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悲剧》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文章丰富的字词和优美的语句。
2、训练跳读的能力。
3、感受南极考察队震撼人心的悲壮美和伟大的精神,体会“伟大的悲剧”的深刻含义。
【教学过程】
一、调动情绪,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是《伟大的悲剧》,请大家一齐读一下课题。不知道大家注意到屏幕的左下角没有?你们是什么角色 老师呢?课堂的主人是谁?是主人就要积极主动些。能不能做到认真思考、积极参与?给自己一个鼓励。
有人说:天上最难的事,是太空旅行;天下最难的事,是叩访南极。提到南极,我想同学们都不陌生,谁能告诉大家,你了解的南极是什么样的呢?(学生回答)
(展示南极图片2—8)南极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陆,也是最寒冷、冰雪贮量最多、最干燥、风速最大、风暴最频繁的大陆。这就是独特的南极,在向世人呈现着自己绝世无双的美丽的同时,又凛然回绝了人类无数次好奇的拜访,但人类探索的脚步不会因此而停止。在南极南纬90度有一个科学实验站,叫阿蒙森——斯科特站。同学们能猜出为什么取这个名字吗?这是为了纪念人类历史上最早到达南极点的两位科学探险家——挪威人阿蒙森和英国人斯科特。这两个人都想成为第一个到达南极点的英雄。经过一番激烈的竞争,结果是阿蒙森队捷足先登,胜利而归,成功的旗帜永远飘扬在南极点上。而斯科特比阿蒙森队晚了将近五个星期才到达。今天我们就来走近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根据斯科特的日记所写的一篇文章《伟大的悲剧》,去感受斯科特一行定格在历史长河中的那悲壮的一幕。(板书课题、作者)
二、谈预习感受、出示学习目标。
【教学目标】
1、积累文章丰富的字词和优美的语句。
2、训练跳读的能力。
3、感受南极考察队震撼人心的悲壮美和伟大的精神,体会“伟大的悲剧”的深刻含义。
三、展示“字词清单”
在走进课文之前,先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本课的生字词。哪位同学把你预习时整理的字词清单给大家展示一下?(数字展台展示)
指导学生落实字音、字形,和词义。(1人展示,其他同学订正。展示着领读生字、全体同学练字型、老师引导理解词义。)给他一个鼓励。
四、整体初读——第一次跳读,概括情节
(投影9)现在就请同学们采用跳读的方式再去感受一下课文,看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主要内容。然后小组进行交流,把各自概括的内容展示给大家听。(小组讨论)
教师提示:在概述故事时,要抓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这几个要素。(出示课件,分项列举:时间、人物、地点、事件)
明确:时间:1912年 人物:斯科特一行5人(或斯科特等人) 地点:从南极点返回途中 事件:不幸遇难。
五、第二次跳读——解读“悲剧”
我们来看一下文章的题目,请大家一起读一遍。什么叫悲剧?悲剧是以悲惨的结局结尾的故事。(投影11)斯科特一行的南极探险处处含“悲”,课文句句写“悲”,他们的悲剧体现在哪些方面呢?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小组内交流一下。(小组交流讨论)
1、第二段( “虽然昔日逝去的光阴数以几百万个月计……可现在这些梦想全完了)斯科特一行比别人晚到这里,让人感伤,这是一种“失败之悲”。除了这一点,有没有其他语句来渲染这种悲伤?(板书:失败之悲)
2、“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 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 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完成的业绩作证, 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悲在何处?已经失去了实现梦想的机会,现在竟然还要替对手作证,已经有了失败的悲哀,但在这个时候,却又被在伤口上撒了一把盐,要去证明对方的成功。这是多么悲哀的事情!(板书:作证之悲)
3、死亡(板书:死亡之悲)一个一个的战友去世了。第一位去世的战友叫什么?他是如何去世的?斯科特内心是如何的?第二位死去的战友叫什么?他是怎样去世的?最后三个人是怎样去世的?死亡是最大的悲剧。
六、第三次跳读——分享感动、品味“伟大”
我们再来看文章的题目,请大家再一起读一遍。重读一下修饰语。有什么疑惑吗?(投影12)既然是悲剧,又何谈伟大呢?作者是怎样将这样两个含义对立的词语组合在一个题目中的呢?
(投影10)我想同学们在读完课文之后,也一定会有许多感人的场景留在你的脑海中,找出来,有感情的读出来,说说这些感人的场景的背后,表现了斯科特一行什么样的精神或人格魅力?先小组讨论,然后派代表全班分享
1、斯科特他们对探险事业有着深深的热爱。课文开头写到:“1912年1月16日……为人类所作的决定性的业绩几乎已经完成”。课文第5段:“当初,他们一想到自己所进行的探险是人类的不朽事业时,就有超人的力量”。斯科特他们在回来的路上表现得十分勇敢,当他们与死亡抗争时,当他们一个个牺牲时,没有一个害怕,第11段写道:“三个人在小小的帐篷里……却始终没有向世界哀叹过一声自己最后遭遇到的种种苦难”。第13段写道:“斯科特……把日记写到最后一刻”。
(总结)这一组同学领会到了他们勇于探索、热爱探险事业和献身事业的崇高精神。
2、第10段中说:“奥茨突然站起身来……正像一个英雄似的向死神走去”。奥茨为了同伴而舍弃自己的生命,这叫“集体主义精神”。
3、第2段最后说:斯科特接受了为阿蒙森作证的任务他要忠实的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斯科特他们很诚实,守信用。如果斯科特等人是爱耍赖,不守信用的人的话,他们完全可以销毁阿蒙森留下的痕迹,而取代“世界第一”的资格,但他们没有这样做,毅然决定去为阿蒙森作证,这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但他们仍然去做。正是这种诚实守信的绅士风度,使得他能坦然的面对成败,也正因为这一行动,他的人格才显得更加高尚,更会赢得世人的敬意。
4斯科特热爱祖国,热爱生命,热爱他人,甚至临死前,惦记的始终是祖国和亲人、朋友,而不是自己!这是一种崇高的精神,这是一种“伟大”。课文第12段谈到这个问题。(朗读。全体朗读)
(教师适时板书:勇于探索、勇于献身、诚实守信、集体主义、牺牲自我、无私博爱、献身科学 ……)
通过我们的感悟与分析,你还觉得题目中"伟大"与"悲剧"是对立的吗?
是的,
现在,你明白作家茨威格为什么要为失败者斯科特书写这悲壮的一幕了吗?
作为一位伟大的作家,茨威格关注的是南极探险的成败吗?而是他们在这次悲壮之旅中所体现出来的精神,我们一起读一下文章的最后一段,让我们在他们生命燃尽的那一刹那获得了伟大的精神鼓励。最后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板书:心灵无比高尚)
五、拓展升华
(投影13)“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有句话说得好,“死亡不是生命的终止,而是生命的升华。”虽然斯科特一行在从南极返回的途中全军覆没,但他们的精神并没有被埋藏在南极,这种精神远远超越了探险本身,成为全人类的精神财富。
感受了勇士们的精神,你想对五位勇士说点什么呢?
英雄的美德面对死亡永远没有失败。英雄已逝,但英魂长存……让我们再回望一眼勇士们的纪念碑,再高声朗读一遍这5位英雄的名字。(投影14)
六、布置作业
为五位英雄写一个墓志铭。(共56张PPT)
你知道设立在南极南纬90度的科学实验站的名字吗?它是为了纪念谁而命名的?
阿 蒙 森 - 斯 科 特 站
人类在探索未知领域的征途中留下了许多伟大的悲剧,但人类却从未停止过探索的脚步。今天,让我们在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引领下走进英国探险家斯科特的故事,去感受定格在历史长河中那悲壮的一幕!
伟 大 的 悲 剧
奥地利 茨 威 格
1.快速默读课文,抓住主要信息,梳理情节,感悟内容,体会情感。
2.把握文题“悲剧”的内涵,明确“伟大”的意义。
3.抓住关键语句,品读细节中的情感。
4.激发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团结合作、勇于牺牲的精神。
5.认识人类挑战自我,实现生命价值的伟大。
第 一 课 时
1.给下列蓝颜色的字注音。
拽 无垠 战 栗 癫狂 毛骨悚然 履行
怏怏不乐 姗姗来迟 辜负 凛 冽 贮存
忧心忡忡 充沛 毋宁 羸弱 吞噬 蹒 跚
告罄 疲惫不堪 白雪皑皑 海市蜃楼 遗孀
zhuài yín zhàn lì diān sǒng lǚ
yàng shān gū lǐn liè zhù
chōng pèi wú léi shì pán shān
qìng bèi ái shèn shuāng
2.解释下列词语。
战栗:
不可思议:
风餐露宿:
毛骨悚然:
耀武扬威:
猎猎:
怏怏不乐:
颤栗,战抖。
不可想象,不可理解。
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
形容十分恐惧。悚然,恐惧的样子。
炫耀武力,显示威风。
象声词。形容风声及旗帜被风吹动的声音。
形容不满意或不高兴的神情。
2.解释下列词语。
姗姗来迟:
辜负:
凛冽:
忧心忡忡:
充沛:
毋宁:
吞噬:
形容来得很晚。姗姗,行走缓慢的样子。
对不住。
刺骨的寒冷。
形容忧愁不安的样子。
充足而旺盛。
不如。
吞食。
2.解释下列词语。
语无伦次:
踉踉跄跄:
羸弱:
蹒跚:
告罄:
海市蜃楼:
话讲得很乱,没有条理。
走路不稳的样子。
瘦弱。
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指财物用完。
比喻虚无缥缈,实际不存在的事物。
斯蒂芬·茨威格 (1881—1942年)奥地利作家。他的文学活动从诗歌创作开始,但主要成就在传记文学和小说创作方面,他的传记不拘泥于史实,着重表现人物性格。
代表作:中短篇小说集《最初的经历》、《马来狂人》等,传记作品有《人类命运攸关的时刻》《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三位大师》等,还有戏剧作品《耶雷米亚》等。
1.请用一个词语概括你读文的感受或心情。
2.梳理脉络情节。
3.复述课文内容。
4.作者对整个事件的评价在文中的哪一部分体现的(找主旨句) 有何作用?
奔向南极→绝望而归→带信作证→归途遇险→悲壮覆灭。
课文主要写了斯科特探险队五人,精疲力尽又满怀希望奔向南极点,却悲哀地发现已经有人捷足先登,只好垂头丧气地踏上归途,由于遇到恶劣的天气,最后一个个悲壮地死去。
1910年6月1日,斯科特带领探险队离开英国,前往南极。1911年10月,他们在新西兰的埃文斯角附近登陆,准备在当年12月至第二年的1月左右征服南极点。可是就在这时候,他们得到消息说,挪威人阿蒙森率领另外一支探险队正向南极进发,要“和他争夺第一个揭开冥顽的地球的秘密的荣誉”!于是,斯科特一行于11月1日匆忙出发,“去争取国家的荣誉”。经过一番激烈的竞争,结果阿蒙森队捷足先登,于1911年12月14日到达南极,而斯科特队则于1912年1月18日才到达,比阿蒙森队晚了将近五个星期。最后,阿蒙森队胜利而归,成功的旗帜永远飘扬在南极点上,而斯科特等五名冲击南极的英雄,因为南极寒冷天气的突然提前到来,饥寒交迫,体力不支,在返回的路上与严寒搏斗了两个多月,最后长眠在茫茫的冰雪之中。
故事梗概
1.全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2.“悲剧”之“悲”是指“悲哀”,还是“悲壮”?
3.划分文章结构。
4.划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语句,填写下表。
以时间为顺序,记叙了斯科特一行探险队员从南极绝望而归以至悲壮覆灭的过程。
3.划分文章结构。
一(1-3)斯科特探险队在南极极点的所见所感。
二(4-13)探险队在归途中与严寒和死神搏斗,最终全队覆没的经过。
三(14-15)翌年春天,队友找回了他们的遗体,英王跪拜悼念。
四(16)点明中心。
①(4-7)第一个队友(埃文斯)死去了。
②(8-10)第二个队友(奥茨)也死去了。
③(11-13)剩下的三人全冻死在帐篷里了。
时 间 地 点 人 物 及 事 件
1912.1.16
1912.1.18
1912.2.17
1912.3.2
1912.3.21
1912.3.29
1912.10.29
1912.11.12
白色雪原
南极点
埃文斯死去
帐篷里
斯科特一行发现自己迟到半个月
斯科特一行到达极点,伤心并要作证
“屠宰场营地”
贮藏点
无法离开帐篷
四人感到可怕的绝望
贮藏点
等待死神的来临并写书信
营地
一支探险队出发寻找他们
帐篷
发现尸体并垒了石墓
1.斯科特探险队在归途中遇到了哪些困难?请一一列举出来。
2.斯科特一行五人的事迹之所以是“悲剧” ,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3.怎样理解文章的题目《伟大的悲剧》?
①路程危险增加十倍,不能偏离自己原来的脚印。
②天气恶劣,漫天大雪。
③身体非常虚弱,缺少来时的激情和充沛精力。
④埃文斯和奥茨相继死去。
⑤储藏点的燃料太少。
⑥燃料告罄,却遭凶猛的暴风雪袭击。
1.他们归途中所遇到的不幸有困难?请一一列举。
——失败之悲
①他们认为:“对于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什么也不是”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你同意这个说法吗
作者站在斯科特的角度,表达了他们在角逐失败后的一种极度沮丧,悲哀的心情,但作者并不同意这种说法。
说说下列句子的含义。
——作证之悲
② “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英国人讲求绅士风度,主张诚实、守信,坦然面对成功和失败。深受这种文化传统熏陶的斯科特只能接受这一任务。正因为他的这一行为,其人格才显得无比高尚。
说说下列句子的含义。
——死亡之悲
③ 艾文斯精神失常,死了。
奥茨像一位英雄似的向死神走去。
羸弱的三个人决定骄傲地在帐篷里等待死神的来临。而且始终没向世界哀叹过自己最后遭遇到的种种苦难。
④“在英国国家主教堂里,国王跪下来悼念这几位英雄。”
——世人之悲
说说下列句子的含义。
悲剧之
2.斯科特一行五人的事迹之所以是“悲剧” ,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死亡之悲
失败之悲
作证之悲
离别之悲
世人之悲
3.怎样理解文章的题目《伟大的悲剧》?
悲在失败,而冒险精神伟大。
悲在生命的毁灭,而团结无私、献身科学的精神伟大。
悲在世人悼念,而人们从中获得精神鼓舞伟大。
悲在为胜利者作证,而诚信的绅士风度伟大。
3.怎样理解文章的题目《伟大的悲剧》?
失败之悲 勇于探索
作证之悲 诚实守信
死亡之悲 悲剧——伟大 集体主义
离别之悲 献身事业
世人之悲 给人精神鼓舞
悲剧就是把有意义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鲁 迅
第 二 课 时
1.文章是从哪两方面写探险英雄的壮举的?
2.读了这篇文章,你觉得斯科特探险英雄们体现出人类哪些优秀品质?并分别从课文中举出实例。
3.作者为什么给失败者斯科特作传 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如何表达出来的?
4.结合文章谈谈你对英雄的认识。
一方面作者描写出气候极其恶劣,表现出探险英雄与严寒的顽强搏斗。
另一方面写了五名探险英雄相继壮烈牺牲的详情。先是埃文斯精神失常后死去,接着奥茨不拖累同伙独自走向暴风雪而死去,最后三人爬进睡袋等待死亡。
1.文章是从哪两方面写探险英雄的壮举的?
2.读了这篇文章,你觉得斯科特探险英雄们体现出人类哪些优秀品质?并分别从课文中举出实例。
①诚信,勇于承认失败,有令人敬佩的绅士风度。
②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③坚毅、执著,为事业而献身的英雄气概。
④无私的爱。
因为茨威格是一个伟大的作家,他与科学家不同的是,他想到的不主要是事业的成功者,而是历史事件背后给人精神上的震撼和启迪。就斯科特五人探险事件而言,他着力颂扬的是一种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勇于献身的精神,是一种人类征服自然的伟大力量。他描绘的五名探险者,是英国的英雄,也是全人类的英雄,令所有人仰慕。
3.作者为什么给失败者斯科特作传 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如何表达出来的?
直接表达赞美之情的句子:
①在阴森森的一片寂寞之中,始终只有这么几个人在行走,他们的英雄气概不能不令人钦佩。
②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
3.作者为什么给失败者斯科特作传 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如何表达出来的?
通过直截了当的议论,表现出作者对人物的颂扬之情。
4.结合文章谈谈你对英雄的认识。
从课文的最后两句话:“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可以看出——英雄之所以称之为英雄,并不在于我们赞颂的语言,而在于他们始终以高度的事业心、自尊心和锲而不舍地对神奇而美妙的宇宙进行探索的责任感,去实践真正的生活以至献出生命。
一个人是因为他的心灵而伟大的。
——罗曼 .罗兰
1.斯科特一行探险的意义何在?
2.读了这篇文章,斯科特探险英雄们的事迹对你有哪些启发?请结合课文谈一谈。
3.你还知道古今中外哪些探险家的事迹?
1.斯科特一行探险的意义何在?
认识自然,挑战人类自我,实现生命的价值,给后人以精神的鼓舞。
2.读了这篇文章,斯科特探险英雄们的事迹对你有哪些启发?请结合课文谈一谈。
①接受为挪威人作证的任务。
科学家博大的胸襟让人叹服。
②威尔逊博士临死不放弃科学观察。
科学家勇于探索和顽强进取的精神让我们感动。
2.读了这篇文章,斯科特探险英雄们的事迹对你有哪些启发?请结合课文谈一谈。
③奥茨英雄似的死去。
科学家强烈的自我献身精神和以集体为重的高尚人格不能不令人为之泪流满面。
④斯科特将日记记录到他生命的最后一息。
科学家热爱事业,执着、拼搏的精神令人赞叹。
1519年麦哲伦奉西班牙国王之命,率领探险队寻找到通往东印度群岛这一西行路线,西行横渡大西洋至巴西的一路上风平浪静,但后来情形开始恶化。船队中有一艘船遇风暴失事。接着几名船长密谋 反对他,有一艘船调头返航。麦哲伦将谋反者中的一名处死,将两名弃留在荒凉的海滩上后,又扬帆启航。当船队抵达马里亚纳群岛时,当地居民向他们发起了攻击,在与一些部落的交战中麦哲伦阵亡。
麦哲伦
3.你还知道古今中外哪些探险家的事迹?
马可·波罗出身于旅行世家。他的父亲尼科洛和叔叔马泰奥都是威尼斯商人。他俩于13世纪60年代因经商到了中国。1271年,两再度出访,并带年轻的马可一起前往。他们到了中国,进宫觐见蒙古族统治者——元世祖忽必烈。他们在中国逗留了24年,经商发了大财。马可·波罗赢得了忽必烈的信任,多次受派遣远行中国各地,并到过印度、缅甸、以及东南亚等地。
哥伦布在西班牙国王支持下,先后4次出海远航。开辟了横渡大西洋到美洲的航路。先后到达巴哈马群岛、古巴、海地等岛。在帕里亚湾南岸首次登上美洲大陆。考察了中美洲洪都拉斯到达连湾2000多千米的海岸线;认识了巴拿马地峡;发现和利用了大西洋低纬度吹东风,较高纬度吹西风的风向变化。证明了大地球形说的正确性,促进了旧大陆与新大陆的联系。
公元前139年,汉武帝派张骞前往大月氏国,但他被匈奴捉去囚禁了11年,获释后再度前往中国以西的地方。他的旅行路线经过阿富汉,当时尚无人到过中国以西这么远的地方。张骞给皇帝带回了中国第一次听到的关于印度、中东以及欧洲诸国的消息。张骞是第一位横穿阿富汗旅行的中国人,后来是中国商人带着丝绸和玉石,沿张骞所经过的路线,翻山越岭来到中国西北并穿过了戈壁沙漠。这条路线后来被称为“丝绸之路”。
张 骞
玄奘是一位前往佛教发源地印度取经的和尚。他从中国出发,旅途历时16年,行程达6·4万千米,途经阿富汗、克什米尔和印度北方等地。玄奘在旅途中多次遇险。危险来自恶劣的天气和高山。玄奘有一次在喝泉水时,差点被箭射死。后来他又在印度北方塔克西拉王国被投入狱中。为了逃命,他几乎冻死。
玄 奘
2003年2月1日美国“哥伦比亚”航天飞机在返回时解体,机上7名宇航员全部遇难
1986年1月28日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后爆炸
7名宇航员全部遇难
遇难的七名宇航员
2002年北大“山鹰”登山队在攀登希夏邦马峰时遭遇雪崩,5名队员遇难。
遇难队员生前的照片
英雄之所以称之为英雄,并不在于我们颂赞的语言,而在于他们始终以高度的事业心、自尊心和锲而不舍地对神奇而美妙的宇宙进行探索的责任感,去实践真正的生活以至献出生命,我们所能尽力做到的就是记住他们的名字!
——摘自里根演讲《真正的英雄》
作者倾注了他的全部感情来写了这个悲剧,颂扬一种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他们的精神让所有人仰慕,给后人
以精神的鼓舞。
1.令人难忘的细节。
2.独树一帜的立意。
1.积累字词及文学常识。
2.完成“研讨与练习”二。
3.完成本课《尖兵》。
4.预习《在沙漠中心》。
5.课外阅读《人类的群星闪耀时》。
1.给蓝色的字注音。
茨威格( ) 拉拽( )毛骨悚然( ) 怏怏不乐( )吞噬( )羸弱( ) 告罄( ) 毋宁( )
2.本文作者 ,他的主要成就体现在 和 方面。
3.故事发生的地点在 ,主人公是 ,在这一个英雄的集体里还有
等共 名探险队员。
4.为下面有关神情或心态的说法找到相应的词语。
(1)形容十分得意的样子。
(2)形容不满意或不高兴的神情。
(3)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一点不敢马虎。
(4)忧愁得心情不得安宁。伟大的悲剧
一、基础训练
1.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
A. 拽(zhuài)出来 毋(wú)宁 坚持不懈(xiè) 毛骨悚(sǒng)然
B.威尔逊(xùn) 贮(zhù)藏 怏怏(yāng)不乐 广阔无垠(yín)
C.战栗(lì) 胆怯(què) 风餐露(loù)宿 寒风凛冽(liè)
D.厄(è)运 吞噬(shì) 羸(léi)弱 告罄(qìng)
2.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 )
A. 不可思议 徒劳无获 夺眶而出 精疲力竭
B. 萎缩不前 耀武扬威 姗姗来迟 忧心仲仲
C. 疲惫不堪 鲁莽大胆 语无伦次 踉踉跄跄
D. 步履蹒跚 白雪皑皑 海市蜃楼 闷闷不乐
3. 课文内容填空
(1)而他们恰恰是第二批到达的人,他们仅仅迟到了一个月。( )昔日逝去的光阴数以百万个月计,( )现在迟到的这一个月,( )显得太晚太晚了。
(2)每天晚上他们都希望第二天能到达目的地,( )到了第二天,( )吃掉一天的口粮外,( )把希望寄托在第二个明天。
(3)因为( )在这种从未被人声冲破过的极度寂静之中,他( )会悲壮地意识到自己对祖国,对全人类的亲密情谊。
4.下列语句子中句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国家队的一位有20多年教学经验的优秀的篮球教练来了。
B、在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上,发挥着他们无穷的蕴藏着的力量。
C、里面陈列着各式各样列宁过去所使用的东西。
D、这种种子要不要换,在领导和群众中广泛的引起了讨论。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 课文一方面描写气候的恶劣,探险队与严寒的搏斗;另一方面,写探险队员牺牲的详情,不仅注重典型环境的描写,同时也注重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B. 课文颂扬的是一种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
C. 课文写的主要是斯科特探险队一行五人奔向南极点,却发现已经有人捷足先登,只好踏上归途,最后一个个死去。全文重在记述过程,并没有太多的细节描写。
D. 斯科特一行探险的意义是:认识自然,挑战人类自我,实现生命的价值,给后人以精神的鼓舞。
二、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
没过多久,他们发现雪地上插着一根滑雪杆,上面绑着一面黑旗,周围是他人扎过营地的残迹——滑雪板的痕迹和许多狗的足迹。在这严酷的事实面前也就不必再怀疑:阿蒙森在这里扎过营地了。千万年来人迹未至,或者说,太古以来从未被世人瞧见过的地球的南极点竟在极短的时间之内——即一个月内两次被人发现,这是人类历史上闻所未闻、最不可思议的事。而他们恰恰是第二批到达的人,他们仅仅迟到了一个月。虽然昔日逝去的光阴数以百万个月计,但现在迟到的这一个月,却显得太晚太晚了——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一切努力成了徒劳,历尽千辛万苦显得十分可笑,几星期、几个月、几年的希望简直可以说是癫狂。“历尽千辛万苦,无尽的痛苦烦恼,风餐露宿——这一切究竟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这些梦想,可现在这些梦想全完了。”——斯科特在他的日记中这样写道。泪水从他们的眼睛里夺眶而出。尽管精疲力竭,这天晚上他们还是夜不成眠。他们像被判了刑似的失去希望,闷闷不乐地继续走着那一段到极点去的最后路程,而他们原先想的是:欢呼着冲向那里。他们谁也不想安慰别人,只是默默地拖着自己的脚步往前走。1月18日,斯科特海军上校和他的四名伙伴到达极点。由于他已不再是第一个到达这里的人,所以这里的一切并没有使他觉得十分耀眼。他只用冷漠的眼睛看了看这块伤心的地方。“这里看不到任何东西,和前几天令人毛骨悚然的单调没有任何区别。”——这就是罗伯特 福尔肯 斯科特关于极点的全部描写。他们在那里发现的惟一不寻常的东西,不是由自然界造成的,而是由角逐的对手造成的,那就是飘扬着挪威国旗的阿蒙森的帐篷。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它的占领者还在这里留下一封信,等待着这个不相识的第二名的到来,他相信这第二名一定会随他之后到达这里,所以他请他把那封信带给挪威的哈康国王。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6.“人类历史上闻所未闻、最不可思议的事”一句中“这”指代 ;
“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一句中“这一事业”指代 。
7. 文中“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这句话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主要是什么?正确答案是( )。
A.比喻。生动地再现了挪威国旗在堡垒上空飘扬的情景。
B.拟人。烘托出斯科特等知道探险已被人占先时的沮丧、懊恼心情。
C.拟人,烘托挪威人第一个到达的成功。
D.对偶:生动地再现了挪威国旗在堡垒上空飘扬的情景。
8.文中“癫狂”“夺眶而出”“毛骨悚然”“耀武扬威”等词语有什么表达作用?
9.“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这句话是作者的观点,还是斯科特的观点?为什么?
10.既然知道阿蒙森先到达了极点,斯科特一行为什么还要闷闷不乐地继续他们的路?
11.“斯科特接受了这个任务,他要忠实地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斯科特为什么要“接受”这项任务?体现了人物的什么精神境界?
三、实战演习
12.运用你所学过的地理知识,说说探险者为什么选在1月进行南极活动,而不是7月?
参考答案:
一、1.C. 胆怯(qiè) 风餐露(lù)宿 2.B畏缩不前 忧心忡忡 3.(1)虽然 但 却 (2)可是 除了 只能 (3)只有 才 4.A 5.C
二、6.“千万年来人迹未至……两次被人发现。” 第一个发现南极点。 7.B 8.渲染了斯科特一行当时极度绝望的心情。 9.这是斯科特的观点。作者为他们立传本身就说明作者对他们的肯定态度,而且作者的一处处评论也表明了对他们的肯定态度。 10.他们怀着绝望的心情,却没有半途而废,明知结局是失败,但还是走完全程,体现了他们高尚的人格与绅士风度。 11.①是诚实守信的品格,使他接受了这个任务。②坦然面对成功与失败的崇高境界。
三、12.南极位于南半球,他们的冬夏季刚好与北半球相反。因此,1月恰好是南极大陆的夏季,是那里一年中气候最好的时候。只不过由于南极大陆号称“风极”,那儿的风雪一年四季都相当惊人。所以,斯科特他们才会接连遭遇狂风暴雪的袭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