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运城市景胜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9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西省运城市景胜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9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8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9-29 15:47: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景胜中学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月考(9月)
历史试题 时间90分钟 总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立家”,对士、庶而言,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材料说明(?? )
A.?宗法制和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B.?家国同构有利于凝聚宗族强化王权
C.?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D.?周代血缘政治弱化了贵族特权地位
2.如表是“滇文化墓葬”出土器物统计表,是20世纪中期以来滇池地区出土的器物统计。从出土器物的特点可推断,汉代(?? )
阶段 出土器物
战国期到西汉前期 随葬尖叶形锄、粗茎剑、空首钺、铜鼓、贮贝器、透雕动物饰牌、璧环状手镯和圆形扣饰为典型的“滇文化”器物。
西汉中期 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青铜兵器、生产用具逐渐减少,内地输入的铁
器和模仿内地制作的器物大量出现。
西汉晚期至东汉初期 地方民族特色的器物近于绝迹,内地输入的铁兵器、生活用具和五
铢钱,已占绝对优势。
A.?中原地区的生产方式向西南传播?????????????????????????B.?西南地区开始纳入中央统一管辖
C.?西南地区铁器主要依靠中原输入?????????????????????????D.?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了有效巩固
3.商鞅变法之所以能够成为一次较为彻底的改革,并促进了秦国的社会进步,主要原因是
A.?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B.?创建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
C.?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D.?强化了基层管理的户籍什伍制度
4.在处理民族关系上,唐太宗和康熙帝相同的做法有(??? )
①曾经使用过武力手段征服②设立羁縻府州进行管辖
③笼络各民族的上层分子④给予少数民族一定的自治权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5.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西汉时期地方王国经济发展的记述,据此可以认定的史实是( ??)
记述 出处
“会孝惠、高后时,天下初定,郡国诸侯各务自附循其民” 《史记·吴王濞列传》
“为治之本,务在于安民”“节欲”“省事”“足用”“勿夺(农)时” 《淮南子》
“吴王亦有铜山铸钱,故有吴钱微重,文字肉好与汉钱不异” 《西京杂记》
A.?汉代中央集权遭到威胁???????????????????????????????????????B.?西汉王国问题得到基本解决
C.?汉代重农抑商政策松动???????????????????????????????????????D.?地方政府恢复发展的主动性
6.戎氏是原生活在西域的少数民族,南朝时期开始进入中原。学者在对其家族墓志的研究中发现,第四代戎琼(卒于公元655年)的墓志,将其籍贯从“上游西域人”改为“恒州灵寿人”。这一改动可以说明唐朝( ??)
A.?宗法观念影响广泛????????B.?统治区域扩大?????C.?民族交融趋势加强??????D.?北方人口南迁
7.唐御史大夫为御史台长官,品秩分别为正四品和从三品,负责监察地方的监察御史分别是正八品和正七品。中央的御史台分为“三院”,职能广泛。而地方监察官员一般设到省一级(道),而州县之下则非中央监察直接涉足,仅由各级首长或其副职兼理或“自纠”。这说明唐代监察( ???)
A.?机构膨胀,职权复杂???????????????????????????????????????????B.?机构完备,职能齐全
C.?紧抓中央,放松地方???????????????????????????????????????????D.?以卑查尊,轻而制重
8.“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又说:“甘其食, 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使民复结绳而用之。”这主要反映了先秦时期(??)
A.?孔子“仁”和“礼”的学说????????????????????????????????B.?老子“小国寡民”的思想
C.?庄子“齐物”的自由精神????????????????????????????????????D.?墨子“节用”、“兼爱”的主张
9.“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一主张属于
A.?儒家“仁爱”思想????????B.?墨家“兼爱”思想????????C.?儒家“礼治”思想????????D.?墨家“非攻”思想
10.体现孔子思想中保守性一面的是(???? )
A.?仁者爱人?????????????????????B.?克己复礼????????????????????C.?为政以德???????????????????D.?当仁不让于师
11.秦统一后,秦始皇认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采纳李斯的建议,“不立尺土之封,公天下为郡县”。彻底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这是郡县制在中国确立的标志,也是中国和世界行政区划史上一个划时代的事件。从当时的背最看,郡县制的进步性主要表现在()
①中央集权取代了地方分权②精英政治取代了大众政治
③直接管理取代了间接管理④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12.《史记》载:“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这种现象反映了汉朝( ??)
A.?分封带来弊端??????B.?地方郡县势力强大??????C.?皇权遭到削弱?????D.?矛盾尖锐,社会动荡
13.北魏太武帝与南朝交战,其战书上写道:“吾今所遣斗兵,尽非我国(鲜卑)人。城东北是丁零与胡,南是氐、羌。设使丁零死,正可减常山、赵郡贼;胡死,减并州贼;氐、羌死,减关中贼。”这不能说明(??)
A.?北魏统治者实行民族歧视政策????????????????????????????B.?我国北方处于分裂状态
C.?北魏统治范围民族种类众多????????????????????????????????D.?我国处于大分裂状态
14.在判定文明时代出现的具体标志时,有学者将其物化为:(一)以宗庙、宫室为核心的都城的设立;(二)王陵区的存在;(三)青铜礼器与青铜兵器被比较广泛的使用;(四)已能记载语言的文字的应用。按照此标准,中国文明社会形成的时间最迟不晚于()
A.?一万年前??????????????????B.?传说中的黄帝时期??????????????C.?商周时期??????????????????D.?秦汉时期
15.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结合所学关于“西周分封制”的知识,能够判断
①晋国是姬姓封国???②晋燕两国可以通婚??③晋宋两国可以通婚???④秦燕两国可以通婚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6.在隋唐两代,有大批代北酋豪的后裔身居要职,如隋朝的窦炽、于翼、长孙览等,唐朝的宇文士及、长孙无忌、狄仁杰等。据统计唐朝的宰相有十分之一左右是鲜卑族的后裔。这主要反映了(??? )
A.?隋唐时期实行开放兼容的民族政策??????????????????????B.?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C.?隋唐时期对少数民族的依赖性较强??????????????????????D.?隋唐时期政治受塞外文化的影响
17.公元前489年,田恒自立为齐相,举握齐国国政。八年后,田恒杀齐简公与诸多公族,另立齐平公,后田恒的后代田和自立为国君,同年为周安王册命为齐侯。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
A.?先秦诸侯斗争激烈?????B.?宗法制遭到破坏???C.?周王任命各国官吏?????D.?礼制的不断发展
18.有学者认为,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不能径奏君相;诏令制敕亦必先下尚书省详定,然后下百司。”由此可见,尚书省(??? )
A.?剥夺中书与门下省的权力????????????????????????????????????B.?拥有起草诏令制敕的职权
C.?阻隔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D.?成为全国行政运行的枢纽
19.东西方先哲的思想,有的倾向哲理思辨,有的倾向实际功利。其中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精神的是( )
①墨家学派的诉求??????????????????②王阳明心学的主旨
③智者学派的主张??????????????????④百科全书派的共同追求
A.?①③?????????????????????????B.?②④????????????????????????C.?①②④???????????????????????D.?①③④
20.春秋战国时期某思想家认为:“今夫天下之人牧(指当权者),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意:如同水往低处流),沛然谁能御之?”由此推断,该思想家主张(?? )
A.?清净无为???????????????????B.?以法治国???????????????????C.?仁政治国??????????????????????D.?兼爱非攻
21.西周统治者从夏、商得天命又失天命的客观事实中,认识到“天命靡常”“天不可信”,天命不会永远固定于一家一姓;他们认为天命转移与否不在于祭祀的多少,而在于“人事”的兴废,在于有德与无德,并一再强调要以灭亡了的夏、商两代为鉴。这表明西周统治者认识到( ??)
A.?国家的兴亡取决于神的意志????????????????????????????????B.?国家兴盛的关键是敬德保民
C.?构建尊卑等级秩序的重要性????????????????????????????????D.?要用亲族血缘加强政治统治
22.某先秦思想家提出:“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国法不可失,而所治非一人也。故有术之君,不随适然之善,而行必然之道。” 他可能是(?? )
A.?孔子????????????????????????????????B.?老子????????????????????????????????C.?韩非子?????????????????????????????????D.?墨子
23.如下图描述的是我国古代社会地方权力强弱的变化,其中较为符合实际的是(??? )
A.????????????????B.????????????????C.????????????????D.?
24.(公元前338年)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战国策·秦策一》)文中的“人”在客观上代表当时谁的利益
A.?没落贵族????????????????????????B.?立功将士??????????????????C.?新兴地主??????????????????D.?富裕农民
25.汉武帝时期,全国设立了数十处盐官和铁官,任命懂经营、会管理的大盐铁商孔仅和东郭成阳为高官,“除故盐铁家富者为吏”,致使“吏道益杂,不选,而多贾人矣”。这一做法( ??)
A.?造成了局部官商合流???????????????????????????????????????????B.?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
C.?抑制了土地兼并发展???????????????????????????????????????????D.?推动了民间商业发展
二、材料分析题(共50分)
26.(18分)地方行政制度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历史发展而不断变革完善。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西周的封建是层层分封,而汉代封建只有一层分封,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每个王国领有三四郡、五六郡不等。除了诸侯王以外,刘邦又分封萧何、张良等一百多位功臣为列候,建立候国,这些侯国的地位与县相当,但直属中央、因此,汉代封建只是郡县制的变形,并没有完全回到西周封建的道路上去。——摘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材料三:元朝同宋一样,把地方分成路、府、洲、县,而实际上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亲自降临到地方。……所以行中书省正名定义,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并指出秦朝是如何破解的?
(2)据材料二,指出汉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并说明“汉代封建只是郴县制的变形”的理由。
(3)材料三反映了元朝地方行政制度有哪些创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作用。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中得到的基本认识。
27.(16分)
材料? 周初分封以后,周朝将国家分为一系列政治单元,包括王畿和被分封的各诸侯国。在每个单元中,又有国与野之别。被封者率本族族人到达封地后,要建立一个名为“城”的军事据点(后来通常成为封国的都城),逐渐由点向面扩展,完成对封地的控制,这种城(包括其近郊)也被称为“国”,“国”以外的广大田土则称作“野”。国、野的居民分别称为国人、野人。国人是以周部族为主体的统治部族成员,其上层即贵族。占国人大多数的下层成员皆属于平民,他们被置于宗法制控制之下,有自己的职业并承担军赋和当兵作战的义务。遇有“国危”“国迁”和“立君”等重大问题,国君要征询国人的意见。野人是被征服地区的传统居民,包括殷商等古老部族的后裔、周边民族成员及流亡人口等,他们原有的社会组织得到了保留,在贵族统治下虽受到较强的人身束缚,但身份不同于奴隶。作为井田制下的农业劳动者,野人以助耕公田的方式为国家负担劳役。从春秋时期开始,国野制出现破坏迹象,国人和野人逐渐合二为一,成为专制政权下的编户齐民。
——据赵世超《周代国野制度研究》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国野制度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周国野制度的积极作用。
28.(16分)科举考试中经过会试录取的考生,都要进行复试,由于在御殿中进行,称殿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唐代开始。科举考试中主考官逐渐与考中的举子,形成一种私人关系,也在官史之间形成各种不同派别。宋太相开宝六年,首开殿试先河,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录取的考生只可以向天子谢恩,成为“天子门生”。殿试科目只有一种,就是策问。策问第一层是选经义中有关治国方略的某一基本论题,让对有策者从经旨上阐述;第二层是让对策者围绕第一层中心论题,联系历代及本朝的相关治国实践展开论述,分析:第三层是提出当今治国中存在的与主论相关的实际问题,让举人讲自己的见解与主张
——刘海峰《科举学导论》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分析科举考试中设置殿试的目的,并概括殿试策问内容的特色。
(2)阅读材料二,指出图1照片中的“殿试宫殿”在图2中的位置(填写代号)。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2建筑群的地位并简要说明其文化内涵。

高一历史答案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
1. CABDD 6 CCBBB 11 BABCC 16 DBDAC 21 BCDAA
二、材料分析题
26.(18分)(1)原因:王室衰微;?宗法制遭到破坏(血缘关系疏远)。
破解:统一国家;?推行郡县制。
(2)制度:郡国并行制。
理由: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侯国直属中央。
(3)创新:设行中书省管理地方(行省制度);?行省长宫由中央官员担任。
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4)认识:地方行政制度的调整关乎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主要调节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制度随社会发展需要而变化。
27.(16分)(1)特点:国人和野人的权利与义务不同(因类而治);行政管理与军事控制相结合;带有集体统治和浓厚的部族色彩;以分封制、宗法制为基础;与井田制相结合。
(2)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使国人和野人各安其分、各司其责,维系了西周的长久统治;促进了土地开发和经济发展;扩大了周文化的影响;推动了中国早期国家的发展。
28.(16分)(1)目的:防止结党营私;方便皇帝控制科举,加强君主专制。
特色:既测试举人对经义的掌握,又测试历史及时政;同时注重举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2)位置:①。
地位:紫禁城的政治活动中心。
内涵:建筑集中在中轴线上,体现儒家礼制思想和皇权的至高无上;所有宫殿面朝正南方,体现一国之君“南面而王”的正统观念。(宫殿群多疏朗雄伟,富有阳刚之美,体现阴阳学说)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