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习作:多彩的活动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习作:多彩的活动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9-29 18:06: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习作:多彩的活动
教学目标
1.拓展思路,认识“多彩”,确定合理的习作内容。
2.编写和修订提纲,学会围绕具体的“感受”合理取舍素材。
3.实践“点面结合写场面”的写作方法,既要关注整个场景,又要注意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等细节。
4.在讲评中完善习作,逐步提高独立修改习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写一次活动,能够写清楚活动的过程,将重点部分写具体。
教学难点
学习运用点面结合的方式描写一次活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习活动一:拓展思路,激活“感受”
1.回顾梳理
(1)回忆校园生活,写下参加过的活动名称,三分钟里看谁写得多。
(2)全班交流学校或班级的活动名称,选择性地摘录自己有印象的活动。
(3)将活动进行分类:文体活动、节庆活动、读写活动、德育活动、综合实践等。
2.激活“感受”。
(1)选出自己印象最深的三次动按印象清楚的程度依次填在作业单里,再用明确的词语写出自己当时的“感受”。
(2)组织交流
要点:活动名称简洁明确,“感受具体明白”;感受可以是情感体验,也可以是教训或者启示。
3.确定活动
(1)选写一次印象深刻、“感受”明确的活动,把活动的名称和“感受”写在作业单上,并打上“★”。
(2)与同桌交流活动的过程。
学习活动二:学习剪裁,编列提纲
1.欣赏课文
(1)回顾《开国大典》,庆典活动从早晨六点持续到晚上九点半,时间长,活动丰富,思考作者是如何选择内容的。
(2)学校组织的活动虽没有“开国大典”盛大,但也要学会取舍和剪裁,因为我们的作文一般要求在500字左右。
2.病例诊断。
收集学生习作病例,指导剪裁。
病例一:《欢乐谷之旅》。题目是“欢乐谷之旅”,文章却在到达欢乐谷门口时结束了。
病例二:《愉快的欢乐谷》。虽然第1自然段就写了“欢乐谷”,但所选场面比较杂乱,没有围绕“愉快”这一中心进行描写。
病例三:《惊险之旅》。不是所有的游玩项目都要写下来,与“惊险”无关的可以去掉;刺激惊险的项目,一般不要超过三个。
3.编列提纲。
(1)就选定的活动,围绕具体的“感受”,确定所写场面。
(2)交流所列的提纲,点评修改。
学习活动三:点面结合,场面生动
1.“点”的聚焦。
(1)复习《狼牙山五壮士》第2自然段中点面结合的写法。
(2)练一练:拔河场面,可以给哪些人物来个“个人特写”?
(3)想一想,说一说:你写的活动,应该给哪些人物来个“个人特写”?将其写在提纲里不超过三个(必须是和你要表达的“感受”关系密切的人物)
2.“面”的确定。
(1)复习《狼牙山五壮士》中“诱敌上山”部分。“点”和“面”的中心是一致的,都意在表现战士们的勇猛,即使写敌人的惨状也是在侧面衬托战士们的勇猛。
(2)结合自己刚才确定的“特写人物”,来确定“面”的内容,继续完成二级提纲,填写表格。
3.看不见的画面。
(1)欣赏学生作文片段中的“心理描写”。很多活动都会伴随丰富的内心活动,抓住内心这一“看不见的画面”,也是写好作文的一大方法。
(2)练一练:拔河比赛中,会有哪些心理活动?
(3)你所写的活动场面,可以截取哪几段进行心理描写?写下要点。
学习活动四:学生作文,修改完善
1.撰写作文,自我评价。
(1)学生认真完成作文。
(2)出示评价标准,学生对照自评。
2.习作讲评,修改完善
(1)欣赏“面”写得精彩的句子。
(2)播放短视频,向影视作品学习“点面结合”。
(3)聚焦“点”的描写,“点”与“点”避免重复。
(4)学生修改习作中的“点”的描写部分,做到一个一个写,“点”和“点”不相同。
3.小结学习,展示作文
板书设计
习作:多彩的活动
选材,回顾活动
文体活动
节庆活动
读写活动
德育活动
综合实践
剪裁,编列提纲
生动,点面结合
“点”和“面”:中心一致
“点”一个一个写、不相同
精彩片段
师:(在欣赏了精彩的“面”和“点”的描写后)老师很高兴,同学们的作文都运用了“点面结合”的写法。但下面的“点”,老师不太喜欢。
出示:
第一组:
周某某同学脚就像生了根一样。
大力士刘凯乐脚像生了根一样稳稳地站着。
生:写脚,都用了“生了根一样”。
第二组:
再看看炎七,他是后排兵,像根定海神针一样站立在那。
大力士王晓晓满头大汗,脚像定海神针似的,死死地钉在地上,身体往后倾。
生:这次都用“定海神针”来写脚。
第三组:
我们班的刘凯乐,使出了盘古开天辟地的力气,只见他用力向后拔着,眼睛眯成一条缝,脖子和手上已经青筋暴起,脚像生了根似的,怎么也不动。体育委员褚俊皓,虽然很瘦小,但是他力气大,他也使出了盘古开天辟地的力气,脖子和手上也青筋暴起,脚下也像生了根似的,怎么也不动。
(逐句出示,学生看到后面都笑了)
生:两个人物,写的内容是一样的。
师:许多同学的“点”,文字内容十分雷同。我们来看看课文是怎么写的。
(逐句出示《狼牙山五壮士》第2自然段中“点”的描写部分)
师:这个场面,发出吼声的只有葛振林吗?
生:不大可能,这种情况下,一般都会不自觉地“吼”出来。
师:手榴弹,只有宋学义有吗?
(生摇头)
师:胡德林和胡福才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其他人的脸肯定也绷得紧紧的吧?
(生纷纷点头)
师:作者在描写该场面时,为了避免重复,选择不同的角度来表现五位壮士的英勇以及对敌人的愤怒。写“点”,除了一个一个写,还要注意“点”与“点”之间的不相同。
(板书:一个一个写、不相同)
师:(出示拔河的图片)同样写同学们的用力,可以写什么,来表现他们的用力。
生:可以写张开大吼的嘴巴,来表现人物的用力。
师:还可以写什么,来表现他的用力?
生:可以写紧紧闭着的双眼,来表现人物的用力。
生:可以写通红的脸色,来表现人物的用力。
生:可以写牢牢站立的双脚,来表现人物的用力。
师:请同学们选择拔河图上两三个人物,写一写。要求有两点:一个一个写,不相同。
八分钟后交流。
精彩片段摘录:
穿紫色毛衣的胖男生,仰着头张大嘴巴高喊,好像要变成动漫中的魔王,将天地间的山河丘海一股脑儿吸进肚子,再化成无穷的力量,灌注到手中的绳子上。穿花外套的小女孩,紧紧握住绳子,手都被扯得通红,但她仿佛不怕疼、不怕痛似的。哪怕手即将被划破,也不松开绳子一丝一毫。小明身为最后一位,是最后一道防线。他将绳子在腰上紧紧地绕了两圈,誓与绳子“共存亡”。他不敢松懈,也不敢休息,害怕一松手就会输了比赛。他的腰被绳子勒得紧紧的,却仍在咬牙坚持。抱着“绳在人在”的决心,向胜利迈进。
点评:
关于“点面结合”,学生在实际写作中出现的最大问题是“点”与“点”之间内容上的重复。讲评时,老师发现这一问题后,通过欣赏课文《狼牙山五壮士》中“点”的描写,再结合“拔河”活动的图片,进行片段训练,教学针对性强、效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