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学
科
物理
年
级
八年级
教学形式
讲练结合
课题名称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学情分析
学生对生活中的声音并不陌生,但认识缺少系统化、科学化,根据学生对实验都比较感兴趣,因此通过学生动手探究来认识声音的相关知识,可以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新学,知识简单。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难点
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
教学策略:
教师:多媒体展台、吉它、小鼓等
学生分组:纸、橡皮筋、音叉及小槌等
教学过程与方法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
境
引
入
正式上课之前,老师请来了一位舞蹈家给我们表演优美的舞姿,请同学们欣赏
教师演示(跳舞的烛焰)
你觉得什么原因导致烛焰跳舞的呢?
引入:本节课我们学习:什么是声音
哪位同学能发出声音让大家感受下呢?
知识点:能够发出声音的物体称为声源
观察教师演示
思考后回答
利用手中的器材发出声音
让学生处于教师设置的情境中,感受物理就在我们身边,使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引入课题:“什么是声音”
感受声音,让学生动手做起来,激发学生兴趣
引导提出问
题
声源是如何发出声音的呢?
思考并回答
培养学生根据现象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的能力
猜
想
和
假
想
引导学生根据现象大胆地猜想
将吉它:平行移动
(无声)
琴弦振动
(有声音发出)
猜想:
1、可能是物体要运动起来
2、可能是物体要振动起来
3、……
观察,思考是哪一个猜想
培养学生大胆的合理的猜测与假设的能力
设
计
实
验
[要求]根据你桌上的器材,讨论设计实验的方案,并交流方案。
参与学生的设计、交流、做必要的引导
设计方案并交流
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
收集一些有代表性的方案,对学生的方案给予肯定
展示一些存在问题的方案,给学生评价
学生交流,说出你的评价
培养合作精神
进
行
实
验
与
收
集
证
据
引导学生去思考实验应该注意的事项后,展示较好的方案
1、用小槌击鼓,立刻在鼓面放小纸屑,观察纸屑在跳动,可见鼓响时,鼓膜在
。
2、把一条塑料薄膜拉紧,放在嘴边吹,当发声时,嘴唇感觉薄膜在
。
3、拨动张紧的橡皮筋,使其发出声音,发现橡皮筋在
。
(演示)优美的琴声是来自琴弦的
。
讨论实验注意事项
学生分组实验(按照你修改后的方案进行)认真观察并收集证据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观察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发现并解决实验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实际问题
分析与
论证
参与学生的分析,概括,收集并展示一些有代表性的结论
根据实验收集的证据,分析,概括出你的结论
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
评
估
展示一部分结论,教师参与讨论。
展示综合结论: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各小组间交流、评估,再整合结论
培养发现他人存在问题的能力,并学会去肯定他人的成果,去虚心接受他人意见培养语言表达能力,知道类比法。
板书设计
声音的发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称为声源
声音的传播:靠介质(固体、液体、气体)传播,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
定义:
(
声速
)
两个决定因素:介质、温度
声音在空气中(150C)的传播速度V=340m/s
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快
人耳的听声能力:20HZ
~20000H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