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测试题
一、单选题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燃料充分燃烧,可节约能源又可减少对空气的污染
B.液氧是纯净物
C.物体热胀冷缩,说明分子大小可随温度改变而改变
D.水煮沸后可降低水的硬度
2.下列有关燃烧和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可燃物在空气中一定能燃烧
B.通过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可以灭火
C.任何燃料完全燃烧时,一定会生成二氧化碳
D.可燃性气体在空气中达到一定浓度时,遇明火时可能发生爆炸
3.下列化学变化中吸收热量的是( )
A.Zn+2HCl=ZnCl2+H2↑
B.2C+O22CO
C.C+CO22CO
D.2CO+O22CO2
4.下列火灾自救措施中,你认为不合理的是
A.室内起火,不要急于打开所有门窗
B.直立身体冲过烟火封锁的楼道
C.如果火势不大,可根据起火原因选择合适的方法或灭火器材将火扑灭
D.拨打火警电话并到窗口呼救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利用木炭的还原性由用CuO冶炼铜
B.天然金刚石是最硬的矿物,可用于做钻头
C.发现煤气泄漏,应立刻开灯检查
D.利用石墨的导电性制造石墨电极
6.下列关于燃烧与灭火的解释,不合理的是( )
A.粮库失火用水浇灭﹣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B.扑灭森林火灾时开辟隔离带﹣清除和隔离了可燃物
C.用扇子扇煤炉,炉火越扇越旺﹣提供充足的气气
D.图书档案起火,用液态二氧化碳扑灭﹣既隔绝氧气又降低温度
7.下列事故处理正确的是
(
)
A.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
B.电器着火,立即用水扑灭
C.高层住房着火,立即打开所有门窗
D.煤气泄漏,立即打开排气扇开关
8.如图表示某些从属关系,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选项
A
B
C
D
X
氧化物
化合反应
石油
纯净物
Y
含氧化合物
氧化反应
化石燃料
单质
A.A
B.B
C.C
D.D
9.在生日宴会上,人们经常会在许下美好的愿望后吹熄生日蜡烛,用嘴吹灭蜡烛的灭火原理是(
)
A.降低蜡烛的着火点
B.消除可燃物
C.隔绝空气
D.使燃着的烛心温度降低
10.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煤和石油大量的直接燃烧会造成空气严重污染
B.化石燃料蕴藏量是有限的
C.我国的煤和石油资源很丰富,不需要大力开发新能源
D.我国的煤和石油资源有限,必须合理开发,综合利用
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用水灭火的原理是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B.二氧化碳有毒,空气中含量过高,会使人中毒死亡
C.在煤矿的矿井里,通风并严禁烟火,可以有效地防止发生爆炸事故
D.某物质完全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则该物质一定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12.下列对知识归纳,你认为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数字含义
B.节约资源
Cu2+:一个铜离子带2个单位正电荷
SO3:三氧化硫中含有3个氧原子
:镁元素的化合价是+2价
废旧金属回收利用
提倡使用乙醇汽油
实验后用剩药品放回原瓶
C.
能量变化
D.
保护环境
电解水是将电能转化成化学能
煤燃烧是将化学能转化成热能、光能
使用电池时是化学能转化成电能
小区设置废旧电池回收箱
焚烧秸秆以利于耕作
工业“三废”处理达标后排放
A.A
B.B
C.C
D.D
13.归纳与反思是学习化学的重要环节。下表是某同学对所学内容的归纳,其中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化学与生活
B化学与材料
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作保护气
除餐具上的油污﹣用洗涤剂乳化
合金、塑料﹣有机合成材料
煤做成蜂窝状﹣增加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C性质与用途
D化学与安全
氧气具有助燃性﹣作燃料
碳单质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作字画
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
电线着火﹣用水扑灭
A.A
B.B
C.C
D.D
14.食醋是调味品,其中含有醋酸(C2H4O2)。下列关于醋酸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属于有机物
B.醋酸分子中含有氧分子
C.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6:1:8
D.醋酸分子中碳、氢、氧原子个数比为1:2:1
二、填空题
15.具有
850
多年历史的法国地标性建筑巴黎圣母院,在修缮过程中,因工人的烟蒂引燃圣
母院的楼顶,进而扩大到天主教巴黎总教区的主教座堂。大火持续近
5
个半小时后被扑灭,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1)烟蒂引燃圣母院的木板,木板容易着火煅烧的原因是____。
(2)大火发生后很多文物如油画、衣服等被烧毁,但古铜器、金手镯等许多金属文物未烧毁被抢救出来,古铜器在烈火中灼烧时表面变黑色,请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
。
(3)因巴黎圣母院的建筑特点和文物保存,发生大火时,下列灭火措施不提倡实施的是_(填标号)。
A
往燃烧区投放灭火弹
B
用高压水枪大量喷洒
C
在燃烧区周围设置隔离带
D
从高空分别投下干冰和进行洒水
16.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请你用所学化学知识回答以下生活中的常见问题.
(1)自来水作为生活用水,加入肥皂后产生的泡沫较多,此井水是__(填“硬水”或“软水”)
(2)在农村烧锅做饭时引燃枯枝后,如果迅速往“灶”里塞满枯枝,结果反而燃烧不旺,并产生很多浓烟,说明物质充分燃烧需要的条件是__.
(3)下列物质都可以用来作为燃料:①煤
②氢气③石油④天然气.其中最清洁的燃料是__(填序号)
(4)“科学膳食”是人类健康的保障,营养学家建议每天早晨喝一杯豆浆,主要是摄入__(填序号)
A.维生素
B.蛋白质
C.油脂
D.糖类.
17.化学课外活动中,老师为大家演示了如图1所示的趣味实验﹣﹣“魔棒生烟”,该实验原理的微观示意图如图2所示.
(1)根据微观示意图分析,原子的种类、质量、个数在反应前后
(选填“发生改变”、“没有改变”),此反应
质量守恒定律(选填“遵守”、“不遵守”).
(2)小丽同学根据实验原理,又设计了如图3所示的实验装置.
用该装置与用玻璃棒做实验相比,明显的优点是
.
(3)白烟成分NH4Cl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是
.
18.享受生活离不开化学知识,家庭厨房就是一个充盈的化学小世界,“柴米油盐酱醋糖”中包含着许多化学的内容。
(1)如今家庭厨房中的“柴”趋向洁净,你家中的清洁能源主要有________(答一种)。
(2)液态植物油和固态的动物油合称为油脂,若锅里的油着火了,可采取的灭火措施是________,其灭火的原理是________.
(3)厨房中常见的盐主要有食盐和纯碱,若要区分食盐和纯碱,请选用一种简便、可行的方法:________
.
(4)为了全民的健康,卫生部推广使用强化加铁酱油.这里的“铁”指的是________(填单质、原子或元素)。
(5)厨房常用的塑料包装袋主要由聚乙烯或聚氯乙烯为原料制作的,其中不能用作包装食品的塑料是________.
(6)白糖与红糖主要成分都是蔗糖.利用活性炭的________性,可将红糖脱色成白糖.
(7)下列各类食物中含有丰富蛋白质的是
_______(填写字母序号);
a.鸡蛋
b.苹果
c.白菜
d.面条
(8)下表为某品牌燕麦片标签中的一部分.根据下列标签回答问题:
每100
g含有
营养成分
糖类
油脂
蛋白质
维生素C
钙
钠
锌
7.6
g
7.8
g
7.4
g
18
mg
201
mg
30.8
mg
8.1
mg
以上标签中没有列出的营养素是
,为人体提供主要能量的营养素是
,
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
(9)下列所示的各种炊具、餐具中,主要利用有机合成材料制成的是_______(填写字母序号);
(10)炒菜的铁锅用水清洗后放置经常会出现锈斑.铁锅生锈的原因是
(11)烧水的水壶使用一段时间后会生成水垢.为检验水垢中含有碳酸钙,应选取的试剂是
(填序号)。
A.石灰水
B.稀盐酸
C.氢氧化钠溶液
D.稀盐酸与石灰水.
19.气体X.可能是氢气、甲烷中的一种或两种。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实验中观察到无水硫酸铜变蓝、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己知:无水硫酸铜为白色粉末,遇水变蓝。
(1)石灰水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
(2)
X中一定含有的气体是______________。
(3)能否将无水硫酸铜与澄清石灰水调换?______________。你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
三、推断题
20.A、B、C为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它们之间存在如图所示的转化关系(在一定条件下均能一步实现)。
(1)若A、B组成元素相同,B是一种最常用的溶剂,C为气体单质,则A的化学式为______;
(2)若B、C组成元素相同,A为黑色固体单质,C为可燃性气体化合物,则B→C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21.A、B、C、D、E都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B、D、E均为氧化物,常温下B为固态,D为液态,E为气态;A、B、C中均含有同一种金属元素.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部分生成物略去).
(1)写出D的化学式______。
(2)写出E的一种用途______。
(3)写出下列转化的化学方程式:B→C:______;C→A:______。
四、实验题
22.气体制取是化学实验基本技能之一。
(1)实验室制H2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实验室用固体制O2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
(2)从图中选用4个装置来制取较纯净的CO2气体。①正确的接口顺序从左到右依次为:a接_____;②所选装置有一处明显的错误是_____,B中盛放的液体是_____。
(3)用图中的F装置可以制造十分有趣的“化学喷泉”。将胶头滴管中的NaOH溶液挤进圆底烧瓶时,很快看到长导管顶端产生“喷泉”现象。烧瓶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若将烧瓶内的CO2换成下列四种气体中的_____仍可产生“喷泉”现象(填序号)。
A
SO2
B
H2
C
CO
D
HCl
23.某化学实验活动小组的同学为了探究实验室中久置的氢氧化钠固体的成分,进行了有关实验.参与他们进行的探究活动:
(提出问题)久置氢氧化钠固体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猜想Ⅰ:全部是NaOH;
猜想Ⅱ:全部是Na2CO3;
猜想Ⅲ:______.
(实验与探究)
(1)分析:暴露在空气中的氢氧化钠会变质,变质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______
(2)实验如下:
实验操作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及解释
步骤一:取少量固体样品于试管中,加蒸馏水完全溶解,然后加入足量的
______
.
实验过程中始终没有气泡产生.
则证明猜想
______
成立.
步骤二:另取少量固体样品于试管中,加蒸馏水完全溶解,然后滴加氯化钡溶液.
实验过程中产生
______
则证明猜想Ⅱ或Ⅲ成立.此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3)为了进一步的验证猜想结果,小明同学提出如下实验方案:继续步骤二的实验,过滤,然后向滤液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若酚酞变红,则猜想______成立;若酚酞不变红,则猜想______成立.
小华同学立即对小明同学的方案提出了质疑,通过查阅资料知道,氯化钡溶液呈中性,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但碳酸钠溶液呈______性(填“酸”或“碱”),能使酚酞变红,因此他认为该方案的操作步骤中应该改进的是______.
五、计算题
24.某校课外兴趣小组用6g含少量CO2的CO的混合气体还原某二价金属氧化物RO实验,实验装置如图,数据记录如下表。已知:CO还原RO,生成金属R和二氧化碳,且装置中每个反应都充分进行,冷却C装置过程中不考虑金属R重新氧化。
实验记录表:
实验装置代号
A
B
C
D
实验前药品质量(g)
70
70
11.6
70
实验后药品质量(g)
71
70.5
10
74.4
请分析计算:
(1)6g混合气体中CO2的质量是_____克。
(2)参加反应的CO的质量是多少_____?
(3)实验结束后,对装置C中的10g药品进行测量,测得其中R元素的质量分数为92.8%,请你求出金属R的相对原子质量_____?
25.实验小组同学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1)实验现象是迅速涌出柱状的泡沫,可形象地称为“大象牙膏”,其原理主要是在某些催化剂作用下迅速分解产生水和氧气。
此泡沫不能用于灭火的原因是__________。
(2)用含水质量为83%的过氧化氢溶液100g,在催化剂作用下完全反应,可产生多少质量的氧气?(在答题卡上写出计算过程)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
2.D
3.C
4.B
5.C
6.A
7.A
8.D
9.D
10.C
11.C
12.C
13.A
14.B
15.木板的着火点较低
B
16.
软水
使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充分接触
②
B
17.(1)没有改变,遵守;(2)不会对空气造成污染;(3)﹣3.
18.(1)天然气
(2)盖上锅盖
隔绝空气
(3)取两种固体少许于试管中,加入少量食醋,若有气泡产生,说明是纯碱,没有气泡产生的是食盐
(4)元素
(5)聚氯乙烯
(6)吸附性
(7)
a
(8)水
糖类
锌
(9)b
(10)与氧气和水同时接触
(11)D
19.
CH4
不能
石灰水中的水蒸气会使无水硫酸铜变蓝,无法检测是否有水生成。(合理即可)
20.H2O2
CO2+C2CO
21.H2O
灭火等
CaO+H2O=Ca(OH)2
CaCO3CaO+CO2↑
23.NaOH和Na2CO3的混合物
(1)2NaOH
+
CO2=
Na2CO3+
H2O
(2)稀盐酸
Ⅰ
白色沉淀
Na2CO3+BaCl2=BaCO3↓+2NaCl
(3)Ⅲ
Ⅱ
碱
滴加过量氯化钡溶液
24.1
2.8g
92.8。
25.
有氧气存在,氧气有助燃性
设产生氧气的质量为x
2H2O2
二氧化锰
2H2O
+
O2↑
68
32
(1-83%)×100g
x
68/(1-83%)×100g
=32/x
x=
8g
答: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