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美版高中美术第十四课: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中国现代美术课件(5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美版高中美术第十四课: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中国现代美术课件(5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美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20-09-28 20:18: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4张PPT)
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
——中国现代美术
14
中国现代美术,
一般是指1919年五四运动起始的美术。20世纪的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时期的社会变革和发展特点,奠定了该时期美术的发展历程和基本特点。
一、兼容并蓄的中国现代绘画
阅读课本P79-P84
感受“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中国现代美术。
中国现代美术,一般是指1919年五四运动起始的美术。
中国现代美术,一方面有几千年历史的传统画种——中国画发生激烈的演变,另一方面西方绘画引进并迅猛发展。
中国画经过革新和探索:
形成两种类型:
传统型和融合型。
传统型:继承传统,力求在题材内容、艺术风格、笔墨技巧等方面有所发展。
代表人物: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
欣赏课本P79右图《蛙声十里出山泉》,及文字说明。
富有想象力的构思,我国古代也多有这样的逸闻趣事。
据记载,宋代画院录用画师的考试,多以诗句为题,如“竹锁桥边卖酒家”,“踏花归去马蹄香”,“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蛙声十里出山泉
现代画家齐白石作。
纸本水墨,纵129厘米,横34厘米。此图是白石老人91岁时为我国著名文学家老舍画的一张水墨画。诗句是老舍指定的,这确实是个难题。在我国美术史上,



家刘褒曾作过《云汉图》,人见之觉得很热;又作《北风图》,人见之凉爽生寒。他转炎凉于笔底的功夫,给欣赏者呈现了一个鲜明可感的艺术境界。而观者的感受是由形象引起的联想。齐白石老人画“蛙声十里出山泉”这个命题时运用了这种特殊的联想手法。恰到好处。在该图中,画而上没有蛙,而观众有如闻蛙声之感。而这蛙声也非是即时可“听”见的,而是在数周后的,十里山泉出山的溪水中。这是绝妙之至的构思。
齐白石的传奇人生:
1863
年出生于湖南湘潭一农民家庭。8岁随外祖父读村学,一年后因家贫辍学,
在家放牛砍柴。
因此实际上他只有1年的读书生涯。
15岁拜师学木匠,始为粗木工,后为细木工,以擅雕花名闻乡里。
21岁得《芥子园画谱》,
有空时便临摹。
27岁拜师学画,继而学诗、学篆刻,苦学钻研精神令人敬佩。
40



5

云游祖国南北各地,积累了不少创作素材和画稿。
50岁开始改变画风,锐意进取。
齐白石的传奇人生:
1937
年“七七事变”,辞去一切教职,闭门居家,为了拒绝大小敌伪头目纠缠索画,在大门上贴一纸条:“白石老人心病复作,停止见客。”
“画不卖与官家,窃恐不祥”。
1944
年,
干脆停止卖画,并以

寿高不死羞为贼,不丑长安作饿饕”明志。
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如京剧大师梅兰芳敌伪占领时期,蓄须罢演;欣赏课本P80,
徐悲鸿的《群马图》,这是徐悲鸿1940年应印度大诗人泰戈尔之邀赴印度讲学时,闻及国内鄂北大捷时欣然创作的,
如果仔细看题款

还能看到这样的字样“鄂北大捷豪兴勃发”。通过画中四匹骏马,透出一股内在的精神力量。
作品行情
齐白石一生创作勤奋,作画极多,一天不画画心慌,五天不刻印手痒,创作多得惊人,好得出奇,仅1953年一年,大小作品就有600多幅。
1922年,陈师曾把齐白石的画介绍到东京,参加中日联合会绘画展览会,结果大受欢迎。
全部以高价卖出,但当时在国内他的画作价却很低。
20年代,
齐白石得到徐悲鸿的提携,
作品逐渐被收藏家所认识,价格稳步提高。
现在,国内一级市场已难见到齐白石作品进行公开出售,书画商店见到他的真迹自会以高价收购,而标价出售则极少能见到。
在香港和纽约市场,每年固定拍卖齐白石作品,他是作品被拍卖最多的现代画家。在香港市场,他的最新价格大约是30-100万港元,较高价格是1989年创造的,达120万港元。
国内拍卖市场中,齐白石的价格最高,最高记录是嘉德拍卖公司拍卖的一件《山水》册页,为517万元。后来嘉德公司又搞了一次齐白石作品专场拍卖,效果虽然较好,但此后齐白石作品的价格一直处于较低状态。
潘天寿
(1897—1971)

原名天授,字大颐,号寿者,晚年常署颐者、雷婆头峰寿者,浙江宁海县冠庄人,是中国现代最杰出的中国画家和美术教育家之一。他精于写意花鸟,兼作山水画、
人物画,
又擅长书法、
篆刻,特别是“指画”。他对中国绘画史和绘画理论也有很深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他的花鸟画别开生面,独树一帜,具有浑雄奇崛、苍古高华的艺术风格。他常用的闲章“强其骨”,概括了他的审美追求——以骨气、骨力取胜。他的画不论构图、用笔,都追求雄强、豪壮、气势之美。强其骨即讲求力之美。
潘天寿
这幅《记写雁荡山花》便是一个突出的例证。他从深入雁荡山写生得来的这些山花幽草的细微题材,居然被他化为气势磅礴的巨制。为了使这些山花幽草表现得更鲜明突出,他采用双勾重彩画法,与大笔浓墨的写意岩石,取得粗细、刚柔、
黑白、
青红的强烈对比,
并巧妙地使之达到对立统一,产生丰富的变化和动人的艺术效果,同时创造了花卉与山水结合的独特形式,以小见大,以平见奇。
记写雁荡山花(中国画,1962年)潘天寿
中国绘画的风格是东方绘画体系的最高成就,中国画的用线的表现力、对空白的安排、用色的理解、对空间的感受等,都凝聚了我们祖先对艺术本质的深刻领悟。
____潘天寿
潘天寿作品
黄宾虹(1865—1955)原藉安徽歙县,生于浙江金华。自幼攻诗、经、书、画及篆刻,青少年辗转求师,奠定浓厚的文化修养和艺术功力。中年
“激于时事,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皆有参与”。
后长期定居上海,也曾在北京和杭州,从事文化出版、书画鉴定和美术教育工作。他在古文字学、画史画论等方面造诣颇深,著述甚丰。在绘画方面,50岁之前,广学古人,努力继承艺术传统。50岁—70岁左右,游历祖国名山大川,如他曾八上黄山。其一生旅行游记画稿在万件以上。70岁后在深刻理解传统基础上大变画法,技法上以用墨见长,笔墨层层积累,具有
“黑、密、厚、重

的特点。
其独特的“深厚华滋”的艺术风格,不仅丰富了中国山水画的表现力,而且在中国画的发展中起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90岁时,文化部给他颁发了奖状,称他是“中国人民优秀的画家”。
山水册页
中国画
年代不详
黄宾虹
画家的这幅册页山水,既不是描绘哪处具体的自然山水,也不是毫无根据地主观臆造,而是对自然山川了然于胸之后,离象取神,表达心象之山水的神来之笔,是不求貌肖的神似之作。他用积墨,意在墨中求层次,以表现山川之浑然元气。画的色调浓重却能给人以亮的感觉,这是因为画家巧妙地运用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和黑中留白之技巧。在层层积墨加深之后,形成墨中有墨、色中有色、色墨交融,使深沉中蕴藏着墨色的神奇变幻,把积墨的应用和表现发挥到极致。
山水册页
中国画
年代不详
黄宾虹
西陵峡(中国画,1960年)傅抱石
傅抱石(1904—1965),江西南昌人。1933年赴日留学,1935年归国任教于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1949年任南京师大教授,后任江苏画院院长、江苏省美协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西陵峡是长江三峡之一,山势陡峭,水流湍急。画家处理该画构图有如实地写生,以其自创的皴法放笔直挥,潇洒飞动地画出陡壁山崖、山的气势及远景的层层山峦。
右下角空白为江水,水面上的小船更衬显出峡谷的险峻,很好地表现出西陵峡两岸奇峰兀立、恢宏苍茫的壮丽景色。
融合型的中国画是指融合中西方绘画之长的中国画。这方面的代表人物多曾留学欧美或日本,或学过西方绘画而又熟悉中国传统绘画的画家。代表人物:徐悲鸿、李可染、林风眠等。
林风眠(1900—1991),广东梅县人。从小随父学画,并为做石匠的祖父当助手,由此奠定了他朴素和勤劳的品质。1918年留学法国学油画,1925年归国任北京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后转任杭州艺专校长至1938年。此间,他热衷于美术教育和美术活动,力主改革中国传统绘画。自抗战初期,他辞去艺专校长职务后,不再热心活动,而是埋头于绘画创作的探索。1952—1977年间,以退休教授身份栖居上海,任上海画院画师,在倍受美术界冷落的情况下,全身心地从事于新形式绘画的创作。
林风眠作品
《油灯花果》从构图形式上看,以直线将方形画面分割为几个不等的矩形,其间安排一盆竖长的开着白花的仙人掌和圆形的盛着淡黄色水果的瓷盘,右边窗台上放着不甚显眼的油灯,白花与果盘的亮色使画面活跃起来,且打破了横竖线分割画面的机械感,其结构紧凑、严密,给人以均衡和富有变化的形式美感。画家在汲水的宣纸上

以透明色和墨调合的颜色,用板刷熟练地画出背景,前景主体的花果则以不透明的水粉颜料和丰富的笔法,使之鲜亮、富有厚度和凝重感。主体与背景形成鲜明的对比,整体构成令人赏心悦目。
油灯花果
绘画
1960年
林风眠
刘海粟(1896—1994)
刘海粟(
1896—1994),江苏常州人。1912年与乌始光、张聿光等创办上海图画美术院
(
即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前身
)
,并任该校校长。1917年在该校画人体模特儿引起社会轩然大波。1928
—1949
年间,刘海粟赴欧州诸国考察美术并讲学。曾任上海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
黄山一线天(中国画,1976年)刘海粟
刘海粟对黄山情有独衷,至1988年曾10次上黄山,对黄山的神韵领会颇深。《黄山一线天》是画家年届80岁时之作,表现黄山清晨被旭日迎照之时壮观的感受。画面构图大开大合,呈现的是阔大景象,用劲健的笔法勾线,再以凝重浑茫的泼墨泼彩和色彩强烈对比手法,使画气势雄壮,富于力量感。画家将西画的透视、光照效果,现代派的强烈色彩都融入其中,巧妙地运用墨的浓淡虚实,空白及渲染等技法,表现出山色苍茫、浮云流动及远处云海迷漫的意境。
刘海粟作品
??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李可染

??
李可染(
1907-1989),
江苏徐州人,其山水画构图饱

丰实,笔墨厚重华滋,气势沉雄博大,意境清新蕴藉。李可染的作品吸收了西洋画的长处,注重光影的表现,又不失民族传统绘画的笔韵和诗境,在中国当代画坛上自辟蹊径,别树一帜。
《春雨江南》一画是李可染山水画创作高峰时期,即上世纪80年代的重要代表作。近景山脚下是典型的黑瓦白墙的江南民居,红艳的春花点缀其间,其后是突起的重重山峦。画的左侧,一条江水


远去,整个画面被大水浓墨泼洒得湿漉漉的,表现出一种崭新的动人意境。其春雨江南的意境就在“湿”,在雨中。画中所有的物象,都表现为被春雨淋得湿透的感觉,淋得山石泛着闪亮的水光,春花也如浸在雨中而水淋淋。这种意境被画家高超的笔墨技巧表现得生动至极。
春雨江南
中国画
1984年
李可染
《齐白石像》是吴作人创作的油画肖像的代表作。当时白石老人已是91岁高龄。吴作人与白石老人有着长期密切的交往,对齐白石的形象、性格、气质有着深入的了解。这是他创作这一肖像画最有利的条件。但是,画家并不满足于这一点,正式作画时,他还曾对齐白石的面部和双手进行了一次直接写生。在这一作品中,画家舍弃了一切背景描绘,着重表现白石老人的精神世界。那安详端庄、银髯鹤发的形象,慈祥深邃的眼神,体现出画家深广的生活阅历和艺术修养,嘴唇的动作和右手的姿势,使人联想起老画家习惯于吮笔、握笔的职业特征。整个作品的用色沉着明净,衣服、帽子大块的青黑色和背景的暖灰,决定了作品的基本情调,与人物的身份和气质是完全符合的。在这沉着色调的衬托下,手和脸部明朗温暖的色彩就显得突出。
齐白石像
油画
1954年
吴作人
此画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画的是一位老农蹲在地上伸臂在捡拾地上的麦穗,其后是两辆装载满捆小麦的驴车,毛驴吃力地拉着向前。从老农左手拿着鞭子和麦穗来看,显然他是随车而行,不时捡起掉在地上的麦穗。此画充分地表现了农民珍惜粮食的情感。画家又以
“粒粒皆辛苦
”为题,
旨在启迪观众。该画笔墨虚实有度,准确而洗练地刻画出老农的神情动态,是20世纪50年代人物画精品。
粒粒皆辛苦
中国画
1955年
方增先
方增先(1931— ),浙江兰溪人。曾任浙江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浙江分会主席,现任上海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
该画创作于1962年。画家以敦厚质朴的笔法,刻画了生活在黄土地上的祖孙四代农民的憨厚、纯朴、勤劳的品格和富有时代感的精神风貌。父亲手拄铁锹,儿子是拖拉机手,以表现时代的进步。白须的老爷爷蹲在地上,背着可爱的小重孙女享受天伦之乐,其满脸皱纹是苍桑岁月留下的印记。离不开黄土地的典型的陕北农民形象,活现于画家的笔下,蕴含着画家对农民的熟悉和对农民的深厚情感,显示着画家的写实功力与表现技巧,是20世纪60年代的佳作。
祖孙四代
中国画
1962年
刘文西
刘文西(1933— ),浙江嵊县人。曾任西安美术学院教授、院长,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俞致贞(1915—1995),北京人,早年师从于非,后拜张大千为师,曾在故宫博物院国画研究馆等单位任职,后为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
刘力上
(1916— ),江苏都江人。早年拜张大千为师。曾任职中国美术研究所,从事绘画史论研究,后任中央工艺美院教授。俩人为伉俪画家。
春风蛱蝶图
中国画
1978年
俞致贞
刘力上
此画中巨石兀立

石前的红粉二色牡丹,
花团锦簇,
绿叶参差,
相衬相映

两只蛱蝶嬉戏飞舞于枝头

创造出阳光明媚、春风徐来、充满活力、生机盎然的意境。加之色彩搭配浓丽而鲜艳,更显花之美丽、蛱蝶翩翩动人,犹如将观者引入真境一般。
袁运甫(1933— )当代著名画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
该画与中国传统花鸟画法有很大不同,
画家采用涂满全画的


效果,旨在表现于荷塘感受到的一种花红叶绿、荷梗交织、色彩浓艳的美的意境。画家巧妙地运用墨和色的交融对比、墨线与色块的对比、透明色与不透明色及不透明色覆盖关系、色彩的互衬对比关系以及粗放与工细的对比等,构成色彩既丰富、抽象,又有荷花具象艳丽的真实感的画面效果,给人以很强的视觉冲击力,是继林风眠之后的全新的中国画之画法。
朱荷碧盖
中国画
1994年
袁运甫
彦涵(1916— ),江苏东海人。
1938年赴延安,
毕业于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美术系后,活跃于延安和太行山抗日根据地进行创作,是与古元齐名的版画家。1949
年后,
曾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全国美协书记处书记。
这件作品创作于1943年,反映八路军在人民群众的支援下进行的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游击战。画面描绘山区老百姓托举着一位八路军战士向搜山敌人射击的情形。画中的人物有八路军战士、民兵和农民,其形象分明,形态神情刻画得生动。
当敌人搜山的时候
版画
1943年
彦涵
李铁夫(1869—1952),广东鹤山人。18岁赴美国,后去英国主攻油画,是我国第一位赴西方学油画的人

1905—1925年间曾随美国著名画家切斯和萨金特学习。他的作品多次在国外获奖。解放后回到祖国大陆。
该画是李铁夫1934年为其朋友——曾在美国学习油画的画家冯钢百所作的肖像画。作者捕捉画家作画之姿与注视对象之神情,采用大片暗色衬托侧光的头部和肩,以洒脱有力的笔法,痛快淋漓地刻画出人物形象与眼神。
画家冯钢百
油画
1934年
李铁夫
《一湾解冻的湖水》是一幅蓝黑两色的水印木刻,是古元晚年的精心之作。画面呈现的是厚厚积雪的原野,前景有一湾解冻的湖水,湖边有一群活跃的野鸭,中景是一排两组疏密有致的树,透过两组树间是远处密密的树林,层次分明。然画家手法非常洗练,仅依靠树的一片密枝的“灰”调子和中景一排齐根的树干,造成白雪皑皑的原野和地面纵深起伏的视觉效果。前景湖面水波倒影,野鸭在湖边或歇息或飞翔或追逐戏耍,使寂静的雪原增添了春之将至的活跃气息。该画体现了画家融合中西版画技巧,注重意境和韵味的营造,是突出东方美学情趣的重要代表作。
一湾解冻的湖水
(水印木刻)
古元
古元作品
狼牙山五壮士(油画,1980年)詹建俊
1941年9月25日,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1分区第1团7连6班班长马宝玉
,副班长葛振林,战士胡德林、宋学义、胡福才5人,为掩护主力部队和人民群众转移,在易县地区的狼牙山英勇阻击日军3500余人发起的数次进攻,苦战一天,毙伤敌90余人,后又主动把敌人引至悬崖绝路,弹药用光后仍顽强战斗,
誓死不屈,
用石头打击敌人。最后,砸坏枪支,跳下悬崖。除葛振林、宋学义遇救外,
其余3人英勇牺牲。这一壮举,表现了革命战士崇高的气节和英雄气概

后被誉为“狼牙山五壮士”。人民政府在狼牙山为他们建立了纪念碑。
詹建俊作品
《进城》是画家在中央美术学院就读研究生时的毕业创作《西藏组画》之一。陈丹青曾在西藏生活过一段时间,对西藏和藏族兄弟怀有深厚的情感。西藏组画以写实的手法,刻画了男女藏民的强悍、俊美和对宗教的虔诚。画的色调浓重,色彩丰富,深重与响亮对比鲜明,精细刻画与粗放概括运用巧妙,充分展示了油画的表现力。作品展出时受到极大欢迎,美术界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进城----
西藏组画之一
油画
1980年
陈丹青
窗前的女人体(油画,1940年)潘玉良
潘玉良(1899—1977)江苏镇江人。自幼丧失父母,一度沦为青楼,靠自己苦学,1921年赴法留学,1929年归国,曾在上海、南京两地大学任教,是活跃于20世纪30年代的女画家。
1937年重赴法国以卖画为生。其作品曾获比利时银质奖、巴黎大学多尔烈奖,先后20余次获沙龙展出奖。
该画创作于法国,画家以女人体和所在室内空间为媒介,旨在创造出笔法轻松、色彩丰富,给人以审美愉悦的画图。
二、再塑民族精神的中国现代雕塑
二、再塑民族精神的中国现代雕塑
胜利渡长江
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1952年
刘开渠
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局部)
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局部)
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
(局部)
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局部)
收租院之一
雕塑
1964年
四川美术学院集体创作
《全民皆兵》成功地创造了两男一女的工人农民的民兵形象,他们气宇轩昂地立于三



之上,使之高低错落,富有布局的变化,又构成一个整体。民兵形象


饱满,神情凝重,充满必胜的信念而气势夺人。他们身着50年代服装,衣纹概括洗练,造型典雅,是反映中国民兵英雄气概与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
全民皆兵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藏1959年
集体创作
崛起(广州市雕塑公园,1990年)黎明
仇娃参军(雕塑,1990年)杨奇瑞
鉴湖三杰
雕塑
1989年
曾成钢
《庆丰收》是置于北京“十大建筑”之一的农业展览馆前的对称的两组雕塑之一,由鲁迅美术学院苏大伦、郑惠南负责,曲乃述、李仁章、王熙民等10位雕塑家于1959年创作完成的。最初设计稿经中国美协常务副主席华君武等选定后
,苏大伦、郑惠南又带领大家考察古代雕塑,
赴华北地区农村体验
生活,在山西被农民震天动地的击鼓表演所感动,而完善创作设计的
。两组雕塑一为击鼓,一为敲镲,其呼应并行的两组群像,表现的是农民欢庆丰收的情景和场面。
庆丰收
中国农业展览馆藏
1959年
鲁迅美术学院
集体创作
这件《和平少女》创作于1985年,两件同样雕塑一件置放在日本长崎市的和平公园,一件置放在北京复兴门大街,旨在让日本人民和政府以二战为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推进中日友好关系,维护持久和平。作品以洁白大理石为材料,用写实手法雕刻了一位身着中国衣裙的美丽少女,她长发如云,长裙曳地,形体优美、丰姿绰约,舒展双臂

回眸注视着落于臂上的白鸽,俨然是一尊护卫和平的圣洁女神,使人的心灵受到洗礼,感到和平之可贵与美好。
和平
日本长崎
1985年
潘鹤、王克庆、
程允贤
风凌霄汉(北京,1990年)杨英风
这件置于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中心的雕塑,是用表面如镜子般能折射周围环境的金属材料,以极其简化的形体构成的一条架起的帆船,给人以风帆高扬的轻快感,从而丰富了人们的审美内容和情趣,说明中国现代雕塑已经超越了题材和表现手法的旧有模式的局限,更具现代性。
黄河母亲(兰州,1986年)何鄂
黄河被视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这件置于祁连山畔黄河岸边的赭褐色花岗岩雕塑作品,雕刻的是一位舒展地仰卧着的母亲,
在关注着匍匐于自己身上的婴孩

令人理解作品《黄河母亲》的象征性及对其寓意的联想。母亲形象有如古代石雕的佛像,又有今日女性美的特征,她美丽、端庄、慈祥、睿智,微笑着注视匍匐于其宽阔胸怀中茁壮的孩子,佑护着孩子的成长。母亲的长发顺着肩部流淌下来,汇成奔流向前的黄河水,简化处理身躯,曲起的腿部有如山地,其衣纹好似河水的波浪。这件采用古代石雕手法及概括处理的雕塑,具有中国雕塑的特征。
耸立于重庆歌乐山的这座宏伟纪念碑雕塑,是为纪念牺牲于集中营的革命先烈而建造的。这件集圆雕和高浮雕为一体的高达11米的巨型雕塑是两位作者用数年时间完成的。作品通过向四周展开塑造的九个人物形象,以宁死不屈、前赴后继、坐穿牢底、迎接曙光四个情节来歌颂革命先烈的崇高气节和英雄气概。作者将九个人物形体凝聚为巨岩般的整体,远观气势恢宏如山,近看形象生动感人。坚硬的红色花岗岩与壮烈的革命主题相一致,成为表现革命先烈英雄气概和作品寓意的艺术语言的组成部分。
歌乐山烈士纪念碑重庆,1980年
江碧波、叶毓山
五月的风(青岛,1996年)黄震
该件富有动感的盘旋之状的抽象雕塑,是用钢板焊接喷漆完成的。作品构成的规律与不规律的矛盾统一、大圈与小圈叠构的变化与统一,是该件作品富有盘旋、升腾前行的律动感之所在。其
3
米高的红色巨体在平阔的广场上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发人的联想与想象,从而增强其内涵的意义性。这种超越对客观对象如实塑造的现代抽象雕塑,已经在各城市中耸立,表明时代的进步和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