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七律·长征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5.七律·长征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9-28 18:48: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5.七律·长征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会写“律、崖”等4个生字。
2.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初步了解这首诗的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的脉络。
3.了解有关长征的历史,初步感受这首七言律诗体现出来的红军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感受这首七言律诗体现出来的红军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
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感受这首七言律诗体现出来的红军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一:质疑对比,发现七言律诗的特点
1.读课题,发现课题的独特之处。“长征”是诗题,“七律”指诗歌的体裁。读这样的题目,间隔号处要适当停顿。
2.对比发现七言律诗的特点
(1)七言律诗,一共八句,两句一联,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2)对比朗读,发现律诗颔联、颈联对仗的特点。
(3)读这首诗第二、四、六、八句的最后一个字,发现律诗押韵的特点。
3.借助押韵、停连把握诗歌的节奏
学习活动二:体会长征的艰难,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1.阅读“资料袋”,联系自己课前对长征资料的收集与整理,交流你所知道的长征故事,体会长征的艰难。
2.长征,是一段我们难以想象的艰难历程。读一读课文,思考:从哪里可以读出红军长征时的艰难?
3.红军在长征途中曾无数次在连绵不断、海拔较高、空气相对稀薄的大山中前行,他们都经过了哪些大山?
4.借助补充资料,体会长征过程的艰难。
5.根据交流内容,小组合作,完成表格。
“远征难”
难在何处?
你感受到了什么?
自然环境恶劣
坚强、乐观
战斗惨烈、处境艰难
勇敢
物资的缺乏
坚忍不拔
路途的艰难
担忧、惊心动魄
6.再次朗读诗歌。红军长征途中的经历是极其艰难与惊险的,相信此刻你已经对这首诗有了新的认识,现在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注意读出感情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朗读课文,在质疑、对比中发现七言律诗的特点,读出诗歌恢弘的气势。
2.结合历史背景,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通过对比阅读,感受诗人的英雄气概和红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住“远征难”“只等闲”这一对关键词,体会诗句所蕴含的典型画面,感受红军精神,领会“以点带面”的写法。
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结合历史背景,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感受诗人的英雄气概和红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
抓住“远征难”“只等闲”这一对关键词,体会诗句所蕴含的典型画面,感受红军精神,领会“以点带面”的写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三:还原典型画面,感受红军精神,领会“以点带面”
1.长征路上,苦难千千万万,诗人为何唯独选取了这几处?引导学生发现诗歌以典型事物、典型事件来表现整个事件的写法。
2.发现“远征难”与“只等闲”的对比,体会诗人构思的巧妙。
3.诗人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通过选取典型的事物,高度概括了长征过程中典型的事件,只用八句四联、56个字,就浓缩了这段艰难岁月。
学习活动四:抓关键点,对比阅读,感受革命精神
1.抓关键点,感受诗人笔下的长征。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这句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开心、喜悦。该句是全诗点睛之笔,道出了诗人在长征途中心境从焦急忧愁到胜利喜悦的转变。
补充历史背景,理解“更喜”二字的背景意义。
2.体悟红军的长征精神
(1)长征精神。长征虽然充满了各种艰难险阻,但是广大红军战士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克服种种困难,以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最终取得了两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实现了党和红军的战略大转移,为后来的中国革命打开了新局面。
(2)长征的新时代意义。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长征精神依然有着特殊的意义。当我们面临各种看似无法逾越的困难时,长征精神就像一盏明灯,一直指引着我们前进。面对汶川地震,全国人民秉承“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理念,全力奔赴抗震救灾第一线;面对新型冠状病毒,我们在党的领导下全国一盘棋,医护部门、解放军部队、物资保障部门和全国各族人民都以自己的方式来团结一心,共同面对这场战役,这正是我们不怕牺牲、团结奋进、顾全大局的新时代长征精神的体现。
3.体会诗人情怀,熟读成诵
毛泽东既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也是著名的诗人。在他的笔下,险滩恶水变成了“翻腾的细浪”“游走的泥丸”,这既是艺术的夸张化处理,更是诗人大无畏人格的体现。因为不怕,所以不惧。因此在诵读诗歌时,要注意体会诗人的情怀。
板书设计
5.七律·长征
精彩片段
师:长征的过程是异常艰难的,诗人为什么说“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呢?
生:因为长征快要结束了。
师:这句诗中包含着一种怎样的心情?
生:开心、喜悦。
师:前面三联中诗人的心情是怎样的?(忧愁、担忧)最后一联是全诗点睛之笔,道出了毛泽东在长征途中心境从焦急忧愁到镇定喜悦的转变。
(教师补充历史背景,引导学生理解“更喜”二字的背景意义:红军过五岭、越乌蒙、渡金沙、抢大渡,从敌人的重重包围中杀出了一条血路,粉碎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围剿,自然令人欣喜。而翻越岷山,即将进入陕北,胜利大会师已经不远,红军战略大转移的目标已基本实现,所以面对此情此景,作者的内心喜悦溢于言表。)
师:读完了“资料袋”的内容,我们明白了作者心情发生转变的原因是翻过岷山,长征胜利在望,所以这种“喜”中还包藏着“自豪和骄傲”。
师:那么,诗人的这种“喜”,还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同学们潜心阅读,推敲诗句,用心感受。
(生读)
师:“五岭逶迤腾细浪,鸟蒙磅礴走泥丸。”弯曲绵延的五岭,山势陡峭的乌蒙,夸张的手法让它们看起来极其险峻,但诗人却说“腾细浪”,“走泥丸”,这种奇特夸张的比喻,实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生:战胜困难后的喜悦和自豪。
师:是的。这扬抑之间,其实更突出了红军的伟大,红军不怕“远征难”。
师:金沙江战役,大渡河战役,应该是危险的,是残酷的,是惨痛的,可是,在诗人眼里只剩下什么?
生:“暖”和“寒”。
师:金沙江的“暖”,大渡河的“寒”。为什么只剩下一种感受了呢?
生:因为红军已经渡过去了,都已经结束了。
师:是呀,此刻的毛泽东心里更多的是对革命胜利的憧憬,他在写这首诗的时候内心是喜悦的,自豪的…
点评: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从长征的艰辛与隐藏在诗歌中的“喜悦”这一矛盾入手,引导学生去品读诗歌中所包含的历史事件,感受诗人内在的情思,品味诗歌精妙,引导学生发现诗歌语言背后的秘密,这点是值得我们关注的语言。以一个看似简单的矛盾,调动起学生品读诗歌的兴趣,层层推进,最后引导学生发现诗歌语言背后的密秘,这点是值得我们关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