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诗四首》教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30《诗四首》教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09-17 13:44: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30课《诗四首》教学案
教与学目标 :
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默写这四首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与学重点:背诵默写这四首诗
教与学难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教与学方法:
1、加强朗读训练,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2、揣摩品味诗中精彩语句的含义和技巧,并使之了然于心,成为自己的语言财富。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归田园居》
一、激情导入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从最古老的《诗经》开始,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学习《诗四首》。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
人,曾做过彭泽县令,但他的性格刚正不阿与尔虞我诈、相互倾扎的官场格格不入。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归隐。在他的《桃花源记》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他对和平、安宁、美好生活的向往。今天我们跟着陶渊明到他归隐的庐山脚下看看。
二、整体感知,学习诗歌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一读诗歌,读出感情。
要求:学生自由朗读,指名学生朗读。老师指导:一定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2、二读诗歌,读懂诗意。
要求:细读诗歌,不参考资料书,根据课下注释试译诗歌。
3、三读诗歌,整体感知。
思考:a.这首诗歌主要写了什么内容?b.这首诗可分几层意思 C.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
(二)读出自我,合作交流
a.弃官回家后垦荒耕种的生活
b.全诗写了三层意思: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着;自己的田园之乐。
c.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
4、学生试背诗歌,在班上朗诵。
(三)重点赏读,质疑探究
1.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2、陶渊明为什么不愿做官而甘愿过这样的生活?“但使愿无违”中的“愿”具体指什么?
3.你赞成他的隐居生活方式吗?为什么?
【学生小组内合作探究,教师指导】:1、(点拨示例)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诗人披星戴月辛勤耕耘,写出了那份勤劳与执著。语言“自然、通俗”。“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写出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怡然自得。
【班内交流完后,教师归纳本诗歌特点】:
平淡自然,不见修饰,富于情趣。平淡的口语和醇美的诗意和谐统一起来,形成了陶渊明的艺术特点
2、【点拨明确】:诗人早出晚归,不辞劳苦,并非因田园劳作之乐,这里的“愿”有它特殊的内涵,即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宁愿做一个农夫也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堕落官场。]
3、各抒己见,言之有理即可。
(四)拓展延伸
联想:鄙弃官场生活的诗文语句:【交流讨论,示例】:
A、张志和的《渔歌子》B、柳宗元的《江雪》C、刘禹锡《陋室铭》
学习《使至塞上》
一、 激情导入
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王维,字摩诘,唐代著名诗人,开元二十五年春,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使崔希逸,这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现在让我们跟着王维问边的队伍到边塞走走吧。
二、整体感知
(一)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 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
2、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a、出使人是谁 b、在什么情况下出使 c、出使目的是什么 d、结果如何
【指名回答,明确】:
作者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鲁番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
用生动语言描绘一下《使至塞上》的画面。
配乐朗诵全诗。
(二)读出自我,合作交流
1、全诗触景伤怀,移情于物,语言精练 ,一字传神,真挚自然。请从文中选择你认为写得精彩的诗句,从用字遣词、修辞手法、句式等角度进行赏析。
【学生合作交流】学生可能会找到以下句子。
(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赏析指导】:“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赏析指导】:抓住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刻画,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感受,叙事写景入画中,幽微难言内心情。 笔力苍劲,意境雄浑。
(三)重点赏读,质疑探究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对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香菱说:“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似的“。你认为香菱对这两句诗的体味有没有道理,为什么?
【学生讨论,师点拨提示】:
有道理。“圆”和“直”不仅准确的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诗人很深切的内心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的融合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写中。
四、拓展延伸
1、写出两句以上有关大漠的诗词。
2、画诗。通过你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理解,用简笔画把此景画出来。
3、写诗。充分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把你画的内容写下来并与其他同学分享。
五、课堂练习
1、分小组进行背诵比赛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这两首诗。2、从这两首诗中任选一首改写成一篇散文。
七、板书设计:
诗四首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不想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使至塞上》 王维
借边塞风光,抒发被贬的凄凉。
八、学后记:
教后记:
第二课时
教与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
2、品味诗歌的语言没、意境美,从中受到没的熏陶。
3、理解诗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与学重点: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
2、理解诗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与学难点:
品味诗歌的语言没、意境美,从中受到没的熏陶。
教与学方法:读读、议议
教与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学习《渡荆门送别》
送别,是古今诗人墨客常写的题材,如高适的《别董大》,那你还知道哪些送别诗呢?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赠汪伦》、《送孟浩然之广陵》等,今天我们再来学习李白另一首送别诗——《渡荆门送别》,这又是谁送谁呢?那么谁能够说说李白的生平和这一首诗的背景呢?
二、整体感知,学习诗歌:
(一)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读一读:
师范读,生听,注意字音、节奏。
2、生有感情自由朗读。
3.说一说:
学生对照课本注释,解词析句,理解诗歌内容。并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说理由。
(二)、读出自我,合作交流:
1、说说《渡荆门送别》写的是什么情景?
描绘舟过荆门时所见的景色,含蓄地表达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2、抒发作者乡愁的是那一句?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从景物方面着笔,表现的是作者写出浓浓的乡思。
3、写景的又是哪几句 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按由远到近的顺序写的。
(三)重点赏读,质疑探究
1.你能想象一下“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画面,说出自己的感受。
(允许学生自由发挥,言之有理即可。)
用游动的视角描写景物,前句形象描述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巧妙地将静止的山岭描绘出充满动感与空间感的活动画面来。后句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写荆门一带平原旷野寥廓高远的景色。这两句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阔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2.你能说说颈联描绘了怎样的意境呢?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先以水中明月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再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诗人以移步换景的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出长江的近景和远景,奇妙多姿,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当时见到景象时的欣喜和新鲜。
6、背诵全诗。
三、拓展延伸:
从本诗来看,它是否为朋友送行?如果是你,你又会怎样表达呢?
不是,是告别故乡,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依不舍送别远去的游子,游子思乡之情不言而喻。
学习《登岳阳楼》(其一)
一、激情导入:
江南有三大名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而其中素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盛誉的岳阳楼,以其雄伟的气势和巍峨壮丽的风采,古往今来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登楼抒怀。
孟浩然望洞庭,描绘出“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雄伟景观;范仲淹登高楼,抒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抱负。
宋代著名诗人陈与义也登上了岳阳楼,那么,他又抒发了什么情感呢?让我们一起学习这首诗歌。
二、整体感知,学习诗歌:
(一)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诗歌。
2、请一个学生朗读。
3、齐读诗歌。
(二)、读出自我,合作交流:
1、解释关键词:帘旌、徙倚、凭危、吊古
2、学生根据课文注解大致了解诗歌意思。
3、文有文眼,诗也有诗眼,它是一首诗的灵气所在,也往往是诗中最精炼最传神的一个字。请同学们找出这首诗的诗眼。
明确:悲
4、“悲”在何处?即为诗眼,必定穿透于诗歌的每一个角度,处处渗透着这“悲”,那么就请同学们找找哪些地方能体现这“悲”?
概括:景悲——己悲——国悲
5、有感情朗读并背诵这首诗歌。
(三)重点赏读,质疑探究
   从本诗看陈与义的律诗风格
  陈与义诗宗杜甫,特别是他的律诗,明显地表现出老杜的特点,可谓神形兼备。之所以如此,除了刻意模仿追求,生活中的相似经历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杜甫逃难,一直逃到成都,再也没能返回北方的故土,伤心惨目,少有匹之者。陈与义身历靖康之难,也感受到了国破家亡的切肤之痛,虽然受苦受难的严重程度不及杜甫,而且“预后”很好——他后来做到了参知政事,位居宰辅,可是他对离乱生活的感悟和体验却与杜甫有共同之处,发而为诗,就不能不有杜甫的影子。前人论及此诗,多认为与杜甫的《登高》有异曲同工之妙,可谓至论。即与我们刚学过的《杜甫诗三首》比较,也能看出陈诗的杜诗风格。他和杜甫一样,都精于炼字炼句,也善于描写议论。其余诸如写景之瑰丽壮阔,抒情之豪迈超绝,音韵之响亮,偶对之工巧,都多有相似之处。然而,仅凭单纯的模仿,成就不了陈与义宋代大诗人的地位。他在模仿的同时,又富于变化,注意从切身的感受出发,从具体的情境出发,加以创新,自成一格。即以本诗而论,其中布控之精巧,运作之轻灵,情思之绵邈,在杜诗中也是找不到相同“案例”的。不能说杜甫不屑于此,毕竟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诗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三、拓展延伸:
喜欢绘画的同学,可以挑选自己喜欢的诗,将自己的理解和感受用图画描绘出来。
四、课堂练习:
小组进行背诵比赛
五、诗歌总结
朱光潜先生曾说:“自从有了诗歌,人生就不是一件枯燥的东西”,希望正处于敏感多思、多愁善感的诗般年华的同学们,能通过诗歌,让自己成为一个有高尚情趣的人,让自己的生活充满诗情画意。
六、作业布置:
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
七、板书设计
渡荆门送别 李白
叙事:
绘景: 远景
近景
抒情:
登岳阳楼(其一)陈与义
景悲
己悲
国悲
八、学后记:
教后记: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