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线段的比较与作法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利用直尺、圆规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并会用符号“>”“<”“=”表示;
2、掌握“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基本性质,理解两点间距离的意义,能度量两点之间距离。
教学重难点:
重点: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
难点:借助具体情境,了解“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的性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环节:
(一)导入新课:
1、怎样比较两个同学的高矮?
(请同桌两同学站起来各自发表意见)
2、要比较两条绳子的长短,你能想出几种方法?(用两根绳子作教具)
3、你能用眼睛准确看出下列图形中线段a与b的长短吗?
学习本节以后你就会清楚了。
(二)展示学习目标:
(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指导学生观看)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教师强调学习重点.)
课内助学
任务一: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教学目标1)
活动一:让学生结合学案自学课本第19页,并在学案上填空,引导学生总结比较两条线段长短的方法。
跟踪练习
教师活动:利用课本19页,引导学生学会总结方法.
评价要点:通过倾听学生的语言叙述,观察跟踪自学的情况,判断目标1的达成情况,要求全部学
生达标.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教材“实验与探究”培养学生探究和自学能力.)
任务二:线段的基本性质及两点间距离(学习目标2)
活动二:展示问题,学生思考,分组交流。
教师活动:课件展示课本19页的问题,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分组交流,找学生代表回答。
学生活动:画图,交流,猜想结论:
(设计意图: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让学生掌握线段的性质.)
归纳总结
1、比较线段大小常用的方法有:
、
。
2、线段的基本性质
。
3、两点之间线段的______,叫做这两点间的距离。
学生活动:理解并背诵线段的基本性质和两点间距离的概念.
评价要点:通过观察学生课堂展示、借助小组统计,评价对目标2的达成情况.
注意评价学生书
写格式是否规范、叙述是否严谨、简明。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猜想、合作探究,从而总结归纳比较两条线段的方法和线段的性质.)
任务三:从“数”的角度去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
精讲例题:课本P20例1
跟踪练习:
1.比较下列线段的长短(填“<”,“>”,或“=”).
AD
BC;②AB
CD;③AC
BD;④AO
CO.
(
)
2.如图,直线MN表示一条铁路,铁路两旁各有一点A和B表示工厂,要在铁路近处建一个货物中转站,使它到两厂的距离和最短,问这个货站应建在何处?
评价要点:通过观察学生课堂听讲状态和即时反馈情况,评价对目标1、2的达成情况.
(设计意图:注重在具体问题中比较两条线段长短的方法的灵活运用,借助具体情境理解线段的基本性质,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培养解题习惯,感悟分类讨论、数形结合思想.)
任务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你学会了解决什么类型的问题?感受到哪些数学思想方法?
课末测学
(时间:5分钟,分数:20分)
1.如果线段AB=5cm,BC=3cm,且A,B,C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那么A,C两点之间的距离是
.
2.如图,一根10cm长的木棒,棒上有两个刻度,把它作为尺子,量一次要量出一个长度能量出的长度有(
).
(A)7个
(B)6个
(C)5个
(D)4个
链接中考:(ppt)
联系中考,让学生感受中考命题原则和评价标准.
评价要点:通过纸笔测试,及时反馈订正,评价对目标的达成情况.
(设计意图:及时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情况.)
布置作业:(分层作业)
必做:课本20
练习T1、T2;P22习题1.4
T1、T2
选做:P20练习T3习题1.4
T3
板书设计:
1.4线段的比较与作法(第1课时)
1.比较线段的长短的方法:叠合法(形)和度量法(数)
2.线段的基本性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3.两点间的距离
例1.(讲解示范)
学生板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