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音版三年级音乐上册(简谱)第4课《聆听 牧民新歌》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音版三年级音乐上册(简谱)第4课《聆听 牧民新歌》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7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音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20-09-28 22:03: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牧民新歌》教学设计
(聆听课)
教材分析
《牧民新歌》一曲是我国著名笛子演奏家简广易先生1966年以内蒙民歌音调为素材创作的。草原气息浓郁,展现出迷人的草原景色和牧民富有诗意的放牧生活画卷。乐曲为四部曲式结构:
引子部分调式为羽调式,旋律自由舒展,展现出一望无垠的大草原碧草如茵、天高云淡的画面,中间短暂的离调增添了蓬勃激越之情,尤为动人。
第一段是优美深情的_??????_。似牧民悠然骑在缓行的马上,时而明朗甜美,时而低回内在, 时而又激动热情地歌唱生活、赞美家乡。 主题_??????_在第一段中再现时,是跳跃的小快板,把前面的慢板曲调加以变奏处理,改变节拍,加快速度,描绘出牧民策马驰骋时蹄声嗒嗒的欢乐情景。
第二段,将主题音调的节奏拉宽,似牧民身骑飞驰的骏马自豪歌唱。继而音乐在高音区转宫调式,色彩明亮新颖,与全曲形成一定的对比,使激越之情推向新高潮。
第三段,主题在更加欢快的气氛中出现,形象地模拟出_é??é??_啸啸昂首甩鬃的勃勃英姿。结束时情绪更为热烈,急速的16 分音符进行和强烈的节奏,形成_???é?????è??_嘶鸣的局面,渲染出一望无边的大草原上人欢马叫的欢腾气氛……使乐曲在高潮中结束。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蒙古族音乐风格。
2.在课外听到《牧民新歌》,能说出乐曲的曲名。
3.认识民族吹管乐器——笛子。
教学重点
感受蒙古族乐曲的风格。
教学难点
能哼唱乐曲的主题音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欣赏手风琴曲《牧民新歌》
师:同学们,王老师给大家带了一首手风琴曲,请同学们听一听告诉老师这首乐曲具有哪个少数民族的音乐风格?听到这首乐曲你想到了什么?
生:蒙古族
师:对,蒙古族有什么特点?
生:着装,生活习惯,爱好
师: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住在蒙古包,是游牧民族,以畜牧为生计。蒙古族人民生性豁达,向往自由。蒙古族的歌悠扬,宽广,热情,奔放。
二、新课教学
(一)初听全曲
师:有一位著名的作曲家就是被大草原深深吸引,创作了一首牧民新歌,成为了家喻户晓的金曲。就让这首乐曲带我们插上音乐翅膀,飞到“风吹草地见牛羊”的草原上和牧民一起感受他们的生活吧。告诉老师这首乐曲的主奏乐器是什么?
师:相信同学们听出来了,乐曲由我国民族乐器笛子演奏的
(二)分段欣赏
1、引子
(1)想象画面
师:现在大家打开书p20,是不是看到了五副大草原画面,上面有个孩子他就是格朗。现在我们来分段聆听,听的过程中把书中的图片和音乐联系在一起一次来感受一下每一段音乐给我们的感觉,和音乐特点。现在格朗带着我们来到大草原。哪幅图片最能表现引子旋律所描绘的画面?
师:对,是第1幅图片。表现出一望无垠的大草原的美丽景色,旋律充满蓬勃激越之情,非常动人。
(2)速度、节拍特点
师:此段的速度与拍子给人怎样的感受呢?
师:速度缓慢、节拍非常自由舒展。更好的表现出一望无垠的大草原碧草如茵、天高云淡的画面。
2、欣赏第一乐段
(1)想象画面
师:请同学们接着听乐曲第一段旋律,哪幅图片最能表现第一段所描绘的画面?
师:是第3幅图片。表现牧民悠然骑在缓行的马上,时而明朗甜美、 时而激动热情地歌唱生活、赞美家乡。
(2)速度、节拍特点
师:乐曲此段的速度与拍子有什么变化呢?同学们再来听一遍,边听边用“LU”随着音乐哼唱。
师:第一段的速度和节拍都有很大的变化。开始时是呈现慢板曲调,4/4拍,表现牧民悠然骑行,赞美家乡和新生活。
3、欣赏第二乐段
1.想象画面
师:请同学们接着听乐曲第二段,找到第二段音乐所描绘的画面?
师:是第4幅。描绘出牧民策马驰骋时蹄声嗒嗒的欢乐情景。
同学们看着乐谱,随着音乐再来感受一遍,同时找出乐谱中一反复出现中的节奏。
师:找到了吗,反复出现的节奏是x xx xx。听,老师要用这个节奏弹一段旋律听像什么声音呢?
师:对,像不像草原上马儿奔跑时发出的声音。x xx xx x xx xx,聪明的蒙古族人把这个节奏写入自己的歌曲中,形成了蒙古族音乐独有的特色。
4、欣赏第三乐段
1.想象画面
师:请同学们接着听乐曲第三段,找到第三段音乐所描绘的画面?
师:是5幅图片。描绘了_é??é??_奔驰,啸啸昂首的勃勃英姿场面。
5、欣赏第四段
师:请同学们接着听乐曲第四段,找到第四段音乐所描绘的画面?
师:是第2幅图片, 描绘_???é?????è??_嘶鸣的情景
师:这段中同学们是否听到马叫声?这是演奏家用高超的技巧演奏的,形成_???é?????è??_、嘶鸣声声的欢腾气氛。
六、完整欣赏
师:一曲笛子独奏《牧民新歌》向我们描绘了大草原和牧民放牧的生活画面,表现了他们对家乡的深情赞美和无限的热爱。同学们你们感受到了吗?好,今天的课我们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七、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