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天气与气候
11
一天的气温
时间
课时:1
课型:新授
教法: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手段:实验、多媒体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会使用气温计测量气温,能描述一天中气温变化的大致规律。
科学探究目标:
在教师引导下,能利用百叶箱测量并记录一天的气温,能汇总整理信息,归纳总结出一天中气温变化的大致规律。
科学态度目标:
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一天的气温表现出探究兴趣。
2.能树立标准化的科学观测意识,能实事求是地反应测量结果。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利用气温的变化规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科学服务于生活。
【重
难
点】使用折线统计图等形式整理气温数据,归纳一天中气温变化的大致规律。
【前置作业】
学生准备:[PPT2
出示]搜集有关气温的文字或视频资料,初步了解气温
教师准备:[PPT2
出示]气温计、百叶箱、百叶箱使用视频、课前指导部分学生在一天的不同时段测量气温并进行记录,获取气温数据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愉快的十一假期刚刚结束,大家都去了哪里玩呢?给大家展示一下你游玩的照片吧。
2.[PPT3出示]观察不同地点、不同环境以及一天中的不同时段穿的衣服是不一样的。
[板书课题]
《一天的气温》
二、探究新知
(一)在同一时段内测量室内和室外的空气温度,有什么发现?
1.师:现在室内室外的空气温度都是多少呢?我们来测一测。
2.[PPT4出示]活动要求:四人一组,使用温度计,选择校园里的一个地点测量温度,记录数据,限时3分钟。
3.[PPT5出示]测量结束后,将测量点的环境及测量到的温度汇总记录在课件的记录表中。
4.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我们的记录表,横向、纵向比较一下,说一说你的发现。
5.生交流发现:不同的地点温度是不同的,阳光下温度最高,背阴的地方温度低。
6.[PPT5出示]师生共同总结:不同的地点温度是不同的,会受到阳光、风、建筑物等等因素的影响。
7.师:我们一直在说的温度,其实有一个科学的名字,叫气温。
[PPT6出示]气温概念:空气的冷热程度称为空气温度,简称气温。
8.师:同一时段我们校园不同地点的气温都是不同的,那天气预报里边的气温是怎样测量出来的呢?
9.生:讨论交流。
10.[PPT6出示]天气预报中的气温,是指在室外空旷、空气流通、不受太阳直射的环境下测得的空气温度(一般在百叶箱内测定)。
[PPT7出示]播放视频:天气预报中的气温为什么要在百叶箱内测量。
(二)利用百叶箱测量气温。
1.师:刚才视频中出现了百叶箱,为什么测量气温的时候要把气温计放在百叶箱内?百叶箱有什么奥秘呢?
2.[PPT8出示]视频播放:百叶箱的介绍及使用方法。
[PPT9出示]百叶箱是用来放置测量空气温度和湿度仪器的木箱。百叶箱一般安装在高度为1.25米的架子上,箱底保持水平。
3.师:课前我们的照片展示的时候发现一天的不同时段我们穿的衣服是不一样的,那么大家想不想知道一天的气温是怎样变化的?
我们应该怎样测量气温,才能发现一些规律?要怎样记录测量到的气温?
4.生:讨论交流。
5.[PPT9出示]师生共同总结:可以每隔两个小时利用百叶箱测量一下温度,将测量的温度记录到一个表格中,最后总结规律。
[PPT10出示]温度记录表
(三)整理气温数据,描述一天的气温变化规律。
1.[PPT11出示]前一天指导部分孩子测量的气温数据,提问:你能想办法整理一下这些数据吗?
2.生:交流、汇报:可以绘制折线图……
3.[PPT12出示]折线图
师:请大家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整理一下气温数据,看看能不能发现一些规律。
生:分组根据老师提供的气温数据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整理并发现规律。
4.师:你能说说一天的气温变化规律吗?
5.[PPT12出示]一天中气温变化的大致规律是:早晚气温低,中午气温高。
6.[PPT13出示]师:是不是每天的最高气温都是出现在午后呢?连续观测几天的气温,又会有什么规律呢?请大家课下使用老师在校园中放置的百叶箱和温度计测量一下气温,并且汇总一下规律。
三、拓展活动
1.师:我们课上汇总数据发现了一天的气温变化的大致规律,那大家想不想知道一个月或者更长时间的气温变化规律?我们可以怎样观测?
2.生:讨论交流:可以每天早晨、中午、晚上或者选一个固定的时间测量,然后画折线图,就能发现规律了……
3.[PPT14出示]师:大家的方法非常好,那课下就请大家按照这样的方法继续观测,发现更多气温的秘密。
总结提升:这节课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板书设计】
11.一天的气温
气温:空气的冷热程度
百叶箱
早晚气温低,中午气温高
作业:练习册
教学反思
12
风向和风力
时间
课时:1
课型:新授
教法: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手段:实验、多媒体
教学目标:
1、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创造性的制作简易的风向仪。
2、养学生动手动脑和创造能力。
3、使用自己的风向仪观测风向。
教学重点难点:在教师的指导下创造性的制作风向仪。
前置作业:课前准备细木条两根,卡纸一张,剪刀,小木块,钉子一枚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上一节课进行了天气的观测和记录,但有的同学的观测纪录不够准确。如果我们能够借助一些仪器的帮助,那我们的结果就会精确许多。今天,我们就先来认识一种气象仪器——风向仪。
2、出示风向仪,说一说:风向仪是由几部分组成的?各部分都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自由发言。
3、说一说,风向仪式怎样测风向的?
学生自由发言
4、讨论:如果让我们来制造一个风向仪,我们要怎样来做?
分组讨论
5、集体交流讨论结果。
每组推选一名同学交流
6、教师简单评价后,指导学生制作风向仪。
学生自由制作,同位可以协作。
7、风向仪做好了,我们把它拿到操场上去测一测风向吧。
学生各自到操场测风向。
8、说一说,自己制作的风向仪怎样?有怎样的优缺点?
学生先分组交流,再推荐有代表性的几个同学发言。
9、教师作简单的指导性总结。
填写好评价卡。
总结提升:这节课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作业:体验与探究
板书设计:
12、风向和风力
一、认识风向仪:支架、箭头、箭尾、风向杆
二、制作风向仪
三、测风向:风向(东风、西风、南风、北风、东南风、东北风、西南风、西北风)
教学反思:
13
降水量
时间
课时:1
课型:新授
教法: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手段:实验、多媒体
教学目标:
1、能够通过活动了解雨量器的结构原理和使用方法,并能改良设计出自己的雨量器。
2、理解降雨量的概念,会使用区分降雨强度的雨量分级表。
3、意识到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办?”是一种良好的科学习惯。
重点难点:了解雨量器的结构原理和使用方法,并能改良设计出自己的雨量器。
前置作业:搜集有关降雨量的资料图片。
教学准备:
雨量器、计划表格、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出示四种天气符号——小雨、中雨、大雨、暴雨让学生进行辨认,并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详细描述每种天气情况下的情景,目的是让学生对雨量分级有一个大致的感性认识,为后面进一步学习作好铺垫。(课件出示符号及天气情景)
二、讨论探究
(一)认识降雨量。
课件创设情景:雨后,一个小朋友想:“雨下得真大呀!我们怎样才能准确知道下了多少雨呢?”
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有的学生可能会提出要想准确的知道下了多少雨必须把所有的雨水收集起来量一量,这种想法虽然是正确的,但一定会因为难以操作而被其他学生否决。
师:其实我们想知道“下了多少雨”其实就是想知道“降雨量”是多少,什么叫“:降雨量”呢?“在一定时间内,从云中降落到水平地面上的液态水,在无渗透、无蒸发、无流失的情况下聚积起来的水的深度,称为该地区该时段的降水量。”
课件继续:小男孩突然发现了屋檐下的一坛子雨水,就想到用尺子量一量坛子里的水深,就知道降雨量了。
让学生说说对他这种做法的意见:1、坛子里的水有一部分来自屋檐上流下来的雨水,会量不准的。2、坛子上下细,中间粗,用这样的容器量雨不合适。3坛子没放平,一边高一边低也会量不准。
师:对于发现的这些问题,大家有什么解决方法?
学生讨论寻找解决方法:1、选择一种上下一样粗的容器来接雨。2、把容器放到开阔不受碍物影响的地方。3、放得时候使它保持水平。
师:大家觉得他用尺子来量降雨量是不是选对了工具?
生发表见解:不对,应该用量筒量水的体积。对了,量深度应当用长度单位,所以应当用尺子。
师:那么我们用什么长度单位最合适呢?
生发表见解:用毫米,因为这样得出来的数才最准。
师:集体的力量真是大啊,竟然从小男孩的研究方法中发现并解决了这么多的问题。虽然他错误很多,但同学们应该感谢他,正是他的多思好问我们才有了这样一次深入研究学习的机会,其实很多科学发明都是从一个“为什么,怎么办”开始的,大家要学习他这种多提问多思考的好习惯哪!
(二)降雨量的分类
前边同学们根据自己的体验描述了小雨、中雨、大雨、暴雨的情景,这些其实是人们根据降雨量的多少划分的降雨等级。其实除了这些等级之外,还有大暴雨和特大暴雨两个等级。国家所气象部分为了更明确的分清不同的降雨等级,特制定了“降雨量标准”,作为分辨降雨等级的依据。课件出示:
降雨量标准(单位:毫米)
种类
24小时内降雨量
12小时内降雨量
小雨
小于10.0
小于5.0
中雨
10.0-24.9
5.0-14.9
大雨
25.0-49.9
15.0-29.9
暴雨
50.0-99.9
30.0-69.9
大暴雨
100.0-249.0
70.0-139.9
特大暴雨
250.0以上
140.0以上
(三)认识雨量器
其实早在公元1247年,南宋当时州郡均规定用“天池盆”来测降雨量,现在我们把测量一段时间内累积降雨量的仪器称为“雨量器”。“天池盆”是世界最早的雨量器,我国也是发明和使用雨量器最早的国家。我们来认识一下现在广泛应用于气象观测中的雨量器吧。
把雨量器器拆开放到讲台上让学生观察,说一说它是由几部分组成的?
1、最上一节是个筒形漏斗。
2、下节是和上节一样粗的铁筒。
3、最下面是铁架。
师:你觉得各部分有什么作用?
引导学生发现:
1、漏斗可以防止雨水溅出来。
2、下节铁筒用来盛雨水。
3、铁架可以使铁筒保持稳固水平。
师:有了这些我们可以测降雨量了吗?
引导学生讨论:“我可以用尺子在筒里量出水深。”“这样做太麻烦,我们需要更方便使用的量具。”
师:想一想这种量具应当是什么样的?
生:和量筒一样粗的;有刻度的;刻度是以毫米单位的;透明的等等。
师:大家说得有理有据,看来同学们对雨量器已经很了解了,想不想自己动手制作一个雨量器?
(四)设计雨量器
师:课本上给大家提供了一种制作雨量器的方法,你们观察一下,说一说制作一个他这样的雨量器都需要哪些材料和工具?
师:你们想得很周全,你觉得他做的雨量器有缺点吗?
生:可乐瓶的底部不是像瓶身一样的圆柱形。
师:那他是如何解决这个难题的?
生:先在瓶内装水,使水位到达瓶身部位,然后把尺子的“0”刻度对齐水面。
师:你们还有更好的解决方法吗?
生:使用平底的玻璃杯做筒;把可乐的瓶底用蜡填满,就不必每次都提前加水了等等。
师:同学们的想法真奇妙,想不想把自己的奇妙想法变成现实呢?那么就好好来计划一下吧!
雨量器制作计划
我要用的材料和工具:
我设想的制作步骤:
总结提升:组织学生小组内讨论:这节课我有哪些收获?这节课我提出了哪些问题?这节课我解决了哪些问题?我对雨量器进行了哪些改进设计?我还想弄明白哪些问题?
师:大家课后可以选择一两个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一下研究。下节课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设计带好材米和工具,我们一同做一个自己的雨量器。
作业:体验与探究
板书设计:
13、降水量
一、交流降雨量资料
二、制作雨量器
三、测量“降水量”:大雨、中雨、小雨、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
教学反思:
14、天气和气候
.
时间
课时:1
课型:新授
教法: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手段:实验、多媒体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知道可以用气温、风向、风力、降水量、云量等描述一天的天气。
2.知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了解不同地区的气候不同。
科学探究目标:
1.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观察和测量,描述一天的天气;能通过对比,了解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2.能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举例说明不同地区的不同气候的不同特点;能根据不同地区的景物特点对当地气候特点作出合理的推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对气候表现出浓厚的探究兴趣,乐于分享自己的想法,在探究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天气和气候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重
难
点】
知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了解不同地区的气候不同。
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观察和测量,描述一天的天气;能通过对比,了解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前置作业】 课件、气温计、风向仪、雨量器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谈话:课前,同学们有没有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认真的观察和记录?谁来交流一下今天的天气情况?
2.学生对自己观察和记录天气的情况进行汇报。
3.小结:同学们观察、记录得真不错,交流地比较详细。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天气和气候。
二、活动过程
(一)说一说今天的天气
活动一:探究获知天气情况的方法。
(1)知道了解天气情况的方法与途径。
1.教师引导: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法了解天气情况呢?小组内同学可以先讨论讨论,看看能找到多少种获知天气情况的方法。我们比一比,看哪个小组的方法多?
2.学生小组讨论,然后汇报交流。
(根据各组的汇报,将学生的方法进行总结,也可由学生进行总结。)
3.
[PPT
3
出示]师:同学们知道的方法还真不少。老师通过查阅资料,也知道了一些方法,请看大屏幕。出示资料内容:利用仪器进行测量,看云识天气,根据月相识天气,根据谚语判断天气,目测风向、风力,收听、收看天气预报节目。
4.
[PPT
4-6
出示]教师引导:要想了解天气情况,我们既可以用仪器来测量,也可以用眼看方法来测量,还可以通过收听、收看气象预报得知。大家还记得我们以前学习过的《风级歌》吗?学生回答。我们可以用目测的方法知道天气情况中的风向或风量。今天我就借助科学仪器测量的使用方法。谁来说一下,我们观测天气主要观测哪几个方面呢??
5.学生交流:如温度、风向、降水、运量、空气湿度等。(教师板书)
6.师:你认为外出观测天气时,除了科学观测之外,还应注意哪些事项?
学生讨论并互相交流记录方法。
[PPT
7
出示]注意事项:
(1)注意安全。
(2)利用仪器时,要严格按照操作方法操作。
(3)目测时,要依据目测的标准进行合作。
(4)小组成员既要各负其责,又要相互合作,共同完成观测任务。
7.师:同学们对外出观测已做好了充分准备,现在请各组选取合适的科学仪器,参照观察记录单进行测量。我们比一比,看哪个小组观测得仔细,记录详细。
8.学生带上科学记录本和笔排队到操场上分组进行观察,教师巡视。(时间控制在10分钟内)
9.回到教室进行交流:请同学来汇报一下你们观察到天气现象。
9.学生汇报观测结果,教师展示学生的记录。
[PPT
8
出示]观察今天的天气观察记录单
实验目的
观察、描述今天的天气
实验记录
实验步骤
1.观察云量,描述今天总体天气状况。
2.借助风向仪,读取今天的风力、风向数据。
3.借助雨量器,读取今天的降水量数据。
4.借助温度计,读取今天的气温数据。
实验结论
通过实验,我们从
、
、
、
等方面记录今天的天气情况。
10.教师总结:通过观察、记录,我们从气温、风向、风力、降水量等方面记录今天的天气情况。
活动二:引导学生学会描述天气情况。
1.[PPT
9
出示]师:这是我们观测的今天的天气情况,这是气象预报中显示的今天的天气情况,根据这些信息谁能模仿气象员播报一下今天的天气情况?
2.学生模仿气象员汇报。(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将学生汇报中的关键词板书在黑板上,如:气温、风向、风力等。)
3.提问:你觉得今天的天气我们应该穿什么衣服?
4.学生交流。
5.师:今天的天气到底怎样呢?请大家看一看气象员是怎样对今天的天气情况进行预报。
[PPT
10
出示]播放气象员预报天气的录像。
6.
[PPT
11出示]教师总结:
天气是一定区域短时间内大气中的各种气象状态。我们可以从气温、风向、风力降水、运量、空气湿度等方面描述今天的天气情况。
(二)了解本地区多年的天气情况。
1.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学会了描述一天的天气,这是三亚地区1-12月份的天气状况,谁能用刚才学到的知识来描述一下这段时间的天气情况?
2.学生尝试描述,发现不能够准确表达这一段时间的天气状况。
3.教师引导:通过思考,同学们发现我们刚才描述一天的天气情况的术语不能准确表示一段时间内的天气情况。天气是一定区域短时间内大气中的各种气象状态。像图中在一定区域里经过多年观察所得到的概括性的气象情况叫气候。通过这几段时间的气象情况记录,大家有什么发现?
4.学生交流:三亚终年气温较高,气温变化不大,四季不分明,多雨......
5.
[PPT
12出示]小结:通过观察和讨论,我们知道了天气与气候的区别,气候是指一定区域里经过多年观察所得到的概括性的气象情况。不同季节本地区的气候特点不同。
(三)不同地区的气候一样吗?
1.
[PPT
13出示]谈话:原来天气中有这么多学问,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老师上个月去三亚出差学习,瞧,这是老师出差的照片。谁来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2.学生交流:看到阳光很耀眼,温度应该很高;看到老师和行人都穿着短袖T恤,说明温度高。
3.教师:我们同学的分析能力非常强。确实如同学分析的那样,此时三亚气候宜人,和我们这里的气候截然不同。
4.
[PPT
14出示]引导:老师还想考考大家,请看大屏幕,这是哈尔滨和三亚的全年温度曲线图,谁想尝试判断一下当地的气候特点?
5.学生交流。
6.
[PPT
15出示]对照两地的气候情况,谁来说说你的发现和分析?那么远在大西北的敦煌又是怎样的气候特点呢?尝试分析一下敦煌的气候特点。也可以说说学生自己去过的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
7.学生交流。
8.教师总结:通过交流,我们发现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气候特点。
三、拓展活动
1.教师引导:同学们,假期快到了,老师一个外地的朋友要来本地旅游,你能帮我为他做些提前的准备工作吗?比如说提供携带服装、用具、活动的建议,为他介绍一下我们当地的气候特点。
[PPT
16出示]教师布置课后调查的任务:了解家乡的气候特点。
2.教师进行调查活动的方法、注意事项的指导。
总结提升:这节课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作业:练习册
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
练习课
时间
课型:复习
课时:1
教法: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目标:回顾本单元教学目标,通过做练习熟练掌握本单元知识点,并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常见问题.
重点:
通过做练习熟练掌握本单元知识点
难点:
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常见问题.
前置作业:回顾整理本单元知识点.
教学过程:
小组内交流本单元知识点
班级交流本单元知识点
教师出题,学生做练习
师生共同评价
总结提升:这节课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板书设计:
第三单元
天气与气候
11、一天的气温
12、风向和风力
13、降水量
14、天气和气候
作业:第三单元检测题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