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1.下列有关不同时期人地关系状况的描述,正确的是(双选)( )
A.采猎文明时期,人类不受地理环境制约
B.农业文明时期,人地关系全面恶化
C.工业文明时期,人地矛盾激化
D.后工业文明时期,人地关系逐步走向协调
解析:选CD。采猎文明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低,环境对人类的制约作用较强,A错误;农业文明时期,人地关系对抗性增强,环境遭到破坏,但人地关系并没有全面恶化,B错误;工业文明时期,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从局部扩展到全球,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C正确;后工业文明时期,人类重新认识人地关系,使人地关系逐步走向协调,D正确。
2.下列认识符合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是( )
A.地理环境决定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可以改造和利用自然地理环境
B.人类为了自己的需求,可以征服和改造自然
C.人类与地理环境可以和平共处
D.地理环境决定人类的心理和生理特征
解析:选D。地理环境决定论认为,地理环境决定人类的生理和心理特征,进而决定人类的民族特征、文化发展及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等,并由此决定人类社会的发展。
读下图,完成3~4题。
3.从人地关系角度分析,②阶段的人地关系思想的主要表现是( )
A.崇拜自然
B.改造自然
C.征服自然
D.谋求人地协调
4.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的关系与图中哪个阶段相符(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第3题,从人地关系角度分析,①为采猎文明时期,主要为崇拜自然的思想,②为农业文明时期,处于改造自然阶段,③为工业文明时期,处于征服自然阶段,④为后工业化时期,谋求人地协调,故选B。第4题,读图可知,图中①②阶段环境污染水平在自然环境容量以内,③阶段环境污染水平超过环境容量,且呈上升趋势,④阶段环境污染降低,人类社会进入高效益发展阶段,我国目前处于③阶段,故选C。
答案:3.B 4.C
5.下列有关人类中心论的说法,正确的是(双选)( )
A.人类中心论诞生于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大幅度提高的时代
B.人类中心论以通过农业生产破坏自然环境为其主要影响
C.人类中心论以通过工业活动造成环境污染为其主要影响
D.人类中心论的后果是人地关系的全面不协调
解析:选AD。人类中心论诞生于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的时期。人类中心论的具体表现是多方面的,比如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过度开垦、过度放牧、乱砍滥伐、围湖造田、过度抽取地下水等;工业生产活动中对矿产资源的不合理开采和工业“三废”的排放等。人类中心论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自然环境的承载力,违背了自然环境的发展规律,因此造成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人地关系的全面不协调。
读人类与环境关系图,回答6~7题。
6.图中②处所填内容应是( )
A.改善环境质量
B.人类与环境统一
C.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D.物质资料生产
7.从以上材料判断下面关于人类的环境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与自然界处于一种依附或顺应的关系
B.自然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C.人们不能等待大自然的恩赐,不断地向大自然索取是人们的任务
D.人应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发展自己
解析:第6题,从图中的框图联系分析,由于人类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通过物质资料生产提高物质生活水平,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所以判断①-C,②-A,③-D,④-B。故选A。第7题,A、B、C三项的表述都是片面的,人类应当尊重自然才能发展自己。故选D。
答案:6.A 7.D
8.读人类文明进程及社会经济增长主导要素变化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c、d曲线表示经济增长的主导要素,对应正确的是( )
A.a-科技
B.b-土地
C.c-劳动力
D.d-资本
(2)分析影响工业文明阶段经济增长主导要素的变化特征。
(3)试分析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的人地关系。
解析:(1)采猎文明阶段经济增长的主导要素是劳动力;农业文明阶段经济增长的主导要素是土地;资本在工业文明阶段早期影响巨大;科技则是工业文明阶段后期经济增长的主导要素。(2)工业文明阶段早期,资本影响力最大,到工业文明阶段后期逐渐降低;土地、劳动力的影响在减弱;科技因素的影响越来越突出。(3)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经历了地理环境决定论、人类中心论、人地伙伴论的发展过程,不同阶段人地关系也不一样。
答案:(1)D
(2)资本是工业文明早期经济增长的主导要素,随着时代发展,其影响力在不断下降;土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力逐渐减弱;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力逐渐增强,后期成为主导要素;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力虽然在下降,但工业文明阶段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在不断提高。
(3)采猎文明阶段——地理环境决定论;农业文明、工业文明阶段——人类中心论;环境文明阶段——人地伙伴论。
下图为某区域人地关系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该图反映的历史时期及所对应的人地关系思想是( )
A.工业文明时期——征服自然
B.农业文明时期——改造自然
C.采猎文明时期——崇拜自然
D.现代文明时期——谋求人地协调
2.图示人类活动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主要是(双选)( )
A.草原退化
B.水土流失
C.酸雨危害
D.滑坡、泥石流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图中人们将树木砍伐,种植庄稼,属于农业社会的产业活动,农业社会主要体现的人地关系是改造自然。故选B。第2题,读图可知,图示人类活动将植被破坏,获得耕地,发展农业生产;过度农垦会导致草原退化,水土流失加剧,A、B对。酸雨主要是燃烧化石能源,排放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所致,属于工业生产活动产生的影响;滑坡、泥石流是地质灾害,不属于环境问题,C、D错。
答案:1.B 2.AB
分析下列人地关系的三种不同观点,回答3~5题。
3.下列有关观点一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观点一诞生于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高度发达的现代
B.观点一以通过农业生产破坏自然环境为其主要影响
C.观点一以通过工业活动造成环境污染为其主要影响
D.观点一的后果是造成人地关系的全面不协调
4.下列有关观点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观点二也就是地理环境决定论
B.观点二产生于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的时代
C.观点二特别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
D.观点二认为人只是被动地适应环境
5.下列做法或说法不符合观点三思想的是( )
A.斩伐养长,不失其时
B.退耕还林,退耕还牧
C.竭泽而渔,焚薮而田
D.植树造林,修建水库
解析:第3题,读图,观点一以人类为中心,人类是主宰,肆意开发环境,索取资源,向环境排放废弃物,诞生于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较高的工业社会阶段,A错误。观点一以通过工业生产破坏自然环境,B错误。观点一以通过工、农业生产活动,造成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为主要影响,C错误。观点一的后果是造成人地关系的全面不协调,D正确。第4题,根据图中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判断,观点二代表地理环境决定论,A正确。该思想产生于生产力极为低下的时代,B正确。该思想强调地理环境决定人类活动,人只是被动地适应环境,D正确,C错误。第5题,读图,观点三表示的是人地伙伴论思想。“竭泽而渔,焚薮而田”破坏了生态环境,不符合人地伙伴论思想,C不符合,选C。
答案:3.D 4.C 5.C
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具有明显的阶段性。读华北平原地区人类活动分布图,据此回答6~7题。
6.在采集和狩猎阶段,人类活动主要集中在( )
A.山麓和丘陵地带
B.平坦肥沃的平原
C.矿产资源丰富地带
D.沿海海运发达地带
7.在工业社会阶段,下列地区可能不会成为人类活动主要集中分布区的是( )
A.矿产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组合状况优越的地区
B.位于沿海或海岛,可以充分利用港口优势的地区
C.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有利的自然条件空间紧密结合的地区
D.大江大河的源头、三角洲、盆地、水热条件组合好的地区
解析:第6题,采猎文明时期,人类的生存主要依靠野果和野兽提供的食物,结合图示石器时代活动遗迹的分布判断,人类活动主要分布于山麓地带。第7题,在工业社会阶段,自然资源和交通条件是影响人类活动的主要因素。
答案:6.A 7.D
8.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我国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航程最长的运河,是中华先祖智慧与创造的结晶,也是全人类共同的珍宝。古代航行在运河上的商人都有向河中扔铜钱敬河神,祈求河神不要发怒保佑平安的传统。由于航运业的发展,山东运河沿线的临清、济宁、台儿庄(现属枣庄市)等发展成为北方著名的商业和手工业城镇。近代以来,由于各种因素,沿岸居民在沿河湿地内挖鱼塘、造台地,发展水产养殖和种植业,造成运河淤积,水面萎缩,航运功能几近丧失,运河沿岸也失去往日的繁荣。近年来,沿岸政府综合整治运河的生态环境,采取了退渔还河、退耕还湿地、发展航运业和旅游业等政策,运河文化和运河经济成为了区域发展的新亮点。
(1)结合材料,指出不同时期人类行为所体现的人地关系思想。
(2)运河沿岸地区社会经济的衰落与再生历程,对我们有什么思想启示?
(3)从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获悉,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沧州大约沉降了2.4
m。在华北平原,地面沉降量超过
2
m
的区域已达6万多平方千米,占华北平原面积的近一半,北京、天津、沧州等地沉降最严重。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解析:(1)古代航行在运河上的商人向河中扔铜钱敬河神,祈求河神不要发怒保佑平安表现的是对地理环境的畏惧和依赖,属于地理环境决定论;沿岸居民在沿河湿地内挖鱼塘、造台地,发展水产养殖和种植业,体现的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属于人类中心论;综合整治运河的生态环境,采取了退渔还河、退耕还湿地、发展航运业和旅游业等政策表现为谋求人地关系的和谐统一,属于人地伙伴论。(2)运河沿岸地区社会经济的衰落与再生历程就是人类认识人地关系过程的缩影,对我们的思想启示是人类应遵循客观规律,谋求人地和谐。(3)北京、天津、沧州等地沉降最严重的原因是过度开采地下水。
答案:(1)古代:地理环境决定论;近代:人类中心论;近年来:人地伙伴论。
(2)人类应认识、遵循和利用客观规律,合理、适度、有效地改造自然,谋求人地关系的和谐统一,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若一味从自身需求出发,忽略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地理环境将制约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降水较少,水资源短缺;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过度抽取地下水,导致地面沉降。
PAGE
6(共46张PPT)
第二单元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二单元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自学导引·新知初深
课前预习·夯实双基
重难探究师生写动
要点归纳·突破重难
课题研究·案例剖析
典案剖桁·知识升华第一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学习目标
明目标、知重点
了解各种人地关系思想的产生背景、核心思想及其影响。通过分析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认识人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运用人地伙伴论思想,评价人类某些观点、行为的局限性和科学性。
, [学生用书P21])
一、地理环境决定论
1.时代背景:人类社会发展早期,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很低,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很大,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也很大。
2.核心思想:地理环境决定人类的生理和心理特征,进而决定人类的民族特征、文化发展及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等,并由此决定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只能被动地适应环境。
3.历史局限:夸大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
二、人类中心论
1.时代背景: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利用和改造地理环境的能力不断提高,地理环境决定论也因此受到了否定和批判,“人类中心论”的思想应运而生。
2.核心思想:单纯地把地理环境看做人类活动的场所和任意开发利用的对象,一味地从自身需求出发,盲目追求征服自然。
3.历史局限和影响:忽略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其结果是人地关系对立,地理环境严重制约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甚至威胁人类未来的生存与发展。
三、人地伙伴论
1.时代背景:面对日益严峻的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人类开始反思以往行为对地理环境所造成的严重后果,重新认识人地关系。
2.核心思想:人类具有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地理环境对人类也具有反作用力,人类应当与地理环境建立平等友好、互惠共生、和谐互进的伙伴关系。
3.意义:倡导人类在积极认识、遵循和利用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合理、适度、有效地改造自然,谋求人地关系的和谐统一,推动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相互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
一、判断题
1.地理环境决定论即为自然环境决定论。( )
2.“人定胜天”“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这些言论片面夸大了人类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会导致人们盲目追求征服自然。( )
3.由“地理环境决定论”到“人类中心论”再到“人地伙伴论”,反映了近代人类对人地关系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的认识过程。( )
4.随着人类认识水平和技术水平的提高,通过发展生产力,最终可以实现人类和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
5.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 )
答案:1.√ 2.√ 3.√ 4.√ 5.×
二、选择题
如图是东汉时期“狩猎生产图”,图中上半部是弋射图,两个射手正在向疾飞的群鸟弯弓瞄射,下半部是收获图,描写农夫们收割、采实、挑运的劳动场面。据此回答6~7题。
6.下列关于这一时期人地关系的正确叙述是( )
A.征服自然,对自然既恐惧又依赖
B.崇拜自然,对自然既恐惧又依赖
C.改造自然,开发利用土地、水等资源
D.寻求人地协调
7.下列四种生产方式或有关生产的叙述,同人地关系演变的四个阶段(崇拜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谋求人地协调)顺序相对应的是( )
①轮作,间种,生态种养
②人口增加,生产以粮为纲
③驯养野兽,种植禾谷
④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A.①②③④
B.①④③②
C.③④②①
D.③②④①
解析:第6题,我国东汉时期是典型的农业文明时期,人们从事的主要是农业活动,因此主要是通过耕作、灌溉、施肥等农业技术手段,作用于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利用气候资源,生产出稳定而可靠的食物。在这一时期,人类已能通过一定的手段和生活活动改造自然,故选C。第7题,人地关系演变的四个阶段分别对应的是采猎文明时期、农业文明时期、工业文明时期及后工业化时期,在采猎文明时期为驯养野兽,对应③;改造自然阶段人口增加,生产以粮为纲,对应②;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对应征服自然阶段,对应④;轮作,间种,生态种养,属于谋求人地协调,对应①。故选D。
答案:6.C 7.D
我国古代道教就有“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天人合一”思想。据此回答8~9题。
8.“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体现了( )
A.地理环境决定论思想
B.人类中心论思想
C.人地相关论思想
D.人地伙伴论思想
9.下列有关该人地关系思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产生于土地荒漠化、盐碱化和水土流失严重的农业社会鼎盛时期
B.是一种能实现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认识论
C.倡导人类要遵循自然规律办事,切忌试图改造自然、征服自然
D.核心思想是强调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力
解析:第8题,“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天人合一”思想体现了我国古代的科学环境观,是人地伙伴论思想的体现。第9题,人地伙伴论是谋求人地和谐发展的一种人地关系思想,能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答案:8.D 9.B
地理环境决定论[学生用书P22]
【合作探究】
读图,探究图片体现的人地关系思想及所处历史阶段。
提示:地理环境决定论。 处于人类社会发展早期采集、狩猎阶段。
【核心归纳】
图示法理解地理环境决定论
【跟踪训练】
“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礼记·王制》)“沃土之民不材,淫也;瘠土之民向义,劳也。”(《国语》)以上都是我国古代有关人地关系的思想,据此回答(1)~(2)题。
(1)材料中的两句话反映的人地关系思想是( )
A.地理环境决定论
B.人类中心论
C.人地相关论
D.人地伙伴论
(2)该思想形成于( )
A.农业社会时期
B.工业社会时期
C.人类社会早期
D.后工业化时期
解析:第(1)题,材料中“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意思是风俗习惯受地形的制约,“沃土之民不材,淫也;瘠土之民向义,劳也”意思是地理环境影响人的品性,反映的都是地理环境决定论。第(2)题,该思想形成于人类社会早期。
答案:(1)A (2)C
人类中心论[学生用书P22]
【合作探究】
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一 16世纪英国大思想家培根有这样一句名言:“要命令自然,就要征服自然。”
材料二 恩格斯也曾有一段论述“……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光了,但他们做梦也没想到,这些地方今天竟成为不毛之地……”。
(1)培根的观点反映了怎样的人地关系思想?
(2)材料二事例中各古文明区的生产行为,所体现的人地关系思想是什么?该人地关系思想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3)该人地关系思想在农业文明阶段还是在工业文明阶段表现最突出,为什么?
(4)举例说明在该人地关系思想支配下,出现的严重环境问题。
提示:(1)培根的意思是说,当人类能够认识自然,并掌握自然规律时,就可以战胜自然,这反映了人定胜天(人类中心论)的思想观点。
(2)人类中心论。其核心思想是单纯地把地理环境看做人类活动的场所和任意开发利用的对象,一味地从自身需求出发,盲目追求征服自然,忽略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3)工业文明时期。人类社会进入农业文明阶段后,社会生产力虽有了很大发展,但是与工业文明时期相比,其对环境的影响还是比较弱的。工业文明的到来,社会生产力水平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提高。在此前提下,人类试图成为自然界的主宰,以牺牲自然为代价,积累大量物质财富,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因此,人类中心论在工业文明时期表现更为突出。
(4)过度砍伐森林导致水土流失严重,生态平衡破坏;过度使用矿物燃料,导致全球气候变暖、酸雨蔓延;过度开垦草原,导致土地荒漠化;过度捕捞,导致渔业资源枯竭等。
【核心归纳】
图示法理解人类中心论产生的后果
【跟踪训练】
闻名中外的月牙泉位于甘肃省敦煌市西南5公里处,四周为高耸如削的鸣沙山(由流沙堆积而成)。“亘古沙不填泉,泉不涸竭”,堪称奇观,但近几十年来,这一沙漠奇观水位不断降低,面临消失的危险。据此回答(1)~(2)题。
(1)月牙泉近年来水位降低的原因主要是( )
A.全球气候变暖
B.冰雪融水补给过少
C.人为拦截地表水、抽取地下水
D.沙漠扩张造成的
(2)月牙泉的厄运说明该地区经济发展模式受下列哪种理论影响( )
A.地理环境决定论
B.人地伙伴论
C.人类中心论
D.
“天人合一”思想
解析:第(1)题,月牙泉位于我国西北干旱地区,降水少、蒸发量大、生态环境脆弱,由于人口增多,人为拦截地表水、抽取地下水等不合理的工农业生产活动,使月牙泉水量减少,C对。全球气候变暖,短时期内,冰雪融水补给应增加,A、B错。沙漠扩张造成的是水面面积减小,不是水位降低,D错。第(2)题,结合上题分析,月牙泉的厄运是人类不合理活动造成的,说明该地区经济发展模式受人类中心论的影响,没有遵循自然规律,C对。与地理环境决定论无关,A错。人地伙伴论、
“天人合一”思想要求合理利用开发环境,B、D错。
答案:(1)C
(2)C
人地伙伴论[学生用书P23]
【合作探究】
读世界天然橡胶分布图(见教材P28图2-1-2),探究下列问题。
(1)世界天然橡胶的主要种植区在哪里?
(2)我国天然橡胶主要分布在何处?
(3)我国天然橡胶分布与世界天然橡胶主要种植区比较有何差异?原因是什么?
(4)世界天然橡胶的分布体现了人类与地理环境怎样的关系?
提示:(1)赤道两侧的热带地区。
(2)主要分布在海南岛、西双版纳等地。
(3)我国天然橡胶比世界天然橡胶的主要种植区纬度偏高,可至北回归线附近。 原因是受季风气候和地形等因素的影响,局部地区小气候条件优越,全年高温多雨,适宜天然橡胶生长;当地居民积极引种,并对其品种予以改良和精选,成为我国重要的天然橡胶种植区。
(4)体现了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遵循和合理利用。
【核心归纳】
1.人地伙伴论的评价
是建立在对人地关系正确认识基础上的,是一种指导人地关系研究及实践的新思维、新观念。
2.图示法理解人地伙伴论的核心思想
【跟踪训练】
“宇宙飞船经济”是把地球看成一个巨大的宇宙飞船,除了能量要依靠太阳供给外,人类的一切物质需要靠完善的循环来得到满足。生命就是在这川流不息的物质循环中得以体现的。“宇宙飞船经济”要求人类按照生态学原理建造一个自给自足的、不产生污染的经济或生产体系,它将是一种封闭的经济体系,其内部具有极完善的物质循环和更新的性能。据此回答(1)~(2)题。
(1)“宇宙飞船经济”体现了( )
A.地理环境决定论思想
B.人类中心论思想
C.人地伙伴论思想
D.人地对抗性思想
(2)在该人地关系思想的影响下,会造成( )
A.人类崇拜自然,地理环境向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B.人地关系对立,地理环境向不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C.地理环境恶化,人类社会发展停滞
D.人地关系协调发展,人类社会发展速度加快
解析:第(1)题,材料“宇宙飞船经济……一个自给自足的、不产生污染的经济或生产体系”体现了人地伙伴论思想,C正确。第(2)题,人地伙伴论思想会造成人地关系伙伴论发展,人类社会发展速度加快,D正确。
答案:(1)C (2)D
, [学生用书P23])
对点练一 地理环境决定论
1.战国时期,魏国漳河泛滥,当地人们每年都向河神——河伯奉上一位年轻的女孩,给河伯当妻子,期望法力无边的河伯息雷霆之怒,不要用洪水残害人民。这种习俗体现的人地关系思想是( )
A.地理环境决定论
B.“天人合一”思想
C.人地伙伴论
D.人类中心论
解析:选A。由题干可知,当时的人们把希望寄托于河神,认为神能主导人类的生活,体现了地理环境决定论。
对点练二 人类中心论
人类中心论把人的能动作用绝对化,在人地关系中认为人的意志可以代替一切,可以“决定”一切,所以又称唯意志论。它和地理环境决定论一样,把复杂的人地关系看作是一种必然的因果关系。人类中心论忽略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其结果是人地关系对立,地理环境严重制约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据此完成2~3题。
2.下列做法符合人类中心论思想的是( )
A.采用生物技术和有机肥料,提高农业单产
B.取缔小煤窑,关闭小造纸厂
C.围湖造田,扩大耕地面积
D.封山育林,恢复植被覆盖率
3.按人类历史的区域发展阶段,人地关系的变化是( )
A.不协调→协调→不协调
B.不协调→协调
C.基本协调→不协调→协调
D.协调→不协调
解析:第2题,围湖造田使湖泊面积缩小、耕地面积扩大,其做法强调了人类自身的需求,忽视了环境的自然规律。第3题,人地关系的变化规律为基本协调→不协调→协调。
答案:2.C 3.C
对点练三 人地伙伴论
4.下列做法符合人地伙伴论的是( )
A.在我国西南林区大量采伐林木
B.在我国西北沙漠地区大面积植树造林
C.在我国主要海域实行伏季休渔制度
D.在我国东北大面积开垦沼泽地
解析:选C。我国西南林区是许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大量砍伐森林会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我国西北沙漠地区水源极缺,对其治理应遵循自然规律,或设置沙障,或种草,或栽树;伏季休渔有利于渔业的可持续发展;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有巨大的环境效益,因此东北许多地区已禁止开垦,甚至退耕还湿。
1.下列有关不同时期人地关系状况的描述,正确的是(双选)( )
A.采猎文明时期,人类不受地理环境制约
B.农业文明时期,人地关系全面恶化
C.工业文明时期,人地矛盾激化
D.后工业文明时期,人地关系逐步走向协调
解析:选CD。采猎文明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低,环境对人类的制约作用较强,A错误;农业文明时期,人地关系对抗性增强,环境遭到破坏,但人地关系并没有全面恶化,B错误;工业文明时期,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从局部扩展到全球,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C正确;后工业文明时期,人类重新认识人地关系,使人地关系逐步走向协调,D正确。
2.下列认识符合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是( )
A.地理环境决定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可以改造和利用自然地理环境
B.人类为了自己的需求,可以征服和改造自然
C.人类与地理环境可以和平共处
D.地理环境决定人类的心理和生理特征
解析:选D。地理环境决定论认为,地理环境决定人类的生理和心理特征,进而决定人类的民族特征、文化发展及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等,并由此决定人类社会的发展。
读下图,完成3~4题。
3.从人地关系角度分析,②阶段的人地关系思想的主要表现是( )
A.崇拜自然
B.改造自然
C.征服自然
D.谋求人地协调
4.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的关系与图中哪个阶段相符(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第3题,从人地关系角度分析,①为采猎文明时期,主要为崇拜自然的思想,②为农业文明时期,处于改造自然阶段,③为工业文明时期,处于征服自然阶段,④为后工业化时期,谋求人地协调,故选B。第4题,读图可知,图中①②阶段环境污染水平在自然环境容量以内,③阶段环境污染水平超过环境容量,且呈上升趋势,④阶段环境污染降低,人类社会进入高效益发展阶段,我国目前处于③阶段,故选C。
答案:3.B 4.C
5.下列有关人类中心论的说法,正确的是(双选)( )
A.人类中心论诞生于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大幅度提高的时代
B.人类中心论以通过农业生产破坏自然环境为其主要影响
C.人类中心论以通过工业活动造成环境污染为其主要影响
D.人类中心论的后果是人地关系的全面不协调
解析:选AD。人类中心论诞生于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的时期。人类中心论的具体表现是多方面的,比如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过度开垦、过度放牧、乱砍滥伐、围湖造田、过度抽取地下水等;工业生产活动中对矿产资源的不合理开采和工业“三废”的排放等。人类中心论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自然环境的承载力,违背了自然环境的发展规律,因此造成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人地关系的全面不协调。
读人类与环境关系图,回答6~7题。
6.图中②处所填内容应是( )
A.改善环境质量
B.人类与环境统一
C.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D.物质资料生产
7.从以上材料判断下面关于人类的环境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与自然界处于一种依附或顺应的关系
B.自然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C.人们不能等待大自然的恩赐,不断地向大自然索取是人们的任务
D.人应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发展自己
解析:第6题,从图中的框图联系分析,由于人类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通过物质资料生产提高物质生活水平,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所以判断①-C,②-A,③-D,④-B。故选A。第7题,A、B、C三项的表述都是片面的,人类应当尊重自然才能发展自己。故选D。
答案:6.A 7.D
8.读人类文明进程及社会经济增长主导要素变化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c、d曲线表示经济增长的主导要素,对应正确的是( )
A.a-科技
B.b-土地
C.c-劳动力
D.d-资本
(2)分析影响工业文明阶段经济增长主导要素的变化特征。
(3)试分析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的人地关系。
解析:(1)采猎文明阶段经济增长的主导要素是劳动力;农业文明阶段经济增长的主导要素是土地;资本在工业文明阶段早期影响巨大;科技则是工业文明阶段后期经济增长的主导要素。(2)工业文明阶段早期,资本影响力最大,到工业文明阶段后期逐渐降低;土地、劳动力的影响在减弱;科技因素的影响越来越突出。(3)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经历了地理环境决定论、人类中心论、人地伙伴论的发展过程,不同阶段人地关系也不一样。
答案:(1)D
(2)资本是工业文明早期经济增长的主导要素,随着时代发展,其影响力在不断下降;土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力逐渐减弱;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力逐渐增强,后期成为主导要素;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力虽然在下降,但工业文明阶段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在不断提高。
(3)采猎文明阶段——地理环境决定论;农业文明、工业文明阶段——人类中心论;环境文明阶段——人地伙伴论。
下图为某区域人地关系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该图反映的历史时期及所对应的人地关系思想是( )
A.工业文明时期——征服自然
B.农业文明时期——改造自然
C.采猎文明时期——崇拜自然
D.现代文明时期——谋求人地协调
2.图示人类活动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主要是(双选)( )
A.草原退化
B.水土流失
C.酸雨危害
D.滑坡、泥石流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图中人们将树木砍伐,种植庄稼,属于农业社会的产业活动,农业社会主要体现的人地关系是改造自然。故选B。第2题,读图可知,图示人类活动将植被破坏,获得耕地,发展农业生产;过度农垦会导致草原退化,水土流失加剧,A、B对。酸雨主要是燃烧化石能源,排放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所致,属于工业生产活动产生的影响;滑坡、泥石流是地质灾害,不属于环境问题,C、D错。
答案:1.B 2.AB
分析下列人地关系的三种不同观点,回答3~5题。
3.下列有关观点一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观点一诞生于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高度发达的现代
B.观点一以通过农业生产破坏自然环境为其主要影响
C.观点一以通过工业活动造成环境污染为其主要影响
D.观点一的后果是造成人地关系的全面不协调
4.下列有关观点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观点二也就是地理环境决定论
B.观点二产生于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的时代
C.观点二特别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
D.观点二认为人只是被动地适应环境
5.下列做法或说法不符合观点三思想的是( )
A.斩伐养长,不失其时
B.退耕还林,退耕还牧
C.竭泽而渔,焚薮而田
D.植树造林,修建水库
解析:第3题,读图,观点一以人类为中心,人类是主宰,肆意开发环境,索取资源,向环境排放废弃物,诞生于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较高的工业社会阶段,A错误。观点一以通过工业生产破坏自然环境,B错误。观点一以通过工、农业生产活动,造成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为主要影响,C错误。观点一的后果是造成人地关系的全面不协调,D正确。第4题,根据图中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判断,观点二代表地理环境决定论,A正确。该思想产生于生产力极为低下的时代,B正确。该思想强调地理环境决定人类活动,人只是被动地适应环境,D正确,C错误。第5题,读图,观点三表示的是人地伙伴论思想。“竭泽而渔,焚薮而田”破坏了生态环境,不符合人地伙伴论思想,C不符合,选C。
答案:3.D 4.C 5.C
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具有明显的阶段性。读华北平原地区人类活动分布图,据此回答6~7题。
6.在采集和狩猎阶段,人类活动主要集中在( )
A.山麓和丘陵地带
B.平坦肥沃的平原
C.矿产资源丰富地带
D.沿海海运发达地带
7.在工业社会阶段,下列地区可能不会成为人类活动主要集中分布区的是( )
A.矿产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组合状况优越的地区
B.位于沿海或海岛,可以充分利用港口优势的地区
C.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有利的自然条件空间紧密结合的地区
D.大江大河的源头、三角洲、盆地、水热条件组合好的地区
解析:第6题,采猎文明时期,人类的生存主要依靠野果和野兽提供的食物,结合图示石器时代活动遗迹的分布判断,人类活动主要分布于山麓地带。第7题,在工业社会阶段,自然资源和交通条件是影响人类活动的主要因素。
答案:6.A 7.D
8.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我国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航程最长的运河,是中华先祖智慧与创造的结晶,也是全人类共同的珍宝。古代航行在运河上的商人都有向河中扔铜钱敬河神,祈求河神不要发怒保佑平安的传统。由于航运业的发展,山东运河沿线的临清、济宁、台儿庄(现属枣庄市)等发展成为北方著名的商业和手工业城镇。近代以来,由于各种因素,沿岸居民在沿河湿地内挖鱼塘、造台地,发展水产养殖和种植业,造成运河淤积,水面萎缩,航运功能几近丧失,运河沿岸也失去往日的繁荣。近年来,沿岸政府综合整治运河的生态环境,采取了退渔还河、退耕还湿地、发展航运业和旅游业等政策,运河文化和运河经济成为了区域发展的新亮点。
(1)结合材料,指出不同时期人类行为所体现的人地关系思想。
(2)运河沿岸地区社会经济的衰落与再生历程,对我们有什么思想启示?
(3)从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获悉,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沧州大约沉降了2.4
m。在华北平原,地面沉降量超过
2
m
的区域已达6万多平方千米,占华北平原面积的近一半,北京、天津、沧州等地沉降最严重。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解析:(1)古代航行在运河上的商人向河中扔铜钱敬河神,祈求河神不要发怒保佑平安表现的是对地理环境的畏惧和依赖,属于地理环境决定论;沿岸居民在沿河湿地内挖鱼塘、造台地,发展水产养殖和种植业,体现的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属于人类中心论;综合整治运河的生态环境,采取了退渔还河、退耕还湿地、发展航运业和旅游业等政策表现为谋求人地关系的和谐统一,属于人地伙伴论。(2)运河沿岸地区社会经济的衰落与再生历程就是人类认识人地关系过程的缩影,对我们的思想启示是人类应遵循客观规律,谋求人地和谐。(3)北京、天津、沧州等地沉降最严重的原因是过度开采地下水。
答案:(1)古代:地理环境决定论;近代:人类中心论;近年来:人地伙伴论。
(2)人类应认识、遵循和利用客观规律,合理、适度、有效地改造自然,谋求人地关系的和谐统一,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若一味从自身需求出发,忽略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地理环境将制约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降水较少,水资源短缺;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过度抽取地下水,导致地面沉降。
PAGE
16(共31张PPT)
第二单元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二单元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自学导引·新知初深
课前预习·夯实双基
重难探究师生写动
要点归纳·突破重难学会小区域调查
小区域调查方法包括野外实地考察、调查访问、问卷调查三种。据此回答1~3题。
1.自然地理调查最常用的一种方法是( )
A.野外实地考察
B.调查访问
C.问卷调查
D.路线考察
2.对人口状况的调查方法宜采用( )
A.野外实地考察
B.典型地段考察
C.问卷调查
D.调查访问
3.下列关于调查访问的对象及准备工作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其对象只能是个人或群体,不包括企、事业单位和政府职能部门
B.对个人、群体的调查访问主要是为了获得有关资料及图件
C.调查访问前应拟定调查提纲,避免盲目性
D.调查访问不必准备联系公文及相关证件
解析:第1题,自然地理调查最常用的方法是野外实地考察。第2题,对人口状况的调查宜采用问卷调查。第3题,调查访问的对象既包括个人、群体,也包括政府职能部门及企、事业单位;对个人、群体的调查访问可作为认识社会和自然现象的依据;调查访问应准备好联系公文及相关证件;访问前要拟定调查提纲。
答案:1.A 2.C 3.C
丽江不但风景秀美,而且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东巴文化,因而旅游业成为其重要经济支柱。做好该地区的调查研究活动,可以更好地为丽江今后经济发展提供理论指导。据此回答4~5题。
4.丽江每年接待海内外游客300多万人次,若想了解该地游客的旅游动机,最经济和最合适的调查方法是( )
A.问卷调查
B.调查访问
C.路线考察
D.典型地段考察
5.东巴文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存在的象形文字,被称为人类社会文字起源和发展的“活化石”。对东巴象形文字的调查属于( )
A.综合性调查
B.专题性调查
C.自然地理专题调查
D.都不是
解析:第4题,要了解该地游客的旅游动机,可行而又全面的是问卷调查与调查访问,但调查访问速度慢,总结难,而问卷调查可方便地了解游客的旅游动机。第5题,对东巴象形文字的调查属于专题性调查。
答案:4.A 5.B
6.下列关于庐山小区域调查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关于庐山城镇建设情况的调查为综合性调查内容
B.关于庐山旅游客源调查为专题性调查
C.庐山小区域调查不能为庐山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决策信息
D.制定庐山可持续发展战略可以依据区域调查的信息进行
解析:选C。在庐山小区域调查中,可以充分进行旅游资源开发调查、旅游客源调查、旅游交通调查等相关调查,为其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信息。
7.区域地理调查报告一般包括的六个方面是( )
A.调查目的、调查方法与步骤、被调查区域的地理概况、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结束语、主要参考文献
B.引言、被调查区域的地理概况、地理考察中主要问题的分析、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结束语、主要参考文献
C.引言、被调查区域的地理特征、被调查区域的人文地理特征、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结束语、主要参考文献
D.调查目的、调查内容、被调查区域的地理概况、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结束语、主要参考文献
解析:选B。区域地理调查的目的、方法与步骤、内容属于引言的组成部分,被调查区域的地理概况包括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
8.读黄河沿岸某城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城市的空间形态呈狭长形,城市功能分区呈______布局,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自然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该地石化工业布局及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调查,选择的方法中最好的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两种,它属于________调查的内容。
(3)撰写调查报告时,首先写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分散疏松式 地形
(2)野外实地考察(或典型地段考察) 调查访问 专题性
(3)引言
我国科技工作者根据史料记载和考古调查,对塔里木盆地南缘绿洲分布的古今变化作了分析研究,并绘制成下图。据此回答1~2题。
1.调查塔里木盆地南缘绿洲分布的变化,有利于( )
A.防治荒漠化
B.防治水土流失
C.加快资源开发与利用
D.产业结构升级换代
2.科技工作者对现代绿洲分布的调查,采取的主要方法是( )
A.调查访问
B.问卷调查
C.野外实地考察
D.上网查询
解析:第1题,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荒漠化。第2题,对自然地理的调查,最常用的一种方法是野外实地考察。
答案:1.A 2.C
我国一综合考察队沿图中虚线从①地出发,到达图中的⑨地。其考察路线为①包头→②太原→③西安→④成都→⑤川西草原→⑥攀枝花→⑦昆明→⑧桂林→⑨赣州。读图完成3~5题。
3.考察队开展了下列主题考察活动,其目标基本没有实现的是( )
A.①→②:草原森林之旅
B.②→④:南北景观之旅
C.④→⑤:农牧文化之旅
D.⑤→⑨:特色地貌之旅
4.小明在整理考察队给当地政府提出的农业发展策略时,不小心抄错了一处,这一处是( )
A.①地——节约用水,调整土地利用结构
B.②地——植树种草,打坝淤地
C.⑤地——抓好粮食生产,种(植)养(殖)结合
D.⑦地——利用气候,发展彩色农业
5.考察队沿途经过的下列城市,属于“资源型”城市的是( )
A.①⑥
B.①⑧
C.②④
D.④⑥
解析:第3题,“①包头→②太原”这一考察线路气候较为干旱,森林很少,主要以草原景观为主。第4题,川西草原应该加强对湿地和草场的保护,合理发展畜牧业。第5题,包头和攀枝花都是我国著名的“钢城”,属于“资源型”城市。
答案:3.A 4.C 5.A
暑假期间,某高校组织地理系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他们沿黄河中游龙口至府谷段行程70
km,发现黄河沿岸山西、陕西、内蒙古三省区的五县旗部分地方在河床里挖砂、采矿、拦河造地,随意向黄河排放废水、废物,任意损毁古建筑和自然景观。黄河中游水污染、生态破坏严重,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据此回答6~7
题。
6.材料中对黄河中游龙口至府谷段进行调查所采用的方法是( )
A.调查访问
B.野外实地考察
C.问卷调查
D.随走随问
7.对黄河中游水污染等环境问题及其对区域发展影响的研究属于( )
A.综合性调查的内容
B.自然地理专题调查的内容
C.专题性调查的内容
D.人文地理专题调查的内容
解析:第6题,深入野外对地理事物进行实地观察、分析,可获取第一手资料。第7题,综合性调查的内容包括地理位置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区域产业结构、分布,人口、聚落分布,区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等综合性较强的内容,专题性调查分自然地理专题和人文地理专题,它强调对某一层面的专题性问题的调查研究。
答案:6.B 7.A
8.读我国某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请描述图中A→B→C年降水量的空间变化状况。
(2)简要分析B所在地区形成沼泽地的自然条件。
(3)B所在地区某地为提高本地粮食转化率,拟发展舍饲养畜业。该地某中学的地理研究性小组结合所学的农业区位因素等知识,对家乡农区舍饲养畜业产业化进行可行性分析,他们计划采用走访调查的方法开展课题研究。试写出该小组拟定的走访调查的主要内容。
答案:(1)从A到B年降水量逐渐减少;从B到C年降水量先增加后减少。
(2)地势低,排水不畅;有冻土分布,地表水不易下渗;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微弱。
(3)当地农民饲养的主要牲畜品种及收入情况;饲料加工业的发展状况;牲畜的疫病研究及防疫状况;当地及附近地区对畜产品的市场需求情况;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发展状况。
PAGE
5单元活动 学会小区域调查
学习目标
明目标、知重点
通过阅读教材,了解小区域调查的目的与意义。联系实例,掌握小区域调查的方法与步骤。结合庐山小区域的相关资料,明确小区域调查的内容,初步学会撰写调查报告。
, [学生用书P33])
一、调查的目的与意义、方法与步骤
1.调查的目的与意义
(1)对区域而言:深入了解区域的地理特征,分析区域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建议。
(2)对学生而言:掌握区域调查的方法,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调查的方法与步骤
(1)调查方法:野外实地考察、调查访问、问卷调查。
(2)调查步骤:选定调查内容与课题→制定调查计划→进行实地调查→整理调查资料→撰写调查报告→交流调查成果。
完成某区域课题调查研究的基本步骤是:确定研究计划与研究方法,调查、收集资料,分析处理资料、数据,撰写调查报告或研究论文。
二、调查的内容
1.对象
(1)自然环境:主要是各种自然现象。
(2)人类经济活动:社会经济条件、发展现状、存在问题。
2.内容:分为综合性调查和专题性调查两类。
3.撰写调查报告
(1)基本要求:是对调查工作的全面总结,要对资料进行分析归纳,得出结论。调查报告最好附上相关的地图、图表和照片,论述和结论要简明、清楚,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2)基本内容:引言、被调查区域的地理概况、地理考察中主要问题的分析、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结束语、主要参考文献等。
一、判断题
1.野外考察时,路线考察和典型地段考察一定要截然分开。( )
2.路线考察是沿着某一线路观察,主要了解地理现象的分布及变化规律。( )
3.区域调查的对象主要是各种自然现象、社会经济条件、发展现状、存在问题。( )
4.调查报告的撰写是对调查工作的全面总结。( )
5.“泉城”济南的泉水分布的调查属于专题性调查。( )
答案:1.× 2.√ 3.√ 4.√ 5.√
二、选择题
6.不属于小区域调查目的的是( )
A.有利于区域可持续发展
B.有利于获得区域地理概况
C.有利于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制定
D.有利于提高区域人口素质
解析:选D。小区域调查的目的是深入了解区域的地理特征,分析区域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建议,制定区域的发展规划。
7.下列不属于问卷调查注意事项的有( )
A.样点选择要有代表性和典型性
B.表格设计要简洁
C.被调查人应为成年人
D.调查方式以填表或询问等为主
解析:选C。问卷调查的注意事项:样点选择要有代表性;调查方式以填表或询问等为主;表格中所拟问题要简洁明了,便于操作;将调查的资料进行归类并认真分析,得出与实际相符的结果。
人类要想与自然和谐相处,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唯一的选择,而小区域调查又是制定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据此回答8~9题。
8.下面的小区域调查步骤,正确的是( )
①交流调查结果 ②整理调查资料 ③进行实地调查 ④选定调查内容与课题 ⑤制定调查计划 ⑥撰写调查报告
A.⑤④②③①⑥
B.⑤④③②①⑥
C.④⑤③②⑥①
D.④⑤③②①⑥
9.对庐山地质地貌形态的考察适合选择( )
A.调查访问
B.问卷调查
C.路线考察与典型地段考察相结合
D.路线考察
解析:第8题,依据掌握的教材内容便可解答。第9题,庐山地质地貌形态的考察属于野外实地考察,既要了解庐山地质地貌形态的分布及变化规律,又要对典型地段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
答案:8.C 9.C
区域调查的方法[学生用书P34]
【合作探究】
阅读图文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我国第三大岛——崇明岛形成至今,虽然“身体”在不断“长大”,但在上海的经济地位却一直“长不大”。
(1)崇明岛的“身体”之所以在不断“长大”,主要是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调查这一现象的最好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崇明岛在上海的经济地位一直“长不大”,为获得相关详细资料,最好的调查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崇明岛在上海的经济地位一直“长不大”,有人认为主要是由于受长江阻隔,交通不便。要了解市民对此说法的看法,最好的调查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1)河口流速减缓,长江携带的泥沙不断在此堆积
野外实地考察
(2)调查访问
(3)问卷调查
【核心归纳】
区域调查的方法
【跟踪训练】
红色旅游是指以革命纪念地、纪念物以及所承载的革命精神为内涵,以现代旅游为基本形式,组织学习革命历史知识、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等。与其一起备受欢迎的便是
各具特色的红色旅游产品。某景点委托一课题组开发红色旅游产品,课题组首先对该景点的革命历史进行了调研。据此完成(1)~(2)题。
(1)此次对革命历史背景的调研最好采用的调查方法是( )
A.野外实地考察
B.调查访问
C.问卷调查
D.随走随问
(2)其调查对象主要包括( )
①纪念品生产厂家
②该景点的文献研究人员
③各红色旅游点的参观者
④相关革命事件的参与者及其亲友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解答该题要明确红色旅游资源主要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如革命英雄人物及他们战斗、生活的地方,战争地点,重要革命会议地址等),要调查这些内容,必须与了解这些内容的有关人员接触才能获得,所以需调查该景点的文献研究人员和相关的参与者及其亲友。
答案:(1)B (2)D
区域调查的内容[学生用书P35]
【合作探究】
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一 庐山的位置和庐山的景点分布图(见教材P46图2-4-2)。
材料二 世界文化遗产——庐山(见教材P46知识窗)。
(1)庐山是怎样形成的?
(2)庐山为何能成为夏季避暑胜地?
(3)庐山的主要旅游景点有哪些?
(4)庐山自然条件、资源特点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有哪些?
提示:(1)由岩层断裂上升而成,属地垒。
(2)地势较高,夏季凉爽。
(3)庐山主要风景名胜有三叠泉、含鄱口、花径、仙人洞、小天池、天池塔、乌龙潭、博物馆等。
(4)庐山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又具有山地气候特征,生物资源丰富,雨雾缭绕,夏季凉爽,是世界著名的避暑旅游胜地,旅游为当地创造了经济收入,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
【核心归纳】
依据调查内容,小区域调查可分为综合性调查和专题性调查两类,具体内容如下表:
类型
内容
综合性调查
地理位置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特点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生态环境质量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人口及其流动情况
区域产业结构状况
产业分布、聚落分布情况
城镇建设情况
区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专题性调查
自然地理专题
气候、地形地貌、土壤、水文、植被、自然资源、自然灾害等
人文地理专题
工业、农业、商业、旅游、聚落、交通等
【跟踪训练】
小区域调查的内容广,涉及自然环境与人类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阅读材料,回答(1)~(2)题。
(1)若对我国最大的湖泊青海湖进行区域调查,那么调查的第一项内容是( )
A.青海湖的面积
B.青海湖的地理位置
C.青海湖的生态状况
D.青海湖的自然地理特征
(2)对青海湖及其流域内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研究,属于( )
A.综合性调查的内容
B.自然地理专题调查的内容
C.人文地理专题调查的内容
D.专题性调查的内容
解析:第(1)题,小区域调查的首要内容是区域地理位置。第(2)题,对区域内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研究属于综合性调查内容。
答案:(1)B (2)A
, [学生用书P35])
对点练一 区域调查的目的与意义、方法与步骤
1.下列有关小区域调查的目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制定区域治理方案、筹措资金
B.要求当地政府部门按调查结果执行
C.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性建议
D.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解析:选C。小区域调查可以了解区域的地理特征,分析区域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建议。
2.下列有关区域调查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主要调查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
B.主要调查区域的人文地理特征
C.小区域调查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D.小区域调查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目标
解析:选C。区域调查可以了解区域地理特征,分析区域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建议。对学生而言,有助于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3.下列不属于小区域调查意义的是( )
A.掌握区域调查的方法
B.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
C.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D.改变区域的特征
解析:选D。小区域调查的意义主要有掌握区域调查的方法,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综合素质,提高综合能力。小区域调查可以了解或掌握区域的特征,但是不能改变区域的特征。
对点练二 区域调查的内容
4.下列属于综合性调查内容的是( )
A.人口及其流动情况调查
B.庐山聚落分布特色调查
C.泰山旅游地理研究开发调查
D.庐山自然灾害及防灾、减灾研究
解析:选A。综合性调查的内容包括各种自然地理特征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以及产业结构状况,人口、聚落分布等综合性较强的内容;专题性调查分为自然地理专题和人文地理专题,它强调对某一层面的专题性问题的调查研究。
5.下列属于专题性调查内容的是( )
A.庐山气候资源调查研究
B.区域产业结构状况
C.庐山人口流动状况调查
D.庐山的城镇建设状况
解析:选A。专题性调查分为自然地理专题和人文地理专题,强调对某一层面的专题性问题的调查研究。
小区域调查方法包括野外实地考察、调查访问、问卷调查三种。据此回答1~3题。
1.自然地理调查最常用的一种方法是( )
A.野外实地考察
B.调查访问
C.问卷调查
D.路线考察
2.对人口状况的调查方法宜采用( )
A.野外实地考察
B.典型地段考察
C.问卷调查
D.调查访问
3.下列关于调查访问的对象及准备工作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其对象只能是个人或群体,不包括企、事业单位和政府职能部门
B.对个人、群体的调查访问主要是为了获得有关资料及图件
C.调查访问前应拟定调查提纲,避免盲目性
D.调查访问不必准备联系公文及相关证件
解析:第1题,自然地理调查最常用的方法是野外实地考察。第2题,对人口状况的调查宜采用问卷调查。第3题,调查访问的对象既包括个人、群体,也包括政府职能部门及企、事业单位;对个人、群体的调查访问可作为认识社会和自然现象的依据;调查访问应准备好联系公文及相关证件;访问前要拟定调查提纲。
答案:1.A 2.C 3.C
丽江不但风景秀美,而且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东巴文化,因而旅游业成为其重要经济支柱。做好该地区的调查研究活动,可以更好地为丽江今后经济发展提供理论指导。据此回答4~5题。
4.丽江每年接待海内外游客300多万人次,若想了解该地游客的旅游动机,最经济和最合适的调查方法是( )
A.问卷调查
B.调查访问
C.路线考察
D.典型地段考察
5.东巴文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存在的象形文字,被称为人类社会文字起源和发展的“活化石”。对东巴象形文字的调查属于( )
A.综合性调查
B.专题性调查
C.自然地理专题调查
D.都不是
解析:第4题,要了解该地游客的旅游动机,可行而又全面的是问卷调查与调查访问,但调查访问速度慢,总结难,而问卷调查可方便地了解游客的旅游动机。第5题,对东巴象形文字的调查属于专题性调查。
答案:4.A 5.B
6.下列关于庐山小区域调查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关于庐山城镇建设情况的调查为综合性调查内容
B.关于庐山旅游客源调查为专题性调查
C.庐山小区域调查不能为庐山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决策信息
D.制定庐山可持续发展战略可以依据区域调查的信息进行
解析:选C。在庐山小区域调查中,可以充分进行旅游资源开发调查、旅游客源调查、旅游交通调查等相关调查,为其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信息。
7.区域地理调查报告一般包括的六个方面是( )
A.调查目的、调查方法与步骤、被调查区域的地理概况、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结束语、主要参考文献
B.引言、被调查区域的地理概况、地理考察中主要问题的分析、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结束语、主要参考文献
C.引言、被调查区域的地理特征、被调查区域的人文地理特征、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结束语、主要参考文献
D.调查目的、调查内容、被调查区域的地理概况、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结束语、主要参考文献
解析:选B。区域地理调查的目的、方法与步骤、内容属于引言的组成部分,被调查区域的地理概况包括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
8.读黄河沿岸某城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城市的空间形态呈狭长形,城市功能分区呈______布局,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自然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该地石化工业布局及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调查,选择的方法中最好的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两种,它属于________调查的内容。
(3)撰写调查报告时,首先写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分散疏松式 地形
(2)野外实地考察(或典型地段考察) 调查访问 专题性
(3)引言
我国科技工作者根据史料记载和考古调查,对塔里木盆地南缘绿洲分布的古今变化作了分析研究,并绘制成下图。据此回答1~2题。
1.调查塔里木盆地南缘绿洲分布的变化,有利于( )
A.防治荒漠化
B.防治水土流失
C.加快资源开发与利用
D.产业结构升级换代
2.科技工作者对现代绿洲分布的调查,采取的主要方法是( )
A.调查访问
B.问卷调查
C.野外实地考察
D.上网查询
解析:第1题,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荒漠化。第2题,对自然地理的调查,最常用的一种方法是野外实地考察。
答案:1.A 2.C
我国一综合考察队沿图中虚线从①地出发,到达图中的⑨地。其考察路线为①包头→②太原→③西安→④成都→⑤川西草原→⑥攀枝花→⑦昆明→⑧桂林→⑨赣州。读图完成3~5题。
3.考察队开展了下列主题考察活动,其目标基本没有实现的是( )
A.①→②:草原森林之旅
B.②→④:南北景观之旅
C.④→⑤:农牧文化之旅
D.⑤→⑨:特色地貌之旅
4.小明在整理考察队给当地政府提出的农业发展策略时,不小心抄错了一处,这一处是( )
A.①地——节约用水,调整土地利用结构
B.②地——植树种草,打坝淤地
C.⑤地——抓好粮食生产,种(植)养(殖)结合
D.⑦地——利用气候,发展彩色农业
5.考察队沿途经过的下列城市,属于“资源型”城市的是( )
A.①⑥
B.①⑧
C.②④
D.④⑥
解析:第3题,“①包头→②太原”这一考察线路气候较为干旱,森林很少,主要以草原景观为主。第4题,川西草原应该加强对湿地和草场的保护,合理发展畜牧业。第5题,包头和攀枝花都是我国著名的“钢城”,属于“资源型”城市。
答案:3.A 4.C 5.A
暑假期间,某高校组织地理系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他们沿黄河中游龙口至府谷段行程70
km,发现黄河沿岸山西、陕西、内蒙古三省区的五县旗部分地方在河床里挖砂、采矿、拦河造地,随意向黄河排放废水、废物,任意损毁古建筑和自然景观。黄河中游水污染、生态破坏严重,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据此回答6~7
题。
6.材料中对黄河中游龙口至府谷段进行调查所采用的方法是( )
A.调查访问
B.野外实地考察
C.问卷调查
D.随走随问
7.对黄河中游水污染等环境问题及其对区域发展影响的研究属于( )
A.综合性调查的内容
B.自然地理专题调查的内容
C.专题性调查的内容
D.人文地理专题调查的内容
解析:第6题,深入野外对地理事物进行实地观察、分析,可获取第一手资料。第7题,综合性调查的内容包括地理位置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区域产业结构、分布,人口、聚落分布,区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等综合性较强的内容,专题性调查分自然地理专题和人文地理专题,它强调对某一层面的专题性问题的调查研究。
答案:6.B 7.A
8.读我国某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请描述图中A→B→C年降水量的空间变化状况。
(2)简要分析B所在地区形成沼泽地的自然条件。
(3)B所在地区某地为提高本地粮食转化率,拟发展舍饲养畜业。该地某中学的地理研究性小组结合所学的农业区位因素等知识,对家乡农区舍饲养畜业产业化进行可行性分析,他们计划采用走访调查的方法开展课题研究。试写出该小组拟定的走访调查的主要内容。
答案:(1)从A到B年降水量逐渐减少;从B到C年降水量先增加后减少。
(2)地势低,排水不畅;有冻土分布,地表水不易下渗;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微弱。
(3)当地农民饲养的主要牲畜品种及收入情况;饲料加工业的发展状况;牲畜的疫病研究及防疫状况;当地及附近地区对畜产品的市场需求情况;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发展状况。
PAGE
14(共7张PPT)
随堂巩固,自测自评
以练促学·巩固提升(共6张PPT)
随堂巩固,自测自评
以练促学·巩固提升单元整合提升
1.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核心思想是地理环境决定人类的生理和心理特征,进而决定人类的民族特征、文化发展及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等,并由此决定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只能被动地适应环境。
2.人类中心论的核心思想是单纯地把地理环境看做人类活动的场所和任意开发利用的对象,一味地从自身需求出发,盲目追求征服自然。
3.人地伙伴论的核心思想是人类具有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地理环境对人类也具有反作用力,人类应当与地理环境建立平等友好、互惠共生、和谐互进的伙伴关系。
4.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5.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在可持续发展中,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才是目的。
6.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有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和阶段性原则。
7.我国面临的人口问题是人口众多,人口素质较低;人口结构不合理;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少;贫困人口多。
人口问题的战略是严格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8.我国面临的资源问题是资源短缺;其战略是保护和合理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依靠科技进步挖掘潜力,促使其增值,逐步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经济体系。
9.我国面临的环境问题是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其战略是搞好生态建设,防治环境污染,建立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环境保护体制。
10.稳定战略:毫不动摇地把发展经济摆在首位;坚持社会和经济长期、稳定发展。
11.区域调查的方法有野外实地考察、调查访问、问卷调查。
12.区域调查的步骤有选定调查内容与课题→制定调查计划→进行实地调查→整理调查资料→撰写调查报告→交流调查成果。
, [学生用书P36])
教材P29~30活动
悲观派和乐观派的观点都有失偏颇。悲观派过分强调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制约作用,而忽视了人类的主观能动性;与之相反,乐观派则过分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而忽略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同时,两种观点又都具有可取之处,人类社会的经济增长势必会造成自然资源的减少、污染规模的扩大和污染程度的加深,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能源、资源的消耗不断降低,新能源、新资源不断出现,随着环保技术水平的进一步提高,环境污染将可能被减轻,甚至消除。但是也并非所有的问题都将迎刃而解,因此既不可以限制经济的增长,也不可以让经济无限制的增长,应该让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保持在地理环境的许可范围内,实现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
教材P31活动
1.过度捕捞反映的是人类中心论思想,伏季休渔反映的是人地伙伴论思想。过度捕捞会造成渔业资源数量减少、质量下降,最终导致渔业资源濒临枯竭;伏季休渔措施的实施,则使渔业资源得到恢复,鱼产量实现可持续增长。两种不同捕鱼观念所造成的结果截然相反,使人们更加认识到人类只有在积极认识、遵循和利用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合理、适度、有效地改造自然、谋求人地关系的和谐统一,才能推动社会与地理环境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2.符合“人地伙伴论”的做法很多。在乡村,比如退耕还林、退耕还草、退耕还湖、轮封轮牧、伏季休渔、防护林的建设以及各种类型的生态农业等;在城市,比如确定城市的合理规模、功能区分布、产业结构与规模、废水废气净化设施、交通系统、绿地林带等措施,都可减轻城市化问题,并促使其向生态型城市方向发展。这些实例同时也说明了不管在城市还是在乡村,人们已开始逐渐接受“人地伙伴论”的思想,正在试图通过与地理环境建立平等友好、互惠共生、和谐互进的伙伴关系,来求得人地关系的可持续发展。
教材P36活动
1.(1)中国环境标志图案由青山、绿水、太阳及十个环组成。环境标志的中心图案表示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外围的十个环紧密结合,环环紧扣,表示公众参与,共同保护环境;同时十个环的“环”与环境的“环”同字,其寓意为“全民联合起来,共同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2)日本生态标志图案以双手拥抱着地球,象征“用我们的手来保护地球和环境”,以两只手拼出一个英文字母“e”,为“地球”“环境”“生态”三个英文单词的词头E字的小写,意味着对地球、环境和生态的保护。
(3)加拿大环境选择标志图案上的一片枫叶代表加拿大的环境,由三只鸽子组成,象征着三个主要环境的保护参与者:政府、产业和商业。
2.略。
教材P38活动
以“采取有效措施,防治工业污染”为例,可从工业污染源、政府决策、现有环境管理体制、工业布局等方面进行讨论及提出相应的具体措施。
有关可持续发展的建议可从更为具体的方面入手,如对各种自然资源的利用、计划生育等。
教材P42活动
每年该水泥厂粉尘污染造成的玉米损失为6
750×66.67×10%×0.9=40
502(元),小麦损失为5
250×66.67×5%×1.2=21
001(元),共计损失40
502+21
001=61
503(元)。
除粮食减产外,还会污染水源、大气并且会造成固体废弃物堆积占用空间。
教材P43活动
首先确定柳林村的做法是错误的,梨树村的做法是正确的。柳林树的做法无异于杀鸡取卵,先把土地出租挖土,后又填埋垃圾,不仅造成土地资源的损失,还会造成土地、水源等的污染,不利于可持续发展。梨树村在已经造成煤矸石堆积占用耕地的情况下,及时废物利用,不仅解决了煤矸石占用耕地、污染环境的问题,而且增加了就业机会,提高了农民收入,该做法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战略,达到了资源、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教材P48活动
在自己的家乡选择一个较典型的小区域,分组对其进行综合性或专题性调查,着重分析该区域可持续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解决的对策和建议。然后再按照引言、被调查区域的地理概况、地理考察中主要问题的分析、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结束语和主要参考文献六个方面撰写区域地理调查报告。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有关人地伙伴论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人类试图成为自然界的主宰和征服者
B.人类逐渐认识到只有善待自然,建立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人类文明才能发展下去
C.环境问题对人类的威胁不大
D.自然主宰人类,人类是自然的奴隶,被动地适应环境
解析:选B。人地伙伴论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体现这一说法的是B选项。
2.读图,漫画所反映的环境问题是( )
A.环境污染问题
B.自然资源衰竭问题
C.土地荒漠化问题
D.由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问题
解析:选B。由野菜-木材-菜墩-根雕,反映出森林、物种资源的逐渐减少,生态环境的恶化。
读新疆塔里木河下游绿洲环境恶化示意图,回答3~4题。
3.图中甲表示( )
A.土地盐碱化严重
B.冰川融水减少
C.河流水量减少
D.沙丘移向绿洲
4.综合治理和保护塔里木盆地绿洲的合理措施是( )
A.禁止游牧活动
B.大力发展畜牧业
C.加强资源勘探开发
D.发展节水农业
解析:第3题,新疆塔里木河是内流河,河流水量主要来自高山冰雪融水;若下游地区水源减少,用水量加大时,河流的水量就会减少,从而引起地下水位下降,最终形成荒漠化。第4题,塔里木盆地深居内陆,远离海洋,降水稀少,保护绿洲主要是保护这里的水资源,发展节水农业,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答案:3.C 4.D
近几年,禽流感在全球呈现蔓延之势。为了防治禽流感,各地开始大规模捕杀家禽。下图是电影《我不是鸡》MV的截图。读图,回答5~6题。
5.电影《我不是鸡》MV可以说是向人类发出的呐喊。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人类大规模捕杀家禽的做法违反了( )
A.发展的观念
B.公平的观念
C.环境的观念
D.权利的观念
6.为防止禽流感疫情的进一步蔓延,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
A.进一步加大对家禽的屠宰力度,将禽流感病毒消灭在萌芽状态
B.实施人口跨区域迁移,远离禽流感病源,减少传染几率
C.对疫区及其周边地区实行长期隔离,切断病毒传播途径
D.广泛开展国际合作,运用国际力量,有效抑制禽流感的发生与传播
解析:第5题,可持续发展要遵循四个基本原则,即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阶段性。公平性包括代际公平、人与其他物种之间、不同国家之间的公平。鸡作为一个物种,与人是平等的,所以大量屠宰违反了公平的观念。第6题,为了防止禽流感的进一步蔓延,需要广泛开展国际合作,抑制禽流感的发生与传播。进一步加大屠宰力度,会导致物种灭绝,违反公平性原则,A错。实施人口跨区域迁移,会导致流感的进一步扩大,B错。长期隔离,会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很多不便,C错。
答案:5.B 6.D
下图是我国某地区某农业生态园生态链种养循环图。完成7~8题。
7.该产业链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
A.公平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
D.效益最大化原则
8.该农业生态园的主要生态效益有( )
①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
②废弃物资源化,减少环境污染
③使用有机肥料,发展绿色生产
④使用沼气能源,减少植被破坏
⑤促进餐饮,休闲旅游等第三产业的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③④
解析:第7题,该产业发展的是生态农业,减少了污染的排放,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原则,B正确。第8题,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及发展餐饮和休闲旅游业等第三产业是经济效益不是生态效益,B正确。
答案:7.B 8.B
读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示意图,完成9~11题。
9.关于可持续发展内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指生态、经济、社会三方面的持续发展
b.生态持续发展是目的
c.社会持续发展是基础
d.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
A.a、b
B.a、c
C.b、d
D.a、d
10.图中①②③④的含义分别是( )
A.①经济系统 ②生态系统 ③社会系统 ④人的管理调控
B.①生态系统 ②经济系统 ③社会系统 ④人的管理调控
C.①社会系统 ②生态系统 ③经济系统 ④人的管理调控
D.①社会系统 ②经济系统 ③生态系统 ④人的管理调控
11.图中①对②的影响是( )
A.提供环境资源
B.产生生活废弃物
C.产生生产废弃物
D.提供物质产品、资金等
解析:第9题,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复合的系统,其丰富的内涵概括起来有三点: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这个复合系统中,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是基础,它强调发展要与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相协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条件,它强调发展不仅要重视数量增长,更要追求改善质量、提高效益、节约能源、减少废弃物,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行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目的,它强调发展要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第10题,根据示意图和课本知识可知,①是经济系统,②是生态系统,③是社会系统,④是人的管理调控。第11题,经济系统中的生产活动产生大量废弃物,这些废弃物要排放到生态系统中,让环境来容纳、清除。
答案:9.D 10.A 11.C
科学发展所倡导的发展之所以是科学的,就在于它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即又好又快的发展,而不是片面的发展、不计代价的发展。据此回答12~13题。
12.在漫长的人类历史进程中,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经历了三个阶段:地理环境决定论、人类中心论、人地伙伴论,下列生产方式与此顺序相对应的是( )
①轮作、套作、间种、生态种养 ②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 ③驯养野兽,种植禾谷
A.①②③
B.③①②
C.②③①
D.③②①
13.下列对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发展清洁生产、循环经济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B.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人类应建立一种环境伦理意识
C.不同国家之间对可持续发展所尽的责任和义务是平等的
D.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
解析:第12题,从三种生产方式上看,③对应地理环境决定论,②对应人类中心论,①对应人地伙伴论。第13题,本题考查的是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推进的过程,由于世界各国、各地区所处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阶段不同,在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及承担的责任等方面,都会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答案:12.D 13.C
读我国某乡农业产业结构规划图,完成14~15题。
14.该乡农业产业结构关系符合可持续发展的( )
A.公平性原则
B.阶段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
D.持续性原则
15.该乡农业产业结构有利于( )
A.形成良性发展的农业生态系统
B.推动农业地域专业化生产
C.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D.促进乡村城市化的整体发展
解析:第14题,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有公平性原则、共同性原则、持续性原则、阶段性原则。该农业生产结构模式注重对土地资源的持续利用。属于持续性原则。故选D。第15题,该乡农业产业结构既有种植业也有养殖业,有利于形成良性发展的农业生态系统,A对。农产品种类多样,并没有实现农业地域专业化生产,B错。对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没有影响,C错。主要还是进行农业生产,没有加速乡村城市化的步伐,D错。故选A。
答案:14.D 15.A
读图,回答16~19题。
16.箭头所代表的转移物最有可能是下列选项中的( )
A.石油
B.粮食
C.危险性废物
D.飞机配件
17.该转移物的最主要来源是( )
A.农业
B.化学工业
C.采掘工业
D.冶金工业
18.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示物质的越境转移满足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需求
B.部分发展中国家已禁止由发达国家进口该物品
C.目前我国还没有该物品出现
D.图示贸易使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双双获益
19.图中的转移物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 )
A.公平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
D.阶段性原则
解析:第16题,美国需大量进口石油,排除A;加拿大是重要的粮食出口国,排除B;从图中可看出,转移物来自工业发达国家,转入地多为发展中国家,不可能是飞机配件,最可能是危险性废物。危险性废物在发达国家的处理费用高,而在发展中国家的处理费用低。第17题,危险性废物主要为化学反应的残渣废水,而农业、采掘工业和冶金工业的废弃物没有必要转移,可在本国处理。第18题,危险性废物只能危害转入地的生态环境,不能满足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需求;图示贸易使发达国家受益,部分发展中国家意识到该转移物的危害,已禁止从发达国家进口该物品。第19题,该转移物损害了转入国的环境,违背了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公平性原则。
答案:16.C 17.B 18.B 19.A
二、双项选择题
下图为人地关系演变阶段图。读图,回答20~21题。
20.在图1所示阶段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问题主要是( )
A.森林退化
B.水土流失
C.酸雨危害
D.全球变暖
21.产生于图2所示阶段的人地关系思想有( )
A.天命决定一切
B.自然主宰人类
C.人定胜天
D.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
解析:第20题,图1所示为农业生产,引起的环境问题主要是森林退化或水土流失。第21题,工业文明时期,人类征服自然的本领增强,产生的思想为人定胜天,造成环境的破坏,进而思考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
答案:20.AB 21.CD
根据国家环保总局与国家气象局的文件要求,今后空气质量与预报必测参数为二氧化硫(SO2)日均浓度值、二氧化氮(NO2)日均浓度值和可入肺颗粒物(PM2.5)日均浓度值。其中PM2.5是指空气中粒径小于或者等于2.5
μm的颗粒物。下表是我国南方某城市2017年3月2日至5日PM2.5监测数据,根据材料回答22~23题。
项目时间
PM2.5日平均值(μg/m3)
PM2.5最高值(μg/m3)
PM2.5最高值出现的北京时间(h)
3月2日
144.79
165.85
4
3月3日
117.59
152.4
8
3月4日
75.52
93.56
8
3月5日
115.55
218.38
5
22.根据表中所给材料,分析正确的是( )
A.PM2.5最高值出现时汽车尾气排放量也最多
B.PM2.5最高值出现在日出前后是因为大气中出现逆温现象
C.4日PM2.5日平均值较低的原因可能是该日风力较大
D.4日PM2.5日平均值较低的原因可能是该日近地面湿度较大
23.若我国某城市PM2.5值偏高,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建议市民减少晨练
B.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比理论值偏低
C.直接用GIS对市区空气质量进行监测
D.工矿企业大多分布在城郊热力环流圈之外
解析:第22题,日出前后地面温度低,出现逆温现象,大气对流弱,空气中的颗粒物不易扩散而使PM2.5含量较高;风速较大时利于空气中颗粒的扩散,所以PM2.5含量较低。汽车尾气排放量最多的时间段应该是上下班期间。第23题,由于PM2.5是指空气中粒径小于或者等于2.5
μm的颗粒物,能反射或散射部分太阳辐射,所以PM2.5值偏高会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有所减少,低于理论值,此时段应减少晨练。
答案:22.BC 23.AB
下图反映的是人口与环境发展的一种关系模式。读图,完成24~25题。
24.关于人口数量变化与环境诸要素的相互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
A.随人口增加,资源储量减少
B.随人口增加,环境污染加剧
C.随人口增加,工业产值上升
D.随人口增加,粮食产量有所上升
25.协调人口与环境关系的途径有( )
A.控制人口过快增长
B.严格控制各种资源的使用量
C.防治污染,保护环境与生态
D.实现工业产值的快速增长
解析:第24题,读图可知,随着人口增加,资源储量减少,环境污染先加剧后减轻,工业产值先上升后有所下降,粮食产量上升。第25题,协调人口和环境的关系,要从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入手,控制人口数量,合理使用自然资源,防治污染,保护生态环境,不能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
答案:24.AD 25.AC
三、综合题
26.额济纳河又名黑河,在20世纪50年代,该河下游水草丰美,20世纪70年代,河流哺育的额济纳绿洲生态开始恶化。结合材料,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国黑河流域略图。
材料二 在开发沙漠产业方面,世界技术领先的国家是以色列。该国国土面积仅2万多平方千米,60%以上为年降水量在300
mm以下的荒漠土。当地人在科学管理的基础上,不断优化农业技术,利用温室控制植物生长环境,使植物充分利用太阳光能,同时采用先进的生物技术。几十年来,以色列农业不仅满足了本国人民的需要,且每年出口的农产品产值高达7亿多美元,还有果品和鲜花大量进入欧洲市场。
(1)黑河下游的额济纳旗,河道出现干涸,自然环境发生突变,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____________原则和________原则。
(2)该地区的气候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成这样气候特点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公元10~11世纪,黑河流域曾经出现盛极一时的少数民族政权——西夏王朝。之后,这一王朝迅速消失。该王朝消亡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该地农业可持续发展可采取哪些措施?
解析:(1)由于黑河中上游地区的人们过度用水,使下游干涸,这违背了公平性原则和持续性原则。(2)该地区深居内陆,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3)西夏王朝消亡的主要原因是黑河流域生态环境恶化。(4)促进该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有发展节水农业;提高灌溉技术;增加科技投入;发展特色农业、无公害农业等。
答案:(1)中上游地区人口增加,工农业发达,耗水量增大(流域内不合理用水,过度用水) 公平性 持续性
(2)冬冷夏热,气温年较差、日较差大;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多风沙
深居内陆,距海较远,深受大陆性气候影响
(3)人口剧增,生态环境恶化,水源不足,战争频繁等
(4)发展节水农业;发展喷灌、滴灌;增加科技投入;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发展无公害生产;发展特色农业,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
27.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武汉市食品药品监管局东西湖分局监管人员来到石榴红村,对该村四季吉祥景区的18家“农家乐”餐饮经营店主进行食品安全知识培训,此举标志着武汉市创建首个“农家乐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村”活动正式启动。该村先后获得全国绿色小康村、全国巾帼示范村、湖北省文明村、湖北省卫生村、湖北省农业旅游示范点、江城十大特色社区等荣誉称号。
材料二 下图分别为石榴红村生态农业试验场生产模式图(图1)和武汉市“农家乐”可持续发展系统结构图(图2)。
(1)结合石榴红村农业试验场生产模式图,分析该模式为该村大田农业提供的肥料主要有哪些?
(2)该地农民使用沼气作为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是( )
A.有利于保护植被,减少水土流失,有利于净化环境
B.杂草填入沼气池,减少了秸秆还田,所以土壤的肥力下降
C.饲料、肥料、燃料之间相争激烈,农民需要根据实际调整三者关系
D.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但不利于农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有机联系
(3)将下列内容代号填入武汉市“农家乐”可持续发展系统结构图的方框中。
a.科教
b.景区资源与环境
c.经济
d.人口
(4)“农家乐”模式是如何促进该地区可持续发展的?
解析:(1)根据图中各要素之间的投入—产出关系或利用对象与产出物的关系,可推测出该农业模式提供的肥料类型。(2)使用沼气作燃料,能使农村的人畜粪便、枯枝烂叶得到利用,减少柴薪的使用。(3)根据图中各要素之间的相关关系,可推测出图中各方框应填写的内容。(4)“农家乐”模式对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可从对农民收入、农村产业结构、劳动力就业、地区环境状况的影响等方面来思考。
答案:(1)沼渣、粪肥和塘泥。
(2)A
(3)自上而下,自左向右依次为d、b、a、c
(4)通过开展“农家乐”,可增加当地农民经济收入;收入增加,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社会稳定;当地农民保护景区资源与环境的意识增强;经济收入增加,保护、开发资源和环境的经济能力提高,有利于当地生态发展。
28.图甲为我国华北某地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示意图(图中等高线单位:m),图乙为该地区生态农业结构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请描述该地区农业用地分布状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状况反映了人类在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生产时,必须遵循________________原则。
(2)为了促进该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你认为该地区农业生产规模应怎样调整,并说明理由。
(3)发展生态农业对当地有哪些有利影响?
解析:(1)结合图甲中的图例和等高线分布状况判断,海拔200
m以上地区是林地,海拔200
m以下地区是耕地,地势低平处是水田。该状况反映了人类在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生产时,必须遵循因地制宜原则。(2)该地区位于我国华北地区,热量不足,灌溉水源不足,水热条件不适合大面积种植水稻,应减小水稻的种植面积。(3)发展生态农业,保护、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形成生态与经济的良性循环。
答案:(1)海拔200
m以上地区是林地,海拔200
m以下地区是耕地,地势低平处是水田 因地制宜
(2)减小水稻的种植面积(规模)。理由:热量不足;灌溉水源不足。
(3)保护、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PAGE
14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读可持续发展图解,完成1~2题。
1.E、F、G的内容可能分别是( )
A.人口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
B.第一产业可持续发展、第二产业可持续发展、第三产业可持续发展
C.农业可持续发展、工业可持续发展、交通运输业可持续发展
D.社会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
2.E1、F1、G1的内容可能分别是( )
A.自然资源保护与利用、控制人口规模、提高生活质量
B.健康与卫生、能源生产与消费、保护生物多样性
C.农业与乡村的发展、保护大气层、荒漠化防治
D.消除贫困、城市发展、防灾与减灾
解析:第1题,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社会、经济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第2题,E1、F1、G1应属于并列关系,且分别属于社会、经济、生态三个方面,在B选项中,健康与卫生属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源生产与消费属于经济可持续发展,保护生物多样性则属于生态可持续发展。
答案:1.D 2.B
3.下列做法,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是(双选)( )
A.随手乱扔垃圾
B.坚持光盘行动,如需打包尽量使用自带保鲜盒
C.外出旅行入住酒店时使用一次性的洗漱用品
D.将旧衣物、玩具、书籍捐赠给需要的人
解析:选BD。随手乱扔垃圾和使用一次性洗漱用品显然不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
按常理,鸭子长得越快鸭农越赚钱。但在湖北云梦、京山等地,一些鸭农却养起了“慢生鸭”。在自然环境捕食,辅之以麦麸、玉米、谷糠和青饲料,比用有添加剂的浓缩饲料喂养晚2个多月才能出栏,但肉质好,价格高,成为更有赚头的绿色食品。据此回答
4~5
题。
4.“慢生鸭”饲养者在利于消费者健康前提下获取高利润的做法,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
A.公正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
D.公平性原则
5.“绿色食品”是当今的热门话题。为了生产“绿色食品”,下列措施中正确的有(双选)( )
A.使用有剧毒的农药防治病虫害
B.引进抗病虫害的优良品种
C.在面粉中添加增白剂、防腐剂
D.利用作物害虫的天敌防治病虫害等
解析:第4题,“慢生鸭”饲养中,饲养者付出较多劳动养出的鸭子质量高,在交换中获取高利润是合理的;消费者购买“慢生鸭”获取健康因此付出较高代价也是应该的,这种交换体现了公平性原则,D正确。第5题,绿色食品是指按特定生产方式生产,并经国家有关的专门机构认定,获许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无公害、安全、优质、营养型的食品。使用有剧毒的农药防治病虫害会产生较多残留,损害人体健康,A错;引进抗病虫害的优良品种可以实现无污染,B对;在面粉中添加增白剂、防腐剂也会损害人体健康,C错;利用作物害虫的天敌防治虫害等可以减少农药使用量,D对。
答案:4.D 5.BD
食品安全越来越令人担心:馒头里加增白剂,各种食品里加糖精、香精等,这些对人体都是极其有害的。近期全国各地屡有食源性疾病的报道,“餐桌污染”进一步增加了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关注。据此回答6~7题。
6.关于“餐桌污染”产生的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
A.食品添加技术越来越发达
B.人们不良的消费和饮食习惯
C.增加添加剂可提高食品质量
D.食品添加剂有利于食品保存和提高营养价值
7.“餐桌污染”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 )
A.共同性原则
B.公平性原则
C.持续性原则
D.安全性原则
解析:第6题,传统的看法是馒头越白越好,食品越甜、越香越好,于是不法商人为迎合大众的口味和喜好,在食品里加入大量的增白剂、糖精、香精等危害人们健康的物质。第7题,“餐桌污染”影响了人体的健康,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安全性并非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答案:6.B 7.B
8.读下面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对可持续发展作了明确的定义:可持续发展是这样的发展,它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材料二 漫画“断指”。
(1)可持续发展包括__________可持续发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持续发展和__________可持续发展。
(2)公众参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你在日常生活中打算采用哪些有益于可持续发展的行动?
(3)对于材料二“断指”,有人这样认为“虽然断其三指,但是两棵新苗茁壮成长!”你同意这种发展方式吗?为什么?
解析:(1)考查基础知识,结合课本知识即可回答。(2)属于和实际生活相联系的题目,答题时注意结合生活中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内容。(3)“断其三指,留其两指”的发展,实际上忽略了其五指发展的均衡性、协调性,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和持续性原则。
答案:(1)经济 社会 生态
(2)乘坐公交车;使用再生纸;垃圾分类回收;节约用水、用电。
(3)不同意。 因为它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持续性原则。
如图为哈尼族梯田生态系统,这一结构被文化生态学家盛赞为“江河—森林—村寨—梯田”四度同构的人与自然高度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据此完成1~2题。
1.维持着生态系统“人与自然高度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的”关键是( )
A.江河
B.森林
C.村寨
D.梯田
2.哈尼族人的村寨在半山腰的梯田上是为了( )
A.减轻劳动强度
B.避免洪涝灾害
C.获得清洁的水源
D.观赏梯田美景
解析:第1题,森林在维护生态循环中的地位与功能是显而易见的。第2题,考虑到实际情况,C项最符合题意。
答案:1.B 2.C
下图为鄂尔多斯蒙西高新技术工业园区部分产业链示意图,该工业园区按照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构筑产业链,读图完成3~4题。
3.该工业园区产业链主要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
A.公平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
D.阶段性原则
4.该工业园区内产业集聚的直接效益不包括( )
A.促进资源循环利用
B.推动房地产投资
C.减轻环境污染程度
D.加强技术信息联系与生产协作
解析:第3题,从图中可看出该工业园区将废弃物再生资源化,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原则。第4题,从图中可看出该工业园区将废弃物再生资源化,促进了资源的循环利用,减轻了环境污染,又兴建了新的工厂,加强彼此间的技术信息联系和生产协作,A、C、D正确;从图中不能直接看到与房地产投资的关系,B不包括。
答案:3.B 4.B
5.可持续发展从观念走向实践的必要条件是( )
A.实行环境标志认证
B.工厂实行清洁生产
C.公众认识、接受和积极参与
D.决策者的观念转变与行为改变
解析:选C。公众认识、接受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并积极参与到可持续发展中是可持续发展从观念走向实践的必要条件。
可持续发展是这样的发展,它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据此回答6~7题。
6.下列人类活动中,符合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有(双选)( )
A.荷兰围海造陆,全国1/5的土地是从海洋中得来的
B.三江平原大面积排干沼泽,变“北大荒”为“北大仓”
C.我国解放后建设了治理淮河、海河等大中型水利工程
D.美国大规模开垦五大湖以西的草原,生产小麦,增加出口
7.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带来的环境破坏主要有(双选)( )
A.中高纬度地区温度升高,对农业生产有利
B.中纬度地区降水增多,洪涝灾害加剧
C.全球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
D.全球旱涝灾害更加频繁
解析:第6题,在三江平原的沼泽地区及五大湖以西的草原垦荒等行为违背了自然的发展规律,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第7题,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会造成全球气候变暖,带来许多环境问题:①导致生态系统的失调;②导致全球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③引起世界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旱涝灾害更加频繁;④对人类健康的威胁会增加。
答案:6.AC 7.CD
8.读人类发展和生产活动与环境质量联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字母表示的含义。
A生产规模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自然资源,
C生产活动____________,D破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反映出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向________方向发展,表明人类同环境关系的________性。因此,要协调人地关系就必须促进二者的____________。
(3)评价下列活动是否符合可持续发展。
①为获得粮食高产多施化肥。
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渤海湾实行伏季“休渔”政策。
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天津放飞500万只园林害虫的天敌周氏啮小蜂,除害效果明显。
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人口过多,必然造成生产规模过大,滥采滥用自然资源,使环境质量下降;人口素质过低,生产活动违背自然规律,破坏生态环境,使环境质量下降。(2)图中反映出人地关系向恶性循环方向发展,人类同环境关系对立。要协调人地关系,就必须促进人类同环境的协调统一。(3)人类各种活动是否符合可持续发展,需结合教材根据具体情况判断。
答案:(1)过大 滥采滥用 违背自然规律 生态环境
(2)恶性循环 对立 协调统一
(3)①不符合 多施化肥会破坏土壤结构 ②符合 “休渔”有利于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③符合 天敌除害虫有利于林业生态的良性循环
PAGE
5(共15张PPT)
第二单元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章东知识回顾
知识整合·温故知新
》教材问题点拨
教材发掘·释疑解惑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学习目标
明目标、知重点
结合实例,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原则。了解可持续发展从概念到行动的发展历程,树立环境意识。
, [学生用书P24])
一、理解可持续发展
1.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2.组成:是由经济、社会、生态三大子系统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的一个复合系统。
3.基本内涵
(1)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不仅重视经济数量上的增长,更追求质量的改善和效益的提高,要求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生产方式,积极倡导清洁生产和适度消费,以减少对环境的压力。
(2)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世界各国发展的目的都是改善人类生活质量,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创造一个人人享有平等、自由的社会环境。在可持续发展中,经济发展只是条件,社会发展才是目的。
(3)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保护好生态环境,特别是保证以持续的方式使用自然资源,因为自然资源的高效与永续利用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可持续发展观与传统发展观的区别
传统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观
发展目标
以经济增长为指标,GDP增长就意味着发展
以社会全面发展为指标,其终极目标是生态、社会、经济的全面进步
增长方式
粗放式(高投入、低产出、高污染)
集约式(低投入、高产出、低污染)
消费模式
提倡高消费
提倡适度消费
传统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观
文明标准
追求物质文明,主要考虑经济效益
追求物质文明的同时,还考虑社会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
发展的空间尺度
从区域利益出发,封闭式、掠夺式和转嫁式
从全球利益出发,是一种互补式的方式
调控手段
依靠市场经济手段
强调政府的宏观调控
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1.公平性原则
时间上
代际公平
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都是有限的,需要与子孙后代共享资源和环境
空间上
代内公平
人与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人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是平等的,应互相尊重
注:消除贫困是可持续发展进程中优先考虑的问题。
2.持续性原则
核心
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在不超越资源与环境承载力的基础上,保持发展的持续性
首要条件
实现不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再生资源的永续利用
目标
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相互协调
3.共同性原则
措施
全球采取共同的行动,建立起良好的国际秩序和合作关系
表现
尊重各国主权,制定各国都可以接受的全球性目标和政策
4.阶段性原则
可持续发展阶段
发展目标
在可持续发展中承担的责任
发展中国家
初级阶段
经济发展,并开始关注资源与环境问题
少,次要责任
发达国家
高级阶段
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多,主要责任
持续性原则与公平性原则的“代际公平”不是一回事
持续性原则的核心是指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在不超越资源与环境承载力的基础上,保持发展的持续性;公平性原则的“代际公平”是指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都是有限的,需要与子孙后代共享资源和环境。后者是前提,前者是目的。因此,持续性原则与“代际公平”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
三、可持续发展——从概念到行动
1.世界可持续发展进程
时间及会议(或文件)
人地关系理念的发展
1972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人类环境会议”
明确提出了社会发展与环境、生态的协调问题,未来社会的发展必须保持“动态的自然平衡”
1980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制定了《世界自然保护大纲》
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这是第一次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科学术语明确提出来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我们共同的未来》
提出了被广泛接受的可持续发展定义
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21世纪议程》等一系列决议和文件
第一次把可持续发展由理论和概念推向行动,使可持续发展成为各国发展的长远目标,促进了人类的资源观、发展观、伦理观、科学观的深刻变革
2002年,联合国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召开了“全球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
审议了《里约宣言》《21世纪议程》等重要文件和一些环境公约的执行情况,提出了今后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行动战略与措施
2.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行动
1994年3月,中国政府颁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
一、判断题
1.经济可持续发展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说的经济增长。( )
2.消除贫困是可持续发展进程中优先考虑的问题。( )
3.发达国家在资源环境保护中要承担更多责任,这违反了“公平性原则”。( )
4.在可持续发展系统中,
经济持续发展是基础。( )
5.我国实行伏季休渔制度,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原则。( )
答案:1.× 2.√ 3.× 4.× 5.√
二、选择题
“绿色奥运”是北京奥运会的三大主题之一,它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贯穿于整个筹办、举办及赛后利用的过程中。据此完成6~7题。
6.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是( )
A.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B.工业、农业、科技的持续发展
C.文化教育与精神文明的持续发展
D.经济、生态、社会的持续发展和改善
7.奥运场馆水的再利用达到90%,减少过度开采地下水,这符合可持续发展的( )
A.公平性原则
B.共同性原则
C.协调性原则
D.持续性原则
解析:第6题,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是经济、生态、社会的持续发展和改善,故选D。第7题,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的保持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奥运场馆水的再利用达到90%,减少过度开采地下水,合理保护和使用水资源,这符合持续性原则,故选D。
答案:6.D 7.D
8.以下做法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是
( )
①垃圾分类回收 ②私家车出行上班 ③生活用水重复利用 ④使用一次性筷子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选B。垃圾分类回收减少向环境排放废弃物,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私家车出行上班既增加了交通拥堵,又增加了废弃物的排放,污染了环境;生活用水重复利用可以节约资源;使用一次性筷子增加对森林的破坏;①③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选择B。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学生用书P25]
【合作探究】
读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示意图(见教材P33图2-2-2),探究下列问题。
(1)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由哪些系统组成?
(2)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哪些内容?
(3)组成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的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4)该系统的核心是什么?
提示:(1)社会系统、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
(2)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
(3)生态可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可持续发展是目的。
(4)人的管理调控。
【核心归纳】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基本内涵
地位
内容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条件
必要性
只有通过经济增长才能提高当代人的福利水平,增强国家实力,增加社会财富
含义
不仅重视经济数量上的增长,更追求质量的改善和效益的提高
措施
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生产方式,积极倡导清洁生产和适度消费,以减少对环境的压力
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目的
改善人类生活质量,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创造一个人人享有平等、自由的社会环境
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基础
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包括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两个方面。就环境保护而言,主要是指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就资源利用而言,主要是指保证以持续的方式使用自然资源,自然资源的高效与永续利用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1.图解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措施和必要性
2.图解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跟踪训练】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以联合国召开的一系列环境会议为契机,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逐步形成并得到公认。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关于“可持续发展”的认识,正确的是( )
A.停止开采不可再生资源,为子孙积累巨大财富
B.加大加快各类可再生资源的开采力度
C.控制人口增长,使人口数量维持在目前的水平
D.在资源开发利用时,不能危害未来人类的生活需求
(2)下列行为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是( )
A.开垦丘陵、山地地区的荒坡,发展立体农业
B.退耕还林还草、排干沼泽,进行农业结构调整
C.为减少“赤潮”的发生,沿海地区实行休渔制度
D.建立人工绿洲生态系统是绿洲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解析:第(1)题,停止开采不可再生资源会影响当代人的需求,加大加快各类可再生资源的开采力度会导致部分可再生资源的枯竭,进而影响到后代人的需求。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控制人口增长,但是更重要的是提高人口素质。第(2)题,开垦丘陵、山地地区的荒坡会加速水土流失,排干沼泽会破坏生态环境,预防“赤潮”发生的关键是减少陆地人为污染物的排放。
答案:(1)D (2)D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学生用书P26]
【合作探究】
读下面两幅漫画,探究下列问题。
(1)图甲主要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什么原则,其理由是什么?
(2)读图乙,结合可持续发展理论,说说你的认识。
(3)在解决两幅漫画表现的资源和环境问题时,发达国家应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1)共同性原则。 臭氧层破坏是一个跨国界的问题,只有进行国际合作才能有效保护臭氧层,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
(2)图中西欧人的观点是出于全球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和共同性原则,巴西人的观点是维护本国的发展权。西欧人的背后是被砍伐后的树桩,却在要求发展中国家为环境保护而付出减缓经济发展和牺牲生活质量的代价,违背了公平性原则。
(3)发达国家已处于可持续发展的高级阶段,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成为其主要目标;发达国家是世界资源的主要消费者和环境的主要污染者,理应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
【核心归纳】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原则
指导意义
例证
公平性原则
①与子孙后代共享资源和环境;②各国都有发展权;③保护生物多样性;④优先消除贫困
建立大熊猫自然保护区
持续性原则
①保持适度的开发规模,合理开发利用资源;②处理好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系
①在各个海域实行伏季休渔制度;②牧场轮封轮牧
共同性原则
①建立良好的国际秩序和合作关系;②制定各国都可以接受的全球性目标和政策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来共同推进全球环境保护
阶段性原则
①发展中国家目前仍以经济发展为主要目标;②发达国家以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为主要目标,在资源与环境的保护方面应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
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峰会中各国根据不同的经济发展情况提出了不同的减排目标
如何区分共同性原则与阶段性原则
共同性原则主要侧重于“共同”——跨国界的问题和共有的资源;阶段性原则侧重于不同性质的国家处于不同的阶段。
【跟踪训练】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图所反映的问题是:由于________不断增长,以及________不断增加,世界耕地面积已趋于零增长,甚至有所减少。
(2)乙图所反映的问题是:不合理开发自然资源,开发速度超过了资源的________能力。
(3)甲、乙两图共同反映的问题是:人类经济发展在满足当代人需求时________了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从而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________性、________性原则。
解析:(1)从图中可直接看出,人口增长、城镇化占用耕地。(2)过度捕捞反映了开发利用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的再生能力,使资源不能够持续利用。(3)耕地资源的破坏、资源的过度使用,都影响了后代人的资源利用,同时也会造成资源枯竭,影响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因而违背了公平性、持续性原则。
答案:(1)人口 建筑面积 (2)再生
(3)损害 公平 持续
, [学生用书P27])
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循环经济
【案例展示】
河南某酒精总厂的清洁生产
河南某酒精总厂目前拥有国内最大的酒精生产设备。过去工厂排放的高浓度废糟液使原来甘甜清澈的河水变得污浊不堪,鱼虾绝迹,蚊虫孳生,臭气冲天。此外,还给周围的名胜古迹和自然景观造成了严重污染。
用玉米等原料经过脱胚、发酵、蒸馏等各道工序生产出酒精产品。在生产过程的每个环节中有大量的废物、废气和废水被排出,污染了环境。该厂改变了被动的末端治理的办法,在生产全过程推行清洁生产工艺(如图),所有生产环节中出现的“废弃物”都进入了新的生产环节,成为新的资源。污染物充分利用,减量到最小,最终排放的消化液作为农肥回归大地,得到永续利用。
该酒精总厂的清洁生产工艺,实现了生物能开发与利用的良性循环,对环境的排废降到了最低程度,同时废物综合利用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实现了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兼顾的可持续发展。
【方法总结】
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循环经济
含义
①资源得以再生;②综合效益突出;③实现良性循环
途径
工业
清洁生产
在产品生产过程和预期消费中,既能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把对人类环境的危害减至最小,又能充分满足人类的需要,使社会经济效益最大的一种模式。它的含义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清洁的能源,二是清洁的生产过程,三是清洁的产品
农业
生态农业
用生态系统的观点,将农业生产和生态平衡纳入协调一致的轨道,充分发挥生态经济效益以促进持续增产的农业经营方式
【针对练习】
循环农业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途径之一。下图示意循环农业模式,读图回答(1)~(2)题。
(1)最适宜该模式的是( )
A.河套平原
B.黄淮平原
C.辽东丘陵
D.闽浙丘陵
(2)循环农业对建设美丽乡村的主要作用是( )
①提高经济效益
②加快城镇发展
③提供清洁能源
④促进民居集中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解析:第(1)题,该模式中有甘蔗种植和水稻种植,说明该区域最适宜在种植甘蔗与水稻的闽浙丘陵地区,故D项正确;河套平原、黄淮平原、辽东丘陵地区均不是甘蔗的种植区,故A、B、C项错误。第(2)题,循环农业可以提高当地的经济效益,故①正确;该区域是乡村聚落,不是城镇地区,故②错误;沼气属于清洁能源,故③正确。
答案:(1)D (2)B
, [学生用书P28])
对点练一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读下图,回答下题。
1.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是( )
A.人类与环境和谐共处
B.人类尽可能地索取自然资源
C.人类不要向环境释放废弃物
D.环境无条件地为人类服务
2.下列人类活动中,具有可持续发展意义的是( )
A.20世纪30年代美国开垦中西部大草原,引起“黑风暴”
B.大力发展热带雨林迁移农业
C.在长江河床大力挖沙出售,既有经济效益,又疏浚了航道
D.我国在中西部一些地区实施“退耕还林”工程
解析:第1题,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就是人类与环境和谐共处,A对。人类尽可能地索取自然资源,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B错。人类不向环境释放废弃物是不可能的,C错。环境为人类服务,反过来也影响人类活动,不是无条件的,D错。第2题,20世纪30年代美国开垦中西部大草原,引起“黑风暴”,违背了可持续发展思想,A错。大力发展热带雨林迁移农业,会大量破坏雨林,B错。在长江河床大力挖沙出售,会影响航道、河堤的安全,C错。“退耕还林”一方面具有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也具有生态效益,因此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D对。
答案:1.A 2.D
对点练二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3.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高污染企业,这行为违反了可持续发展的( )
A.公平性原则
B.共同性原则
C.持续性原则
D.协商性原则
解析:选A。公平性原则指包括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公平。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严重污染的企业,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
对点练三 可持续发展——从概念到行动
读图,回答4~5题。
4.有关此图所反映的内容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自行车是我国目前主要的交通工具
B.骑自行车可以更好地提高全民身体素质
C.使用自行车可以节约时间
D.使用自行车可以有效地减少废气的排放
5.私家车增多后,带来的环境问题有( )
①噪声污染
②酸雨加重
③臭氧层的破坏
④空气中的固体悬浮微粒增多
⑤交通堵塞
A.①②⑤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
解析:第4题,此图为环境公益广告,其目的是倡导人们出行多使用自行车,从而减少汽车尾气对大气的污染。第5题,汽车尾气主要成分是固体悬浮微粒、二氧化碳、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等物质。臭氧层的破坏主要是人类排放的氟氯烃化合物所致;交通堵塞是城市交通问题,并非环境问题。
答案:4.D 5.B
读可持续发展图解,完成1~2题。
1.E、F、G的内容可能分别是( )
A.人口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
B.第一产业可持续发展、第二产业可持续发展、第三产业可持续发展
C.农业可持续发展、工业可持续发展、交通运输业可持续发展
D.社会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
2.E1、F1、G1的内容可能分别是( )
A.自然资源保护与利用、控制人口规模、提高生活质量
B.健康与卫生、能源生产与消费、保护生物多样性
C.农业与乡村的发展、保护大气层、荒漠化防治
D.消除贫困、城市发展、防灾与减灾
解析:第1题,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社会、经济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第2题,E1、F1、G1应属于并列关系,且分别属于社会、经济、生态三个方面,在B选项中,健康与卫生属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源生产与消费属于经济可持续发展,保护生物多样性则属于生态可持续发展。
答案:1.D 2.B
3.下列做法,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是(双选)( )
A.随手乱扔垃圾
B.坚持光盘行动,如需打包尽量使用自带保鲜盒
C.外出旅行入住酒店时使用一次性的洗漱用品
D.将旧衣物、玩具、书籍捐赠给需要的人
解析:选BD。随手乱扔垃圾和使用一次性洗漱用品显然不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
按常理,鸭子长得越快鸭农越赚钱。但在湖北云梦、京山等地,一些鸭农却养起了“慢生鸭”。在自然环境捕食,辅之以麦麸、玉米、谷糠和青饲料,比用有添加剂的浓缩饲料喂养晚2个多月才能出栏,但肉质好,价格高,成为更有赚头的绿色食品。据此回答
4~5
题。
4.“慢生鸭”饲养者在利于消费者健康前提下获取高利润的做法,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
A.公正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
D.公平性原则
5.“绿色食品”是当今的热门话题。为了生产“绿色食品”,下列措施中正确的有(双选)( )
A.使用有剧毒的农药防治病虫害
B.引进抗病虫害的优良品种
C.在面粉中添加增白剂、防腐剂
D.利用作物害虫的天敌防治病虫害等
解析:第4题,“慢生鸭”饲养中,饲养者付出较多劳动养出的鸭子质量高,在交换中获取高利润是合理的;消费者购买“慢生鸭”获取健康因此付出较高代价也是应该的,这种交换体现了公平性原则,D正确。第5题,绿色食品是指按特定生产方式生产,并经国家有关的专门机构认定,获许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无公害、安全、优质、营养型的食品。使用有剧毒的农药防治病虫害会产生较多残留,损害人体健康,A错;引进抗病虫害的优良品种可以实现无污染,B对;在面粉中添加增白剂、防腐剂也会损害人体健康,C错;利用作物害虫的天敌防治虫害等可以减少农药使用量,D对。
答案:4.D 5.BD
食品安全越来越令人担心:馒头里加增白剂,各种食品里加糖精、香精等,这些对人体都是极其有害的。近期全国各地屡有食源性疾病的报道,“餐桌污染”进一步增加了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关注。据此回答6~7题。
6.关于“餐桌污染”产生的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
A.食品添加技术越来越发达
B.人们不良的消费和饮食习惯
C.增加添加剂可提高食品质量
D.食品添加剂有利于食品保存和提高营养价值
7.“餐桌污染”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 )
A.共同性原则
B.公平性原则
C.持续性原则
D.安全性原则
解析:第6题,传统的看法是馒头越白越好,食品越甜、越香越好,于是不法商人为迎合大众的口味和喜好,在食品里加入大量的增白剂、糖精、香精等危害人们健康的物质。第7题,“餐桌污染”影响了人体的健康,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安全性并非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答案:6.B 7.B
8.读下面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对可持续发展作了明确的定义:可持续发展是这样的发展,它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材料二 漫画“断指”。
(1)可持续发展包括__________可持续发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持续发展和__________可持续发展。
(2)公众参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你在日常生活中打算采用哪些有益于可持续发展的行动?
(3)对于材料二“断指”,有人这样认为“虽然断其三指,但是两棵新苗茁壮成长!”你同意这种发展方式吗?为什么?
解析:(1)考查基础知识,结合课本知识即可回答。(2)属于和实际生活相联系的题目,答题时注意结合生活中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内容。(3)“断其三指,留其两指”的发展,实际上忽略了其五指发展的均衡性、协调性,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和持续性原则。
答案:(1)经济 社会 生态
(2)乘坐公交车;使用再生纸;垃圾分类回收;节约用水、用电。
(3)不同意。 因为它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持续性原则。
如图为哈尼族梯田生态系统,这一结构被文化生态学家盛赞为“江河—森林—村寨—梯田”四度同构的人与自然高度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据此完成1~2题。
1.维持着生态系统“人与自然高度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的”关键是( )
A.江河
B.森林
C.村寨
D.梯田
2.哈尼族人的村寨在半山腰的梯田上是为了( )
A.减轻劳动强度
B.避免洪涝灾害
C.获得清洁的水源
D.观赏梯田美景
解析:第1题,森林在维护生态循环中的地位与功能是显而易见的。第2题,考虑到实际情况,C项最符合题意。
答案:1.B 2.C
下图为鄂尔多斯蒙西高新技术工业园区部分产业链示意图,该工业园区按照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构筑产业链,读图完成3~4题。
3.该工业园区产业链主要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
A.公平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
D.阶段性原则
4.该工业园区内产业集聚的直接效益不包括( )
A.促进资源循环利用
B.推动房地产投资
C.减轻环境污染程度
D.加强技术信息联系与生产协作
解析:第3题,从图中可看出该工业园区将废弃物再生资源化,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原则。第4题,从图中可看出该工业园区将废弃物再生资源化,促进了资源的循环利用,减轻了环境污染,又兴建了新的工厂,加强彼此间的技术信息联系和生产协作,A、C、D正确;从图中不能直接看到与房地产投资的关系,B不包括。
答案:3.B 4.B
5.可持续发展从观念走向实践的必要条件是( )
A.实行环境标志认证
B.工厂实行清洁生产
C.公众认识、接受和积极参与
D.决策者的观念转变与行为改变
解析:选C。公众认识、接受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并积极参与到可持续发展中是可持续发展从观念走向实践的必要条件。
可持续发展是这样的发展,它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据此回答6~7题。
6.下列人类活动中,符合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有(双选)( )
A.荷兰围海造陆,全国1/5的土地是从海洋中得来的
B.三江平原大面积排干沼泽,变“北大荒”为“北大仓”
C.我国解放后建设了治理淮河、海河等大中型水利工程
D.美国大规模开垦五大湖以西的草原,生产小麦,增加出口
7.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带来的环境破坏主要有(双选)( )
A.中高纬度地区温度升高,对农业生产有利
B.中纬度地区降水增多,洪涝灾害加剧
C.全球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
D.全球旱涝灾害更加频繁
解析:第6题,在三江平原的沼泽地区及五大湖以西的草原垦荒等行为违背了自然的发展规律,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第7题,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会造成全球气候变暖,带来许多环境问题:①导致生态系统的失调;②导致全球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③引起世界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旱涝灾害更加频繁;④对人类健康的威胁会增加。
答案:6.AC 7.CD
8.读人类发展和生产活动与环境质量联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字母表示的含义。
A生产规模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自然资源,
C生产活动____________,D破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反映出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向________方向发展,表明人类同环境关系的________性。因此,要协调人地关系就必须促进二者的____________。
(3)评价下列活动是否符合可持续发展。
①为获得粮食高产多施化肥。
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渤海湾实行伏季“休渔”政策。
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天津放飞500万只园林害虫的天敌周氏啮小蜂,除害效果明显。
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人口过多,必然造成生产规模过大,滥采滥用自然资源,使环境质量下降;人口素质过低,生产活动违背自然规律,破坏生态环境,使环境质量下降。(2)图中反映出人地关系向恶性循环方向发展,人类同环境关系对立。要协调人地关系,就必须促进人类同环境的协调统一。(3)人类各种活动是否符合可持续发展,需结合教材根据具体情况判断。
答案:(1)过大 滥采滥用 违背自然规律 生态环境
(2)恶性循环 对立 协调统一
(3)①不符合 多施化肥会破坏土壤结构 ②符合 “休渔”有利于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③符合 天敌除害虫有利于林业生态的良性循环
PAGE
20(共25张PPT)
第二单元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二单元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自学导引·新知初深
课前预习·夯实双基
重难探究师生写动
要点归纳·突破重难(共45张PPT)
第二单元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二单元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自学导引·新知初深
课前预习·夯实双基
重难探究师生写动
要点归纳·突破重难
课题研究·答题指导
解题引领·技能提升
交汇(热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三节
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据此回答1~3题。
1.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面临的困境有(双选)( )
A.人口增长趋向零,老龄人口比重大,就业人口日趋不足
B.农业资源日趋紧张,逐渐接近资源承载极限
C.环境污染得到控制,自然生态好转
D.粮食需求迅速增加,土地后备资源不足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双选)( )
A.要保持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就应更多地从环境中索取资源,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
B.近几年来,夏天越来越热,除了温室效应外,太阳高度也变大了
C.保护环境最好的办法是依法办事,按经济规律办事,人人参与
D.水土流失和荒漠化是我国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3.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体现在(双选)( )
A.我国自1978年以来加强了计划生育工作,但人口总量依然很大
B.我国自然资源种类多,总量大,类型齐全
C.我国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依然十分严重
D.我国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对策和行动方案
解析:第1题,目前我国人口增长减缓,就业压力依然较大,排除A;目前我国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自然生态并未得到明显好转,排除C。第2题,要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应从环境中适度索取资源;近几年来,夏天越来越热,主要受温室效应的影响,与太阳高度无关;依法办事,按经济规律办事,人人参与等都是保护环境的办法;水土流失和荒漠化是我国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第3题,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体现在人口压力过大、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严重。
答案:1.BD 2.CD 3.AC
下图中阴影地区以干旱严重闻名,像一条带子缠绕在渭河北面,被称为“旱腰带”。这里人口密集且贫困人口多,是扶贫开发重点区。结合下图,回答4~5题。
4.与渭河平原相比,“旱腰带”地区旱灾严重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
A.低山丘陵地形,地表水存留困难
B.温带季风气候降水变率大
C.地表荒漠广布,水分下渗严重
D.人口密集,工农业用水量大
5.从可持续发展角度考虑,该地区的发展宜( )
A.利用草场资源优势,发展畜牧业
B.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开发矿产资源
C.利用光热资源优势,发展林果业
D.修筑梯田,发展粮食生产
解析:第4题,读图,由等高线来判断,该地为低山丘陵地区。该地区与渭河平原相比,“旱腰带”地区旱灾严重的主要自然原因是低山丘陵地形,地表水留存困难,A对。该地区与渭河平原一样,都属于温带季风气候,B错。该地区地表黄土广布,不是荒漠,C错。该地区比渭河平原人口少,工农业用水量小,D错。第5题,该地为丘陵地区,从可持续发展角度考虑,该地区的发展宜利用光热资源发展林果业,取得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C对。这里气候干旱,草场产草量低,没有优势,
A错。开发矿产资源,会破坏生态环境,不利于可持续发展,B错。干旱区不适宜粮食生产,D错。
答案:4.A 5.C
下图为甜菜制糖废水的末端处理示意图,读图,完成6~7
题。
6.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该过程( )
A.实现了废弃物的零排放
B.实现了生态、经济、社会三种效益的和谐统一
C.提高了糖的产量和质量
D.促进了技术的进步和提高
7.应用新流程后该厂附近最适合布局( )
A.罐头厂
B.啤酒厂
C.造纸厂
D.养猪场
解析:第6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工厂之间的废弃物可以再利用,减少了废弃物的排放,实现了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答案选B项。第7题,图中的产品之一动物饲料没有应用,因而可在该厂附近建设养猪场。答案选D项。
答案:6.B 7.D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是世界上稀土资源最丰富的国家,素有“稀土王国”之称,总保有储量TR2O3约9
000万吨。全国探明储量的矿区有60多处,我国稀土矿产不仅储量大,而且品种多、质量好、矿床类型独特。我国最大的稀土产地在内蒙古的白云鄂博和四川的凉山州。
材料二 下图为我国稀土资源开发利用态势分析图。
(1)简述我国稀土资源的分布特点。
(2)分析我国稀土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向。
(3)分析内蒙古在稀土资源开发中应该如何加强环境保护。
解析:(1)结合所学知识,并根据材料一信息分析即可。(2)结合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有针对性地提出我国稀土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向。(3)可结合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从环境、技术、政策等角度进行分析。
答案:(1)储量大、品种多、质量好;分布广泛又相对集中,易于开采。
(2)科学合理开采,加强稀土资源的保护,提高稀土资源的利用率;重视稀土科研和产业化推广工作,加快稀土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步伐,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制定优惠政策,加强宏观调控;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积极拓展国际、国内市场。
(3)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监督管理;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强矿山表土堆放管理,恢复和保护地表植被;加强采矿技术和分选技术研究,提高资源利用率。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1~2题。
材料一 目前我国耕地面积只有18.27亿亩,人均耕地仅有1.69亩,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45%。近年来,全国耕地减少了1亿亩。从耕地的质量来看,我国耕地中高产稳产田占1/3左右。
材料二 如图为近年来耕地减少的因素构成图。
1.我国耕地比重小的原因主要是( )
A.人口众多
B.山地多,平地少
C.退耕还林工作显著
D.农村建房乱占耕地
2.我国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在减少,其直接原因有( )
①过度抽取地下水 ②草场普遍超载 ③人口的不断膨胀 ④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⑤不合理的灌溉方式
⑥流水侵蚀和风沙危害的加剧
A.①②③④
B.③④⑤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解析:第1题,明确题干“耕地比重小”即在土地构成中所占比重小这一关键信息。第2题,明确题干“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在减少”“直接原因”这两个关键信息。
答案:1.B 2.B
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随着生活能源消费结构的逐步改善,秸秆利用问题日益突出。下图是秸秆利用方式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既能提供生活能源,又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的秸秆利用方式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在农田里大面积焚烧秸秆的主要影响有(双选)( )
A.引起大气污染
B.造成资源浪费
C.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
D.阻碍农村能源结构调整
解析:第3题,①秸秆直接燃烧不仅浪费能源更污染环境,这种做法不可取;④既能提供生活能源(沼气)又能提高土壤肥力(沼渣、沼液还田),符合题意。②③虽然比①合理但不能提供生活能源。故答案选D项。第4题,在农田里大面积燃烧秸秆会带来大气污染,造成资源浪费,导致土壤表层有机质含量减少;阻碍农村能源结构调整不是主要影响。
答案:3.D 4.AB
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国家编制了《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对发展循环经济作出战略规划。读复合型循环经济基本模式图,回答5~7题。
5.图示循环经济模式适合大面积推广的省级行政区是( )
A.黑
B.琼
C.鄂
D.新
6.图中a、b、c、d代表的工业,正确的是( )
A.a—纺织工业 b—包装工业
B.a—印染工业 b—纺织工业
C.c—饲料加工 d—食品加工
D.c—食品加工 d—饲料加工
7.关于图示循环经济模式的叙述,正确的有(双选)( )
A.以高新技术工业为主导,降低了产业对资源的依赖
B.生物质发电解决了工业生产用电需求
C.提高了土壤肥力
D.第一、二、三产业有机结合、相互促进
解析:第5题,图示区域发展棉花、花卉种植,说明热量条件较好,故排除热量条件不足的黑龙江;海南热量丰富,但阴雨天过多,不适宜发展棉花种植;图示区域发展水产养殖等,应该位于水热条件较好的区域,故处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湖北合适。第6题,a以棉花为原料,应为纺织工业;b是以纺织产品为原料的印染工业;c为畜牧养殖的深加工,即食品加工业;d是将花卉加工及食品工业的下脚料加工成饲料的饲料加工业。第7题,图示循环经济模式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发展的是常规产业;生物质发电只是对工业生产用电起到补充作用。
答案:5.C 6.C 7.CD
8.如何走出贫困、人口增加和环境退化的恶性循环,如何形成良性循环奔小康,是我国西部山区人民关心的大事。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各项是甲图三者发生联系的中间环节,请将代码填入甲图方框内。
A.毁林开荒、增加耕地
B.目前的生存需要压倒长远的环境保护的需要
C.社会保障不完善,需要养育更多子女以保证老有所养
(2)由甲图得出的启示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口发展的原则应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各项中的部分项目是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贫困山区实现由恶性循环向良性循环转变的有效措施,请选择正确的代码填入乙图方框内。
D.社会经济效益提高
E.农林牧综合治理
F.粮食单产提高
(4)上题所给有效措施中,摆脱恶性循环、形成良性循环的关键在于________。
答案:(1)①C ②A ③B
(2)人口发展应与经济发展相适应 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
(3)④E ⑤F ⑥D
(4)E(农林牧综合治理)
PAGE
6第二单元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有关人地伙伴论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人类试图成为自然界的主宰和征服者
B.人类逐渐认识到只有善待自然,建立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人类文明才能发展下去
C.环境问题对人类的威胁不大
D.自然主宰人类,人类是自然的奴隶,被动地适应环境
解析:选B。人地伙伴论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体现这一说法的是B选项。
2.读图,漫画所反映的环境问题是( )
A.环境污染问题
B.自然资源衰竭问题
C.土地荒漠化问题
D.由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问题
解析:选B。由野菜-木材-菜墩-根雕,反映出森林、物种资源的逐渐减少,生态环境的恶化。
读新疆塔里木河下游绿洲环境恶化示意图,回答3~4题。
3.图中甲表示( )
A.土地盐碱化严重
B.冰川融水减少
C.河流水量减少
D.沙丘移向绿洲
4.综合治理和保护塔里木盆地绿洲的合理措施是( )
A.禁止游牧活动
B.大力发展畜牧业
C.加强资源勘探开发
D.发展节水农业
解析:第3题,新疆塔里木河是内流河,河流水量主要来自高山冰雪融水;若下游地区水源减少,用水量加大时,河流的水量就会减少,从而引起地下水位下降,最终形成荒漠化。第4题,塔里木盆地深居内陆,远离海洋,降水稀少,保护绿洲主要是保护这里的水资源,发展节水农业,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答案:3.C 4.D
近几年,禽流感在全球呈现蔓延之势。为了防治禽流感,各地开始大规模捕杀家禽。下图是电影《我不是鸡》MV的截图。读图,回答5~6题。
5.电影《我不是鸡》MV可以说是向人类发出的呐喊。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人类大规模捕杀家禽的做法违反了( )
A.发展的观念
B.公平的观念
C.环境的观念
D.权利的观念
6.为防止禽流感疫情的进一步蔓延,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
A.进一步加大对家禽的屠宰力度,将禽流感病毒消灭在萌芽状态
B.实施人口跨区域迁移,远离禽流感病源,减少传染几率
C.对疫区及其周边地区实行长期隔离,切断病毒传播途径
D.广泛开展国际合作,运用国际力量,有效抑制禽流感的发生与传播
解析:第5题,可持续发展要遵循四个基本原则,即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阶段性。公平性包括代际公平、人与其他物种之间、不同国家之间的公平。鸡作为一个物种,与人是平等的,所以大量屠宰违反了公平的观念。第6题,为了防止禽流感的进一步蔓延,需要广泛开展国际合作,抑制禽流感的发生与传播。进一步加大屠宰力度,会导致物种灭绝,违反公平性原则,A错。实施人口跨区域迁移,会导致流感的进一步扩大,B错。长期隔离,会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很多不便,C错。
答案:5.B 6.D
下图是我国某地区某农业生态园生态链种养循环图。完成7~8题。
7.该产业链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
A.公平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
D.效益最大化原则
8.该农业生态园的主要生态效益有( )
①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
②废弃物资源化,减少环境污染
③使用有机肥料,发展绿色生产
④使用沼气能源,减少植被破坏
⑤促进餐饮,休闲旅游等第三产业的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③④
解析:第7题,该产业发展的是生态农业,减少了污染的排放,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原则,B正确。第8题,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及发展餐饮和休闲旅游业等第三产业是经济效益不是生态效益,B正确。
答案:7.B 8.B
读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示意图,完成9~11题。
9.关于可持续发展内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指生态、经济、社会三方面的持续发展
b.生态持续发展是目的
c.社会持续发展是基础
d.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
A.a、b
B.a、c
C.b、d
D.a、d
10.图中①②③④的含义分别是( )
A.①经济系统 ②生态系统 ③社会系统 ④人的管理调控
B.①生态系统 ②经济系统 ③社会系统 ④人的管理调控
C.①社会系统 ②生态系统 ③经济系统 ④人的管理调控
D.①社会系统 ②经济系统 ③生态系统 ④人的管理调控
11.图中①对②的影响是( )
A.提供环境资源
B.产生生活废弃物
C.产生生产废弃物
D.提供物质产品、资金等
解析:第9题,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复合的系统,其丰富的内涵概括起来有三点: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这个复合系统中,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是基础,它强调发展要与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相协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条件,它强调发展不仅要重视数量增长,更要追求改善质量、提高效益、节约能源、减少废弃物,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行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目的,它强调发展要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第10题,根据示意图和课本知识可知,①是经济系统,②是生态系统,③是社会系统,④是人的管理调控。第11题,经济系统中的生产活动产生大量废弃物,这些废弃物要排放到生态系统中,让环境来容纳、清除。
答案:9.D 10.A 11.C
科学发展所倡导的发展之所以是科学的,就在于它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即又好又快的发展,而不是片面的发展、不计代价的发展。据此回答12~13题。
12.在漫长的人类历史进程中,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经历了三个阶段:地理环境决定论、人类中心论、人地伙伴论,下列生产方式与此顺序相对应的是( )
①轮作、套作、间种、生态种养 ②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 ③驯养野兽,种植禾谷
A.①②③
B.③①②
C.②③①
D.③②①
13.下列对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发展清洁生产、循环经济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B.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人类应建立一种环境伦理意识
C.不同国家之间对可持续发展所尽的责任和义务是平等的
D.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
解析:第12题,从三种生产方式上看,③对应地理环境决定论,②对应人类中心论,①对应人地伙伴论。第13题,本题考查的是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推进的过程,由于世界各国、各地区所处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阶段不同,在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及承担的责任等方面,都会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答案:12.D 13.C
读我国某乡农业产业结构规划图,完成14~15题。
14.该乡农业产业结构关系符合可持续发展的( )
A.公平性原则
B.阶段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
D.持续性原则
15.该乡农业产业结构有利于( )
A.形成良性发展的农业生态系统
B.推动农业地域专业化生产
C.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D.促进乡村城市化的整体发展
解析:第14题,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有公平性原则、共同性原则、持续性原则、阶段性原则。该农业生产结构模式注重对土地资源的持续利用。属于持续性原则。故选D。第15题,该乡农业产业结构既有种植业也有养殖业,有利于形成良性发展的农业生态系统,A对。农产品种类多样,并没有实现农业地域专业化生产,B错。对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没有影响,C错。主要还是进行农业生产,没有加速乡村城市化的步伐,D错。故选A。
答案:14.D 15.A
读图,回答16~19题。
16.箭头所代表的转移物最有可能是下列选项中的( )
A.石油
B.粮食
C.危险性废物
D.飞机配件
17.该转移物的最主要来源是( )
A.农业
B.化学工业
C.采掘工业
D.冶金工业
18.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示物质的越境转移满足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需求
B.部分发展中国家已禁止由发达国家进口该物品
C.目前我国还没有该物品出现
D.图示贸易使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双双获益
19.图中的转移物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 )
A.公平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
D.阶段性原则
解析:第16题,美国需大量进口石油,排除A;加拿大是重要的粮食出口国,排除B;从图中可看出,转移物来自工业发达国家,转入地多为发展中国家,不可能是飞机配件,最可能是危险性废物。危险性废物在发达国家的处理费用高,而在发展中国家的处理费用低。第17题,危险性废物主要为化学反应的残渣废水,而农业、采掘工业和冶金工业的废弃物没有必要转移,可在本国处理。第18题,危险性废物只能危害转入地的生态环境,不能满足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需求;图示贸易使发达国家受益,部分发展中国家意识到该转移物的危害,已禁止从发达国家进口该物品。第19题,该转移物损害了转入国的环境,违背了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公平性原则。
答案:16.C 17.B 18.B 19.A
二、双项选择题
下图为人地关系演变阶段图。读图,回答20~21题。
20.在图1所示阶段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问题主要是( )
A.森林退化
B.水土流失
C.酸雨危害
D.全球变暖
21.产生于图2所示阶段的人地关系思想有( )
A.天命决定一切
B.自然主宰人类
C.人定胜天
D.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
解析:第20题,图1所示为农业生产,引起的环境问题主要是森林退化或水土流失。第21题,工业文明时期,人类征服自然的本领增强,产生的思想为人定胜天,造成环境的破坏,进而思考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
答案:20.AB 21.CD
根据国家环保总局与国家气象局的文件要求,今后空气质量与预报必测参数为二氧化硫(SO2)日均浓度值、二氧化氮(NO2)日均浓度值和可入肺颗粒物(PM2.5)日均浓度值。其中PM2.5是指空气中粒径小于或者等于2.5
μm的颗粒物。下表是我国南方某城市2017年3月2日至5日PM2.5监测数据,根据材料回答22~23题。
项目时间
PM2.5日平均值(μg/m3)
PM2.5最高值(μg/m3)
PM2.5最高值出现的北京时间(h)
3月2日
144.79
165.85
4
3月3日
117.59
152.4
8
3月4日
75.52
93.56
8
3月5日
115.55
218.38
5
22.根据表中所给材料,分析正确的是( )
A.PM2.5最高值出现时汽车尾气排放量也最多
B.PM2.5最高值出现在日出前后是因为大气中出现逆温现象
C.4日PM2.5日平均值较低的原因可能是该日风力较大
D.4日PM2.5日平均值较低的原因可能是该日近地面湿度较大
23.若我国某城市PM2.5值偏高,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建议市民减少晨练
B.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比理论值偏低
C.直接用GIS对市区空气质量进行监测
D.工矿企业大多分布在城郊热力环流圈之外
解析:第22题,日出前后地面温度低,出现逆温现象,大气对流弱,空气中的颗粒物不易扩散而使PM2.5含量较高;风速较大时利于空气中颗粒的扩散,所以PM2.5含量较低。汽车尾气排放量最多的时间段应该是上下班期间。第23题,由于PM2.5是指空气中粒径小于或者等于2.5
μm的颗粒物,能反射或散射部分太阳辐射,所以PM2.5值偏高会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有所减少,低于理论值,此时段应减少晨练。
答案:22.BC 23.AB
下图反映的是人口与环境发展的一种关系模式。读图,完成24~25题。
24.关于人口数量变化与环境诸要素的相互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
A.随人口增加,资源储量减少
B.随人口增加,环境污染加剧
C.随人口增加,工业产值上升
D.随人口增加,粮食产量有所上升
25.协调人口与环境关系的途径有( )
A.控制人口过快增长
B.严格控制各种资源的使用量
C.防治污染,保护环境与生态
D.实现工业产值的快速增长
解析:第24题,读图可知,随着人口增加,资源储量减少,环境污染先加剧后减轻,工业产值先上升后有所下降,粮食产量上升。第25题,协调人口和环境的关系,要从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入手,控制人口数量,合理使用自然资源,防治污染,保护生态环境,不能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
答案:24.AD 25.AC
三、综合题
26.额济纳河又名黑河,在20世纪50年代,该河下游水草丰美,20世纪70年代,河流哺育的额济纳绿洲生态开始恶化。结合材料,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国黑河流域略图。
材料二 在开发沙漠产业方面,世界技术领先的国家是以色列。该国国土面积仅2万多平方千米,60%以上为年降水量在300
mm以下的荒漠土。当地人在科学管理的基础上,不断优化农业技术,利用温室控制植物生长环境,使植物充分利用太阳光能,同时采用先进的生物技术。几十年来,以色列农业不仅满足了本国人民的需要,且每年出口的农产品产值高达7亿多美元,还有果品和鲜花大量进入欧洲市场。
(1)黑河下游的额济纳旗,河道出现干涸,自然环境发生突变,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____________原则和________原则。
(2)该地区的气候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成这样气候特点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公元10~11世纪,黑河流域曾经出现盛极一时的少数民族政权——西夏王朝。之后,这一王朝迅速消失。该王朝消亡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该地农业可持续发展可采取哪些措施?
解析:(1)由于黑河中上游地区的人们过度用水,使下游干涸,这违背了公平性原则和持续性原则。(2)该地区深居内陆,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3)西夏王朝消亡的主要原因是黑河流域生态环境恶化。(4)促进该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有发展节水农业;提高灌溉技术;增加科技投入;发展特色农业、无公害农业等。
答案:(1)中上游地区人口增加,工农业发达,耗水量增大(流域内不合理用水,过度用水) 公平性 持续性
(2)冬冷夏热,气温年较差、日较差大;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多风沙
深居内陆,距海较远,深受大陆性气候影响
(3)人口剧增,生态环境恶化,水源不足,战争频繁等
(4)发展节水农业;发展喷灌、滴灌;增加科技投入;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发展无公害生产;发展特色农业,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
27.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武汉市食品药品监管局东西湖分局监管人员来到石榴红村,对该村四季吉祥景区的18家“农家乐”餐饮经营店主进行食品安全知识培训,此举标志着武汉市创建首个“农家乐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村”活动正式启动。该村先后获得全国绿色小康村、全国巾帼示范村、湖北省文明村、湖北省卫生村、湖北省农业旅游示范点、江城十大特色社区等荣誉称号。
材料二 下图分别为石榴红村生态农业试验场生产模式图(图1)和武汉市“农家乐”可持续发展系统结构图(图2)。
(1)结合石榴红村农业试验场生产模式图,分析该模式为该村大田农业提供的肥料主要有哪些?
(2)该地农民使用沼气作为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是( )
A.有利于保护植被,减少水土流失,有利于净化环境
B.杂草填入沼气池,减少了秸秆还田,所以土壤的肥力下降
C.饲料、肥料、燃料之间相争激烈,农民需要根据实际调整三者关系
D.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但不利于农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有机联系
(3)将下列内容代号填入武汉市“农家乐”可持续发展系统结构图的方框中。
a.科教
b.景区资源与环境
c.经济
d.人口
(4)“农家乐”模式是如何促进该地区可持续发展的?
解析:(1)根据图中各要素之间的投入—产出关系或利用对象与产出物的关系,可推测出该农业模式提供的肥料类型。(2)使用沼气作燃料,能使农村的人畜粪便、枯枝烂叶得到利用,减少柴薪的使用。(3)根据图中各要素之间的相关关系,可推测出图中各方框应填写的内容。(4)“农家乐”模式对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可从对农民收入、农村产业结构、劳动力就业、地区环境状况的影响等方面来思考。
答案:(1)沼渣、粪肥和塘泥。
(2)A
(3)自上而下,自左向右依次为d、b、a、c
(4)通过开展“农家乐”,可增加当地农民经济收入;收入增加,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社会稳定;当地农民保护景区资源与环境的意识增强;经济收入增加,保护、开发资源和环境的经济能力提高,有利于当地生态发展。
28.图甲为我国华北某地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示意图(图中等高线单位:m),图乙为该地区生态农业结构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请描述该地区农业用地分布状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状况反映了人类在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生产时,必须遵循________________原则。
(2)为了促进该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你认为该地区农业生产规模应怎样调整,并说明理由。
(3)发展生态农业对当地有哪些有利影响?
解析:(1)结合图甲中的图例和等高线分布状况判断,海拔200
m以上地区是林地,海拔200
m以下地区是耕地,地势低平处是水田。该状况反映了人类在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生产时,必须遵循因地制宜原则。(2)该地区位于我国华北地区,热量不足,灌溉水源不足,水热条件不适合大面积种植水稻,应减小水稻的种植面积。(3)发展生态农业,保护、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形成生态与经济的良性循环。
答案:(1)海拔200
m以上地区是林地,海拔200
m以下地区是耕地,地势低平处是水田 因地制宜
(2)减小水稻的种植面积(规模)。理由:热量不足;灌溉水源不足。
(3)保护、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PAGE
11(共8张PPT)
随堂巩固,自测自评
以练促学·巩固提升(共5张PPT)
随堂巩固,自测自评
以练促学·巩固提升第三节 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
学习目标
明目标、知重点
结合实例和有关材料,分析我国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理解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我国的必然选择。了解我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行动纲领和四大战略。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 [学生用书P29])
一、行动纲领和人口战略、资源战略
1.行动纲领
(1)提出背景
①我国是国际社会的一员。
②我国是发展中国家。
③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④我国深受人口、资源、环境等全球性问题的困扰。
(2)行动纲领:控制人口,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3)战略框架:《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
2.人口战略
(1)人口问题
(2)战略措施
3.资源战略
(1)资源问题
造成资源短缺
(2)战略措施
二、环境战略和稳定战略
1.环境战略
(1)环境问题: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战略措施
2.稳定战略
(1)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①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和前提。
②是可持续发展的立足点、切入点和归宿点。
(2)战略措施
①毫不动摇地把发展经济摆在首位。
②坚持社会和经济长期、稳定发展。
一、判断题
1.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
2.生态破坏是人们不能充分有效利用自然资源而过度向环境索取资源造成的。( )
3.可持续发展的稳定战略是指经济的稳定发展。( )
4.我国必须把经济的稳定发展放在首位。( )
5.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
答案:1.√ 2.√ 3.× 4.√ 5.√
二、选择题
联合国组织300名科学家对地球臭氧水平进行持续监测,最新监测显示2000年至2015年,中纬度地区50
km高度的臭氧水平已回升4%以上,科学家提出臭氧层可能会在21世纪中期实现痊愈,但仍需各国的共同努力。据此完成6~7题。
6.材料显示,实现可持续发展应遵循的原则是( )
A.公平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
D.公平性和共同性原则
7.目前臭氧层被破坏的主要原因是( )
A.工厂、家用炉灶燃烧矿物能源
B.汽车尾气排放
C.有色金属冶炼工业排放废气
D.工业、家庭广泛使用含氟空调和冰箱
解析:第6题,联合国统一组织科学家监测,体现了全球整体性的协调;各国的共同努力,体现了各国的参与,因此其属于共同性原则。第7题,臭氧层被破坏主要是由于氟氯烃化合物的排放,污染物主要来自人类使用含氟冰箱、空调等制冷设备。
答案:6.C 7.D
8.我国把经济发展摆在各项工作之首的原因是( )
①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处在可持续发展的初级阶段
②经济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③我国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并不严重 ④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经济技术还比较落后,因此发展经济以赶超欧美发达国家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选A。把经济发展放在各项工作之首是我国稳定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原因:一是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尚处在可持续发展的初级阶段,因此应以经济发展为主,兼顾生态和资源保护;二是经济发展在可持续发展中意义重大,它既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又是可持续发展的立足点、切入点和归宿点。
人口战略和资源战略[学生用书P30]
【合作探究】
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一 国家统计局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总人口达13.397亿(不含港澳台),预计到2020年,中国人口总量将达到14.6亿,人口总量高峰将出现在2033年前后,达15亿左右。
材料二 漫画“所剩无几”。
材料三 下图中数值表示每取得100美元的国内生产总值所消耗的能源量(相当于石油,单位:kg)。
(1)人口问题不仅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给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带来沉重的压力,哪些人口问题直接导致了我国资源的短缺?针对这些人口问题,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2)有人说,中国是人口大国,但还不是人力资源强国,对此你有何看法?
(3)材料三图说明的问题是什么?
(4)能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命脉,维护国家能源安全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课题。新世纪,中国能源安全面临着诸多挑战。解决我国能源问题的主要措施有哪些?当前解决我国能源问题的紧迫任务是什么?
提示:(1)问题:我国人口众多,导致人均资源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口素质较低,导致对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浪费严重。措施:严格控制人口数量,加强人力资源开发,提高人口素质,充分发挥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减轻人口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为可持续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
(2)赞同:我国虽然人口众多,但是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文化教育还比较落后,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较低,成为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
或反对: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丰富,随着科技教育的发展,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有了显著提高。虽然平均教育水平较低,但是由于人口基数大,中国大学生数量已经超越美国,位居世界第一,所以已经发展成为人力资源强国。
(3)从图中可以看出,每取得100美元的国内生产总值所消耗的能源量我国最多,说明我国单位产值耗能高,能源利用率低,能源浪费现象严重。
(4)主要措施:增加能源探明储量;调整能源利用结构;开发新能源。
紧迫任务: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浪费。
【核心归纳】
1.我国的人口问题和人口战略
2.我国的资源状况和资源战略
【跟踪训练】
下图为某循环经济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A、B、C分别代表( )
A.环境 资源 市场
B.环境 市场 资源
C.资源 市场 环境
D.资源 环境 市场
(2)在此循环经济体系中( )
A.各产业之间以主产品为原料发生联系
B.所需能源完全由余热发电提供
C.污染物实现了零排放
D.生产环节的废弃物被回收再利用
解析:第(1)题,根据图示:对废弃物进行达标排放进入A,所以A为环境;B为区域生产提供物质和能量,可能包含电能,为资源;C表示工业产品进入市场。第(2)题,根据图示:政府修建公共设施,所以各产业之间主要以公共设施的空间联系为主;B为区域生产提供物质和能量,可能包含电能;对废弃物进行达标排放进入A,说明有污染物的达标排放;生产环节的废弃物被回收再利用,例如对硫酸的回收利用。
答案:(1)A (2)D
环境战略和稳定战略[学生用书P31]
【合作探究】
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蓝蓝的天空,绿绿的湖水,青青的草原。”历史上下图所示区域曾是一片水草丰美的地方,如今该地区草地沙化现象十分严重。
(1)结合图中信息,从气候方面分析图示区域土地沙化严重的原因。
(2)请为图中农牧过渡带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提示:(1)大部分地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气温高,蒸发强烈;降水较少,土壤干燥;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加剧水分蒸发。
(2)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合理放牧、适度耕种,调整农牧业生产结构。
【核心归纳】
1.我国的环境危机和环境战略
2.我国的稳定战略及其实施原因
3.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与途径
【跟踪训练】
保持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我国的环境危机主要表现在( )
①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仍在发展,并迅速向农村蔓延
②以农村为中心的环境污染仍在发展,并迅速向城市蔓延
③生态破坏的范围仍在扩大,程度在加剧
④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但生态破坏的范围不断扩大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选B。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面临人口、资源、环境三大问题。目前,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仍有蔓延的趋势,程度加剧。
, [学生用书P31])
可持续发展措施类题目答题模板
【命题分析】
可持续发展措施类题目一般有以下两种命题形式:一是以区域图为载体,考查区域内的环境问题及表现,并提出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二是以循环经济关联图为载体,考查可持续发展的相关问题,如循环经济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
【答题模板】
思考方向
满分术语
气候变暖类
清洁能源
大力发展清洁能源
植被
保护森林,植树造林
产业结构
调整产业结构,节能减排
环保意识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国际合作
加强国际合作
工业发展类
节能减排
改进生产工艺,降低能耗;减少废弃物排放
产业结构
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新兴产业、高科技产业
清洁生产
发展清洁生产,综合利用资源,减少废弃物排放,变废为宝
农业发展类
农业结构
调整农业结构,全面发展农业
生态农业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农村能源
大力发展新能源,解决农村能源短缺问题
【针对练习】
下图为我国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枸杞为沙生灌木,喜冷凉气候,根系发达,耐寒抗旱能力强。图中A地枸杞果实大,肉厚,较甜,是“药食两用”佳品。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图示区域主要地形特征。
(2)说明A地枸杞品质优良的气候原因。
(3)你认为图示区域是否应该大力发展枸杞种植?请说明理由。
解析:(1)根据经纬度和等高线数值判断,该地位于青藏高原,中部为盆地,四周为高原、山地;地势四周高,中部低;盆地内部分布有沙漠、戈壁。(2)结合枸杞的生长习性和该地气候特点分析枸杞品质优良的原因。(3)从当地的具体情况分析大力发展枸杞种植产生的社会、经济、生态等方面的影响,然后作出判断。
答案:(1)图示区域中部为盆地,四周为高原、山地;地势四周高,中部低;盆地内部分布有沙漠、戈壁。
(2)海拔高,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度大,有利于作物进行光合作用;气温低,枸杞生长周期长,气温日较差大,有利于作物糖分的积累。
(3)应该大力发展。枸杞属于沙生灌木,具有较强的耐寒抗旱能力;推广种植枸杞,既能增加经济收入,又可以防风固沙,改善生态环境。
或不应该大力发展。当地沙漠、戈壁广布,环境恶劣;劳动力不足,交通不便等。
[学生用书P32]
材料 图1是我国某区域示意图,图2为图1中甲地区某农庄的农副产品综合循环利用示意图。
(1)区域环境特征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2)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解决措施。
(3)区域水资源短缺的原因分析。
(4)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循环经济。
(5)资源的开发利用。
(1)图1中阴影甲地区是我国________(“冬”或“春”)小麦的主产区。阴影乙地区是我国西部重要的绿洲农业区,说明乙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及采取的对策。
(2)图中阴影甲地区人口稠密,工业发达,同时又是我国重要的粮、棉、油产区。但水资源的严重不足已越来越明显地制约着本区工农业的发展,甚至对人们正常的生活产生重大影响。试分析造成该地区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因素。
(3)据图2分析该示意图体现的可持续发展内涵及其在图中的具体表现。
(4)图中甲地区已形成目前世界最大的地下水漏斗区,试分析其原因和解决措施。
解析:(1)甲地区位于我国华北地区,是冬小麦的主产区;乙地区位于我国西北河西走廊一带,气候干燥,水资源较为紧缺;应该采取的对策是调整农业结构、发展节水农业及恢复植被等。(2)结合华北地区水资源供需关系分析。(3)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属于基础知识,认真根据图示信息回答。(4)地下水漏斗区的形成与过度抽取地下水有关。
答案:(1)冬 问题:水资源较少且呈逐年减少的趋势;土地盐渍化、荒漠化严重,土壤贫瘠,生产结构不合理等。对策:节约用水,加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发展节水农业,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实施退耕还牧、退耕还草等。
(2)①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是导致华北地区水资源紧张的主要自然原因;②人口增长过快,工农业发展迅速,加剧了水资源紧张程度;③水资源综合利用率低,浪费和污染严重;④生态环境恶化,干旱频率加大。
(3)①生态持续发展。表现:利用秸秆、粪便制造沼气,沼渣、沼液为大棚、稻田等提供肥料;地热供暖。②经济持续发展。表现:利用农产品、地热温泉等资源发展农产品加工、服务、旅游等相关产业。③社会持续发展。表现:客房、餐厅、酒厂等的开发增加了就业机会。
(4)原因:大量开采地下水,使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措施:雨水回灌、节约用水、合理开采地下水等。
, [学生用书P33])
对点练一 行动纲领和人口战略、资源战略
1.下列有关我国的人口问题及人口战略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快,程度高
B.人口老龄化是人口出生率下降的表现之一
C.人均资源占有量少与我国资源分布不均衡有关
D.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可完全消除文盲、半文盲
解析:选B。随着计划生育的开展和人口出生率的下降,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发展较快;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少与资源分布无关;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可减少文盲、半文盲的人数,完全消除说法太绝对。
构建节约型的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走节约型发展道路是中国发展经济的必由之路。据此回答2~3题。
2.我国提出走节约型发展道路的直接原因是( )
A.自然资源种类多,总量大,类型齐全
B.资源利用率低,存在资源的相对短缺
C.人口基数过大,新增人口数量仍较多
D.以生物多样性减少为特征的生态破坏加剧
3.节约型发展道路意味着( )
①倡导循环经济,变废为宝
②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③高资源消耗,高经济增长
④多投入,多产出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我国经济和工业在建国后才逐渐进入大发展阶段,早期环境保护、节约资源的意识淡薄,现在国家强化环境保护,建设节约型社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节约资源的需要,也对环境保护、建设和减轻污染有重要作用。
答案:2.B 3.A
对点练二 环境战略和稳定战略
江西省南昌市沿赣江而上20
km已形成一片面积达4.5万亩的“江南水乡第一大沙漠”。这里能找到的植被都成了村民的低热值薪柴,甚至有人在沙漠边缘哄抢盗伐林木。虽然专家们曾在此展开了多项治沙试验,但始终成效不大。据此回答4~5题。
4.造成江南水乡地区出现大沙漠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
A.生活习惯
B.滥砍乱伐
C.执法不严
D.气候变迁
5.本地区协调人地关系的当务之急是( )
A.开发利用新的能源,如推广省柴灶、沼气
B.先移民,后治理
C.加大对哄抢盗伐现象的处罚力度
D.建水电站
解析:第4题,根据材料可知,造成当地出现大沙漠的人为原因是燃料缺乏,植被破坏而引起的荒漠化。注意“人为原因”,气候变迁不属于人为原因,而生活习惯和执法不严对当地环境的破坏没有直接作用。第5题,结合上题分析,治理生态环境的措施主要从原因分析,因此当务之急是应开发利用新能源,推广省柴灶,利用沼气等,减少植被破坏。
答案:4.B 5.A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据此回答1~3题。
1.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面临的困境有(双选)( )
A.人口增长趋向零,老龄人口比重大,就业人口日趋不足
B.农业资源日趋紧张,逐渐接近资源承载极限
C.环境污染得到控制,自然生态好转
D.粮食需求迅速增加,土地后备资源不足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双选)( )
A.要保持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就应更多地从环境中索取资源,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
B.近几年来,夏天越来越热,除了温室效应外,太阳高度也变大了
C.保护环境最好的办法是依法办事,按经济规律办事,人人参与
D.水土流失和荒漠化是我国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3.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体现在(双选)( )
A.我国自1978年以来加强了计划生育工作,但人口总量依然很大
B.我国自然资源种类多,总量大,类型齐全
C.我国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依然十分严重
D.我国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对策和行动方案
解析:第1题,目前我国人口增长减缓,就业压力依然较大,排除A;目前我国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自然生态并未得到明显好转,排除C。第2题,要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应从环境中适度索取资源;近几年来,夏天越来越热,主要受温室效应的影响,与太阳高度无关;依法办事,按经济规律办事,人人参与等都是保护环境的办法;水土流失和荒漠化是我国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第3题,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体现在人口压力过大、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严重。
答案:1.BD 2.CD 3.AC
下图中阴影地区以干旱严重闻名,像一条带子缠绕在渭河北面,被称为“旱腰带”。这里人口密集且贫困人口多,是扶贫开发重点区。结合下图,回答4~5题。
4.与渭河平原相比,“旱腰带”地区旱灾严重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
A.低山丘陵地形,地表水存留困难
B.温带季风气候降水变率大
C.地表荒漠广布,水分下渗严重
D.人口密集,工农业用水量大
5.从可持续发展角度考虑,该地区的发展宜( )
A.利用草场资源优势,发展畜牧业
B.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开发矿产资源
C.利用光热资源优势,发展林果业
D.修筑梯田,发展粮食生产
解析:第4题,读图,由等高线来判断,该地为低山丘陵地区。该地区与渭河平原相比,“旱腰带”地区旱灾严重的主要自然原因是低山丘陵地形,地表水留存困难,A对。该地区与渭河平原一样,都属于温带季风气候,B错。该地区地表黄土广布,不是荒漠,C错。该地区比渭河平原人口少,工农业用水量小,D错。第5题,该地为丘陵地区,从可持续发展角度考虑,该地区的发展宜利用光热资源发展林果业,取得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C对。这里气候干旱,草场产草量低,没有优势,
A错。开发矿产资源,会破坏生态环境,不利于可持续发展,B错。干旱区不适宜粮食生产,D错。
答案:4.A 5.C
下图为甜菜制糖废水的末端处理示意图,读图,完成6~7
题。
6.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该过程( )
A.实现了废弃物的零排放
B.实现了生态、经济、社会三种效益的和谐统一
C.提高了糖的产量和质量
D.促进了技术的进步和提高
7.应用新流程后该厂附近最适合布局( )
A.罐头厂
B.啤酒厂
C.造纸厂
D.养猪场
解析:第6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工厂之间的废弃物可以再利用,减少了废弃物的排放,实现了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答案选B项。第7题,图中的产品之一动物饲料没有应用,因而可在该厂附近建设养猪场。答案选D项。
答案:6.B 7.D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是世界上稀土资源最丰富的国家,素有“稀土王国”之称,总保有储量TR2O3约9
000万吨。全国探明储量的矿区有60多处,我国稀土矿产不仅储量大,而且品种多、质量好、矿床类型独特。我国最大的稀土产地在内蒙古的白云鄂博和四川的凉山州。
材料二 下图为我国稀土资源开发利用态势分析图。
(1)简述我国稀土资源的分布特点。
(2)分析我国稀土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向。
(3)分析内蒙古在稀土资源开发中应该如何加强环境保护。
解析:(1)结合所学知识,并根据材料一信息分析即可。(2)结合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有针对性地提出我国稀土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向。(3)可结合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从环境、技术、政策等角度进行分析。
答案:(1)储量大、品种多、质量好;分布广泛又相对集中,易于开采。
(2)科学合理开采,加强稀土资源的保护,提高稀土资源的利用率;重视稀土科研和产业化推广工作,加快稀土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步伐,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制定优惠政策,加强宏观调控;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积极拓展国际、国内市场。
(3)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监督管理;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强矿山表土堆放管理,恢复和保护地表植被;加强采矿技术和分选技术研究,提高资源利用率。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1~2题。
材料一 目前我国耕地面积只有18.27亿亩,人均耕地仅有1.69亩,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45%。近年来,全国耕地减少了1亿亩。从耕地的质量来看,我国耕地中高产稳产田占1/3左右。
材料二 如图为近年来耕地减少的因素构成图。
1.我国耕地比重小的原因主要是( )
A.人口众多
B.山地多,平地少
C.退耕还林工作显著
D.农村建房乱占耕地
2.我国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在减少,其直接原因有( )
①过度抽取地下水 ②草场普遍超载 ③人口的不断膨胀 ④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⑤不合理的灌溉方式
⑥流水侵蚀和风沙危害的加剧
A.①②③④
B.③④⑤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解析:第1题,明确题干“耕地比重小”即在土地构成中所占比重小这一关键信息。第2题,明确题干“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在减少”“直接原因”这两个关键信息。
答案:1.B 2.B
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随着生活能源消费结构的逐步改善,秸秆利用问题日益突出。下图是秸秆利用方式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既能提供生活能源,又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的秸秆利用方式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在农田里大面积焚烧秸秆的主要影响有(双选)( )
A.引起大气污染
B.造成资源浪费
C.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
D.阻碍农村能源结构调整
解析:第3题,①秸秆直接燃烧不仅浪费能源更污染环境,这种做法不可取;④既能提供生活能源(沼气)又能提高土壤肥力(沼渣、沼液还田),符合题意。②③虽然比①合理但不能提供生活能源。故答案选D项。第4题,在农田里大面积燃烧秸秆会带来大气污染,造成资源浪费,导致土壤表层有机质含量减少;阻碍农村能源结构调整不是主要影响。
答案:3.D 4.AB
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国家编制了《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对发展循环经济作出战略规划。读复合型循环经济基本模式图,回答5~7题。
5.图示循环经济模式适合大面积推广的省级行政区是( )
A.黑
B.琼
C.鄂
D.新
6.图中a、b、c、d代表的工业,正确的是( )
A.a—纺织工业 b—包装工业
B.a—印染工业 b—纺织工业
C.c—饲料加工 d—食品加工
D.c—食品加工 d—饲料加工
7.关于图示循环经济模式的叙述,正确的有(双选)( )
A.以高新技术工业为主导,降低了产业对资源的依赖
B.生物质发电解决了工业生产用电需求
C.提高了土壤肥力
D.第一、二、三产业有机结合、相互促进
解析:第5题,图示区域发展棉花、花卉种植,说明热量条件较好,故排除热量条件不足的黑龙江;海南热量丰富,但阴雨天过多,不适宜发展棉花种植;图示区域发展水产养殖等,应该位于水热条件较好的区域,故处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湖北合适。第6题,a以棉花为原料,应为纺织工业;b是以纺织产品为原料的印染工业;c为畜牧养殖的深加工,即食品加工业;d是将花卉加工及食品工业的下脚料加工成饲料的饲料加工业。第7题,图示循环经济模式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发展的是常规产业;生物质发电只是对工业生产用电起到补充作用。
答案:5.C 6.C 7.CD
8.如何走出贫困、人口增加和环境退化的恶性循环,如何形成良性循环奔小康,是我国西部山区人民关心的大事。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各项是甲图三者发生联系的中间环节,请将代码填入甲图方框内。
A.毁林开荒、增加耕地
B.目前的生存需要压倒长远的环境保护的需要
C.社会保障不完善,需要养育更多子女以保证老有所养
(2)由甲图得出的启示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口发展的原则应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各项中的部分项目是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贫困山区实现由恶性循环向良性循环转变的有效措施,请选择正确的代码填入乙图方框内。
D.社会经济效益提高
E.农林牧综合治理
F.粮食单产提高
(4)上题所给有效措施中,摆脱恶性循环、形成良性循环的关键在于________。
答案:(1)①C ②A ③B
(2)人口发展应与经济发展相适应 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
(3)④E ⑤F ⑥D
(4)E(农林牧综合治理)
PAGE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