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试题】第四章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单元总结(人教实验版) ( javascript:SetData(47217,'D') )
1. 下列各物质中所含原子数目最多的是( )
A. 0.5mol NH3 B. 标准状况下22.4L He
C. 4℃时9mL水 D. 0.2mol H2SO4
2. 从金属的发展历史来看,先是青铜器时代,而后是铁器时代,铝的利用是近100年的事。这个先后顺序跟下列因素有关的是( )
① 地壳中金属元素的含量;② 金属活动性顺序;③ 金属的导电性;④ 金属冶炼的难易程度;⑤ 金属的光泽
A. ①③ B. ②⑤ C. ③⑤ D. ②④
3. 下列关于氧化还原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含氧酸能起氧化作用,无氧酸则不能
B. 阳离子只有氧化性,阴离子只有还原性
C. 失电子难的原子获得电子的能力一定强
D. 由X变为X-的反应是氧化反应
4. 胶体和溶液都属于分散系,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溶液呈电中性,胶体带电荷
B. 用丁达尔效应区分胶体和溶液
C. 溶液中溶质粒子一定不带电,胶体中分散质粒子带有电荷
D. 用萃取的方法分离胶体和溶液
5. 下列各组离子能大量共存于酸性溶液中且为无色透明的一组是( )
A. K+、NH4+、SO42-、NO3- B. Fe2+、NO3-、Cl-、SO42-
C. Cu2+、Na+、Cl-、SO42- D. K+、Al3+、SO42-、SiO32-
6. 下列物质敞口放置或暴露于空气中,质量增加的是( )
A. 浓盐酸 B. 浓硫酸 C. 浓硝酸 D. 硅酸
7. 下列物质都能使某些有色物质漂白或褪色,其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 SO2 B. Cl2 C. 活性炭 D. Na2O2
8. SO2和Cl2(湿润)都具有漂白性。若将两者分别通入品红溶液,再加热品红溶液,颜色可恢复的是( )
A. SO2 B. Cl2 C. 两者皆可 D. 两者皆不可
9. 对于反应3S+6KOH=2K2S+K2SO3+3H2O,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硫是氧化剂,氢氧化钾是还原剂
B. 反应中共转移了6个电子
C. 还原剂与氧化剂质量比是1:2
D. 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分别为K2SO3和K2S
10. 将20mL充满NO和NO2混合气体的试管倒立于盛有水的水槽中,充分反应后,剩余气体的体积变为10mL,求原混合气体中NO和NO2各占多少毫升?
11. 下列关于液氯和氯水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液氯是纯净物,而氯水是混合物
B. 液氯无酸性,氯水有酸性
C. 液氯较氯水的漂白作用更强
D. 液氯无色,氯水呈黄绿色
12. 欲迅速除去铝壶底部的水垢,又不损坏铝壶,最好的方法是( )
A. 浓盐酸 B. 稀硝酸 C. 稀硫酸 D. 冷的浓硝酸
【试题答案】第四章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单元总结(人教实验版) ( javascript:SetData(47217,'D') )
1. A 2. D 3. D 4. B 5. A 6. B 7. C 8. A 9. CD
10. NO:5mL;NO2:15mL 11. AB 12. D
【试题解析】
1. 利用物质的量的相关公式进行计算,计算时考虑到组成分子的原子数目和物质的状态。
2. 越活泼的金属,在自然界中越难以单质的形式存在于自然界中,越难被人们所发现和利用。
3. A中盐酸和金属反应时体现HCl的氧化性;Fe2+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C中He原子既不易得电子,也不易失电子。
4. A中溶液和胶体的分散系都是电中性;C溶质粒子如果是离子,就带有电荷。
5. B中酸性溶液有H+,和溶液中的NO3-形成硝酸,有强氧化性,使Fe2+被氧化成Fe3+;C中Cu2+为蓝色;D中SiO32-和H+形成硅酸胶状沉淀,不共存。
6. AC有挥发性;B有吸水性;D质量不变。
7. A是生成不稳定的化合物来漂白;BD是利用强氧化性来漂白。
8. 掌握不同的漂白原理SO2是生成不稳定的化合物来漂白,Cl2是利用强氧化性来漂白。
9. 该反应中只有硫元素的化合价变化,所以硫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而其中2mol硫变成-2价,1mol硫变成+4价,所以电子转移只有4mol;而化合价升高的物质是还原剂,得到的对应产物是氧化产物。
10. 最后能剩余的气体不能是NO2,只能是一氧化氮,所以气体体积的减少是消耗的NO2和生成的NO的体积差,设NO2的体积为X,则根据化学方程式求出反应生成的NO为X/3,所以X-X/3=20mL-10mL。
11. B液氯是氯气的液态形式,没有水与之反应,所以无酸性、无漂白性,而氯水是氯气的水溶液,可以生成盐酸和次氯酸;而氯气是黄绿色,液态的液氯因为分子距离小,颜色应更深。
12. 因为冷的浓硝酸能和水垢的成分碳酸钙反应,同时和铝相遇产生钝化现象,不影响铝。
PAGE
第1页