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节
物质的分离(二)
总分
100
分,共
2
大题
10
题
基础与巩固(总分
80
分,共
8
题)
1.
(5分)
由________组成的物质叫混合物,如__属于混合物;由________组成的物质叫纯净物,如__属于纯净物。
【答案】多种物质;
略;
一种物质;
略
2.
(5分)物质的分离方法很多,常用的方法有____法、____法、____法和____法等。
【答案】结晶;
沉淀;
过滤;
蒸馏
3.
(20分)
图为过滤装置,根据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
过滤是将________________物质跟液体分离开的一种方法。
【答案】不溶于液体的固体
(2)
写出装置中标号仪器的名称:a______,b____。
【答案】铁架台;
漏斗
(3)
实验中,漏斗的____________应紧靠烧杯内壁;玻璃棒应轻靠__层滤纸处,其作用是____。
【答案】末端(尖端);
三;
引流
(4)
漏斗中的液面应__(选填“高”或“低”)于滤纸边缘。
【答案】低
(5)
过滤后发现滤液仍然浑浊,写出导致该现象产生的一个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纸破了或液面高于滤纸边缘
4.
(20分)
水样(未作处理的水)中含有泥沙、悬浮物和细菌等杂质,可用次氯酸杀菌。氯气溶于水后可生成次氯酸。某水厂生产自来水的净化步骤如下:
(1)
在步骤A中,加入明矾以形成黏性絮状物,泥沙、细菌和其他微粒都黏附到明矾上,明矾因此被称为______。这种使水中的杂质沉淀到水底的方法称为______。
【答案】凝聚剂;
沉淀法
(2)
能消毒杀菌的步骤是__。
【答案】D
(3)
步骤C称为____。
【答案】过滤
(4)
经过步骤A、B、C、D得到的自来水属于______(选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答案】混合物
5.
(5分)
在粗盐精制实验中,三次用到玻璃棒,其作用各不相同。下列对其作用的描述错误的是(
?
)。
A.
溶解时搅拌,可加速粗盐的溶解
B.
溶解时搅拌,可增加氯化钠的溶解度
C.
蒸发时搅拌,可使液体受热均匀
D.
蒸发时搅拌,可防止晶体飞溅
【答案】B
6.
(5分)
在进行蒸馏实验时,常在蒸馏烧瓶中加入少量的小石粒,其目的是(
?
)。
A.
增加装置的稳定性
B.
便于观察实验现象
C.
有利于液体的汽化
D.
防止液体的暴沸
【答案】D
7.
(10分)
下列各组混合物的分离,可选用蒸馏法的是(
?
)。
A.
从海水中分离蒸馏水
B.
从粗盐中分离食盐和泥沙
C.
从食盐和蔗糖的混合物中分离蔗糖
D.
从硝酸钾溶液中分离硝酸钾
【答案】A
8.
(10分)
在野外和灾区,可用下列步骤将河水转化成饮用水:①化学沉降(用明矾);②消毒杀菌(漂白粉);③自然沉降;④加热煮沸。以上处理过程最合理的顺序是(
?
?)。
A.
③②①④
B.
③①②④
C.
③①④②
D.
①③②④
【答案】B
拓展与提高拓展与提高(总分
20
分,共
2
题)
9.
(10分)
写出下列混合物的分离方法。
(1)酒精和水的混合物:______。
(2)食盐和水的混合物:________。
(3)食盐中混有泥沙:______。
(4)硝酸钾中混有少量的氯化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蒸馏法;
蒸发结晶;
过滤法;
冷却热饱和溶液(结晶法)
10.
(10分)
【答案】
略第6节
物质的分离(一)
总分
100
分,共
2
大题
9
题
基础与巩固(总分
60
分,共
6
题)
1.
(10分)
从溶液里析出晶体的过程叫结晶。结晶一般有两种方法:像食盐等溶解度受温度的变化影响较小的物质,可采用________的方法使其结晶,而像碳酸钠等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的物质,可采用______________的方法使之结晶。在实际生产中,往往两种方法综合使用。
【答案】蒸发溶剂;
冷却热饱和溶液
2.
(10分)
把某温度下的硫酸铜热饱和溶液冷却至室温,观察到的现象是
A.
有蓝色晶体析出
B.
有白色沉淀析出
C.
溶液变为无色
D.
有水蒸气逸出
【答案】A
3.
(10分)
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现将500克50℃时的饱和硝酸钾溶液降温至10℃,没有发生变化的是
A.
溶液的质量
B.
溶液里溶质的质量
C.
溶液里溶剂的质量
D.
溶质的溶解度
【答案】C
4.
(10分)
一定的温度下,在不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逐渐加入硝酸钾晶体。下列图像能够表示加入的晶体质量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变化规律的是
A.
B.
C.
D.
【答案】B
5.
(10分)在室温下,饱和的食盐水露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有少量的固体析出,这是因为(
?
?)。
A.
氯化钠的溶解度减小了
?
B.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了
C.
溶剂的质量减少了
?
?
?
D.
溶液变成了不饱和溶液
【答案】C
6.
(10分)
暑假军训期间,经过一天的紧张训练,同学们休息时,你看我,我看你,都在笑对方。因为大家的衣服上都出现了白色的花纹(即汗渍),你能解释这是怎样形成的吗?
【答案】人体的汗液中溶有食盐等物质,汗沾在衣服上后,随着水分的蒸发,食盐等溶质结晶形成白色的花纹。
拓展与提高(总分
40
分,共
3
题)
7.
(10分)
下列有关溶液结晶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
升高某饱和溶液的温度,可能会有晶体析出
B.
有晶体析出的溶液,此时不一定是饱和溶液
C.
降低某饱和溶液的温度,不一定有晶体析出
D.
恒温下蒸发少量某溶液中的溶剂,不一定有晶体析出
【答案】B
8.
(10分)
下列现象能说明硝酸钾溶液是此温度下的饱和溶液的是
A.
蒸发水分时,杯底能析出晶体
B.
将液体降温时,杯底能析出晶体
C.
加入极少量硝酸钾,晶体不消失
D.
将液体倒出一部分,不能析出晶体
【答案】C
9.
(20分)
我国有许多盐碱湖,湖水中溶有大量氯化钠和纯碱。已知氯化钠、纯碱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如下表,试用你学过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
冬天常有大量某种晶体在湖底析出,夏天则几乎没有该晶体出现,试判断这种晶体为____,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纯碱;
纯碱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明显增大,冬天温度低,它从湖水中大量析出
(2)
若人们想从湖中捞到氯化钠晶体,最好选在____(选填“冬季”或“夏季”),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夏季;
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不大,夏季水分蒸发剧烈,它会从溶液中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