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戊戌变法 课件(共3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 戊戌变法 课件(共3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9-27 22:23: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第6课
戊戌变法
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一)公车上书
1.维新变法运动的背景
《马关条约》
列强瓜狂潮分中国
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1895年春,乙未科进士正在北京考完会试,等待发榜。《马关条约》内割让台湾及辽东,赔款二万万两的突然消息传至,在北京应试的举人群情激愤。台籍举人更是痛哭流涕。4月22日,康有为、梁启超写成一万八千字的“上今上皇帝书”,十八省举人响应,一千二百多人连署。5月2日,由康、梁二人带领,十八省举人与数千市民集“都察院”门前请代奏。
时间
地点
代表
目的
结果
1895年春
北京
康有为、梁启超以及
各省1300多名考试的举人
请求拒和、迁都、变法
失败。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2.公车上书的经过
3.
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
①组织学会
②创办报刊
《时务报》
强学会
强学会
《时务报》
《国闻报》
《国闻报》
③宣传思想
梁启超
(1873~1929年)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
日本以变法而强大,中国如果不变法,将会因守旧而灭亡。
—《变法通议》
二.百日维新
1.
光绪帝同意变法
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在康有为等维新派的推动下,光绪帝表示“不甘作亡国之君”,决心变法。1898年6月11日,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
光绪为什么支持变法?
①巩固封建统治,希望有所作为,不甘当亡国之君;

通过变法从慈禧太后手中夺回最高统治权;

也有爱国、保国、抵制外强的思想。
2.
百日维新的内容
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
(除“旧”布“新”)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
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经济方面
政治方面
文化方面
军事方面
(1898.6.11-1898.9.21)
角色体验
实业家
准备科考的读书人
八旗兵
请同学们根据下面三个角色,谈谈百日维新对你们的影响?
3.
戊戌变法的失败
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他们掌有实权,阻扰和破坏变法法令的贯彻。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囚禁光绪,搜捕维新派人士。
中南海瀛台,戊戌政变后,光绪帝被囚禁在这里。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谭嗣同
康广仁
杨锐
林旭
杨深秀
刘光第
戊戌六君子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有为民请命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鲁迅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1、寄希望于无实权的皇帝身上。
2、清朝的大权掌握在顽固派手中,变法触动了顽固派的利益。
3、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过于单薄,脱离人民群众。(软弱性)(主要原因)
4.
戊戌变法的意义与教训
历史意义
1.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2.传播了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3.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教训:资本主义的改良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课堂小结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封建势力进行阻挠破坏
发生
发展
高潮
结局
公车上书揭开序幕
创办报刊建强学会
百日维新实行变法
戊戌政变变法失败
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随堂演练
1.维新变法运动开始的标志是()
A.《马关条约》的签订
B.“公车上书”
C.实业救国高潮的出现
D.“西学”在中国的宣传
B
2.“公车上书”的时间是(

A.1888年
B.1894年
C.1895年
D.1898年
C
3.有学者认为,甲午战争后,中国开始由“政策创新”转向于“制度创新”。这里的“制度创新”开始于(

A.戊戌变法
B.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
D.国民革命
A
4.在1895年到1898年间,康有为多次上书光绪帝。这一时期康有为上书的主题应是(

A.严厉禁烟,抵御外侮
B.维新变法、救亡图存
C.师夷长技、自强求富
D.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B
5.戊戌变法法令中,直接触及顽固派利益的是(

A.裁撤冗官冗员
B.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C.开办新式学堂
D.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A
6.戊戌变法中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的是(

A.康有为
B.梁启超
C.谭嗣同
D.袁世凯
c
7.“观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这是哪一派别的观点?
A、地主阶级顽固派
B、地主阶级洋务派
C、资产阶级维新派
D、资产阶级革命派
C
8.如果老师让你查阅有关戊戌变法的资料,下列资料中你应首选()
A、《人民日报》
B、《时务报》
C、《南京条约》
D、《资政新篇》
B
9.在戊戌变法的措施中,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是()
A、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B、裁剪绿营,新练新军
C、废除八股
D、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
D
10.“宣传民主维新,倡西学,发展资本主义;批判专制守旧,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这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B
11.生产之要素有三:曰土地,曰劳动,曰资本。我国土地劳力皆胜居优,惟苦乏资本……故利用外资,诚为中国今日生计政策之最妙法门”在此,梁启超着重强调()
A、发展工业以工立国
B、发展商业争夺市场
C、引进外资发展生产
D、学习西方君主立宪
C
12.有学者认为,“甲午中日战争以清政府惨败而宣告结束。于是,中国近代化的新城代谢过程骤然加快。”材料中的“加快”表现在()
A、开始引进西方的工业文明
B、开始制度变革的尝试
C、开始了推翻清朝的革命
D、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
B
13.中国近代史不仅是一部反侵略史,也是一部追求近代化的历史。所谓近代化,就是指经济上实现工业化,政治上实现民主化的过程,那么,这两大领域的开启性事件是()
A、洋务运动和辛亥革命
B、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
C、戊戌变法和新文化运动
D、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
B
14.
材料一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
材料二
法何以变?凡在天地之间者,莫不变。……故夫变者,古今之公理也。……言治旧国必用新法也。《易》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梁启超《变法通议自序》
(2)除了材料中提到的李鸿章和梁启超,请在写出与这两则事件相关的一位代表人物。
(3)材料一中李鸿章提出“独火器不能及”,为改变这一现状,创办了什么企业?
(1)材料一、二与中国近代化探索中什么事件相关?
材料一:洋务运动;
材料二:戊戌变法。
创办军事工业
洋务运动:左宗棠(曾国藩、张之洞、奕?)
戊戌变法:康有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