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包身工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包身工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0.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9-28 15:12: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包身工优秀教案(一)】
  一、教学目的:
  1.学习课文在复杂记叙的过程中穿插说明、议论和抒情,既以问题为中心,又以包身工一天的活动线索来组织材料的写法
  2.认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本质,激发学生憎恨旧社会,热爱新社会,热爱美好生活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本文的线索──包身工一天的生活情,以包身工一天的活动为组织材料的主线,以包身工制度的发展、趋向为副线;重点人物:芦柴棒、小福子
  2.难点:本文的表达方式和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3.安排三课时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语:
  同学们,今天咱们要讲一个故事,一个真实的故事看看这人能坏到什么程度,心能黑到什么程度,被欺负的人能惨到什么程度上节课,同学们和薛老师一起学习了《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奥斯维辛集中营那是人类历史上最黑暗最悲惨的一幕,人间地狱,杀人工厂今天咱们要回顾的这段往事,那也是被称为人间地狱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残酷最野蛮的剥削制度70多年前,在中国上海的一些工厂里,有着这样一些中国女工,他们没有基本的人权,过着猪狗不如的生活,对于工作他们根本没有做或不做的自由,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包身工 (板书):包身工
  二、作者及时代背景简介:
  夏衍,1900年生,浙江杭州人,原名沈端先,现代剧作家,革命戏剧和电影运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主要作品有《夏衍剧作集》等早年留学日本,1927年回国后从事文艺工作曾参加太阳社,是左翼作家联盟的发起人之一抗日战争时期,主编《救亡日报》和重庆《新华日报》副刊解放后,任全国文联常务委员、文化部副部长曾写过许多作品,著名的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考验》等话剧剧本,并把小说《祝福》《林家铺子》等改编为电影文学剧本?参看夏衍《从“包身工”引起的回忆》
  【写作背景】 :本文是作者于1935年,经过几个月的调查研究、实际考察之后写出来的1936年春发表在《光明》(左联机关刊物、沈起予主编)的创刊号上它所反映的是“一二·八”以后到抗日战争以前这一个时期国统区的黑暗那时中国农村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日益破产,加上地主的剥削,农民生活极为痛苦靠近上海的苏北地区,每年有大批无法生活的农家妇女被诱骗到上海做包身工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步步深入,我国人民的抗日情绪不断高涨,上海工人运动十分活跃日本资本家为了避免罢工的威胁,就更大量的雇用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这篇文章针对帝国主义这种残暴掠夺进行了有力地揭发和严厉的抨击,它对于动员人民起来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起了一定的作用
  三、【体裁:关于报告文学】:
  《包身工》属于报告文学(同类题材有初中的《地质之光》、《谁是最可爱的人》) 报告文学,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散文的一类,是文艺通讯、速写、特写的总称,是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它是一种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中有典型意义的真人真事,经过适当的艺术加工,迅速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品种可以写人,可以写事,也可以写问题因为它是“报告”,就要求所反映的真人真事;又因为它是“文学”,就要求反映出来的真人真事是有典型性的,允许一定的艺术加工“报告文学”的特点:新闻性、文学性、政论性
  四、感知文章内容,划分文章结构
  (一)字词正音、词语补释:
  蠕动(rú) 拎着(līng) 弄堂(lòng) 猡luó 赚(zhuàn) 抹(mā) 嘈(cáo) 执拗(niù) 簿子(bù) 籼米(xiān) 莴苣(wō jù) 揩地板(kāi) 搽粉(chá) 蹒跚(pán shān) 皮辊(gǔn) 谄媚(chǎn) 骷髅(kū lóu) 噩梦(è) 怔住(zhèng) 锭子(dìng)
  烘①hōng象声词,形容许多人大笑声或喧哗声;许多人同时发出声音(哄动、哄传) ②hǒng哄骗、哄逗 ③hòng吵闹、开玩笑(起哄、一哄而散)
  说①shuō用话来表达意思(说话) ②shuì用话劝说使人听从自己的意见(游说)
  生杀予夺:指反动统治者掌握了生死、赏罚大权(生:让活;杀:叫人死;予:给;夺:掠夺)
  横七竖八:有横有竖,杂乱无章
  三差两错:指意外可能发生的错误(差、错:错误)
  【不假思索】用不着想形容说话做事迅速
  (二)结合文章内容解题,什么是包身工 ,对课文的811段和35段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筛选
  问题1:包身工的来历怎样,或者说包身工原来的身份是什么?
  明确:来历:贫困农家女(贫穷困苦,无路可走)
  问题2:他们是怎么直接沦为包身工的?
  明确:直接原因:骗订包身契(供给住食,介绍工作)
  问题3:包身工的实质是什么?
  明确:实质:赚钱机器(失去自由,劳无所得)
  问题4.包身工的命运怎样?
  明确:命运:极其悲惨
  (副板书):时 间:20世纪30年代
  地 点:上海东洋纱厂
  来 历:贫困农家女
  直接原因:骗订包身契
  实 质:赚钱机器
  命 运:极其悲惨
  通过对以上信息的总结:包身工是指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上海的东洋纱厂等外国工厂里为外国人做事的一些女工他们原本是一些贫穷困苦、无路可走的农村女孩,因为被诱骗而签订了包身契,失去自由,liuxue86.com劳无所得,沦为赚钱的机器,命运极其悲惨
  (三)感知文章内容,划分文章结构
  (1)先讨论:哪些段落是记叙部分?记叙部分写了几个生活场景?
  明确:(1-5自然段)写包身上清晨起身的情景,并说明恶劣的住宿条件
  (9-11自然段)写包身工早餐的情景
  (18-23自然段)写包身工劳动的情景
  (26-30自然段)以“芦柴棒”为例概述包身工的悲惨遭遇
  (2)接着讨论:课文哪些段落是说明和议论部分?这些部分写了哪些具体内容?
  明确:(6-8自然段)是说明部分,补述包身工的来历、身份
  (12-17自然段)是说明、议论部分,插述日本厂家之所以特别愿意大量雇佣包身工的原因
  (24-25自然段)是说明部分,插叙日本大财阀三井系三十年资本迅速膨大的事实和日本纱厂雇佣包身工的数量
  (31-33自然段)是议论部分,揭示包身工制度的必然结局
  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全文以包身工一天的活动为主线,以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和趋向为副线,两条线索交互结合,脉络分明
  【文章结构划分为】:
  第一部分(1─8):记叙包身工悲惨的日常生活和包身工制度形成的社会原因
  第二部分(917):记叙包身工早餐的情景,并论及包身工制度的发展
  第三部分(18─25):记叙包身工上工的情景,揭露帝国主义工厂对工人阶级的残酷剥削
  第四部分(26─33):沉痛概述包身工的悲惨遭遇,愤怒控诉野蛮的吃人制度,并指出黎明即将到来──全文的总结
  五、课文内容具体分析
  (一)、全班同学朗读1-4段
  (1)这一场面描写按什么顺序着笔?从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什么信息?
  明确: 先写打杂再写包身工; 先写地下再写楼上;先写群体再写个人
  (2)试用一个词概括穿拷绸衫裤的男子的形象——(凶恶)
  (3)用扼要的词语概括一下这几段中所描写的包身工住宿的环境的特点
  ——地方狭窄、空气污浊
  (4)从那里可以看到这种特点?
  提示:楼下包身工起床情况的这句话:“打呵欠,叹气,叫喊,找衣服,穿错了别人的鞋子,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
  a 试用一个词语概括句中所描写的情况(乱哄哄)
  b 主要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情况?(住的地方太狭窄)
  c 这句话用了7个短语,这些短语按什么顺序排列?产生怎样的表达效果?
  (按起床时动作先后的顺序排列,这一连串动作的记叙与描写具体表现了骚乱的情况)
  (5)分析描写楼上的包身工起床后下楼的句子:“蓬头,赤脚,一边扣着钮扣,几个还没睡醒的‘懒虫’从楼上冲下来了”
  a 用一个短语概括这句子描写的情况(狼狈不堪)
  b 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是什么?(穿拷绸衫裤男子的威迫)
  c “冲”这一动作表现了包身工当时怎样的心态?
  ——提示:兴奋?害怕?冲动?还是鲁莽?正确答案应是:害怕
  d 这句子结构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表达效果?
  ——这句话把描写包身工起床后赶忙下来的短语放到主语前边,突出了她们当时的狼狈相,更深刻地表现了她们被奴役,被威迫的可怜
  (6)第2段最后两句写包身工女性害羞感觉的迟钝,是一种怎样的心态表现??为什么会有这种心态的出现?
  ——这一细节让人内心震撼,这些女工大都是年轻的姑娘,爱美、自尊这都是天性,然而就在包身工制度的控制下,她们根本无法维持自身的生命,她们每日在死亡的边界上挣扎,性命难保,又何谈自尊、自爱,她们在这种非人的摧残下,也被扼杀了人性这表现了包身工长久受非人的折磨而变得麻木的心态起床时间:四点一刻(早);居住坏境:挤、差、脏、乱;工人状态:精神麻木
  可归纳为:恶劣的居住条件
  (7)1-4段和第5段都写到包身工住的条件的恶劣,两者运用的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要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
  ——前面用叙述、描写方式通过写起床情况表现了住地的狭窄,空气的污浊,后者用说明方式直接作介绍前者形象、具体,使人有如临其境的感觉;后者准确,使人有全面的了解两者结合给人较完整的认识这样写法显示了作者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技巧的熟练)
  第二课时
  (一) 导语
  可以结合大家吃饭的情景或打工吃饭的情景导入上节课我们感知了文章内容,并分析了文章第一部分,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它们生存环境的恶劣,那么为给自己带来利润,带工老板们又会给她们什么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二、具体分析文章第二部分
  请一个同学朗读13-15段,大家一齐思考讨论下边的问题:
  思考问题1、包身工们吃的是什么,这又说明了什么?
  ——见课文,这说明她不仅居住环境差,而且饮食质量差、数量少,环境差可归纳为:饮食恶劣
  问题2:如何理解“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菜场去收集一些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
  ——是呀,与那些用锅巴、猪食冲上冷水作为早饭的带工老板们比起来,这些肯到市场收集菜叶,给包身工们吃菜的老板真可算是“慈祥”的非同一般了这“慈祥”一词将包身工所受的非人的待遇尽言到极点 “慈祥”这, 个褒义词,在这句中转为贬义了,这说明有的老板提供“粥菜”,看起来好像是为了改善包身工生活,实质上却是心怀鬼胎,为了从包身工身上榨取更多的利润“佳肴”本是褒义词,指美味可口的鱼肉等荤菜从菜场上收集来的菜叶当然算不上什么佳肴,作者故意称为“佳肴”,变褒为贬,反衬出包身工粥菜之难得及质量之粗,暗含讽刺的意味
  问题3、如此生存条件,那么如果生病了又会怎么办呢?在此作者是如何写的?
  ——在此作者在这里借写“芦柴棒”受虐待来写,有一位包身工,咱们不知道她的真实姓名,只知道她十五六岁,有一个外号叫“芦柴棒”,她为什么会叫 “芦柴棒”,那是因为她瘦得像芦棒梗一样就是这样一位女孩,当她生病时,会得到怎样的“医治”?
  (1) 场面描写着笔有轻重,表现有主次,14、15段的场面描写表达的重点是“芦柴棒”的惨,“打杂的”凶,还是老板娘的奸?
  ——“打杂的”凶
  (2) 分析打杂的怎样给“芦柴棒”“医”病,把15段第一句、第二句、第五句中描写打杂的虐待“芦柴棒”的主要动词找出来,体会它们的作用
  ——抓、摔、踢、泼表现了“打杂的”凶狠
  (3) 有一个动词是描写“芦柴棒”的,是哪一个?
  明确:跳
  身体没力,却能跳起来强烈的对比使这个场面描写达到了高潮,寒风的冷,突然的跳,衬托了打杂的“凶”,突出了“芦柴棒”受虐待的惨,据说那是因为“芦柴棒”那突出的腿骨,碰痛了他的脚趾这是含着眼泪在控诉! 作者用“画外音”的方式,点出了芦柴棒遭遇的普遍性和包身工的可怜最后老板娘的笑和她的话既与上文“假病!老子给你医!”相照应,又表现了她的残酷,无人性,更显出了“芦柴棒”遭遇的悲惨短短的一段文字读来催人泪下,使人发指这一段“点”的描写与“面”的描写相配合,大大丰富文章的内容,深刻地表现了主题
  (4) 同学们想想这些吃人的家伙为什么要这样给她“医”病?
  明确:她们每天的工资就是老板的利润,所以即使在生病的时候,老板也会很可靠地替厂家服务,用拳头、棍棒或者冷水来强制她们去做工作 短短的一段文字把资本家及其走狗惨无人道的剥削制度揭露得淋漓尽致作者带着强烈愤慨的心情向人世间揭露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芦柴棒‘露骨’的突出的腿骨”,碰痛了他的足趾这是作者含着眼泪在控诉!“这样的情况每个包身工都会遭遇到”“这只是常有例子的一个”:点出了芦柴棒遭遇的普遍性和包身工的可怜
  5作者在这里写“芦柴棒”受虐待是为了说明什么?
  ——目的在说明包身工没有做或不做的自由,表现她们受残酷的压迫
  三、具体分析第三部分
  1、任何时候都要工作,那么在工作时又会遇到什么情况如果说上面是借芦柴棒的事来反映的,那么这里是借谁来反映的——写“小福子”受惩罚,大家可从下面几个方面去思考、讨论:
  问题1:小福子为什么受惩罚? ——明确:整好的烂纱没有装起
  问题2:小福子受到什么惩罚?——明确:殴打、顶皮带盘心子
  问题3:小福子受到哪些人惩罚? ——明确:拿莫温、东洋婆、带工老板
  问题4:小福子受惩罚的时间有多长? ——明确:两个小时以上
  包身工是“人人得而欺之”的,这话很能表现出她们悲惨的处境文章对小福子受罚的叙述与描写正体现了这一点她只因为整好了的烂纱没有装起这一点小事就遭打,“拿摩温”打她,东洋婆罚她头顶皮带盘心子,向着墙壁站立,罚了两小时,赶不出一天的活,带工老板又打她此外还会被饿饭、吊起、关黑房间等惩罚小福子受罚的描写表现了包身工受罚的随意性、残酷性、多样性和时间长等特点,典型地表现了她们受压迫的惨重具体而又深刻地揭露了帝国主义与中国封建势力相勾结,任意凌辱工人的罪行可以看出中外剥削者凶残的面目
  2、总之包身工过的是什么样的日了呢?这里作者在第35节做了总结,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A)内容分析
  ——“两粥一饭”指:——(恶劣的饮食);“十二小时工作”指:——(长时间的劳动);“劳动强化”指:——(沉重的工作);“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服役”指:——(超经济剥削);“猪一般的生活”指:——(生活条件恶劣);“泥土一般地被践踏”指:——(受压迫的惨重)
  (B)、这一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起了什么表达作用?
  ——排比:加强了语势,增强了感彩反复:表达了作者深切的同情比喻: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使读者更形象地感受到包身工命运的悲惨
  这段话,作者先从六个方面总结了包身工的悲惨遭遇,接着,连用两个“还是”指出她们不能不做工;通过反复、排比等修辞手法,概述了包身工一天的工作情况,形象地说明了包身工苦役般的繁重劳动,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罪恶制度的愤慨和对包身工寄予的关切与同情,作者的情感灌注在字里行间
  2、如此恶劣的生存环境,这些人为什么要到这里来呢,实在不行我换场,行吗?
  提示:包身工制度的产生 原因为:①、历史原因: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农村破产,特别是灾荒后贫苦农民无法维持生活,只好让儿女到上海当包身工
  ②、直接原因:带工老板用欺骗的方式让让那些无路可走的女孩签订包身契,从而沦为包身工③ 、一旦成为包身工,那就会被迫劳动,没有任何自由通过文中二个细节:搜身、写家信被打可以看出
  问题2:这些东洋厂为什么会雇佣包身工?(1522段)
  明确:历史原因: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步步深入,我国人民的抗日情绪不断高涨,上海工人运动十分活跃日本资本家为了避免罢工的威胁,就更大量的雇用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
  根本原因:三个原因:可靠(身体属于带工老板,没有做或不做的自由)、安全(罐装的劳动力,与外界隔绝,不受外界工潮的影响)、价廉(工资不及同类男工的三分之一)
  总之,“有什么的需求就会产生什么样的市场”这种需求又促进包身工制度的发展。
  3、这种制度给厂家带来了什么呢?
  明确:由于吸收了廉价劳动力的滋养,在中国的东洋厂飞跃地庞大了通过1902年与1932年数据对比,来看日本纱厂的发展,日本大财阀三井系由一个厂,不到两万绽子,发展到有六个纱厂、五个布厂,25万个绽子,三千张布机,八千工人和一千二百万元的资本。
  4、由此,作者想到了美国的一位作家索洛曾在一本书上说过,美国铁路的每一根枕木下面,都横卧着一个爱尔兰工人的尸首那么,我也这样联想,日本纱厂的每一个绽子上面都附托着一个中国奴隶的冤魂! 如何理解这句话。
  含义是:资本家的利润,都是依靠残酷剥削工人得来的表达了作者极为悲愤的思想感情这一层从正面点明了包身工制度是帝国主义国家对生产落后国家一种最残酷、最野蛮的剥削,归结到本文的主题。
  四、.结束语
  今天,通过芦柴棒和小福子的故事,我们对包身工的悲惨命运有了更深刻的了解通过对包身工制度的分析,我们也了解了包身工产生、发展到庞大的过程包身工制度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温床上,受到国民党政府“特殊优惠”的保护,伴随中国农村经济衰败生长出来的一颗毒瘤对于这样一颗毒瘤,作者表达了极大的憎恨和愤怒的控拆,他是怎样诅咒这种罪恶制度的,包身工最后的命运会怎么样?咱们下节课再讲。
  第三课时
  1. 导入语:
  上节课,我们通过芦柴棒和小福子的故事,对包身工的悲惨命运有了更深刻的了解通过对包身工制度的分析,我们也了解了包身工产生、发展到庞大的过程包身工制度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温床上,受到国民党政府“特殊优惠”的保护,伴随中国农村经济衰败生长出来的一颗毒瘤对于这样一颗毒瘤,作者表达了极大的憎恨和愤怒的控拆,他是怎样诅咒这种罪恶制度的,包身工最后的命运会怎么样?咱们慢慢道来。
  二、 文章的总结 ,分析文章48段
  (1)、如何理解“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谋利的制度,我不禁想起孩子时候看到过的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了”这句话。
  ──“饲养”一词没有用错它的本义是喂养动物,这里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说明资本家根本不把工人当人看待,而是像喂养动物一样饲养小姑娘,并从中谋利所以作者就联想到“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来,这样更能揭露包身工所受的非人待遇和包身工制度的野蛮残酷通过联想把包身工和墨鸭比较,指出墨鸭养活船户,包身工养活带工老板,但船户对墨鸭没有怎么虐待,带工老板却残酷压迫包身工,连一点施与的温情也没有,强烈地揭示了包身工受压迫的惨重,人不如禽的命运 表现了作者的同情。
  (2)如何理解文章倒数第二段?
  ——倒数第二段运用排比句“六个没有”强调黑暗深重,表达作者对包身工制度的极大憎恨后一句中,“20世纪的烂熟了的技术、机械、体制”代表了人类技术文明的进步,这同“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形成巨大反差,两种事物结合在包身工身上,揭露了包身工遭受的压迫之深。
  (3)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一段?
  ——诅咒中外反动派对劳动人民肆行压榨和虐待的“黑夜”,深信“黎明”必将到来,表现了作者要摧毁包身工这一罪恶制度强烈的愿望同时,向肆无忌惮地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帝国主义者和一切反动统治者发出了警告: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这就使这篇侧重于揭露黑暗的报告文学,显出了一点亮色。
  本文主旨:(板书)总结:揭露包身工制度的罪恶 预言黎明必将到来。
  三、本课写作特点(有时间可先让同学自己归纳,然后老师小结)
  (1)选材精当有感性的表现包身工生活情况的材料,也有理性的分析、议论,具体的统计数字;既有面上反映一般情况的材料也有点上的反映个别典型的材料例如,关于包身工的工资,既介绍最初每天大洋一角至一角五分,做男工的工作,只及男工的三分之一;又具体介绍“芦柴棒”现在的工钱是每天三角八分,拿去年的工钱三角二分做平均,两年来带工老板从她身上实际已经收入二百三十块钱材料的精当,使人有一个完整、深刻的印象。
  (2)结构安排恰当以记叙一天生活为主线,把其他材料适当穿插到说明、议论中作配合,使文章显得线索分明、内容充实,叙事中以顺叙为主,间以补叙、插叙,既条理清晰,又安排得灵活在表达方式的运用上,前三部分,记叙和说明、议论交错运用,最后一部分总结部分着重在抒情,各有侧重而又互相配合,成为有机的整体。
  (3)语言生动有力课文中比喻运用较多,恰切而生动就以描写包身工的比喻来说就有:“她们是带工老板赚钱的‘机器’”、“血肉造成的‘机器’”、“罐装了的劳动力”、“猪一般的生活,泥土一般地被践踏”、“手脚像芦柴棒般瘦,身体像弓一般的弯,面色像死人一般的惨”从不同角度把包身工的悲惨遭遇形象地表现出来其次,作者善于运用排比句写包身工群众的情况,很有表现力例如写起床后的活动:“她们有的在水龙头旁边舀水,有的用断了齿的木梳梳掉紧粘在头发里的棉絮,有的两个一组两个一组地用扁担抬着平满的马桶,吆喝着从人们身边擦过”贫民窟式的生活图景跃然纸上又如概括包身工的悲惨遭遇:“两粥一饭,十二小时工作,劳动强化,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服役,猪一般的生活,泥土一般地被践踏”六个短语简短、有力、形象,包身工的悲惨尽在其中写包身工病中:“咳着,喘着,淌着冷汗,还是被压迫着做工”短短十六字,写出可怜万状人物的语言写得尤其生动带工老板下乡游说那一番话,把骗子的嘴脸写得活灵活现,一句“死懒!躺着不起来,活该!”显示了老板娘的横蛮;一句“不还钱,可别作梦!宁愿赔棺材,要她做到死!”描绘了老板的凶相此外,反语的运用,句式的变换都是很成功的。
  四、 讨论(播放一段山西黑砖窑的视频)
  这是半年前,同学们正在紧张迎接中考的时候,在中国发生了一起惊天大案,震惊党中央和国务院,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对此事作重要批示,要求迅速破案这就是“山西黑砖窑案”,一些孩子因为年龄小、涉世未深,只身在郑州火车站、汽车站、立交桥下、马路边等地方被人贩子或诱骗或强行拉上车,以500元的价格被卖到山西黑窑场做苦工最小的只有八岁,就要做大人都不愿意做的重体力活还有许多苦工是被骗或强拉来的智障或残疾人,所有这些人都是社会的弱势群体,本来应该得到全社会的保护,然而这些丧尽天良的人贩子和黑窑主却把他们逼到了地狱,沦为了现代“包身工”最近这些黑心窑主已经受到了法律的制裁,得到了应有的惩罚我们刚才学习了历史上的包身工,下面我们通过两者的对比,来说说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之处。
  明确:相同点:从获利者来说:都是为了追逐金钱不择手段带工老板,东洋资本家、人贩子和黑窑主在追逐金钱的过程中,丧失良知,迷失本性,金钱毁灭了他们的人性从被压迫的人来说:沦为失去自由,劳无所得的赚钱机器,遭遇了痛苦的经历,命运悲惨。
  不同点:历史背景不同 ;成为“包身工”的原因不同 ;政府的处理方式不同 ;获利者的下场不同 ;被压迫的人最终命运不同。
  五、 结束语
  铭记历史,永不遗忘,绝不允许历史悲剧重演我们不能改变历史,但是可以从我们历史上最羞耻的一页中学到很多东西往事不堪回首,历史的车轮缓慢向前行,人性的觉醒、文明的进步有一个缓慢的过程,在越来越重视人权和人道主义的今天,我们回顾历史,讨论现实,是为了历史的惨剧不再发生,是为了明天的生活更加美好!包身工就讲完了,谢谢大家!
  六、作业:
  1. “引号”的各种主要用法本文都有出现,归纳如下:(用小黑板)
  a.标明文章中引用部分:某人说的话“工房重地,闲人莫入”
  b.表示特定称谓:“芦柴棒”、“包身契”
  c.表示突出强调:“安全地”“罐装了的劳动力”根本就没有“做”或者“不做”的自由
  d.表示讽刺或否定:“慈祥”“文明的惩罚”   e.节日或历史事件的数字:“一·二八”战争
  2、找出课文中描写精彩的语句,并加以积累
  例如:1旧历四月中旬,清晨四点一刻,天还没亮,睡在拥挤的工房里的人们已经被人吆喝着起身了一个穿着和时节不相称的拷绸衫裤的男子大声地呼喊:“拆铺啦!起来!”接着,又下命令似地高叫:“‘芦柴棒’,去烧火!妈的,还躺着,猪猡!”
  2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十六七个被骂做“猪猡”的人跟着这种有威势的喊声,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的空气里,很快地就像被搅动了的蜂窝一般骚动起来打呵欠,叹气,叫喊,找衣服,穿错了别人的鞋子,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女性所有的那种害羞的感觉,在这些被叫做“猪猡”的人们中间,似乎已经很迟钝了她们会半裸体地起来开门,拎着裤子争夺马桶,将身体稍稍背转一下就公然在男人面前换衣服
  七、板书:
  【包身工优秀教案(二)】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报告文学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培养阅读报告文学作品的能力,培养筛选信息的能力。
  2、了解旧社会包身工的悲惨生活,认识日本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互相勾结,残酷压榨我国劳动人民的罪行。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引导学生掌握新闻事实、背景材料、作者的主观评价三方面的内容,并学会据此分析一篇新闻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
  2、养阅读比较复杂的记叙文的能力,学习以问题为中心,以一天活动为线索,选取典型生活图景和典型事例,穿插说明、议论和抒情的写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培养学生的对于人的尊严和生存权利以及劳动权利的尊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
  2、认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认识帝国主义及封建势力残酷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罪行。激发学生对包身工的同情,对剥削压迫者的仇恨。
  【教学重点】
  1、本文在结构上的特点、理清两条线索、区分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
  2、本文的表达方式和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典型场面、人物描写和抒情议论片段所表达的深层意思,语言特色。
  【教学方法】
  1、讲读法。
  2、讨论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请同学们欣赏三胡独奏曲《汉宫秋月》的录音。
  明确:它表现的是宫女哀怨悲愁的情绪。然后启发“类似联想”,让大家想象皇帝身边的宫女尚有不幸的身世、苦闷的闺怨,在人间地狱里生活的一群女孩子的悲愤该有多么强烈。
  师:同学们,你们对打工仔、打工妹这些名词有所了解吧?甚至有些同学还打过暑假工呢!时下的打工生活自由自在,工资待遇也普遍高了。可是谁能想到在本世纪初的中国,生活着这样的一个特殊的工人阶层,他们住的是十七八个人挤在一起的鸽笼,吃的是豆腐渣熬成的稀汤和烂菜叶,他们的年龄与我们相仿,甚至更小,但他们干的却是每天十二三小时繁重的纱厂劳动。他们没有阳光,没有欢笑,甚至他们也不能拥有他们自己──这就是包身工,受着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双重压榨、失去人身自由的包身工。从本世纪的三十年代起,一个伟大的剧作家一直向人们含泪诉说着包身工的苦难生活──
  二、浏览全文,了解文体特点以及写作背景:
  《包身工》属于报告文学,是一种兼有新闻性和文学性的文体。中国最早的报告文学的代表作说它是“报告”,是就题材来说的,它必须选择真人真事的新闻题材,迅速及时地反映生活;说它是“文学”,是就表达来说的,它必须采用某些文学的表现手法,形象生动地再观生活,如注重选材的生动、形象,布局的精巧。笔调的富有特色等。报告文学被誉为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 其特点::新闻性、文学性、真实性。
  《包身工》发表于1936年6月《光明》半月刊创刊号。
  走近作者:
  夏衍(1900~1995),现代剧作家,革命戏剧和电影运动的组织者、领导者。原名沈乃熙,字端轩,浙江杭州人。1932年进入电影界;创作了《狂流》、《自由神》、《赛金花》等多部电影剧本。解放后,曾任全国文联常务委员,文化部副部长,全国文联副主席。作品很多,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等话剧剧本,还有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改编的电影剧本。作品收入《夏衍选集》。
  为了创作这篇报告文学,夏衍亲自深入东洋沙厂采访调查。他得到一位女工的帮助,混进包身工中两三次,但是这经后,他就被工头盯住了从三月初到五月,夏衍为了看到包身工们上班的情景,足足作了两个多月的夜工。他深入生活获得了大量第一手材料后,写成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包身工》。
  三、阅读全文,明确整体感知要求:
  默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⑴ 本文是以什么线索组织材料的?
  ⑵ 课文中用到的材料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新闻事实,一类是背景材料。这两个方面的内容在课文中是如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
  ⑶ 从课文中,我们看到包身工的遭遇有哪些?如社会背景,工作情况,待遇等等。
  ⑷ 包身工给资本家带来的好处是什么?
  ⑸ 作者对“包身工”这一现象的评价是什么?
  (要求学生从课文提取信息,朗读相关语段。)
  朗读、讨论、明确:
  ⑴课文以时间为线索,围绕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和做工来组织材料,中间穿插一些背景材料和作者的议论。作者把散乱的不完整的材料,像剪接电影一样,高度集中地组织在包身工从清晨到黄昏放工一天的时间里。首先是四点一刻,包身工起床的情形,展示了她们住宿条件之差,以及在种种折磨下精神状态的麻木,之后补叙了包身工的来历,使带工的谎言与现实条件的糟糕形成对比。然后是四点半,包身工吃饭的场景,接着进一步追根究源,分析了日本厂家之所以特别愿意雇用包身工的三大原因。最后是五点钟之后,包身工们上工的情景以及做工时所遭受的种种威胁和虐待。紧接着插叙指出日本纱厂吸取中国工人的血汗迅速庞大的事实,揭露帝国主义对中国工人的压榨掠夺。如此安排,叙议结合,层次清楚。
  ⑵文章在叙述了一些新闻事实之后,往往引入一些背景材料,揭示包身工制度的起源、发展等情况。中间都有一些转折性的词句,使得衔接自然流畅。比如写四点一刻被骂做“猪猡”的包身工起身的情景之后,就以“但是,她们正式的名称却是包身工’”一句作为过渡,写这些乡下姑娘是如何被带工老板骗到城里来的。在介绍了四点半钟包身工们吃粥的情景后,就用“廉价的机器”来衔接,引出了日本厂家特别愿意雇用包身工的原因,对包身工受剥削、受压榨的情况做了具体、详细的介绍。
  ⑶社会背景:家庭生活困难,被迫卖身给带工老板,带到上海的日本纱厂工作。“一二?八”战争以后,日本在中国的纱厂需要大量的廉价劳工,于是“大量用这种没有结合力的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劳动者”。
  工作性质:
  “清晨四点一刻,天还没有亮,睡在拥挤的工房里的人们已经被人吆喝着起身了。”
  “两粥一饭,十二小时工作,劳动强化,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劳役,猪一般的生活,泥土一般地被践踏。包身契上写明三年期间,能够做满的大概不到三分之二。工作,工作,衰弱到不能走路还是工作,手脚象芦柴棒一般的瘦,身体象弓一般的弯,面色象死人一般的惨,咳着,喘着,淌着冷汗,还是被压迫着做工。
  “纱厂工人的三大威胁就是音响,尘埃和湿气。没有人关心他们的劳动条件,这大概是自然现象吧,人在这三种威胁下面工作,更加容易疲劳。”
  待遇:吆喝、呼喊、命令似的高叫、没有做工和不做工的自由。
  工资待遇低:“最初工钱是每天十二小时大洋一角至一角五分”,“几个星期之后就调到钢丝车间、条子间、粗纱间去工作……工资不及男工三分之一”。
  ⑷包身工给资本家带来的好处是什么?
  “在一种特殊的低优惠的保护之下,吸收着廉价劳动力的滋养,在中国的日本纱厂飞跃地膨大了。单就这福临路的日本厂子讲……创立第一厂的时候,锭子还不到两万,可是三十年之后,他们已经有了六个纱厂,五个布厂,二十万个锭子,三千张布机,八千工人和一千二百万元的资本。”
  ⑸作者对“包身工”这一现象的评价是什么?
  “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谋利的制度,我不禁想起孩子时候看到过的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了。
  “我也想警告某一些人,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
  四、根据课文内容,理解包身工的含义并为包身工下定义。
  (读出语言信息,进行整体归纳。)
  示例:包身工是指二三十年代(时间),在上海东洋纱厂里(地点),为外国人工作的女工(工作性质)。因为这些女工在进厂时已经签订了卖身契,失去了人身的自由权,所以被称为“包身工”。
  启发引导:
  ① 包身工是旧社会一种变相的贩卖奴隶的形式,被贩卖的是女孩子,由承包人送到工厂做工,没有人身自由,工钱全归承包人所有;
  ② 课文中的提法是“包身工”已经以一种奇妙的方式包给了叫做“带工”的老板。“包”的标志是事先立了“包身契”。“奇妙”之处不仅在于这些女孩子近乎被拐骗,而且是一仆二主:一主是日本资本家(工头是拿摩温);另一主是中国二老板,带工的。日本资本家称她们为“试验工”“养成工”;中国带工者称她们为“包身工”;
  ③ 作品实际上是在告诉我们:包身工这一罪恶制度存在的根源,在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反动统治;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对《包身工》一文从整体上进行认识和感知,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及二三十年代出现的包身工现象的社会根源,认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及其给包身工带来的巨大伤害,下节课,我们将着重对文本内容进行较全面的分析与探究。
  六、布置作业
  完成“研讨与练习三”
  七、板书设计
  包身工
  夏 衍
  报告文学的特点:新闻性、文学性、真实性。
  社会背景:家庭生活困难,被迫卖身。
  工作情况:
  1、清晨四点一刻包身工被迫起身。
  2、四点半,包身吃粥的凄惨景象。
  3、五点钟,包身工被赶进厂的情况(至六点钟)
  4、两粥一饭,十二小时工作,劳动强化。
  三大威胁:音响、尘埃和湿气
  工作待遇:吆喝、呼喊、命令似的高叫、没有做工和不做工的自由。
  工资待遇:大洋一角至一角五分(低)。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包身工》被称为我国报告文学的经典之作,“包身工”、“芦柴棒”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名词,给每一位认真读过本文的人以心灵的震撼。《包身工》的震撼力何在?本节课我们将从写法、语言、内涵这三个方面入手,做深入的探究。
  二、写法探究
  (本堂课主要采用“引疑-议疑-释疑”的基本方式使师生、生生互动。)
  1、引疑:
  作者报告了包身工一天的生活为工作情况,为什么还要穿插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和趋向等内容?
  学生议疑:略。
  教师释疑:
  这一篇报告文学,是作者经过几年的材料积累和几个月的实地考察之后写出来的,材料极为丰富,并没有一个完整的人物、事件,作者却能把它组织得井井有条,这得力于作者在安排结构时能把握读者的心理规律,精心而巧妙地安排材料,既具体地再现包身工的一天生活情况,又根据本文主题的需要穿插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和趋向,展示造成包身工悲惨命运的复杂背景,一条主线与一条副线交互发展,有机地结合,使读者对包身工制度的罪恶,既有触目惊心的直观印象,又有深入全面的历史认识,达到了虚实相生的表达效果,深化了主题。
  2、引疑:
  作者介绍包身工用了什么写法?有何作用?
  议疑、点拨、释疑:
  本文写作上另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点面结合。
  本文既有对包身工悲惨遭遇的概括介绍,对包身工群体形象的简略描写,如作者在记叙中集中写了包身工的起身、早餐、上工、收工等四个场面,这面上的记叙与描写概括了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和劳动状况,又有对“芦柴棒”“小福子”典型人物的生动描写,作者以“芦柴棒”为例,通过“发烧”“生病”被“抄身”等细节描写,写出了包身工奴隶般地“被榨完残留在皮骨里的最后一滴血汗为止”的悲惨命运。“小福子”遭到“拿摩温”和“东洋婆”毒打惩罚的描写,也反映了包身工的不幸遭遇。
  3、探讨一下,本文采用了哪些写作方法?
  (分小组交流、探究。)
  示例分析:
  ⑴ 精确的数字──显示报告文学真实性的特征:
  这篇作品用了许多数字,找一找有哪些?起什么作用?
  举例:
  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十六七个被骂作“猪猡”的人。(合九平方米,平均每人半平方米,表明住宿的拥挤程度。)
  包身费一般是大洋二十元,期限三年,……生死疾病一听天命,先付包洋十元。……“芦柴棒”现在的工钱是每天三角八分,拿去年的三角二分做平均,两年来带工老板从她身上实际已经收入二百三十块钱了!(表明剥削的惊人程度。)
  单就这福临路的日本厂子讲,一九○二年日本大财阀三井系的资本收买大纯纱厂而创立第一厂的时候,锭子还不到两万,可是三十年之后,他们已经有了六个纱厂,五个布厂,二十五万个锭子,三千张布机,八千工人和一千二百万元的资本。(用两组数字前后对比,证明了在中国的日本纱厂“飞跃地膨大”,完全是残酷压榨剥削包身工造成的。)
  ⑵ 生动的语言──显示报告文学文学性的特征:
  朗读第1、2自然段。
  明确:
  ① 精炼简洁,形象鲜明:
  作品开头写到“一个穿着和时节不相称的拷绸衫裤的男子”在吆喝着女工们起床,只用一句话写他的穿着,抓住了特征,表现了他的身份,也流露出了作者的憎恶感情。经过一阵吆喝,女工们忙着起床了,工房就象搅动了的蜂窝一般骚动起来,“那男人虎虎地向起身得慢一点的人踢了几脚,回转身来站在不满二尺阔的楼梯上,向楼上的另一群人呼喊:‘揍你的!再不起来?懒虫!等太阳上山吗?’”这里写这个打杂快速的连续动作,写他踢人时用了“虎虎地”这个状语,十分逼真地表现了这个凶暴的流氓本相,语言十分简洁,而又形象鲜明。
  A、生动的人物描写。写清晨女工们忙着起床时,“那男子(打杂的)虎虎地向起身慢一点的人的身上踢了几脚,回转身来站在不满二尺阔的楼梯上,向楼上的另一群人呼喊:‘……’”。(写打杂的快速的连续动作,用“虎虎的”描写踢人,十分逼真地表现出这个流氓的凶暴本相。)
  B、生动的人物对话。打杂的呼喊:“揍你的!再不起来?懒虫!等太阳上山吗?”(突出了日本资本家和带工老板统治女工的爪牙狐假虎威凶狠残暴的性格。)
  C、个性化的语言:
  通过对话表现人物的性格,是作品的语言特点之一。包身工这些奴隶,虽然是会说话的工具,但也没有多少说话的权利,作品没有写到他们的对话,但写包身工的压迫者时,对话起了很大的作用,每一段对话都生动地表现了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例如,芦柴棒生病时,打杂的说:“假病!老子给你医!”打杂的向芦柴棒头上泼了盆冷水,寒冬时节,她反射地跳起来了,老板娘就笑着说:“瞧!还不是假病!一盆冷水就医好了。”
  两个人的话都表现了狠毒的本质。但又不完全一样,打杂的粗暴,而老板娘则显得狠毒而又阴险。
  ② 比喻新颖贴切:
  说“包身工是一种‘罐装了的劳动力’”,“绝没有因为和空气接触而起变化的危险”,比喻新颖贴切,形象鲜明,表现了包身工们没有半点自由的受压状态。写到纱厂车间里音响、尘埃和湿气三大威胁时,也用了生动的比喻。“沙沙的急雨”和“隆隆的雷声”这两个隐喻,写出了远处的听觉感受,接着,用了“马达的吼叫、皮带的拍击、锭子的转动、齿轮的磨擦”四个排比句子,然后把“一切使人难受的声音”比喻成“好象被压缩了的空气一般紧装在这红砖墙的厂房里面”,给人以强烈的感受,就象听到车间里的巨响一样。用“爱作弄人的小恶魔”来比喻无孔不入的飞絮,加强了读者的厌烦感觉。形象的比喻。用船户养墨鸭捕鱼作喻,再和驱赶包身工劳动作比,形象地揭露了包身工制度“连这一点施与的温情也已经不存在了”。
  ③精辟的警句:
  语言上的另一个特点是警句的运用,象“罐装了的劳动力”,“每一个锭子上面都附托着一个中国奴隶的冤魂”,“黎明的到来,还是终于无法可以抗拒的”,“我也想警告某些人,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就都是非常精辟的句子。这些警句,是作者运用正确的观点,深入地观察现实生活,把从中领会到的思想压缩在极其简练的语句里,因而显得简洁、生动、含蓄而有力量。
  结尾“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凝聚了愤激的烈焰,一旦爆发出来,必将焚毁那吃人的制度。)
  整个作品,生动形象的语言还有很多。
  4、写法启示:
  ⑴ 所选的材料必须具有典型性,能深刻反映事物的本质,如“芦柴棒”的事例。
  ⑵ 根据中心思想的需要,进行剪裁,点面结合,互为补充。本文写包身工的一天活动情况就是包身工全部生活的缩影。
  三、作品的内涵探究,情感拓展
  引疑:《包身工》作于1935年,至今已经70多年了,今天我们读这篇文章,仍然能感到深深的震撼。你认为文章为何具有如此的震撼力,说说你的看法。
  (本题旨在引导学生体会作品深刻的人文内涵。《包身工》之所以具有如此的震撼力,主要在于作者所表现出来的直面社会黑暗,毫不畏惧的社会良知和社会责任感。)
  议疑:
  设想一下,今天的“打工仔”与当年的“包身工”相似吗?(请同学根据网上搜集的信息加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理解进行讨论。)
  社会是复杂而多面的。一些现代民工与七十年前包身工的悲惨境遇相似,但又不尽相同。
  释疑:书本中的包身工是沉默的,他们不会抗争也不懂得抗争。而今天的打工仔从农村走进城市,走进外企是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他们有抱负更有人格尊严。(可联系具体事例。)
  四、结语
  本文虽然是老文章,反映的是上世纪初的事情,和我们的时代有些隔膜,但文章中表现出一种社会责任感、一种对于人的尊严和人的生存权利以及劳动权利的尊重,这些情感却是永恒的,值得我们一生铭记的。
  五、拓展和延伸(作业布置)
  模仿《包身工》的结构框架,充分发挥和想象,以《包工奶》为题,写一篇的记叙文。
  六、欣赏品味
  配以低微的二胡独奏曲《江河水》背景音乐;教师在讲述《野兰花》的故事梗概。
  七、板书设计
  包身工
  夏 衍
  主副交互,有机结合。
  写法特点:点面结合。
  真实性:精确的数字。
  文学性:生动的语言。
  八、教学后记
  上这篇课文之前,我让学生剪辑介绍现代社会打工仔、打工妹生活的文章,把夏衍笔下的包身工与现代的打工仔、打工妹对比。使学生对包身工制度的罪恶有更深入全面的历史认识。学生对纯理论方面的内容理解的不够,学习的兴趣还有待提高,我们觉得教学研究既有对教材的研究,也有对学生的研究,还有对自我的研究。面对新的课程标准和新的课改理念,我们只有同心协力,不断探索、在集体协作中不断发挥每个老师的聪明才智,将我们每个人的智慧、经验和思想转化为我们集体的财富,做到同伴互助、经验共享,互动交流,我们才可能在课改路上走得更稳,走得更远。
  通过以上的一些方式,我将知识性、生动性和趣味性相结合,更好地激发了学生阅读报告文学的兴趣。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心悦诚服,使教学过程更有启发性和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