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数学《圆的认识》说课稿
一、说教材
圆的认识是西师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学过了平面直线图形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圆”是一个图形,它包括:圆的意义、圆的特征、圆的画法、圆的面积、圆的周长等内容。这些内容的教学需要若干课时来完成,现在只先研究其中的“圆的认识”这一节内容。“圆的认识”包括“圆的定义、圆的特征、圆的画法等。,本课的教学是进一步学习圆的周长和面积的重要基础,同时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也很重要。既是学生学习曲线图形的开始也是以后学习圆的周长、面积和圆锥的基础,在整个几何教学体系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教材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圆的特征并理解各部分名称,学会画圆并掌握半径与直径的关系。例1出示一组日常生活中的圆,接着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的圆,初步感知了圆,通过让学生画圆,并在与其它平面图形的比较中初步感知圆是曲线图形这一特征。例2通过画一画,折一折,量一量等操作活动,进一步理解了有关半径与直径的特征,最后介绍圆各部分的名称并用字母表示。接着让学生用圆规尝试画圆,引导思考画圆的步骤,接着交流想法并结合主题图介绍画圆的步骤二定一旋转。例3在前面学的成轴对称的平面图形的基础上,教学认识圆的对称性。教材还安排了相应的练习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结合学生特点需2课时进行,今天说课的内容为第一课时。虽然学生从一年级起便开始认识圆,但还未建立正确的圆的概念,加上本节教材也并没有给圆下一个准确的定义,主要是通过观察演示,动手操作使学生感知并了解圆,因此了解圆的基本特征和用圆规画圆就成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二、说学情分析
我班学生有着丰富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但空间观念比较薄弱,动手操作能力较低,学生学差距较大,小组合作意识不强,在动手操作、合作探究方面会存在一些困难。理解圆的概念,掌握半径与直径的关系,画出指定位置和大小的圆就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三、说教学目标
依据对“课程标准、单元目标、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学生已有知识和能力”的分析,我制定出《圆的认识》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让学生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感受并发现同一圆内半径和直径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关系。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2、让学生经历折一折、摸一摸、画一画、量一量等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通过活动曾强学生的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圆与生活的联系,从数学的角度感受圆的美,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信心。
四、教学重点;学生掌握圆的各部分名称及同一圆内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五、教学难点
:半径、直径、及其关系,圆的正确画法。
六、学习目标:认识圆,知道圆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圆的特征,知道直径和半径的相互关系;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
七、说教法、学法
1.教法。
思维往往是从动手开始的,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参与到知识的生成过程中。要解决数学知识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键是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本节课在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理解圆的特征,教学圆的画法时,安排了让学生折一折、画一画、指一指、比一比、量一量等动手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参与讨论,让他们探索、发现圆的特征。
2.学法。
教师不单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所以我在学法上安排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等方法。教学圆的特征时,主要采用了操作法,学生借助圆形纸片,通过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使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发现特征后,能用语言表达出来,培养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能自学的尽量让学生自学,教学圆的画法时,采用了尝试法与操作法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概括能力、探索精神和尝试解决问题的能力。
八、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首先让学生欣赏生活中常见的带有圆的物体,让学生指出圆在哪里?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有圆?从生活图片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初步感知圆,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接着老师在黑板上画一个圆,让学生知道画圆的工具一般是圆规,在此基础上师示范画圆的步骤和方法,接着让学生画几个圆。
2、探索新知部分
(1)找圆心、认识半径、直径
让学生自学,认识圆心、半径、直径,并在自己画的圆里标出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然后剪下画的圆,折一折、量一量、说一说等活动去发现圆的特征。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总结出圆的直径和半径都有无数条,在同一圆里,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所有的直径都相等,直径是半径的2倍,圆是轴对称图形等特征。我这样设计意在于让生从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自己得出这些特征。
(2)研究圆的直径半径的特征以及相互关系。
学生汇报后让学生想一想,是不是所有的直径都相等
?任何直径都是半径的2倍呢?
能举例说明吗?我出示学生的两张大小完全不同的圆形纸片,问:“这两个圆的半径相等吗?”学生恍然大悟,必须加上“在同一个圆内”这个前提。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圆的特征,起到了水到渠成的作用。我这样设计意在于让生学生通过动手、测量、观察、比较等活动,让学生知道在同圆或等圆中,所有的直径都相等,所有的半径都相等,直径是半径的2倍。
(3)学习画指定长度的圆的方法
前面他们学习了画圆的方法,那么指定长度的圆怎么画呢?通过学生的汇报,我引导他们归纳出画圆的一般步骤:第一、定点(也就是定圆心的位置)第二、
定长(也就是定半径的长度),第三、旋转画圆。让学生尝试画圆,碰到困难时,教师才给予适度指导。如:圆规的正确握法等。画任意圆是不难的,较难的是给定直径长度画圆。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学生画圆时,由不熟练到熟练,由画任意圆到按给定半径长度画圆,再到给定直径长度画圆,循序而渐进。结合实际操作,关键让学生体会圆规两脚的距离即半径,体会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有利于加深对圆的特征的认识。圆的画法是本课时又一个教学难点
,我采用操作法与尝试法相结合,力求花最少的时间获得最佳效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尝试精神。
3、说练习设计
最后设计了几道评价题,来综合检测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同时也落实了目标的达成度,从而做到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做到及时反馈。
(1、)
填表。(让学生充分理解在同一个圆里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r(米)
?3
?0.8
?
?
?d(米)
?
?
?6.4
?3.6
(2、)
判断题:辨析易混的概念
(1)
经过圆心的线段是直径。(?
)
(2)
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相等。(?
)
(3)
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
)
(3、)
操作题
(a)
小明有一张没有标出圆心的圆形纸片,你能帮他找到圆的圆形心吗?说说你是怎样做的?
(b)
画一个半径3厘米的圆。
(4、)拓展题:在边长为10厘米的正方形里画出一个最大的圆.想一想:可以用哪些办法来确定它的圆心?它的半径应是多少?
(设计意图:通过这样的延伸,做到首尾呼应,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又服务于现实生活,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6、)欣赏人文中的圆,给学生想象空间
欣赏圆形拱桥,圆形建筑,圆形中国节,圆形剪纸、圆形标志设计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谈话中结束本课。
4、说板书设计
??????????????圆的认识
??????????????
???????????圆心O??
半径r??
直径d
???????????半径是直径的一半:
r=d/2或d=2r
???????????圆规画圆:定半径、定圆心、旋转一周
纵观本节课的教学,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学生始终是教学的主体,尽可能的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在展示交流时要尽量把展示的机会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展示中不断获取知识和方法。我尽量做到调控和把握。在检测时我在把握基础的同时注意提升性练习,针对易错点设计了判断等题型,从不同角度,不同知识点对学生进行考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润物无声中,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圆满的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