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5.5 比大小苏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5.5 比大小苏教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0-09-28 20:17: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比大小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观察,初步学会比较大小,使学生认识 ">" ,"<" ,"="号。同时知道这三种符号的读法和作用。
2、通过学生操作学会比较物体大小的一般方法。
3、培养学生操作、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 ">" ,"<" ,"="这三种符号并理解其含义,同时知道这三种符号的读、写法和作用。
难点:知道用词语(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初步建立符号感。
三、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数一数:请同学们数出屏幕上小动物的数量。
(二)过渡
小朋友们真能干!不但能说出这些数字,而且还能把它们写出来,有的小朋友还写得很好看!
(三)新授:
1、观察探究
师:大家看看大屏幕,这里有猴子,桃子,香蕉和梨子,谁能数出它们的数量?
生:三只猴子,三个桃子,两根香蕉,四个梨子
师:还有人能完整地说出来吗?(请学生回答)
2、认识“=”
提问:哪种水果能正好分完,如果一只猴子分一个桃子、一根香蕉、一个梨子,够分吗?
学生回答。桃子能正好分完。
 提问:每只猴能吃上一个桃,桃子一个没也多,猴的只数与桃的个数有什么关系?(相同、相等、同样多)
学生回答后,告诉学生,一只猴子吃一个桃子,渗透“一一对应”的思想,可以用符号“=”表示,并在黑板上板书“3=3”。
师提问:“3=3”表示什么?
生:“3=3”表示猴子的数量和桃子的数量一样多。
师总结:当两种物体的数量同样多时,我们可以用等号来建立关系。
教读“3等于3”。
师:同学们想想,除了3=3,还可以列出哪些数字
生:1=1,2=2,3=3
……
师:同学们非常棒,大家看看等号像什么?
生1:二。
生2:上下两横是一样长的。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等号呢,就是两条直直的、一样长的横线,就像我们的两只手,来,跟着老师做。(借此渗透常规知识)
3.教学“3>2”。
师:请同学们接着看大屏幕。小猴吃完了桃子,又想吃香蕉了,那每只猴子都能吃到香蕉吗?
生:不能。
(师点名学生回答原因)
生:因为猴子有3只,香蕉只有2根,还有只猴子没有香蕉吃。
师:真棒,请坐。大家都听清楚了吗?
学生回答后,告诉学生,一只猴子吃一根香蕉,渗透“一一对应”的思想,第三只猴子没有可以对应的香蕉。
在黑板上板书代表猴子和香蕉数量的数字。
师:“3”表示猴子的数量,“2”表示桃子的数量。那中间我们可以用什么来连接呢?
生:大于号。
师:同学们真厉害,看样子都提前预习了书本知识。(板书:大于号)
师:谁能跟老师说说“3>2”表示的什么?
(点名同学回答)
生:表示的是猴子的数量是3,香蕉的数量是2,猴子的数量比香蕉的数量多。
师:你真棒,请坐下。同学们都懂了吗?3>2表示的就是猴子的数量比香蕉的数量多。
教读“3大于2”。
师:同学们想想,除了3>2,还可以列出哪些例子?
生:3>1;3>2;2>1;
……
师:同学们非常棒,那大家看看大于号像什么?
生:像一条鱼
师:那这条鱼是往哪边游呢?
生:右边。
师:对,我们的大于号啊,就像一条往右边游的鱼。
4.教学“3<4”
师:真棒。那既然有大于号,那就会有什么号?
生一起回答:小于号。
师:好,请同学们接着看大屏幕。这三只小猴吃完了桃子和香蕉,还是没有吃饱,又想把梨子吃了,那每只猴子都能吃到梨子吗?
生:能。还会多一个梨子。
(师点名学生回答原因)
生:因为猴子有3只,梨子有4个,还会剩下一个梨子。
师:真棒,请坐。你的回答就是老师想说的。
师总结。一只猴子吃一个梨子,渗透“一一对应”的思想,还会剩下一个梨子。
在黑板上板书代表猴子和梨子数量的数字。
师:“3”表示猴子的数量,“4”表示梨子的数量。那中间我们可以用什么来连接呢?
生:小于号。
师:没错,我们可以用小于号来表示3和4的关系。(板书:小于号)
师:谁能跟老师说说“3<4”表示的什么?
(点名同学回答)
生:表示的是猴子的数量是3,梨子的数量是4,猴子的数量比梨子的数量少。
师:你真棒,请坐下。3<4表示的就是猴子的数量比香蕉的数量多。
教读“3大于2”。
师:同学们想想,除了3<4,还可以列出哪些例子?
生:1<4;2<4;3<4;
……
师:同学们上课都非常认真,那大家看看小于号像什么?
生:也像一条鱼
师:那这条鱼是往哪边游呢?是不是和大于号一样往右边游呢?
生:不是,是往左边游。
师:对,我们的小于号啊,和大于号的方向是相反的,它就像一条往左边游的鱼。
5.区分“>”、“<”和“=”
  让学生总结说一说大于号和小于号的形状是怎样的。
(1)以大组为单位,交流认识,探讨“>”、“<”、“=”的区分方法。
(2)学生总结发言。学生可能会用“左边大,大于号;左边小,小于号”,“大于号开口在左边、小于号开口在右边”等语言描述。教师都加以肯定。
(3)教师总结。
相同的数比较时:用等号。
不同的数比较时:开口对大数,尖角对小数。
大数在前大于号,小数在前小于号。
(4)以游戏方式,熟悉、记忆这3种关系符号。
  ①看谁说得对:教师做动作,学生说出相应符号;
②看谁做得好:教师说出符号名称,学生做动作。
③看谁背得快:男女生分组背。
(四)巩固练习
课本17页做一做。
五、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呀? (等号、大于号和小于号)
总结大于号和小于号的区分方法。
六、作业布置:
1、模仿数学书第17页写“=、>、<”,可在书上誊写。
2、课堂未完成的做一做请回家完成。
3、复习之前所学的内容。
七、教学反思:
首先营造了一个生动的学习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把猴子吃水果的案例和本节课的重难点联系了起来,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了数学符号的应用功能。同时,在上课过程中,以学生讲为主,教师总结为辅,让学生完全地融入课堂,增强了与学生间的互动及课堂的趣味性。
要记住并区分“>”和“<”对于学生来说不是件容易的事,在课堂中帮助学生总结归纳“开口对大数,尖角对小数”、“大数在前大于号,小数在前小于号”形象地区分清楚了“>”和“<”。紧接着又通过课堂活动让学生加深了对这两种符号的理解和记忆,他们对这两种符号认识地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