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教案
【教学目的】
1.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培养诗词鉴赏能力。
2.有感情地朗诵好全词。
【重点与难点】诗词欣赏与评价、吟诵。
【学法指导】
1.语言品读法。通过朗读、品读、诵读,体会词中意象,把握词作情感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教师深情导入,学生齐读投影中关于“青春”的语句)
青春,是人类生命的激情澎湃的赞歌。做为十六七的青年,走在人生的路途中,应该珍爱生命,编织斑斓的梦想,实现精神成长。青春孕育着所有的希望。来吧,让我们向青春举杯!
向青春举杯,我们应该怎样对待青春?
礼赞讴歌青春的价值、美好。
珍惜青春,在有限的青春中只争朝夕,奋力拼搏。
规划青春,让有限的青春在计划中度过。
奋斗青春,让青春的每分每秒更有意义。
读毕教师简单介绍伟人的青春是怎样度过的,介绍今天的学习内容将带领学生走进文本,赏析伟人、名家是如何对待青春的。
二、背景介绍和回忆词的有关知识:(课前准备,讲解或提前让学生准备与课文相关的常识)
(1)起源:在隋唐之际配合燕乐曲调,并以“依调填词”的方式创作出来的歌辞形式,是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起源于隋唐之际,大盛于宋,延续于后代,一直于今天。
(2)词牌:最初是特定的词乐曲调的名称,后来成为特定的词体格式的标目,即:一首词的词牌限制这首词的形式(句数,平仄,押韵等),紧连着词牌的词题就是这首词的内容,也就是说词牌表明形式,词题表明内容。如《沁园春长沙》、《沁园春雪》等。
(3)词的分类:①字数:小令:58字以内;中调:58~90个字;长调:91个字以上。 ②片段:最短的小令只有14字,最长的长调有200个以上。单调:不分段,往往就是一首小令,篇幅较短;双调:两段,也叫片或阕或遍,上片下片,前阕后阕;三叠、四叠:即三段或四段,较少见,尤其四叠极少见。
那么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词,标题是长沙,是以地点作为标题。这就要联系毛泽东写这首词的背景,大家看书上的背景简介:本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国共合作创造了蓬勃发展的大好革命形势。但是,革命应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写下了这首词。(同学们了解了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就可以更好的理解词的主旨,体会作者的革命精神)
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感受形象、理清思路)
1、正音:沁园春(qìn) 百舸(gě) 峥嵘(zhēng róng) 寥廓(liáokuò) 挥斥方遒(qiú) 浪遏飞舟(è)
2、学生诵读全词,圈点出塑造“我”的形象的关键动词。 明确:立、看、怅、问、携、忆、记
3、设疑——提问1:毛泽东独立橘子洲头,看到了什么? 明确:看到了眼前生机勃勃的景象,万山红遍,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提问2:毛泽东独立橘子洲头,想到了什么?明确:想到了往昔岁月,想到了祖国的命运。“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正是词人思索的问题。
提问3:概括全词,上片、下片各侧重写了什么? 明确:上片侧重写眼前之景,下片侧重追忆往事。
四、教学过程与步骤(解决重、难点)
1、具体研读开头三句话“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1)朗读
(2)调整句序,简要说明大意与作用 。【明确】寒秋(时节),(我)独立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
作用:点明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
(3)展开想象,扩展语句,进行形象而有诗意的大胆描述。
【明确】在一个深秋的季节,橘子洲头,伫立着一位英姿勃勃的年轻革命家,他正深情地注视着滚滚北去的湘江波涛,凝重的目光里似乎折射出心头翻腾得无尽遐想……
(4)提问5:词中的“独立”能否改为“站立”或“直立”?
【明确】不行。“独立”既表明一个人卓然独立,更显示诗人砥柱中流的气概。
(5)提问5:柳诗“独钓寒江”与毛词“独立寒秋”所表现的诗人的胸襟境界是否相同?
附: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背景:此诗作于柳宗元参加政治革新运动失败,被贬永州时。)
【明确】柳诗表达的是诗人身处逆境决不向恶势力妥协的“穷则独善其身”的封建士大夫的心志;毛词则表达了词人身处险境、坦荡磊落、砥柱中流的革命伟人的气度。两者不可同日而语。
2、具体研习 “看”字所领7句。
(1)朗读。(2)这7句作者抓住了哪些典型景物来写的?具有什么特点? 【明确】山、林、江、河、舸、鹰、鱼——万物,由点到面。特点是绚丽多彩、生机盎然。
(3)词人是怎样变换视角来描绘眼前这大好景色的?——湘江秋景图
【明确】(学生自己先概括,教师然后板书)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远眺——远景——静景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近观——近景——动景 万类霜天
鹰击长空——仰视——高景——动景 竞自由
鱼翔浅底——俯视——低景——动景
(4)提问:古人非常讲究练字,往往“吟安一个字,拈断几茎须”,上片中,锤炼得十分精彩的字有哪些?
【明确】万——山之多,遍——红之广,层——林之密,尽——染之透,漫——水之盛,透——水之清,争——争先恐后之热闹,击——飞之矫健,翔——游之轻快,竞——突出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明确】重点字词:“万”——写出了群山重叠之态。“红”——这里运用了象征的手法,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遍”——写出了红之广,红得彻底。“染”——拟人手法。引《西厢记·长亭送别》“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漫山遍野像火一样的枫林,让人想起星火燎原的革命火炬,革命形势蓬勃发展。“漫”字写出了江水的溢满之状,“碧透”写出了湘江之水清澈见底的特征。“遍”与“透”为互文(上下文义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 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都是副词,含有“极”的意思。“争”——的使用,给碧绿清澈的江面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氛,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呈现在读者面前。“击”——准确地展现了雄鹰展翅翱翔,迅猛有力的矫健身姿。“翔”——写出了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得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浅底”并非真的水浅,而是清澈见底,显得水浅。“竞”字有力地突出了万物蓬勃的生命力。这几句话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诗人从远景、近景,天上、水中为我们进行了有序的描写,互有照应,相映成趣。
历代的诗人、作家、一接触“秋”字,总是要发一通悲秋的感叹;在他们笔下,“悲”和“秋”永远难以分开。而前人以“秋”为题材的诗章词作,则更借凄清、萧杀、衰落的秋色状景托怨情、兴别恨,(“自古多情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自古逢秋悲寂寥”“万里悲秋常作客”“秋风秋雨愁煞人”等等)。毛泽东的这首词却脱尽古人悲秋的窠臼,一扫衰颓萧瑟之气,通过看到的红叶、绿水、蓝天、白帆、雄鹰、游鱼,将寒秋写的生机盎然,把秋写得无比可爱,“不似春光,而又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以壮阔绚丽的诗境、昂扬振奋的豪情,唤起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慨和高尚情操,独步诗坛。那么,毛泽东笔下的秋为何如此绚丽多姿、充满生机吗?为何如此与众不同呢?这与一个人的什么有关?
(生:与气度、胸襟、心境、性格、身份有关。)(毛泽东最与众不同的是什么?他是一介普通书生吗?)
(生:不是。他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杰出的政治家。)(是的,他有经天纬地之才,再造乾坤之志;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哪些多愁善感的纤弱文人,所以他的诗词也不同凡响,境界开阔,气势磅礴,充满豪情。) 古人云:“诗的品评在意境的高下,而意境的高下,又决定于人的品格的高下。” 怪不得最后诗人不是顺势而问“秋光正好,何日再游?”而是出人意料地提出一个巨大而严肃的社会问题———“怅寥廊,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5)通过想象,运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上面7句所描绘出来的景色或画面。(大胆发言,不拘一格)
【明确】(借鉴例子):远山层峦迭嶂,层层枫林被秋霜染得火红;江水如碧玉般清澈见底,江面上千帆竞发,往来船只你追我赶;雄鹰敏捷脚尖,奋力冲向万里长空;鱼儿轻快自如,在清澈明净的水中游弋。
3、品读上片后三句,思考词人为什么“怅”?联系时代背景,想一想“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含义是什么?表达了此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三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找同学解释一下“怅”、“寥廓”、“问”、“谁主沉浮”三个字词是什么意思?
答:设问。“怅”:原意是失意,这里用来表达由深思而激昂慷慨的思绪。它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词,其实,“怅望”不是一般的望,而是心有所思,心有所想的望,是心有所念,心有所忧的望,也就是说“怅望”这个词包含着一个深邃的心境。自然界的一切是这样蓬勃、绚烂,而现实社会却又是如此沉闷、黑暗,“独立寒秋”的诗人,仰天俯地,怅望广阔的宇宙,心有所思,思有所忧。禁不住向苍茫大地发问:谁来主宰你的盛衰荣枯? “寥廓”:指宇宙的辽阔无边;“问”:道出了诗人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他的博大胸怀。 “谁主沉浮”:谁主宰国家的命运、掌握民族的前途。 这三句的大意: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怎不激起万端思绪!这大自然的盛衰荣枯,这广阔无垠的大地,由谁来主宰,这国家、民族的命运究竟谁来掌握?谁才是主宰国家民族兴衰的真正主人呢?(1925年秋天,当时正是工农运动风起云涌的时代。统一战线内部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右派,加紧了篡夺革命领导权的阴谋活动。在共产党内,党的总书记陈独秀错误估计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统率革命的资产阶级,联合革命的无产阶级,实现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等主张,拱手将革命领导权让给资产阶级。在这种情况下,解决中国革命领导权问题就成了一个迫切问题。)
(1)词人面对生机勃勃的大自然和广阔的宇宙,面对着在自然和宇宙中竞自由的万物,他想到了作为这些自然万物的主宰者人类,想到了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于是思绪万千,百感交集而生“怅”。
(2)词人由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引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然后类比联想,“主沉浮”在这里是主宰国家命运,掌握民族前途之意,实际上词人提出了一个革命领导权的重要问题。
(3)抒发了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豪情壮志。
4、背诵词的上片。
五、课堂小结:
1、明确:词的上片的词眼是:“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2、明确:问题的提出方式是:由物及人,由大自然到国家、民族,由大自然的生机勃勃、绚丽多姿过渡到民族的命脉及国家的前途。
3、明确:色彩美和雄壮美决定了词作的昂扬基调,发出的问题深远重大,决定了词作的博大意境。
5、小结:前面作者主笔写景,这里笔锋一转,提出一个巨大而严肃的社会问题.。谁来主宰你的沉浮荣衰、掌握民族的前途、主宰国家的前途。 这一非同寻常的发问是诗人由自然景观联想到人类社会与政治风云后发自内心的感慨。自然界中的万物尚且不畏寒冷而“竞自由”,显示自己的生命力,何况我们有思想有灵魂的人们呢?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怀、高远的抱负和凌云之志,升华了思想、拓宽了意境。
板书 湘江秋景图
?看 远眺??? 万山——红遍?? ?静景? 问 动作之劲 ==> “争”“击”“翔”
??????????????????? 层林——尽染?? ?????谁 色彩之浓 ==> “红”“碧”
?????????? 近观 ??漫江——碧透 ????????主 数量之多 ==> “万”“层”“百”
百舸——争流 ????????沉 竞争之烈 ==> 红绿争辉,船只争流,
仰视 鹰——击 ????浮 鹰鱼争乐
俯视 鱼——翔 动景????
六、作业:“积累”“研习”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1、解读《沁园春?长沙》下片,进一步把握全词的巧妙结构和主旨。
2、引导学生自学《采桑子 重阳》
【教学过程】
一、检查巩固:1、指定学生背诵全词。 2、检查重点词语的掌握与运用。
二、提问:下片中哪几个字标志词人由上片的眼前景的描写转入往事的回忆?【明确】忆 记
三、解决重难点
1、具体研习“忆往昔——粪土当年万户侯”。
(1)提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岁月稠”在全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上片是旧地重游,下片自然是“游”字引起,由眼前看到的景色,自然而然想到以前与“同学”一起来游的情景,于是过渡到对往昔生活及“同学少年”的回忆中,过渡自然,衔接巧妙。
(2)“峥嵘岁月”指的是什么?简析“稠”。
【明确】① “峥嵘岁月”是对往日不平凡的斗争生活的形象概括。毛泽东在长沙生活、学习、从事革命工作期间(1911—1925),国内外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等,都是影响世界形势的巨大变革。这样的岁月,如历史群山中耸立的一座又一座的峥嵘的高峰。②“稠”形象地说明了世界变化的风起云涌。
(3)如何表现“同学少年”这个意象的?
【明确】战斗岁月:携来百侣曾游,峥嵘岁月稠;年龄气质: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精神状态: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战斗行动: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4)表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情感?
【明确】词人借对“同学少年”的回忆,流露出对往事的无限怀念,表现了他和革命战友们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派、改造旧世界的革命战斗豪情。
2、引导学生研习“曾记否——浪遏飞舟?”
提问一:“中流击水”之一情景蕴含词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采取象征手法,形象的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以及在新时代的大潮中,乘风破浪,鼓帆前进,立誓振兴中华的气概豪情。
提问二:最后三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和艺术手法?有何作用?
【明确】设问。象征手法,巧妙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形象地表达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在新时代的浪潮中,乘风破浪,激流勇进,担负起主宰国家命运前途的大任,表达了立誓振兴中华的豪情壮志,表现了革命家的英雄气概,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上阕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跟着是怎样回答的呢?1、下阕重在抒情,那么我们来看作者到底抒发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1.思考:“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百侣”与上阕的哪个词呼应?
与“独立”呼应,“携来百侣曾游”与上阕“独立寒秋”形成对比。
这两句写道:作者想起曾和当年的同学和朋友,在橘子洲一带散步,游泳,畅论天下大事的情景,回忆起那一段难忘的峥嵘岁月。"峥蝶岁月"概括了毛泽东和他的革命战友们聚会、游览所度过的不平凡而有意义的岁月,以峥嵘形容岁月,新颖,形象,将无形的岁月比作一座座有形的峥嵘的山峰,给人以巍峨奇异的崇高美。"携"、"侣""同学"表明人物关系亲密团结。"峥嵘"、"稠"表明时代特点,艰难时世反衬人物的奋发有为。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这两句在全词中起到了一个什么作用呢?
一般分上下两片的词,其下片首句又称过片,在词中起承接过渡作用。词的上下片写法上也有分工,常常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因此填词时非常注重过片。本词上片写独立寒秋,故地重游而看到的景色,自然而然的想到以前同学携手来游的情景,于是过渡到对往昔生活及“同学少年”中,在此过度非常的自然,衔接也是非常的巧妙的。
2、“橘子洲”是青年毛泽东与同学战友们常来游览的旧地,风物景观非常熟悉。旧地重游,很自然地回忆起以前那些不寻常的岁月,唤起了诗人对年青时的革命同志和革命活动的思念和追忆,那么他所回忆的都是些怎样的人和事呢?
资料:1911年,18岁的毛泽东来到长沙,开始了他在此地长达13年之久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 a.1913-1918年,他在湖南一师范读书,常和同学在橘子洲一带游览游泳; b.1918年4月,与何叔衡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五四时期,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引起了全国进步思想界的重视。 c.1915年9月,诗人印发反袁称帝的小册子;1919年底组织和领导湖南驱逐军阀张敬尧的运动。这首词用诗的语言形象地概括了那段往事。
3、那他是怎样概括的呢?诗人在这里不仅抒发了强烈的情感,也给我们展现了一幅斗志昂扬的“峥嵘岁月图”,我们一起来看。
“恰”——正值,统领下面的七句话,我们朗读一遍,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这里的“江山”代指什么?国家大事。“指点”就是评点、关心。"粪土"形象不美,表现对军阀官僚的蔑视恰到好处。这几句的含义:正值青春年少的同学们,意气风发,才华横溢,激情奔放,敢说敢做,革命斗志十分旺盛。面对祖国大好河山,指点评论,经常在一起讨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把主宰一方的军阀统治者看得如粪土一般,这几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同学少年”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这几句是以回忆往事来回答“谁主沉浮”。
那么,为什么这几句能回答“谁主沉浮”呢?根据你的理解解释一下。
引导:《雪》中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都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英雄、大豪杰,所谓“马上打天下”的皇帝,为什么诗人用一“惜”字将他们全部否定呢?(“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引出“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风流人物”指什么人?(能文能武的杰出人物、英雄豪杰)
那么,现在这首诗所列举的包括诗人在内的革命青年是什么人物?(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有才华,有能力,能文能武,是真正的“风流人物”,这样的人不主沉浮,谁主沉浮。这样的人不沉浮,谁主沉浮?天不降大任与斯人,更与何人?)
4、最后三句“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还记得吗?当年我们一同到江心游泳,尽管风高浪急,连船只行进都很困难,但我们这些人却以同汹涌的急流拼搏为乐。"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描述的是一幅奋勇前进,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诗人和战友当年在湘江游泳,大家昂扬激越,富有气势,激起的浪花挡住了江面上行驶的大船。令人联想到"中流砥柱"。“到中流击水”实际预示这些年轻人必是革命狂澜的掀起者,写尽豪情壮志意味深长。“曾记否”:既是设问,又是回答。整首诗以设问结尾,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
下阕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巧妙、形象、含蓄地给了“谁主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他们意气奔放,才华横溢,心系国运,蔑视权贵。
四、总结全词:通读全词
(1)提问:从全词的主旨方面理解,上下片有什么关系?
【明确】上片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下片艺术地回答了“同学少年”主宰世界沉浮的答案。上下片浑然一体,天衣无缝。
(2)这首词怎样把写景、抒情完美的结合起来的?
【明确】①词的上片虽然着重写景,却处处景中寓情。词以“独立”开篇,以江洲的背景,构成以词人为主体的画面,流露出词人激荡的思潮。生机盎然的“湘江秋景”中,“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不仅仅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而且寄予着词人火热的革命情怀;“万山红遍”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正是作者“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也不仅仅是鹰鱼自由世界的展示,而且蕴含了词人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一个“怅”字更是词人由自然景观联想到人类社会与政治风云后发自心底的感慨。②词的下片虽然着重抒情,但也不乏情中含景之处。 一“忆”直贯以下7句,描绘了早期革命者的群体英雄形象。“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展现了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艺术地回答了上片的发问。
五、朗读这首词,注意停顿、节奏、语气、重音。
【明确】“看”、“恰”后面稍作停顿,突出领字作用。“看”后7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恰”后7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学生朗读后互评。多媒体展示名家朗诵音像资料)
六、探究阅读: 读下面所选的毛泽东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做的三首词,谈谈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①忆秦娥《娄山关》(一九三五年二月)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②水调歌头《游泳》(一九五六年六月)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璧,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③卜算子《咏梅》(一九六一年十二月) 读陆游咏梅词,反其义而用之。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5、讨论:《沁园春 长沙》的崇高美,是以情为经线,景为纬线,交织而成的。它不仅使我们得到欣赏壮丽秋景的艺术享受,也使我们从诗人昂扬炽烈的革命情怀中,汲取奋发前进的信心和力量。
?通过对这首词的学习,你想到了什么?学到了什么?谈谈自己的体会。
——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积极乐观,不断进取
????? 关心国家关心民族命运?????? 以天下为己任
????? 积极投身社会实践??????????? 勇于竞争,求生存,求发展
????? 自己的命运自己主宰?? 要自信“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
????????? 学好文化知识,学好专业技能,为社会出一份力量
? ?忆? 峥嵘岁月图
??????????????????? 恰 ——风华正茂、书生意气?????????? 答
??????????????????????????? 挥斥方遒、指点江山??????????? 同
?????????????????????????????? 激扬文字、粪土万户侯???????? 学
?????????????????????曾记否——中流击水图????????????????? 少
????????????????????????????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 年
七、课外阅读毛泽东等伟人的传记。
补充: 毛泽东经典语句
1、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2、不打无准备之战。
3、不到长城非好汉
4、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5、把别人的经验变成自己的,他的本事就大了。
6、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7、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8、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9、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10、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11、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12、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13、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
14、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
15、夺取全国胜利,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16、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17、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18、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