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第9单元
课题1
第1课时
溶液的形成
人教版
·
化学
·
九年级下册
学习目标-新知导入-新知探究-课堂小结-课堂达标
【重点】理解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难点】从微观上认识溶液。
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的概念及三者的关系;
2.知道溶液的特征,从微观上认识溶液;
3.了解溶液在科研、生产和生活中的广泛用途。
学习目标
地球上的大部分表面被蓝色的海洋覆盖着。如果你在海水中游过泳的话,就会发现海水又苦又咸。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海水中溶解了许多物质,它是一种混合物
新知导入
日常生活中,你们知道这些好喝的饮料是如何制成的吗?
新知导入
探究点一
蔗糖(或食盐)在水中的溶解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一匙蔗糖(或食盐)
20mL水,搅拌
糖水(或盐水)
静置
知识点1、溶液
新知探究
蔗糖(或食盐)“消失”,得到无色透明的液体混合物
蔗糖(或氯化钠)溶解在水中,形成糖水(或盐水)——蔗糖(或氯化钠)溶液
1.实验中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搅拌的目的是加快蔗糖(或食盐)的溶解。
2.该实验中,应取适量的蔗糖(或食盐),如果取用的量过多,在水中的溶解时间会较长,还可能会有固体因不能全部溶解而剩余。
新知探究
微观解析
蔗糖(或氯化钠)在水分子的作用下,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向水中扩散,最终蔗糖分子(或Na+和Cl-)均一地分散到水分子中间,形成一种稳定的混合物——蔗糖(或氯化钠)溶液
新知探究
溶液形成的微观过程
新知探究
1.如果加入的是细沙,我们能称它为”细沙溶液“吗?
思考
新知探究
不能,它的成分不是均一的,停止搅拌后细沙会沉淀在杯底,不具稳定性。
2.若取出食盐溶液中的任意一部分,它和原有溶液的组成相同吗?
相同,食盐溶解后形成了均一、稳定的溶液。
3.水可以算作是溶液吗?
不能,水是纯净物,它没有溶解其他物质。
溶液
溶液
特征
定义
质量
溶质与溶剂
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均一性、稳定性、混合物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
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
新知探究
溶液的特征
均一性:指溶液形成以后,溶液各部分的组成和性质都相同。
稳定性:指在外界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溶液无论放置多久,溶质和溶剂不会分离。
混合物
如温度不变、溶剂不蒸发
新知探究
1.判断某物质是不是溶液,一般从两方面来判断:(1)均一、稳定的混合物;(2)一种物质是否能溶解于另一种物质里。
2.溶液一般是澄清、透明的,但不一定是无色的。如硫酸铜溶液呈蓝色,氯化亚铁溶液呈浅绿色,高锰酸钾溶液呈紫红色。
3.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蒸馏水、无水乙醇等常温下都是均一、稳定的液体,但它们都是纯净物,所以不是溶液。
4.“分散”不是“反应”。
特别提醒!
新知探究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新知探究
结论
1.水是一种最常见的溶剂,汽油等也是常用的溶剂;
2.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能力不同;
3.不同溶质在同种溶剂中,溶解能力也不同。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主要因素
溶质的性质
溶剂的性质
温度
新知探究
水与乙醇互溶
新知探究
在这个实验中,水和乙醇哪个是溶质,哪个是溶剂呢?
水
酒精
溶剂
溶质
新知探究
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判断
体系
溶质
溶剂
气+液
固+液
液+液
无水
有水
气体
液体
固体
液体
量少
量多
非水物质
水
新知探究
练一练
溶
液
溶
质
溶
剂
硫酸铜溶液
盐酸
石灰水
碘酒
52°白酒
CuSO4
H2O
HCl
Ca(OH)2
I2
C2H5OH
H2O
H2O
C2H5OH
H2O
指出下列常见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新知探究
溶液的命名
1.“溶质的名称+的+溶剂的名称+溶液”,如碘溶于酒精形成的溶液叫“碘的酒精溶液”,俗称“碘酒”。
溶液一般是根据溶质和溶剂的名称命名
2.水作溶剂时,还可以这样命名:“溶质的名称+溶液”。如氯化钠溶于水形成的溶液叫“氯化钠的水溶液”或“氯化钠溶液”。
新知探究
溶液的命名一般是溶质在前,溶剂在后,未指明溶剂的溶液,溶剂一般指的是水。根据溶液的名称可以判断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如“碘酒”中碘就是溶质,酒精为溶剂;“硫酸铜溶液”
中溶质为硫酸铜,溶剂为水。
特别提醒!
新知探究
典例1
(2019·百色中考改编)溶液的知识广泛用于生产、生活中。下列有关溶液说法正确的是( )
B
A.碘溶于水得到碘酒
B.溶液是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C.泥土放入水形成了溶液
D.植物油加入水中可得溶液
新知探究
溶液、溶质和溶剂之间量的关系
1.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
2.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溶剂的体积
1.
溶质的质量是指分散到溶剂里的那部分溶质的质量,没有溶解的剩余物质不能计算在溶质质量中。
2.从微观上看,溶液的形成过程是溶质分子或离子分散到溶剂分子之间的过程,因为微粒之间存在间隔,它们相互填充,所以溶液的体积不等于溶质体积与溶剂体积之和。
特别提醒!
新知探究
典例2
(2019·上海普陀区模拟)下列有关溶液、溶质、溶剂的质量关系一定正确的是(
)
A.m(溶液)≥
m(溶质)+m(溶剂)
B.m(溶质)≠m(溶剂)
C.m(溶质)≤m(溶剂)
D.m(溶液)>
m(溶质)
D
解析:溶液的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质质量与溶剂质量无法确定其大小关系。
新知探究
溶液的用途
溶液用途
无土栽培植物
的营养液
食用品中的溶液
化学试剂
医药用品
新知探究
一些溶液的颜色
高锰酸钾溶液
紫红色
硫酸铜溶液
蓝色
硫酸亚铁溶液
浅绿色
氯化铁溶液
黄色
含有Fe2+的溶液
氯化亚铁溶液
硝酸亚铁溶液
含有Fe3+的溶液
硫酸铁溶液
硝酸铁溶液
含有Cu2+的溶液
氯化铜溶液
硝酸铜溶液
新知探究
一种或几种
物质
分散
溶
液
水是
常用
的溶剂
溶剂
固体
液体
气体
溶质
另一种
物质
均一稳定的
混合物
课堂小结
1.
(2019·衡阳中考)溶液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用途,下列物质不属于溶液的是(
)
D
A.碘酒
B.食醋
C.生理盐水
D.牛奶
课堂达标
2.小军需要快速配制一杯可口的白糖溶液,下列措施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
A.用冰水溶解
B.用热水溶解
C.把白糖碾成粉末后溶解
D.溶解时用筷子搅拌
A
课堂达标
3.
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C
A.将植物油加入水中搅拌,可得到溶液
B.溶液一定是无色透明的液体
C.蔗糖溶液中,蔗糖是溶质,水是溶剂
D.氯化钠溶液中一定不能再溶解其他的物质
课堂达标
4
.
(2019·怀化中考改编)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溶液都是无色的
B.将NaCl放入植物油中搅拌,能形成溶液
C.将40%的NaOH溶液均分成两份,每份溶液的密度不一样
D.溶液是稳定的混合物
D
课堂达标(共27张PPT)
第9单元
课题1
第2课时
溶液的形成
人教版
·
化学
·
九年级下册
学习目标-新知导入-新知探究-课堂小结-课堂达标
【重点】知道乳化现象的原理。
【难点】探究物质在溶解过程中热量的变化。
1.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及乳化现象的原理;
2.探究几种物质在溶解过程中热量的变化;
3.了解乳化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4.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
学习目标
鸡蛋为什么会从细瓶口进去呢?
新知导入
探究物质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实验目的
测定物质溶解时溶液温度的变化
仪器和药品
烧杯、玻璃棒、温度计、托盘天平、量筒(100mL)、铁架台、固态氯化钠、硝酸铵、氢氧化钠、蒸馏水
实验步骤
知识点1、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新知探究
新知探究
实验记录
水中加入的溶质
氯化钠
硝酸铵
氢氧化钠
加入前水的温度/℃
20
20
20
溶解现象
溶质溶解后溶液的温度/℃
实验结论
固体溶解
固体溶解
固体溶解
=20
<20
>20
氯化钠溶解时温度变化不明显,硝酸铵溶解时温度降低,说明吸收了热量,氢氧化钠溶解时温度升高,说明放出了热量。
新知探究
物质在溶解过程中通常伴随着热量的变化,有些物质在溶解时会出现吸热现象,使溶液的温度降低,如硝酸铵固体;
有些物质在溶解或稀释时会出现放热现象,使溶液的温度升高,如氢氧化钠固体、浓硫酸;
有些物质在溶解时热量变化不明显,溶液的温度基本不变,如氯化钠固体。
新知探究
物质溶解过程中温度变化的微观解释
物质的溶解
扩散过程[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克服分子(或离子)间的作用力,扩散到水中]吸收热量(Q吸)
水合过程[溶质分子(或离子)与水分子作用,结合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放出热量(Q放)
Q吸
<Q放,溶液温度升高
Q吸
=Q放,溶液温度不变
Q吸
>Q放,溶液温度降低
新知探究
典例1
小琪往如图所示的烧杯中加入一种物质,轻轻搅拌后,粘在烧杯上的塑料片脱落,加入的物质可能是( )
A.食盐
B.硝酸铵
C.氢氧化钠
D.碳酸钙
C
解析:石蜡熔化,塑料片才会脱落,所以加入的物质溶于水(或与水反应)放出热量。食盐溶于水,溶液温度基本不变;硝酸铵溶于水吸收热量,使溶液温度降低,氢氧化钠溶于水放出热量,使溶液温度升高;碳酸钙不溶于水。
新知探究
你知道吗?
日常生活中,衣物上的油污是如何除去的呢?为什么经常用洗洁精去除盘子上的油污呢?洗头发时为什么用到洗发水呢?
新知探究
探究水和油能否互溶
试管内加入的物质
现
象
用水冲洗后的试管是否干净
振荡前
振荡后
静置后
水和植物油
分层
乳状浑
浊液体
分层
不干净
水和植物油及洗涤剂
分层
乳状浑
浊液体,
出现泡沫
不分层
干净
知识点2、乳化现象
新知探究
油分散在水中的系列小实验
新知探究
【实验结论】
1.油与水不能互溶,不能形成溶液,经振荡后形成乳状浑浊的液体,用水不能洗去油污。
2.若在油水混合物中加入洗涤剂,振荡后形成较稳定的乳状浑浊液体,可被水冲洗干净。
新知探究
乳浊液
概
念
特
征
不均一、不稳定、静置后分层
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
新知探究
从微观角度认识乳化现象
新知探究
乳化剂、乳化作用
能促使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形成稳定乳浊液的物质叫乳化剂,洗涤剂就是一种乳化剂,乳化剂所起的作用叫乳化作用。
乳化剂是一类表面活性剂,能阻止小液滴相互凝结,增强乳浊液的稳定性。
乳化作用
溶解
是将大颗粒的油珠变为小颗粒的液滴,最终形成乳浊液
溶解是溶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均匀分散到溶剂中,最终形成溶液
新知探究
1.洗涤:用洗涤剂可洗去衣服、餐具、试管等物体上的油污。
乳化作用在生活中的应用
新知探究
2.农药的配制:在农业上,常把不溶于水的液体农药配成乳浊液,用来喷洒受病虫害的农作物。这样农药药液易附着在叶面上,既节省农药,又提高药效。
新知探究
生活中去除油污的方法有三种,但原理各不相同。
一是用汽油等溶解油污;
二是利用洗洁精等乳化剂的乳化作用去除油污;
三是把厨房中的碱面(即苏打)用热水溶解后与油污发生化学反应。
新知探究
溶液、乳浊液、悬浊液的比较
悬浊液
乳浊液
溶液
定义
固体小颗粒悬浮在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
小液滴分散在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
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特征
浑浊、不均一、不稳定,静置分层
浑浊、不均一、不稳定,静置分层
均一、稳定
实例
泥水
牛奶
食盐水、碘酒
相同点
都是混合物
新知探究
化学与生活
污渍
清
洗
方
法
血渍
刚沾上时,立即用冷水洗,再用洗涤剂洗,最后用水洗
水果渍
可用食盐水擦拭污处,或立即把食盐撒在污处,用手轻搓,用水润湿后浸入洗涤剂洗,最后用水洗
汗渍
将衣服放入食盐水中浸泡一段时间后,用手轻轻揉搓,再用肥皂洗,最后用水洗
铁锈
用草酸溶液清洗,再用水洗
圆珠笔油
用酒精擦拭,再用洗涤剂洗,最后用水洗
去除衣服上污渍的方法
新知探究
(2019·广州天河区模拟)各种洗涤剂广泛进入人们的生活中,下列洗涤过程中所用洗涤剂具有乳化功能的是(
)
典例2
A.用汽油除去衣服上的油污
B.用酒精清洗内壁有碘的试管
C.用水洗去盘子中的水果渣
D.用洗洁精清洗餐具上的油污
D
新知探究
吸热:硝酸铵
实验
乳浊液
放热:浓硫酸、氢氧化钠
乳化剂
农业生产
生活
应用
乳化作用
溶解与乳化
物质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无明显热现象:氯化钠
课堂小结
1.市场上有一种俗称“摇摇冰”的罐装饮料,在饮料罐的夹层中分别装入某种固体物质和水,饮用前摇动使它们混合,罐内饮料温度就会降低。这种固体物质可能是(
)
D
A.
生石灰
B.
烧碱
C.
食盐
D.
硝酸铵
溶解吸热
课堂达标
2.(2019·青岛中考)下列与洗涤有关的做法不合理的是(
)
A.用洗洁精洗去餐具上的油污
B.用汽油洗去沾在衣服上的油渍
C.用白醋洗去水壶中的水垢(水垢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和氢氧化镁)
D.用纯碱溶液洗去铁制品表面的铁锈
D
课堂达标
3.(2019·北部湾中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洗涤剂去油污属于乳化现象
B.硝酸铵固体溶于水会出现放热现象
C.化学反应前后催化剂质量发生变化
D.自来水经过活性炭吸附可得到蒸馏水
A
吸热
不变
不可
课堂达标
4.
(2019·德州中考)将NaOH、NaCl、NH4NO3固体各10g分别放入盛有100mL水的烧杯中充分溶解。在不同时间测量溶液的温度,绘制成如图所示的图像。分析图像,回答问题:
(1)NaOH、NaCl、NH4NO3三种物质中,溶解时出现吸热现象的是
(填名称)。
(2)对NaOH而言,a点右侧曲线表示:在一定时间段内,溶液温度随时间推移而
(填“升高”或“降低”),其原因是 。
氯化钠、硝酸铵
降低
溶液热量散失
课堂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