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课件(共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课件(共28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9-29 16:05: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第三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
“商人”名称的起源
古代商族始祖契的六世孙王亥很会做生意,经常率领很多奴隶,贩运货物到远处去做买卖。以后,做买卖成了商族人的主要谋生手段之一。商王朝覆灭后,商族人成了周朝奴隶。周族人鄙视生意人,在周人的心目中,做买卖的人就是商人,这就是中国称生意人为“商人”的缘由。
商业:是以货币为媒介进行交换从而实现商品的流通的经济活动。
课标要求
1.掌握我国古代各历史时期商业发展的概况;
2.理解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原因及其与农业、手工业的关系;
3.认识和理解坊与市、交子、徽商与晋商等重要概念。认识柜坊与飞钱和后世的银行与汇票的关系。
4.探究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演变特点和中国对外贸易萎缩的原因。
(1)商朝时:“商人”的出现
(2)春秋战国时:商业繁荣,官府控制商业局面被打破,商人社会地位提高
(3)秦汉时期:比较艰难,仍得到发展
(4)秦汉至隋唐:受时间、地点的限制
(5)隋唐时期:原因、表现
(6)宋元:商业经济空前繁荣
(7)明清:城镇商业繁荣,“商帮”出现
一、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
1.发展概况:
3、秦统一货币、度量衡、车轨,修建驰道
5、西汉陆地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的开通
1、秦汉时国家统一
思考:秦汉时期的商业在重农抑商政策下仍然得到发展的原因?
2、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4、汉初“休养生息”的政策
原因
表现
1、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2、大运河的开凿
3、政局稳定
4、政策开明
都市商业、农村集市贸易发展起来
5、邸店、柜坊、飞钱问世
思考:隋唐时期的商业得到发展的原因?
(1)原因
①农业、手工业高度发达,为商业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②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③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④水陆交通便利,特别是海上丝绸之路畅通,便利贸易。
思考:两宋时期的商业空前繁荣的原因?
(2)表现
①商品种类迅速增加
②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③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④国内贸易、边境贸易(榷场)、对外贸易繁荣
南宋的纸币“会子”
南宋发行纸币最初是起源于民间。绍兴年间,南宋政府为了应付铜钱短缺的局面,于1160年在杭州设立了“行在会子务”,正式在东南名路发行“会子”,面额分一贯、二贯、三贯三等,后来又增印了二百文,三百文,五百文三种票面,与铜钱同时流通。
北宋的纸币“交子”
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当时通用的铁钱携带极不方便,于是商人们发行一种类似存款收据的“交子”,这种“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信用货币。宋仁宗时“交子”收归官办,由政府发行,交子就成了国家发行的纸币。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贝币-商
刀币-战国时期
半两钱-秦
开元通宝-唐
纸币-宋
银元宝-明清
形状逐渐规范
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演变
金属货币向纸币演变
知识拓展
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新特点
1、商业城镇的兴起。
4、形成许多区域性商帮。(徽商和晋商)
2、农副产品商品化大量进入市场。
3、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货币作用越来越大,白银广泛使用
“红顶商人”胡雪岩
安徽徽州绩溪人,富可敌国的晚清著名徽商,政治家。
中国第一家票号--日升昌
   日升昌,创建于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座落于“大清金融第一街”平遥古城大街的繁华地段,分号遍布全国30余个城市、商埠重镇,远及欧美、东南亚等国,以“汇通天下”著称于世。日升昌票号创立后,结束了我国镖局押送现银的落后金融局面,极大地加速了商业运转和货币流通,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经济迅猛发展
。掀开了中国金融史的光辉一页。
古代的“城”是统治者居住的地方,是政治中心,“市”是商品交换的场所。
以后“城”、“市”结合,成为社会的中心,商业的繁荣也就总是与城市联系在一起。
城市的由来
二、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探究问题:古代“城”和“市”是
一个意思吗?
西市
东市
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响,
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唐六典》卷二十
宋朝以前
宋朝时
空间
县治以上城市设市,坊、市严格分开
坊市界限被打破,城郊和乡村的草市更普遍,出现四大商业名镇
时间
严格按时开市、闭市,只有日市
时间限制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连
管理
官府设市令或市长严格管理市场
不再受官府直接监管
探究问题:宋朝前后城市有何变化?
城市的发展:
古代的大都市: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
政治中心
军事重镇
商业中心
繁荣的南方大都会:扬州、成都等
为什么会在南方出现这些繁荣的大都会?
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以及南方经济的发展
中国古代商业城市变迁图
西汉时期
唐朝时期
明朝时期
由主要在北方的黄河中下游地区逐渐向南方、向沿海和运河地区发展;
知识拓展
归纳中国古代城镇发展的特点:
(3)政治和经济格局变更影响城市商业
活动。
(2)政府的限制逐渐放松,但“重农抑
商”政策没变。
(1)对政治中心的依附性渐减,趋向生
产性和商业性。
时期
对外贸易发展概况
西汉
开通了陆地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外贸逐渐发展起来
唐朝
广州成为重要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专管外贸
两宋
同亚非几十个国家贸易,外贸税收为南宋重要财源
元朝
泉州是重要外贸港口,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明清
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对外贸易渐趋萎缩
三、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朝贡贸易
材料
外国“朝贡”方物,明朝政府“赐赉”礼品等方式进行的,素有“厚往薄来”
特征,明朝政府对朝贡使者均是“以礼待之”,即使“私货来,皆倍偿其价”。
定义:
特点:
目的:
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
厚往薄来、倍偿其价
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表现:
郑和七次下西洋(1405-1433年)
闭关锁国
清朝时
期的广州商
馆区
清朝时期
广州十三行,
是唯一准许与
外商打交道的
商行
2、官府控制下对外贸易的特点
(1)先陆路贸易,再海上贸易。
材料1
我国古代贸易,可以以唐朝为界分两段:汉至唐,主要是通过陆上丝绸之路和西亚、欧洲和非洲一些国家交往;
唐朝至明朝,海路对外交往占据主导地位,这与北方的战乱和经济重心南移和造船技术的进步有很大的关联。
(2)以友好为主。
材料2
材料3
(3)由对外开放走向闭关锁国。
广东十三行(又称广州十三行),是封建社会商品经济发展和清朝对外奉行“闭关锁国”贸易政策的产物,是当时中外贸易畸形发展的标志。创始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四月,清廷既要“严华夷之大防”,又要保证对外贸易的顺利开展,于是广东官府便组织和指定一些商人专管广东对外进出口贸易。
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政府逐渐放松对商品交易的限制
纸币、柜坊、飞钱、票号的出现和应用
水陆交通的便利
经济
政策
金融
交通
政治
国家统一安定
重农抑商下古代商业发展的原因:
课堂探究
1、商业起源早,并且在不断的发展。
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3、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关联,作为自然经济的补充存在。
4、商业繁盛促使了古代都市的兴起。
2、始终处于封建政府的抑制之下,但政府的控制逐渐减少。
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概况
商人
商品
媒介
地点
商路
政策
商朝
商人






国内
商路
春秋战国
大商
抑商
秦汉
增丝绸之路
隋唐
生产资料生活资料为主
飞钱
两宋
纸币
市镇
对外海路为主
明清
商帮
票号
大城市
抑商锁国
本课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