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教案:2.2声音的特性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教案:2.2声音的特性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0-09-28 21:08: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程类型
讲读课
课时安排
1
课题
声音的特性
学习目标
了解音调的概念;
建立频率、周期的概念;
了解响度的概念;
了解音色的概念。
通过探究体验音调与频率、周期间的关系;
通过探究实验建立频率、周期、振幅的概念;
通过探究体验响度与振幅间的关系;
通过实验展示体会音色概念的内涵;
通过实验探体会物理概念建立的过程,享受物理学习的乐趣;
体会物理与生活间的关系,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产生亲近生活、热爱生活的情感。
通过示波器的展示实验,激发学生的科学求知欲,培养将科学技术应用于科学探究中的意识,关注科技发展。
学习重点
音调、周期、频率概念。
学习难点
音调概念的建立,音色与波形的关系。
教学方式
讲解、分组实验
教学用具
橡皮绳。乐器,盛水容器,教学用示波器,音频放大器(家庭用功放),声音输入设备(麦克风)。

?
?
?
?
?
?

?
?
??
?
?

?
??
?
?
?

?
?
教学过程与方法
师生互动
设计意图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前面学习过的知识——声音的产生,直接提出本节的问题:声音的特性。
引起学生心理上对声音的产生内容的回忆。
声音是学生常见的物理现象,教师直接提出问题,切入课题。
教师展示实验器材——橡皮筋。
从日常生活中的器材产生实验探究的兴趣。
突出学生探究后的理性探究思想。
1.教师提出实验方案
2.教师展示乐器演奏。
1.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
2.学生观察思考。
理解振动快慢与橡皮筋长短的关系,从乐器演奏激发学生生活中的音调。
1.提出问题:音乐演奏与物体振动弦的长短、振动快慢、音调等一系列理性探究过程量量的关系。
2.生活中现象的运用。
建立物体振动快慢与音调间的关系。
运用所有概念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从物理走向生活。
进一步建立超声、次声等概念,丰富概念的外延。
1.教师引出生活中的鼓。引导学生思考。
2.提出如何让产生的声音更大。
3.橡皮筋实验。
学生理性思考后,观察教师按学生设计方案进行的实验。
学生进行桌面实验探究。
生活中的探究使学生产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1.提出问题:响度与振动间的关系。
2.生活中现象的运用。
建立物体振动大小与响度间的关系。
运用所有概念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理解并建立过程概念间的联系理解响度概念的内涵。
1.提出问题:不同的声音不同。
2.示波器实验展示。
3.从橡皮筋的实验给出频率的概念。
从生活中的经验进行理性分析;
实验观察;
感觉科技与生活的关系
进一步理解声音的特性。
1.教材内容的处理。
2.生活经验的介绍。
参与活动,运用所学知识内容解决问题。
从物理走向社会。
1.教材拓展实验介绍;
2.布置作业:
学生观察及思考。
产生对物理学习浓厚的兴趣,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物理做好准备。
板书设计
声音的特性
1、音调:声音的高低。
频率
2、响度:声音的强弱。
振幅
3、音色:
发声体的材料与结构
教学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