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浙江省温州市
第14课 清朝的鼎盛与危机
一、【教学理念与目标】
教学理念: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使学生能够从历史的角度关心国家的命运。
依据以上教学理念与本课课标要求,制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了解康乾盛世,知道这一时期君主专制发展到新的高度及危机显现的表现,了解康雍乾时期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
2.通过了解康雍乾时期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感受康乾盛世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范围,增强对民族、国家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3.在概括和梳理康雍乾时期强化或完善政治管理制度措施的基础上,全面、辨证、客观地分析康乾盛世,认识康雍乾时期的盛世阴影所带来的危机,感悟历史对今天的启迪。
二、【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讲述清朝的政治形态、疆域的奠定和统治危机的出现。康乾盛世及统一多民族国家疆域的确定,体现了清朝的鼎盛;强化君主专制、人口迅速膨胀,加剧了社会危机,闭关锁国拉大了中国与世界的差距,体现了清朝的危机。从鼎盛走向危机,清朝的历史给后人以深刻的启示。并依此确定本课教学重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认识康雍乾时期的盛世与埋下的危机
教学难点:认识清中叶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掌握了一些基础知识,如军机处设立使皇权达到顶峰、清朝的疆域、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等,拥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但是学生还不具备通过史料去辨证分析康乾盛世,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意义等能力。教师需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史料,强化历史解释。
四、【教学方法】
1.创设历史情境
如何引导学生感受康乾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大致范围及意义,语言是苍白无力的,“清朝形势图”的运用和两张地图的对比,一下就直观明了,不言而喻。同理“1820年世界大事记(节选)”材料的加入,极为自然顺利地突破“康乾盛世埋下怎么的危机”这一教学重点。
2.以问题为引领,构建基于史料研习的教学方式
设计如何突破本课重点时,呈现“正反”两类史料,以史实为依据,层层递进问题推进,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史料,强化历史解释,理解康雍乾时期的盛世及隐藏下的危机。
五、【教学过程】
(一)教学主题
以教材“清朝形势图(1820)”为载体,梳理康乾盛世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相关举措,认识康雍乾时期的盛世与埋下的危机。
(二)教学过程
导入
教材“清朝形势图(1820)”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
“中国之一统始于秦氏,塞外之统始于元氏,而极盛于我朝。自古中外一家,幅员极广,未有如我朝者也。”(清朝皇帝对清朝疆域的评价)
【设计意图】观察两张略有不同又较为相似的地图,让学生初步感知清中叶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的大致范围和清朝奠定今日中国版图
学习任务1:从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康乾盛世知道清朝的鼎盛。
教师活动:引导分析。
学生活动:阅读分析
材料1 毛泽东说康熙皇帝的头一个伟大贡献是打下了今天我们国家所拥有的这块领土,我们今天继承的这块版图基本上是康熙皇帝时牢固地确定的
——《听毛泽东讲史》(中央文献出版社)
材料2 戴逸:如果没有康雍乾盛世期间的统一大业,中国就没有现在的版图,更就谈不上现在的统一;而且那时侯不统一,中国将是一盘散沙,在近现代遭受帝国主义侵略后势必分崩离析。后来列强入侵,中国各族人民都起来反抗侵略……应该说是康雍乾盛世奠定了这一根基。 ——洪波《盛世的沉沦》
材料3 1750年(清乾隆十五年)这一年中国GDP占世界份额32%,居世界首位,欧洲五国英法德俄意共占17%,五国的GDP只有中国的一半稍多。
——戴逸《清代中叶以来中国国力的变化》;
问题1:阅读材料1、2结合教材归纳康熙(1661-1722年在位)、雍正(1722-1735年在位)、乾隆(1735-1795年在位)如何奠定如此广袤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疆域?
问题2:阅读材料思考清中叶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有何重要意义?
【小结】
康熙、雍正、乾隆三人在位期间,国家统一,疆域开拓并巩固,经济繁荣,政局稳定,出现了长达100多年的鼎盛时期,被称为“康乾盛世”。
【设计意图】以时空为线了解康雍乾时期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培养学生在时空框架里感知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的奠定,通过整理史料和分析材料知道清朝的鼎盛并认识其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意义。
教师活动:引导分析:这幅清朝形势图除了感知清朝疆域版图外,还标示了时间1820年,该年嘉庆皇帝驾崩道光皇帝继位,不管是麦迪森《世界经济二百年回顾》还是弗兰克《白银资本》经大数据分析都认为1820年清朝GDP依然占世界第一,但史学界公认为康乾盛世后清王朝从盛世的顶峰迅速滑落,衰落紧随鼎盛,很快陷入嘉道中衰。
学习任务2:从管理制度变化和国际形势对比认识清朝的鼎盛与危机
学生活动:阅读分析。
材料4 旅行者们,尤其是传教士们,都认为到处看到的是专制制度。这些人从表面现象判断一切:看到一些人跪拜,便认为他们是奴隶,而接受人们跪拜的那个人必定是1.5亿人生命财产的绝对主宰,他一人的旨意便是法律。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人类肯定想象不出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他(中国皇帝)可能是全国首屈一指的哲学家,最有权威的预言者;皇帝的御旨几乎从来都是关于道德的指示和圣训……人类智慧不能想出比中国政治还要优良的政治组织。 ——【法】伏尔泰(1694—1778)《风俗论》
材料5 我们的传教士告诉我们,那个幅员广袤的中华帝国的政体是可称赞的,它的政体的原则是畏惧、荣誉和品德兼而有之……但是我不晓得,一个国家只有使用棍棒才能让人民做些事情,还能有什么荣誉可说呢?加之,我们的商人从没有告诉我们教士们所谈的这种品德;我们可以参考一下商人们所说的关于那里的官吏们的掠夺行为……在那个地方的一切历史里,是连一段表现自由精神的记录都不可能找到的。那里除了极端的奴役之外,我们将永远看不见任何其他东西……因此,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
——【法】孟德斯鸠(1689—1755)《论法的精神》
问题1:根据材料,分别概括伏尔泰、孟德斯鸠对当时中国政治制度的认识。
问题2:结合教材,用史实论证伏尔泰、孟德斯鸠的认识。
伏尔泰认为中国是开明君主制国家,实现了政治与道德的统一,它的政体是最好的政府形式。康雍乾三帝的勤政,以民为本的赋税制度的变革改善了民生,开明的因地制宜的边疆政策加强边远少数民族对国家的认同感归附感。孟德斯鸠认为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人民受到掠夺与奴役。密折制、军机处设立;大兴文字狱;闭关锁国,盛世下笼罩着阴影。
【设计意图】呈现“正反”史料,通过史料分析,培养学生辨证思考能力,理解康乾盛世并为危机显现做铺垫。
教师活动:引导分析。
学生活动:阅读分析
材料6 “直到18世纪,当时正处在清朝的康雍乾盛世,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大大巩固。如果只把它和汉、唐、元、明作纵向比较,而不进行世界性的横向比较,中国封建社会看起来仍具有活力,仍在继续发展。18世纪的中国确有值得称道的巨大成就。”——戴逸《18世纪的中国和世界》
材料7 1820年世界大事记(节选)(整理自《世界通史》、百度百科)
问题:以1820年为节点,把清朝进行世界性的横向比较,分析康乾盛世为清朝由盛转
衰埋下怎么的危机?
结合上述一问的回答,君主专制高度强化对比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确定,政治制度僵化腐朽会加剧国内社会危机;经济上此时GDP虽世界第一,但未像西方实现质的转型,人口急剧增长使得资源危机日益暴露;康雍乾大兴文字狱,文化专制对比西方自然科学,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而这一切又因为统治者故步自封、妄自尊大,甚至推行闭关锁国,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中国与西方实力的此消彼长终于在几十年后的鸦片战争中得到体现。
【设计意图】将问题置于具体的时空框架下进行比较、综合、分析,认识盛世阴影所带来的危机,使清朝盛极而衰。
学习任务3:从鼎盛走向危机,清朝的历史给后人以深刻的启示。
展开中华民族的历史长卷,我们的祖先曾经开创过近2000年的鼎盛岁月,遥遥领先于世界。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文明辉煌,光照世界。在15世纪之前,中国的发展始终走在世界前列。直到1820年,中国在世界GDP总量中还占比32.4%,仍站在世界之巅。……中华民族因封建统治者因循守旧、故步自封,盛极而衰;但是以孙中山先生、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华英雄儿女,又以经天纬地之才,引领中华民族走上复兴之路。
——习近平《开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局面》(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
“因循守旧、故步自封,盛极而衰”对比今天中国取得了30多年的经济奇迹,我们应使自己具有开阔的世界眼光,敏锐观察世界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各种变化,走在时代发展、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前列。
【设计意图】将历史视野拉回现实,感受中华民族伟大辉煌的同时培养对民族、国家的认同感、自豪感和自觉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感。
(三)【板书设计】
六、【推荐阅读资料】
[1] 戴逸.18世纪的中国和世界[M] .辽宁:辽海出版社,1999.
[2] 戴逸.简明清史[M] .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3] 国家清史编撰委员会.清史镜鉴:部级领导干部清史读本[M] . 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0
[4] 麦迪森.世界经济二百年回顾[M] . 北京:改革出版社,1997
[5] 弗兰克.白银资本[M] .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6] 伏尔泰.风俗论[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7]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M] . 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七、【学业评价】
评价一、
1. 《康熙皇舆全览图》是康熙聘请西洋传教士经过经纬度测量绘制而成,该地图经过十年的实地测绘,于1718年初步完成。这是中国第一幅绘有经纬网的全国地图,此地图在中国地图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自清朝中叶至中华民国初年国内外出版的各种中国地图基本上都渊源于此图。该图表明当时中国的疆域面积大约
A.700万平方千米 B.900万平方千米 C.960万平方千米 D.大于960万平方千米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业水平一,知道清初至中叶中国版图奠定时的大致面积。答案D
2.
上图为《康熙皇舆全览图》是康熙聘请西洋传教士经过经纬度测量绘制而成,该地图经过十年的实地测绘,于1718年初步完成。观看《康熙皇舆全览图》我们不难发现:版图中部分地方没有详绘,如图中红圈地方正式并为中国版图的是在
A.康熙时期 B.雍正时期 C.乾隆时期 D.嘉庆时期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业水平二,能够将清初至中叶奠定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的相关举措定位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框架下。答案C
3. 《康熙皇舆全览图》为中国清朝所绘的地图。1708年由康熙帝下令编绘,地图于1718年初步完成,1719年印行铜版图﹐以纬差8度为1排﹐共分8排﹐41幅,这种以经纬度分幅的方法在中国是第一次。文字记注方面在内地各省注汉字﹐东北和蒙藏地区注满文,此举旨在
A.宣扬国家大一统理念 B.表达民族平等的思想
C.弘扬各民族传统文化 D.顺应民族融合的潮流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业水平三,能够对史料进行辨析,并判断其价值。答案A
4. 《康熙皇舆全览图》系康熙47年(1708年)至康熙56年间,在康熙的要求下,主要由法国传教士主持,中国地方官员、士兵及一些辅助人员参与,这是我国首次利用西方先进现代测绘技术绘制的地图,是300年前史无前例的跨国界的科学合作。其成果经传教士之手,在欧洲得到广泛传播,在中国,则属于国家秘密,只有少数高级官员才有机会利用该图。对此理解不恰当的是
A.体现了当时中国正处于一个相对开放的时代
B.当时欧洲因启蒙思想的传播而渴望了解中国
C.康熙政府对民众实行严格的思想文化控制
D.传教士有力地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往与传播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业水平四,能够比较分析史料的不同观点,恰当运用史料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答案B
5. 在很多学者看来,“康乾盛世”既是中国封建社会的辉煌,又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失败。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0分)
材料一:
材料二:我们的传教士告诉我们,那个幅员广漠的中华帝国的政体是可称赞的,它的政体的原则是畏惧、荣誉和品德兼而有之……但是我不晓得,一个国家只有使用棍棒才能让人民做些事情,还能有什么荣誉可说呢。加之,我们的商人从没有告诉我们教士们所谈的这种品德;我们可以参考一下商人们所说的关于那里的官吏们的掠夺行为……在那个地方的一切历史里,是连一段表现自由精神的记录都不可能找到的。那里除了极端的奴役之外,我们将永远看不见任何其他东西……因此,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
——孟德斯鸠(1689—1755)《论法的精神》
1、历史上为何把康雍乾三帝在位的100多年称之为“康乾盛世”?(2分)
2、观察材料一图1,康熙如何奠定如此广袤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疆域?(4分)
3、对比材料一图2与图1中国版图发生了怎样变化?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什么“康乾盛世”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失败?(4分)
【命题意图】1、本题考察学业水平一,能够说出重要历史事件的经过及结果、重要历史人物的事略、重大历史现象的基本状况。
参考答案:此期间国家统一,疆域开拓并巩固,经济繁荣,政局稳定。
2、本题考察学业水平二,能够利用历史年表、历史地图等方式对相关史事加以描述,能够将某一史事定位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框架下,能够认识事物发生的来胧去脉。
参考答案:1683年平定台湾,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1689年抗拒沙俄后签定《尼布楚条约》,划定东部边界;赐予西藏领袖“班禅额尔德尼”尊号;17世纪末远征噶尔丹。
3、本题考察学业水平三,能够分辨不同的历史解释,尝试从来源、性质和目的等多方面,说明导致这些不同解释的原因并加以评价;能够选择、组织和运用相关材料并使用相关历史术语,在正确的历史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对系列史事作出解释。
参考答案:版图缩小。在西方国家相继发生资产阶级革命的情况下,康雍乾不断强化皇权,使中国政治制度落后于西方;世界发生了划时代巨变,康雍乾大兴文字狱禁锢了人们思想,其逐渐的故步自封、妄自尊大,甚至推行闭关锁国无疑使中国与世界隔阂,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康乾盛世”时期隐藏的危机致使中国不断落后,并导致国土沦丧,版图分裂。
评价二、
2019年2月9日,中国农历初五,当中国正处于过年的喜庆之中时,印度总理莫迪赴所谓“阿鲁纳恰尔邦”(即我国藏南地区)进行活动,这是莫迪当选印度总理后第三次到访过这个争议区。当日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表示:中国政府从不承认所谓的“阿鲁纳恰尔邦”,坚决反对印度领导人到中印边界东段地区活动。
课后研究性学习:为中国外交部的抗议寻找依据
八、【教学反思】
1、为突破本课主要知识点甚至是重点知识点:康雍乾盛世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和认识康雍乾时期的盛世与埋下的危机,作者却以“清朝形势图(1820)”为载体为主线进行讲解,是否有点突兀?若能采用1718年《康熙皇舆全览图》或1760年《乾隆皇舆全图》是否更能切合知识,针对性更强。
2、本课是“清朝的鼎盛与危机”,综观教学设计却局限在“康雍乾时期的盛世与埋下的危机”,作为设计围绕主题,抓住重点进行突破未可厚非,但嘉道时期的危机:社会矛盾激化、民间宗教泛滥等问题,是否应该提及呢?故教师在具体课堂教学中应弥补这一设计上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