数量变动的特征是什么?练习:课后练习 思考,回顾,小结,回答问题。答:直接反映种群的繁荣与衰退的特征是种群密度。能够直接决定种群大小变化的特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能够预测种群变化方向的特征是年龄组成。能够间接影响种群个体数量变动的特征是性别比例。 及时小结,强化记忆,较好地掌握有关内容,形成知识体系。
五、综合创新 设疑:种群数量不断变化是受到哪些因素的综合影响?你能将这些因素归一归类总结一下吗?指导解题思路和方法。点评。总结:任何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最终都要落实到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迁入、迁出上。出生率、死亡率、迁入、迁出是决定种群数量的最直接因素。 思考讨论,回答问题,注意方法。回答:1.从种群自身特征来考虑:年龄组成、 性别比例、出生率、死亡率。2.从不同环境同一物种种群个体间的交流来看:迁入迁出。3.从种间关系和无机因素考虑:如共生、竞争、捕食、水分、食物、温度等等也会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 学以致用,提炼迁移,形成体系。 对学生进行方法指导。
六、教学评价 练习 思考,解答。 及时反馈,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强化理解。
w.w.w.k.s.5.u.c.o.m
ww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