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竹节人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会写“凛、疙”等14个字,归类积累“虎视眈眈、怒气冲冲”等词语。
2.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的脉络。
3.练习朗读课文,初步了解竹节人的制作过程及玩法,感受竹节人带给作者童年的快乐。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理解词语,初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初步了解竹节人的制作过程及玩法,感受竹节人带给作者童年的快乐。
教学难点
初读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的脉络,初步感受竹节人带给作者童年的快乐。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一:词句对比,认识竹节人形象
1.检查预习,交流不理解的字词,解疑。
2.朗读第一组短语。
叉腿
张胳膊
脖子
老粗
浑身
疙瘩肉
(1)朗读短语要点:“叉”字音读准确。
[chā]叉子,鱼叉,交叉。
[chá]挡住,卡住:路口~住了。
[chǎ]分开成叉形:~着腿。
[chà]劈叉。两腿向相反方向分开,臀部着地,是戏曲、杂技、体操、武术等的一种动作。
(2)总结:这些短语描写的是站立时的竹节人。
3.朗读第二组短语
没头没脑地对打着
呆头呆脑的傻样子
挺着肚子净挨揍
(1)朗读短语要点:短语中的重音。
(2)总结:这些短语描写的是搏斗时的竹节人。
4.通过朗读上面两组词语,你发现了什么?同样是竹节人,它们的形象为什么不相同?不同在哪里?
要点:站立时的竹节人威风凛凛,犹如大力士、将军;搏斗时的竹节人一副呆傻、狼狈不堪的模样。
5.朗读课文语段
(1)朗读课文第8自然段:站立时的竹节人。
朗读要点:抓住关键词句,想象画面,读出画面感;神气威风凛凛,读出力量;有力而干脆。
(2)朗读课文第9、10自然段:搏斗时的竹节人。
朗读要点:抓住“没头没脑”“呆头呆脑”等词语,想象画面,读出画面感;语速放慢一点,读出站立时和搏斗时竹节人的不同形象。
总结:
竹节人有静有动,一静一动产生了对比,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于是,竹节人的姿态就有了变化,竹节人的形象就有了变化,竹节人就变得好玩,变得有趣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抓住课文重点词句,体会前后语段的反差,感受竹节人带给作者童年的快乐。
3.在整理玩具推荐指南时,复述竹节人的制作过程及玩法。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读出文字的画面感。
5.学习并运用两种不同的阅读方法:边读边想象画面;先找出具有参考价值的语段,再对照插图,圈画关键词。
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抓住课文重点词句,感受竹节人带给作者童年的快乐。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读出文字的画面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二:自主发现,体会反差表达效果
1.朗读词语
虎视眈眈
大步流星
怒气冲冲
(1)朗读词语
(2)这些词语描写的是什么状态下的老师?
要点:发怒的、生气时候的老师。
理解“虎视眈眈”,眈眈,注视的样子,像老虎要扑食那样注视着。形容恶狠狠地盯着。
(3)交流自己的老师凶的模样。
2.朗读语段:
偏偏后面的同学不知趣,看得入了迷,伸长脖子,恨不能从我们膀上探过来,被那虎视眈眈的老师看出了破绽。
老师大步流星走过来,怒气冲冲伸手一拂,“屏风”颓然倒了,一切秘密暴露无遗。不消说,费了许多功夫做出来的,建立了赫赫伟绩,鏖战犹酣的两个竹节人被一把抓去。
要点: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边读边想象画面,读出画面感。
3.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老师平时凶的样子。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与上面两段话形成反差的句段。
要点:
只见老师在他自己的办公桌上,玩着刚才收去的那竹节人。双手在抽屉里扯着线,嘴里念念有词,全神贯注,忘乎所以,一点儿也没注意到我们在偷看。
他脸上的神情,跟我们玩得入迷时一模一样。
4.老师的形象有了怎样的变化?
要点:严厉的、不可亲近的让人害怕的老师变得可爱了,变得可亲了,让人喜欢了;通过不同情境中的表现对比,形成强烈的反差,使老师的形象变得更为真实、立体与可爱。
5.读课文,标注文中形成反差的其他语句或段落。
提示:
(1)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注。
(2)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反差的表达效果。
要点:
(1)第15自然段中得意扬扬与弄巧成拙形成反差。
(2)摆开场子热火朝天玩竹节人的场景和竹节人被没收的场景形成反差。
(3)下课后,别的同学“玩得欢”和竹节人被没收后“我们”的“沮丧”形成反差;前面的“沮丧”和看到老师也在玩时的心情形成反差。
(4)竹节人风靡全校时,妈妈的责怪和校门口老头的生意形成反差。
6.总结。
竹节人,是极为普通、极为简单的玩具,可作者巧妙地通过对比,形成了反差的表达效果,使原本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玩具变得极为有趣;原本普普通通的童年生活,显得如此快乐,如此丰富,如此五彩斑斓。我们通过边读边想象画面,抓住前后反差,体会到了作者的表达意图。
7.交流表达:二十年后的同学会上,大家想策划一个节目“场景重现”,再现当年斗竹节人的情景,如果请你策划,你最想选择哪个场景?场景里一定有哪些内容?
学习活动三:整理玩具,推荐指南
1.情境任务:推荐竹节人玩具。
四年级小朋友要举行自创玩具比赛,你们愿意把竹节人推荐给他们,让竹节人在我们的校园里也风靡一回吗?
2.任务一:教一教怎么做。
(1)整理制作要点。
提示阅读方法:浏览课文,找出具有参考价值的语段;对照插图,圈画关键词。
制作的动作
锯、钻、(再)锯、穿、画
制作的材料
毛笔杆、纳鞋底的)线
制作的工具
锯子、钻头、水彩笔
(2)整理制作步骤
提示阅读方法:对照插图,根据制作的动作、所需材料和工具,整理制作步骤。
第一步“锯”
用锯子将毛笔杆锯成寸把长的一截,这就是竹节人的脑袋连同身躯
第二步“钻”
用钻头在锯好的一截三分之一处钻一对小眼,供装手臂用
第三步“锯”
用锯子把余下的毛笔杆平均锯成8短截,分别当四肢
第四步“穿”
按照图示,用线把9截毛笔杆穿在一起
第五步“画”
用水彩笔给竹节人画上眉毛、眼睛和嘴巴
3.任务二:教一教怎么玩
引导学生运用刚才的阅读方法,介绍竹节人的玩法。
初级玩法
嵌入拉紧、一松一紧
高级玩法
加道具(冰棍棒、废弃的钩针、铅皮、铁丝、红丝线、橡皮),配备红缨枪、风火轮(哪吒),或配备把鹅毛扇(诸葛孔明)……
(1)怎么玩?找出动作词:嵌入、拉紧、一松一紧。这是初级玩法。
(2)还有高级玩法,可以玩出花样来?怎么玩?
要点:竹节人在创造中有了新的形象。
4.生活体验会表达:介绍自己曾经创造过的玩具,描述制作过程以及玩玩具的体验。
5.课堂小结:这篇课文我们读了两次。第一次读课文,发现与体会形成反差的语句或段落,感受对比形成反差的表达效果,运用的阅读方法是:边读边想象画面;第二次读课文,教四年级小朋友怎么制作竹节人,怎么玩竹节人,运用的阅读方法是:先找出具有参考价值的语段,再对照插图,圈画关键词。不同的阅读任务,采用不用的阅读方法。如果让你讲个有关老师的故事,该用怎样的阅读方法呢?请你课后和同学一起讨论,选择最合适的方法,并试一试。
要点:宜用“主线串连”的阅读方法,梳理“发现破绽、没收玩具、玩得入迷”的故事情节。
板书设计
9竹节人(童年生活的美好)
读出形象
边读边想象画面
玩具指南
找参考圈画词语
精彩片段
师:老师这里有一组词,谁来读一读?
(出示词语:虎视眈眈
大步流星
怒气冲冲)
(生读)
师:这些词语描写的是—老师。什么状态下的老师?
生:老师没收了竹节人,十分生气。
师:你们的老师有这么凶的时候吗?
生:偶尔也会有!
师:课文里是这么写的,我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注意:读的时候同样要想象老师生气时的画面,读出画面感。
出示:
偏偏后面的同学不知趣,看得入了迷,伸长脖子,恨不能从我们肩膀上探过来,被那虎视眈眈的老师看出了破绽。
老师大步流星走过来,怒气冲冲伸手一拂,“屏风”颓然倒了,一切秘密暴露无遗。不消说,费了许多功夫做出来的,建立了赫赫伟绩,鏖战犹酣的两个竹节人被一把抓去。
(生读)
师:看来这位老师真的很生气了。如果你们的老师对你们虎视眈眈、怒气冲冲,你们怕不怕?
生:老师生气的时候,我们都挺怕的。
师:如果你们的老师一直、天天对你们虎视眈眈,怒气冲冲,你们喜不喜欢?
生:我不喜欢。(笑)
师:你们的老师会这样吗?
生:不会,不会。
师:课文中的老师也不会这样。所以,作者笔下的老师形象也有变化。请你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与这两段话形成反差的语段。比赛,谁第一个找到?
生:我找到了这一句:
只见老师在他自己的办公桌上,玩着刚才收去的那竹节人。双手在抽屉里扯着线,嘴里念念有词,全神贯注,忘乎所以,一点儿也没注意到我们在偷看。
他脸上的神情,跟我们玩得入迷时一模一样。
师:速度真快!请你看一看这两处描写老师的话,老师的形象有了怎样的变化?
生:我觉得一开始老师在没收竹节人时虎视眈眈、怒气冲冲的样子,一定是特别严厉的,而后来在玩竹节人的时候,很投入很专注,就像“我们”在玩竹节人的时候一样。
生:这前后判若两人。
生:一开始老师很凶很严厉,后来老师沉浸在玩竹节人的乐趣中了。
师:严厉的、不可亲近的、让人害怕的老师变得可爱了,变得可亲了,让人喜欢了。人物在不同情境中的表现产生对比,形成强烈的反差,于是,老师的形象也变得更为真实、立体与可爱。
师:谁能试着读一读这两段话,将老师不同的形象读出来。
(生读)
师:看,普通的老师,形象前后有了反差,就显得可亲可爱了。
点评:
相信每一位读者第一次读这篇课文,都会边读边情不自禁咧开嘴。因为,童年的快乐充盈在文章的每个段落里,每个字眼里。作者是怎么“制造”这种快乐的?前后形成反差。虎视眈眈的老师,有点可怕的老师,怒气冲冲的老师,玩得全神贯注的老师,忘乎所以的老师,可亲可爱的老师,前后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使得作者童年时代的生活更加真实有趣。执教者流畅有致的教学,引导学生进入文本世界,与作者共同体验童年生活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