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交响曲》第三乐章选段
教材分析:
《第一交响曲》第三乐章奥地利作曲家、指挥家马勒于1888年创作的《第一交响曲》,全曲共四个乐章。第三乐章是根据版画《猎人的葬礼》创作的。d小调,慢板,三段体,是一首描绘林中动物为猎人送葬的葬礼进行曲。在葬礼节奏中隐含了幻影和幽思,音乐融合着怪诞与忧伤,与前两章的反差极大。在定音鼓的昏沉步点下,低音提琴独自幽叹着一首古老的波西米亚民谣《你睡着了吗,马丁兄弟》(又名《两只老虎》),原歌的大调色彩变为同主音小调色彩,灰暗的旋律了无生气,显得很沉闷。随后出现的小号圣咏和单簧管的幽咽却透出狡黠与莽撞,还使用了移调和情绪的对比。乐曲两次被新的主题打断,第一次以一段茨冈旋律表现了夸张的哀泣,第二次则出现了声乐套曲《旅行者之歌》中“爱人的一双蓝眼睛”的曲调。这些变化是作曲家多重思绪的浮现,细腻而深邃,扣人心弦。
学清分析:
设计理念:乐学乐活的音乐课堂教学模式探究
学习有三种不同的境界:知道——喜欢——乐在其中。 “知道”偏重理性,你是你,我是我,只是被动学习知识,不能把握自如。 “喜欢”则触及情感,发生兴趣,喜欢学就学,不喜欢就放弃,不能长久;“乐在其中”才是“乐之者”的境界。学习起来非常“投入”,几乎“陶醉”,这样的人学习不累。“乐学”就是“乐在其中”,是学习的最好境界。本节课就是努力建设一个自然健康、具有可持续发展和生命活力的生活化课堂,让学生乐于尝试,乐于探究,乐于分享,乐于表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艺术素养,丰富精神生活,和对美好未来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教学目标:
1、通过歌唱、动作等感受乐曲的旋律及情绪。
2、在反复吟唱中背唱主题旋律和大调旋律,尝试用语言说出感受到的不同调性色彩。
3、尝试合作卡农的表现形式。
4、认识和了解马勒以及乐曲背景。
教学重难点:
1、背唱主题旋律,感受乐曲情绪。
2、用卡农的形式模仿管弦乐队中乐器的进入。
3、比较大小调不同的调性色彩。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
师:同学们,我们都知道音乐是听觉的艺术。耳朵在音乐学习中尤为重要。听,必有所思,有所感。而我们也有很多形式来表现所听到的音乐,比如歌唱,比如演奏,又或者用舞蹈的形式。今天我们来听一段音乐,大胆的尝试用动作来表现,可以自己独立表现,也可以和同伴们表现。
聆听主题音乐
初步感知主题旋律,学生尝试用踏脚、拍腿、拍手、捻指等简单的声势动作表现音乐。
学生交流,从我们的动作中能感受到音乐的哪些要素?
再听主题旋律,介绍乐曲背景。
师:这样的旋律熟悉么?
背景:奥地利作曲家马勒运用了一首古老的波西米亚民谣《你睡着了吗,马丁兄弟》,传到中国,又名《两只老虎》的旋律作为乐曲的动机,创作了《第一交响曲》的第三乐章。
唱一唱主题旋律。
出示《两只老虎》曲谱,跟着琴声,边做柯尔文手势边唱一唱。
旋律下移,师唱一唱。跟着琴声,边做柯尔文手势边唱一唱。
画旋律线唱一唱。
用身体动作来感受旋律。
说一说两段旋律分别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感受?
如果用颜色来表现这两段旋律,你会怎么选?
小结:明亮坚定的大调色彩和柔和暗淡的小调色彩。
背唱主题旋律。
师:再来唱一唱柔和暗淡的小调旋律,并且我们尝试把旋律背唱出来。第一遍的时候老师来唱,第二遍女生唱,第三遍男生唱,第四遍齐唱两遍。一共唱了几遍呢?(教师在学生齐唱的第二遍加入轮唱。)
了解卡农,感受此起彼伏、连绵不断的效果。
观看视频片断,找一找哪些乐器参与了卡农的形式?
7、简单介绍,学生尝试模仿这些乐器
8、了解创作背景。
9、综合表现主题。
10、评价。
三、完整的聆听。
师:平凡的韵律脉动着瞬息万变的生命力,让我们完整的来欣赏马勒的《第一交响曲》第三乐章。当听到你熟悉的主题旋律时,可以轻声哼唱,也可以用动作来表现。不熟悉的旋律又带给我们什么样的音乐感受呢?
四、作业
尝试音乐剧的创编活动。包括:角色设定,脚本的创作,排练表演、演出展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