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七单元教学设计:自然情怀《故都的秋》《荷塘月色》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七单元教学设计:自然情怀
任务群:文学阅读与写作
【说明】统编新教材(必修)以人文主题统领,打破文体界限;以任务群为学习旨归,聚焦语文学科知识学习。本设计初衷既紧扣新课标,又结合教学实际,立足于单元学习任务,以统编教材的课为单位,一组一组设计教学。
第十四课任务主题
学习鉴赏作品,感受不同侧面。
第十五课任务主题
把握作者感情,领悟作品内涵。
第十六课任务主题
探寻民族审美,体会文言之妙。
14.《故都的秋》《荷塘月色》
?
一、教学指南
(一)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感受作者眼中的自然美;品味赏析语句,感受散文语言之美并体味作者情思。
2.理解本文“主观情”与“客观景”的自然融合。
3.比较阅读两篇写景散文名篇的各自之美。
(二)重点难点
通过文本细读,理解本文“主观情”与“客观景”的自然融合。
(三)课时安排
4课时
(四)课前研学
1.预习作业
速读课文,圈画这两篇散文中你认为精彩的语句,并作简要点评。
2.阅读指导
两篇文章都是写景状物类散文。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散文最突出的特点是语音优美,富于文采,用丰富的想象不受时空限制,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感受,影响读者,散文“形散神不散”,表达力强,感染力强。
《故都的秋》是郁达夫1934年7月,郁达夫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今北京),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写下的文章。故都的“秋”,其实是郁达夫的“秋”,是表现了他主观感情、审美取向、文学气质和人生态度的“秋”。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任教清华大学时所写。文章写了荷塘月色美丽的景象,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为后人留下了旧中国正直知识分子在苦难中徘徊前进的足迹。寄托了作者一种向往于未来的政治思想,也寄托了作者对荷塘月色的喜爱之情。
3.写作准备
运用课上所学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去描摹某种风景美物,并抒发自已的真情实感。
4.知识清单
(1)走进《故都的秋》作者
郁达夫,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郁达夫是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一位为抗日救国而殉难的爱国主义作家。在文学创作的同时,还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先后在上海、武汉、福州等地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1945年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他为“为民族解放殉难的战士”。
中短篇小说:《沉沦》(他的第一本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本小说集)《春风沉醉的晚上》。散文集:《达夫游记》《屐痕处处》《达夫日记》《达夫散文集》《闲书》等。
(2)《故都的秋》写作背景
《故都的秋》创作于1934
年8
月17
日。当时,郁达夫到达北京仅仅只有四天的时间。当时日本侵略者要求将察哈尔省沽源以东、长城以北地区划归热河省。随后,不断地向第二十九军发动进攻,相继制造了两次“察东事件”。中华千年的文明古都——北平(今北京),处在风雨飘摇之中。郁达夫虽蛰居远离北平的杭州,一样会感受到国事的危急。因而,当他到达北平,触景伤情,写了《故都的秋》,描绘的是“悲凉”景物,流露的是“悲凉”心绪,表达的是对故都的一往情深。
(3)走进《荷塘月色》作者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文学研究会”的早期成员,现代著名的散文家、学者。原任清华大学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后转西南联合大学任教。在抗日民主运动的影响下,政治态度明显倾向进步。晚年积极参加反帝民主运动。
他的散文,结构严谨,笔触细致,不论写景抒情,均能通过细密观察或深入体味,委婉地表现出对自然景色的内心感受。抒发自己的真挚感情,具有浓厚的诗情画意。主要作品有《毁灭》《踪迹》《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等。
(4)《荷塘月色》写作背景
《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这时,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呐喊和斗争,但是在四一二政变之后,却从斗争的“十字街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但是作者既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但又始终平息不了对黑暗现实产生的不满与憎恶,作者对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内心是抑郁的,是始终无法平静的。于是作者写下了这篇文章。这篇散文通过对冷清的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写,流露出作者想寻找安宁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脱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的复杂心情,这正是那个黑暗的时代在作者心灵上的折射。
(五)学情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当我们向学生教授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学生对于写景状物的散文并不陌生,读懂文章内容不是难事。一般同学也能说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但学生主要还是停留在泛读和初读上,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但对于感受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进行过鉴赏,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形成之中。能深层次的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就更难。因此,指导学生学习的时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分析写景、体会情感、注重审美。
?
二、过程设计
第1-2课时
(一)情境导入
1.PPT展示秋天景色的图片,请同学说说对秋天的直观感知。
2.说说你知道的:秋天的诗词。
悲秋诗词: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唐﹒杜甫《登高》)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宋﹒
柳永《雨霖铃》)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战国
宋玉﹒《九辩》)
颂秋诗词: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唐﹒王维《山居秋暝》)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唐﹒刘禹锡《秋词》)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满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3.为什么描写同一个对象,感彩会截然不同?
点拨:景物与语言皆为情感服务,为作者的感情所驾驭。
文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昔人论诗,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二)理清结构
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1.播放课文朗诵(引导学生整体把握,理清结构。)
2.问题一:作者笔下“故都的秋”呈现什么特点?
引导分析:文章1—2段对比写出了北国秋的特点:清、静、悲凉。
3.问题二:文章结构如何划分?
引导分析:总→(1-2)分(3-12)→总(13-14)忆秋→
绘秋→
恋秋
(三)活动1: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交流:五幅秋景图(学生分组讨论)。
1.问题一:阅读第3段,体会本段如何体现了故都秋的特点,并用四个字概括本段内容?
引导分析:
清——“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
静——“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
“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
悲凉——“一椽破屋?、破壁腰中”
“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
“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
这一幅秋景可概括为:庭院秋景图
2.问题二:阅读第4段,体会本段如何体现了故都秋的特点,并用四个字概括本段内容?
引导分析:
清——“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
静——“落蕊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悲凉——“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
这一幅秋景可概括为:秋槐落蕊图
3.问题三:阅读第5段,体会本段如何体现了故都秋的特点,并用四个字概括本段内容?
引导分析:
静——“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秋蝉的残鸣,衬托了故都的静。
悲凉——“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蝉的悲凉、高洁“的文化内涵又有几千年的历史,因此故都处处的残鸣之声唤起了郁达夫的悲凉之感。
这一幅秋景可概括为:秋蝉残鸣图
4.问题四:阅读第6-10段,体会本段如何体现了故都秋的特点,并用四个字概括本段内容?
引导分析:
悲凉——“灰沉沉的天底下,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
秋雨转凉,人生几何?凉的不仅是秋雨,还有已到中年的作者,天气转凉,一年剩下的光阴就不多了,人到中年,剩下的光阴也不多了。
“旧梦豪华已化烟,渐趋枯淡入中年”因此转凉的秋雨更包括作者内心的悲凉。
这一幅秋景可概括为:秋雨话凉图
5.问题五:阅读第11段,体会本段如何体现了故都秋的特点,并用四个字概括本段内容?
引导分析:
“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沙尘灰土的世界”?。
秋日胜果只是暂时的,秋天来了,冬天还会远吗?秋天的胜果只会让人想到冬天的严寒。
这一幅秋景可概括为:秋日胜果图
(四)活动2:体会作者“悲凉”情感。
1.指导学生诵读“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这句话,提示停顿、重音和语气,让学生读出“悲凉”,奠定感情基调。
?
2.在五幅图景中选择“庭院秋景图”“秋雨话凉图”这两幅图景来让学生细细品读其中的“悲凉味”。
①选择破屋、破壁腰、蓝色牵牛花、尖细疏落的秋草做审美对象,是契合作者内心的悲凉的,这是“以情驭景”的笔法。
补充:蓝色宁静、深远,白色素雅、纯净,都属于冷色调,故能体现出悲凉的秋味。
②看青天、听驯鸽的飞声、往院子一坐、细数一丝一丝的日光,这些读起来是比较清闲的,貌似和“悲凉”没有关系,这时引入王安石罢相之后写的两句诗“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来体味清闲背后的落寞情绪,以诗证文。
③“秋雨话凉图”中找到的关键词如“灰沉沉的天”“凉雨”“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等等都只能感受到“凉”,那么“悲”在哪里呢?引导反复诵读都市闲人微叹互答的两句话,读出儿化音“天儿”,把“了”读成“咯”,拖长,品味作者为什么认为这“歧韵”“来得正好”?引导体味这句话深沉的语气背后深沉的情感。
比较一下,如果熟人相遇这样说“今儿又下雨了,真凉快啊”,还有那种深沉的语气吗?引入辛弃疾的“如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这句诗,来引导体味这语气背后深沉的悲凉之叹。
(五)活动3:理解作者“悲凉”的原因?
1.故都北京,即使是在郁达夫那个时代,秋天里,明艳之色有,繁市之境在,作者为何避而不写?
客观方面:景物本身固有的特征,北京秋天的自然景色。
主观方面:第一,跟旧中国时代环境的黑暗有关,导致郁达夫思想苦闷,逃避现实;
第二,跟郁达夫个人气质抑郁善感有关。早年丧父,日本十年生活饱受屈辱和歧视;
第三,跟郁达夫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在杭州期间,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
主观、客观方面决定了作者会选什么样的景来抒发什么样的情感。
2.知人论世(作者及其经历介绍)
《故都的秋》,秋有情的眷恋,秋有情的落寞,是最自然不过的了。这样写,也和文章的写作背景有关。1921年9月到加深对作者情感的把握?。
1933年3月,作者曾投入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运动,进行进步文学创作,1933年4月,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待原因,作者从上海移居杭州,隐居山水,思想苦闷,创作枯淡。本文正是写于此时,所以他眼中的景无不是内心情感的外化,真是“而今识尽愁滋味”,不写不休。
爱国之人,多愁善感之人,具有平民意识的人,细腻的人,具有丰厚的文化积淀和涵养的人,内心郁结之人等等。只要能从课文中找出依据,言之成理都可以肯定。正是这样的郁达夫,才能写出深沉而悲凉的《故都的秋》。
3.品读最后一句直抒胸臆的句子“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用生命去置换”这句话假不假,是否说得真诚?
这个问题答案是开放的,但要注意引导体味“若留得住的话”等关键之处,从而理解作者深沉的悲凉之情。
(六)小结
《故都的秋》是一篇颇具特色的散文,体现了郁达夫的艺术个性和审美追求。因此,应以点带面,带领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郁达夫以及他生活的环境。学生虽然学习了不少写景状物的散文,但不能只止于对文章内容的表面理解,应深入体会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逐步掌握鉴赏散文的技巧。
郁达夫在论及现代散文时说:“作者处处不忘自我,也处处不忘自然与社会。……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现代散文的特征之一。”
(六)布置作业
联系郁达夫生平,分析郁达夫笔下的秋如此悲凉的原因。
教学板书:
第3课时
(一)走近荷塘
朱自清先生说,写景,就是“以文字作画”。即写景是用文字像绘画一样将所写之景物展现在读者的面前:有声、有色、有情、有态,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给人以美的熏染和感动。而《荷塘月色》可谓是“以文字作画”的写景艺术典范。
(二)活动体验
活动1:解题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我们从荷塘月色这个题目总可以知道些什么?月下的荷塘,这里的月光是荷塘上的月色。我们先一起来看下作者对月下荷塘的描写,夜里的荷塘有什么好欣赏的呢?
?
活动2:共赏“月色下荷塘”
问题1:作者描写了月色下荷塘的哪些景物?
明确: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
问题2:分组讨论:作者笔下的景物是什么样的?
明确:荷叶:田田、亭亭的舞女的裙——优雅飘逸
(“田田”指荷叶茂密,荷叶相连;“亭亭”形容女子修长优雅。“田田”的荷叶,如“裙”,那是多么优雅飘逸)
荷花:明珠、星星、刚出浴的美人——淡雅羞涩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的”,在他心中荷花的美是什么样的美?——明珠、星星、刚出浴的美人,淡雅地、静静地发光,要足够淡雅羞涩袅娜)。
荷香:渺茫的歌声——缥缈淡远
荷波:凝碧的波痕——沉厚绵长
流水:脉脉、更见风致——含蓄绰约
问题3:闭上眼睛,体会意境?
明确:静谧幽美
问题4:你身处这样的意境心情会如何?
明确:人的心境是沉静喜悦的、心绪是平和淡远。
小结:荷塘的绽放不是绚烂放肆的,而是清幽恬静的。
?
活动3:品“荷塘上月色”
问题1:这是什么样的月光?
明确:月光:静静地泻、不能朗照别有风味——丰盈鲜亮、含蓄柔和
和谐的旋律、梵婀玲上的名曲——和谐柔美
问题2:月光下的景色什么样?
明确:叶子和花:在牛乳中洗过、笼着轻纱的梦——安谧朦胧
灌木与杨柳:参差的斑驳的黑影,稀疏的倩影——缥缈绰约
问题3:这是什么样的意境?
明确:朦胧、素淡、淡雅、柔和。如烟似梦。
问题4:“荷塘上的月色”描写手法欣赏
正面描写: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泻,写出月光照耀一泻无余之景,写出了月光的流动感。
侧面描写1: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浮,水汽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写静,以青雾衬月光,表现了月光朦胧、淡雅。洗:表现月色洁白柔和而又鲜艳欲滴。
笼:表现了月下荷花轻飘柔美的姿容,通过写叶花的安谧恬静衬托出月色的朦胧柔和。
插入对语言评价:“朱先生的语言,历来是‘新而不失自然’,在口语的基础上刻意出新。既有平白如话,毫无雕饰的文字,更有精心‘拣练’的遣词用字。点活了月光和雾气的‘泻’‘浮’二字??????生动的起了丰富、润饰、强化形象的作用。”——金志华
侧面描写2:黑影和倩影
参差斑驳的黑影——肆意而自由的,隐秘的心事。
稀疏的倩影——有情致的。
光影的和谐分布与名曲的优美、悠扬和谐动听,两相烘托,扩大的月光的意境。
不能朗照的朦胧满月,朱先生喜欢吗?喜欢,为什么?
淡云遮月恰到好处——这种朦胧柔和的恬淡正合作者心境,遮住了他内心隐秘的心思。
问题5:在这样朦胧淡雅诗意的月光中,作者的心情如何?
淡淡的喜悦。
一般的人见到如美人般的美景的时候,内心应当是大喜的,可是我们通过若隐若现的荷花,时断时续的荷香,朦胧淡雅的月光,却发现朱自清只不过是淡淡的喜悦,这是为什么呢?
1927年国共合作失败,白色恐怖来袭,作为知识分子对国事的忧虑。以及在苦难时期作为丈夫,父亲所要背负的家庭责任。
所幸的是,这片美丽的景色带给朱自清稍稍的安慰,但是如果是一个没有修养的人,能看到这样的景吗?美景,还需要懂欣赏的人。
作者把这一番感悟呈现了出来,就成了经典。要写美文,要知道美,懂得欣赏美,然后还要知道表现美。
?
活动4:作者个人的情感天地是一个怎样的天地?
(1)分析整篇文章的情感脉络。
第1段:颇不宁静
第3段:一个人
第6段:“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孤独)
第7段:热闹风流(作者心中的采莲天地是一个怎样的天地?)
第8段:嬉游有趣。“这真是有趣的事情,我早已无福消受了。”
第9段:令人神往
——对比,记忆中采莲的热闹与当下我赏荷的孤独对比,以此衬托我内心的天地。
——联想,由眼前的天地联想到故乡的天地,让作者惦着江南了。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第10段:不宁静
这表现的是一个人的孤独。婚姻是一座围城,有社会、家庭的约束,还有自我的约束。此时朱自清虚岁30,有文采,深感负有社会责任,然而却无处安放。可以说,本文是一个有文采的中年男子的孤独之旅。
?
(2)这片天地,谁人懂?
我好像只我一个人的不宁静天地。
作者个人的这片情感天地是否有人懂?
——妻子?
——闰儿?
——我们?
——大家?
——朱自清!
?
(3)所以说,这是一篇寄情山水之作、现实不满之作、生活寂寞之作、政治担忧之作……
?
活动5:课堂小结
“眼前的荷塘天地、心中的采莲天地、个人的情感天地”有何关联?
总结:荷塘天地由情感天地而引发,采莲天地由荷塘天地而突起,情感天地又随着荷塘天地和采莲天地的变化而起伏,情由心生,而随景移;景因情而着色。
?
?
第4课时
活动1:比较阅读《故都的秋》和《荷塘月色》。
分小组讨论并完成以下表格。
课文
景
情
语言
作者
《故都的秋》
《荷塘月色》
?
参考:
课文
景
情
语言
作者
《故都的秋》
用一种眼光?(热情的眼光)看多样景物,视域扩展至全北平城包括郊外,可称为散点透视。
直抒胸臆,浓烈的欣喜欢快和悲哀之情溢于言表,作者急于与读者沟通心灵,热切地袒露自己的胸怀,情意世界是开放的、明朗的、温暖的。
古典语和外语共用,如“租人家一椽破室”,“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色彩不浓,回味不永”,“黄酒之与白干”等颇有文言遗风,“而我的不远千里”又略显欧化倾向。节奏鲜明,起伏跌宕,句式变化殊多,长短结合。
作者生性放达,喜与人交往,半生颠沛流离而不改生活的信念,故而敞开胸怀,愿与读者交心恳谈,文中荡漾着阵阵炽情。
《荷塘月色》
以一处窄小的景物和背景为透视目标,采用多种眼光,从不同角度看,故而能看出景物的变幻形色,可称为聚点透视。
有意隐匿自我,情意世界是朦胧封闭的,抒发了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忧愁之情,那只是推测,并不见诸文字,时此地的他是深掩情感的。
用语平和,缓而不急,平易中见功力,细微处精致谨严。句式相同、节奏相近,无多变化,有平直之感,
但在反复品读之后真能获得语中韵味。
在社会急剧动荡、个人满心惶然的情境下写作此文的,文中之“我”秉持清高而厌倦凡尘,移情于幽僻的美景,因而文中景多情少,在情的方面仅生出一些“淡淡的”静态体验。
?
答案仅供参考,言之有理均可。
可重点进行散文语言的引导对比:(结合具体文本细节品味)
《荷塘月色》在语言表达上使用叠词、比喻、通感、拟人等多种手法进行雕饰,语言优美。如第四段。
《故都的秋》语言表述相对随意,“闲言碎语”比较多,比较生活化。如“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象样”“赏桥头树底下去一立”“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Golden
Days”等,语气的使用、长短句的错落有致、口语化的表达,像是在与自然“闲话”。
语言背后探究作家不同风格成因。
?
活动2:参与拓展阅读活动
1.?学习两篇写景抒情类的散文后,你觉得应该怎样阅读“写景类”散文?(同学可以各抒己见,言之成理即可)
2.阅读《如何阅读写景状物类散文》,说说这篇文章又给了你哪些阅读“写景类”散文启示?
?
活动3:读写结合训练活动
——目的在于强化读写结合意识。
《故都的秋》将对比衬托、以动衬静的手法完美结合:除了记叙、抒情,作者同时又在写景状物散文中运用了不太常见的议论的表达方式,使得“景”“情”“理”都在文章中得到了很好的展现。
《荷塘月色》运用了拟人、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法及情景交融等表现手法。在分析完这些手法、讲解完这篇课文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整理这些手法的基础知识和用法,做一个梳理小结。
建议可以让学生运用课上学习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去描摹某种风景美物,并抒发自已的真情实感。
为了真正强化学生的读写结合意识教师应布置一个写作小练笔:让学生对日常生活的深刻体察,选写身边的平常景物或是市井生活,借鉴本课散文写法,尝试写一篇情景交融的小片段或写景抒情散文,阐发哲理,思考自然和人生。
?
三、课后巩固
完成以下阅读理解。
山水及自然景物的欣赏(2014高考四川卷)
郁达夫
自从亚里士多德的文学模仿论创定以来,以为诗的起源是根据于模仿本能的学说,到现在还没有绝迹。富有独断性者,甚至于说出“所有的艺术,都是自然的模仿”。虽则说得太独断,太笼统,但反过来说,自然景物以及山水,对于人生,对于艺术,都有绝大的影响,绝大的威力,却是一件千真万确的事情;所以欣赏山水以及自然景物的心情,就是欣赏艺术与人生的心情。
自然的变化,实在多而且奇,没有准备的欣赏者,对于他的美点也许会捉摸不十分完全的。就单说一个天体罢,早晨的日出,中午的晴空,傍晚的日落,都是最美的景象;若再配上以云和影的交替,海与山的参错,以及一切由人造的建筑园艺,或种植畜牧的产物,如稻麦牛羊飞鸟家畜之类,则一日之中,就有万千新奇的变化,更不必去说暗夜的群星,月明的普照,与四季寒暖的更迭了。
我们人类都有一种特性,就是喜新厌旧,每想变更。一碗最珍贵最可口的菜,若每日吃着,到了后来,宁愿去换一碗粗肴淡菜来下饭。唯有对于自然,就决不会发生这一种感觉,太阳自东方出来,西方下去,日日如此,年年如此,我们可没有听见说有厌看的。还有月亮,初一出,月半圆,月底全没有,而无论哪一个人,看了月亮,总没有不喜欢的。自然的伟大,自然的与人类有不可须臾离的关系,就此一点也可以看出来了。
欣赏自然景物的本能,是大家都有的。不过有些人忙于衣食,不便沉酣于大自然的美景;有些人习以为常了,虽在欣赏,也没有欣赏的自觉。更有些人,将自然范围限制得很小,以为能如此这般的欣赏,自然景物就尽在他们的囊中了。
我从前有位同事,平时只晓得钻门路,积私财,以升官发财为惟一的人生乐趣,现在他居然位至极品,财积到了几百万了,但他唯一娱乐,还是出外则装学者的假面,回家则翻英国银行的存折,对于自然山水,非但不晓得欣赏,并且还是视若仇敌似的。对于这种利欲熏心的人,我以为对症的良药,就只有一服山水自然的清凉散。因为山水自然,是可以使人性发现,使人格净化的陶冶工具。
自然景物所包涵的方面,原是极博大、极广阔的。天地岁时、社会人事,静而观之,无一不是自然,无一不可以资欣赏,但这却非要悠闲自得,像朱夫子那样的道学先生才办得到。至于我们这种庸人,要想得到些自然的美感,还是要上山水佳处去较为直截了当。
大抵山水佳处,总是自然景物的美点发挥得最完美、最深刻的地方。孔夫子到了川上,就觉悟到了他的栖栖一代,猎官求仕之非;太史公游览了名山大川,然后才死心塌地,去发愤而著书。可知我们平时所感受不到的自然的威力,到了山高水长的风景聚处,就会得同电光石火一样,闪耀到我们的性灵上来。
我曾经到过濑户内海去旅行,月夜行舟,四面青葱欲滴,当时我就只想在海岸做一个半渔半读的乡下农民。依船楼而四望,真觉得物我两忘,生死全空了。后来也登过东海的崂山,上过安徽的黄山,更在天台雁荡之间,逗留过一段时期,总没有一次不感到人类的渺小,天地的悠久。所以要想欣赏自然的人,还是先上山水优秀的地方去训练耳目,最为适当。
从前有一个赞美美术批评家拉斯肯的人说,他在没有读过拉斯肯以前,对于绘画,犹如瞎子,读了之后,眼就开了。这话对于高深的艺术品的欣赏,或者是真的,但对于自然美,尤其是山水美的感受,也未必尽然。乡下愚夫愚妇的千里进香,都市里寄住的小市民的窗槛栽花,都是欣赏自然的心情的一丝表白。只教天良不泯,本性尚存,但凭我们的直觉,也就尽够做一个自然景物与高山大水的初步欣赏者了。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段有关自然的描述涉及时间、空间、光线等元素,平常的自然景物、人文景观流转变化,姿态万千。
B.作者笔下的自然山水具有陶冶性灵的作用,“清凉散”之喻形象地告诫人们不要因为工作的繁忙而忽略对自然的欣赏。
C.本文以吃饭为例表现人类喜新厌旧的特性,以“小市民的窗槛栽花”为例表明凡夫俗子也能欣赏自然美,具有生活气息。
D.本文谈古论今,写人写己,由景物而人生,从山水而艺术,紧扣自然与人生的密切关系,行文看似闲散,实则紧凑有序。
2.作者认为应该如何欣赏山水及自然景物?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6分)
3.文章第段写“我”在濑户内海旅行,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
阅读答案参考:
1.B。B项中提及“清凉散”之喻形象地告诫人们不要因为工作的繁忙而忽略对自然的欣赏。”实则不然,作者在第五段中最后一句提到:“因为山水自然,是可以使人性发现,使人格净化的陶冶工具。”表明作者用“清凉散”的比喻是给利欲熏心的人开出一剂良方,希望通过山水自然,使得这些利欲熏心的人能够人性发现,人格能够得以净化。
2.①留意自然的丰富与变化,做有准备的欣赏者;
②不为世俗所累,主动寻访山水佳处;
③保存美好本性,在生活中欣赏自然。(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3.①生动表现物我两忘的感受,突出自然的伟大;
②以个人体验进一步印证山水佳处对心灵的陶冶作用,亲切自然,更具说服力;
③上承古人游览经历,下与登临崂山等相呼应,行文详略有致,富于变化。
(每点2分。散文作用类题目注意内容、结构、表达技巧。)
?
四、资料链接
如何阅读写景状物类散文
杨玉俭
写景状物类文章是语文学习中一道独具韵味的风景线,或描摹山川名胜,抒写地域景致,叙述特定事物,或游览参观,寻踪探微,借物喻人,托物言志,都是写景状物类文章的内容对象。这类文章,一般由于诗意盎然的语言特色、个性鲜明的对象特点、自然率真的情感流露,吸引了同学们,是同学们最为喜爱的一类文体。可以说,在所有的文章样式中,写景状物类文章最能够展现语文的语言魅力,也是最值得大家精读品味的选择对象,它对于丰富自己的人文视野,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陶冶自己的人格情操,具有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阅读写景状物类文章呢?
一、整体感知,把握思路
写景状物一般描写景物的精妙、突出,景物的特征,与文章的整体氛围相协调,使文章保持统一和谐的风格特点,给读者以美的享受。读写景状物散文首先要赏析景物描写,弄清描写了哪些画面和对象,并了解它们的主要特点。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段从整体和局部两方面描写了百草园的优美景色,既生动表现了百草园春、夏、秋三个季节的景物,字里行间又洋溢着对百草园的热爱、眷恋、深深怀念之情,更有力地突出了“百草园是我儿时的乐园”这一中心。又例如:朱自清的《春》具体描绘江南美景时,分别描绘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五幅图画,抒发了作者对江南春景的由衷喜爱与赞美之情。
二、理清景物描写的顺序
写景必须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描写,因此理清作者的写景顺序,对于理解文章的内容有很大帮助。写景文章的写作顺序一般有以下几种:(1)空间顺序: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从近到远或从远到近;从四周到中央或从中央到四周,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段“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第一个“不必说”由低到高写静物,第二个“不必说”由高到低写动物。总之,这两个“不必说”是写百草园的整体,先写静物,后写动物。又如:《春》描绘“春雨”图时,是按照从近到远、从静到动、从物到人的顺序写的。
(2)观察的先后顺序:此类文章一般按照游览的行进路线进行描写,条理清晰。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就是按照花瀑——花穗——花朵的顺序写的。
(3)按景物的不同类别: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中的第三自然段就是写了树木、雾、阳光、草地等景物。
三、把握文章的结构层次
写景类文章的结构一般有三种:(1)总分结构,它包括:总——分,分——总,总——分——总。如:《春》先总写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然后具体描绘“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五幅图画;最后热情赞美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像“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像“健壮的青年”,具有“新”“美”“力”的特点。(2)移位换景的结构,就是按照观察点的转移来写。观察点换了,必然引起景物的变化。这类文章,文中一般都有明确的“提示语”,提示读者作者的观察点发生了变化。如《黄果树瀑布》。(3)按照时间的推移安排层次,如《观潮》一文,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来安排文章的结构层次。
四、反复赏读,品味语言
对于写景状物类的文章,我们要反复赏读,品味语言,让自己进入到文章的意境中去。品味写景类文章的语言,方法很多:可以认真诵读,边读边在脑海里“放映”文字的影像,边读边品味语言本身之精彩;可以认真默读,静静地欣赏优美隽永的语言,品味语言背后的意味情味,评价课文的语言风格;可以背诵课文片段,记诵一些优美的语句,获得良好的语感;可以圈点批注“写读”的形式品赏精彩精美的散文语言。
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段的写景,语言就非常精彩。第一,既抓住了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说黄蜂“肥胖”,不仅是它的体态较别的昆虫肥大,而且体现了儿童特别的感觉。叫天子忽然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也不单写出这种鸟儿的机灵轻捷,还表现出儿童的羡意。至于写油蛉“低唱”、蟋蟀“弹琴”,更是儿童特有的感觉。第二,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备。菜畦的“碧绿”、桑葚的“紫红”、菜花和蜂的“黄”是写颜色,“肥胖”“高大”“臃肿”“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是写形状,这两者都从视觉上写;鸣蝉的“长吟”,蟋蟀的“弹琴”,是从听觉上写;覆盆子“又酸又甜”写的是味觉;这真叫有声有色、有滋有味。这里实际上包括了春、夏、秋三个季节的景物,桑葚、菜花是春末的,蝉鸣在盛夏,蟋蟀到秋天才叫;这与下文写到的冬天的百草园合起来成为完整的四季图,可见作者构思的精巧。
另外,要充分认识到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恰当的比喻能使景物生动形象;拟人手法的运用更是增添了景物的勃勃生机和情趣;夸张、排比等手法的运用,则可以增加语势,强化表达效果。例如:“秋天是丰收的季节。一眼望不到边的稻田像铺了一地金子,金黄色的稻子垂弯了腰,一阵清风吹来,一根根稻子像一个个金色的火龙,在那里摇摇摆摆。涨红了脸的高粱和玉米像哨兵一样站着,脸上露出了丰收的喜悦。金黄色的梨子像一个黄灯笼,在太阳光的照耀下,显得光彩夺目。这里的柿子早已熟透了,红彤彤、亮晶晶的,就像无数个吊了蜡烛的小灯笼在闪烁。”
五、体会写景文章的思想感情
清代学者王国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一语道尽了写景类文章的本质:所有写景的文章,实际上都在传达作者的一种情感,一种思想。无论哪类写景文章,都不是单纯的为写景而写景,而是借助对景物的描写,通过借物喻人或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来抒发自己的感情。或是对大自然的热爱,如《春》或是对生活的热爱,如《紫藤萝瀑布》(本文采用了借物喻人,紫藤萝的命运是作者的命运,是国家命运的象征);或是对祖国壮丽河山的赞叹,如《济南的冬天》。而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感情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借景抒情、景中寓情,是我们阅读写景类文章应把握的重点。
(《语文世界(中学生之窗)》
2010年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