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专用)2020-2021学年 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3第三单元 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课件+学案 +课后检测(打包31套)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专用)2020-2021学年 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3第三单元 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课件+学案 +课后检测(打包31套)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0.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0-09-28 15:34:04

文档简介

(共7张PPT)
随堂巩固,自测自评
以练促学·巩固提升单元活动
走进“数字地球”
数字地球需要很多学科,特别是信息科学技术的支撑。根据其技术特点完成1~2题。
1.实现数字地球与人交互的窗口和工具的是(  )
A.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技术   
B.空间信息技术
C.可视化技术
D.虚拟现实技术
2.信息高速公路与高速网络技术在构建数字地球系统中的作用是(  )
A.传输分散在众多数据库中的数据
B.把卫星收集到的各种数据输送到地球
C.传输计算机网络中的抽象化数据
D.传输和模拟地球上图像的数据信息
解析:第1题,可视化技术能够将计算机中抽象的数据具体化,以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各种形式表现出来,它是实现数字地球与人交互的窗口和工具。第2题,信息高速公路与高速网络技术结合,可以传输分散在数以万计机构的数据库中的数据。
答案:1.C 2.A
3.Google公司发布推出了一款卫星影像地图服务新产品——Google
Earth。通过互联网搜索指定的数据库,地球上的每个人都能清楚地找到自己家的房顶,同时精确地显示鼠标指针处所代表地点的地理坐标,下列对Google
Earth软件的理解,正确的是(双选)(  )
A.应用的核心技术是GIS技术
B.真正实现了数字地球
C.Google
Earth数据库中的数据主要来源于RS、GIS
D.方便人们分析区域的空间信息
解析:选AD。由题意知,Google
Earth为一款卫星影像地图,核心技术是GIS技术。其数据主要来源于RS和GPS,方便人们分析区域的空间信息。数字地球是把整个地球信息进行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系统。
“数字城市”是数字地球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为城市管理和城市居民生活提供智能化服务。据此完成4~5题。
4.有关建立“数字城市”的意义,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有助于推动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促进城市现代化
B.城市信息化有助于城市的快速发展,对农村发展没有影响
C.带动了生态城市和花园城市建设
D.为居民生产、生活和学习创造更方便、舒适、高效和安全的环境,提高了生活质量
5.有关“数字城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是与数字地球并列的两大信息系统
B.能以数字的形式获取、存储和再现城市的资源、基础设施、人文、经济等方面的信息
C.有利于提高城市管理效率
D.可以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答案:4.B 5.A
中国政府和学术界在数字地球的基础上提出“数字中国”的构想。构想中的“数字中国”将建立一个统一完整的国家公用信息网。它集成了国家经济信息网、国土资源信息网、长江流域监控网等网络的信息,并将促进这些系统的综合利用。据此回答6~7题。
6.下列不属于“数字中国”服务领域的工作是(  )
A.查询长江流域的水土流失情况
B.查询股票行情
C.通缉罪犯
D.设计时装
7.通过网络能实现多种形式的有偿信息服务,这主要是因为(  )
A.信息进入了市场交换
B.信息是海量的
C.信息可以多次复制
D.信息可以多人共享
解析:第6题,设计时装不属于“数字中国”服务领域的工作。第7题,有偿服务的信息实际上是一种供交换的商品。
答案:6.D 7.A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Google
Earth是一款由Google公司开发的虚拟地球仪文件,它把卫星照片、航空照相和GIS布置在一个地球的三维模型上。
Google
Earth使用了公共领域的图片、受许可的航空照相图片、KeyHole间谍卫星的图片和很多其他卫星所拍摄的城镇照片。
(1)Google
Earth所需的数据是如何存储的?这些最基本的空间数据是如何获得的?
(2)Google
Earth空间数据的基础设施是什么?
(3)在Google
Earth中,可视化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有何区别?
(4)根据你的理解,Google
Earth涉及到哪些关键性技术?
解析:(1)Google
Earth所需数据异常庞大,已不可能通过单一的数据库存储,需要分散在数以万计的数据库中;作为数字地球的一种,其最基本的空间数据来自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技术。(2)空间数据的基础设施主要包括空间数据管理体系、空间数据交换网、空间数据交换标准等。(3)可从含义、与人之间的关系两个角度归纳。(4)Google
Earth是一种网络化的数字地球形式,它的建立需要地理信息技术和其他相关科学技术的支撑。
答案:(1)分散在不同机构的数据库中。来自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技术。
(2)空间数据管理体系、空间数据交换网、空间数据交换标准。
(3)可视化技术:将计算机中的抽象数据具体化,以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各种形式表现出来,它是实现数字地球与人交互的窗口和工具。
虚拟现实技术:可以生成虚拟环境;运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感官与人体的自然技能感受逼真的虚拟环境,与虚拟世界进行交互,完成各种虚拟过程。
(4)信息高速公路与高速网络技术、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技术、空间信息技术与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大容量数据存储技术、可视化和虚拟现实技术等。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纸质地图越来越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电子地图作为一个新兴产品,已经备受人们的青睐。读下面两幅图,完成1~2题。
1.根据你对地图和图示两种地理图像的了解,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属于地图,乙不属于地图
B.甲不属于地图,乙属于地图
C.甲、乙均属于地图
D.甲、乙均不属于地图
2.百度电子地图、Google
Earth和传统纸质地图,从技术的角度上讲,更新最快的应是(  )
A.百度电子地图
B.Google
Earth
C.传统纸质地图
D.不能确定
解析:第1题,甲属于电子地图,乙Google
Earth截图则属于遥感影像。第2题,遥感影像具有更新速度快的特点,更新速度比传统纸质地图、电子地图快。
答案:1.A 2.B
读图,完成3~4题。
3.关于图中反映的“数字黄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可以用来查阅获得黄河的有关信息
B.可以用来指导黄河防汛和水量调度
C.对普通老百姓而言,距离较远,价值不大
D.“数字黄河”的建设需要不断完善和更新
4.有关数字地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就是指“3S”技术的应用
B.一个由数据和信息组成的地球
C.主要反映现实问题,不能应用于可持续发展
D.可以方便地获取信息,模拟人类活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来制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解析:第3题,从图中可知,“数字黄河”很好地应用了地理信息技术,可以用来查阅获取黄河的相关基础设施、专业应用等信息,可指导黄河防汛、水量调度。当然,该系统还应继续完善,不断更新,其价值不可言喻,故C项错误。第4题,数字地球是以地理信息技术为基础,信息化的地球是地球的虚拟对照体,人们可以通过这个模型快速、形象地了解地球上的任何一点、任何方面的信息,为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条件。
答案:3.C 4.D
上海世博会展示了很多数字城市技术的具体应用。比如在国家电网馆,有通过手机短信就可以操控的洗衣机;在日本馆,人们通过双手就可以非触摸地在一个巨大的生活墙上实现看电视、整理相册、玩游戏等多种操作。据此完成5~6题。
5.“数字城市”所运用的技术包括(  )
①地理信息系统 ②全球定位系统 ③网络技术
④遥感 ⑤高分辨率卫星影像 ⑥多媒体及虚拟仿真技术
A.①②③⑤
B.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⑤⑥
D.①②③④⑥
6.“数字城市”的作用主要包括(  )
①提高城市管理效率 ②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 ③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④为人类创造高效的、信息化的工作环境和舒适、方便、安全、现代化的生活环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5.D 6.C
7.目前,网络购物已经成为不少人的购物选择。下图为某公司的电子产品生产、网上销售流程简图,读图,地理信息系统能够辅助该公司(  )
A.决策空间布局
B.调控生产流程
C.调研买家意愿
D.创意新型产品
解析:选A。地理信息系统可以综合人口分布、交通状况、土地价格等多个图层,进行分析、处理,选择最合理的生产区、仓储区、网店的空间布局位置,降低成本,获得最大效益,A正确。地理信息系统不能调控生产流程、调研买家意愿、创意新型产品,B、C、D错。
8.“3S”技术之间密切相联,它们都为数字地球提供了技术支撑。结合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①②③④⑤⑥箭头指向线分别表示“3S”技术的不同应用功能,其中表示“提供影像信息功能”的是________和________,表示“提供空间定位信息功能”的是________和________,表示“反馈影像信息处理结果”的是________。
(2)图中各个圆的重叠部分分别代表RS、GPS、GIS不同组合的综合应用,其中重叠部分乙代表GIS与RS技术的组合,丙代表________技术的组合。在图中所示的各个综合应用中任选一种组合,并写出应用实例。
(3)目前我国建设的北斗导航系统和各种地理信息系统都是我国“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说说“数字中国”对我国国土整治的意义。
答案:(1)① ⑤ ④ ⑥ ②
(2)GIS与GPS
甲:RS获取矿床露头信息,GIS分析矿产种类,GPS确定矿床露头位置。
乙:RS获取水灾淹没区的动态信息,GIS分析水灾损失。
丙:装载GPS接收机的运钞车发送位置信息到监测中心,GIS监测运钞车是否偏离预定线路。
丁:RS获取森林火场遥感信息,并可判断火势蔓延方向,GPS获取火场精确位置,引导消防队员及时、准确到达灭火地点。(甲、乙、丙、丁任答一点即可)
(3)促进土地资源的调查,建立国土资源信息库;有利于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有利于国土规划、国土发展、国土管理等国土整治工作。
PAGE
6(共33张PPT)
第三单元 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第三单元 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自学导引·新知初深
课前预习·夯实双基
重难探究师生写动
要点归纳·突破重难
课题研究·答题指导
解题引领·技能提升第2课时
水土流失的治理
读我国某地农业建设模式示意图,回答1~2题。
1.该模式最有可能位于(  )
A.华北平原      
B.南方低山丘陵区
C.内蒙古草原
D.黄土高原
2.该模式主要治理的环境问题是(  )
A.水土流失
B.土壤盐碱化
C.森林减少
D.荒漠化
解析:图中显示坡度较小的地形区发展节水种植业,而坡度较大的地形区实行退耕种草种树,在沟谷实行筑坝蓄水,与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治理措施一致。
答案:1.D 2.A
读黄土高原某小流域示意图,完成3~5题。
3.黄土高原小流域综合治理的重点是(  )
A.保持水土
B.提高中、低产田的产量
C.改良土壤
D.解决农村燃料不足
4.黄土高原人地矛盾尖锐,关键问题在于(  )
A.植被破坏
B.人口过度增长
C.贫困
D.环境恶化
5.关于甲、乙、丙、丁四处利用和治理的措施,叙述不合理的是(  )
A.甲处通常用作耕地
B.乙处适宜开垦成梯田,种植水稻
C.丙处应植树造林
D.丁处打坝建库
解析:第3题,我国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水土流失导致有机质流失,土壤肥力降低,土地生产力下降。所以黄土高原小流域综合治理的重点是保持水土。第4题,黄土高原地区生产力水平低,耕作方式落后,土地所能供养的人口有限;随着人口的迅速增长,人均耕地不断减少,人地矛盾日益突出。第5题,乙处坡度较小,适宜修建梯田,但不宜种植水稻。
答案:3.A 4.B 5.B
在黄土高原的缓坡上修筑梯田是该区域综合治理的一项措施。读图完成6~7题。
6.梯田田埂的水平延伸方向一般与(  )
A.坡面倾斜方向一致
B.等高线基本平行
C.山谷走向基本一致
D.山脊走向基本平行
7.修筑梯田显著地改变了山坡的(  )
A.形态
B.土壤类型
C.坡向
D.物质组成
解析:第6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梯田田埂的延伸方向一般与等高线平行,才能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第7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梯田的修筑明显地改变了山坡的形态。在坡地上,按等高线修梯田,将坡地改为层层平地进行耕作,不仅扩大了耕地面积,也有利于水土保持。
答案:6.B 7.A
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梯田(如图乙)是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的主要措施。在不同地区、不同坡度地形修建梯田时,应设计梯田不同的断面宽度,以便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节省土方和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加快修建梯田的进度,并获得较好的经济与生态效益。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有多种,材料中的修筑梯田属于__________措施,另外还有__________措施和__________措施。
(2)如图甲所示,黄土高原某坡地分为1、2、3段,在第1段的坡脚处建有土石坝,试分析它的主要作用。
(3)试分析图乙中三种形式梯田的各自优势。
答案:(1)工程 农业技术 生物
(2)拦泥蓄水,防止水土流失。
(3)水平梯田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坡地土地资源,增加耕作面积;坡式梯田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梯田的修建成本;隔坡梯田在一个坡面上,每修建一级水平梯田,就留出一定面积的原坡面,这样在降雨时径流将坡面的土、肥冲入水平梯田并蓄积起来,使梯田土壤和水肥含量增加,可以满足雨养农业的要求,使农作物增产。
读我国耕地中盐碱地所占比例示意图,回答1~2题。
1.A地所在省区盐碱地占耕地比重大,其原因主要是(双选)(  )
A.耕地面积少,盐碱地面积较大
B.土壤贫瘠,化肥施用量大
C.降水量小,盐分随季节变化小
D.人口密度小,开发程度低
2.B地盐碱地占耕地比重较大,解决的措施是(  )
A.大规模植树造林
B.种植耐盐植物和牧草
C.营造草方格沙障
D.发展地区特色旅游业
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A地所在省区为新疆,深居内陆,气候干旱,耕地面积少;加上蒸发旺盛导致盐分聚集到地表,盐碱地面积较大,A正确。新疆地处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全年降水少,所以盐分随季节变化小,C正确。该省区地广人稀,农业集约化程度低,化肥施用量不大;人口密度小,开发程度低与土壤盐碱化关系不大。第2题,由图可知,B地位于宁夏平原地区,降水较少。森林耗水多,因此不适宜大规模植树造林;营造草方格沙障是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发展地区特色旅游业并不是针对土地盐碱化的治理措施。
答案:1.AC 2.B
石漠化景观是喀斯特环境恶化最直接的标志。下面是贵州清镇王家寨小流域石漠化图。读图,回答3~4题。
3.关于地形坡度对石漠化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地形坡度15°以下地区无石漠化景观
B.在地形坡度20°以上地区只存在轻度石漠化景观
C.地形坡度越大,极强度石漠化景观分布概率越高
D.潜在石漠化景观在地形坡度35°以上地区的分布概率高
4.最为严重的石漠化景观出现在山地的南坡,这是因为(  )
A.南坡地形坡度大
B.南坡是迎风坡和向阳坡
C.南坡降水少
D.南坡植被覆盖率低
解析:第3题,读图1可以看出,地形坡度在10°~15°之间的地区有极强度石漠化景观,故A错误;地形坡度在20°~25°之间的地区除了存在轻度石漠化景观外还存在极强度石漠化景观,故B错误;极强度石漠化景观主要存在于坡度10°~30°之间的地区,并不是地形坡度越大,
极强度石漠化景观分布概率越高,故C错误;潜在石漠化景观在地形坡度35°以上地区的分布概率高,故选D。第4题,由图2知最为严重的石漠化景观出现在山地的南坡。南坡是迎风坡,由于地形抬升,易形成地形雨,降水强度大,水土流失严重;加之南坡为向阳坡,一旦发生石漠化,植被减少,阳光暴晒,蒸发旺盛,造成水分不足,植被更难恢复,故选B。
答案:3.D 4.B
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在其附近的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形成“生态裂谷”。下图为“生态裂谷”分布示意图。完成
5~6题。
5.“生态裂谷”形成过程中,附近的交错带(  )
A.自然植被改善
B.风力侵蚀减弱
C.地下水流向绿洲区
D.流动沙丘转为固定沙丘
6.“生态裂谷”出现后,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双选)(  )
A.在荒漠区植树造林
B.在交错带发展灌溉农业
C.在绿洲区合理开采地下水
D.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
解析:第5题,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是生态脆弱区,在绿洲区附近过量开采地下水,易造成绿洲区水位下降,其他地区的地下水流向绿洲区,故C项正确。交错带生态环境恶化会造成自然植被生存条件恶化,植被减少,从而导致风力侵蚀增强,固定沙丘转变为流动沙丘。第6题,要保持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就要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的水资源,合理开采地下水,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采取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办法,防风固沙,使其恢复自然植被,故选项D正确。荒漠地区不适合植树造林;在交错带发展灌溉农业,会造成水资源过度使用。
答案:5.C 6.CD
7.下图是我国南方某县某河流下游横截面略图,该河下游所在地区的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关于该区域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大力发展水稻种植,以解决我国南方人多地少、粮食供应不足的问题
B.利用低山丘陵为主的地形,大规模地植树造林,从而改变该处的降水量,使河流的径流量没有季节变化,使居民免受洪涝灾害之苦
C.大力发展立体农业,水面养鱼,低缓的平地种植水稻等农作物,低山丘陵则发展经济林木
D.加快城市发展进程,将该区域的农村全部转变为城市
解析:选C。以低山丘陵为主的地形,如果大力发展种植业,会加剧水土流失;植树造林可以减小径流的季节变化,但不能彻底改变这种变化;南方水热条件好,应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将该区域的农村全部转变为城市的做法不可取,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8.读黄土高原上韭园沟小流域治理纵剖面图,回答问题。
(1)从客观上讲,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对黄河下游环境的有利影响是什么?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对环境的不利影响有哪些?
(3)从水土流失治理的三大类措施来看,图示治理措施有哪些类型?
(4)下图为小流域综合治理开发模式图,将各项的代号填在图中相应的空格内。
①平整土地 ②修基本农田 ③蓄水保土 ④发展多种经营 ⑤贮水拦沙 ⑥改善生产条件
解析:(1)水土流失使河流含沙量增大,在河流下游堆积作用显著。(2)本题内容属常规题目,结合所学知识很容易组织答案。(3)由“图示治理措施”很容易得出建淤地坝和植树造林。(4)平整土地,修基本农田属于工程措施;植树种草属于生物措施,既能发展多种经营,又能蓄水保土;工程措施能贮水拦沙,改善生产条件。
答案:(1)在河流下游形成冲积平原,在河流入海口处形成三角洲。
(2)使黄土高原地区耕地土层变薄,土壤养分流失,耕地质量下降;下游地区河道泥沙淤积,形成“地上悬河”,旱涝灾害加剧,河流两岸土壤发生盐碱化;中游水库淤积,调蓄径流的能力降低。
(3)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
(4)自上而下、从左向右:① ② ⑤ ⑥ ③ ④(①②可互换,⑤⑥可互换,③④可互换,但要相互对应)
PAGE
6(共5张PPT)
随堂巩固,自测自评
以练促学·巩固提升(共3张PPT)
随堂巩固,自测自评
以练促学·巩固提升第1课时
水土流失及其危害与成因
下图为全国主要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情况图(单位:km2),读图回答1~2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长江水土流失面积最大,故河流含沙量最大
B.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治理面积比例大于长江
C.辽河水土流失面积小,故流域植被保护情况良好
D.珠江流量小,流水侵蚀作用弱,水土流失面积小
2.长江水土流失面积最大的原因有(双选)(  )
A.围湖造田       
B.降水丰富且强度大
C.植被破坏严重
D.土质疏松
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诸河流中长江水土流失面积最大,但是河流的含沙量除了与水土流失状况有关,还与流域的植被覆盖状况有关,我国含沙量最大的河流是黄河,不是长江;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治理面积比例大于长江;辽河水土流失面积较小,不是因为流域植被保护情况良好,而是因为辽河流域面积较小;河流的侵蚀强度与流量有关,也与流域的地形地势有关。第2题,长江水土流失面积最大的原因:流域面积广,降水丰富且强度大,植被破坏严重。
答案:1.B 2.BC
下图表示我国黄河中游人为增沙量及人为增沙量与水土保持减沙量之比(以百分比计)的时间变化。读图,回答3~4题。
3.从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人为增沙量逐年上升,关于其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主要由于气候异常,暴雨逐年增多
B.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主要由于毁林开荒,打坝淤地
C.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主要由于开矿、修路等大规模基础建设
D.主要由于在居民点附近过度放牧
4.人为增沙量与水土保持减沙量之比随时间的变化表明(  )
A.20世纪70年代水土保持工作进展最快
B.20世纪80年代人为增沙量变化不大
C.20世纪90年代入黄(河)泥沙量比70年代有所减少
D.20世纪90年代人为增沙量占水土保持减沙量的22%左右,部分抵消了水土保持措施的减沙效益
解析:第3题,从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人为增沙量逐年上升,气候异常、暴雨逐年增多是自然原因;打坝淤地会保持水土;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开矿、修路等大规模基础建设是黄河增沙的主要原因。第4题,从人为增沙量与水土保持减沙量之比随时间的变化图中可以看出,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人为增沙量与水土保持减沙量之比变化大,20世纪90年代人为增沙量占水土保持减沙量的22%左右,部分抵消了水土保持措施的减沙效益。
答案:3.C 4.D
水土流失是黄土高原土地开发利用中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它不仅造成了当地生态环境的恶化,而且影响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据此回答5~7题。
5.下列关于黄土高原的过渡性,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从平原向山地高原过渡
B.从湿润区向干旱区过渡
C.从森林向荒漠过渡
D.从农业向牧业过渡
6.轮荒这种耕作方式引起的后果是(  )
A.土地肥力得以恢复
B.林草生长更为茂密
C.原有林草种源破坏殆尽,无法恢复
D.水土流失得以抑制
7.露天开矿的主要危害是(  )
A.浪费资源
B.增加开采难度
C.环境污染
D.形成水土流失新的物源和触发机制
解析:第5题,黄土高原地理位置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具有过渡性特征,就植被而言,它处于森林向草原过渡的地带。第6题,轮荒是黄土高原自古以来就盛行的耕作制度,其结果是使原有的植被遭到破坏,加剧水土流失。第7题,露天开矿导致大面积开挖表土,形成水土流失新的物源和触发机制。
答案:5.C 6.C 7.D
8.读下表,完成下列问题。
某地各项项目
森林覆盖率(%)
耕地面积(万公顷)
近三年平均降水量(mm)
近三年平均气温年较差(℃)
河流沙量(%)
当年水旱灾害次数
粮食总产量(亿吨)
1956年
30
3.33
850
23
2
0
1
1975年
5
4.47
680
30
12
3
0.875
(1)根据上表,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把以下四项序号填入图中适当的空格中,使之完成一个循环过程。
①土壤肥力下降 ②暴雨增多 ③进一步毁林开荒
④洪水灾害增多
(2)结合表格和框图,解释该地耕地面积扩大,而粮食总产量却降低的原因。
解析:(1)读表分析,1956~1975年,该地由于毁林开荒导致森林覆盖率下降,耕地面积扩大。(2)植被覆盖率下降导致水土流失加剧,使河流含沙量增加,自然灾害次数增加。水土流失加剧导致土壤肥力下降,粮食单产降低,粮食总产量下降。
答案:(1)
(2)由于毁林开荒,导致气候恶化、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下降、粮食单产减少,因此粮食总产量降低。
下面图甲为某地区略图,图乙为该地区人口密度分布情况图。读图,回答1~2题。
1.该地区长城以南最主要的环境问题是(  )
A.凌汛
B.水土流失
C.森林面积减少
D.泥石流频发
2.结合甲、乙两图分析,造成该环境问题的人为原因是(  )
A.人口密度超过地区承载力
B.A地区的人口密度高于B地区
C.人口密度在北部最合理
D.本区人口合理承载力较大
解析:第1题,该地区长城以南为黄土高原,其主要的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第2题,解答本题时要注意考查的是“人为原因”,结合图乙可知,该地的人口密度超过了合理承载力。
答案:1.B 2.A
据报道,我国江西省中南部山区出现大片“红色荒漠”,即在亚热带湿润的岩溶地区,土壤遭受严重侵蚀,基岩裸露,地表出现类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据此,回答3~4题。
3.“红色荒漠”形成的自然原因主要是(  )
A.风化作用
B.风蚀作用
C.水蚀作用
D.沉积作用
4.“红色荒漠”形成的人为原因主要是(  )
A.滥伐森林
B.过度放牧
C.开山取石
D.环境污染
解析:第3题,红色沙漠出现在亚热带湿润的岩溶山区,该区域降水多,表层土壤薄,加上地势起伏较大,土壤被侵蚀后,岩石裸露,岩溶被侵蚀,出现红漠化现象,所以主要是水蚀作用。风蚀作用最典型是在西北地区,沉积作用在地势平坦的地区。故选C。第4题,“红色荒漠”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植被覆盖率小,滥伐森林破坏了地表植被,加剧荒漠化,A对。
答案:3.C 4.A
下图反映黄河下游花园口站在三个不同时段内年径流及输沙量的变化范围,据此完成5~6题。
5.产生图示水沙变化的原因最可能是(  )
A.全球气候变暖
B.上游植树造林
C.流域降水增多
D.上游修建水库
6.该变化可能导致下游(  )
A.三角洲增长减慢
B.淤积增加,河床抬升
C.洪涝灾害加重
D.土地荒漠化
解析:第5题,根据图中信息可知,上游修建水库会导致下游年径流量及年输沙量都减小,故选D。第6题,入海口泥沙减少会导致三角洲增长减慢,故选A。
答案:5.D 6.A
7.黄河流域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条件是(  )
A.黄河流域流程长
B.黄河流域植被少,地表裸露,降水少而且不均,暴雨集中
C.黄河流经地区降水少,而且不均匀,暴雨不集中
D.黄河流经地区毁林开荒、破坏植被严重
解析:选B。黄河流域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条件是地理位置十分特殊,地形起伏较大;土壤质地特殊,黄土疏松;降水季节分配不均且集中于夏季,多暴雨;地质灾害比较频繁,植被覆盖少等,故B项正确。
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黄土高原年降水量等值线图(图1)。
材料二 延安燕儿沟流域土壤侵蚀模数与降水量动态图(图2)。侵蚀模数指表层土壤在自然营力(水力、风力、重力及冻融等)和人为活动等的综合作用下,单位面积和单位时间内被剥蚀并发生位移的土壤侵蚀量。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描述黄土高原地区的降水时空分布特点。
(2)根据材料二,分析导致图示侵蚀模数变化的原因及其影响。
解析:(1)由图1可以看出黄土高原地区的降水由东南向西北地区递减;黄土高原属于温带季风气候,气候大陆性较强,降水一般集中在夏季。(2)由图2可以看出在2004年之前由于降水量的减少,侵蚀模数也在逐渐减少,在2004年之后,侵蚀模数的减少则是因为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增强。侵蚀模数的减少能够缓解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减少河流的含沙量及水旱灾害。
答案:(1)降水空间分布不均,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山地降水多。降水季节分配不均,集中在夏秋季(6~9月)等。
(2)自然原因:2004年以前,降水量减少。人为原因:工程建设,如坡面防蚀工程;生物措施,如植树造林;产业结构调整,农业结构调整,如退耕还林等。
影响:缓解水土流失;提高土壤肥力;改善植被;降低河流含沙量;减轻水旱灾害等。
PAGE
6(共36张PPT)
第三单元 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第三单元 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自学导引·新知初深
课前预习·夯实双基
重难探究师生写动
要点归纳·突破重难
课题研究·答题指导
解题引领·技能提升(共26张PPT)
第三单元 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第三单元 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自学导引·新知初深
课前预习·夯实双基
重难探究师生写动
要点归纳·突破重难
课题研究·案例剖析
典案剖桁·知识升华第2课时 鲁尔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策略
学习目标
明目标、知重点
掌握鲁尔区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所采取的措施。学会针对不同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      [学生用书P48])
1.改造传统产业,大力扶持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多元化
(1)改造传统产业:对煤炭、钢铁等传统工业企业实行集中化、合理化的改造和整顿。
①规模化:将采煤业集中到赢利多、机械化水平高的大矿井。
②调整结构:调整企业的产品结构,提高产品技术含量。
(2)促进经济结构多元化:改善投资环境,鼓励新兴产业迁入。
(3)重视第三产业的发展:重视旅游业、商业、金融业和保险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
(4)成效:在政策、资金和技术等的扶持下,鲁尔区的经济结构得到调整、充实和提升。鲁尔区已逐渐成为一个以传统工业为基础,以新兴产业为增长点的综合工业区。
2.治理环境污染,加强环境管理,营造绿色空间
(1)整治河流,建立完整的供水系统和污水净化系统,解决水污染问题。
(2)控制大气污染,建立烟囱自动报警系统,有效控制大气污染。
(3)加强环境管理,特别重视完善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
(4)为美化环境,提高生活质量,营造绿色空间,鲁尔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植树造林。
“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代价和社会代价。我们应该以史为鉴,倡导传统工业实施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一、判断题
1.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升级的唯一选择。(  )
2.鲁尔区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从根本上解决了生态环境问题。(  )
3.产业结构过于单一容易引起全区的经济衰落。(  )
4.建立污水净化系统和烟囱自动报警系统是鲁尔区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根本措施。(  )
5.提高植被覆盖率是治理水土流失的根本措施之一。(  )
答案:1.× 2.√ 3.√ 4.× 5.√
二、综合题
6.下面为某校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搜集的德国鲁尔工业区不同年代的两幅地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鲁尔工业区是在当地丰富的________资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20世纪末的地图与20世纪50年代的地图相比,鲁尔区有了哪些明显的变化?
(3)20世纪60年代,该工业区开始实施综合整治的全面规划,主要采取了哪些方面的措施?
解析:(1)从图例可以看出鲁尔工业区是在当地丰富的煤炭资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2)结合图例对比两图可以看出,20世纪末该地煤炭开采减少,高速公路线增加,大学、科研机构增加,电子工业、汽车制造等新兴产业增加。(3)鲁尔工业区实施综合整治的具体措施有:调整工业布局;改造传统工业,发展新兴工业;发展第三产业,促进经济结构多样化;发展科技,繁荣经济;拓展交通,完善交通运输网;治理环境污染,保护和改善环境。
答案:(1)煤炭
(2)煤炭开采减少;高速公路线增加;大学、科研机构增加,电子工业、汽车制造等新兴产业增加。
(3)①调整工业布局;②改造传统工业,发展新兴工业;③发展第三产业,促进经济结构多样化;④发展科技,繁荣经济;⑤拓展交通,完善交通运输网;⑥治理环境污染,保护和改善环境。
 鲁尔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策略[学生用书P49]
【合作探究】
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东北三省在全国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变化图(见教材P60图3-2-5)。
材料二 东北三省工业城市的分布图(见教材P61图3-2-6)。
借鉴鲁尔区综合整治的经验,举例说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主要措施。
提示:①调整工业结构,加强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②发展科技,提高现有企业的竞争力;③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造,处理和安置好下岗人员的再就业;④消除污染,美化环境;⑤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⑥国家政策、资金扶持。
【核心归纳】
鲁尔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策略
【跟踪训练】
读鲁尔区产值结构图(图中①表示1958年,②表示1995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题。
(1)图中反映鲁尔区经济结构调整前后的显著变化是(  )
A.重工业比重上升,轻工业比重下降
B.第三产业迅速发展
C.园艺业比重增大
D.钢铁工业和化学工业比重都下降
(2)为改变产业结构,促进经济结构多样化,鲁尔区采取的措施是(  )
A.改造煤炭、化学工业,节省能源的消耗
B.缩减煤炭、钢铁两大工业部门厂矿企业的生产规模
C.搬迁原有的传统工业,兴建高新技术产业
D.新建或迁入电子、汽车和石油化工等新兴工业
解析:第(1)题,据图分析,产业结构调整之前,第三产业、钢铁工业、化学工业的比重分别约是18%、62%、20%,调整之后的比重分别约是30%、40%、30%,由此得出钢铁工业比重下降,化学工业比重上升,第三产业迅速发展。第(2)题,要改变产业结构,促进经济结构多样化,A、B、C三项均不能达成。
答案:(1)B (2)D
[学生用书P49]
材料一 大庆是我国目前最大的陆上油田和重要的石化基地,截至2008年大庆油田已经开采出可采储量的75%。近年来大庆重点发展了石化深加工、电子信息、机械及仪表仪器生产等产业。下表是大庆市近年主要经济和产业指标值。
年份
2005
2008
2012
GDP/亿元
1
400
2
200
4
000
三次产业占GDP比重
3∶86∶11
4∶82∶14
4∶81∶15
采掘业占工业总产值比重/%
82
79
72
材料二 玉门是我国第一个石油工业基地,2009年被列为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多年的石油开采造成大气、水和土壤的严重污染,老城区人口从13万锐减至3万。近年来玉门重点发展了新能源产业。
(1)区域资源开发的条件评价。
(2)资源型地区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3)资源型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1)分析大庆市产业结构及变化特点。
(2)目前大庆和玉门在资源、经济和环境三方面面临问题的差异是什么?
(3)根据各自面临的问题和具有的优势,两市选择不同产业发展方向的原因是什么?
(4)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国家战略,对大庆、玉门这类资源型城市加速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作用是什么?
(5)在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方面,大庆和玉门采取了各具特色的举措,据此谈谈对“因地制宜”思想的认识。
解析:(1)分析表可知,大庆的第二产业比重一直高于80%,但一直在下降,且第三产业比重在上升;采掘业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一直在70%以上,占主导地位,但也在不断下降。(2)根据材料一中大庆油田已经开采出可采储量的75%、表中大庆市近年主要经济和产业指标值、材料二中玉门被列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石油开采造成严重污染、老城区人口锐减等信息组织答案,特别注意题中强调的资源、经济和环境三个方面。(3)主要根据大庆和玉门的位置,结合两城市地理环境特征解答。(4)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国家战略的实施,给予了这些地区一些优惠政策,以及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5)因地制宜是地理的一种重要思想,就是根据当地区位条件选择合适的发展方向。
答案:(1)第二产业比重大;石油采掘工业占主导地位;产业结构正在不断优化。
(2)玉门石油资源已经枯竭,大庆也将面临石油枯竭的问题;玉门的经济发展已经衰退,大庆的采掘业比重过高;玉门的环境问题更加严重。
(3)大庆:区位优越;资金、技术等条件好;玉门:有丰富的风能资源和太阳能资源,发展新能源产业。
(4)提供资金、技术和相关优惠政策。
(5)“因地”是指根据条件,“制宜”是指应采取合适的对策和措施,同是资源型城市,但所处地理位置不一样,条件有差异,采用适合各自情况的产业转型政策。
,      [学生用书P50])
资源开发条件评价及环境问题的治理——以我国山西省为例
【案例展示】
山西煤炭资源得天独厚,素以“煤炭之乡”著称于世。煤田地质条件好,吨煤开采成本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全省40%的土地下面有煤田分布(如图)。已探明储量约为2
700亿吨,且种类齐全,煤质优良,便于开采。山西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为了充分发挥山西省煤炭资源的优势,促进山西经济发展,国家采取了许多措施来加快山西能源重化工业基地的建设。为了提高山西能源工业的经济效益和推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山西加强了能源的加工转换,如建设坑口电站、发展煤焦业、加强煤的液化气化研究等。
【方法总结】
1.区域的能源资源开发条件评价
2.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的优势条件评价
3.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方法和手段
(1)矿区生态建设
(2)提高煤的利用技术
(3)“三废”的治理
(4)调整产业结构
【针对练习】
读图,回答(1)~(2)题。
(1)有关图中能源输送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左图为输电
②右图为输煤
③左图为输煤
④右图为输电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右图中砖厂的设置主要是为了(  )
①减少资源的运输压力 ②对“三废”进行无害化处理 ③实现污染物、废弃物资源化 ④满足煤矿区的用砖需求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第(1)题,认真读图并分析可知,左图为输煤、右图为输电。第(2)题,右图中砖厂可对“三废”进行无害化处理,并实现污染物、废弃物资源化。
答案:(1)C (2)B
,      [学生用书P51])
对点练 鲁尔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策略
德国鲁尔区丰富的煤炭资源使得它成为世界最著名的工业区之一。山西省是我国主要的煤炭生产地,但尚未成为我国的经济强省。据此回答1~2题。
1.山西省与鲁尔区相比不利的社会经济因素是(  )
A.广阔的市场       
B.政府的支持
C.便捷的交通
D.劳动力数量
2.为尽快使山西省由能源大省转变为经济强省,应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下列措施错误的是(  )
A.增加原煤的生产数量,提高经济效益
B.引进新兴产业,协调三大产业的发展
C.增加科技投入,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D.增设道路网,改善交通条件
解析:第1题,山西省煤炭资源丰富,这与鲁尔区极为相似。但山西省相对鲁尔区来说,水资源不足,交通不便
,这些因素限制了其能源开发。第2题,为尽快使山西省由能源大省转变为经济强省,一方面应加强交通建设,提高煤炭外运能力;另一方面应调整产业结构,对煤炭进行深加工。
答案:1.C 2.A
1.传统工业区综合整治的核心是(  )
A.调整工业布局      
B.发展科技
C.调整产业结构
D.整治环境
解析:选C。以鲁尔区为代表的传统工业区综合整治的核心是调整产业结构,促使产业结构多元化。
2.德国鲁尔区实现产业结构多元化的措施有(  )
①改善投资环境,鼓励新兴产业迁入
②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③减少煤炭企业数量,扩大规模
④调整企业产品结构,提高产品技术含量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②④
解析:选A。③④措施属于鲁尔区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同时鲁尔区还改善投资环境,鼓励新兴产业迁入,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这都属于实现产业结构多元化的措施。
内蒙古东部地区是我国最重要的煤炭基地之一,探明储量640多亿吨,占全国煤炭总量的10%。据此完成下题。
3.下列有关内蒙古东部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主要措施中,可行的是(  )
A.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防治水土流失
B.大力发展煤炭等重工业,控制第一产业、第三产业规模
C.加强能源的综合利用,实现产业结构多元化
D.减少煤炭利用,控制酸雨危害
解析:选C。内蒙古东部地区交通便利,是资源开发的有利条件;根据内蒙古东部地区的区位条件和自然条件,该区应该加强能源的综合利用,实现产业结构多元化。
面对鲁尔区传统产业的衰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以整治。读下图,回答4~5题。
4.下列属于该地区吸引新兴企业来此落户的措施有(双选)(  )
A.提高煤炭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
B.提供政策、资金和技术扶持
C.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
D.减小每个钢铁企业的规模
5.图示反映该区的整治措施是(  )
A.重视旅游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
B.对传统工业企业实行集中化、合理化的改造和整顿
C.重视环境保护,加强环境管理
D.在产业布局上采取平衡战略
解析:第4题,为了使鲁尔区经济结构趋向多元化,政府积极改善鲁尔区的投资环境,如通过提供政策、资金和技术扶持,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消除污染,美化环境等措施吸引新兴企业迁入。第5题,在工厂遗址上建园艺展区,吸引游人前来参观,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说明该区重视旅游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
答案:4.BC 5.A
下图为我国华北地区某乡驻地及周边部分辖区示意图。读图完成6~7题。
6.随着对煤炭资源的大规模开采利用,图示区域发生的变化有(  )
①乡驻地逐渐发展成为新兴的工矿城市
②经济结构由以种植业和林果业为主发展为以工矿业为主
③居民数量迅速增加,多从事工矿业和服务业
④交通状况会有明显的改善,内外联系更加便捷
⑤生态环境有可能恶化,植被减少,水源被污染,空气质量下降
A.①②⑤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7.经过几十年的开采,图中区域煤炭资源几近枯竭。为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该区域规划产业结构调整,可行的措施是(  )
A.增加钢铁工业部门的数量
B.优化能源基地工业结构,延长生产链
C.寻找石油、天然气等替代资源
D.提高农业地位,大面积种植水稻
解析:第6题,煤炭资源的大规模开采利用,可以带动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但也会带来环境污染等问题,选项中①②③④⑤均符合。第7题,为促进该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可以不断优化能源基地工业结构,延长生产链。
答案:6.D 7.B
8.读欧洲西部工业区分布图(甲)和我国东北地区工业分布图(乙),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A、B两处的矿产资源分别是什么?
(2)欧洲西部A工业区和我国东北地区都有钢铁工业布局,影响两地区钢铁工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是什么?
(3)图乙中著名汽车工业基地是____________。这里布局汽车工业的优势是什么?
(4)与A工业区相同,我国东北工业区也面临传统工业衰落的问题。试分析两工业区传统工业衰落的共同原因。
解析:(1)图甲中A为德国鲁尔区,煤炭资源丰富;B为铁矿产地。(2)图乙为我国东北地区,两地区发展钢铁工业是因靠近原料、燃料产区。(3)我国东北著名汽车工业基地为长春,这里钢铁工业发达,制造业基础好,协作条件好。(4)传统工业区衰落的原因要从国际环境和自身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1)煤炭、铁矿。
(2)靠近原料、燃料产区。
(3)长春 钢铁工业发达,制造业基础好,市场需求量大,协作条件好。
(4)生产结构单一;环境污染严重;不能适应市场变化;新技术的冲击。
1.读世界两个区域略图,针对区域突出的环境问题,两区域目前采取的共同措施有(  )
A.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B.大力发展新兴产业
C.完善交通,建设水运网
D.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
解析:选B。左图为山西,右图为德国鲁尔区。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为山西黄土高原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但不适用于德国鲁尔区;建设水运网,对河道较少的山西不适用;煤炭资源综合利用,不是鲁尔区治理的主要措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新兴产业适用于老工业区的改造,有利于区域可持续发展,是两地共同的措施。
德国鲁尔区曾是世界典型的传统工业地域,区位条件优越,20世纪50年代后,经济逐步衰退。20世纪60年代后,鲁尔区实施综合整治,经济转向繁荣,成为一个社会经济结构比较协调、环境优美的地区。据此回答2~3题。
2.鲁尔区衰退的主要原因有(双选)(  )
A.生产结构单一,煤炭能源地位下降
B.世界性钢铁过剩,新技术革命冲击
C.煤炭资源枯竭,环境污染
D.煤炭、钢铁产量过剩,用地紧张
3.鲁尔区主要的整治措施有(双选)(  )
A.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调整工业结构
B.美化环境,消除污染
C.扩大煤炭开采量,增加原煤输出
D.增加钢铁、煤炭等传统工业企业的数量
解析:第2题,鲁尔区是世界上著名的重工业区,早期的工业以煤炭和钢铁工业为基础,生产结构单一。由于20世纪50年代以后,煤炭能源地位下降,以及新技术革命的冲击,导致世界性钢铁过剩,使鲁尔区的经济衰退。第3题,鲁尔区的综合治理应结合其衰落的原因进行分析,从调整工业结构和布局,发展第三产业和美化环境等方面入手。
答案:2.AB 3.AB
伊春市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的小兴安岭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家具生产基地,目前已成为全国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试点。结合所学知识,完成4~5题。
4.伊春市被列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原因是(  )
A.煤炭资源枯竭
B.水资源枯竭
C.石油资源枯竭
D.可采林木资源枯竭
5.最适宜该市转型发展的产业是(  )
A.IT等高新科技产业
B.森林观光等生态旅游业
C.服装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
D.以风力发电为主的能源工业
解析:第4题,位于小兴安岭、重要的家具生产基地,这两个信息均说明伊春市被列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原因是森林的过度采伐。第5题,在产业转型升级中,应立足于当地的区域特征和优势,利用当地山区森林的优美风光,发展生态旅游。
答案:4.D 5.B
我国资源型城市中,20%处于成长期,68%处于成熟期,12%处于衰落期。内蒙古包头、白云鄂博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矿,下图为该区域相关资料图,据此回答6~7题。
6.下列关于包头建设国家稀土新材料产业基地的分析,正确的是(  )
A.科技实力不强,需要引进人才和技术
B.扩大稀土产能,增加出口量
C.黄河含沙量大,工业水源水质差
D.靠近黄河、铁路,水陆交通便利
7.下列有关资源型城市的发展措施,不可行的是(  )
A.延长产业链,加强产业技术改造和产品的升级
B.资源型城市的发展都面临成长-成熟-衰落的过程,发展第三产业是唯一出路
C.完善基础设施,关闭整合亏损严重且又存在安全隐患的中小企业
D.对废矿区复垦,有针对性地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旅游业等
解析:第6题,作为新材料产业基地,包头技术力量较为薄弱,需要引进人才和技术。第7题,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可延长产业链,发展新兴产业等,但发展第三产业并不是其唯一出路。
答案:6.A 7.B
8.下图是陕西省和陕北榆林地区略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陕南地区适宜发展的主要工业部门,并说明理由。
(2)分析榆林市天然气资源开发的优越条件。
(3)榆林地区采掘业发展过程中可能带来水土流失问题,试分析原因。
(4)简述榆林地区采掘业发展对当地人口的影响。
解析:(1)根据陕西省略图可以判断,陕南地区有丰富的铁矿资源,而陕北地区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因此陕南地区适宜发展钢铁工业。(2)天然气资源开发的优越条件可以从资源分布状况、市场、交通等方面进行分析。(3)水土流失的发生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自然原因可以从气候、地形、植被、土壤等方面进行分析,人为原因主要表现为采矿对植被的破坏。(4)采掘业发展对当地人口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人口迁移和城市人口比重的影响方面。
答案:(1)钢铁工业。理由:铁矿资源丰富,靠近煤炭资源丰富区。
(2)天然气资源丰富,分布集中;距离东部市场较近,接近消费市场;西气东输线路通过,交通比较便利。
(3)榆林地区采掘业比重过大,大面积开挖地表,造成地表植被破坏;地处黄土高原,土质疏松;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土壤容易流失。
(4)农业人口向矿区迁移,城市人口比重上升,矿区人口密度增大。
PAGE
16(共9张PPT)
随堂巩固,自测自评
以练促学·巩固提升第2课时
鲁尔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策略
1.传统工业区综合整治的核心是(  )
A.调整工业布局      
B.发展科技
C.调整产业结构
D.整治环境
解析:选C。以鲁尔区为代表的传统工业区综合整治的核心是调整产业结构,促使产业结构多元化。
2.德国鲁尔区实现产业结构多元化的措施有(  )
①改善投资环境,鼓励新兴产业迁入
②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③减少煤炭企业数量,扩大规模
④调整企业产品结构,提高产品技术含量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②④
解析:选A。③④措施属于鲁尔区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同时鲁尔区还改善投资环境,鼓励新兴产业迁入,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这都属于实现产业结构多元化的措施。
内蒙古东部地区是我国最重要的煤炭基地之一,探明储量640多亿吨,占全国煤炭总量的10%。据此完成下题。
3.下列有关内蒙古东部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主要措施中,可行的是(  )
A.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防治水土流失
B.大力发展煤炭等重工业,控制第一产业、第三产业规模
C.加强能源的综合利用,实现产业结构多元化
D.减少煤炭利用,控制酸雨危害
解析:选C。内蒙古东部地区交通便利,是资源开发的有利条件;根据内蒙古东部地区的区位条件和自然条件,该区应该加强能源的综合利用,实现产业结构多元化。
面对鲁尔区传统产业的衰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以整治。读下图,回答4~5题。
4.下列属于该地区吸引新兴企业来此落户的措施有(双选)(  )
A.提高煤炭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
B.提供政策、资金和技术扶持
C.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
D.减小每个钢铁企业的规模
5.图示反映该区的整治措施是(  )
A.重视旅游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
B.对传统工业企业实行集中化、合理化的改造和整顿
C.重视环境保护,加强环境管理
D.在产业布局上采取平衡战略
解析:第4题,为了使鲁尔区经济结构趋向多元化,政府积极改善鲁尔区的投资环境,如通过提供政策、资金和技术扶持,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消除污染,美化环境等措施吸引新兴企业迁入。第5题,在工厂遗址上建园艺展区,吸引游人前来参观,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说明该区重视旅游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
答案:4.BC 5.A
下图为我国华北地区某乡驻地及周边部分辖区示意图。读图完成6~7题。
6.随着对煤炭资源的大规模开采利用,图示区域发生的变化有(  )
①乡驻地逐渐发展成为新兴的工矿城市
②经济结构由以种植业和林果业为主发展为以工矿业为主
③居民数量迅速增加,多从事工矿业和服务业
④交通状况会有明显的改善,内外联系更加便捷
⑤生态环境有可能恶化,植被减少,水源被污染,空气质量下降
A.①②⑤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7.经过几十年的开采,图中区域煤炭资源几近枯竭。为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该区域规划产业结构调整,可行的措施是(  )
A.增加钢铁工业部门的数量
B.优化能源基地工业结构,延长生产链
C.寻找石油、天然气等替代资源
D.提高农业地位,大面积种植水稻
解析:第6题,煤炭资源的大规模开采利用,可以带动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但也会带来环境污染等问题,选项中①②③④⑤均符合。第7题,为促进该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可以不断优化能源基地工业结构,延长生产链。
答案:6.D 7.B
8.读欧洲西部工业区分布图(甲)和我国东北地区工业分布图(乙),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A、B两处的矿产资源分别是什么?
(2)欧洲西部A工业区和我国东北地区都有钢铁工业布局,影响两地区钢铁工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是什么?
(3)图乙中著名汽车工业基地是____________。这里布局汽车工业的优势是什么?
(4)与A工业区相同,我国东北工业区也面临传统工业衰落的问题。试分析两工业区传统工业衰落的共同原因。
解析:(1)图甲中A为德国鲁尔区,煤炭资源丰富;B为铁矿产地。(2)图乙为我国东北地区,两地区发展钢铁工业是因靠近原料、燃料产区。(3)我国东北著名汽车工业基地为长春,这里钢铁工业发达,制造业基础好,协作条件好。(4)传统工业区衰落的原因要从国际环境和自身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1)煤炭、铁矿。
(2)靠近原料、燃料产区。
(3)长春 钢铁工业发达,制造业基础好,市场需求量大,协作条件好。
(4)生产结构单一;环境污染严重;不能适应市场变化;新技术的冲击。
1.读世界两个区域略图,针对区域突出的环境问题,两区域目前采取的共同措施有(  )
A.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B.大力发展新兴产业
C.完善交通,建设水运网
D.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
解析:选B。左图为山西,右图为德国鲁尔区。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为山西黄土高原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但不适用于德国鲁尔区;建设水运网,对河道较少的山西不适用;煤炭资源综合利用,不是鲁尔区治理的主要措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新兴产业适用于老工业区的改造,有利于区域可持续发展,是两地共同的措施。
德国鲁尔区曾是世界典型的传统工业地域,区位条件优越,20世纪50年代后,经济逐步衰退。20世纪60年代后,鲁尔区实施综合整治,经济转向繁荣,成为一个社会经济结构比较协调、环境优美的地区。据此回答2~3题。
2.鲁尔区衰退的主要原因有(双选)(  )
A.生产结构单一,煤炭能源地位下降
B.世界性钢铁过剩,新技术革命冲击
C.煤炭资源枯竭,环境污染
D.煤炭、钢铁产量过剩,用地紧张
3.鲁尔区主要的整治措施有(双选)(  )
A.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调整工业结构
B.美化环境,消除污染
C.扩大煤炭开采量,增加原煤输出
D.增加钢铁、煤炭等传统工业企业的数量
解析:第2题,鲁尔区是世界上著名的重工业区,早期的工业以煤炭和钢铁工业为基础,生产结构单一。由于20世纪50年代以后,煤炭能源地位下降,以及新技术革命的冲击,导致世界性钢铁过剩,使鲁尔区的经济衰退。第3题,鲁尔区的综合治理应结合其衰落的原因进行分析,从调整工业结构和布局,发展第三产业和美化环境等方面入手。
答案:2.AB 3.AB
伊春市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的小兴安岭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家具生产基地,目前已成为全国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试点。结合所学知识,完成4~5题。
4.伊春市被列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原因是(  )
A.煤炭资源枯竭
B.水资源枯竭
C.石油资源枯竭
D.可采林木资源枯竭
5.最适宜该市转型发展的产业是(  )
A.IT等高新科技产业
B.森林观光等生态旅游业
C.服装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
D.以风力发电为主的能源工业
解析:第4题,位于小兴安岭、重要的家具生产基地,这两个信息均说明伊春市被列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原因是森林的过度采伐。第5题,在产业转型升级中,应立足于当地的区域特征和优势,利用当地山区森林的优美风光,发展生态旅游。
答案:4.D 5.B
我国资源型城市中,20%处于成长期,68%处于成熟期,12%处于衰落期。内蒙古包头、白云鄂博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矿,下图为该区域相关资料图,据此回答6~7题。
6.下列关于包头建设国家稀土新材料产业基地的分析,正确的是(  )
A.科技实力不强,需要引进人才和技术
B.扩大稀土产能,增加出口量
C.黄河含沙量大,工业水源水质差
D.靠近黄河、铁路,水陆交通便利
7.下列有关资源型城市的发展措施,不可行的是(  )
A.延长产业链,加强产业技术改造和产品的升级
B.资源型城市的发展都面临成长-成熟-衰落的过程,发展第三产业是唯一出路
C.完善基础设施,关闭整合亏损严重且又存在安全隐患的中小企业
D.对废矿区复垦,有针对性地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旅游业等
解析:第6题,作为新材料产业基地,包头技术力量较为薄弱,需要引进人才和技术。第7题,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可延长产业链,发展新兴产业等,但发展第三产业并不是其唯一出路。
答案:6.A 7.B
8.下图是陕西省和陕北榆林地区略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陕南地区适宜发展的主要工业部门,并说明理由。
(2)分析榆林市天然气资源开发的优越条件。
(3)榆林地区采掘业发展过程中可能带来水土流失问题,试分析原因。
(4)简述榆林地区采掘业发展对当地人口的影响。
解析:(1)根据陕西省略图可以判断,陕南地区有丰富的铁矿资源,而陕北地区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因此陕南地区适宜发展钢铁工业。(2)天然气资源开发的优越条件可以从资源分布状况、市场、交通等方面进行分析。(3)水土流失的发生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自然原因可以从气候、地形、植被、土壤等方面进行分析,人为原因主要表现为采矿对植被的破坏。(4)采掘业发展对当地人口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人口迁移和城市人口比重的影响方面。
答案:(1)钢铁工业。理由:铁矿资源丰富,靠近煤炭资源丰富区。
(2)天然气资源丰富,分布集中;距离东部市场较近,接近消费市场;西气东输线路通过,交通比较便利。
(3)榆林地区采掘业比重过大,大面积开挖地表,造成地表植被破坏;地处黄土高原,土质疏松;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土壤容易流失。
(4)农业人口向矿区迁移,城市人口比重上升,矿区人口密度增大。
PAGE
1第1课时 鲁尔区发展的背景及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学习目标
明目标、知重点
了解鲁尔区经济发展的区位条件。掌握鲁尔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
,      [学生用书P44])
一、鲁尔区发展的背景
1.区位优势
(1)优越的地理位置:位于德国西北部,地处欧洲的十字路口,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2)便捷的交通:莱茵河纵贯本区南北,铁路、公路密布,水陆交通发达,便于区内和区外联系。
(3)丰富的煤炭资源:鲁尔区煤炭储量大、品种多、煤质好。
2.发展历程
(1)19世纪:鲁尔区开始大规模开采煤炭和生产钢铁,逐渐发展为重要的工业区。
(2)二战后:鲁尔区工业增长加快,发展了炼焦、电力、钢铁、化工、机械制造、建材等工业部门,经济结构以重化工业为主,煤炭和钢铁工业是其主导产业。
3.地位
鲁尔区是德国人口和城市最为稠密的地区,是德国乃至世界主要的能源、钢铁和重型机械制造基地。
二、鲁尔区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传统产业的衰落
(1)衰落时间:20世纪60年代,鲁尔区的煤炭、钢铁工业开始走向衰落。
(2)原因
①煤炭工业
②钢铁工业:受煤炭工业不景气的影响。
③由于技术发展的冲击,对人员的需求减少,产业向外转移,工人面临着严重的失业问题。
2.环境恶化
(1)原因: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产业结构以重化工业为主。
(2)污染类型:固体废弃物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热污染。
(3)危害:各种污染对鲁尔区的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危害。
一、判断题
1.根据能源的来源可将能源分为可再生能源和非可再生能源。(  )
2.区域能源资源的开发需要考虑区域资源状况、市场和交通条件。(  )
3.德国鲁尔区鼎盛时期的基础工业是机械工业。(  )
4.建坑口电站有利于改善能源产地和消费地的大气环境。(  )
5.鲁尔区的兴起与美国五大湖区的兴起都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和充足的水源。(  )
答案:1.× 2.√ 3.× 4.× 5.√
二、选择题
6.下列关于德国鲁尔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鲁尔区位于德国东部、莱茵河左岸
B.区内水源充沛,铁矿资源十分丰富
C.丰富的煤炭资源是鲁尔区工业发展的基础
D.鲁尔区内河航运极为发达,但不能直通海洋
解析:选C。鲁尔区位于德国西北部、莱茵河右岸,区内煤炭资源丰富是其工业发展的基础。鲁尔区内河航运发达,可直通海洋。
7.我国最大的工业区和德国鲁尔区发展工业的共同区位条件有(  )
①水源充足
②铁矿石资源丰富
③水陆交通便利
④水力资源丰富
⑤市场广阔
⑥农业发达,著名的“鱼米之乡”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④⑤⑥
解析:选C。我国最大的工业区为沪宁杭工业区,其工业发展的不利条件是原料、燃料短缺。
读某国著名的工业区图,回答8~10题。
8.20世纪60年代,该工业区经济趋于衰落,其主要原因是(  )
①受到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②石油、天然气的使用,使煤炭的需求减少 ③技术的进步使得单位产值的耗煤量增大 ④该工业区生产结构多元化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9.该工业区衰落最为明显的工业部门是(  )
A.机械工业
B.电力工业
C.化学工业
D.煤炭工业
10.下列关于该工业区钢铁工业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20世纪60年代该工业区的钢铁工业开始衰落,原因之一是世界钢铁市场竞争激烈
②该工业区钢铁产品在亚洲市场的主要竞争对手为新加坡和印度
③由于钢替代品的广泛使用,钢铁产品不再是该工业区的重要产品
④该工业区虽然能源资源丰富,但铁矿石主要依赖进口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第8题,技术进步使得单位产值的耗煤量减少;德国鲁尔区工业结构比较单一,容易造成一损俱损的局面。第9题,由于煤炭能源地位下降,导致煤炭工业衰落。第10题,目前,钢铁产品仍然是鲁尔区重要的产品,其在亚洲的主要竞争对手是日本。
答案:8.A 9.D 10.D
 鲁尔区发展的背景[学生用书P45]
【合作探究】
读德国鲁尔区煤矿与城市的分布图(见教材P57图3-2-2),探究下列问题。
(1)图中反映了鲁尔区发展工业的哪些区位优势?
(2)鲁尔区的主要工业部门有哪些?产业结构有何特点?
(3)鲁尔区城市分布有什么特点?
提示:
(1)便捷的交通、丰富的煤炭资源和充沛的水源。
(2)主要工业部门有钢铁、有色冶金、机械制造、化学工业等重工业。 特点:产业结构较单一,以煤炭工业为基础,以钢铁工业为主导。
(3)邻近资源产地,交通便利地区。
【核心归纳】
鲁尔区发展的背景
特点
对工业发展的影响
概况
①鲁尔区是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区之一,是德国人口和城市最为稠密的地区;②鲁尔区是德国乃至世界重要的能源基地、钢铁基地和重型机械制造基地
位置
位于德国西北部,莱茵河下游支流鲁尔河与利珀河之间
地处欧洲的十字路口,自古就是东、西欧往来必经之地,也是北欧通往中欧、南欧的捷径
交通
莱茵河纵贯南北,铁路、公路密布
水陆交通发达,便于区内和区外联系
资源
煤炭
储量大,品种多,煤质好,开采条件好
充沛的水源与丰富的煤炭资源结合,促进了鲁尔区工业的发展
铁矿
本区贫乏,但离法国洛林铁矿较近
水源
莱茵河、鲁尔河、利珀河水量充沛,提供了丰富的水源
市场
位于欧洲“十字路口”,经济发达,人口、城市密集
广阔的市场
【跟踪训练】
读世界某工业区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所示工业区是________(国家)的________工业区。
(2)下列与该工业区发展背景相似的工业区是(  )
A.我国台湾新竹工业园区  
B.我国的辽中南工业区
C.美国的“硅谷”
D.印度的班加罗尔
(3)如图为我国辽中南工业区,其兴起与上图所示地区有何异同点?
解析:(1)读图可知,图示工业区为德国的鲁尔区。(2)鲁尔区是在丰富的煤炭资源、便利的水陆交通、广阔的市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传统工业区。我国的辽中南工业区也属于传统工业区,而美国的“硅谷”、印度的班加罗尔和我国台湾新竹工业园区均属于新工业区。(3)我国辽中南工业区与鲁尔区相比,两者兴起的共同条件是交通便利、煤炭资源丰富、市场广阔。不同之处是辽中南工业区有丰富的铁矿资源,鲁尔区铁矿资源缺乏;鲁尔区水资源丰富,而辽中南工业区水资源不足。
答案:(1)德国 鲁尔
(2)B
(3)相同点:煤炭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市场广阔。
不同点:辽中南工业区有丰富的铁矿,而鲁尔区铁矿资源贫乏;鲁尔区水资源丰富,而辽中南工业区水资源短缺。
 鲁尔区传统产业衰落的原因[学生用书P46]
【合作探究】
读鲁尔区煤炭工业的变化统计表,探究下列问题。
年份
煤炭开采量(亿吨)
从业人数(万人)
1939
1.30
缺资料
1957
1.23
39.8
1996
缺资料
7.0
2000
0.26
4.8
(1)从表中看出,20世纪60年代后,德国鲁尔区的煤炭开采量和煤炭行业从业人数的变化有何特点?表明煤炭工业有何变化特点?
(2)20世纪60年代后,煤炭工业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提示:(1)均大幅减少。 开始走向衰落。
(2)一方面鲁尔区煤炭开采深度加大,开采成本增加,失去竞争力;另一方面由于石油和核能大量使用,使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需求量减少。
【核心归纳】
鲁尔区传统产业衰落的原因
图解鲁尔区环境污染类型及其原因
【跟踪训练】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20世纪60年代,该区的煤炭工业趋于衰落,原因之一是________逐渐代替煤炭,成为世界上的主要能源。
(2)图示地区衰落的主要原因是(  )
①生产结构太复杂 ②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③煤炭的能源地位提高 ④世界钢铁市场竞争激烈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3)20世纪中叶,一些新兴企业不愿到该区落户,其主要原因是(多选)(  )
A.该区工业企业传统的生产和组织方式已经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B.该区公共设施不齐全,劳动力素质低
C.该区用地紧张
D.该区环境污染比较严重
答案:(1)石油 (2)D (3)ACD
,      [学生用书P47])
矿产资源开发条件评价类题目答题模板
【命题分析】
矿产资源开发条件评价类题目一般根据提供的某种矿产资源的图表资料入手进行分析,从有利(优势条件)和不利(劣势条件)两方面分析。
【答题模板】
思考方向
必背术语
资源条件评价
储量大小、分布范围大小、种类是否齐全、质量高低、与其他资源匹配状况等
开采条件评价
矿层厚度、埋藏深浅、矿区地质地形条件、可否露天开采等
市场条件评价
消费市场是否广阔、市场潜力大小、距离市场远近等
交通条件评价
交通位置、交通运输方式、交通便捷程度等
【针对练习】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促进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表示,新疆是我国能源资源战略基地,到2020年,新疆将建成全国大型油气生产和加工基地。并且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的石油管道已在中哈边境口岸阿拉山口实现了跨国对接。
材料二 2010年中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为24.32亿吨油当量,跃居世界第一。其中石油、天然气为5.27亿吨油当量(进口油气2.54亿吨油当量)。下表为2010年中国一次能源消费构成表。
煤炭
石油
天然气
核能
水能
其他
所占比例(%)
66.1
20.5
5.3
0.9
6.8
0.4
(1)有人提议,未来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应以石油和天然气为主。你是否赞成?请说明你的理由。
(2)结合上述材料和相关知识,评价新疆建设能源基地的区位条件。
解析:(1)该问为开放性设问,既可赞成,也可以不赞成,但理由要言之有理,且合乎逻辑。(2)新疆建设能源基地的区位条件包括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两个方面。
答案:(1)赞成。相对于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为较清洁的能源;能源消费结构以石油和天然气为主可以改善我国的环境质量。随着四大能源通道的形成,我国可以从世界市场购买大量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来取代煤炭的地位。
或不赞成。我国煤炭储量丰富,为世界煤炭生产和消费大国;国内石油和天然气产量不能使其在能源消费结构中成为主要能源;通过四大能源通道进口石油和天然气的量是有限的,且其安全性不能完全得到保证;通过对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我们可以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2)有利区位条件: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分布广,储量丰富;我国能源需求量大,有广阔的国内消费市场;国家政策的扶持;有输油管道,交通便捷;位于中哈输油管道交接地带,可得到中亚石油和天然气资源补充,巩固能源基地地位。不利区位条件:人口较少、劳动力不足;距国内主要消费市场较远,运输投资较大;当地经济水平较低,科技和资金不足。
,      [学生用书P47])
对点练一 鲁尔区发展的背景
下图表示工业区位选择的四种模式,图中圆圈大小表示各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影响程度的强弱。读图,回答1~2题。
1.德国鲁尔工业区形成初期的区位选择符合(  )
A.①          
B.②
C.③
D.④
2.关于德国鲁尔区工业发展区位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位于欧洲中部陆上交通的十字路口
B.多瑙河航运便利,可直通海洋
C.有十分丰富的铁矿资源
D.有丰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
解析:第1题,鲁尔区是传统工业区,是建立在当地丰富的煤炭资源基础上的,其主要的区位因素是煤炭资源丰富。第2题,鲁尔区地处欧洲中部陆上交通的十字路口,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莱茵河纵贯南北,铁路、公路密布,水陆交通发达。铁矿石缺乏,劳动力素质高,价格高。
答案:1.B 2.A
对点练二 鲁尔区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能源和矿产资源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十分重要,近代很多著名的城市和地区都是在利用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在利用资源的同时也出现了诸多问题,影响了这类城市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德国鲁尔区就是这类地区的典型代表。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回答3~4题。
3.德国鲁尔区衰落的原因之一是世界性钢铁过剩,导致钢铁产量下降。世界性钢铁过剩的原因是(  )
①产钢和出口钢的国家越来越多
②石油和天然气的广泛使用
③钢的替代品广泛使用
④核能的发展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③④
4.目前山西省和鲁尔区在能源开采或利用方面所面临的共同问题是(  )
A.酸雨蔓延
B.市场萎缩
C.水资源短缺
D.运输量大
解析:第3题,世界性钢铁过剩,主要是由于20世纪50年代以后产钢和出口钢的国家越来越多,世界钢铁市场竞争激烈与钢的替代品广泛使用造成的;而石油和天然气的广泛使用以及核能的发展主要是对煤炭的影响。第4题,山西省能源基地的建设主要是通过扩大煤炭开采量,提高晋煤外运能力、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等寻找出路,因此,交通问题就显得尤为突出;由于山西省的煤炭以输出为主,所以酸雨不是山西省的主要环境问题;我国目前的能源消费结构仍以煤炭为主,市场广阔。鲁尔区水资源充足,山西省水资源缺乏,由于两地煤炭生产量大,都存在运力不足的问题。
答案:3.A 4.D
读世界某区域图,完成1~2题。
1.下列属于该工业区发展的区位条件的是(  )
①煤炭资源储量丰富   
②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口
③便利的水陆运输
④离铁矿区较近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2.20世纪60年代以后,该区经济趋于衰落,有关其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能源消费从“煤炭时代”进入了“石油时代”,世界对煤炭的需求量明显下降
B.煤炭开挖深度的增加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使得鲁尔区所产煤的价格缺乏市场竞争力
C.钢铁出现了世界性供过于求的状况,鲁尔区的钢铁工业受到各国钢铁产品低价格的冲击
D.鲁尔区铁矿资源主要来自法国西南部,运输成本不断提高
解析:读图可知该区为鲁尔区。第1题,鲁尔区发展条件主要有位置、交通、资源优势。选项中要注意鲁尔区不临海。第2题,煤炭工业衰落一是由于石油、天然气的广泛利用,使世界能源消费结构发生变化,煤炭地位下降;二是由于煤炭开采成本上升,本地煤炭失去竞争优势。钢铁工业衰落是由于世界性的钢铁过剩。鲁尔区铁矿石最初来自法国东北部,后来从北欧进口。
答案:1.B 2.D
读中国攀枝花工业区(甲)和德国鲁尔区(乙)图,完成
3~4题。
3.两工业区发展钢铁工业相同的优势区位条件是(  )
A.煤炭资源丰富
B.水能丰富
C.铁矿资源丰富
D.廉价劳动力丰富
4.图示两工业区均有河流流经,但乙区的内河航运发达,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地表形态
B.资源分布
C.城市规模
D.市场需求
解析:第3题,由图示信息可知,两地发展钢铁工业的共同区位因素有:煤炭资源丰富;铁路运输便利。第4题,鲁尔区地处平原,地形平坦,河流水流平缓;而攀枝花地区地处山区,河流落差大,不利于通航。
答案:3.A 4.A
淮北市是先有矿区后有城市,是一个典型的因资源而兴起的城市。淮北市在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未来的优势不在于扩大煤的开采总量,而在于利用这里煤品种全、品质好的优势延长产业链,走煤炭化加工之路,把淮北建成全国一流的煤焦电基地,在皖北地区建设全国一流的煤化工基地,据此回答5~6题。
5.该市生产结构的变化可能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主要表现在(双选)(  )
A.减轻交通运输的压力
B.提高煤炭生产的产量
C.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
D.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
6.该市产业结构的变化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可能影响,说法正确的是(双选)(  )
A.实现了废弃物的排放 
B.减缓当地气候变暖的趋势
C.加剧了当地大气、水的污染
D.加剧了当地水资源的短缺
解析:第5题,根据材料分析,该市生产结构的变化为延长产业链、进行产品深加工,其社会经济效益主要表现在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C对;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D对。材料没有体现减轻交通运输的压力,A错;材料中提到,优势不在于扩大煤的开采总量,B错。第6题,废气、污水排放,加剧了当地大气、水的污染,C对。煤炭加工生产耗水量大,加剧了当地水资源的短缺,D对。实现了废弃物的排放是生产环节,不是对环境的影响,A错。加重了当地气候变暖的趋势,B错。
答案:5.CD 6.CD
煤炭是人类最早认识并加以利用的能源之一。德国鲁尔区丰富的煤炭资源使它成为世界最著名的工业区之一。山西省是我国主要的煤炭生产基地,但尚未成为我国的经济强省。据此回答下题。
7.山西省产煤量大,资源丰富,经济发展水平却较低,其重要原因是(  )
A.能源工业的投资比重较小
B.电力投资比重过大,煤炭工业投资比重较小
C.工业结构长期以单一原煤生产和输出为主
D.煤质量不高
解析:选C。山西省开采出的原煤大都直接销售,综合利用程度低,附加值低,不利于当地经济的发展。
8.读某工业区图,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主要城市的名称: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____。
(2)图中莱茵河两条支流的名称:D_____________________、E______________。其中航运最繁忙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运输量占一半的物品是____________。
(3)图中阴影区域是________矿区。
(4)从资源条件看,该工业区发展的优越区位条件主要有: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③__________。
答案:(1)杜伊斯堡 埃森 多特蒙德
(2)利珀河 鲁尔河 鲁尔河 铁矿石
(3)煤
(4)丰富的煤炭资源 充沛的水源 离铁矿区较近
2016年2月3日,山西省煤炭工作会议在太原召开。会议明确,山西省将继续积极推进国家综合能源基地建设,提高质量效益,推进煤炭“六型”转变,走出一条“革命兴煤”之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题。
1.下列关于山西省煤炭能源基地建设条件的评价,正确的是(  )
A.临黄河,水运条件便利,有利于原煤输出
B.山西省煤炭不适合通过黄河外运
C.以公路为主、铁路为辅的煤炭外运路网已逐步形成
D.加强坑口电站建设和炼焦业,既可提高经济效益,又利于当地环境保护
2.目前,对山西省煤炭市场形成挑战的是(  )
①“西气东输”使晋煤失去部分市场
②“西电东送”使晋煤在东部的市场份额进一步减少
③今后核电和水电的比重将大幅上升,国内对晋煤的需求将减弱
④山西煤炭的开采因为种种原因已不具优势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第1题,黄河水浅,通航能力弱,不适合煤炭运输。煤炭外运应以铁路为主,公路为辅。用煤发电和炼焦,可提高经济效益,但会排放废气等污染物。第2题,西气东输、西电东送,以及今后水电、核电的比重大幅上升,是对山西省煤炭市场挑战的外因;山西省煤炭开采不具优势等是内因。
答案:1.B 2.D
下图中阴影部分为某国工业区。读图,回答3~4题。
3.20世纪50年代以后,该工业区经济趋于衰落,图示工业区衰落最为明显的工业部门是(双选)(  )
A.机械工业 
B.钢铁工业
C.化学工业 
D.煤炭工业
4.下列关于莱茵河水体污染的叙述,正确的是(双选)(  )
A.水体富营养化,藻类大量繁殖,水生生物丰富
B.莱茵河污染严重,河水含氧量下降
C.沿岸城市法兰克福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是主要污染源
D.莱茵河水质恶化,周边的生态环境遭到极大破坏
解析:第3题,由图示可看出该工业区为德国鲁尔区,20世纪50年代以后,鲁尔区衰落最为明显的工业部门是煤炭工业和钢铁工业。第4题,莱茵河水污染严重,河水含氧量下降,水生生物减少,周边生态环境遭到极大破坏。法兰克福位于德国西部的黑森州境内,不位于德国鲁尔区。
答案:3.BD 4.BD
山西省煤炭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但如何正确对待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关系是摆在人们面前的问题。据此完成5~6题。
5.对山西省成为我国重要煤炭能源基地的条件,描述正确的是(  )
A.煤炭资源丰富,但开采条件一般
B.我国经济发展对煤炭的需求增加,市场广阔
C.地处我国西北地区,交通条件较差
D.煤炭资源开发资金充足,技术先进
6.山西省产生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是(  )
A.露天开采
B.矿区道路的铺设
C.井矿巷道的建设
D.以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
解析:第5题,山西省煤炭资源丰富并且开采条件好,我国经济发展对煤炭的需求增加是其成为煤炭能源基地的条件;该省交通条件也较好,但运力仍显不足;该省煤炭资源开发资金不够充足,技术还不够先进。第6题,以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是山西省产生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
答案:5.B 6.D
7.下图为我国某省区示意图,该省区成为我国能源基地的主要优势区位条件是(双选)(  )
A.交通运输便利
B.农业基础好
C.能源资源丰富
D.劳动力素质高
解析:选AC。该省区为内蒙古自治区,煤炭等资源丰富、交通比较便捷,故成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
8.读中国和德国工业的“心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图是中国的________工业区,乙图是德国的________工业区。
(2)对比分析两工业区形成和发展的区位优势,完成下表内容。


自然资源
水资源、土地资源丰富
①________________
交通
内河、陆路、航空和②________等运输方式齐全,方便快捷
内河、陆路、航空等运输方式多样,方便快捷
市场
广阔
广阔
劳动力
劳动力丰富,成本较低
③________________
(3)将合适的工业部门填入空框内,完成乙图工业区的工业部门联系框图。
A.钢铁工业        
B.煤炭工业
C.化学工业
D.机械工业
该框图体现了该工业区以________________为主导工业部门,工业结构以__________为主,工业结构较________的特点。
解析:(1)读图可知,甲为我国的沪宁杭工业区,乙为德国鲁尔区。(2)德国鲁尔区和我国沪宁杭工业区共同的区位优势: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市场广阔;但它们在自然资源种类、交通方式、劳动力素质和价格方面存在显著差异。(3)鲁尔区的主要工业部门及工业部门之间的联系根据图中提示回答即可。
答案:(1)沪宁杭 鲁尔
(2)①煤炭资源、水资源丰富 ②海洋 ③劳动力素质较高,成本较高
(3)①B ②A ③D ④C 煤炭工业、钢铁工业 重化工业 单一
PAGE
18(共31张PPT)
第三单元 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第三单元 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自学导引·新知初深
课前预习·夯实双基
重难探究师生写动
要点归纳·突破重难
交汇热点
资源优势区域的开发
课题研究·案例剖析
典案剖桁·知识升华





R第2课时
南水北调的深远影响
1.关于南水北调工程的现实意义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增加了长江流域的地表径流
B.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华北缺水问题
C.减少长江流域的洪涝灾害
D.使沿线地区湿度增加,改变局部小气候
解析:选B。南水北调工程特别是东线工程大大缓解了华北地区的水资源紧张状况,改善了受水区的生态环境。
引汉济渭工程是由汉江向渭河关中地区调水的陕西省内南水北调骨干工程,该工程是将汉江水引入渭河以补充西安、宝鸡、咸阳、渭南、铜川等5个大中城市的给水量。读图,回答2~3题。
2.该调水工程线路的建设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  )
A.岩溶地貌广布      
B.植被覆盖率低
C.水土流失严重
D.地形起伏较大
3.我国实施引汉济渭工程可以(  )
A.为关中地区提供充足的农业用水
B.彻底解决关中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
C.缓解关中地区城市居民生活、工业生产用水问题
D.导致关中地区大面积地面沉陷、地裂缝加剧
解析:第2题,从图示可以看出该工程要穿越秦岭等山脉,因此复杂的地形是调水工程的最大障碍。第3题,引汉济渭工程主要解决关中地区大中城市居民的生活、生产用水问题,用于缓解(但不能彻底解决)关中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还能有效改变关中地区超采地下水的状况,促进地下水采补平衡,减轻城市地质灾害。
答案:2.D 3.C
读图,回答4~5题。
4.下列有关北煤南运大通道的建设对沿线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说法正确的有(双选)(  )
A.加强了沿线地区的联系和文化融合
B.促进了沿线地区资源开发
C.解决了南方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能源短缺的问题
D.将北方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
5.两个能源输送工程输入地工业的发展方向为(双选)(  )
A.东部正向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工业发展
B.中部正大力发展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工业
C.东部正向技术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工业发展
D.中部正向资金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工业发展
解析:第4题,我国北方地区煤炭资源丰富,南方地区能源资源不足;北煤南运主要是资源调配,促进了沿线地区资源开发,带动基础设施建设;缓解了南方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能源不足的问题,但不等于可以解决能源短缺状况;促进北方地区资源开发,将北方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与沿线地区文化没关系。第5题,两个能源输送工程的输入地是我国的中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资源和劳动力丰富,可发展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工业。西气东输的目的地是上海,是我国经济、科技发达地区,虽然能源调配能缓解当地能源紧缺状况,但不等于解决能源问题;未来工业发展应是依靠当地技术和经济水平向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工业发展。
答案:4.BD 5.AB
西气东输工程投资巨大,但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十分显著。据此回答6~7题。
6.西气东输工程对能源输入区的有利影响有(  )
A.将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加快经济发展
B.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利于大气环境保护
C.缓解就业压力,提高居民收入
D.工程量大,有利于西部资金流入,促进经济发展
7.西气东输工程对新疆等能源输出区的有利影响有(  )
①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促进经济发展 
②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③推动基础设施建设 
④增加就业机会
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①
D.①②④
解析:第6题,能源输入区一般是经济发达但能源相对短缺的地区,因此大量的能源输入可缓解这些地区的能源紧缺状况,促进经济发展,也可以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减轻环境污染。第7题,西气东输工程有利于将能源输出区的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并且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还会推动当地基础设施建设。
答案:6.B 7.A
8.下图是美国的北水南调和澳大利亚的东水西调示意图,图中箭头表示调水方向,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美国太平洋沿岸为什么北部水资源富余,南部水资源贫乏?造成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从工程建设的角度看,美国的北水南调和澳大利亚的东水西调,哪个难度大、投资高?理由是什么?
(3)澳大利亚东水西调实施后,西部调入区出现土壤盐碱化加重的现象。请分析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治理措施。
解析:(1)根据经纬度位置即可判断美国太平洋沿岸北部和南部的气候差异,并结合两个地区需水量的差异,分析其水资源的盈亏。同理可以分析墨累—达令盆地水资源短缺的原因。(2)从工程建设角度考虑,也就是从其是否经过山地进行考虑。(3)从盐碱地的形成原因及整治措施加以分析回答。
答案:(1)①美国太平洋沿岸北部降水较多,南部降水较少;②南部城市和人口比北部多,水资源需求量大。 墨累—达令盆地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是农业生产需水量不断增大,且该地位于大分水岭的背风坡,降水少。
(2)澳大利亚的东水西调难度大、投资高。理由:美国输水路线位于盆地,与山脉走向一致;而澳大利亚输水路线与山脉相交,需开凿隧道,工程量大。
(3)西部调入区土壤盐碱化加重的原因:大量灌溉导致地下水位上升。 治理措施:①建设排水工程,做到有灌有排;②推广喷灌、滴灌等节水技术;③调整种植结构,减少耗水量大的农作物种植面积等。
印土天然气管线全长约1
700
km,建成后年送气330亿m3。据此完成1~2题。
1.影响印土天然气管线布局的决定性因素是(  )
A.地形   B.经济   C.政治   D.技术
2.这条管线建设带来的影响,不正确的表述是(  )
A.使土库曼斯坦的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B.促进印度、巴基斯坦的地区经济合作
C.增加了沿线地区的劳动力就业机会
D.减小了沿线地区的安全风险
解析:经济因素是决定资源调配的决定性因素,该线路经过的国家较多,会增加沿线地区的安全风险。
答案:1.B 2.D
美国某州盛产蔬菜和水果,该州通过“北水南调”工程和“水银行”(调剂州内水资源余缺的管理机构)运作,较好地解决了州内水资源供需矛盾。下图为该州“北水南调”工程示意图,下表为该州“水银行”交易统计表。据此回答3~4题。
年份
“水银行”买入
“水银行”卖出
价格(美元/m3)
水量(亿m3)
价格(美元/m3)
水量(亿m3)
1991
0.10
10.12
0.14
8.15
1992
0.04
2.34
0.06
1.97
1993
0
0
1994
0.04
2.72
0.06
2.09
3.该州实施“北水南调”的地理背景是(  )
①自北向南地势逐渐升高
②北部地区湿润多雨
③农业用地多集中在中部和南部
④中部和南部聚落较密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4.1993年该州“水银行”没有运作,是因为当年中南部地区(  )
A.节水技术改进,用水效率提高
B.产业结构调整,用水量减少
C.水价过高,需水方难以承受
D.降水量增加,水资源充足
解析:第3题,据图可看出,该州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因南部水资源短缺,北部湿润多雨,而南部需水量大,故进行“北水南调”。第4题,产业结构调整及水资源利用率提高不会使“水银行”的运作仅停止一年,故A、B错。由表可知,从1991至1994年,“水银行”卖出价格相差不大,C错误。可能因为该年份气候异常导致降水量增加,使水资源充足,进而无需买入水资源,“水银行”没有运作,故选D。
答案:3.B 4.D
某校学生在学习西气东输工程相关内容前找到了一份其所在地2014年1~6月某能源市场价格和同比变化率图(图甲)和西气东输二线工程线路图(图乙)。据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5~7题。
5.下列关于学校所在地该能源1~6月市场价格及其相关内容的说法,不可信的是(双选)(  )
A.当地该能源市场价格一直都呈上涨趋势
B.当地该能源同比变化呈波动上升趋势
C.当地该能源市场价格变化过程说明当地该能源可能供大于求
D.当地经济可能呈现衰退趋势
6.若当地为西气东输二线工程的终点,则当地实施西气东输工程的原因有(  )
①东部地区经济发达,能源需求量大 ②天然气是一种相对清洁的能源 ③我国西部天然气资源丰富,开采量小 ④我国东部地区没有任何资源可供开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7.影响图乙中西气东输二线工程线路铺设的最主要的因素是(  )
A.城市分布
B.河流
C.交通
D.农村的分布
解析:第5题,从图甲可知当地该能源的市场价格一直在上涨,同比变化则呈波动上升的趋势,说明能源可能供不应求,但是不能看出经济衰退。第6题,我国东部地区有资源,但其资源的开发生产与经济的高速发展不相适应。第7题,由于我国城市经济较发达,能源需求量大,因此可以推断西气东输工程的线路铺设主要考虑沿城市分布。
答案:5.CD 6.A 7.A
8.川气东送工程是我国继西气东输工程后又一项天然气远距离管网输送工程。工程西起四川普光气田,跨越四川、重庆、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上海6省2市,管道总长2
170
km,年输送天然气120亿m3。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影响川气东送工程线路分布的主要因素,分析川气东送工程建设的原因。
(2)简述川气东送工程对乙地区发展的影响。
(3)与乙地区相比,甲地区发展工业的地理优势有哪些?
解析:(1)读图,川气东送工程线路经过很多城市,所以影响其布局的主要因素为城市分布。能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主要从“需求”与“生产”之间的关系考虑,甲地区“产”大于“需”,而乙地区则“需”大于“产”。(2)川气东送工程对乙地区发展的影响,主要从缓解能源紧张状况,改善环境污染方面考虑。(3)甲地区比乙地区发展工业的优势主要从工业区位角度考虑,如能源、土地、劳动力价格、政策、市场等因素。
答案:(1)城市分布(消费市场)。 乙经济区能源相对贫乏,但经济发达,人口密集,对能源的需求量大;甲经济区天然气资源丰富,但经济欠发达,人口密度小,对能源的需求量小,资源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
(2)缓解乙地区能源紧张的状况;优化该地区能源消费结构,促进区域的经济发展;减轻乙地区的环境污染。
(3)甲地区位于长江上游,土地广阔,价格较低;矿产、能源、水力等资源丰富;劳动力丰富廉价;经济发展潜力大;政策支持;市场广阔。
PAGE
7(共19张PPT)
第三单元 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章东知识回顾
知识整合·温故知新
》教材问题点拨
教材发掘·释疑解惑第三单元
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
左图为某地区地形图,右图为左图中B地的地貌景观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B地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A.土地荒漠化        
B.水土流失
C.人口稠密
D.水体污染
2.造成B地区主要环境问题的人为原因是(  )
A.土地利用不合理,造成植被破坏
B.人口稀少,劳动力不足
C.降水集中,多暴雨
D.土质疏松,植被覆盖率低
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B地区位于黄土高原,其水土流失严重。第2题,降水集中,多暴雨及土质疏松,植被覆盖率低属于自然原因。黄土高原地区人口增长快,人均耕地少,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土地利用不合理,造成植被破坏。
答案:1.B 2.A
黄土塬又称黄土平台、黄土桌状高地,塬是我国西北地区人民对顶面平坦宽阔,周边为沟谷切割的黄土堆积高地的俗称。读图回答3~4题。
3.为合理利用土地、保持水土,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①甲地打坝淤地
②乙地整修梯田
③丙地修建水库
④丁地平整土地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如果不施加人为措施,若干年后塬面边界有可能变为(  )
A.a
B.b
C.1
020
m等高线
D.1
010
m等高线
解析:第3题,图中甲地是沟谷,可以打坝淤地;乙地为缓坡,可以整修梯田;丙地为塬地,应平整土地;丁地为陡坡,应植树种草。第4题,若不施加人为措施,若干年后,随着水土流失现象加剧,塬面很可能会后退。b与原有的塬面边界大体一致,所以塬面边界会变为b。
答案:3.A 4.B
图1为江南丘陵某县农村生活用能构成图,图2为该县农村秸秆利用方式比例图。读图完成5~7题。
5.该县农村这种生活用能构成状况可能带来的严重生态问题是(  )
A.土地盐碱化      
B.水土流失
C.酸雨危害
D.大气污染
6.关于该县农村秸秆利用方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利用不充分,浪费严重
B.利用方式多样化,科学合理
C.主要用于还田,提高土壤肥力
D.直接作为生活燃料,燃烧效率高
7.该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出路在于(  )
A.缓坡退耕,发展大牧场放牧业
B.修建梯田,扩大水稻种植面积
C.全面封山育林,改善生态环境
D.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立体农业
解析:第5题,由图示可知,该地区的农村生活用能主要是秸秆和薪柴,所以当地农村的植被破坏严重。我国江南丘陵地区,植被破坏很可能带来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第6题,由图2可知,该县农村秸秆主要作为生活燃料,使用效率低,利用不充分,浪费严重,故A正确,C错误;该地秸秆利用方式多样化,但是秸秆利用以生活用能为主,不能说是科学合理,故B错误;秸秆直接作为生活燃料,燃烧效率低,故D错误。第7题,该地以丘陵地形为主,不适合发展大牧场放牧业,A错误;一味扩大水稻种植面积不能优化当地农业生产结构,增收也不明显,不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B错误;全面封山育林会激化人多地少的矛盾,不利于可持续发展,C错误;发展立体农业可以开展农业多种经营,促进农民增收,还能防治水土流失,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俱佳,故D正确。
答案:5.B 6.A 7.D
读贵州省典型石漠化治理区特征对比表,回答8~9题。
研究区
地貌类型
海拔/m
大于25°坡地比例/%
气候特征
年降水量/mm
石漠化等级
人口密度(人/km2)
治理时间/年
农业发展模式
鸭池
高原山地
1
320~1
735
25
温凉湿润
863
潜在—中度
513
2006~2010
粮食种植
红枫湖
高原盆地
1
240~1
450
10
湿润
1
200
轻—中度
259
2001~2010
生态畜牧
花江
高原峡谷
440~1
410
41
干热河谷
1
100
中—强度
147
1996~2010
经济林
8.三个石漠化治理区中,鸭池的治理效果最差的主要原因是 (  )
A.气候干旱,蒸发旺盛,人口密度大
B.石漠化程度最严重,治理难度大
C.大于25°坡地比重最高,水土流失严重
D.农业发展模式不合理,治理时间短
9.下列关于表中所示地区石漠化治理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以生态恢复为主,如退耕还林(草)、封山育林、作物改良等
B.重点治理中—强度石漠化的土地,以种植经济林和发展畜牧业为主
C.进行大规模生态移民,减小人口压力
D.实施跨流域调水、人工降雨等措施,改善该区域水环境
解析:第8题,气候干旱,蒸发旺盛的地区不易形成石漠化,故A错;由表可知鸭池石漠化等级为潜在—中度,不是最严重,故B错;大于25°坡地比例低于花江,故C错;鸭池农业发展模式为粮食种植,对植被破坏严重,且治理时间短,故治理效果最差。第9题,防治石漠化要因地制宜,以生态恢复为主;进行大规模生态移民,一是石漠化程度不到非移民不可的地步,二是移民涉及许多社会问题,所以目前大规模移民不可取;贵州省石漠化原因并不是降水少,所以跨流域调水、人工降雨等措施所起作用不大。
答案:8.D 9.A
短花针茅是我国荒漠草原的主要建群植物之一,属优等牧草。其生长特性是从内向外分蘖,向外扩大占据空间,株丛中央部位被枯死枝叶占据,随着分蘖的进行和放牧压力的增大,短花针茅出现了“分丛”现象。因此其丛幅的大小变化可以反映出草原的一些变化。读图,回答10~11题。
10.图中信息反映出荒漠草原荒漠化明显的表现是(  )
A.短花针茅的丛幅越来越大
B.短花针茅的大丛丛幅所占比例越来越高
C.短花针茅的小丛丛幅所占比例越来越高
D.短花针茅的中丛丛幅所占比例保持稳定
11.图中显示导致我国荒漠化严重的主要原因之一是(  )
A.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B.过度开垦
C.过度樵采
D.过度放牧
解析:分析图中信息可以看出,短花针茅的“分丛”现象主要表现为,重牧区小丛所占比例较高,大丛较低,而封育区则是大丛所占比例较高,中小丛较低,说明过度放牧会导致该种牧草的丛幅变小,使其荒漠化严重。
答案:10.C 11.D
鬼城是指因资源枯竭而被废弃的城市,属于地理学名词。在我国,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出现了城区人口与建成区面积比值(鬼城指数)低于0.5的新城、新区,这些新城、新区居住人口少,也被形象地称为“鬼城”。据此完成12~13题。
12.关于鬼城(地理学名词)形成的主要原因,不正确的是(  )
A.产业结构过于单一
B.严重依赖资源开发
C.城市环境污染加剧
D.片面追求经济发展
13.鬼城指数越低,反映了(  )
A.逆城市化现象更加明显
B.虚假城市化越明显
C.城市土地扩张相对过快
D.城市人口规模越大
解析:第12题,鬼城是指因资源枯竭而被废弃的城市,说明该城产业结构过于单一,严重依赖资源开发,片面追求经济发展,一旦资源枯竭,城市即陷入衰落。环境污染加剧是资源型城市发展的副产物,一旦城市衰落,其污染也相应减少,故不是鬼城形成的主要原因。第13题,鬼城指数=城区人口与建成区面积比值。建成区面积越大,居住人口越少的城市,鬼城指数越低,反映了城市土地扩张相对过快,超过了城市人口的发展。这不是逆城市化现象,也不是虚假城市化。
答案:12.C 13.C
山东海阳核电厂厂址距烟台市93
km,距青岛市107
km。据此回答14~16题。
14.在海阳市建设核电站的主要原因是该地区(  )
①核能资源丰富 ②资金与技术有保障 ③经济发达,能源需求量大 ④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5.开发利用核能资源的主要优点是(  )
A.核能是清洁能源
B.投资成本低廉
C.技术先进
D.受自然条件影响小
16.除发展核能资源外,我国沿海地区还具有开发潜力的新能源是(  )
A.地热
B.天然气
C.潮汐能
D.太阳能
解析:第14题,核电站的建设需要充足的资金和先进的技术,山东东部地区经济发达,能源需求量大,且资金与技术有保障。第15题,核能是一种清洁的能源,有利于环境保护。第16题,沿海地区风力大,还可以发展风能、潮汐能等新能源。
答案:14.B 15.A 16.C
西部地区可开发的水能资源占全国的72%,已探明的煤炭保有储量占全国的39%。下图是西电东送示意图,据图回答17~19题。
17.西电东送可以缓解东部日益严重的环保压力,主要是因为(  )
A.西电东送使电价升高,东部用电量减少
B.西电东送使电价降低,使用环保电器者增多
C.西电东送使东部地区煤炭输入量减少
D.西电东送使东部地区工业成本降低,有能力改善环保条件
18.西电东送是指西部地区的水电和火电输往东部,图中有火电站分布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9.三条送电线路的终点都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北路输送的火电,使京津唐地区燃煤量减少,降低粉尘危害
B.中路水能发电,清洁、经济效益大,为沪宁杭地区提供电能
C.南路电能的输送对解决珠江三角洲地区能源不足有重要意义
D.西电东送主干道途经我国能源最大输出省市是山西,最大输入省市是广东
解析:第17题,东部地区的电主要使用火电,煤炭污染较重,西电东送使东部地区减少了煤炭的运输和使用,缓解了环境压力。第18题,图中的①地位于山西、陕西、内蒙古三省交界处,煤炭资源丰富,有火电站分布。第19题,西电东送的目的地分别是京津地区、沪宁杭地区和珠三角地区,其中,沪宁杭地区是能源最大输入地,上海市是能源输入最多的城市。
答案:17.C 18.A 19.D
二、双项选择题
读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分布示意图,完成20~21题。
20.鄱阳湖湿地是我国最重要的湿地之一。有关湿地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湿地是重要的遗传基因库,对维持野生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B.大力开垦湿地,有利于扩大耕地面积,缓解人地矛盾
C.降解污染物,可使有毒物质降解和转化,使当地和下游区域受益
D.湿地具有调节气候、调蓄洪水、发展航运等生态环境效益
21.关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做法,正确的有(  )
A.将林地和草地都开垦为耕地
B.积极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C.加大科技投入,改造一批中低产田
D.在陡峻的山坡上修梯田扩大耕地面积
解析:第20题,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生态意义重大,不能任意排干开垦;发展航运是湿地具有的经济效益。第21题,林地和草地不能随意开垦,陡峻的山坡上修梯田易造成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
答案:20.BD 21.BC
近年来我国开始实施油气进口多元化战略,原油进口“四面八方”格局出现,且进口量持续攀升。下图是我国石油进口通道示意图。读图完成22~23题。
22.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东北通道沿线沼泽面积大,不利于施工
B.西南通道沿线地势平坦,利于施工
C.海上通道必须经过马六甲海峡,安全性差
D.西北通道跨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和温带季风气候区
23.我国目前原油进口“四面八方”格局的出现有利于(  )
A.缓解能源供需矛盾
B.增强能源供应安全
C.提高大气环境质量
D.改善能源消费结构
解析:第22题,由图知,东北通道沿线地区有大面积的沼泽地,不利于施工,A正确。西南通道经过中南半岛北部和云贵高原地区,前者山河相间、山高谷深,后者地形崎岖,B错误。海上通道经过的海域和国家众多,安全性差,C正确。西北通道沿线没有经过温带季风气候区,D错误。第23题,能源进口多元化,可以缓解能源供需矛盾,增强能源供应安全。石油作为能源产生环境污染,不能提高大气环境质量,也难以改善能源消费结构。
答案:22.AC 23.AB
下图为两个区域略图。读图回答24~25题。
24.两区域工业生产过程中,最有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是(  )
A.臭氧层空洞
B.大气污染
C.酸雨
D.水土流失
25.关于上左图中矿产品输出,叙述正确的是(  )
A.有利于输入地区能源的综合利用
B.缓解输入地区能源不足的压力
C.改善输出地区的环境质量
D.有利于输出地区化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解析:第24题,左图为我国山西省,右图为德国鲁尔区。我国的山西省和德国鲁尔区煤炭资源丰富,重工业比重大,粉尘、酸性气体等污染物排放量大,易产生大气污染和酸雨。第25题,山西省煤炭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煤炭输出省份。煤炭的输出能缓解输入地能源不足的压力,促进其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输出地资源的开发,使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
答案:24.BC 25.BD
三、综合题
26.我国许多丘陵地区在利用土地资源方面探索出一些成功的经验,如在陡坡上挖“鱼鳞坑”(如图中所示)植树,在山脚缓坡上整修水平梯田种植农作物,梯田外地堰高,里堰根挖有一条小水渠,称为“外撅嘴,里流水”(如图中所示)。据此回答问题。
(1)下图中适宜植树的地点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鱼鳞坑”植树成活率高的原因是什么?
(3)山脚梯田“外撅嘴”的作用是什么?“里流水”的作用是什么?
(4)丘陵山地的不同部位采取不同的开发治理模式,你能说出有哪些好处吗?
解析:(1)结合材料及图示可知③处适宜植树。(2)鱼鳞坑内截蓄雨水多,土壤墒情好。(3)梯田“外撅嘴”是为了保持水土,“里流水”是为了排水防涝。(4)丘陵山地的不同部位采取不同的开发治理模式,是为了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持水土。
答案:(1)C
(2)鱼鳞坑内截蓄雨水多,坑内土壤墒情好。
(3)保持水土。 排水防涝。
(4)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生产率,同时搞好水土保持,绿化荒山,涵养水源,形成良性循环。
27.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我国设立的第九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也是我国第一个全省域、全方位、系统性的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下图是山西省交通、矿产、主要城市分布概况图。
材料二 下图为煤矸石及粉煤灰综合利用产业链示意图。
(1)山西省除煤炭外,还应大力发展电力、________、机械、化工、________等工业部门。
(2)结合材料,从地理位置、市场和交通三个方面简析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的优势条件。
(3)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煤矸石和粉煤灰的综合利用产生的综合效益。
(4)请结合所学知识,为山西省实现资源型经济的全面转型出谋划策。
解析:(1)从图中可以看出,山西省有丰富的煤、铁、铝土、铜等资源,有发展钢铁、有色金属冶炼等工业的优势条件。(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表述即可。(3)本问主要考查从文字和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认真阅读材料即可回答。(4)必须首先明确山西省目前的资源利用状况、产业结构等信息,然后有针对性地提出转型的方向。
答案:(1)钢铁 有色金属冶炼
(2)地理位置:地处我国中部地区,邻近北京、天津、西安、咸阳等工业中心,距离市场近。市场方面:我国经济发展迅速,能源消费量大,且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这为煤炭资源开发提供了良好的市场条件。交通方面:位置适中,有多条铁路通过,交通比较便利,外运条件较好。
(3)节约土地资源;优化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提高煤炭利用的附加值;减轻环境污染等。
(4)对原有的重化工业进行调整,延长产业链,促进产业升级改造,使其产品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大力发展农业、轻纺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旅游业,降低重化工业的比重;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强化政策优势,完善区域发展规划等。
2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新疆煤炭预测资源总量为2.19万亿吨,占全国煤炭资源总量的40.6%,“疆电入川”是新疆煤炭资源大力开发及能源外运的重要举措,每年可转化煤炭3
300万吨,向四川输送1
000万千瓦的电力。锦苏特高压输电工程是目前世界上输送容量最大、送电距离最远、电压等级最高的直流输电工程,它代表了当今世界直流输电技术的最高水平。
(1)从地形、气候、植被方面,简述“疆电入川”输电线路沿线的自然地理特征。
(2)说出新疆大力开发煤炭资源可能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并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
(3)说明建设“疆电入川”输电工程的原因。
(4)简述锦苏特高压输电工程对东部地区的意义。
答案:(1)地形:地形复杂多样,地势起伏大。气候:由东南向西北,降水逐渐减少,年均温逐渐降低,年温差逐渐增大。植被:自东向西从森林向草原再到荒漠变化,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植被变化差异。
(2)生态问题:地表沉降;土地退化,沙尘暴频发;煤矸石污染环境等。 措施:回填采空区;保护好表层土;及时进行复耕;开展煤矸石等废弃物的再利用。
(3)四川能源结构以水电为主,水电因径流的丰、枯水期而不稳定。“疆电入川”可充分保障四川枯水期电力供应及西电东送电力的稳定输送。
(4)为东部长三角地区及沿线提供清洁廉价的电力(缓解能源供应紧张状况);促进经济优势进一步发挥,改善大气质量。
PAGE
11(共33张PPT)
第三单元 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第三单元 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自学导引·新知初深
课前预习·夯实双基
重难探究师生写动
要点归纳·突破重难
课题研究·案例剖析
典案剖桁·知识升华第三单元
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造成的危害有耕地质量下降、农业减产,生态环境问题恶化,诱发或加剧自然灾害,泥沙淤积形成“地上悬河”。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有过渡性位置、土质疏松,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有人地矛盾日益突出,不合理的土地利用,轮荒,露天开矿、破坏植被等。
4.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业技术措施相结合。
5.鲁尔区发展的优势条件是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煤炭资源丰富。
6.鲁尔区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传统产业的衰落,环境恶化。
7.鲁尔区传统产业衰落的原因:以煤炭资源为基础,产业结构单一;能源消费结构变化,煤炭需求量减少;世界钢铁市场竞争激烈,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8.鲁尔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策略:改造传统产业,大力扶持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多元化;治理环境污染,加强环境管理,营造绿色空间。
9.长江成为南水北调水源地的原因:流域面积广,水量丰富,年径流量稳定且季节分配较均匀;调水距离近。
10.南水北调三条线路优缺点的比较:东线方案有京杭运河可利用,工程量小,可调水量大,但黄河以南地区需抽水北送,水质差;中线方案可自流供水,水质较好,但需挖掘渠道,工程量大,占用农田多,迁移人口多;西线方案水质好,但渠道穿越高山,工程艰巨。
11.南水北调的积极意义:①社会效益:改善调入区的投资环境;缓解城乡争水、地区争水、工农业争水的矛盾,有利于社会安定。②经济效益:促进调入区的经济发展。③生态效益:增加调入区城市生活和工业用水;缓解地下水位下降和漏斗面积的扩大,控制地面沉降;使区域生态环境向良性方向发展。
12.南水北调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①长江径流量减少,海水上溯,河口盐度升高,影响长江水质;②径流量减少导致长江泥沙淤积严重,使航道淤塞;③对江淮沿线地区水生生物带来不利影响;④东线工程范围内土壤易发生盐碱化;⑤东线沿线地区大量污水排放会降低水质。
13.“数字地球”的核心思想:用数字化的手段整体性地解决与空间位置相关的问题,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资源。
14.“数字地球”的特点:具有全球性、数字性和整体性,可以迅速充实和联网,提供信息服务是最主要任务,服务对象覆盖全社会。
15.“数字城市”的内容:城市设施的数字化、城市的网络化、城市的智能化。
16.“数字校园”的应用:教师可进行电子备课、教学操作、电子评阅作业和答卷;学生可利用多媒体手段参加教学活动,到图书馆借阅图书。
,      [学生用书P61])
教材P53活动
从图中可以看出,人口的过度增长是黄土高原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
黄土高原农业垦殖开始很早,凡适合农耕的地区早已开辟为农田,伴随着人口的过度增长,人地矛盾日益突出。而传统的耕作技术和耕作方式又不能获得增产增收,迫使人们开垦边际土地(是指自然条件较差、生态系统脆弱的陡坡地、林地和草地等),从而造成生态、经济的恶性循环。
教材P56活动
1.三位同学的观点都是正确的,但都不够全面。他们分别从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植树种草、恢复植被,发挥人类的聪明才智,用工程措施阻止水土流失等方面说明各自的措施,都言之有理,有理有据,因而都是正确的。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有些是直接因素,有些则是深层次的内在因素。因此,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应该坚持合理利用与综合治理相结合,从自然、社会、经济等各方面入手,采取工程、农业技术、生物等各种措施,并相互协调、密切配合。
2.应结合各地的自然地理环境特点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分析原因,并针对原因提出综合治理的措施。
教材P60~61活动
1.东北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主要包括煤、铁、石油、天然气;东北原有的工业基础较好,而且交通便利,农业也比较发达。因此东北地区既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条件,又有发展工业的良好经济资源条件,在此基础上发展了以钢铁、机械、石油、化工、建材、煤炭等重工业为主体的工业体系,成为我国近代工业起步较早的地区之一。
2.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东北地区的经济在全国地位不断下降,在发展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越来越多,主要表现在自然资源的短缺、产业结构与资源结构的矛盾日益突出、匮乏的资金和相对落后的科学技术、生态环境日趋恶化以及对经济体制改革的适应力较弱等。
东北老工业基地与鲁尔工业区都是大型传统工业的集聚区,都属“煤铁复合体”型的布局方式,其区位特点、生产结构和存在问题都有很大的相似性,因此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改造可以借鉴鲁尔区综合整治的经验。例如,调整产业结构和工业布局、发展第三产业、美化环境等。但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衰落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所有制结构单一(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主),国有企业经济效益不高,市场机制不灵活等。因此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一个重要措施是积极发展所有制经济体制,加快国有企业的改革步伐,确立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地位,加快对外开放的步伐,积极引进外资,走向国际市场,国家要给予东北老工业基地更多的优惠政策和资金支持等。
教材P66活动
1.南水北调工程总体格局分为东、中、西三条线路。三条线路的优缺点见下表:
东线
中线
西线
可调水量

较大
较小
水源地水质
较差
较好
最好
地形、地势对调水线路的影响
黄河以南需动力提水,过黄河后顺地势北流
虽地形较复杂,但地势南高北低,全域可自流
地形复杂,工程艰巨
现有可用的配套设施
好,有京杭大运河及沿线湖泊可利用
较好,有丹江口水库可利用
工程艰巨
2.南水北调调入区与调出区居民调查表
影响
调入区居民
调出区居民
水资源
数量
增加
影响不大
质量
提高
影响不大
经济
工业
增加了工业用水,有利于工业发展
需加大污水的治理力度
农业
增加了农业用水,保证农业增产增收
影响不大
第三产业
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基础设施完善,促进了服务业的发展
居民生活
生活环境和卫生条件改善,生活质量提高
影响不大
当地环境
有利
城市各项用水增加,美化了环境,缓解了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趋势和漏斗面积的进一步扩大,控制地面沉降
调蓄一部分洪水,缓解汛期防洪压力
不利
可能引起土壤盐碱化
影响长江下游水质,泥沙淤积加重,淤塞航道
总结(应采取的对策)
合理灌溉,治理环境污染
中上游加强水土保持工作,加大污水治理力度,加强航道清淤工作
3.跨流域调水工程在古代的水利建设中就已被采用,但限于技术条件,主要是在一些平原河道之间或中小河流之间进行调水,用以发展航运或灌溉。20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建成了许多大型的跨流域调水工程,如美国的中央河谷工程和加州引水工程,澳大利亚的雪山工程等。中国已建成或正在建设的几项跨流域调水工程主要有:天津市和河北省引滦河水到天津、唐山,山东省引黄河水到青岛,广东省从东江引水到深圳,甘肃省引大通河水到秦王川等,南水北调工程,以及引松花江水到辽河的北水南调工程。
教材P67活动
我国能源资源的分布极为不均,石油、天然气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和西北,煤炭主要分布在华北,水能主要分布在西南和中南,而东部沿海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但常规能源较少,这不仅影响了资源的开发,也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必须加强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的建设,使有限的资源在全国范围内有效地利用,如北煤南运、西电东送、西气东输等。
教材P72活动
1.结合前面的介绍,从生产、生活、学习等各个方面着手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
2.联系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会,访问你身边的同学和朋友,调查你周围的邻居,总结数字化生活给我们带来的便利和烦恼。
数字城市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除了根据教材上介绍的思路和项目整理、归纳外,更要从亲身体验入手谈谈感受。
一、单项选择题
左图为某地区地形图,右图为左图中B地的地貌景观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B地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A.土地荒漠化        
B.水土流失
C.人口稠密
D.水体污染
2.造成B地区主要环境问题的人为原因是(  )
A.土地利用不合理,造成植被破坏
B.人口稀少,劳动力不足
C.降水集中,多暴雨
D.土质疏松,植被覆盖率低
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B地区位于黄土高原,其水土流失严重。第2题,降水集中,多暴雨及土质疏松,植被覆盖率低属于自然原因。黄土高原地区人口增长快,人均耕地少,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土地利用不合理,造成植被破坏。
答案:1.B 2.A
黄土塬又称黄土平台、黄土桌状高地,塬是我国西北地区人民对顶面平坦宽阔,周边为沟谷切割的黄土堆积高地的俗称。读图回答3~4题。
3.为合理利用土地、保持水土,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①甲地打坝淤地
②乙地整修梯田
③丙地修建水库
④丁地平整土地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如果不施加人为措施,若干年后塬面边界有可能变为(  )
A.a
B.b
C.1
020
m等高线
D.1
010
m等高线
解析:第3题,图中甲地是沟谷,可以打坝淤地;乙地为缓坡,可以整修梯田;丙地为塬地,应平整土地;丁地为陡坡,应植树种草。第4题,若不施加人为措施,若干年后,随着水土流失现象加剧,塬面很可能会后退。b与原有的塬面边界大体一致,所以塬面边界会变为b。
答案:3.A 4.B
图1为江南丘陵某县农村生活用能构成图,图2为该县农村秸秆利用方式比例图。读图完成5~7题。
5.该县农村这种生活用能构成状况可能带来的严重生态问题是(  )
A.土地盐碱化      
B.水土流失
C.酸雨危害
D.大气污染
6.关于该县农村秸秆利用方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利用不充分,浪费严重
B.利用方式多样化,科学合理
C.主要用于还田,提高土壤肥力
D.直接作为生活燃料,燃烧效率高
7.该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出路在于(  )
A.缓坡退耕,发展大牧场放牧业
B.修建梯田,扩大水稻种植面积
C.全面封山育林,改善生态环境
D.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立体农业
解析:第5题,由图示可知,该地区的农村生活用能主要是秸秆和薪柴,所以当地农村的植被破坏严重。我国江南丘陵地区,植被破坏很可能带来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第6题,由图2可知,该县农村秸秆主要作为生活燃料,使用效率低,利用不充分,浪费严重,故A正确,C错误;该地秸秆利用方式多样化,但是秸秆利用以生活用能为主,不能说是科学合理,故B错误;秸秆直接作为生活燃料,燃烧效率低,故D错误。第7题,该地以丘陵地形为主,不适合发展大牧场放牧业,A错误;一味扩大水稻种植面积不能优化当地农业生产结构,增收也不明显,不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B错误;全面封山育林会激化人多地少的矛盾,不利于可持续发展,C错误;发展立体农业可以开展农业多种经营,促进农民增收,还能防治水土流失,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俱佳,故D正确。
答案:5.B 6.A 7.D
读贵州省典型石漠化治理区特征对比表,回答8~9题。
研究区
地貌类型
海拔/m
大于25°坡地比例/%
气候特征
年降水量/mm
石漠化等级
人口密度(人/km2)
治理时间/年
农业发展模式
鸭池
高原山地
1
320~1
735
25
温凉湿润
863
潜在—中度
513
2006~2010
粮食种植
红枫湖
高原盆地
1
240~1
450
10
湿润
1
200
轻—中度
259
2001~2010
生态畜牧
花江
高原峡谷
440~1
410
41
干热河谷
1
100
中—强度
147
1996~2010
经济林
8.三个石漠化治理区中,鸭池的治理效果最差的主要原因是 (  )
A.气候干旱,蒸发旺盛,人口密度大
B.石漠化程度最严重,治理难度大
C.大于25°坡地比重最高,水土流失严重
D.农业发展模式不合理,治理时间短
9.下列关于表中所示地区石漠化治理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以生态恢复为主,如退耕还林(草)、封山育林、作物改良等
B.重点治理中—强度石漠化的土地,以种植经济林和发展畜牧业为主
C.进行大规模生态移民,减小人口压力
D.实施跨流域调水、人工降雨等措施,改善该区域水环境
解析:第8题,气候干旱,蒸发旺盛的地区不易形成石漠化,故A错;由表可知鸭池石漠化等级为潜在—中度,不是最严重,故B错;大于25°坡地比例低于花江,故C错;鸭池农业发展模式为粮食种植,对植被破坏严重,且治理时间短,故治理效果最差。第9题,防治石漠化要因地制宜,以生态恢复为主;进行大规模生态移民,一是石漠化程度不到非移民不可的地步,二是移民涉及许多社会问题,所以目前大规模移民不可取;贵州省石漠化原因并不是降水少,所以跨流域调水、人工降雨等措施所起作用不大。
答案:8.D 9.A
短花针茅是我国荒漠草原的主要建群植物之一,属优等牧草。其生长特性是从内向外分蘖,向外扩大占据空间,株丛中央部位被枯死枝叶占据,随着分蘖的进行和放牧压力的增大,短花针茅出现了“分丛”现象。因此其丛幅的大小变化可以反映出草原的一些变化。读图,回答10~11题。
10.图中信息反映出荒漠草原荒漠化明显的表现是(  )
A.短花针茅的丛幅越来越大
B.短花针茅的大丛丛幅所占比例越来越高
C.短花针茅的小丛丛幅所占比例越来越高
D.短花针茅的中丛丛幅所占比例保持稳定
11.图中显示导致我国荒漠化严重的主要原因之一是(  )
A.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B.过度开垦
C.过度樵采
D.过度放牧
解析:分析图中信息可以看出,短花针茅的“分丛”现象主要表现为,重牧区小丛所占比例较高,大丛较低,而封育区则是大丛所占比例较高,中小丛较低,说明过度放牧会导致该种牧草的丛幅变小,使其荒漠化严重。
答案:10.C 11.D
鬼城是指因资源枯竭而被废弃的城市,属于地理学名词。在我国,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出现了城区人口与建成区面积比值(鬼城指数)低于0.5的新城、新区,这些新城、新区居住人口少,也被形象地称为“鬼城”。据此完成12~13题。
12.关于鬼城(地理学名词)形成的主要原因,不正确的是(  )
A.产业结构过于单一
B.严重依赖资源开发
C.城市环境污染加剧
D.片面追求经济发展
13.鬼城指数越低,反映了(  )
A.逆城市化现象更加明显
B.虚假城市化越明显
C.城市土地扩张相对过快
D.城市人口规模越大
解析:第12题,鬼城是指因资源枯竭而被废弃的城市,说明该城产业结构过于单一,严重依赖资源开发,片面追求经济发展,一旦资源枯竭,城市即陷入衰落。环境污染加剧是资源型城市发展的副产物,一旦城市衰落,其污染也相应减少,故不是鬼城形成的主要原因。第13题,鬼城指数=城区人口与建成区面积比值。建成区面积越大,居住人口越少的城市,鬼城指数越低,反映了城市土地扩张相对过快,超过了城市人口的发展。这不是逆城市化现象,也不是虚假城市化。
答案:12.C 13.C
山东海阳核电厂厂址距烟台市93
km,距青岛市107
km。据此回答14~16题。
14.在海阳市建设核电站的主要原因是该地区(  )
①核能资源丰富 ②资金与技术有保障 ③经济发达,能源需求量大 ④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5.开发利用核能资源的主要优点是(  )
A.核能是清洁能源
B.投资成本低廉
C.技术先进
D.受自然条件影响小
16.除发展核能资源外,我国沿海地区还具有开发潜力的新能源是(  )
A.地热
B.天然气
C.潮汐能
D.太阳能
解析:第14题,核电站的建设需要充足的资金和先进的技术,山东东部地区经济发达,能源需求量大,且资金与技术有保障。第15题,核能是一种清洁的能源,有利于环境保护。第16题,沿海地区风力大,还可以发展风能、潮汐能等新能源。
答案:14.B 15.A 16.C
西部地区可开发的水能资源占全国的72%,已探明的煤炭保有储量占全国的39%。下图是西电东送示意图,据图回答17~19题。
17.西电东送可以缓解东部日益严重的环保压力,主要是因为(  )
A.西电东送使电价升高,东部用电量减少
B.西电东送使电价降低,使用环保电器者增多
C.西电东送使东部地区煤炭输入量减少
D.西电东送使东部地区工业成本降低,有能力改善环保条件
18.西电东送是指西部地区的水电和火电输往东部,图中有火电站分布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9.三条送电线路的终点都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北路输送的火电,使京津唐地区燃煤量减少,降低粉尘危害
B.中路水能发电,清洁、经济效益大,为沪宁杭地区提供电能
C.南路电能的输送对解决珠江三角洲地区能源不足有重要意义
D.西电东送主干道途经我国能源最大输出省市是山西,最大输入省市是广东
解析:第17题,东部地区的电主要使用火电,煤炭污染较重,西电东送使东部地区减少了煤炭的运输和使用,缓解了环境压力。第18题,图中的①地位于山西、陕西、内蒙古三省交界处,煤炭资源丰富,有火电站分布。第19题,西电东送的目的地分别是京津地区、沪宁杭地区和珠三角地区,其中,沪宁杭地区是能源最大输入地,上海市是能源输入最多的城市。
答案:17.C 18.A 19.D
二、双项选择题
读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分布示意图,完成20~21题。
20.鄱阳湖湿地是我国最重要的湿地之一。有关湿地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湿地是重要的遗传基因库,对维持野生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B.大力开垦湿地,有利于扩大耕地面积,缓解人地矛盾
C.降解污染物,可使有毒物质降解和转化,使当地和下游区域受益
D.湿地具有调节气候、调蓄洪水、发展航运等生态环境效益
21.关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做法,正确的有(  )
A.将林地和草地都开垦为耕地
B.积极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C.加大科技投入,改造一批中低产田
D.在陡峻的山坡上修梯田扩大耕地面积
解析:第20题,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生态意义重大,不能任意排干开垦;发展航运是湿地具有的经济效益。第21题,林地和草地不能随意开垦,陡峻的山坡上修梯田易造成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
答案:20.BD 21.BC
近年来我国开始实施油气进口多元化战略,原油进口“四面八方”格局出现,且进口量持续攀升。下图是我国石油进口通道示意图。读图完成22~23题。
22.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东北通道沿线沼泽面积大,不利于施工
B.西南通道沿线地势平坦,利于施工
C.海上通道必须经过马六甲海峡,安全性差
D.西北通道跨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和温带季风气候区
23.我国目前原油进口“四面八方”格局的出现有利于(  )
A.缓解能源供需矛盾
B.增强能源供应安全
C.提高大气环境质量
D.改善能源消费结构
解析:第22题,由图知,东北通道沿线地区有大面积的沼泽地,不利于施工,A正确。西南通道经过中南半岛北部和云贵高原地区,前者山河相间、山高谷深,后者地形崎岖,B错误。海上通道经过的海域和国家众多,安全性差,C正确。西北通道沿线没有经过温带季风气候区,D错误。第23题,能源进口多元化,可以缓解能源供需矛盾,增强能源供应安全。石油作为能源产生环境污染,不能提高大气环境质量,也难以改善能源消费结构。
答案:22.AC 23.AB
下图为两个区域略图。读图回答24~25题。
24.两区域工业生产过程中,最有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是(  )
A.臭氧层空洞
B.大气污染
C.酸雨
D.水土流失
25.关于上左图中矿产品输出,叙述正确的是(  )
A.有利于输入地区能源的综合利用
B.缓解输入地区能源不足的压力
C.改善输出地区的环境质量
D.有利于输出地区化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解析:第24题,左图为我国山西省,右图为德国鲁尔区。我国的山西省和德国鲁尔区煤炭资源丰富,重工业比重大,粉尘、酸性气体等污染物排放量大,易产生大气污染和酸雨。第25题,山西省煤炭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煤炭输出省份。煤炭的输出能缓解输入地能源不足的压力,促进其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输出地资源的开发,使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
答案:24.BC 25.BD
三、综合题
26.我国许多丘陵地区在利用土地资源方面探索出一些成功的经验,如在陡坡上挖“鱼鳞坑”(如图中所示)植树,在山脚缓坡上整修水平梯田种植农作物,梯田外地堰高,里堰根挖有一条小水渠,称为“外撅嘴,里流水”(如图中所示)。据此回答问题。
(1)下图中适宜植树的地点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鱼鳞坑”植树成活率高的原因是什么?
(3)山脚梯田“外撅嘴”的作用是什么?“里流水”的作用是什么?
(4)丘陵山地的不同部位采取不同的开发治理模式,你能说出有哪些好处吗?
解析:(1)结合材料及图示可知③处适宜植树。(2)鱼鳞坑内截蓄雨水多,土壤墒情好。(3)梯田“外撅嘴”是为了保持水土,“里流水”是为了排水防涝。(4)丘陵山地的不同部位采取不同的开发治理模式,是为了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持水土。
答案:(1)C
(2)鱼鳞坑内截蓄雨水多,坑内土壤墒情好。
(3)保持水土。 排水防涝。
(4)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生产率,同时搞好水土保持,绿化荒山,涵养水源,形成良性循环。
27.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我国设立的第九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也是我国第一个全省域、全方位、系统性的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下图是山西省交通、矿产、主要城市分布概况图。
材料二 下图为煤矸石及粉煤灰综合利用产业链示意图。
(1)山西省除煤炭外,还应大力发展电力、________、机械、化工、________等工业部门。
(2)结合材料,从地理位置、市场和交通三个方面简析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的优势条件。
(3)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煤矸石和粉煤灰的综合利用产生的综合效益。
(4)请结合所学知识,为山西省实现资源型经济的全面转型出谋划策。
解析:(1)从图中可以看出,山西省有丰富的煤、铁、铝土、铜等资源,有发展钢铁、有色金属冶炼等工业的优势条件。(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表述即可。(3)本问主要考查从文字和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认真阅读材料即可回答。(4)必须首先明确山西省目前的资源利用状况、产业结构等信息,然后有针对性地提出转型的方向。
答案:(1)钢铁 有色金属冶炼
(2)地理位置:地处我国中部地区,邻近北京、天津、西安、咸阳等工业中心,距离市场近。市场方面:我国经济发展迅速,能源消费量大,且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这为煤炭资源开发提供了良好的市场条件。交通方面:位置适中,有多条铁路通过,交通比较便利,外运条件较好。
(3)节约土地资源;优化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提高煤炭利用的附加值;减轻环境污染等。
(4)对原有的重化工业进行调整,延长产业链,促进产业升级改造,使其产品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大力发展农业、轻纺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旅游业,降低重化工业的比重;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强化政策优势,完善区域发展规划等。
2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新疆煤炭预测资源总量为2.19万亿吨,占全国煤炭资源总量的40.6%,“疆电入川”是新疆煤炭资源大力开发及能源外运的重要举措,每年可转化煤炭3
300万吨,向四川输送1
000万千瓦的电力。锦苏特高压输电工程是目前世界上输送容量最大、送电距离最远、电压等级最高的直流输电工程,它代表了当今世界直流输电技术的最高水平。
(1)从地形、气候、植被方面,简述“疆电入川”输电线路沿线的自然地理特征。
(2)说出新疆大力开发煤炭资源可能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并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
(3)说明建设“疆电入川”输电工程的原因。
(4)简述锦苏特高压输电工程对东部地区的意义。
答案:(1)地形:地形复杂多样,地势起伏大。气候:由东南向西北,降水逐渐减少,年均温逐渐降低,年温差逐渐增大。植被:自东向西从森林向草原再到荒漠变化,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植被变化差异。
(2)生态问题:地表沉降;土地退化,沙尘暴频发;煤矸石污染环境等。 措施:回填采空区;保护好表层土;及时进行复耕;开展煤矸石等废弃物的再利用。
(3)四川能源结构以水电为主,水电因径流的丰、枯水期而不稳定。“疆电入川”可充分保障四川枯水期电力供应及西电东送电力的稳定输送。
(4)为东部长三角地区及沿线提供清洁廉价的电力(缓解能源供应紧张状况);促进经济优势进一步发挥,改善大气质量。
PAGE
16单元活动 走进“数字地球”
学习目标
明目标、知重点
通过对有关电子图片的直观感受,了解“数字地球”的概念、核心思想和特点。了解“数字城市”“数字校园”的含义和主要应用。联系“数字地球”的发展前景,了解“数字地球”对我们实际生活的意义。
,      [学生用书P58])
一、认识“数字地球”
1.概念:通俗地讲就是建立一个“虚拟地球”,用数字化的方法将地球上有关的信息转化为数字信息装入计算机中,实现在网络上的流通。
2.核心思想
(1)用数字化的手段整体性地解决与空间位置相关的问题。
(2)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资源。
3.数字地球的主要特点
(1)数字地球具有空间性、数字性和整体性,这三者的融合统一,是数字地球与其他信息系统相区别的根本标志,数字地球必将成为人类历史上最大、最重要的信息系统。
(2)数字地球可以迅速充实和联网。
(3)数字地球是一种开放式的数据平台,它采用动态、仿真和虚拟等先进的技术,具有立体和动态显示数据的能力。
(4)数字地球以图像、图形、图表、文本报告等多种形式提供局部或全球范围的数据、信息、知识方面的服务,其中提供信息服务是最主要的任务。
(5)数字地球的服务对象覆盖全社会层面。
4.应用:数字地球的应用领域广泛,如预测气候变化、治理环境污染、防灾减灾、保护生物多样性等。
二、“数字城市”和“数字校园”
1.“数字城市”
(1)概念:综合运用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全球定位系统、网络、多媒体及虚拟仿真等技术,以数字的形式获取、存储和再现城市的资源、基础设施、人文、经济等各个方面的信息的技术系统。
(2)作用:提高城市管理效率,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3)内容:城市设施的数字化、城市的网络化、城市的智能化。
2.“数字校园”
(1)概念:利用网络、通信技术对校园内的信息资源进行全面的数字化,并使其有序运转的技术系统。
(2)目标:为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服务。
(3)应用
①教师
②学生
一、判断题
1.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技术为数字地球提供了最基本的空间数据。(  )
2.数字地球是“地球村”形成的技术支持。(  )
3.数字地球就是“3S”技术的综合。(  )
4.数字地球需要很多学科,特别是信息科学技术的支撑。(  )
5.GIS、GPS与网络结合,构成数字地球的空间核心技术。(  )
答案:1.√ 2.√ 3.× 4.√ 5.√
二、选择题
“数字地球”是以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大规模存储技术为基础,以宽带网络为纽带,对地球多分辨率、多尺度、多时间和多种类的三维描述,也就是模拟地球。据此完成6~7题。
6.下列关于数字地球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数字地球就是信息化的地球
B.数字地球就是将有关地球上每一点的信息,按地球的地理坐标加以整理,然后构成一个全球的信息模型
C.数字地球就是计算机宽带网络
D.数字地球以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大规模存储技术为基础,以宽带网络为纽带
7.数字地球提供的信息量主要取决于(  )
A.存储的信息量多少     
B.网络的通讯能力
C.应用需求
D.用户的技术水平
解析:第6题,数字地球是信息化、数字化的地球,是一个信息模型,它以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大规模存储技术为基础,以宽带网络为纽带,但不能说数字地球就是计算机宽带网络,这样说太片面。第7题,数字地球提供的信息量主要取决于其存储信息的多少。
答案:6.C 7.A
 “数字地球”的特点与应用[学生用书P58]
【合作探究】
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频道曾播出过《回到恐龙时代》的节目,节目中形象逼真地再现了各类恐龙及其生存环境。
(1)这体现了什么技术的应用?
(2)“数字地球”在现实生活中已经广泛应用,试举例说明。
提示:(1)数字地球中的可视化与虚拟现实技术。
(2)可视电话、网络购物、电视会议、视频点播等。
【核心归纳】
1.数字地球的支撑技术
数字地球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要依靠诸多关键技术支撑。各关键技术与数字地球的关系具体如下所示:
2.数字地球的应用
应用前景
具体表现
可持续发展
应用空间分析与虚拟现实技术,建立数字化空间实验室,从全球角度研究可持续发展
政府决策
为大型工程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数据,为政府对城市的管理提供依据,数字化办公
百姓生活
接受远程教育,网上购物,交互娱乐项目,游览风景名胜,利用网络技术使居住社区智能化
(1)数字地球就是数字化地球,目前正处于不断完善之中,还无法满足人们的全部需要。
(2)数字地球是虚拟地球,虚拟现实技术是数字地球的最大特征。
【跟踪训练】
第六届国际数字地球高峰会议于2016年7月7日在京开幕。来自中国、美国、德国、意大利等30余个国家及相关国际组织的300余位代表围绕“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地球”的主题展开讨论,讨论了数字地球相关领域的基础理论、技术和应用前景。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3)题。
(1)这里的“数字地球”是(  )
①全球的信息模型 ②地球仪的一种 ③按照地理坐标加以整理的 ④用数字化手段处理的自然和社会等方面问题的地球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2)中国科学院开发、研究数字地球的核心是(  )
①用数字化手段处理整个地球的自然和社会等方面问题
②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资源
③方便地获得有关地球的信息
④提供运动物体的精确位置、运动方向和速度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3)与会的学者和专家可以利用数字地球(  )
①恰当布置警力打击犯罪 ②模拟全球气候对我国物种分布及变迁的影响 ③评估作物产量 ④了解人类和环境之间相互依赖的关系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解析:第(1)题,地球仪是为了便于认识地球,人们仿造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制作的地球的模型,不是用数字化手段处理的虚拟地球。第(2)题,提供运动物体的精确位置、运动方向和速度的是GPS技术。第(3)题,布置警力打击犯罪是警方的职责,不是“学者和专家”的职责。
答案:(1)B (2)D (3)A
 “数字城市”和“数字校园”[学生用书P59]
【合作探究】
读“数字地球”的框架体系图(见教材P71图3-4-3)和城市政府电子化管理示意图(见教材P71图3-4-4),探究下列问题。
(1)“数字城市”由哪些关键技术支撑?
(2)城市空间基础信息平台由哪几部分组成?
(3)“数字城市”的应用系统由哪几部分组成?
(4)“数字城市”的服务对象有哪些?
(5)城市政府电子化管理系统包括哪几部分?
提示:(1)GIS技术、RS技术、GPS技术、多种软件支持技术、数据库技术、宽带网络技术、其他技术。
(2)城市信息数据库、城市信息基础设施。
(3)政府应用系统、企业应用系统、社区应用系统、公众应用系统。
(4)政府、企业、社区、个人。
(5)从图中可以看出,电子化管理系统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由基础地理信息库、基础设施数据库、专业数据库组成的“数字城市公用GIS应用基础平台”;二是由输配电网管理、道路交通管理等组成的管理网络系统。
【核心归纳】
1.数字城市的内容及意义
内容
城市设施的数字化,城市的网络化(包括互联网、有线电视网、移动通信网、光纤网、广域网、局域网等),城市的智能化(包括网上商务、网上金融、网上教育、网上医院、网上政务等)
意义
推动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促进城市现代化,增强城市的聚集和扩散功能,提高城市的综合实力
带动整个区域乃至整个国家的信息化、现代化和全球化
为居民生产、生活和学习创造更方便、舒适、高效和安全的环境,提高了生活质量
2.“数字校园”的应用
教师
在校内或是家中,都能进行电子备课
在课堂上,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进行相应的教学操作,如进行视频点播,可以增强学生的感知能力
在计算机上看到学生的作业和答卷,并进行评阅工作
学生
利用多媒体手段参加教学活动
调出学习课件,自己控制学习进度
课堂上没有掌握的知识可以由计算机进行辅导,借助计算机巩固课堂上已学会的知识
可以在家中借助互联网接受远程教育,并通过实时的考查系统检查学习效果
方便学生去图书馆借阅图书
【跟踪训练】
“数字城市”是综合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遥感、多媒体及虚拟仿真等现代信息技术,对城市的基础设施、功能机制进行信息自动采集、动态监测管理和辅助决策服务的技术系统;它具有城市地理、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人口、经济、社会等复杂系统的数字化、网络化、虚拟仿真、优化决策支持和三维可视化表现等强大功能。数字城市可以使人们在三维虚拟环境中进行管理、分析、决策、工作、学习与娱乐。据此回答问题。
(1)“数字城市”是(  )
①用构造“数字地球”的思想和技术实现城市的数字化
②高度信息化的城市
③用数字连接的城市
④用数字构筑的城市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2)“3S”技术与“数字城市”存在怎样的关系?
答案:(1)A
(2)“3S”技术是指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技术(RS)的统称。没有“3S”技术的发展,现实变化中的城市是不可能以数字的方式进入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其中全球定位系统能实现实时定位与导航,大大地拓宽了它的应用范围,不久的将来,戴上GPS
手表、带上移动电话,你的活动就可以自动进入到“数字城市”中去了。遥感技术的发展,已由单一遥感转向多时相、多数据源的融合与分析,从静态分析向动态监测过渡,及时准确地为“数字城市”提供可靠信息。地理信息系统可从空间数据库中自动发现知识,用于支持空间分析的智能性。总之,随着“3S”技术及相关技术的发展,“数字城市”将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巨大的影响。
,      [学生用书P60])
对点练一 认识“数字地球”
“数字地球”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灾害治理、自然资源与世界遗产保护等诸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有关“数字地球”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数字地球”是把整个地球信息进行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
B.“数字地球”就是地理信息技术
C.“数字地球”是用数字化手段统一处理地球问题
D.“数字地球”是RS、GIS、GPS等各种技术的综合应用
2.“数字地球”实现以后,科学家们可以(  )
A.制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B.控制全球气温升高
C.控制人口增长速度
D.控制全球贫富差距
解析:第1题,“数字地球”是对真实地球及相关现象的统一性的数字化重现与再认识,是RS、GIS、GPS等各种技术的综合应用。第2题,“数字地球”实现以后,通过全球信息共享,依靠计算机的虚拟现实技术,对地球上的各种空间信息数据综合分析处理,可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
答案:1.B 2.A
对点练二 “数字城市”和“数字校园”
“数字城市”是数字地球的一部分。据此完成3~4题。
3.有关“数字城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数字城市”就是指因特网
B.“数字城市”就是“信息高速公路”
C.“数字城市”是用数据通信技术使城市信息的表达方式日益“数字化”
D.“数字城市”只能方便人们的生活,并不能创造实实在在的财富
4.“数字城市”应用的技术有(  )
①高速网络技术
②遥感技术
③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④虚拟现实技术
⑤GPS技术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①②③⑤
D.①②③④⑤
解析:第3题,“因特网”“信息高速公路”只是“数字城市”的一部分;“数字城市”不仅能方便人们的生活,还能创造财富。第4题,“数字城市”是数字地球的一部分,凡是数字地球能用到的技术同样适用于“数字城市”。
答案:3.C 4.D
“数字校园”是“数字地球”的具体利用与体现。读“数字校园”的应用图,回答5~6题。
5.
“数字校园”是指(  )
A.对校园内所有信息资源的数字化
B.远程教育和网上学校
C.计算机辅助教学
D.建设虚拟学校
6.未来借助于“数字校园”技术进行地理教学,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可以不再使用地球仪,学生只要戴上显示头盔,就能看见太空中的地球
B.对于区域的学习,利用声音识别系统就能够得到关于行政区域范围、动植物物种等方面的信息
C.课堂上不需要老师,学生完全靠计算机自学
D.想要了解有关地区更多的信息,可通过“数据手套”,单击一下链接按钮,就能够看见
解析:第5题,“数字校园”是利用网络、通信技术对校园内的信息资源进行全面的数字化,通过整理加工,使这些信息资源能够有序地运转,从而更好地为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服务。把学校建设成既面向校园内,又面向社会的一个超越时间和空间的虚拟学校,使更多的人能够共享教育资源。第6题,在未来,虽然“数字校园”技术能大大丰富课堂教学,但教学依然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作用。
答案:5.A 6.C
数字地球需要很多学科,特别是信息科学技术的支撑。根据其技术特点完成1~2题。
1.实现数字地球与人交互的窗口和工具的是(  )
A.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技术   
B.空间信息技术
C.可视化技术
D.虚拟现实技术
2.信息高速公路与高速网络技术在构建数字地球系统中的作用是(  )
A.传输分散在众多数据库中的数据
B.把卫星收集到的各种数据输送到地球
C.传输计算机网络中的抽象化数据
D.传输和模拟地球上图像的数据信息
解析:第1题,可视化技术能够将计算机中抽象的数据具体化,以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各种形式表现出来,它是实现数字地球与人交互的窗口和工具。第2题,信息高速公路与高速网络技术结合,可以传输分散在数以万计机构的数据库中的数据。
答案:1.C 2.A
3.Google公司发布推出了一款卫星影像地图服务新产品——Google
Earth。通过互联网搜索指定的数据库,地球上的每个人都能清楚地找到自己家的房顶,同时精确地显示鼠标指针处所代表地点的地理坐标,下列对Google
Earth软件的理解,正确的是(双选)(  )
A.应用的核心技术是GIS技术
B.真正实现了数字地球
C.Google
Earth数据库中的数据主要来源于RS、GIS
D.方便人们分析区域的空间信息
解析:选AD。由题意知,Google
Earth为一款卫星影像地图,核心技术是GIS技术。其数据主要来源于RS和GPS,方便人们分析区域的空间信息。数字地球是把整个地球信息进行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系统。
“数字城市”是数字地球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为城市管理和城市居民生活提供智能化服务。据此完成4~5题。
4.有关建立“数字城市”的意义,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有助于推动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促进城市现代化
B.城市信息化有助于城市的快速发展,对农村发展没有影响
C.带动了生态城市和花园城市建设
D.为居民生产、生活和学习创造更方便、舒适、高效和安全的环境,提高了生活质量
5.有关“数字城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是与数字地球并列的两大信息系统
B.能以数字的形式获取、存储和再现城市的资源、基础设施、人文、经济等方面的信息
C.有利于提高城市管理效率
D.可以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答案:4.B 5.A
中国政府和学术界在数字地球的基础上提出“数字中国”的构想。构想中的“数字中国”将建立一个统一完整的国家公用信息网。它集成了国家经济信息网、国土资源信息网、长江流域监控网等网络的信息,并将促进这些系统的综合利用。据此回答6~7题。
6.下列不属于“数字中国”服务领域的工作是(  )
A.查询长江流域的水土流失情况
B.查询股票行情
C.通缉罪犯
D.设计时装
7.通过网络能实现多种形式的有偿信息服务,这主要是因为(  )
A.信息进入了市场交换
B.信息是海量的
C.信息可以多次复制
D.信息可以多人共享
解析:第6题,设计时装不属于“数字中国”服务领域的工作。第7题,有偿服务的信息实际上是一种供交换的商品。
答案:6.D 7.A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Google
Earth是一款由Google公司开发的虚拟地球仪文件,它把卫星照片、航空照相和GIS布置在一个地球的三维模型上。
Google
Earth使用了公共领域的图片、受许可的航空照相图片、KeyHole间谍卫星的图片和很多其他卫星所拍摄的城镇照片。
(1)Google
Earth所需的数据是如何存储的?这些最基本的空间数据是如何获得的?
(2)Google
Earth空间数据的基础设施是什么?
(3)在Google
Earth中,可视化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有何区别?
(4)根据你的理解,Google
Earth涉及到哪些关键性技术?
解析:(1)Google
Earth所需数据异常庞大,已不可能通过单一的数据库存储,需要分散在数以万计的数据库中;作为数字地球的一种,其最基本的空间数据来自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技术。(2)空间数据的基础设施主要包括空间数据管理体系、空间数据交换网、空间数据交换标准等。(3)可从含义、与人之间的关系两个角度归纳。(4)Google
Earth是一种网络化的数字地球形式,它的建立需要地理信息技术和其他相关科学技术的支撑。
答案:(1)分散在不同机构的数据库中。来自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技术。
(2)空间数据管理体系、空间数据交换网、空间数据交换标准。
(3)可视化技术:将计算机中的抽象数据具体化,以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各种形式表现出来,它是实现数字地球与人交互的窗口和工具。
虚拟现实技术:可以生成虚拟环境;运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感官与人体的自然技能感受逼真的虚拟环境,与虚拟世界进行交互,完成各种虚拟过程。
(4)信息高速公路与高速网络技术、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技术、空间信息技术与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大容量数据存储技术、可视化和虚拟现实技术等。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纸质地图越来越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电子地图作为一个新兴产品,已经备受人们的青睐。读下面两幅图,完成1~2题。
1.根据你对地图和图示两种地理图像的了解,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属于地图,乙不属于地图
B.甲不属于地图,乙属于地图
C.甲、乙均属于地图
D.甲、乙均不属于地图
2.百度电子地图、Google
Earth和传统纸质地图,从技术的角度上讲,更新最快的应是(  )
A.百度电子地图
B.Google
Earth
C.传统纸质地图
D.不能确定
解析:第1题,甲属于电子地图,乙Google
Earth截图则属于遥感影像。第2题,遥感影像具有更新速度快的特点,更新速度比传统纸质地图、电子地图快。
答案:1.A 2.B
读图,完成3~4题。
3.关于图中反映的“数字黄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可以用来查阅获得黄河的有关信息
B.可以用来指导黄河防汛和水量调度
C.对普通老百姓而言,距离较远,价值不大
D.“数字黄河”的建设需要不断完善和更新
4.有关数字地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就是指“3S”技术的应用
B.一个由数据和信息组成的地球
C.主要反映现实问题,不能应用于可持续发展
D.可以方便地获取信息,模拟人类活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来制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解析:第3题,从图中可知,“数字黄河”很好地应用了地理信息技术,可以用来查阅获取黄河的相关基础设施、专业应用等信息,可指导黄河防汛、水量调度。当然,该系统还应继续完善,不断更新,其价值不可言喻,故C项错误。第4题,数字地球是以地理信息技术为基础,信息化的地球是地球的虚拟对照体,人们可以通过这个模型快速、形象地了解地球上的任何一点、任何方面的信息,为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条件。
答案:3.C 4.D
上海世博会展示了很多数字城市技术的具体应用。比如在国家电网馆,有通过手机短信就可以操控的洗衣机;在日本馆,人们通过双手就可以非触摸地在一个巨大的生活墙上实现看电视、整理相册、玩游戏等多种操作。据此完成5~6题。
5.“数字城市”所运用的技术包括(  )
①地理信息系统 ②全球定位系统 ③网络技术
④遥感 ⑤高分辨率卫星影像 ⑥多媒体及虚拟仿真技术
A.①②③⑤
B.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⑤⑥
D.①②③④⑥
6.“数字城市”的作用主要包括(  )
①提高城市管理效率 ②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 ③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④为人类创造高效的、信息化的工作环境和舒适、方便、安全、现代化的生活环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5.D 6.C
7.目前,网络购物已经成为不少人的购物选择。下图为某公司的电子产品生产、网上销售流程简图,读图,地理信息系统能够辅助该公司(  )
A.决策空间布局
B.调控生产流程
C.调研买家意愿
D.创意新型产品
解析:选A。地理信息系统可以综合人口分布、交通状况、土地价格等多个图层,进行分析、处理,选择最合理的生产区、仓储区、网店的空间布局位置,降低成本,获得最大效益,A正确。地理信息系统不能调控生产流程、调研买家意愿、创意新型产品,B、C、D错。
8.“3S”技术之间密切相联,它们都为数字地球提供了技术支撑。结合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①②③④⑤⑥箭头指向线分别表示“3S”技术的不同应用功能,其中表示“提供影像信息功能”的是________和________,表示“提供空间定位信息功能”的是________和________,表示“反馈影像信息处理结果”的是________。
(2)图中各个圆的重叠部分分别代表RS、GPS、GIS不同组合的综合应用,其中重叠部分乙代表GIS与RS技术的组合,丙代表________技术的组合。在图中所示的各个综合应用中任选一种组合,并写出应用实例。
(3)目前我国建设的北斗导航系统和各种地理信息系统都是我国“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说说“数字中国”对我国国土整治的意义。
答案:(1)① ⑤ ④ ⑥ ②
(2)GIS与GPS
甲:RS获取矿床露头信息,GIS分析矿产种类,GPS确定矿床露头位置。
乙:RS获取水灾淹没区的动态信息,GIS分析水灾损失。
丙:装载GPS接收机的运钞车发送位置信息到监测中心,GIS监测运钞车是否偏离预定线路。
丁:RS获取森林火场遥感信息,并可判断火势蔓延方向,GPS获取火场精确位置,引导消防队员及时、准确到达灭火地点。(甲、乙、丙、丁任答一点即可)
(3)促进土地资源的调查,建立国土资源信息库;有利于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有利于国土规划、国土发展、国土管理等国土整治工作。
PAGE
16第2课时 南水北调的深远影响
学习目标
明目标、知重点
分析南水北调的深远影响。理解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      [学生用书P55])
1.积极意义
(1)社会效益:南水北调工程全面实施后,可进一步改善调入区的投资环境,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同时可以缓解城乡争水、地区争水、工农业争水的矛盾,有利于社会安定。
(2)经济效益:大大促进调入区的经济发展。
(3)生态效益:增加调入区城市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改善城乡居民卫生条件;缓解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趋势和漏斗面积的进一步扩大,控制地面沉降;使区域生态环境向良性方向发展。
2.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
(1)长江径流量减少,海水将会上溯,引起河口地区盐度升高,影响长江下游水质。
(2)径流量减少有可能引起长江泥沙淤积严重,使航道淤塞。
(3)调水会对江淮沿线地区的水生生物生长带来不利影响。
(4)由于东线工程范围内地势低洼,地下水位较高,天然排水条件较差,调水后土壤容易发生盐碱化。
(5)东线沿线地区经济发达,大量的污水排放会降低水质。
一、判断题
1.南水北调工程全面实施后,将有效缓解调入地区水资源的紧缺状况。(  )
2.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水资源调入区是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发达的区域。(  )
3.治污环保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成败的关键。(  )
4.西气东输工程可将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  )
5.西气东输工程一定会加剧西部地区的生态破坏。(  )
答案:1.√ 2.√ 3.√ 4.√ 5.×
二、选择题
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从汉江的丹江口水库引水,重点解决北京、天津、石家庄、郑州等沿线20多座大中城市的缺水问题。据此回答6~7题。
6.有关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沿线全为平原,建设难度小
B.途经我国经济最发达地区,水污染严重
C.可自流引水,工程量较小
D.取水点在长江干流,可输水量大
7.该工程产生的影响主要是(  )
A.可完全解决北京市水资源不足问题
B.带动沿线相关产业发展
C.缓解沿线土壤盐碱化问题
D.加剧北京市地面沉降
解析:第6题,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沿线多平原,但是也有山地和丘陵;南水北调东线经过我国经济最发达地区;南水北调中线取水点在汉江的丹江口水库。第7题,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可以缓解北京市水资源不足的状况,但不能完全解决其缺水问题;不能缓解沿线地区的土壤盐碱化问题;可缓解北京市地面沉降问题。
答案:6.C 7.B
 南水北调的深远影响[学生用书P55]
【合作探究】
阅读材料,结合教材内容,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国南水北调某路线剖面图。
材料二 南水北调的引水,主要解决沿线城市生活和工业用水,兼顾农业及其他用水。东线年调水量可达150~191.5亿m3,其中黄河以北可分得90亿m3。中线年调水量110~147亿m3,其中黄河以北可分得70~75亿m3,届时华北地区可增加水资源量300亿m3,人均增加水资源量约100
m3,在正常情况下,可保证华北地区人口最基本的生产和生活用水,但对彻底解决缺水问题特别是生态环境用水则相差甚远。
(1)南水北调该线工程对调入区的生态环境有何有利影响?对长江水质有何影响?
(2)分析该线调水工程对调入区的社会经济意义。
提示:(1)对调入区生态环境的影响:增加调入区城市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美化环境。缓解地下水位大幅度降低和漏斗面积进一步扩大趋势,控制地面沉降。
对长江水质的影响:导致长江径流量减少,引起海水上溯,使河口区盐度上升,影响长江水质。
(2)改善调入区投资环境,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缓解城乡争水、工农业争水的矛盾,有利于社会安定,促进调入区经济发展。
【核心归纳】
1.南水北调工程的深远影响
2.南水北调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以东线线路为例)
影响
长江
径流量减少
尤其是枯水季节,海水上溯,河口地区盐度升高,降低下游水质;长江泥沙淤积加重,使航道淤塞
沿线地区
水位上升
对江淮沿线地区的水生生物的生长带来不利影响;地势低洼,地下水位较高,天然排水条件较差,易发生土壤盐碱化
水源
降低水质
长江下游沿江工业园区众多,输水沿线有油田、煤矿及工业城镇,大量污水排放会降低南水北调的水质
【跟踪训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图1是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线路示意图,图2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北水南调工程线路示意图。
材料二 加利福尼亚州北水南调工程年调水量52亿立方米,受益于该调水工程,加州发展成为美国人口最多、灌溉面积最大和粮食产量最高的一个州。
材料三 黄淮海流域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1%,有2亿多人口不同程度存在饮水困难,工农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我国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于2014年12月12日通水,大大缓解了黄淮海地区的用水紧张状况。
(1)试对两调水工程进行比较,完成下表。
调水工程
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美国加州北水南调工程
水资源南北差异的气候原因
单位调水量耗能
大小
原因
(2)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跨流域调水对调入区的主要影响。
(3)要缓解黄淮海地区的用水紧张状况,还应采取哪些节水措施?
解析:(1)水资源跨区域调配的主要目的是调整水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均匀。结合题目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和美国加州北水南调工程并参考题目所给图文信息获取完成题目的有效信息,进行两个工程的对比,完成表格。(2)水资源调配对调入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改善人们的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等方面。(3)缓解供水紧张状况的主要措施包括开源、节流两个方面,节流是主要分析角度,除了调整产业结构、技术措施外还包含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等。
答案:(1)
调水工程
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美国加州北水南调工程
水资源南北差异的气候原因
南方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北方为温带季风气候,降水较少
北部为地中海气候,冬季多雨;南部为热带沙漠气候,全年少雨
单位调水量耗能 
大小


原因
地势起伏较小(或地势南高北低)
地势南高北低,向南调水需要逐级提水
(2)满足生活用水(或促进社会发展);促进工农业发展(或促进经济发展);改善生态环境。
(3)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调整产业结构;适当提高水价;提高节水意识等。
,      [学生用书P56])
能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和影响——以我国西气东输工程为例
【案例展示】
西气东输工程是资源跨区域调配的一个典型例子,它是我国进入21世纪后启动的最大工程之一。西气东输一线工程西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轮南,途经甘肃、宁夏、陕西,在陕西省靖边与陕北气田连接,贯穿黄河后,经山西、河南、安徽、江苏到达上海。西气东输二线工程从霍尔果斯到广州、上海,途经13个省、市、自治区,干线4
859
km。西气东输工程的启动,不仅可以使东部地区用上廉价的能源,促进经济的发展,而且可以逐步改变以煤为主的能源利用结构,提高清洁能源的利用比例,从而改善东部的环境状况。同时,西气东输工程可以使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成为当地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西气东输工程带来的大量投资,也将改善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增加就业机会,并使沿线地区成为一条新的经济增长带,从而带动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方法总结】
1.我国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
2.能源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影响
西部地区
沿线
东部地区

①经济效益: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增加地区经济收入;②社会效益: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们生活水平,增加就业等;③生态效益:改变以樵采为主的能源来源方式,利于植被保护
促进沿线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带动沿线经济发展
①经济效益:缓解能源紧张状况,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能源生产和轻重工业的结构调整;②社会效益:提高居民生活质量;③生态效益: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减轻环境污染

工程建设会对生态环境产生破坏,应做好水土保持工作
【针对练习】
西气东输是我国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而采取的能源跨区域调配工程。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关于影响我国西部地区天然气开发的社会经济条件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勘探、开发资金短缺
②西部人口少,工农业相对落后,天然气的市场需求量有限
③基础设施和交通运输条件远不能满足大批量油气产田生产和外运的需要
④输气管道线路长、规模大、施工方式多样
⑤中西部地区地形复杂,植被稀疏,生态环境较为脆弱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③⑤
(2)西气东输工程对我国中西部地区环境的重要意义表现为(  )
A.有利于缓解电荒,为工业生产提供足够的能源
B.利用丰富的能源,推动耗能工业扩大生产规模
C.改变农村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提高清洁能源使用比例
D.促使地方能源结构气化,缓解因植被破坏带来的环境压力
解析:第(1)题,影响我国西部天然气开发的条件包括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勘探、开发资金短缺,附近天然气市场需求量少,基础设施不完善、交通运输能力不足等,这都属于社会经济条件。自然地理环境脆弱,易被破坏,难以恢复;相距较远,地形复杂等,这都属于自然条件。第(2)题,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落后,当地依靠地表植被来作生活燃料,西气东输工程可促使地方能源结构气化,缓解因植被破坏带来的环境压力。
答案:(1)A (2)D
,      [学生用书P57])
对点练一 南水北调工程的影响
读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路线图,回答1~2题。
1.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劣势有(  )
①调水量受季节限制,冬季水量少
②需开挖新河道,增加工程量
③污染严重,水质差
④穿越黄河要建穿黄隧道
⑤工程建设加重受水区的环境恶化
A.③④⑤         
B.①②④
C.①③⑤
D.①③④
2.下列关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由于大量调水,会加大汉江下游的防洪压力
B.能缓解地下水位大幅下降引起的盐碱化问题
C.利于解除海河流域洪涝的威胁
D.促进北方缺水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取水地为丹江口水库,冬季水量少;沿线需开挖新河道,建穿黄隧道;沿线工业不发达,污染轻;调水可缓解华北地区的缺水问题,缓解环境恶化。第2题,调水可减轻汉江下游的防洪压力。沿线及受水区地下水位上升,盐碱化问题加重,加大海河流域的洪涝威胁。
答案:1.B 2.D
对点练二 其他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的影响
从2014年起,新疆重要煤炭基地哈密地区加快开发沙尔湖、三塘湖等7大煤矿矿区,推进“疆电东送”“疆煤东运”战略的实施,2015年煤炭产量达到1.5亿吨。据此完成3~4题。
3.
哈密地区提出“疆电东送”“疆煤东运”战略的优势条件是(  )
A.交通便利
B.接近消费市场
C.有丰富的煤炭资源
D.国家政策扶持
4.下列关于哈密地区煤炭资源开发带来的影响,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促进哈密地区经济的发展
B.对地表景观造成破坏,使生态环境压力增大
C.“疆电东送”相对于“疆煤东运”来说,对东部大气污染更严重
D.容易造成地面塌陷、土地污染等
解析:第3题,哈密地区提出“疆电东送”“疆煤东运”战略的优势条件是有丰富的煤炭资源。第4题,“疆电东送”和“疆煤东运”都会造成大气污染,不同的是“疆电东送”造成的污染主要在新疆,而“疆煤东运”造成的污染主要在东部。
答案:3.C 4.C
1.关于南水北调工程的现实意义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增加了长江流域的地表径流
B.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华北缺水问题
C.减少长江流域的洪涝灾害
D.使沿线地区湿度增加,改变局部小气候
解析:选B。南水北调工程特别是东线工程大大缓解了华北地区的水资源紧张状况,改善了受水区的生态环境。
引汉济渭工程是由汉江向渭河关中地区调水的陕西省内南水北调骨干工程,该工程是将汉江水引入渭河以补充西安、宝鸡、咸阳、渭南、铜川等5个大中城市的给水量。读图,回答2~3题。
2.该调水工程线路的建设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  )
A.岩溶地貌广布      
B.植被覆盖率低
C.水土流失严重
D.地形起伏较大
3.我国实施引汉济渭工程可以(  )
A.为关中地区提供充足的农业用水
B.彻底解决关中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
C.缓解关中地区城市居民生活、工业生产用水问题
D.导致关中地区大面积地面沉陷、地裂缝加剧
解析:第2题,从图示可以看出该工程要穿越秦岭等山脉,因此复杂的地形是调水工程的最大障碍。第3题,引汉济渭工程主要解决关中地区大中城市居民的生活、生产用水问题,用于缓解(但不能彻底解决)关中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还能有效改变关中地区超采地下水的状况,促进地下水采补平衡,减轻城市地质灾害。
答案:2.D 3.C
读图,回答4~5题。
4.下列有关北煤南运大通道的建设对沿线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说法正确的有(双选)(  )
A.加强了沿线地区的联系和文化融合
B.促进了沿线地区资源开发
C.解决了南方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能源短缺的问题
D.将北方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
5.两个能源输送工程输入地工业的发展方向为(双选)(  )
A.东部正向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工业发展
B.中部正大力发展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工业
C.东部正向技术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工业发展
D.中部正向资金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工业发展
解析:第4题,我国北方地区煤炭资源丰富,南方地区能源资源不足;北煤南运主要是资源调配,促进了沿线地区资源开发,带动基础设施建设;缓解了南方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能源不足的问题,但不等于可以解决能源短缺状况;促进北方地区资源开发,将北方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与沿线地区文化没关系。第5题,两个能源输送工程的输入地是我国的中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资源和劳动力丰富,可发展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工业。西气东输的目的地是上海,是我国经济、科技发达地区,虽然能源调配能缓解当地能源紧缺状况,但不等于解决能源问题;未来工业发展应是依靠当地技术和经济水平向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工业发展。
答案:4.BD 5.AB
西气东输工程投资巨大,但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十分显著。据此回答6~7题。
6.西气东输工程对能源输入区的有利影响有(  )
A.将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加快经济发展
B.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利于大气环境保护
C.缓解就业压力,提高居民收入
D.工程量大,有利于西部资金流入,促进经济发展
7.西气东输工程对新疆等能源输出区的有利影响有(  )
①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促进经济发展 
②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③推动基础设施建设 
④增加就业机会
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①
D.①②④
解析:第6题,能源输入区一般是经济发达但能源相对短缺的地区,因此大量的能源输入可缓解这些地区的能源紧缺状况,促进经济发展,也可以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减轻环境污染。第7题,西气东输工程有利于将能源输出区的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并且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还会推动当地基础设施建设。
答案:6.B 7.A
8.下图是美国的北水南调和澳大利亚的东水西调示意图,图中箭头表示调水方向,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美国太平洋沿岸为什么北部水资源富余,南部水资源贫乏?造成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从工程建设的角度看,美国的北水南调和澳大利亚的东水西调,哪个难度大、投资高?理由是什么?
(3)澳大利亚东水西调实施后,西部调入区出现土壤盐碱化加重的现象。请分析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治理措施。
解析:(1)根据经纬度位置即可判断美国太平洋沿岸北部和南部的气候差异,并结合两个地区需水量的差异,分析其水资源的盈亏。同理可以分析墨累—达令盆地水资源短缺的原因。(2)从工程建设角度考虑,也就是从其是否经过山地进行考虑。(3)从盐碱地的形成原因及整治措施加以分析回答。
答案:(1)①美国太平洋沿岸北部降水较多,南部降水较少;②南部城市和人口比北部多,水资源需求量大。 墨累—达令盆地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是农业生产需水量不断增大,且该地位于大分水岭的背风坡,降水少。
(2)澳大利亚的东水西调难度大、投资高。理由:美国输水路线位于盆地,与山脉走向一致;而澳大利亚输水路线与山脉相交,需开凿隧道,工程量大。
(3)西部调入区土壤盐碱化加重的原因:大量灌溉导致地下水位上升。 治理措施:①建设排水工程,做到有灌有排;②推广喷灌、滴灌等节水技术;③调整种植结构,减少耗水量大的农作物种植面积等。
印土天然气管线全长约1
700
km,建成后年送气330亿m3。据此完成1~2题。
1.影响印土天然气管线布局的决定性因素是(  )
A.地形   B.经济   C.政治   D.技术
2.这条管线建设带来的影响,不正确的表述是(  )
A.使土库曼斯坦的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B.促进印度、巴基斯坦的地区经济合作
C.增加了沿线地区的劳动力就业机会
D.减小了沿线地区的安全风险
解析:经济因素是决定资源调配的决定性因素,该线路经过的国家较多,会增加沿线地区的安全风险。
答案:1.B 2.D
美国某州盛产蔬菜和水果,该州通过“北水南调”工程和“水银行”(调剂州内水资源余缺的管理机构)运作,较好地解决了州内水资源供需矛盾。下图为该州“北水南调”工程示意图,下表为该州“水银行”交易统计表。据此回答3~4题。
年份
“水银行”买入
“水银行”卖出
价格(美元/m3)
水量(亿m3)
价格(美元/m3)
水量(亿m3)
1991
0.10
10.12
0.14
8.15
1992
0.04
2.34
0.06
1.97
1993
0
0
1994
0.04
2.72
0.06
2.09
3.该州实施“北水南调”的地理背景是(  )
①自北向南地势逐渐升高
②北部地区湿润多雨
③农业用地多集中在中部和南部
④中部和南部聚落较密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4.1993年该州“水银行”没有运作,是因为当年中南部地区(  )
A.节水技术改进,用水效率提高
B.产业结构调整,用水量减少
C.水价过高,需水方难以承受
D.降水量增加,水资源充足
解析:第3题,据图可看出,该州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因南部水资源短缺,北部湿润多雨,而南部需水量大,故进行“北水南调”。第4题,产业结构调整及水资源利用率提高不会使“水银行”的运作仅停止一年,故A、B错。由表可知,从1991至1994年,“水银行”卖出价格相差不大,C错误。可能因为该年份气候异常导致降水量增加,使水资源充足,进而无需买入水资源,“水银行”没有运作,故选D。
答案:3.B 4.D
某校学生在学习西气东输工程相关内容前找到了一份其所在地2014年1~6月某能源市场价格和同比变化率图(图甲)和西气东输二线工程线路图(图乙)。据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5~7题。
5.下列关于学校所在地该能源1~6月市场价格及其相关内容的说法,不可信的是(双选)(  )
A.当地该能源市场价格一直都呈上涨趋势
B.当地该能源同比变化呈波动上升趋势
C.当地该能源市场价格变化过程说明当地该能源可能供大于求
D.当地经济可能呈现衰退趋势
6.若当地为西气东输二线工程的终点,则当地实施西气东输工程的原因有(  )
①东部地区经济发达,能源需求量大 ②天然气是一种相对清洁的能源 ③我国西部天然气资源丰富,开采量小 ④我国东部地区没有任何资源可供开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7.影响图乙中西气东输二线工程线路铺设的最主要的因素是(  )
A.城市分布
B.河流
C.交通
D.农村的分布
解析:第5题,从图甲可知当地该能源的市场价格一直在上涨,同比变化则呈波动上升的趋势,说明能源可能供不应求,但是不能看出经济衰退。第6题,我国东部地区有资源,但其资源的开发生产与经济的高速发展不相适应。第7题,由于我国城市经济较发达,能源需求量大,因此可以推断西气东输工程的线路铺设主要考虑沿城市分布。
答案:5.CD 6.A 7.A
8.川气东送工程是我国继西气东输工程后又一项天然气远距离管网输送工程。工程西起四川普光气田,跨越四川、重庆、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上海6省2市,管道总长2
170
km,年输送天然气120亿m3。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影响川气东送工程线路分布的主要因素,分析川气东送工程建设的原因。
(2)简述川气东送工程对乙地区发展的影响。
(3)与乙地区相比,甲地区发展工业的地理优势有哪些?
解析:(1)读图,川气东送工程线路经过很多城市,所以影响其布局的主要因素为城市分布。能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主要从“需求”与“生产”之间的关系考虑,甲地区“产”大于“需”,而乙地区则“需”大于“产”。(2)川气东送工程对乙地区发展的影响,主要从缓解能源紧张状况,改善环境污染方面考虑。(3)甲地区比乙地区发展工业的优势主要从工业区位角度考虑,如能源、土地、劳动力价格、政策、市场等因素。
答案:(1)城市分布(消费市场)。 乙经济区能源相对贫乏,但经济发达,人口密集,对能源的需求量大;甲经济区天然气资源丰富,但经济欠发达,人口密度小,对能源的需求量小,资源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
(2)缓解乙地区能源紧张的状况;优化该地区能源消费结构,促进区域的经济发展;减轻乙地区的环境污染。
(3)甲地区位于长江上游,土地广阔,价格较低;矿产、能源、水力等资源丰富;劳动力丰富廉价;经济发展潜力大;政策支持;市场广阔。
PAGE
16(共5张PPT)
随堂巩固,自测自评
以练促学·巩固提升第2课时 水土流失的治理
学习目标
明目标、知重点
掌握黄土高原地区治理水土流失的主要措施。
,      [学生用书P41])
1.合理利用土地
(1)要以水土保持为中心,压缩耕作用地,改土与治水相结合,逐步建立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
(2)扩大林、草种植面积,改善天然草场质量。
(3)大力开展煤炭开发地区的土地复垦工作。
2.综合治理
(1)“三结合”原则:林草、工程与耕作措施相结合;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相结合;治理与开发相结合。
(2)目的:改善整个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配合当地群众脱贫致富,最终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3.具体措施
(1)工程措施
①固沟工程:在沟谷修建淤地坝、小水库和营造防护林等,既拦泥蓄水,又防止沟谷继续扩展。
②护坡工程:在缓坡地段,实施封坡育林育草和修筑水平梯田相结合。
③保塬工程:在塬面上平整土地,营造防护林网,合理利用水土。
(2)农业技术措施
①在耕作区,因地制宜地开展平整土地、栽培种植、田间管理、增施肥料、轮作套种等农耕作业。
②选育良种,发展地膜、喷灌和滴灌技术、科学施肥等。
(3)生物措施:提高植被覆盖率是治理水土流失的根本措施之一
①凡不宜耕种的土地,必须坚持退耕还林还草,恢复地表植被。
②在有条件的地区,大力植树种草,实行乔、灌、草结合,提高抗侵蚀能力。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
(1)退耕还林还草。
(2)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业技术措施相结合。
(3)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
(4)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农林牧业综合发展。
(5)控制人口数量。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三类治理措施:工程措施见效最快,生物措施是根本,而农业技术措施是关键。
一、判断题
1.要做好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必须植树种草。(  )
2.梯田田埂的水平延伸方向一般与山脊走向基本一致。(  )
3.修筑梯田能够改变山坡的坡向。(  )
4.小流域综合治理是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
5.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小流域综合治理中,生物措施的功能是蓄水保土。(  )
答案:1.√ 2.× 3.× 4.√ 5.√
二、综合题
6.读黄土高原区域简图及某地等高线地形(单位:m)图,回答下列问题。
(1)对黄土高原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应在a、b、c、d四处采取不同措施。与治理措施相对应的地点分别是:________处,打坝淤地;________处,植树种草;________处,修筑梯田;________处,平整土地。
(2)甲、乙、丙三地,________地最适宜建窑洞,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区最重要的矿产资源是________,在开发本地矿产资源时带来的主要环境问题有哪些?
(4)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过程中,有些地方只重视工程措施而忽视生物措施,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
解析:(1)对黄土高原的治理是以小流域为单元,在沟谷处打坝淤地;在缓坡地植树种草;在一些塬面上,平整土地。图中a为塬,c为坡,d为沟。(2)丙地位于南坡,光照条件好,且位于山脊附近,地势较高,不易积水,适宜建窑洞。(3)本区地表植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在开发煤炭资源、发展经济时,一定注意生态保护。(4)在小流域综合治理时一定要兼顾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等。
答案:(1)d b c a
(2)丙 丙地位于南坡,光照条件好,冬季风影响小,且地势较高,不易积水
(3)煤炭 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
(4)水土流失不能从根本上得到治理,洪水和泥沙会冲毁工程,造成更大的危害。
 水土流失的治理[学生用书P42]
【合作探究】
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一 小流域综合开发治理模式图(见教材P55图3-1-9)。
材料二 黄土高原某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图(见教材P56图3-1-10)。
(1)图中梯田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什么地形区?该区治理措施还有什么?其作用是什么?
(2)在塬面上采取的主要治理措施(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有哪些?其作用是什么?
(3)在沟谷地带采取的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分别是什么?其作用又是什么?
(4)农业技术措施主要在什么样的地区实施?该地区具有什么特点?
(5)生物措施为什么要乔、灌、草相结合?
提示:(1)黄土坡(缓坡)。 封坡育林育草(生物措施)。
作用:拦截、涵蓄坡面径流,保证生产,增加收入。
(2)工程措施:平整土地;生物措施:营造护田林网;农业技术措施:喷灌、滴灌,节约水资源。 作用:合理利用水土,提高劳动生产率。
(3)工程措施:建淤地坝、修水库;生物措施:营造防护林。
作用:拦泥蓄水,防止沟谷继续扩展。
(4)主要在黄土高原塬面上实施,该地区是黄土高原的主要耕作地区,平坦而且宽阔。
(5)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团粒结构,提高抗侵蚀能力;防止暴雨对表层土的冲击,达到蓄水保土、发展多种经营的目的。
【核心归纳】
小流域综合治理是黄土高原人民总结出来的治理水土流失的宝贵经验,这种化整为零、各个击破的做法值得借鉴。其治理措施如下图:
【跟踪训练】
(高考江苏卷)梯田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的典范。图1是四种不同类型梯田的剖面示意图,图2是某地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2中甲区地形适合修筑的梯田类型是(  )
A.水平梯田
B.坡式梯田
C.隔坡梯田
D.反坡梯田
(2)在黄土高原缓坡上修筑反坡梯田的优点是(  )
A.保水保土效果更好
B.修筑难度小
C.利于机械化耕作
D.便于灌溉施肥
解析:关注图2的比例尺,运用“因地制宜”的原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第(1)题,图2的比例尺较大,表示的范围较小,并且坡度变化不大,但是陡缓相间的特征明显;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等高线密集处坡度较大,不宜耕作,应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等高线稀疏处本身地势较平整,稍加整理即可耕种,综上分析,隔坡梯田最适宜。水平梯田和坡式梯田适合坡度较陡的地区,反坡梯田适合坡度更为和缓且缺水的地区,因此排除A、B、D三项。第(2)题,反坡梯田中的“反坡”坡向与整个斜坡的坡向相反,不利于水流顺坡而下,更有利于水土的保持,A项正确;“反坡”比顺坡工程量和难度都大,据此排除B项;对于机械化耕作和灌溉施肥而言,与其他形式的梯田没有大的区别,据此排除C、D两项。
答案:(1)C (2)A
,      [学生用书P42])
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治理措施及判断方法
【案例展示】
在我国北方一些地区,每到春季都会出现浮尘和扬沙天气,比这再恶劣一些的天气就是沙尘暴和强沙尘暴了。我国最大的两个沙尘暴来源地是甘肃的河西走廊和内蒙古阿拉善盟地区,这两个地区的荒漠化程度非常严重,地表的沙尘物质非常丰富。
其实沙尘暴天气古已有之,只不过到了现在,变得愈发严重了。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破坏了原有的地表结构,减少了土壤的含水量与地表植被,造成了土地大面积的沙漠化,并加速孕育了沙尘暴天气。
【方法总结】
1.不同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
生态问题
成因
措施
我国东北地区
黑土地被开垦后,黑土层变薄;沼泽地的开垦引起生态破坏;森林生态和森林资源被严重破坏
黑土地被开垦后,自然平衡受到破坏,引起土壤冲刷;林木超采,采育脱节,毁林开荒;森林火灾、居民烧柴等
停止对沼泽地的开垦;对坡面、沟壑进行治理,植树造林,土壤培肥;合理采伐,营造人工林,注重木材的综合利用;建设自然保护区
我国华北地区
旱涝、盐碱、风沙是农业发展的三大障碍
多风沙、气温年较差大、降水集中且变率大;盲目扩大灌溉面积,大水漫灌、只灌不排以及不合理开垦土地
低湿地治理:鱼塘—台田模式;盐碱地治理:调节、控制水盐运动
我国南方丘陵山区
水土流失严重,其危害大于黄土高原;导致基岩裸露,形成“红色荒漠”
能源短缺,农村薪柴匮乏,乱砍滥伐
发展立体农业;解决生活用能问题,发展沼气、营造薪炭林、炉灶革新、推广生活用煤
我国西北地区
土地荒漠化
干旱的大陆性气候,多大风;气候异常。人口增长过快;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如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开发、居民点和道路建设等
消除贫困;早期预警;采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控制人口增长;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我国黄土高原地区
水土流失
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土质疏松,易被冲刷;植被破坏;不合理开荒
压缩农业用地;植树种草,退耕还林;矿区土地复垦;小流域综合治理
热带雨林地区
水土流失加剧;自然灾害频发;生物多样性锐减
农场和牧场的开发;商业性伐木;焚耕开垦;采矿、筑路和城镇建设
建立自然保护区;采伐与更新相结合;提高公民环保意识;设立国际基金;建立雨林缓冲区;鼓励保护性开发
2.生态环境问题的判断方法
(1)根据材料信息判断区域生态环境问题
如果出现“干旱”“过度农垦、放牧”等词语,则初步判断生态环境问题是荒漠化;如果出现“植被破坏”“降水集中”,则判断生态环境问题可能是水土流失;如果出现与“围湖造田”类似的词语,则判断生态环境问题可能是湿地破坏等。
(2)根据区域图来判断生态环境问题
如果试题以区域图为切入点,则先要进行区域定位,通过区域环境特征判断生态环境问题。具体如下:
区域
可能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
西北地区、远离海洋的内陆地区、降水稀少的地区
荒漠化
降水集中、植被稀疏的地区
水土流失
山地
森林破坏、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
平原耕作区
水土流失、湿地减少
干旱、半干旱草原区
土地荒漠化
(3)根据统计图表来判断生态环境问题
通过分析图表所包含的地理要素来判断生态环境问题。如图表材料显示的是耕地面积和湖泊、河流面积的变化,则可能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湿地减少或破坏;如果显示的是森林和河流含沙量的关系,则可能表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如果显示的是放牧数量与植被疏密关系,则可能表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荒漠化等。
【针对练习】
合理利用水资源,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是防治荒漠化的重要对策和措施。据此完成(1)~(2)题。
(1)不同地区水资源的利用方式不同,下列地区中水资源利用方式合理的是(  )
A.新疆绿洲地区——发展高耗水工业
B.内蒙古草原牧区——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的水资源
C.干旱的内陆地区——减少水井数量
D.半干旱农作区——推广节水农业,防治土壤盐碱化
(2)绿洲地区防治荒漠化的正确做法是(  )
A.在绿洲前沿地带建立农田防护林网
B.在绿洲外围的沙漠边缘地带封沙育草
C.在绿洲内部营造乔、灌木结合的防沙林带
D.在水源丰富区设置沙障工程
解析:第(1)题,在半干旱农作区应推广节水农业,防治土壤盐碱化;在新疆绿洲地区应发展节水工农业;在内蒙古草原牧区应减少水井的数量,以免牲畜的大量无序增长;在干旱的内陆地区应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的水资源,既要考虑上、中游的开发,又要顾及下游生态环境的保护。
第(2)题,在绿洲前沿地带营造乔、灌木结合的防沙林带;在绿洲外围的沙漠边缘地带进行封沙育草;在绿洲内部建立农田防护林网;在流沙地区设置沙障工程。
答案:(1)D (2)B
,      [学生用书P44])
对点练 水土流失的治理
近几年来,黄河中游地区的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做出了巨大贡献。结合下图回答1~3题。
1.为解决当地生态问题,在①②③④四处所采取的措施最合理的是(  )
A.①种草护坡        
B.②打坝建库
C.③平整土地
D.④修筑梯田
2.淤地坝具有拦泥、蓄水、防洪、淤地、增产、增收等综合功能。图乙中,淤地坝应建在(  )
A.①
B.②
C.③
D.④
3.在小流域综合治理中,“平整土地”可以减少(  )
A.地下径流
B.地表径流
C.径流下渗
D.水分蒸发
解析:第1题,根据①②③④四处的位置可知,①处较平坦,可以平整土地;②处是陡坡,应种草护坡;③处为沟谷,应打坝建库;④处坡度较缓,可以修筑梯田。第2题,淤地坝一般建在沟谷地带。第3题,平整土地,使坡度变小,不利于地表径流的形成。
答案:1.D 2.C 3.B
4.黄土高原注重小流域的综合治理,其原因有(  )
①小流域遍及整个地区
②每个小流域可以看作一个完整的地域、单元
③小流域是泥沙源地和水土流失地
④通过小流域治理,进行大、中流域的治理,从而推动整个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选A。黄土高原小流域综合治理方针可以概括为六个字:保塬,护坡,固沟。小流域是指坳沟或河沟的沟道流域,是水土流失的主要发生地,这种沟道遍及整个黄土高原地区。对小流域进行自然条件改造和自然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有利于推动整个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
读我国某地农业建设模式示意图,回答1~2题。
1.该模式最有可能位于(  )
A.华北平原      
B.南方低山丘陵区
C.内蒙古草原
D.黄土高原
2.该模式主要治理的环境问题是(  )
A.水土流失
B.土壤盐碱化
C.森林减少
D.荒漠化
解析:图中显示坡度较小的地形区发展节水种植业,而坡度较大的地形区实行退耕种草种树,在沟谷实行筑坝蓄水,与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治理措施一致。
答案:1.D 2.A
读黄土高原某小流域示意图,完成3~5题。
3.黄土高原小流域综合治理的重点是(  )
A.保持水土
B.提高中、低产田的产量
C.改良土壤
D.解决农村燃料不足
4.黄土高原人地矛盾尖锐,关键问题在于(  )
A.植被破坏
B.人口过度增长
C.贫困
D.环境恶化
5.关于甲、乙、丙、丁四处利用和治理的措施,叙述不合理的是(  )
A.甲处通常用作耕地
B.乙处适宜开垦成梯田,种植水稻
C.丙处应植树造林
D.丁处打坝建库
解析:第3题,我国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水土流失导致有机质流失,土壤肥力降低,土地生产力下降。所以黄土高原小流域综合治理的重点是保持水土。第4题,黄土高原地区生产力水平低,耕作方式落后,土地所能供养的人口有限;随着人口的迅速增长,人均耕地不断减少,人地矛盾日益突出。第5题,乙处坡度较小,适宜修建梯田,但不宜种植水稻。
答案:3.A 4.B 5.B
在黄土高原的缓坡上修筑梯田是该区域综合治理的一项措施。读图完成6~7题。
6.梯田田埂的水平延伸方向一般与(  )
A.坡面倾斜方向一致
B.等高线基本平行
C.山谷走向基本一致
D.山脊走向基本平行
7.修筑梯田显著地改变了山坡的(  )
A.形态
B.土壤类型
C.坡向
D.物质组成
解析:第6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梯田田埂的延伸方向一般与等高线平行,才能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第7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梯田的修筑明显地改变了山坡的形态。在坡地上,按等高线修梯田,将坡地改为层层平地进行耕作,不仅扩大了耕地面积,也有利于水土保持。
答案:6.B 7.A
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梯田(如图乙)是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的主要措施。在不同地区、不同坡度地形修建梯田时,应设计梯田不同的断面宽度,以便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节省土方和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加快修建梯田的进度,并获得较好的经济与生态效益。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有多种,材料中的修筑梯田属于__________措施,另外还有__________措施和__________措施。
(2)如图甲所示,黄土高原某坡地分为1、2、3段,在第1段的坡脚处建有土石坝,试分析它的主要作用。
(3)试分析图乙中三种形式梯田的各自优势。
答案:(1)工程 农业技术 生物
(2)拦泥蓄水,防止水土流失。
(3)水平梯田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坡地土地资源,增加耕作面积;坡式梯田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梯田的修建成本;隔坡梯田在一个坡面上,每修建一级水平梯田,就留出一定面积的原坡面,这样在降雨时径流将坡面的土、肥冲入水平梯田并蓄积起来,使梯田土壤和水肥含量增加,可以满足雨养农业的要求,使农作物增产。
读我国耕地中盐碱地所占比例示意图,回答1~2题。
1.A地所在省区盐碱地占耕地比重大,其原因主要是(双选)(  )
A.耕地面积少,盐碱地面积较大
B.土壤贫瘠,化肥施用量大
C.降水量小,盐分随季节变化小
D.人口密度小,开发程度低
2.B地盐碱地占耕地比重较大,解决的措施是(  )
A.大规模植树造林
B.种植耐盐植物和牧草
C.营造草方格沙障
D.发展地区特色旅游业
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A地所在省区为新疆,深居内陆,气候干旱,耕地面积少;加上蒸发旺盛导致盐分聚集到地表,盐碱地面积较大,A正确。新疆地处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全年降水少,所以盐分随季节变化小,C正确。该省区地广人稀,农业集约化程度低,化肥施用量不大;人口密度小,开发程度低与土壤盐碱化关系不大。第2题,由图可知,B地位于宁夏平原地区,降水较少。森林耗水多,因此不适宜大规模植树造林;营造草方格沙障是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发展地区特色旅游业并不是针对土地盐碱化的治理措施。
答案:1.AC 2.B
石漠化景观是喀斯特环境恶化最直接的标志。下面是贵州清镇王家寨小流域石漠化图。读图,回答3~4题。
3.关于地形坡度对石漠化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地形坡度15°以下地区无石漠化景观
B.在地形坡度20°以上地区只存在轻度石漠化景观
C.地形坡度越大,极强度石漠化景观分布概率越高
D.潜在石漠化景观在地形坡度35°以上地区的分布概率高
4.最为严重的石漠化景观出现在山地的南坡,这是因为(  )
A.南坡地形坡度大
B.南坡是迎风坡和向阳坡
C.南坡降水少
D.南坡植被覆盖率低
解析:第3题,读图1可以看出,地形坡度在10°~15°之间的地区有极强度石漠化景观,故A错误;地形坡度在20°~25°之间的地区除了存在轻度石漠化景观外还存在极强度石漠化景观,故B错误;极强度石漠化景观主要存在于坡度10°~30°之间的地区,并不是地形坡度越大,
极强度石漠化景观分布概率越高,故C错误;潜在石漠化景观在地形坡度35°以上地区的分布概率高,故选D。第4题,由图2知最为严重的石漠化景观出现在山地的南坡。南坡是迎风坡,由于地形抬升,易形成地形雨,降水强度大,水土流失严重;加之南坡为向阳坡,一旦发生石漠化,植被减少,阳光暴晒,蒸发旺盛,造成水分不足,植被更难恢复,故选B。
答案:3.D 4.B
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在其附近的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形成“生态裂谷”。下图为“生态裂谷”分布示意图。完成
5~6题。
5.“生态裂谷”形成过程中,附近的交错带(  )
A.自然植被改善
B.风力侵蚀减弱
C.地下水流向绿洲区
D.流动沙丘转为固定沙丘
6.“生态裂谷”出现后,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双选)(  )
A.在荒漠区植树造林
B.在交错带发展灌溉农业
C.在绿洲区合理开采地下水
D.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
解析:第5题,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是生态脆弱区,在绿洲区附近过量开采地下水,易造成绿洲区水位下降,其他地区的地下水流向绿洲区,故C项正确。交错带生态环境恶化会造成自然植被生存条件恶化,植被减少,从而导致风力侵蚀增强,固定沙丘转变为流动沙丘。第6题,要保持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就要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的水资源,合理开采地下水,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采取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办法,防风固沙,使其恢复自然植被,故选项D正确。荒漠地区不适合植树造林;在交错带发展灌溉农业,会造成水资源过度使用。
答案:5.C 6.CD
7.下图是我国南方某县某河流下游横截面略图,该河下游所在地区的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关于该区域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大力发展水稻种植,以解决我国南方人多地少、粮食供应不足的问题
B.利用低山丘陵为主的地形,大规模地植树造林,从而改变该处的降水量,使河流的径流量没有季节变化,使居民免受洪涝灾害之苦
C.大力发展立体农业,水面养鱼,低缓的平地种植水稻等农作物,低山丘陵则发展经济林木
D.加快城市发展进程,将该区域的农村全部转变为城市
解析:选C。以低山丘陵为主的地形,如果大力发展种植业,会加剧水土流失;植树造林可以减小径流的季节变化,但不能彻底改变这种变化;南方水热条件好,应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将该区域的农村全部转变为城市的做法不可取,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8.读黄土高原上韭园沟小流域治理纵剖面图,回答问题。
(1)从客观上讲,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对黄河下游环境的有利影响是什么?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对环境的不利影响有哪些?
(3)从水土流失治理的三大类措施来看,图示治理措施有哪些类型?
(4)下图为小流域综合治理开发模式图,将各项的代号填在图中相应的空格内。
①平整土地 ②修基本农田 ③蓄水保土 ④发展多种经营 ⑤贮水拦沙 ⑥改善生产条件
解析:(1)水土流失使河流含沙量增大,在河流下游堆积作用显著。(2)本题内容属常规题目,结合所学知识很容易组织答案。(3)由“图示治理措施”很容易得出建淤地坝和植树造林。(4)平整土地,修基本农田属于工程措施;植树种草属于生物措施,既能发展多种经营,又能蓄水保土;工程措施能贮水拦沙,改善生产条件。
答案:(1)在河流下游形成冲积平原,在河流入海口处形成三角洲。
(2)使黄土高原地区耕地土层变薄,土壤养分流失,耕地质量下降;下游地区河道泥沙淤积,形成“地上悬河”,旱涝灾害加剧,河流两岸土壤发生盐碱化;中游水库淤积,调蓄径流的能力降低。
(3)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
(4)自上而下、从左向右:① ② ⑤ ⑥ ③ ④(①②可互换,⑤⑥可互换,③④可互换,但要相互对应)
PAGE
17(共8张PPT)
随堂巩固,自测自评
以练促学·巩固提升第1课时 我国水资源的区域分布及南水北调的工程方案
学习目标
明目标、知重点
了解我国水资源的区域分布。掌握南水北调三条线路及其优缺点。
一、我国水资源的区域分布
1.总体特征
(1)总量丰富:居世界第六位,低于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尼西亚。
(2)空间分配不平衡:南多北少、东多西少,水土资源不匹配。
(3)时间分既不均匀:夏秋季多、冬春季少,季节变化大。
2.长江成为南水北调水源地的原因
(1)流域面积广,水量丰富,年径流量稳定,且季节分配较北方河流相对均衡。
(2)调水距离近
二、南水北调的工程方案
1.西线工程
(1)路线:位于最高一级的青藏高原上,从长江上游引水到黄河上游。
(2)优点:地势高于西北和华北地区,可以自流供水。
(3)不足:长江上游水量有限,只能为黄河上中游的西北地区和华北部分地区补水。
2.中线工程
(1)路线:从长江中游丹江口水库和三峡库区引水到华北地区。
(2)优点:可自流供水给华北平原大部分地区。
(3)不足:挖掘河道工程量大,占用农田多等。
3.东线工程
(1)路线:位于第三级阶梯东部,沿京杭运河到华北地区。
(2)优点:有京杭运河可利用,工程量小。
(3)不足:黄河以南因地势北高南低,需抽水北送。
一、判断题
1.自然资源的区域分布一般具有不均匀性和不流动性。(  )
2.资源跨区域调配是一项双赢工程。(  )
3.我国区域能源资源的赋存量与区域发展是基本匹配的。(  )
4.我国自然资源的空间分布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基本均衡。(  )
5.东线方案可利用京杭运河输水,经过平原地区,工程量小,输水量大。(  )
答案:1.√ 2.√ 3.× 4.× 5.√
二、选择题
读我国沿海省区耕地、水资源对比图,完成6~7题。
6.关于我国水资源特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总量多,人均少
B.南多北少,东多西少
C.春夏少,秋冬多
D.年际变化大
7.由图可知,我国沿海地区(  )
A.北方水土配合较协调
B.南方水土配合较协调
C.水土配合总体较协调
D.水土配合总体不协调
解析:第6题,我国沿海省份都属于季风气候区,夏秋多雨,冬春少雨。第7题,由图可知,我国北方是地多
水少,南方则是水多地少,所以我国水土配合总体不协调。
答案:6.C 7.D
8.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最大特点是(  )
①节省建设投资
②充分利用地势条件自流调水
③充分利用三峡水库
④沿途人口、城市比东线密集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选B。中线工程需开挖河道,工程难度大,投资大。中线工程南高北低,水可自流。沿线人口、城市不如东线工程密集。
 南水北调的原因[学生用书P52]
【合作探究】
读我国南方和北方水资源对比表(见教材P63表3-3-1),探究下列问题。
(1)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南方和北方水资源总量、耕地比重、人均水资源的差异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表中哪些流域缺水问题最突出?原因是什么?
提示:(1)南多北少 我国水土资源配合不佳
(2)海河、滦河流域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最少,缺水问题最突出。 该流域地多、人多、水少,水土配合极为不佳,是水资源最紧张的地区。
【核心归纳】
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的背景条件
1.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特点及成因
分布特点
形成原因
东多西少
我国东部为季风区,西部为非季风区,东部降水量多,西部降水量少,受海洋气流影响,降水量由东向西逐渐减少
南多北少
我国东部季风区,受锋面雨带自南向北推移的影响,南方雨季长,北方雨季短,降水量南多北少
夏秋多,冬春少
主要是受季风气候影响,夏秋多雨、冬春少雨
2.华北地区缺水的主要原因
我国水资源南多北少,分布不均衡。华北地区河流径流量小,工农业发达。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华北地区工农业生产用水量急剧增长,在发展经济过程中,由于缺乏环保意识和节水意识,水资源污染浪费严重,使水资源供需矛盾日趋尖锐。
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分析
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必然是资源分布区与消耗区的差异,即明确该资源分布规律及分布较多的地区;同时明确该资源紧缺区的紧缺原因,包括为何分布较少、为何需求量大,也包括利用过程中的问题等。
【跟踪训练】
“引大济湟”是从湟水的最大支流大通河引水,穿越山脉进入湟水干流的调水工程。该工程于2015年6月全线通水后,有效缓解了湟水干流地区的“水荒”问题。下图示意“引大济湟”工程线路。据此完成(1)~(2)题。
(1)湟水干流地区出现“水荒”,主要是由于(  )
A.位于西北内陆,降水量小
B.全球变暖,冰川融水补给减少
C.人口和产业集中,需水量大
D.青海湖水位下降,湟水补给青海湖
(2)大通河成为“引大济湟”水源地,主要是因为该河(  )
①年径流量较大
②流域内降雨丰富
③北高南低,可自流引水
④流域内水资源需求量小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1)从图中可以看出湟水干流附近城市密集,说明人口分布比较集中,从而可以推断产业也比较集中,用水量大,导致“水荒”。(2)大通河是湟水的最大支流,水量较为充沛,年径流量较大;大通河干流地区城镇较少,工农业发展和城市生活需水量小,因此水资源较为丰富,成为“引大济湟”的水源地。
答案:(1)C (2)B
 南水北调三线方案的比较[学生用书P52]
【合作探究】
读南水北调线路示意图(见教材P64图3-3-2),探究南水北调东、中、西三条线路各自的优缺点。
东线方案
中线方案
西线方案
优点
有________可以利用,工程量较小;可调水量大
可________供水,水质较好
青藏高原地势高于西北、华北,可______供水,水质好
缺点
黄河以南地区地势北高南低,需________北送;水质____;调水供给范围小
需挖掘渠道,工程量很大;占用农田多,迁移人口____
长江上游水量有限,只能为黄河中上游的西北地区和华北部分地区供水;渠道穿越高山,工程艰巨
提示:(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京杭运河 自流 自流 抽水 差 多
【核心归纳】
南水北调三线方案的比较
东线方案
中线方案
西线方案
水源区
长江下游
长江中游丹江口水库、三峡库区
长江上游金沙江及其支流雅砻江、大渡河
调入区
淮河下游、山东黄河下游、海河流域
海河平原、京津地区、黄河下游
西北干旱地区、华北部分地区
引水线路
从扬州江都抽水站引长江水,基本沿京杭运河输水到华北地区
从长江三峡水库引水,出丹江口水库,沿伏牛山、太行山麓送水到北京、天津
从长江上游引水到黄河上游
地形地势对调水线路的影响
黄河以南需动力抽水,过黄河后顺地势北流
虽地形较复杂,但地势南高北低,水可自行流向北方
地形复杂,工程量大
可调水量

较大
较小
水源地水质 
较差
较好
最好
现有可用的配套设施
好,有京杭运河及沿线湖泊可利用
较好,有丹江口水库可利用

【跟踪训练】
我国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已于2014年底通水。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南水北调东线、中线工程输水干线纵断面示意图。
材料二 北京年内各月气温、降水量图及长江武汉段流量示意图。
(1)中线调水工程的起点是______________。中线与东线调水最大的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除此之外,与东线相比,中线方案的有利因素还有哪些?
(2)结合北京气候和长江流量资料,分析如何解决供需之间的季节差异?
(3)在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中,为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水资源,还必须同时采取哪些措施?
解析:(1)中线工程从第三级阶梯西侧通过,从长江中游丹江口水库和三峡库区引水,可自流供水给华北平原大部分地区;中线相对于东线的水质较好,而且较为稳定。(2)由于降水的季节差异,调水工程必须通过水库来调节。(3)注意水资源的保护和节约以及沿途生态环境的保护等问题。
答案:(1)丹江口水库和三峡库区 中线基本上是自流输水,而东线穿黄前则要逐级提水 有利因素:水源稳定;水质较好。
(2)由于北方缺水期正是长江的枯水期,所以可先用三峡、丹江口等水库把水蓄积起来,然后再进行调水。
(3)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      [学生用书P53])
资源跨区域调配类题目答题模板
【命题分析】
资源跨区域调配类题目一般考查资源调入、调出区域地理背景知识(包括资源状况、工农业生产、城市人口规模、交通等基础设施),资源调配工程线路的分布特点和资源调配工程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等。
【答题模板】
1.资源调入、调出区域地理背景分析
(1)针对水资源调配工程:①调出区的气候特征、水文水系特征;②调入区的气候特征、水文水系特征,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内水资源对经济发展的限制等。
(2)针对水电输送工程:①水电丰富地区的地理特征,包括流量、地势落差、交通等;②水电输入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因素、化石能源的使用对环境和交通的影响等。
(3)针对天然气输送工程:①天然气输出地区资源特点和社会经济发展特点等;②天然气输入地区的能源问题、环境问题等。
2.资源调配工程线路分析
主要分析沿线的自然地理环境特点(气候、地形、地势、植被),人口密度、城市分布、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
3.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
思考方向
满分术语
资源分布状况
①资源地区分布不均;②资源在空间上不具有流动性
资源消费状况
①资源输出区:资源丰富,经济较落后,资源生产大于消费;②资源输入区:资源缺乏,经济发达,资源生产小于消费
【针对练习】
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2015年12月15日,经过广大建设者的艰苦努力,“引大济湟”调水总干渠成功实现通水,标志着这一跨流域调水项目的关键性控制工程取得重大突破。“引大济湟”工程是从大通河引水,穿越达坂山进入湟水流域的跨流域调水工程。湟水流域是青海省的主要农业区,包括西宁市。虽然流域内的土地面积仅占全省面积的2.23%,但人口却占全省人口的57%。
(1)分析湟水流域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
(2)“引大济湟”对湟水流域的生态有什么影响?
(3)解决湟水流域缺水问题还可采取哪些措施?
解析:(1)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可从地形、降水、土壤、植被等方面分析。(2)本题的限定词是“生态”,水量增加可改善湟水的水质,改善区域的小气候,增加植被覆盖率等。(3)解决湟水流域缺水问题还可采取修建中小型水利工程、修建水窖、生态移民等措施。
答案:(1)湟水流域干旱时间长,植被生长困难,植被覆盖率低;土地裸露,土质松散;地面多沟壑;降水集中,多暴雨,流水侵蚀严重,导致了严重的水土流失。
(2)提高湟水自净能力,改善水质;促进地下水发育,完善区域内水循环,增加流域内的湿度和降水;提高植被覆盖率,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加快水土流失治理进程等。
(3)加大节水投资,充分节水;修建中小型水库;建设淤地坝、水窖等雨水利用工程;在条件适宜的地区,建设一批小型提灌工程;对于水资源极度缺乏地区,可适当将人畜迁移到湟水干流的河谷地区等。
,      [学生用书P54])
对点练一 我国水资源的区域分布
读我国南北方水资源、人口及耕地分布百分比对照图,回答1~2题。
1.下列有关图中内容,说法正确的是(  )
A.我国人口重心在北方地区
B.南方的人均耕地面积不到北方的一半
C.人均耕地面积南方多于北方
D.南方的人均水资源为北方的4倍
2.造成我国南方和北方地区水资源总量差异大的主要原因是(  )
A.雨季长短导致降水量差异较大
B.耕地面积差异较大
C.城市化水平差异较大
D.纬度差异导致蒸发量差异大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南方地区人口较多;南方耕地比重小,故南方人均耕地面积少;南方水资源所占比例约为北方的4倍,但南方的人口数量比北方多,故人均水资源不到北方的4倍。第2题,我国的降水主要是夏季风带来的,南方地区受夏季风的影响时间长、强度大,故南方水资源较北方丰富。
答案:1.B 2.A
对点练二 南水北调的工程方案
读我国南水北调工程示意图,回答3~4题。
3.京津冀所在的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的原因主要有(  )
①土地和耕地面积大     ②人口少
③水资源利用率高
④水资源总量少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①④
4.关于南水北调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东、中、西线调水线路都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B.东线方案全部调水线路都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三级阶梯上
C.西线方案的调水线路与西气东输线路大致相同
D.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北方缺水问题
解析:第3题,华北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其原因应从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方面进行分析。第4题,应明确我国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势三级阶梯分界线。东线方案利用的主要是京杭运河的河道,位于我国第三级阶梯上;调水工程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北方地区的缺水问题,只是起缓解作用。
答案:3.D 4.B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我国对水土资源进行了初步调查,得出下表资料,读表回答1~2题。
地区 占全国百分比项目 
长江流域以南地区
长江流域以北地区
水资源
80%
14.7%
人口
53.5%
44.4%
耕地
35.2%
59.2%
1.我国水资源和耕地资源的分布特点是(  )
A.南方地多水少     
B.南方地少水多
C.北方地多水多
D.北方地少水少
2.针对水土资源的配置情况,经过多年研究、论证、规划,我国已经实施的大型工程是(  )
A.长江三峡工程
B.淮河治理工程
C.南水北调工程
D.黄河小浪底工程
解析:第1题,我国水资源的分布特点是南多北少,耕地资源的分布特点是北多南少。第2题,为了缓解北方缺水问题,我国实施了南水北调工程。
答案:1.B 2.C
河南省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干线最长、占地最多、移民征迁任务最重、投资最大、计划用水量最大的省份。读河南省地形图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线路示意图,回答下题。
3.影响南水北调中线河南段走向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
B.水源
C.交通
D.城市
解析:选A。从图中可以看出线路在河南省境内发生较大的弯曲,主要是考虑既要避开海拔太高的山地,又要保证能比下游海拔高,使水能自流而下,所以其走向受地形影响较大。
读我国北水南调工程规划示意图,回答4~5题。
4.图示地区的南部需要从北部调水的主要原因有(双选)(  )
A.a河流域内降水量不大,蒸发较强
B.a河流域为我国主要商品粮基地,而b河流域以沼泽为主
C.a河中下游地区人口较稠密,重工业较多,需水量大
D.a河含沙量较大,水质较差
5.该工程建设的有利条件是(  )
A.地势北高南低,可以自流引水
B.经过地区主要是沼泽等荒地,占用耕地少
C.输水线路短,线路里程不到300
km
D.输水干线经过地区以平原为主
解析:第4题,a河为辽河,主要流经半湿润地区,降水少、蒸发较强;辽河下游地区人口稠密,重工业发达,需水较多;此处不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第5题,东北地区沼泽地主要分布在三江平原;根据水源地和目的地之间的纬度差大于4°,可知线路里程超过400
km;沿线主要经过辽河平原与松嫩平原。
答案:4.AC 5.D
读我国能源调运图,回答6~7题。
6.图中①②③三条运输路线输送的主要能源分别为(  )
A.煤炭、天然气、水电
B.石油、天然气、煤炭
C.天然气、石油、水电
D.煤炭、石油、天然气
7.西电东送的主要目的是(  )
A.保护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
B.治理东部地区的大气污染
C.缓解东部地区的能源短缺问题
D.增加西部地区的河流航运能力
解析:第6题,图中①②③是能源调运线,其中①输送的是山西、陕西等地的煤炭资源,②线是西气东输线,③线是西电东送的南线。第7题,西电东送的主要目的是缓解东部地区的能源短缺问题。
答案:6.A 7.C
8.读我国南水北调工程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东线工程沿______________北上,沿线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省到达________市,该工程用土石方量________,工程工期短,见效快。
(2)中线工程难度大,工期长,但与东线相比,从地形上看,有______________之利,输水成本______,水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国北方严重缺水,主要原因是①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
(4)华北平原农业用水的高峰期是(  )
A.3~5月
B.6~8月
C.9~11月
D.12月至次年2月
(5)南水北调影响了水循环各环节中的________环节。
答案:(1)京杭大运河 江苏 山东 河北 天津 小
(2)顺流(自流)输水 低 好
(3)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 华北地区工农业生产发达,人口稠密,用水需求量大
(4)A
(5)地表径流
1.读我国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示意图,图中A、B、C各段输水线路中,依靠地形能自流输水的是(  )
A.A段
B.B段
C.C段
D.B、C段
解析:选A。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在黄河以北可自流输水,以南需梯级抽水。从图中看,A段位于黄河以北,可自流输水。
读我国资源跨区域调配线路图,回答2~4题。
2.有关资源的调配,叙述正确的是(  )
A.由京杭运河向南输送的矿产资源主要有煤和磷
B.广西向广东输送的能源主要是火电
C.我国能源输送方向主要是由西向东、由北向南
D.东北地区调往华北地区的资源有石油、煤和水资源
3.关于西电东送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青海的火电主要输送到“长三角”地区
B.山西的火电主要输送到东北地区
C.四川的水电主要输送到“珠三角”地区
D.云南、广西的水电主要输送到广东
4.有关西气东输一线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气源主要来自我国最大的盆地
B.输气管线贯穿地势三级阶梯并三次穿越黄河
C.工程建设的最大困难是沿线气候条件恶劣
D.工程建设对环境的影响有百利而无一害
解析:第2题,由京杭运河向南输送的矿产资源主要有煤,没有磷,A错。广西向广东输送的能源主要是红水河开发的水电,B错。我国能源输送方向主要是由西向东、由北向南,C对。东北地区调往华北地区的资源有石油,没有煤和水资源,D错。第3题,青海的能源主要是水电,输送到京津唐地区,A错。山西的火电主要输送到华北地区,B错。四川的水电主要输送到“长三角”地区,C错。云南、广西的水电主要输送到广东,D对。第4题,西气东输一线的气源主要来自我国最大的盆地——塔里木盆地,A对;输气管线贯穿地势第二、三级阶梯,没有穿过第一级阶梯,并三次穿越黄河,B错;工程建设的最大困难是跨越多种地形复杂地区,跨越江河,建桥梁、隧道多,气候条件并不是最大的困难,C错;管道沿线生态环境较为脆弱,水土保持工作显得尤为重要,D错。
答案:2.C 3.D 4.A
南水北调东线穿黄工程项目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打通东线穿黄河隧洞,并连接东平湖和鲁北输水干线,实现调引长江水至鲁北地区,同时具备向河北省东部、天津市应急供水的条件。读我国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输水干线纵断面示意图,完成下题。
5.关于利用隧洞在黄河河床下输水,叙述正确的是(双选)(  )
A.黄河该河段含沙量大,大量泥沙易淤塞河道,宜采用河床下输水
B.北上江水经隧洞在黄河河床下自流通过,无需提水跨越黄河
C.建设隧洞会增加东线工程的运营成本
D.对技术要求较低,施工难度小
解析:选AB。南水北调东线自扬州至黄河段需要逐级提水,自黄河至天津段可自流;黄河下游河段为地上河,大量泥沙淤塞河道;东线穿黄河隧洞可使北上江水经隧洞在黄河河床下自流通过,建设隧洞使施工投资较大,建成后自流使供水的运营成本降低;穿黄隧洞在河床下建设,对技术要求较高,施工难度较大。
下图是某国沿海地区的一水利工程示意图。该工程自1960年开始,历时13年建成。读图完成6~7题。
6.修建该工程的主要目的是(  )
A.解决南部城市和农业用水问题
B.加强南北地区的交通联系
C.缓解北部农业用水紧张的压力
D.开发南部地区的旅游资源
7.该地区水资源的数量南北差异较大,主要原因是(  )
A.南部地区植被破坏严重
B.北部地区位于雨影区
C.南部地区水系发达
D.北部地区降水多于南部
解析:从图中给出的经纬网进行区域定位可知,该区域为美国西海岸地区。北部降水多于南部,水资源丰富,进一步从图中可知该区域水利工程为美国西海岸的北水南调工程。
答案:6.A 7.D
8.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秘鲁拥有世界上迄今为止已建成的海拔最高的调水工程:马赫斯—西瓜斯调水工程。该工程缓解了阿雷基帕地区严重缺水的状况,成功开发了马赫斯和西瓜斯两片平原荒漠,工程艰巨宏伟,开创了高山地区调水之先河。阿雷基帕是秘鲁第三大城市,南部最大的工商业城市和行政、文化、军事中心。
(1)据图描述秘鲁年等降水量线分布特征。
(2)结合图文材料分析秘鲁设计修建马赫斯—西瓜斯水利工程的依据。
解析:(1)受安第斯山脉影响,秘鲁降水东多西少,年等降水量线大致与海岸线平行。(2)马赫斯—西瓜斯水利工程可将经济落后的东部地区丰富的水资源调到经济发达但干旱的西部地区。
答案:(1)呈西北—东南方向延伸(或与海岸线平行),由西南向东北递增(或东多西少)。
(2)东部年均降水多,人口稀少,经济落后;西部降水少,人口稠密,工矿企业和农业需水量大。
PAGE
11(共6张PPT)
随堂巩固,自测自评
以练促学·巩固提升(共26张PPT)
第三单元 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第三单元 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自学导引·新知初深
课前预习·夯实双基
重难探究师生写动
要点归纳·突破重难第1课时
鲁尔区发展的背景及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读世界某区域图,完成1~2题。
1.下列属于该工业区发展的区位条件的是(  )
①煤炭资源储量丰富   
②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口
③便利的水陆运输
④离铁矿区较近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2.20世纪60年代以后,该区经济趋于衰落,有关其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能源消费从“煤炭时代”进入了“石油时代”,世界对煤炭的需求量明显下降
B.煤炭开挖深度的增加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使得鲁尔区所产煤的价格缺乏市场竞争力
C.钢铁出现了世界性供过于求的状况,鲁尔区的钢铁工业受到各国钢铁产品低价格的冲击
D.鲁尔区铁矿资源主要来自法国西南部,运输成本不断提高
解析:读图可知该区为鲁尔区。第1题,鲁尔区发展条件主要有位置、交通、资源优势。选项中要注意鲁尔区不临海。第2题,煤炭工业衰落一是由于石油、天然气的广泛利用,使世界能源消费结构发生变化,煤炭地位下降;二是由于煤炭开采成本上升,本地煤炭失去竞争优势。钢铁工业衰落是由于世界性的钢铁过剩。鲁尔区铁矿石最初来自法国东北部,后来从北欧进口。
答案:1.B 2.D
读中国攀枝花工业区(甲)和德国鲁尔区(乙)图,完成
3~4题。
3.两工业区发展钢铁工业相同的优势区位条件是(  )
A.煤炭资源丰富
B.水能丰富
C.铁矿资源丰富
D.廉价劳动力丰富
4.图示两工业区均有河流流经,但乙区的内河航运发达,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地表形态
B.资源分布
C.城市规模
D.市场需求
解析:第3题,由图示信息可知,两地发展钢铁工业的共同区位因素有:煤炭资源丰富;铁路运输便利。第4题,鲁尔区地处平原,地形平坦,河流水流平缓;而攀枝花地区地处山区,河流落差大,不利于通航。
答案:3.A 4.A
淮北市是先有矿区后有城市,是一个典型的因资源而兴起的城市。淮北市在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未来的优势不在于扩大煤的开采总量,而在于利用这里煤品种全、品质好的优势延长产业链,走煤炭化加工之路,把淮北建成全国一流的煤焦电基地,在皖北地区建设全国一流的煤化工基地,据此回答5~6题。
5.该市生产结构的变化可能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主要表现在(双选)(  )
A.减轻交通运输的压力
B.提高煤炭生产的产量
C.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
D.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
6.该市产业结构的变化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可能影响,说法正确的是(双选)(  )
A.实现了废弃物的排放 
B.减缓当地气候变暖的趋势
C.加剧了当地大气、水的污染
D.加剧了当地水资源的短缺
解析:第5题,根据材料分析,该市生产结构的变化为延长产业链、进行产品深加工,其社会经济效益主要表现在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C对;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D对。材料没有体现减轻交通运输的压力,A错;材料中提到,优势不在于扩大煤的开采总量,B错。第6题,废气、污水排放,加剧了当地大气、水的污染,C对。煤炭加工生产耗水量大,加剧了当地水资源的短缺,D对。实现了废弃物的排放是生产环节,不是对环境的影响,A错。加重了当地气候变暖的趋势,B错。
答案:5.CD 6.CD
煤炭是人类最早认识并加以利用的能源之一。德国鲁尔区丰富的煤炭资源使它成为世界最著名的工业区之一。山西省是我国主要的煤炭生产基地,但尚未成为我国的经济强省。据此回答下题。
7.山西省产煤量大,资源丰富,经济发展水平却较低,其重要原因是(  )
A.能源工业的投资比重较小
B.电力投资比重过大,煤炭工业投资比重较小
C.工业结构长期以单一原煤生产和输出为主
D.煤质量不高
解析:选C。山西省开采出的原煤大都直接销售,综合利用程度低,附加值低,不利于当地经济的发展。
8.读某工业区图,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主要城市的名称: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____。
(2)图中莱茵河两条支流的名称:D_____________________、E______________。其中航运最繁忙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运输量占一半的物品是____________。
(3)图中阴影区域是________矿区。
(4)从资源条件看,该工业区发展的优越区位条件主要有: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③__________。
答案:(1)杜伊斯堡 埃森 多特蒙德
(2)利珀河 鲁尔河 鲁尔河 铁矿石
(3)煤
(4)丰富的煤炭资源 充沛的水源 离铁矿区较近
2016年2月3日,山西省煤炭工作会议在太原召开。会议明确,山西省将继续积极推进国家综合能源基地建设,提高质量效益,推进煤炭“六型”转变,走出一条“革命兴煤”之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题。
1.下列关于山西省煤炭能源基地建设条件的评价,正确的是(  )
A.临黄河,水运条件便利,有利于原煤输出
B.山西省煤炭不适合通过黄河外运
C.以公路为主、铁路为辅的煤炭外运路网已逐步形成
D.加强坑口电站建设和炼焦业,既可提高经济效益,又利于当地环境保护
2.目前,对山西省煤炭市场形成挑战的是(  )
①“西气东输”使晋煤失去部分市场
②“西电东送”使晋煤在东部的市场份额进一步减少
③今后核电和水电的比重将大幅上升,国内对晋煤的需求将减弱
④山西煤炭的开采因为种种原因已不具优势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第1题,黄河水浅,通航能力弱,不适合煤炭运输。煤炭外运应以铁路为主,公路为辅。用煤发电和炼焦,可提高经济效益,但会排放废气等污染物。第2题,西气东输、西电东送,以及今后水电、核电的比重大幅上升,是对山西省煤炭市场挑战的外因;山西省煤炭开采不具优势等是内因。
答案:1.B 2.D
下图中阴影部分为某国工业区。读图,回答3~4题。
3.20世纪50年代以后,该工业区经济趋于衰落,图示工业区衰落最为明显的工业部门是(双选)(  )
A.机械工业 
B.钢铁工业
C.化学工业 
D.煤炭工业
4.下列关于莱茵河水体污染的叙述,正确的是(双选)(  )
A.水体富营养化,藻类大量繁殖,水生生物丰富
B.莱茵河污染严重,河水含氧量下降
C.沿岸城市法兰克福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是主要污染源
D.莱茵河水质恶化,周边的生态环境遭到极大破坏
解析:第3题,由图示可看出该工业区为德国鲁尔区,20世纪50年代以后,鲁尔区衰落最为明显的工业部门是煤炭工业和钢铁工业。第4题,莱茵河水污染严重,河水含氧量下降,水生生物减少,周边生态环境遭到极大破坏。法兰克福位于德国西部的黑森州境内,不位于德国鲁尔区。
答案:3.BD 4.BD
山西省煤炭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但如何正确对待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关系是摆在人们面前的问题。据此完成5~6题。
5.对山西省成为我国重要煤炭能源基地的条件,描述正确的是(  )
A.煤炭资源丰富,但开采条件一般
B.我国经济发展对煤炭的需求增加,市场广阔
C.地处我国西北地区,交通条件较差
D.煤炭资源开发资金充足,技术先进
6.山西省产生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是(  )
A.露天开采
B.矿区道路的铺设
C.井矿巷道的建设
D.以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
解析:第5题,山西省煤炭资源丰富并且开采条件好,我国经济发展对煤炭的需求增加是其成为煤炭能源基地的条件;该省交通条件也较好,但运力仍显不足;该省煤炭资源开发资金不够充足,技术还不够先进。第6题,以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是山西省产生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
答案:5.B 6.D
7.下图为我国某省区示意图,该省区成为我国能源基地的主要优势区位条件是(双选)(  )
A.交通运输便利
B.农业基础好
C.能源资源丰富
D.劳动力素质高
解析:选AC。该省区为内蒙古自治区,煤炭等资源丰富、交通比较便捷,故成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
8.读中国和德国工业的“心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图是中国的________工业区,乙图是德国的________工业区。
(2)对比分析两工业区形成和发展的区位优势,完成下表内容。


自然资源
水资源、土地资源丰富
①________________
交通
内河、陆路、航空和②________等运输方式齐全,方便快捷
内河、陆路、航空等运输方式多样,方便快捷
市场
广阔
广阔
劳动力
劳动力丰富,成本较低
③________________
(3)将合适的工业部门填入空框内,完成乙图工业区的工业部门联系框图。
A.钢铁工业        
B.煤炭工业
C.化学工业
D.机械工业
该框图体现了该工业区以________________为主导工业部门,工业结构以__________为主,工业结构较________的特点。
解析:(1)读图可知,甲为我国的沪宁杭工业区,乙为德国鲁尔区。(2)德国鲁尔区和我国沪宁杭工业区共同的区位优势: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市场广阔;但它们在自然资源种类、交通方式、劳动力素质和价格方面存在显著差异。(3)鲁尔区的主要工业部门及工业部门之间的联系根据图中提示回答即可。
答案:(1)沪宁杭 鲁尔
(2)①煤炭资源、水资源丰富 ②海洋 ③劳动力素质较高,成本较高
(3)①B ②A ③D ④C 煤炭工业、钢铁工业 重化工业 单一
PAGE
6(共39张PPT)
第三单元 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第三单元 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自学导引·新知初深
课前预习·夯实双基
重难探究师生写动
要点归纳·突破重难
课题研究·答题指导
解题引领·技能提升第1课时 水土流失及其危害与成因
学习目标
明目标、知重点
通过相关的图文资料,明确黄土高原的范围,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分析说明影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      [学生用书P37])
一、水土流失及其危害
1.黄土高原概况
(1)位置:位于我国内陆腹地,地处黄河中上游与海河上游地区。
(2)范围
(3)地貌特征:厚层黄土覆盖(风力沉积),沟谷发育、地表破碎(流水侵蚀)。
形象记忆黄土高原的位置与范围
黄土高原的范围就像一只“皮靴”,“踢”着日月山,“踩”着秦岭,太行山脉很像“鞋后跟”,长城作“鞋攀”。
黄土高原的范围与黄土分布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其中黄土分布区的范围要比黄土高原大得多,黄土高原只是黄土分布区中在我国分布最为集中、典型的区域。
2.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危害
(1)对当地
(2)对下游:泥沙淤积→河床抬升→形成“地上悬河”。
关于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危害有“穷了山区,害了平原”一说。在山区毁林开荒,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山上本来就不深厚的土壤被冲到山下,使青山变成了秃山、荒山;被流水携带的泥沙在平原地区的河床上沉积下来,使河床增高、河流的泄洪能力减弱,容易引发洪涝灾害。
二、水土流失的成因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
(1)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从平原向山地高原过渡、从湿润区向干旱区过渡、从森林向草原过渡、从农业区向牧业区过渡。
(2)土壤质地的特殊性:由粉砂质土状沉积物组成,遇水容易分散,极易受流水的侵蚀。
(3)降水季节分配不均:降水多集中于夏季,且多暴雨。
(4)地质灾害的多发性:滑坡、塌陷、泥石流等时有发生,加剧了水土流失。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主要原因)
(1)人地矛盾日益突出:人口迅速增长,人均耕地不断减少。
(2)不合理的土地利用:轮荒耕作制度,露天开矿等。
(3)破坏植被:农业垦荒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历史上营造宫殿、伐木烧薪、战争等。
一、判断题
1.新疆面积较大,水土流失面积较大。(  )
2.黄土高原的形成与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成因是相同的。(  )
3.黄土高原和南方低山丘陵的水土流失都是因为土质疏松、降水丰沛而引起的。(  )
4.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是乱砍滥伐、滥垦,破坏地表植被。(  )
5.黄土高原人地矛盾尖锐,关键问题在于人口过度增长。(  )
答案:1.× 2.× 3.× 4.√ 5.√
二、综合题
6.读我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关于我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分布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主要分布在400
mm年等降水量线以西地区
B.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
C.主要分布在年降水量较多的地区
D.云、贵、陕、渝属于我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
(2)从地形、气候、经济发展特点等方面分析图示地区水土流失产生的原因。
(3)简要分析水土流失导致洪涝灾害加剧的原因。
解析:(1)结合图及所学知识即可判断。(2)水土流失产生的原因可从地形、气候、植被等自然原因和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等社会经济原因两方面进行分析。(3)水土流失会带来较多的泥沙,使下游河床抬升从而加剧洪涝灾害。
答案:(1)D
(2)①地势起伏大,坡度陡;②降水集中,多暴雨;③生态脆弱,经济落后,过度农垦、放牧、樵采等经济活动破坏植被;④不合理的耕作制度;⑤工矿建设破坏地表结构等。
(3)①水土流失导致河流含沙量增大,河床淤积,河流蓄洪、泄洪能力减弱;②湖泊(水库)淤积,调蓄径流能力减弱。
 水土流失的危害[学生用书P38]
【合作探究】
读黄土高原地形图(见教材P50图3-1-2),探究下列问题。
(1)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的地理界线是______________;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高原的地理界线是______________。
(2)黄土高原的地势有什么特点?判断依据是什么?
(3)黄土高原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提示:(1)太行山 古长城
(2)西北高、东南低。 根据河流的流向,河流自西北流向东南。
(3)地表起伏大,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核心归纳】
水土流失是黄土高原地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黄土高原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其危害如下:
危害
对耕地
使耕地土层变薄,土壤养分流失,耕地质量下降,导致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降低,形成了“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
对黄河
使黄河含沙量增加,泥沙在黄河下游沉积,下游河床抬高,成为“地上悬河”,威胁两岸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对生态环境 
造成当地生态环境恶化,直接或间接地诱发和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加剧了贫困,制约了经济发展
【跟踪训练】
读某高原景观图,完成下列问题。
(1)这是一幅________景观图。这里的地表形态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所示高原位于我国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然区)、
____________________(经济地带),所处的温度带主要是________,跨________、________等干湿区。
(3)该高原水土流失所造成的危害是(  )
①土层变薄,土壤养分流失 ②耕地质量下降 ③生态环境恶化 ④大量泥沙淤积在下游河床 ⑤河口三角洲面积扩大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①③④⑤ 
D.②③④⑤
解析:(1)结合图中高原景观特点——沟壑纵横,可判断为黄土高原。(2)从自然区划上看,黄土高原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从三个经济地带划分上看,黄土高原既属于中部(如山西),也属于西部(如陕西);从所处的温度带和干湿地区上看,主要位于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地区。(3)河口三角洲面积扩大不是危害。
答案:(1)黄土高原 千沟万壑 支离破碎
(2)东部季风区 中部和西部经济地带 暖温带
半湿润 半干旱 (3)A
 水土流失的成因[学生用书P39]
【合作探究】
1.读地处过渡地带的黄土高原图(见教材P52图3-1-4),探究下列问题。
(1)400
mm年等降水量线穿过黄土高原,说明了什么问题?
(2)自东向西,黄土高原植被有何变化?
(3)从图中看,黄土高原处于什么地形类型的过渡地带?
(4)以上过渡性特点对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有何影响?
(5)图3-1-4中的两幅附图反映了黄土的什么特性?
提示:(1)说明了黄土高原地处半湿润区向半干旱区的过渡地带。
(2)从森林过渡到草原。
(3)从平原向山地高原过渡。
(4)导致各种地理要素相互交错,生态环境脆弱。
(5)黄土由较细的粉砂粒组成,土质疏松,孔隙很多,极易受到流水的侵蚀。黄土具有直立性,当地人们利用这一特性,开挖窑洞,形成特殊的民居景观。
2.读黄土高原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图(见教材P53图3-1-6),探究下列问题。
(1)结合水土流失的形成机制,思考我国还有哪些地区易发生这种生态问题。
(2)据图及以上信息说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导致黄河下游洪涝灾害加剧的过程。
提示:(1)在我国,水土流失还主要发生在长江流域(干支流的上游山区)、南方低山丘陵、北方的土石山地(太行山区、沂蒙山区等)。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泥沙大量汇入黄河→泥沙在黄河下游河段沉积→河床抬高→黄河下游成为“地上悬河”→洪涝灾害加剧。
【核心归纳】
水土流失的成因分析
水土流失是自然现象,其形成与地形、气候、土壤、植被、地质构造等自然因素密切相关。但人类不合理的生产建设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会诱发或加剧水土流失。具体分析如下:
(1)自然原因
因素
具体影响
地形
坡度影响地表径流速度和流水冲刷能力
土质
抵抗流水侵蚀能力的强弱
气象气候
降水强度影响对地表冲刷力的大小
植被覆盖率
水土保持能力
地质灾害
加剧水土流失
(2)人为原因
人类活动
具体影响
过度开垦
为解决粮食问题而陡坡开荒,使地表变得疏松,增加水土流失的物源机制
过度放牧
破坏植被,使地表失去保护,易遭侵蚀
毁坏林木和樵采 
破坏森林资源,使地表失去保护,易遭侵蚀
露天开矿
开矿时,破坏了植被,使矿区土壤抗侵蚀能力降低,并形成水土流失新的物源和触发机制
图解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的原因
【跟踪训练】
黄土高原以丰富的能源资源、脆弱的生态环境、尖锐的人地矛盾著称于全国。结合图及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黄土高原土地利用落后的耕作制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使原来的林草植被破坏殆尽。目前,形成新的水土流失物源和触发机制的是____________。
(3)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的主要表现是(多选)(  )
A.地下矿产丰富,地面矿点多
B.处于平原向山地高原过渡的地区
C.土壤遭到侵蚀后,难以恢复原来的肥力
D.水旱灾害频繁
答案:(1)土质疏松 多暴雨
(2)轮荒 开矿 (3)BCD
,      [学生用书P40])
常见生态环境问题成因类题目答题模板
【命题分析】
以区域图或区域生态问题图文资料为载体,分析区域自然特征或区域开发,考查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
【答题模板】
问题
思考方向
满分术语
水土流失
自然原因
土质疏松;多暴雨冲刷;地表植被覆盖较差;地面起伏大,冲刷力强
人为原因
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坡地开垦
荒漠化
自然原因
气候干旱;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地表多沙质沉积物;全球变暖,蒸发旺盛
人为原因
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开发;居民点和道路建设不注意环保
湿地萎缩
自然原因
气候变干,蒸发加强;沉积物长期积累
人为原因
土壤侵蚀;围湖造田;大量引水灌溉;环境污染;河流的截流改向
森林破坏
自然原因
气候异常,生物演化
人为原因
滥伐森林,毁林开荒,商业性伐木,森林火灾,居民烧柴等
生物多样性减少 
自然原因
物种有发生、发育和消亡的过程
人为原因
乱砍滥伐,生物生存环境遭破坏;过度捕猎
【针对练习】
西辽河流域面积约13万km2,平均年降水量为375
mm。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农牧业的发展,其环境问题日益严重。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西辽河流域在全国的位置及其水系示意图。
材料二 1995~2005年西辽河流域各土地利用类型数量的变化图。
(1)西辽河属于________(内、外)流河。西辽河流域的过渡性位置决定了其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试举例说明西辽河流域的过渡性位置。
(2)西辽河流域地处我国____________重要林业生态工程地带,该工程对改善环境最显著的作用是什么?
(3)请描述1995~2005年,西辽河流域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情况,并分析造成这种转变的主要原因。
(4)分析西辽河流域农业生产过程中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
解析:(1)根据西辽河的地理位置可作出判断。(2)西辽河流域处于我国“三北”防护林地带,该防护林主要起到防风固沙、保护农田的作用。(3)该地区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可以通过材料二图示看出,其变化原因主要分析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4)通过上述变化可以看出该地存在破坏草地、过度开垦等人为活动,可能造成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生态问题。
答案:(1)外 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过渡地带;温带森林带与温带草原带的过渡地带;温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大陆性气候的过渡地带。
(2)“三北”防护林 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3)耕地大面积增加,林地、建设用地增多;草地和未利用土地大面积减少,水域减少。 人口增长,粮食需求量增加,把大量草地和未利用土地开垦为耕地。
(4)过度砍伐,造成森林破坏,加剧水土流失;过度放牧,破坏草原;过度开垦,土地沙化;不合理排灌,造成土地次生盐碱化;农业用水量增大,造成水资源短缺。
,      [学生用书P40])
对点练一 水土流失及其危害
1.关于黄土高原地理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位于黄河下游,由黄河冲积物组成
B.位于从湿润向干旱过渡地带,植被由森林向草原过渡
C.位于中温带,粮食作物以春小麦为主
D.位于大兴安岭、太行山以西,多为内流区
解析:选B。黄土高原主要位于黄河中上游,由风力搬运沉积的黄土堆积而成;此地区为农牧交错带,具有很强的过渡性特点;主要位于暖温带,粮食作物以谷子、小麦为主。
2.水土流失对内河航运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因为水土流失会导致(  )
A.地表起伏增大
B.河流含沙量增大
C.土壤质地变差
D.植被条件变差
解析:选B。水土流失会造成河流含沙量增大,从而影响内河航运。
对点练二 水土流失的成因
水土流失是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自然景观的主要原因,每年流失的土壤约16亿吨。据此回答3~4题。
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主要人为原因是(  )
A.长期以来的毁林开荒    
B.过度放牧和过度樵采
C.土壤疏松,降水变率大
D.干旱和大风现象
4.黄土高原人地矛盾尖锐,根本原因在于(  )
A.矿产资源开采过多
B.工业污染日益加重
C.产业结构不合理
D.人口过多、增长过快
解析:第3题,黄土高原地区人口增长过快导致人地矛盾尖锐,为解决粮食问题,长期进行毁林开荒(轮荒),使植被遭到破坏,加剧了水土流失。第4题,黄土高原人地矛盾尖锐,其根本原因是人口增长快、人口过多,对土地压力增大。
答案:3.A 4.D
下图为全国主要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情况图(单位:km2),读图回答1~2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长江水土流失面积最大,故河流含沙量最大
B.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治理面积比例大于长江
C.辽河水土流失面积小,故流域植被保护情况良好
D.珠江流量小,流水侵蚀作用弱,水土流失面积小
2.长江水土流失面积最大的原因有(双选)(  )
A.围湖造田       
B.降水丰富且强度大
C.植被破坏严重
D.土质疏松
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诸河流中长江水土流失面积最大,但是河流的含沙量除了与水土流失状况有关,还与流域的植被覆盖状况有关,我国含沙量最大的河流是黄河,不是长江;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治理面积比例大于长江;辽河水土流失面积较小,不是因为流域植被保护情况良好,而是因为辽河流域面积较小;河流的侵蚀强度与流量有关,也与流域的地形地势有关。第2题,长江水土流失面积最大的原因:流域面积广,降水丰富且强度大,植被破坏严重。
答案:1.B 2.BC
下图表示我国黄河中游人为增沙量及人为增沙量与水土保持减沙量之比(以百分比计)的时间变化。读图,回答3~4题。
3.从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人为增沙量逐年上升,关于其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主要由于气候异常,暴雨逐年增多
B.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主要由于毁林开荒,打坝淤地
C.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主要由于开矿、修路等大规模基础建设
D.主要由于在居民点附近过度放牧
4.人为增沙量与水土保持减沙量之比随时间的变化表明(  )
A.20世纪70年代水土保持工作进展最快
B.20世纪80年代人为增沙量变化不大
C.20世纪90年代入黄(河)泥沙量比70年代有所减少
D.20世纪90年代人为增沙量占水土保持减沙量的22%左右,部分抵消了水土保持措施的减沙效益
解析:第3题,从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人为增沙量逐年上升,气候异常、暴雨逐年增多是自然原因;打坝淤地会保持水土;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开矿、修路等大规模基础建设是黄河增沙的主要原因。第4题,从人为增沙量与水土保持减沙量之比随时间的变化图中可以看出,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人为增沙量与水土保持减沙量之比变化大,20世纪90年代人为增沙量占水土保持减沙量的22%左右,部分抵消了水土保持措施的减沙效益。
答案:3.C 4.D
水土流失是黄土高原土地开发利用中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它不仅造成了当地生态环境的恶化,而且影响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据此回答5~7题。
5.下列关于黄土高原的过渡性,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从平原向山地高原过渡
B.从湿润区向干旱区过渡
C.从森林向荒漠过渡
D.从农业向牧业过渡
6.轮荒这种耕作方式引起的后果是(  )
A.土地肥力得以恢复
B.林草生长更为茂密
C.原有林草种源破坏殆尽,无法恢复
D.水土流失得以抑制
7.露天开矿的主要危害是(  )
A.浪费资源
B.增加开采难度
C.环境污染
D.形成水土流失新的物源和触发机制
解析:第5题,黄土高原地理位置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具有过渡性特征,就植被而言,它处于森林向草原过渡的地带。第6题,轮荒是黄土高原自古以来就盛行的耕作制度,其结果是使原有的植被遭到破坏,加剧水土流失。第7题,露天开矿导致大面积开挖表土,形成水土流失新的物源和触发机制。
答案:5.C 6.C 7.D
8.读下表,完成下列问题。
某地各项项目
森林覆盖率(%)
耕地面积(万公顷)
近三年平均降水量(mm)
近三年平均气温年较差(℃)
河流沙量(%)
当年水旱灾害次数
粮食总产量(亿吨)
1956年
30
3.33
850
23
2
0
1
1975年
5
4.47
680
30
12
3
0.875
(1)根据上表,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把以下四项序号填入图中适当的空格中,使之完成一个循环过程。
①土壤肥力下降 ②暴雨增多 ③进一步毁林开荒
④洪水灾害增多
(2)结合表格和框图,解释该地耕地面积扩大,而粮食总产量却降低的原因。
解析:(1)读表分析,1956~1975年,该地由于毁林开荒导致森林覆盖率下降,耕地面积扩大。(2)植被覆盖率下降导致水土流失加剧,使河流含沙量增加,自然灾害次数增加。水土流失加剧导致土壤肥力下降,粮食单产降低,粮食总产量下降。
答案:(1)
(2)由于毁林开荒,导致气候恶化、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下降、粮食单产减少,因此粮食总产量降低。
下面图甲为某地区略图,图乙为该地区人口密度分布情况图。读图,回答1~2题。
1.该地区长城以南最主要的环境问题是(  )
A.凌汛
B.水土流失
C.森林面积减少
D.泥石流频发
2.结合甲、乙两图分析,造成该环境问题的人为原因是(  )
A.人口密度超过地区承载力
B.A地区的人口密度高于B地区
C.人口密度在北部最合理
D.本区人口合理承载力较大
解析:第1题,该地区长城以南为黄土高原,其主要的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第2题,解答本题时要注意考查的是“人为原因”,结合图乙可知,该地的人口密度超过了合理承载力。
答案:1.B 2.A
据报道,我国江西省中南部山区出现大片“红色荒漠”,即在亚热带湿润的岩溶地区,土壤遭受严重侵蚀,基岩裸露,地表出现类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据此,回答3~4题。
3.“红色荒漠”形成的自然原因主要是(  )
A.风化作用
B.风蚀作用
C.水蚀作用
D.沉积作用
4.“红色荒漠”形成的人为原因主要是(  )
A.滥伐森林
B.过度放牧
C.开山取石
D.环境污染
解析:第3题,红色沙漠出现在亚热带湿润的岩溶山区,该区域降水多,表层土壤薄,加上地势起伏较大,土壤被侵蚀后,岩石裸露,岩溶被侵蚀,出现红漠化现象,所以主要是水蚀作用。风蚀作用最典型是在西北地区,沉积作用在地势平坦的地区。故选C。第4题,“红色荒漠”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植被覆盖率小,滥伐森林破坏了地表植被,加剧荒漠化,A对。
答案:3.C 4.A
下图反映黄河下游花园口站在三个不同时段内年径流及输沙量的变化范围,据此完成5~6题。
5.产生图示水沙变化的原因最可能是(  )
A.全球气候变暖
B.上游植树造林
C.流域降水增多
D.上游修建水库
6.该变化可能导致下游(  )
A.三角洲增长减慢
B.淤积增加,河床抬升
C.洪涝灾害加重
D.土地荒漠化
解析:第5题,根据图中信息可知,上游修建水库会导致下游年径流量及年输沙量都减小,故选D。第6题,入海口泥沙减少会导致三角洲增长减慢,故选A。
答案:5.D 6.A
7.黄河流域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条件是(  )
A.黄河流域流程长
B.黄河流域植被少,地表裸露,降水少而且不均,暴雨集中
C.黄河流经地区降水少,而且不均匀,暴雨不集中
D.黄河流经地区毁林开荒、破坏植被严重
解析:选B。黄河流域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条件是地理位置十分特殊,地形起伏较大;土壤质地特殊,黄土疏松;降水季节分配不均且集中于夏季,多暴雨;地质灾害比较频繁,植被覆盖少等,故B项正确。
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黄土高原年降水量等值线图(图1)。
材料二 延安燕儿沟流域土壤侵蚀模数与降水量动态图(图2)。侵蚀模数指表层土壤在自然营力(水力、风力、重力及冻融等)和人为活动等的综合作用下,单位面积和单位时间内被剥蚀并发生位移的土壤侵蚀量。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描述黄土高原地区的降水时空分布特点。
(2)根据材料二,分析导致图示侵蚀模数变化的原因及其影响。
解析:(1)由图1可以看出黄土高原地区的降水由东南向西北地区递减;黄土高原属于温带季风气候,气候大陆性较强,降水一般集中在夏季。(2)由图2可以看出在2004年之前由于降水量的减少,侵蚀模数也在逐渐减少,在2004年之后,侵蚀模数的减少则是因为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增强。侵蚀模数的减少能够缓解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减少河流的含沙量及水旱灾害。
答案:(1)降水空间分布不均,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山地降水多。降水季节分配不均,集中在夏秋季(6~9月)等。
(2)自然原因:2004年以前,降水量减少。人为原因:工程建设,如坡面防蚀工程;生物措施,如植树造林;产业结构调整,农业结构调整,如退耕还林等。
影响:缓解水土流失;提高土壤肥力;改善植被;降低河流含沙量;减轻水旱灾害等。
PAGE
17第1课时
我国水资源的区域分布及南水北调的工程方案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我国对水土资源进行了初步调查,得出下表资料,读表回答1~2题。
地区 占全国百分比项目 
长江流域以南地区
长江流域以北地区
水资源
80%
14.7%
人口
53.5%
44.4%
耕地
35.2%
59.2%
1.我国水资源和耕地资源的分布特点是(  )
A.南方地多水少     
B.南方地少水多
C.北方地多水多
D.北方地少水少
2.针对水土资源的配置情况,经过多年研究、论证、规划,我国已经实施的大型工程是(  )
A.长江三峡工程
B.淮河治理工程
C.南水北调工程
D.黄河小浪底工程
解析:第1题,我国水资源的分布特点是南多北少,耕地资源的分布特点是北多南少。第2题,为了缓解北方缺水问题,我国实施了南水北调工程。
答案:1.B 2.C
河南省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干线最长、占地最多、移民征迁任务最重、投资最大、计划用水量最大的省份。读河南省地形图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线路示意图,回答下题。
3.影响南水北调中线河南段走向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
B.水源
C.交通
D.城市
解析:选A。从图中可以看出线路在河南省境内发生较大的弯曲,主要是考虑既要避开海拔太高的山地,又要保证能比下游海拔高,使水能自流而下,所以其走向受地形影响较大。
读我国北水南调工程规划示意图,回答4~5题。
4.图示地区的南部需要从北部调水的主要原因有(双选)(  )
A.a河流域内降水量不大,蒸发较强
B.a河流域为我国主要商品粮基地,而b河流域以沼泽为主
C.a河中下游地区人口较稠密,重工业较多,需水量大
D.a河含沙量较大,水质较差
5.该工程建设的有利条件是(  )
A.地势北高南低,可以自流引水
B.经过地区主要是沼泽等荒地,占用耕地少
C.输水线路短,线路里程不到300
km
D.输水干线经过地区以平原为主
解析:第4题,a河为辽河,主要流经半湿润地区,降水少、蒸发较强;辽河下游地区人口稠密,重工业发达,需水较多;此处不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第5题,东北地区沼泽地主要分布在三江平原;根据水源地和目的地之间的纬度差大于4°,可知线路里程超过400
km;沿线主要经过辽河平原与松嫩平原。
答案:4.AC 5.D
读我国能源调运图,回答6~7题。
6.图中①②③三条运输路线输送的主要能源分别为(  )
A.煤炭、天然气、水电
B.石油、天然气、煤炭
C.天然气、石油、水电
D.煤炭、石油、天然气
7.西电东送的主要目的是(  )
A.保护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
B.治理东部地区的大气污染
C.缓解东部地区的能源短缺问题
D.增加西部地区的河流航运能力
解析:第6题,图中①②③是能源调运线,其中①输送的是山西、陕西等地的煤炭资源,②线是西气东输线,③线是西电东送的南线。第7题,西电东送的主要目的是缓解东部地区的能源短缺问题。
答案:6.A 7.C
8.读我国南水北调工程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东线工程沿______________北上,沿线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省到达________市,该工程用土石方量________,工程工期短,见效快。
(2)中线工程难度大,工期长,但与东线相比,从地形上看,有______________之利,输水成本______,水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国北方严重缺水,主要原因是①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
(4)华北平原农业用水的高峰期是(  )
A.3~5月
B.6~8月
C.9~11月
D.12月至次年2月
(5)南水北调影响了水循环各环节中的________环节。
答案:(1)京杭大运河 江苏 山东 河北 天津 小
(2)顺流(自流)输水 低 好
(3)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 华北地区工农业生产发达,人口稠密,用水需求量大
(4)A
(5)地表径流
1.读我国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示意图,图中A、B、C各段输水线路中,依靠地形能自流输水的是(  )
A.A段
B.B段
C.C段
D.B、C段
解析:选A。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在黄河以北可自流输水,以南需梯级抽水。从图中看,A段位于黄河以北,可自流输水。
读我国资源跨区域调配线路图,回答2~4题。
2.有关资源的调配,叙述正确的是(  )
A.由京杭运河向南输送的矿产资源主要有煤和磷
B.广西向广东输送的能源主要是火电
C.我国能源输送方向主要是由西向东、由北向南
D.东北地区调往华北地区的资源有石油、煤和水资源
3.关于西电东送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青海的火电主要输送到“长三角”地区
B.山西的火电主要输送到东北地区
C.四川的水电主要输送到“珠三角”地区
D.云南、广西的水电主要输送到广东
4.有关西气东输一线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气源主要来自我国最大的盆地
B.输气管线贯穿地势三级阶梯并三次穿越黄河
C.工程建设的最大困难是沿线气候条件恶劣
D.工程建设对环境的影响有百利而无一害
解析:第2题,由京杭运河向南输送的矿产资源主要有煤,没有磷,A错。广西向广东输送的能源主要是红水河开发的水电,B错。我国能源输送方向主要是由西向东、由北向南,C对。东北地区调往华北地区的资源有石油,没有煤和水资源,D错。第3题,青海的能源主要是水电,输送到京津唐地区,A错。山西的火电主要输送到华北地区,B错。四川的水电主要输送到“长三角”地区,C错。云南、广西的水电主要输送到广东,D对。第4题,西气东输一线的气源主要来自我国最大的盆地——塔里木盆地,A对;输气管线贯穿地势第二、三级阶梯,没有穿过第一级阶梯,并三次穿越黄河,B错;工程建设的最大困难是跨越多种地形复杂地区,跨越江河,建桥梁、隧道多,气候条件并不是最大的困难,C错;管道沿线生态环境较为脆弱,水土保持工作显得尤为重要,D错。
答案:2.C 3.D 4.A
南水北调东线穿黄工程项目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打通东线穿黄河隧洞,并连接东平湖和鲁北输水干线,实现调引长江水至鲁北地区,同时具备向河北省东部、天津市应急供水的条件。读我国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输水干线纵断面示意图,完成下题。
5.关于利用隧洞在黄河河床下输水,叙述正确的是(双选)(  )
A.黄河该河段含沙量大,大量泥沙易淤塞河道,宜采用河床下输水
B.北上江水经隧洞在黄河河床下自流通过,无需提水跨越黄河
C.建设隧洞会增加东线工程的运营成本
D.对技术要求较低,施工难度小
解析:选AB。南水北调东线自扬州至黄河段需要逐级提水,自黄河至天津段可自流;黄河下游河段为地上河,大量泥沙淤塞河道;东线穿黄河隧洞可使北上江水经隧洞在黄河河床下自流通过,建设隧洞使施工投资较大,建成后自流使供水的运营成本降低;穿黄隧洞在河床下建设,对技术要求较高,施工难度较大。
下图是某国沿海地区的一水利工程示意图。该工程自1960年开始,历时13年建成。读图完成6~7题。
6.修建该工程的主要目的是(  )
A.解决南部城市和农业用水问题
B.加强南北地区的交通联系
C.缓解北部农业用水紧张的压力
D.开发南部地区的旅游资源
7.该地区水资源的数量南北差异较大,主要原因是(  )
A.南部地区植被破坏严重
B.北部地区位于雨影区
C.南部地区水系发达
D.北部地区降水多于南部
解析:从图中给出的经纬网进行区域定位可知,该区域为美国西海岸地区。北部降水多于南部,水资源丰富,进一步从图中可知该区域水利工程为美国西海岸的北水南调工程。
答案:6.A 7.D
8.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秘鲁拥有世界上迄今为止已建成的海拔最高的调水工程:马赫斯—西瓜斯调水工程。该工程缓解了阿雷基帕地区严重缺水的状况,成功开发了马赫斯和西瓜斯两片平原荒漠,工程艰巨宏伟,开创了高山地区调水之先河。阿雷基帕是秘鲁第三大城市,南部最大的工商业城市和行政、文化、军事中心。
(1)据图描述秘鲁年等降水量线分布特征。
(2)结合图文材料分析秘鲁设计修建马赫斯—西瓜斯水利工程的依据。
解析:(1)受安第斯山脉影响,秘鲁降水东多西少,年等降水量线大致与海岸线平行。(2)马赫斯—西瓜斯水利工程可将经济落后的东部地区丰富的水资源调到经济发达但干旱的西部地区。
答案:(1)呈西北—东南方向延伸(或与海岸线平行),由西南向东北递增(或东多西少)。
(2)东部年均降水多,人口稀少,经济落后;西部降水少,人口稠密,工矿企业和农业需水量大。
PAGE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