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运动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运动、静止的含义。
2.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3.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
4.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5.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要培养学生从具体的运动事例中,归纳哲学观点的概括能力。
2.要在分析物质和运动的关系中,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
3.培养和训练学生透过现象认识规律的能力,并能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1.认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知道世界是可知的,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和信心。
2.理解规律是客观的和普遍的,我们要尊重规律,自觉地按规律办事。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2.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
(二)教学难点
1.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2.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按客观规律办事。
三、教学方法
启发讲述法、讨论法等。
四、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ppt、图片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模拟法庭:张三向李四借钱并立字据。一日,李四向张三要钱,张三振振有词地说,事物是运动变化的,此时的我已不再是原来的我了,我没欠你的钱,李四气得打了他一顿。二人闹到县衙,县官问张三:欠债还钱,乃天经地义,你为什么借钱不还?张三把他的理由又陈述了一遍。县官听了觉得很在理,又问李四,为什么要打人?李四说,事物是运动变化的,此时的我已经不是打他时候的我了,我没打他!县官只好不了了之。
同学们,你们能断这个案子吗?等我们学完这一节课,这案可就是个小CASE了。
二、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展示图片:行星运动、计算机的发展、瀑布流水、苹果落地。
师:这四张图片所展示的内容有什么共同之处呢?
学生回答:都包含了运动。
阅读P31—32页的内容并思考下列问题。
(1)运动是事物的根本属性
(2)什么是运动?
(3)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4)运动与静止的关系?静止的含义?
【知识点】
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举例说明问题:《全解》P71
从物体位置的推移到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变化,从生命有机体的新陈代谢到社会生产方式的更替,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师:说到这里,首先我们就得了解一下什么是运动。
(2)运动的含义
哲学上的运动是指宇宙中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展示刻舟求剑图片。
师:刻舟求剑者在物质和运动关系上犯了什么样的错误?
学生回答:物质与运动的问题。
(3)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①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任何的物质都在运动。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和承担者——任何的运动都体现为物质的运动。
③离开物质谈运动,或者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
(在讲一二点的时候,分别举例来说明问题)
展示图片:列车上的动与静,从而过渡到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师:要认识运动与静止的关系,首先就必须了解一下静止。
①静止的两种情形:
空间位置——保持不变;性质——基本不变;不显著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举例】课室中的黑板相对于讲台来说是静止的,但其实它是随着地球在不断的运动。
烧开水时的性质不变:区别和联系
区别:运动是指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变化和过程;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静止是事物的空间位置、某一方面性质在一定时期内基本不变;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联系: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思考教材P32:飞矢不动——飞箭在某一瞬间是静止的,分割成的无限个部分都是静止的,静加静等于静,所以飞矢不动。
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过度】为什么水是往低处流而不往高处流?
2.运动是有规律的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除此之外:
①
规律的普遍性——生活中处处有规律,四季更替、潮汐现象、人类社会、人类认识
②
规律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
③
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水力发电、潮汐发电
展示相关图片。
【原理】自然界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人类社会的运动也是有规律的,人的认识运动也是有规律的,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普遍性。
【方法论】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
【过渡】大家都知道,成语“对牛弹琴”是讽刺弹琴者不看对象,白费劲。但现代科学却证明:定时给奶牛放音乐,能使奶牛多产奶。法国科学家曾将耳机套在番茄上,让它每天欣赏3小时音乐。结果番茄长到2公斤重。这是因为人们认识到声音是能量,在一定条件下,按一定的节奏和音量放出,易被动植物吸收转化为生物能、化学能,促进动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师:同学们,这则故事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学生讨论回答:规律是可以利用的。
3.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1)人能够认识规律。
如:人们从眼花缭乱的商品交换中,运用抽象思维发现了价值规律;马克思更是对大量复杂的社会现象进行抽象分析,认识到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
(2)人能够利用规律。
历史上有“草船借箭”“庖丁解牛”的典故,也有古人修筑都江堰的创举,更有今人“飞船上天”“三峡工程”的奇迹。这些都是人们利用规律、造福人类的典范。人们对规律的利用体现在两方面:
①人们能够利用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指导实践活动,如“草船借箭”“庖丁解牛”、预测彗星的回归、把卫星送入预定轨道等,这些都是利用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从而有效地指导实践活动,取得预期目的的典型事例。
?②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使人们少受其害或免受其害,直到变害为利,为人类造福。如李冰父子修建的都江堰是我国古代劳动人们利用规律、造福人类的杰出典范。
最后,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人们对规律的认识和利用,并不意味着改变或创造规律,规律是不能被改变或创造的。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同学们要把握住1、2、3。即一个原理——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两个关系——物质和运动那个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三个概念——运动、静止、规律。
六、课后作业
说说下列名言名句的包含的哲理。
1.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2.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
3.一江春水向东流。
4.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5.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
七、教学设计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宏观物体是机械运动的载体,原子、离子等是化学运动的载体,生命有机体是生物运动的载体,生产方式是社会运动的载体,人脑是思维或精神运动的载体。总之,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