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第10课《古代的村落、集镇与城市》
新课导入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春雨如酥润江南,桐油纸伞撑玉兰;小桥流水石皮弄,粉墙黛瓦乌篷船。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这三段诗,分别描绘了人类的三种居住形式,请指出来。
研学目标
依据史料了解古代的村落、集镇、城市三种居住形式产生的原因(时空观念、史料实证);知道古代的村落、集镇、城市的概念,比较这三种居住形式的特点及联系,分析三种居住形式对人类的影响(唯物史观、历史解释);了解世界各地的民居差异及其特征;在城市化愈演愈烈的今天,就如何保护古村落、古镇、古城,提出你的合理化建议(家国情怀)。
主题一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何谓“村落”?
最早的村落出现在哪里?
古代村落产生的条件有哪些?
有何特点?村落有哪些社会功能?
对人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请看下列图片
研学提示:
聚居、停留
何谓“村落”?
主题一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世界上最古老的村落出现在西亚地区
主题一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主题一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华夏第一村---兴隆洼遗址
村落选择山区和丘陵地带,大多依山傍水,方便生活。如陆游《西村》诗云:“数家邻水自成村”,马远《山居小景》云:“何处人家水绕门,白沙翠竹自成村”。
---雷家宏《中国古代的乡里生活》
古时徽州景色秀美、地形闭塞 ,是历史上因战乱等原因中原人口三次南迁的重要迁徙地。南迁人口不乏世家大族 ,他们聚族而居、举族迁居在徽州境内形成众多的古村落。
--陆林等《徽州古村落的演化过程及其机理》
依山傍水
移民而成
古代村落产生的条件(以中国为例)
主题一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古代村落产生的条件(以中国为例)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要求的提高,人类逐渐转向饲养家畜、栽培作物、生活安定的定居生活。居住条件也有很大进步,建立了永久性和半永久性的房屋,村落的条件和固定性增高。?----彭尾才《村落的形成与发展变化》
生产发展
许多的古村落其创始人往往不满于现实政治的黑暗,因此希望寄情山水,避居于偏远,在青山绿水中求得一份心灵的安宁与超脱。
---《正在消失的中国古文明:古村落》
政治因素
主题一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长溪村
严田村
菊径村
古代村落的特点
“城乡皆聚族而居,近来生齿愈繁,大族人丁至有万余,
其次不下数千,最少三二百人,男妇大约相等。
-----嘉庆《宁国府志》卷九《风俗》”
聚族而居
广东嘉应州“俗重宗支,凡大小姓莫不有祠。一村之中
聚族而聚,必有加庙,亦祠也。州城复有大宗祠,则并
一州数县之族而合建者也。
----光绪《嘉应州志》卷8引《石窟一征》
血缘纽带
主题一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北方黄土窑洞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天地相感通”。窑洞的村落,
构成一幅幅人与天地能同、与自然和谐的壮美画卷,成
为北方黄土地区特有的乡村聚落景观。
---《正在消失的中国古文明:古村落》
古代村落的特点
天人合一
中国古村落追求意境,讲究立意,通常将田园山水与耕读生活相结合,达到寄情山水、亲近自然、致力读书、通达义理的境界。东晋名士陶渊明所描绘的“世外桃源”之境,向往的也是一种悠然而居的代表士大夫心境的田园耕读生活。
?---《正在消失的中国古文明:古村落》
耕读结合
主题一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闽北城村的“井”字格局 、湘北张谷英村的“巨龙戏珠”格局 、浙江芙蓉村的“七星八斗”格局、浙江诸葛村的“八卦阵图”格局、浙江俞源村的“太极星象”格局、粤北客家“八卦围”格局 、福建田螺坑土楼群格局、福建侨乡塔下村格局 ……
---《正在消失的中国古文明:古村落》
古代村落的特点
形态各异
主题一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半坡遗址呈椭圆形,总面积约5万平方米,包括居住区、制陶窑场和公共墓地三部分。居住区内房屋密集地排列着,中间一座规模很大的长方形房屋是氏族的公共活动场所。居住地的周围有一条宽深各五米的壕沟,在居住区和沟外的空地上,分布着各种形式的窑穴,是氏族的公共仓库。
古代村落的功能
主题一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随着社会的发展,古老的村落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仔细观察你所居住的或郊区的村落,它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在农业生产方面采取的是何种生产方式?经济形态是单一的自然经济吗?
古代村落的功能
主题一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一般的村落由居住区、公共活
动区、绿地等组成,主要功能
有居住、休闲娱乐等。铁犁牛
耕或机械化。
对人类的影响
大村住一族,同姓数千百家。小村住一族,同姓数十
家及百余家不等。
----张集馨《道咸宦海见闻录》第266页
凝聚宗族
主题一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人是社会性的人,生存环境(村落)影响人的
生理心理,对人的生产活动作用明显。
人的素质
生产活动
人类生存发展过程中,村落作为较原始的群居方式,有巨大的影响力。一方面,它促成文明集团化,进而为统一的文明树立榜样。
对人类的影响
主题一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文明发展
依存于土地的农耕生活,决定了村民们开展社会活动
需在一日往返距离之内——集市、婚姻、祭祀、庙会
乃至乡里村社组织,都在“十里八村”这一范围。
----韩茂莉:《中国的十里八村是怎样形成的?》
认知空间狭窄
主题二 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
中国古代集镇的发展过程是怎样的?
古代集镇形成的因素有哪些?
古代集镇有哪些类型?有何作用?
总结归纳集镇的含义、特点。
研学提示:
主题二 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
原始社会末期
雏形
中国古代集镇的发展过程:
北魏至五代
形成
宋元时期
发展
明清时期
进一步发展
窑湾古镇位于江苏新沂市,西依大运河,
东临骆马湖,三面环水,不论是南方的
泊来品,还是北方的物产,均需在
窑湾装卸,长此以往,窑湾也就成为大
运河重要的水旱码头。
清代《峄县志》记载:“台(儿)庄跨漕渠,
当南北孔道,商旅所萃,居民饶给,村镇之大,甲于一邑,国朝高宗(乾隆皇帝)赐为‘天下第一庄’”,呈现出“商贾迤逦,一河渔火,歌声十里,夜不罢市”的繁盛景象。
问:
窑湾
古镇与
台儿庄
古镇形
成的相
同条件?
古代集镇形成的因素:
主题二 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
商业繁荣,交通便利
古代集镇形成的因素:
位于山东青岛境内的鳌山卫、灵山卫是明代开始的
海防工程,始建于明朝洪武五年,当初是为了抵御
倭寇袭扰而修建的沿海军事重镇。按照明太祖朱元
璋的设计,“跨府设卫,连县设所”,鳌山卫、灵
山卫由当时的莱州府管辖,浮山所、雄崖所属于鳌
山卫,灵山卫下辖后所在胶州,前所位于现琅邪镇
夏河所,左所在灵山卫城内。
主题二 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
政治、军事因素
鳌山卫
灵山卫
截止到2012年,窑湾古镇有常驻人口7万;
新沂市常驻人口21万;
截止到2014年,台儿庄古镇有常驻人口约9万;
枣庄市有53.2万。
截止到2014年,鳌山卫5.1万,即墨市53万。
集镇是指人口比村落多但比城市少的居民区,
是介于乡村与城市之间的过渡型居民点。
多为商业、手工业中心。
透过数字析概念:何谓集镇?
主题二 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
特点:过渡性、多为商业、手工业中心
集镇的作用:
主题二 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
沟通城乡,有利于城乡经济文化交流;
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商品经济发展;
推动城市化。
古代集镇的类型:
集镇的类型主要有:军事重镇、政治中心、工商市镇(贸易小镇)
主题三 高楼临远水,复道出繁花
最早的城市出现在原始社会末期,是社会生产力
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世界上首批城市一般都诞生在那些具有较为有利的灌溉条件,农业生产发达,农产品丰富,交通便利的地区,如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尼罗河流域中下游的古埃及、印度河流域的古印度以及黄河流域的中国等地区。研学之旅第三站,我们来到了“高楼临远水,复道出繁花”的城市一探究竟。
在中国古代,“城”和“市”是一回事吗?
公元前800年,中国古代的城市与希腊古城在布局上有何特点?
古代城市的出现对人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古代的村落、集镇、城市三者之间有何联系?
主题三 高楼临远水,复道出繁花
研学提示:
“城,郭也,都邑之地,筑此以资保障也”。
“市,买卖所之也。”“贸、贾,市也”。
中国古代的“城”与“市”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到了周代,随着城或市的发展与变化,它们才逐渐含有“城市”的意义。
城市是一个人口集中、非农业各类产业发达、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地区,通常是周围地区的政治、经济、交通与文化的中心。
主题三 高楼临远水,复道出繁花
“城”与“市”是一回事吗?
主题三 高楼临远水,复道出繁花
公元前800年,中国古代的城市与希腊古城在布局上
有何特点?各反映了怎样的规划思想?
周代的城市,按照等级尊卑制度和宗法礼教思想,对于
各级城市面积的大小、道路配置,以及城市中行政、经
济等功能分区,均有严格的规划。《周礼考工记》记载: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反映了周代的城市
规划思想。
——何一民:《中国城市史纲》,成都:四川大学出版
社,1994年,第11页
中正对称
礼制精神
雅典背山面海,城市布局不规则,无轴线关系。城市的中
心是卫城,最早的居民点形成与卫城山脚下。广场是群众集聚的中心,有司法,行政,商业,工业,宗教,文娱交往等社会功能。
----百度文库《古希腊的城市》
不规则
民主精神
主题三 高楼临远水,复道出繁花
公元前800年,中国古代的城市与希腊古城在布局上
有何特点?各反映了怎样的规划思想?
主题三 高楼临远水,复道出繁花
观察图1唐朝长安城和图2北宋东京城的布局有何异同?
图1唐朝长安城示意图
图2北宋东京城示意图
主题三 高楼临远水,复道出繁花
同:都依水而建,满足生活需要;
布局体现了皇权政治在城市中居于核心地位。
异:长安城市布局恢宏大气,整齐划一,
是强大的人力规划而成。
北宋东京城市也有规划,但坊市界限被打破,
市场沿河而兴,商业区不规则,
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自然结果。
主题三 高楼临远水,复道出繁花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回答:唐朝长安和北宋东京的繁荣原因有哪些?
材料一:国家的统一、南北大运河的开通、两座宏伟京城的修
建和国内国际贸易的扩大,均刺激了经济发展。唐朝京城长安
发展成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有居民百万,吸引着来自亚洲各地
的商贾、留学生和朝拜者。 ——《剑桥插图中国史》
材料二:唐朝时候长安为西京,洛阳为东京(都)。到北宋时期
则以洛阳为西京,以都城汴梁(今开封)为东京。宋周邦彦
《汴都赋》中说“舳舻相衔,千里不绝,越舲吴艚,官艘贾舶,
闽讴楚语,风帆雨楫,联翩方载,钲鼓镗银。”《东京梦华录》
序中说,东京商业“万国咸通,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
《续资治通鉴长编》记,北宋东京人口 “比汉、唐京邑民庶,
十倍其人矣”,是当时世界人口最多的域市之一。
主题三 高楼临远水,复道出繁花
唐朝长安和北宋东京的繁荣原因:
国家统一、政局稳定;
南北大运河的开通;
国内国际贸易扩大,商业繁荣;
农耕经济发展;
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主题三 高楼临远水,复道出繁花
根据所学,结合地理知识回答,古代城市的出现对人类
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积极:利于人类居住;促进商品经济发展;文化思想交汇;
推动城市化进程;推动文明的进步。
负面:易导致“城市病”的产生:人口集中、交通拥堵、
环境污染等。
古代的村落、集镇、城市三者之间有何联系?
古代的村落、集镇、城市都是人类的居住地。
村落为集镇、城市的发展提供条件;
集镇、城市的出现也推动了村落的发展。
主题四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研学提示:
了解世界各地民居的差异及特点,并分析产生这种
差异的原因。
在城市化愈演愈烈的今天,就如何保护古村落、
古镇、古城,提出你的合理化建议。言之有理即可。
主题四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根据课本P57-60内容,列表比较世界各地民居的差异及特点,并分析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
两河流域
古埃及
古代中国
古希腊罗马
北美
建筑材质
土与植物混合
泥和木材
木材
木石砖、混凝土
木材、动物皮
布局
低于地面、四合院式
注重主次等级、对外封闭、对内开敞的院落。
对称、主次分明、院落有序;类型多样
对等级制度的体现相对较少
圆锥形、防寒性较差、便于迁徙
差异的原因
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习俗等。
主题四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在城市化愈演愈烈的今天,就如何保护古村落、
古镇、古城,提出你的合理化建议。言之有理即可。
巩固练习
1、清代福建农村家族在遗产继承中既有保障嫡长子特权的
“抽长制”,又有照顾老年人、妇女的“膳田”“寡守田”
等社会保障机制。这种继承制度( A )
A.旨在维护农村家族的和谐稳定 B.造成家族地权不断集中
C.说明清代社会保障机制的完善 D.导致宗法制愈来愈巩固
2、有学者研究发现,唐代城市道路功能单纯,主要满足城市
交通需要。到了宋代,城市道路的性质发生了变化,两旁分
布着各种商店,形成繁华的商业街,成为城市生活的中心,
道路宽度缩小,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明清。这种变化反映了( B )
A.手工业发展使商业繁荣 B.城市经济功能的增强
C.江南工商业市镇的兴起 D.城市建筑风格的质变
巩固练习
3、有人说,唐朝长安城的布局体现“规范之美”,而北宋汴京城则体现“自由之风”,唐宋城市不同布局的根源是( B )
A.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B.城市商品经济发展
C.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D.海外贸易得到发展
4、明清时期,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了大量新型的工商业城市,与传统市镇相比其主要的区别是( A )
A.兴起和发展的基础不同 B.城市的密度前所未有
C.城市的结构发生了变化 D.城市的规模急剧扩大
巩固练习
5、唐甄说:“吴丝衣天下,聚于双林,吴、越、闽、番至于海岛
皆来市焉”。嘉庆《嘉兴府志》卷4记载,平湖县的乍浦镇,“番
舶凑集,居民成市”。两则材料都反映了( D )
A.政府放开“海禁”
B.我国丝织业生产出现专业化趋势
C.国内长途贩运贸易比较兴盛
D.国内市镇已同国外市场建立联系
作业:
1、思维导图画出本节课的知识结构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商业初兴之时,只有现在所谓定期贸易。《易经·系辞传》说:神农氏“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就指这一事实。所运销的,多数是奢侈品,所以专与王公贵人为缘。“子贡(卫国大商人、孔子弟子)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以与之抗礼”(《史记·货殖列传》),“交通王侯,力过吏势”(《汉书·食货志》),此等商人,看似势力雄厚,其实和社会的关系,是比较浅的的。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
材料二 从农村上市的绝大部分货物进入定期集市或正规市场,通常这类集市或市场为周围20到30个村服务。也有例外,但是这种格局直到19世纪后期是普遍的,因为当时城镇人口较少集中于少数大的中心城市,较多在有定期集市的地方。大多数农户居住在离集市半天路的范围之内,在阴历规定的日子里,
大批商人、掮客和小贩轮流到这些集市上来。众多的买主和卖主为价格争执不休,这表明价格竞争是激
烈的。每一个县有许多商人在竞争,以致没有哪一个买主能垄断市场。——摘编自《剑桥中华民国史》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古代早期商业发展的特点及中国近代化商业出现的新变化。(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中国古代商人“和社会的关系,是比较浅的”与近代商业出现新变化的原因。(13分)
谢谢欣赏
谢谢欣赏
谢谢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