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 群落的基本特征与结构
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是是在前面刚学了种群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宏观层次来分析生命系统的特征。是承上启下之篇,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各个层次来研究生命,不断丰富对自然界生命系统的多层次性的认识。在自然界中,任何生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我们必须把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看作一个整体,那么群落有什么样的特征呢?研究这些特征具有什么意义呢?
教学目标:
1.理解群落的结构特征
2.理解群落的结构
3.了解群落的演替过程、影响因素和结果
教学重点:
群落的特征与结构
教学难点:
群落的特征与结构
教学过程:
课前提问:
老师:种群的概念要点?
学生: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构成、全部个体
老师:种群的特征包括?
学生:种群密度 年龄结构 性别比例
老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在一定的区域内,由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就形成了种群,那么由不同的种群又会形成什么呢?
学生:群落
一 群落的基本特征:
1 群落: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的各个生物种群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而形成的有规律的集合体。
群落概念的三个要点1.一定区域2.相互联系3.全部生物
老师:同学们看下图
01
老师:这个草原中至少有多少个种群?
学生:略
老师: 图中把该群落中所有的生物都表示出来了吗?
学生:没有,至少还有微生物
(板书)特征一:物种多样性
老师:草原上各种群数量,密度相同吗?
学生:当然不同
(板书)特征二:物种相对数量
老师:群落中少数物种能够凭借自己的大小、数量和生命力对群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种物种就是群落的优势种。
(板书)特征三:群落的优势种
老师:根据植物的可见结构分成不同的类型称为生长型,如乔木、灌木。群落的外貌往往有优势种的生长型决定的。
(板书)特征四:生长型
老师:同学们,我们从上图中可以看出生物群落是由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多种生物构成的。那么草原上的各个种群间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略
老师: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存在一定的种间关系。
师生共同总结:(不同种生物之间)
(板书)寄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一方有利,一方有害。
如菟丝子自身不能光合作用,以吸收寄主(豆科或菊科植物)养料为生
老师:综上所述,群落中的生物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营养关系,具有一定的营养结构。
(板书)特征五:营养结构。
老师总结:群落中包含各种生物,具有物种多样性,不同物种的相对数量不同,并通过各种营养关系形成一定的营养结构。群落中具有决定性的生物种群称为该群落的优势种,优势种的生长型,决定了整个群落的外貌。
(板书) 群落的结构
(板书)群落的外貌与生长型
老师:群落的形态和结构一般称为群落的外貌。陆地群落的植物生长型决定了群落的外貌。
(板书)空间结构
(板书)垂直结构
老师:是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相关评论
21世纪教育网
w.w.w.k.s.5.u.c.o.m
www.第一节 群落的基本特征与结构
1.适当密植可以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但种植过密反而减产。用生态学观点进行的
正确解释是 ( )
A.过度密植导致害虫大量繁殖 B.过度密植造成通风不良
C.过度密植造成种内斗争激烈 D.过度密植造成杂草生长旺盛
2.下列关于生物群落结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在垂直方向上,群落具有分层现象B.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布依赖于植物
C.在水平方向上,生物种类分布也有差异 D.在动物群落中没有水平结构
3.用标志重捕法来估计某个种群的数量,例如在对某种鼠群的种群密度的调查中,第一次捕获并标志39只,第二次捕获34只,其中有标志鼠15只,则对该种群的数量估计,哪一项是不正的 ( ) A.种群数量可用N表示 B.种群数量大约为88只
C.该种群数量大约为100只 D.N=39×34÷15
4.下图是依据我国三次人口普查数据,绘制的人口年龄组成图。下面对三图的描述,完全正确的是 ( )
图甲是增长型,从图丙可以看出计划生育政策初见成效
图甲、图乙、图丙都是衰退型
图乙是典型的稳定型,可以看出计划生育政策初见成效
图甲、图乙、图丙都是稳定型
5.下面的实例中,能构成群落的是 ( )
A.亚马逊河流的热带雨林 B.大兴安岭的红松林
C.无菌培养基污染后长出的共生菌落D.无菌培养基上接种后长出的大肠杆菌菌落
6.下图是一个鼠群迁入到一个新的生态系统后的生长曲线图。试分析在曲线中哪段表示食物最可能成为鼠群繁殖速率的限制因素
A.EF段 B.DE段 C.BD段 D.CB段
7.(多选)在适宜的温度、水分和CO2浓度条件下,分别测定强光和弱光时不同植物的净光合作用量如下图所示,请据此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在题中叙述的条件下,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限制因素是光照
同等光照条件下,玉米比小麦的净光合作用量高
植物在强光下,光反应较强,导致植物强光下的净光合作用量高于弱光下
大多数农作物属于喜阳植物
8.在一个池塘中,各种生物的总和叫做( );其中的全部鲫鱼叫做( )
A.生态系统 B.种群 C.种群密度 D.群落
9.在一个发育良好的森林里,从树冠到地面划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层,同时,林下透光度不同的地方,植物种类也有所区别,这表明群落有一定的( )
A.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B.物种组成和数量比例
C.对群落产生重大影响的优势种 D.彼此间有直接或间接的营养关系
10.下列关于生物群落结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在垂直方向上,群落具有分层现象 B.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布依赖于植物
C.在水平方向上,生物种类分布也有差异 D.在生物群落中没有水平结构
11.下面实例中属于生物群落的是( )
A.一片草地上的跳蛹和蝗虫 B.一棵枯树和其上的苔藓、真菌、昆虫、蜗牛等
C.一个湖里的全部鱼 D.一个池塘里的藻类、鱼类、细菌、蚌、水生昆虫等
12.下面关于生物群落结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在垂直方向上,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B.在水平方向上,不同地段的生物种类分布也有差异
C.动物在群落中垂直分布依赖于植物
D.在动物群落中没有水平结构
13.右图中A表示的是一种鹰在一个群落中的情况,那么B可能代表的是 ( )
A.该种鹰的天敌的种群
B.与鹰有互利共生关系的一个种群
C.群落中生产者数量变化的情况
D.被鹰捕食的一个种群
14.右图表示鹞鹰攻击不同鸽群时取得成功的概率,也能表示鸽群防御能力的大) ( )
①单独的鸽子比在鸽群中的鸽子被鹞鹰抓住的频率更小
②腹鹞鹰攻击较大的鸽群时,不太容易成功
③鹞鹰只攻击单独的鸽子
④攻击成功的比例与鸽群的数量成反比
以上说法正确的是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15.下图为植物群落生长的分层现象,对此现象解释,不正确的是
A.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
B.决定这种现象的环境因素除光照外,还有温度和湿度等
C.种植玉米时,因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存在,所以要合理密植
D.在农业生产上,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现象,合理搭配种植的品种
16.下列生物群体属于生物群落的是( )
A、一片森林中的各种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
B、一个池塘中各种水生植物和水生动物
C、一片草地上的各种杂草等植物和兔、鼠、昆虫等动物以及各种蘑菇等大型真菌
D、一座山上的各种植物、动物、菌类等全部生物
17.在森林群落中,乔木、灌木、草本植物三类绿色植物在空间位置配备上形成了有序的组合,从而使它们能( )
A、有效地避免竞争 B、合理地充分利用环境资源
C、提高群落的光合作用产量 D、以上选项都正确
18.生物群落是指 ⑴在一定区域内的全部生物及生存环境的总称 ⑵在一定区域内具有一定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 ⑶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相互作用的整体 ⑷在一定区域内不同种群的集合体
A.⑴⑵ B.⑶⑷ C.⑴⑶ D.⑵⑷
19.生物群落的结构在垂直方向上( )
A.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B.有的有分层现象,有的没有分层现象
C.森林中有分层现象,草原上没有分层现象
D.植物有分层现象,动物没有分层现象
20.下图表示从南极(90oS)经过赤道(0o)到北极(90oN),纬度梯度上群落中物种多样性的变化趋向。试分析说明:
(1)从极地向热带推移,群落中物种变化是________。这表明某个地区群落中物种的
多少主要取决于________。
(2)试推断随着海拔高度增加,群落中物种数量会________。
21.生态工作者从东到西对我国北方A、B、C三种类型的草原地行调查。下表是不同调查面积的物种数量统计结果:
(1)A、B、C三种类型的草原对放牧干扰的抵抗力稳定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导致这三种类型的草原物种数量不同的关键生态因素是 。如果将A草原与我国东北针叶林相比,两者之间恢复力稳定性较强的是 。
(2)调查B草原某种双子叶草本植物种群密度时,设计如下调查步骤:
① 选取40cmX40cm为最佳样方面积。
② 在该物种分布较密集的地方取5个样方。
③ 计数每个样方内该植物的个体数。若计数结果由多到少依次为N1、N2、N3、N4、N5,则将N3作为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请指出以上设计步骤中的错误并加以改正。
参考答案
1C 2.D 3.C 4.A 5.C 6.A 7.ABD
8.(1)A、B、C 水 A草原(2)① 选取的样方面积不对。应取物种数量达到稳定的最小面积100cm×100cm。 ② 取样方法不对。应在B草原中随机取样。 ③ 对种群密度值的估计方法不对。应以调查样方的单位面积中种群个体数量的均数作为种群密度的估计值。第一节 群落的基本特征与结构
一、学习目标:
1.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2.分析群落的物种组成,区别不同的群落。
3.举例说出一个群落中不同生物种群间的种间关系。
4.说出群落的空间结构。
5.尝试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二、知识结构:
概念
同一 内聚集在一定 中各种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
二、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有:群落的 组成、群落中各生物的种间关系、群落的 结构和群落的 等,这些也就构成了群落的结构。
三、群落的物种组成
例题分析:右图表示从南极(90oS)经过赤道(0o)到北极(90oN)纬度梯度上群落中物种多样性的变化趋向。试分析说明:
1.从极地向热带推移,群落中物种是怎样变化的?这表明某地区群落物种的多少主要取决于哪些因素?
2.①从分子水平看,物种多样性的根本原因是 。②从生物进化的角度看,物种具有多样性,是由于 的结果。
3.试推断随海拔高度的增加,群落中物种数量变化的趋向是什么?
4.上述示例表明,环境因素影响种群的丰富度,什么是丰富度?
5.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主要特征,你能从物种组成上说出我国新疆北部森林和南方森林的主要差别吗?
物种的丰富度:
四、种间关系
资料分析:
提出问题:
1.如何解释资料1中出现的实验结果?
2.分析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的波动情况,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3.如何据图形判断捕食、竞争的关系?规律又有哪些?
1、捕食
2、竞争
3、寄生
4、互利共生
五、群落的空间结构
1、垂直结构
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 现象。
2、水平结构
三、典型例题
例1、下列判断正确的
A.a种群与b种群为捕食关系,a种群依赖于b种群
B.a种群与b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程度由强到弱
C.a为S型增长,其增长受本身密度制约
D.b为J型增长,始终受到a种群的制约
解析 根据题意,种群a随着时间的延续,种群数量在不断增加,达到K值时趋于平衡,呈现出“S”型增长曲线。之所以不能无限增长,主要是种群数量的不断增加,种内斗争加剧而致。种群b在前期不断增长,尚未达到K值就锐减,既不是“S”型、也不是“J”型增长曲线。从曲线图分析推出二者不是竞争关系,因为开始时二者的数量同步增长了一段时间,排除竞争可能性;也不是捕食关系,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呈波动的关系,且不同步,相差一个时间段。从图中看不出二者之间的关系。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C
例2、在土地肥沃、雨量充足、阳光明媚的森林中,生长着乔木、灌木、杂草等植物,以及昆虫、鸟、蛇、鼠、鹰等动物,还有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它们共同构成一个( )
A 生态系统 B 生物群落 C 种群 D 食物网
[解析]学生往往选B,原因在于学生忽视了在这个特定的空间内,不仅有生物群落而且有特殊的无机环境。
[答案]A
例3.右图为某种群在不同生态环境中的增长曲线,请仔细分析图中曲线后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种群处在一个理想的环境中,没有资源和空间的限制,种群内个体的增长曲线是_____________。用达尔文进化的观点分析,这是由于生物具有__________的特点。
(2)如果将该种群置于有限的自然环境中,种群内个体数量的增长曲线是__________,用达尔文的进化观点分析,图中阴影部分的大小表示__________________。
(3)影响种群密度的主要因素都是通过影响种群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实现的。
[解析]曲线a为“J”型增长曲线,曲线b为“S”型增长曲线。“J”型增长曲线是一种理想状态下的种群增长曲线,其内因是生物均具有过度繁殖的能力,在实际环境中是不存在“J”型增长曲线的。在有限的空间、养料、食物等条件下,过度繁殖产生的大量个体存在生存斗争(种内斗争、种间斗争以及与无机自然环境条件的斗争),种群的增长曲线就呈“S”型了。
[答案](1)a 过度繁殖 (2)b 生存斗争的剧烈程度 (3)出生率 死亡率
例4下列三图分别表示两种生物种群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数量变化,甲、乙、丙三图表示的关系依次是( )
A.竞争、捕食、共生 B.共生、捕食、竞争 C.竞争、共生、捕食 D.捕食、竞争、共生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生物种间关系。共生是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数量曲线呈平行关系。捕食是指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数量曲线分析有时相反,有时平行。竞争是两种生物生活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中,由于争夺资源、空间等而发生斗争的现象。竞争结果往往对一方不利,甚至会被消灭。
[答案]B(共38张PPT)
第三节 群落的基本特征与结构
群落的概念
群落的概念
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
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
如:在池塘生物群落中.既有浮萍等水生植物,也有鱼,虾,螺等水生动物,还有多种多样的微生物等
生物群落概念(community)
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相互之间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种群的总和。
由于种间关系而形成了生物群落。
植物、动物、微生物三大功能类群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彼此之间一物质和能量为纽带紧密地联系知识一起,组成了生物群落。
理解群落的内涵:
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二.群落的物种组成
不同群落的物种数目有区别
常绿阔叶林
常绿针叶林
群落的物种组成
群落中物种的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一个群落中物种的多少和每个种群的个体数量,是群落多样性的基础
丰富度:
群落的物种组成
一般来说,环境条件愈优越,群落发育的时间愈长,生物种的数目愈多,群落的结构也愈复杂。例如在美洲大陆上,从热带到极地生物种数逐渐减少。
营巢鸟 高等植物
哥伦比亚 1395种 佛罗里达 2500种
巴拿马 1100种 马萨诸塞 1650种
佛罗里达 143种 拉布拉多 390种
纽芬兰 118种 巴芬岛 218种
格陵兰 56种
群落的物种组成
平原的生物种类一般比山地的少,草地比林地的少,远离大陆的岛屿比靠近大陆的岛屿生物种类少。
但在两个或多个群落间过渡地带,即群落交错区,如海陆交界的潮间带、河口湾,森林与草地或农田交界的地带,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常比相邻群落中多,这种现象称为边缘效应。
不同生物种的生态位常常不同。据此可以把群落中的生物种划分成不同的群落成员型。凡是个体数量多、生物量大、覆盖地面的程度也大的生物叫做优势种;
优势种中的最优势者,即盖度最大、生物量也最大、占有最大空间,并在建造群落、改造环境和在物质与能量交换中作用最突出的生物种叫做建群种。
三.种间关系
种间关系包括:
捕食 竞争 互利共生寄生
捕食: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
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
竞争:大象和狮子抢夺水源
竞争
竞争的结果:
水稻和稗子的竞争
对一方有利,对另一方不利,甚至灭亡
一种生物(寄生者)寄生于另一种生物(寄主)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寄生
菟丝子
一方受益,一方受害
寄生的结果:
两者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
豆科植物和菌瘤根
互利共生:
地衣:藻类和真菌的共生物
种间关系
关系类型 物种 关系一般特征 实例
A B
互利共生 ++ 彼此有利,彼此依赖 地衣、根瘤
寄生 +- 一方有利,一方受害 蛔虫和人
竞争 -- 彼此抑制 水稻和稗草
捕食 +- 种群A得利 种群B有害 羊与草
(“+”表示有利,“-”表示有害。)
个
体
数
时间
个
体
数
时间
个
体
数
时间
个
体
数
时间
B
A
A
A
A
B
B
B
共生
寄生
捕食
竞争
1
2
3
4
判断下列各图表示的种间关系各是什么
资料分析;反映种间关系的实例
1( 1)单独培养:在合适的条件下,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均能正常生长繁殖。
讨论:
1(2)混合培养:由于这两种草履虫具有相似的生活习性(尤其是能以同一种杆菌为食),当它们被放在同一个容器中培养时,起初两种草履虫的数量较少,而食物(杆菌)数量较多,
因此表现为两种草履虫的种群数量均增加。
1(3)但是,随着两种草履虫数量的增加,相互之间对食物的争夺表现为大草履虫处于劣势,双小核草履虫处于优势。
随着双小核草履虫数量的增加,争夺食物的优势越来越大,最终大草履虫失去了食物来源而灭亡。
两种草履虫没有分泌杀死对方的物质,进一步证明了该实验结果缘于两种草履虫争夺资源,这就是竞争。
2.提示:90多年的调查研究表明,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之间存在相关性。
例如,从1845年到1855年间,猞猁数量的增加导致雪兔减少;而雪兔的减少,又会造成猞猁减少,之后雪兔又大量增加。
从多年的调查看,雪兔和猞猁相互制约,使它们的种群数量保持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3.提示:雪兔是以植物为食,猞猁是以雪兔为食。猞猁的存在不仅制约雪兔的种群数量,使得:
植物→雪兔→猞猁之间保持相对稳定;
而且由于植物资源比较稳定,进而使得另一些以植物为生的动物数量及其食物链相对稳定,因而整个群落可以处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资料1中两个种群之间是通过食物间接地发生作用(竞争);
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一方处于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最终灭亡。
资料2中两个种群是通过捕食与被捕食直接地发生作用(捕食)。
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两个种群数量相对稳定。
4.提示:
生物群落的结构包括:
三、生物群落的结构
垂直结构
水平结构:
⒈垂直结构
在垂直方向上,生物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群落的空间结构——垂直结构
概念:是指群落在空间上的垂直分化或成层现象。它是群落中各植物间及植物与环境间相互关系的一种特殊形式。
成层性
乔木层、灌木层、草木层以及地被层 ;
草本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 , 也具有成层性;
根系、根茎等在地下也是按深度分层分布的
群落的成层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是植物与环境相互矛盾统一的反映。
群落的空间结构——垂直结构
成层现象(地上与地下成层)是群落中各种群之间以及种群与环境之间相互竞争和相互选择的结果。它不仅缓解了植物之间争夺阳光、空间、水分和矿质营养等的矛盾,而且由于植物在空间上的成层排列,扩大了植物利用环境的范围,提高了同化功能的强度和效率。成层现象愈复杂,即群落结构愈复杂,植物对环境利用愈充分,提供的有机物质也就愈多。
生物群落中动物的分层现象也很普遍。动物之所以有分层现象,主要与食物有关,其次还与不同层次的微气候条件有关。
水域中,某些水生动物也有分层现象。比如湖泊和海洋的浮游动物即表现出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影响浮游动物垂直分布的原因主要决定与阳光、温度、食物和含氧量等。
麻雀总是成群地在森林的上层的活动,吃高大乔木的种子。
煤山雀、黄腰柳莺、和橙红翁等鸟类总是森林的中层营巢。
血雉和棕尾虹则是典型的森林底层鸟类,吃地面上的苔鲜和昆虫。
⒉水平结构
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的起伏、光照的明暗、湿度的大小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种群的密度也有差别。
地球表面因降雨量、温度大小等生态因子从赤道到北极依次有 热带雨林、温带森林、和苔原等不同类型的群落.
我国 南方 北方
热带雨林
常绿阔叶林
落叶阔叶林
针叶林
苔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